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登鸛雀樓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15篇

欄目: 登鸛雀樓 / 發佈於: / 人氣:2.08W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那麼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登鸛雀樓》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15篇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1、學會本課生字。

2、朗讀和背誦課文

3、理解詩句含義,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圖片導入

1.小朋友們,你知道】這些動物的名稱?

多媒體出示鸛鵲圖片,師:它叫什麼你知道嗎?(板書:鸛鵲)

師:這座樓上面因常有鸛鵲休息,人們就給它取了個名字鸛鵲樓。(補充板書:鸛鵲樓)

2.師:一千多年前的一個傍晚,一位詩人登上這座樓,看到遠處太陽正在慢慢地落下,樓下滔滔的黃河水奔流東去,興奮不已,寫下了一首詩(板書“登”完成課題)《登鸛雀樓》。今天,我們就要學這首古詩。(學生讀題)

二.初讀指導

1.師:這首詩是怎樣的呢?(播放古詩朗讀錄音)

2.學生自由練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出古詩的韻律。

3.指名讀

4.齊讀

三.結合圖片,理解詩意

師:你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王之渙)那讓咱們跟着王之渙一起登上鸛鵲樓去看看吧。

多媒體出示鸛鵲樓上遠望黃河圖

1、學習一、二兩行。

(1)指名讀一、二兩行。

(2)理解意思。

①設置情境:一天傍晚,詩人登上了鸛雀樓,他放眼望去,看,這氣勢多麼壯觀。

②答問。詩人在鸛雀樓上看到什麼?這是什麼時候的太陽?你怎麼知道這是傍晚的太陽的?課文中稱傍晚的太陽叫什麼?這輪傍晚的太陽就要落下去了,(在圖上演示太陽落下的情景)它會怎樣落下去?課文中哪個詞是“着”的意思?(依)

引導學生理解“盡”,指名説説“盡”的意思,再演示太陽落山的情景,幫助學生理解“盡”就是“完”的意思。詩人站在鸛雀樓上還看到什麼?

③指名説説詩句的意思。

④看圖想象,有感情地朗讀一、二兩行。

[相機板書:景(看)]

2、學習三、四兩行。

(1)師:你覺得從鸛鵲樓上看到的太陽羣山黃河怎樣?(很壯觀)但詩人還不滿足,他還想怎樣?(把很遠很遠地方的景色全看在眼裏)那怎麼辦?

(2)指名讀三、四兩行。

(3)理解。欲:想要。窮:窮盡。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遠的地方。更:再。

(4)指名説説詩句的意思。

(5)看圖體會,練習朗讀。

(6)教者指出“更上一層樓”已成為千古名句,人們常用來指奔向更新的高度。

3、練説全詩的意思。

(1)自由練説。

(2)指名試説。

四、指導書寫

1.過渡語:太陽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詩句裏的字會寫就更好了。

2.學習新筆畫:豎折。板書:豎折

3.看哪個字用上“豎折”了?“山”

4.觀察“山”字的結構,兩筆與“豎折”的關係。

帶着學生在田字格中寫“山”。

5.在田字格中臨寫“日”。

觀察“日”的結構、筆順、感知“日”的筆順。

總結:先裏頭後封口或先內再外。

6.自己喜歡寫哪個字就寫哪個字。

五.總結全文,拓展廷伸

1、敝傅佳生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2、蓖卣剮孕×繁剩把你站在高處觀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話寫出來。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2

 設計理念

語文教學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這節課學生要通過讀、想、議、畫、比、寫等形式,主動地探求知識,進入古詩的意境。教師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導學生全程積極參與,在探究活動中達到自悟自得。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 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幹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3 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詩句含義,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幻燈、畫紙,彩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破題質疑

1、師板書課題,引導學生圍繞課題説説自身想要提出的問題和對題目的理解。

2、簡介《登鸛雀樓》作者王之渙。

3、師介紹鸛雀樓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讓學生説一説自身登上高處遠眺的所見和心理感受。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藉助工具書,讀準生字字音。

2、自由朗讀古詩,結合課文插圖,從字面上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

3、啟發和鼓勵學生用查字典和聯繫上下文結合的方法,解釋字的意義。

4、在學生理解字義的基礎上,讓他們用自身的話説一説詩句的意思。

5、師配音範讀,學生考慮:哪兩句詩是寫景的?哪兩句詩是寫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讀詩句,悟意明理

1、師引導學生讀詩,畫出詩的節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自由讀。

3、指名讀。

4、電腦課件出示填空題,學生填空。

①詩句中表示動作的詞(依、入、目、上、盡、流)。

②詩句中表示顏色的詞有(白、黃)。

③詩句中表示數量的詞有(千里、一層)。

5、分小組討論詩句中所描寫的景色。

6、根據詩意,展開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畫下來。鼓勵學生畫得不要與文中插圖雷同。畫的時候要考慮你的觀察點在何處?夕陽、山峯、黃河應畫在什麼位置?畫好再塗上顏色。

7、幻燈展示學生的簡筆畫,師生結合詩句一起點評。

8、出示多媒體課件,屏幕上顯示鸛雀樓山水畫。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學生閉目遐想,老師用語言描述詩的境境。

9、啟發學生談談作者在詩句中所表達的思想和自身對這首詩的體會,分組上台競賽,看哪一組的同學説得精彩。

(四)總結全文,拓展廷伸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2、拓展性小練筆,把你站在高處觀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話寫出來。

3、師小結。

 【評點】

該公開課教案理念新穎,注重創新思維、想像能力的培養。教學過程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採用讀、想、議、畫、寫等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並恰當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情趣,拓展思維,充沛體現了語文課程規範的精神。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3

教材分析:

冀教版教材在編寫上,是以不同的文化主題來劃分各個單元,旨在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由淺入深的引導他們走進自然、感悟生活、品位真情。本冊第五單元的文化主題是生活哲理。裏面的五篇課文,從簡單的生活現象入手,寫出了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人對生活的不同感悟。而這種感悟本身又是極樸素的。因其樸素,才得以永存。《登鸛雀樓》是唐朝詩人王之渙的名篇。這是一首登高望遠詩。寥寥數語,把景色寫得浩瀚壯闊,氣魄雄偉。放眼宇宙之無限,寄哲理之深沉。後兩句語出自然,千古傳頌,被人們看作是追求理想和崇高境界的象徵。追求更高目標、爭取更好成績的激勵語。也成為許多有志之士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銘。全詩氣勢奔放、意境開闊,語言通俗易懂而且富有哲理意味。

學生情況分析:

中年級的學生在經過了長期合作學習的訓練以後,已經具有了一些自學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對於學習古詩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瞭解。在這個基礎上,放手讓他們自由交流可提高他們參與的積極性,也達到讓每一個孩子都參與學習的目的。

設計理念:

中年級的古詩教學目標,要在讀、背、識字的基礎上,加入整體感知詩意、體會古詩描繪的意境的要求。因此在本學段的古詩教學中我們應該注意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誦讀中感悟意境,體會感情,領悟內涵。在豐富語言積累的同時,培養良好的語感,提高審美修養。所以在本節課上我力求體現以下兩點理念:

1 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力求達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2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目標:

1具體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誦讀古詩,能背誦並默寫詩文。

過程與方法:初步瞭解古詩的一般特點,簡單概括學習古詩的一般方法。在合作中初步理解古詩的意思。

情感與態度:初步理解古詩的意境及藴含的哲理。能聯繫生活去感受和領悟。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

2 教學重點:創設情境,利用畫面和音樂等幫助學生體會古詩的意境,從而達到有感情的誦讀。

教法和學法:本節課採用合作式學習方式進行教學,向學生滲透合作交流,體驗感悟的學習方法。

課前準備:為了使學生們在課上更好的理解詩的意境,我提前佈置了以下兩點預習任務:1 積累描寫祖國壯麗景色的故事。2 預習《登鸛雀樓》,試着理解詩意,查閲相關資料。另外,為了幫助學生很好的體會誦讀古詩的韻味,我還製作了一個簡單的課件,給學生提供了有形的畫面和意境深遠的音樂。

環節設計:

一導入:

1在很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就教我們背過好多古詩,上學以後我們也學了很多古詩,古詩已經是我們的好朋友了。那你們能説説這位好朋友有什麼特點嗎?(學生回答,師板書:每首四句或八句,每句五個字或七個字,每句字數相同。)

2 師:現在我出幾個題目考考你們,看誰能背出這些古詩?

《鹿柴》空曠的山林,斑駁的光影,偶爾傳來的説話聲,讓我們體會到靜中有動的山林景色。

《早發白帝城》高入彩雲的白帝城,猿聲不斷的兩岸青山,滔滔不絕的長江水,讓我們領略了祖國山河的壯美。

《望廬山瀑布》一道白練飛流直下,讓我們懷疑是九天銀河從天而降,這是何等壯觀的景象啊!

這一首首流傳千古的詩文,讓我們再次得到了美的享受。一首好詩不但能帶給人美的享受,還能引起人們的思考。本課裏面的兩首古詩,就既給我們描繪了景色的壯美,又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在下面的學習中我們一起體會,看誰能發現並理解它們。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地一首古詩《登鸛雀樓》。

二檢查預習,呈現目標。

1 出示整首詩文。

師:課前大家已經預習了課文,相信每個人都能把這首詩讀的正確、流利,現在就給你們一個展示的機會,誰願意給大家讀一讀古詩?

(這裏讀的時候要注意提示本詩題目的讀法:登/鸛雀樓)

2 師:請大家想一想,學習一首古詩,我們要學習哪些方面的內容呢?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整理並板書在旁邊:瞭解作者、誦讀、理解詩意、背誦、默寫。

3 提出合作時的要求:

今天我們就圍繞着幾個方面,通過小組合作來學習《登鸛雀樓》這首詩。在學習中,大家要積極發言,把自己的想法拿出來和大家交流。同時將重點內容記錄下來,並選出一名中心發言人。最後咱們比一比,看哪個小組最有收穫。

三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學生合作交流前面總結的五個方面的內容,教師巡視瞭解情況,並適時指導。

四全班交流,展示成果。

1 請一組派代表介紹作者情況。大致瞭解一下內容即可:王之渙字季凌,絳州人。唐朝著名詩人。但作品在《全唐詩》中只流傳六首。擅長描寫邊塞風光。如《涼州詞》。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常有鸛雀棲息,因此得名。

2 請一組派代表談談對詩意的理解。只要求整體感知詩意即可,不要逐字逐句的解釋。重點指導學生體會詩的深刻內涵及意境。

3 指導誦讀。

(1)師:我們已經大體瞭解了詩的意思,下面就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古詩,請大家邊讀邊想象,你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指名學生朗讀,其他人邊聽邊想象畫面。讀完後請學生自由談想象的畫面及感受。

(2)師:誰能帶着這種感受給大家讀一下前兩句古詩?

再指名讀前兩句,指導學生讀出黃河的宏大氣勢。藉助課件裏的畫面和音樂,讓學生體會前兩句所描繪的畫面的雄偉和壯麗。再請學生配樂朗誦。

師:詩人站在鸛雀樓上,極目遠望,見到遠處雄偉的高山,輝煌的落日,聽着耳邊傳來的黃河的怒吼,望着腳下波濤洶湧的河水,不覺吟出——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播放這個畫面的同時,我逐一示意了四名學生朗誦這兩句詩文)

詩人看着眼前這波瀾壯闊雄偉壯麗的景色,突然感悟到了一個深刻的哲理,又緩緩吟出——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又示意了三名學生朗誦後兩句。

(3)師:現在就讓我們跟隨詩人一起,站在鸛雀樓上,感受一下當時的情景,完整的朗誦一遍這首古詩。

這裏我請幾名學生展示配樂朗誦,根據每人朗讀時的不同特點進行評價。最後齊讀一遍全詩。

4 指導背誦。

請兩名學生試着背誦這首古詩。

説一説怎樣可以很快的背下來?向學生滲透:理解記憶的方法和“熟讀成誦”的道理。

學生自由背誦。

在班內展示背誦。

五課外拓展練習。

1 默寫《登鸛雀樓》。

2 蒐集王之渙的《涼州詞》,試着背下來。

教學內容:冀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21課古詩《登鸛雀樓》。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4

設計理念

語文教學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這節課學生要通過讀、想、議、畫、比、寫等形式,主動地探求知識,進入古詩的意境。教師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導學生全程積極參與,在探究活動中達到自悟自得。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詩句含義,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幻燈、畫紙,彩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破題質疑

1?師板書課題,引導學生圍繞課題説説自己想要提出的問題和對題目的理解。

2?簡介《登鸛雀樓》作者王之渙。

3?師介紹鸛雀樓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讓學生説一説自己登上高處遠眺的所見和心理感受。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藉助工具書,讀準生字字音。

2?自由朗讀古詩,結合課文插圖,從字面上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

3?啟發和鼓勵學生用和聯繫上下文結合的方法,解釋字的意義。

4?在學生理解字義的基礎上,讓他們用自己的話説一説詩句的意思。

5?師配音範讀,學生思考:哪兩句詩是寫景的?哪兩句詩是寫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讀詩句,悟意明理

1?師引導學生讀詩,畫出詩的節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自由讀。

3?指名讀。

4?電腦課件出示填空題,學生填空。

①詩句中表示動作的詞(依、入、目、上、盡、流)。

②詩句中表示顏色的詞有(白、黃)。

③詩句中表示數量的詞有(千里、一層)。

5?分小組討論詩句中所描寫的景色。

6?根據詩意,展開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畫下來。鼓勵學生畫得不要與文中插圖雷同。畫的時候要考慮你的觀察點在何處?夕陽、山峯、黃河應畫在什麼位置?畫好再塗上顏色。

7?幻燈展示學生的簡筆畫,師生結合詩句共同點評。

8?出示多媒體課件,屏幕上顯示鸛雀樓山水畫。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學生閉目遐想,老師用語言描述詩的境境。

9?啟發學生談談作者在詩句中所表達的思想和自己對這首詩的體會,分組上台比賽,看哪一組的同學説得精彩。

(四)總結全文,拓展廷伸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2?拓展性小練筆,把你站在高處觀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話寫出來。

3?師小結。

【評點】

該教學設計理念新穎,注重創新思維、想像能力的培養。教學過程

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採用讀、想、議、畫、寫等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並恰當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情趣,拓展思維,充分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5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理解課文。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及藴涵的哲理。

教學重點:理解詩意。

教學準備: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小朋友們已經學過了不少古詩,誰能背給大家聽聽?今天我們又要學習一首古詩。

2、板書課題。

指名拼讀登,要求讀後後鼻音。教學登字頭,指名拼讀鸛。

3、解題。

登,是登上的意思。鸛雀是一種鳥兒,樣子像鶴。在山西省永劑縣有一座樓,常有鸛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們稱這座樓叫鸛雀樓。

登鸛雀樓,就是登上鸛雀樓。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王之渙。有一天,王之渙登上鸛雀樓,看到了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就寫下了這首詩。

二、初讀課文。

1、投影出示課文內容,學生藉助拼音讀通課文。

2、範讀。

三、理解詩句。

學習一、二行。

1、指名讀,理解意思。

2、出示課文圖,設置情境:一天傍晚,詩人登上了鸛雀樓,他放眼望去,看,這氣勢多麼壯觀。詩人在黃鶴樓上看到了什麼?(太陽、青山、黃河)這輪傍晚的太陽就要落下去了,它會怎樣落下去呢?課文中哪個次是*着的意思。(依)

引導學生理解盡,再演示太陽落山的情景,幫助學生理解。

指名説詩句的意思。

傍晚,一輪太陽挨着羣山緩緩沉落,滔滔的黃河水奔騰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3、看圖想象,有感情地朗讀。

學習三、四行

1、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這一雄偉壯觀的景象,他會想些什麼呢?

2、指名讀三四行。

3、理解:欲:想要。窮:窮盡。千里目:就是看到了更遠的地方。更:再。

4、指名説詩句的意思。

想要看到更遠的地方,必須登上高一層樓。

練説全詩的意思。

四、總結課文。

1、齊讀課文。

2、討論:詩人登高觀景時的心情、神情、動作,會是什麼樣子,他可能講些什麼?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學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麼?

五、作業。

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指導生字書寫。

教學目標: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教學難點:生字書寫。

教學準備: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説説偏旁名稱。

2、指名背誦課文。

二、教學生字詞。

1、出示生字,指名讀。

2、引導用生字組詞。

樓(樓層高樓樓房鐘樓)

依(依*依依依山傍水)

盡(盡頭用盡盡力窮盡)

入(進入入門出入)

窮(窮盡貧窮窮苦)

3、教學字形。

指名分析字形,説説記憶方法。

講解欲、登、樓的筆順。

4、指導書寫。

5、學生描紅。

三、課堂練習。

1、讀一讀,抄寫。

山白日千里目

海黃河一層樓

2、根據詩意説出詩句。

滔滔的黃河水向大海流去。()

傍晚的太陽*着連綿起伏的山漸漸落下去了。()

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再登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6

一、學習目標

1、學習8個生字,理解詩中生字的意思,學寫生字“雀”。

2、落實本課生字詞,藉助圖片理解“白日”、“依”、“鸛雀”等詞語。瞭解即“入海流”是“流入海”,“千里目”是“目千里”。瞭解古詩對仗的特點。

3、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4、背誦古詩。

二、教學重難點

1、藉助詩句體會傍晚黃河的壯觀景象。

2、藉助古詩體會“站得高,看的遠”的道理。

3、默寫古詩。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出示小鳥圖和象形文字“隹”。同學們“隹”是一個象形字,單人旁就像鳥兒的翅膀,裏面就像鳥兒的身體(藉助“住”識記)隹指短尾巴的鳥,在隹的都上加上“小”(豎鈎變成豎)讀que,也是指短尾巴的鳥。能給“雀”組個詞嗎?

2、出示鸛雀圖,這就是鸛雀,誰來讀它的名字?

3、(課件示鸛雀樓圖)由於很久以前,鸛雀這種鳥經常喜歡停在山西的一座樓閣上休息,人們就把這座樓稱為“鸛雀樓”。示“樓”詞,齊讀。

4、鸛雀樓初建時不怎麼有名氣的。直到唐代,有位名叫王之渙的大詩人,他有一次登上這座樓,作了一首詩,從此以後,這座樓就名揚四海了,成為我國著名的四大樓之一。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學這首詩吧!

3、詩的名字就叫登鸛雀樓,

齊讀課題

二、初讀古詩,理解詩意

(一)初讀古詩正音

1、請同學打開書自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學生自讀,指名讀,正音)提醒“更”是後鼻音。

(二)識記生字

1、同學們,這些紅色的生字你認識嗎?你能記住哪個字?(指名説)

(三)理解詞義、詩句的意思

1、請同學們再讀古詩,將你的理解和疑問與同學們交流一下。(指名説)

2、出示第一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這句詩中你理解哪個詞語,或者你還有哪些疑問,我們一起交流交流。(指名説)

預設學生回答1)、白日指夕陽。

2)、依指挨着。

3)、盡指消失。

3、指名説第一行的意思。傍晚,太陽挨着連綿起伏的山漸漸消失了。

6、入指流入,這裏是入海流,其實應該是流入海。古詩為了押韻和對仗的工整常常這樣倒着表達。你能説説這行的意思嗎?(指名説)

7、誰能連起來説説第一行的意思?(指名説)黃河流入了大海。

8、出示第二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你讀懂了什麼,有什麼疑問?

預設:1)、欲:想要。窮:盡,完。

2)、目:看。字典中有兩個意思(眼睛、看)學生選擇。“千里目”和“入海流”一樣倒過來理解,應理解為目千里。

9、誰能説説這行詩的意思。(指名説)想要看完遠處的景色。

10、更指再,上指登上。

11、指名説第四行。(再登上一層樓)

12、誰能説説第二句詩的意思?(指名説)想要看完遠處的景色,再登上一層樓。

13、現在誰能連起來説説這首詩的意思呢?請同學們先跟同桌説一説(指名説)

三、品讀古詩,深化詩意

1、請同學們在讀古詩,想象哪句是寫詩人看到的景色?(學生自讀,指名説)

2、詩人首先看到了什麼?(夕陽沿着山落下了)你從哪裏看出是夕陽呢?(依山盡)同學們你們看(出示圖片)你看到了什麼景色?(指名説)太陽沿着連綿起伏的羣山漸漸的消失。

多麼美麗的景色啊,你能讀好嗎?

4、接着詩人又看到了什麼呢?

出示視頻,同學們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指名説)你覺得這是怎樣的黃河?(滔滔不絕的黃河,奔流不息的黃河,雄偉壯麗的黃河。)

5、你能讀出黃河奔流不息的氣勢嗎?

6、詩人看到如此美麗的落日不禁吟道(白日依山盡)詩人登上黃鶴樓向西望去,只見(引讀:白日依山盡)。接着詩人又向東望去,只見黃河之水奔流不息不禁吟道(黃河入海流)

7、誰能讀出詩人眼前壯觀的景象?(指名讀)

8、看着這樣的景色,詩人又想到了什麼?出示第二句(指名讀)為什麼想要看得遠就得更上一層樓呢?(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9、同學們,當詩人站在鸛雀樓的第一層時他看到這樣壯觀的景色,如果再上一層樓他會看到什麼?(指名説,眼界更開闊,看得景色更多)

10、是啊,這正是王之渙想告訴我們的道理,要想懂得更多,看得更遠,就要更上一層樓,有新的進步,因此“更上一層樓”也成了千古名句。當你有進步時,老師會説祝你更上一層樓,有更大的進步,你會把這句詩送給誰呢?

四、瞭解古詩寫作特點,背誦並默寫古詩

1、同學們,詩的語言是凝練的,古詩中有對仗的特點,就向對對子,你瞧白日對黃河,依山盡對入海流,千里目對一層樓。這就是對仗,相信你現在讀得更好(指名讀)能試着背一背嗎?能試着默寫嗎?(學生默寫)

五、拓展延伸

1、同學們鸛雀樓是我國四大名樓之一,其它三個分別是滕王閣,黃鶴樓,岳陽樓,古詩後很多詩人寫過這四座樓,其中李白寫過《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指名背,齊背

2、今天老師給大家介紹王勃的《滕王閣序》他這樣寫道“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出示圖片)這句是説,晚霞中野鴨在水面飛翔,天空和水面渾然一色。

3、岳陽樓的詩句請大家課後去搜集。

六、教學生字詞

1、(出示“雀”)這節課,我們還要來寫好這個“雀”字。

2、“雀”是上下結構,它的偏旁是下面的“隹”。

3、教師範寫説注意點。(短豎,左點,右點略高;瞥連短豎要寫長,一豎連瞥往下寫,點下四橫長短異,最後一橫拉拉長)

4、學生書上描紅,作業本上寫一個,師生評價後再寫一個。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有感情朗讀古詩,理解詩意,背誦古詩。

2.理解古詩藴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遠。

3.複習生字,掌握生字。

教學重點:有感情朗讀古詩,理解詩意。

教學難點:理解古詩藴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遠。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課件導入,瞭解詩意

師:老師知道小朋友喜歡畫畫,上課前老師也準備了一幅畫。想看嗎?

(介紹畫上的內容)

師:誰能根據這幅畫編一個故事?

(生編故事)

師:你編得真好,老師也想編一個。

師:在我國唐朝,有一位大詩人名叫王之煥。一天傍晚,他來到黃河岸邊,看到夕陽挨着羣山慢慢落下,滾滾的黃河水浩浩蕩蕩的流向大海,詩人感到這裏的景色太美麗了,那麼遠處的風景又是什麼樣的呢?只可惜站在這裏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個辦法讓詩人看到遠處的風景嗎?

師:為什麼登上樓就能看到遠處的風景?

生:因為站得高看得遠。

師:是啊,詩人也明白了這個道理,於是就寫了一首詩《登鸛雀樓》。今天我們就來學這首古詩。

(二)師生競賽,朗誦古詩

1.(出示課件)介紹鸛雀樓

2.(出示課文內容)指名朗讀

3.師:讀得不錯!老師也想和大家比賽讀,行嗎?請同學們當評委。(師配樂朗讀)

生評價。

4.生練讀。

5.分句指導。

6.整體讀。

7.學生上台表演讀。

8.配樂集體朗讀。

(三)多種形式,學習生字

師:為了表揚你們,咱們一起去登鸛雀樓怎麼樣?不過,“鸛雀樓”上的每一層都有“老虎”在把關,每隻老虎的身上有一個生字,如果全班同學都能讀出來,就可以一層一層登上鸛雀樓,誰想做打虎英雄?

生讀生字。

(四)登高望遠,想象説話

師:同學們,我們現在已經站在鸛雀樓的最頂層了,你們的心情怎麼樣?你看到了什麼美景?

生想象説話。

(五)小結

是啊,只有站到高處才能欣賞到更遠更美的風景。人生也是一樣,要有意義就必須不斷進取。同學們,希望你們努力學習,把心中最美的風景變成現實。

教學反思:這首古詩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朗讀古詩,瞭解詩意,明白登高才能望遠的道理。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了教學重點,學生掌握較好。我一共分為五個部分來進行的。在導入過程中利用小學生喜歡畫畫的特點,用圖畫的形式再現了這首古詩的內容:高山,夕陽,詩人,黃河。並啟發學生看圖説話,説出詩意,理解道理:站得高,看得遠。使學生對詩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進入到古詩中。在學古詩中以讀為主,設計師生背詩比賽的活動,調動了學生讀詩背詩的積極性。讓學生評價老師背詩的“祕密”,通過自主探究,在評價中學會了朗誦的技巧。在拓展部分讓學生想象説話,培養學生的説話能力,更能聯繫生活理解古詩道理。在教學中,還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如:在課件中出示的課文內容用拼音打出來會更好些。學生的朗讀需要加強,老師還要進一步指導。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8

一、課文説明

這首詩寫詩人登樓遠望所見及其深刻的感受,激發人們積極進取。

第一、二句,描繪黃昏夕陽西下時,山河蒼茫壯闊的美麗景色。用“依”和“盡”來表現一輪紅日依傍着山巔逐漸下落的狀態;後兩句寫所見的壯麗山河,抒寫詩人的感受。道出了“登高才能望遠”的深刻哲理,也賦予上兩句景物描寫更豐富的內容。全詩畫面寬廣,景色壯麗,具有闊大雄渾的氣勢。詩中的哲理,能給人以深刻的啟示:如果想要看到更為廣闊的風景,就必須努力再上一層樓。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只有不斷努力,不斷追求進步,人生的境界才會不斷擴展昇華。

二、教學目標

1.會認11個生字。會寫6個生字。

2.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通過學習這首詩,使學生初步瞭解“登高才能望遠”的道理。

三、教學準備

課文掛圖、生字卡片、配樂朗讀帶

四、教學時數

2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背誦古詩、激發興趣。

1.學生背誦古詩,教師表揚鼓勵,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2.出示掛圖,揭示課題。

(二)學習古詩,體會意境。

1.教師範讀古詩。

2.教師領讀,學生跟讀。

3.學生從古詩中找出生字自由認讀或與學習小組間的同學互讀。

4.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5.學生讀古詩(集體讀、分男女讀、小組讀、指名讀)鞏固生字的讀音。

6.結合掛圖,體會意境。

邊指導學生看圖邊講述:一輪紅日傍着山巔逐漸落下去了,浩浩蕩蕩的黃河水奔騰不息流入大海,要想看到很遠的地方,那就要再登上一層樓,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

7.聯繫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讓學生初步瞭解“登高才能望遠”的哲理。

(三)朗讀古詩,讀中悟韻。

1.指導學生斷句,讀出韻味。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教師範讀,播放配樂朗讀帶,引導學生反覆按照朗讀古詩的節奏,整體感知古詩語言輕重音,語速語調,節拍停頓的變化形式的節奏美。

3.學生採用多種形式讀古詩,(自由讀、互讀、指名讀、賽讀、配樂讀)調動學生讀的積極性。

4.指導學生想象畫面景象,背誦古詩。

(四)作業。

有韻味地背誦古詩。

第二課時

(一)複習鞏固,導入新課。

1.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2.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3.揭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二)學習生字,培養興趣。

1.出示生字卡片:白、日、目、人、入、千。

2.讀準字音:這些字中你認識哪些字,是怎麼認識的`?

3.記住字形,你會其中的哪些字?用什麼方法記住的?用形象記憶法記“日”,先讓學生認識“日”最早的寫法“☉”;熟字記憶法;“日”字加撇就是白,“日”中加橫就是“目”,“十”上加撇就是“千”。

4.指導書寫:

①弄清筆順:

白:

日:

目:

人:丿人

入:入

②教師在田字格中範寫,學生觀察教師運筆,重點區別“人”“入”的寫法,強調第二筆捺的位置,可採用兒歌指導記憶:“人”“入”筆順都相同,不同之處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邊。

③學生書空生字,強化字的筆順。

④學生在寫字本上練習描紅、書寫。

板書設計: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9

設計理念:語文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創新思維。通過鮮明的圖畫入手,創設情景,營造氣氛,主動探求知識,採用直觀教學、情境教學等形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而後由圖入文,圖文結合,不斷理解文字傳達的意境。最後通過有感情地朗誦,漸入佳境,在讀中思、在讀中想、讀中悟,直至最後融情於景,感悟其哲理。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課文。

3、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像力,感悟詩人積極向上、高瞻遠矚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教學重點:誦讀詩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

教學難點: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教具準備:掛圖、畫紙

教學過程:

一、 複習導入

1、 同學們,我們已經學過了不少古詩,你能朗誦一首嗎?

2、 你們知道嗎?唐代有位非常有名的大詩人,他叫王之渙,他有一首詩非常有名,那是他登上一座樓之後,看到將要落山的太陽和奔騰的黃河,想了很多,就寫下這首詩《登鸛雀樓》。(師出示板書,並解題)

3、 (師範讀)邊聽邊想:詩人在樓上會看到什麼?想到什麼?

二 、新課講授

(一)、課前感知:(出示掛圖)在這幅圖上,你們看到了什麼?

(二)、精讀詩句,悟意明理

學習第一行詩句

1、 輕讀,邊讀邊看插圖,看看哪個詞的意思表示圖上的景色,想想什麼意思?

2、 “日”:太陽。“盡”:完了。天上的那一輪紅日是夕陽還是朝陽?從哪看出?

3、 “白日依山盡”是什麼意思?(師帶讀、自讀、指讀、齊讀)

學習第二行詩句

1、 除了夕陽,那滾滾黃河水又將奔向哪裏呢?

2、 你能説説黃河的流水聲嗎?(生模仿)

3、 把這氣勢通過讀表現出來。

4、 師讀:慢慢閉上眼睛聽,詩人在吟誦呢!(自讀、指讀、賽讀)

小結:這兩行詩主要講詩人在鸛雀樓上看到傍晚的太陽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黃河滾滾地流入大海 過渡:看到如此美麗的景色,詩人產生什麼想法呢?

學習第三、四行詩句

1、 太陽從遙遠的山邊落下,天空中佈滿燦爛的雲彩。黃河滾滾向大海奔騰而去,發出巨大的聲響。可是,在遙遠的山那邊,景色是不是更加吸引人,大海中的波浪是不是更為壯觀,想看到更遠更美的景色,該怎麼辦呢?讀一下詩文,想一想?

2、 請仔細觀察圖,鸛雀樓共有幾層?哪一層有人?

3、 多少小朋友有這樣的經歷?(板書: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知道什麼意思嗎?

4、 是呀,只有站得高,看到的美景才會更多,所以詩人就這樣發出了感慨:“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誰願意來讀一讀這句詩,當一下小老師?

5、 (齊讀),“千里目”表示看得怎樣?

6、 這兩句詩是詩人在鸛雀樓上所想到的,並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什麼道理呢?

(五)、朗讀指導

1、 老師提個建議,詩歌還要講究韻律,如果掌握了詞與詞之間的停頓,也許會讀的更好?願意聽老師的朗讀嗎?

2、 讓我們一起比比,看誰讀得最棒?最像我們的小詩人,好不好?

3、 指名讀,師生共同點評、再讀、齊讀。

小結: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是詩人寫下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我們要多學習一些知識、本領,眼界才能開闊。

三、小結

1、 古詩是我們的國粹,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麼?

四、延伸拓展

1、 我們有時候把許多事情比作登山,如學習、生活……那麼,這些事情也有站得高看得遠的情況嗎?課後想一想,然後説一説。

2、 根據詩意,展開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畫下來。

五、板書: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景)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想)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認識9個生字其中會寫“詩、欲、尋、者、藥、此”。

2.能夠熟讀、背誦這兩首詩。

3.在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想象詩句描繪的畫畫,領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7個生字的音、形、義。朗讀、背誦課文。

難點:在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想象詩句描繪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談話,導入新課。

1.本學期我們學過哪兩首古詩?誰來背背。

2.指名背誦。

3.齊背。

4.這兩道都是描寫江南自然風光的詩。今天,再學習兩首古詩。(板書課題)

二、範讀課文,整體感知。

三、指導新聞記者理解詩句。(板書:登鶴雀樓)

1.釋題:鸛(guàn)、雀(què)(拼讀)是一種鳥兒,樣子很像鶴。在山西省永濟縣有一座樓,常有鶴雀在那兒棲息,所以人們把這座樓取名為“鸛雀樓”。一天,詩人王之渙登上了鸛雀樓,眺望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想得很多,就在樓上題寫了《登鸛雀樓》這首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

2.範讀全詩。

3.指名讀詩。

4.出示圖畫,看圖,理解詩歌大意,結合教學生字。

(1)教師描述:一天傍晚時分,詩人登上了鸛雀樓,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氣勢壯麗的景象。(指圖)你們看,詩人看到了什麼?

(太陽.黃河)

(2)太陽又稱為什麼?(日)

(3)快要落山的太陽稱什麼?詩人看到太陽怎樣落下去?

落日,詩中稱為“白日”。太陽靠着山漸漸落下去。

(4)“靠着”是詩中哪一個詞?(依)

(5)這句中的“盡”你們知道是什麼意思嗎?“盡”是“完的意思,在這裏是説太陽完全落下山去了,完全消失了。

(6)“白日依山盡”一句雖然只有5個字,但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動態的畫面,我們彷彿看到了太陽怎麼樣?(多媒體展示)

傍晚的太陽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最後完全落到背後了。

(7)詩人站在鸛雀樓上,看到太陽落下山去,又看到了什麼?“黃河人海流”是什麼意思?

結合進行語言訓練:黃河地向大海充去。(學生口頭填寫)

(滔滔地.滾滾地.洶湧澎湃地)

(8)指導朗讀第1.2兩句。

講解:鸛雀樓共有三層,這是詩人登上第二層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黃河構成的氣勢壯闊的圖景。

(9)學生讀第3.4句,此時詩人產生什麼想象?

想看得更遠一些。教學:欲:“要”的意思。

(10)講解第3.4句。

千里:形容很遠很遠,並不是剛七千裏。窮:窮盡,盡頭。更:再。這句意思是:眼睛要想看到很遠很遠,就要再上一層樓。

(11)指導讀第3.4句。

指點:詩人登高遠望,寫出“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千古名句,告訴我們“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因此這兩句表達了一種不斷向上的精神,所以常常被人們引用。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第二課時

一、給下列加點字選擇正確的解釋

1.白目依山盡(A白天的太陽B落日)

2.欲窮千里目(A與“富”相對B窮盡,盡頭)

二、默寫《登寫鸛雀樓》。

第二課時

課前導語:

1.背誦第一首古詩。

2.你們遊覽過大山嗎?大山奇峯重疊,煙霧繚繞,氣象萬千,所以大家都喜歡遊覽名山,許多詩人定敢詩來讚美大山。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古詩二首》中的第二首《尋隱者不遇》。(板書課題,教學生字:尋經xùn.者

zhě.遇yù。)

一、指導釋題。

尋:尋找.尋訪。隱者:舊時不願做官而到山中或偏野居住的知識分子。這些知識分子僱一個小男孩幫助收拾文具,做些雜事。這個小男就是書童,也就是詩中所説的“童子”。

二、教師範讀課文。

三、學生試讀課文。

四、瞭解大意。

1.這首詩寫了幾個人?我們看見的是哪幾個人?還有誰沒有看到?

寫了三個人:詩人.童子.師傅,看得見是詩人與童子,還有隱者沒看到。

2.這首詩主要是以詩人和童子的對話形式寫的。詩人是怎樣問,童子又是怎樣答的呢?

五、理解詩句

1.我們從“言師採藥去”,可以推想到詩人問童子什麼?這裏的“言”就是“説”。那麼“言師採藥去”是什麼意思?(説師傅採藥去了。)

教學:藥yào(藥品.中藥.採藥.西藥)。

從童子的回答你們能猜到詩人問童子什麼?

2.齊讀第1.2句。

3.讀着這兩句詩你彷彿看到怎樣的一幅畫?又彷彿聽到畫中的人在説什麼?

學生自由發言,老師指導。

4.當童子告拆詩人師傅採藥去了,詩人為了尋仿他,接下去一定要問童子什麼?

師傅到哪裏採藥去了

5.童子又是怎樣回答的呢?

(1)現在來學第3.4句

(2)指名讀第3.4句

6.釋疑:“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此”就是“這”。“此山中”即“這山中”。“雲深不知處”,即山高雲深,不知道在什麼地方。“雲深”即山高雲霧濃重,高山上往往雲霧繚繞,迷迷濛濛。

7.現在誰會説,童子是怎麼回答的?

我師傅就在這座山中採藥,只是山太高,雲霧濃重,不知他在什麼地方。

8.再讀第3.4句。我們彷彿看到童子和詩人的動作.神情怎麼樣?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指點:詩人聽了童子的回答,他也會順着童子手指朝高山望去,微微地點頭。

9.感悟意境。

詩人望着這煙霧繚繞的高山,心中會想着什麼?(討論)

想着隱者在深山採藥的情景,行蹤不定,在雲霧之間飄飄然的隱士生活情景。

六、背誦課文

七、扮演角色對話:一人扮詩人,一人扮童子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11

登鸛雀樓

教學要求

1.學會6個生字。認識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

本課生字卡片,朗讀課文錄音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提示課題

同學們還記得黃河嗎?它是我國第二大河。從青海省流出,經過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等省區,在山東流入渤海。在黃河流過的山西永濟縣有一座著名的高樓,叫鸛雀樓。(板書部分課題:鸛雀樓)一千多年前的一個傍晚,詩人王之渙登上這座樓,看到遠處太陽正在慢慢地落下,樓下滔滔的黃河水奔流東去,興奮不已,寫下了一首詩(板書“登”完成課題)《登鸛雀樓》。

齊讀課題。注意讀準“登”字。

這座樓後來被黃河水沖毀,但是這首詩,卻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

二、範讀課文

三、自學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要求:

1.藉助漢語拼音把課文讀通順。

2.畫出本課要求掌握和要求認識的字,讀準每個字音。

四、檢查自學情況

1.認讀生字。

樓 入 窮 目 更 層

登 鸛 雀 依

2.朗讀課文。(指名朗讀,齊讀)

五、瞭解課文大意,指導朗讀

1.登上鸛雀樓,詩人看到了什麼?(指導看圖:遠處,太陽靠近山頭,慢慢地落下去。樓下,黃河水奔騰着,流向大海。

2.讀詩句: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教師示範讀出夕陽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學生反覆練讀。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詩人,他想怎麼樣?讀第三、四行。

教師講解:詩人想看到更遠的景物,就對自己説,我應該再上一層樓。知道這是為什麼嗎?(聯繫登高活動,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4指名讀:

欲窮/千/裏目,

更上/一/層樓。

5.朗讀課文。以不同形式反覆練讀。

六、識字、寫字指導

入:與“人”、“八”比較。組詞:入口、出入、進入。

窮:上邊是穴寶蓋兒,寫法與寶蓋不同。

目:比“日”多一橫。

更:第一筆橫較短,是間為扁“日”,第六筆長撇頂在橫中,直穿“日”後撇向左下方,捺起筆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層:外面是“屍字頭,裏面是“雲”字。

樓:左窄右寬。右邊“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後一筆是捺,“女”第一筆是撇點,最後一筆橫稍長,托起上部,組詞訓練。

七、抄寫生字(完成課後練習2)

八、複習生字,鞏固練習

1.認讀生字(包括要認識的字)。

2.練習背誦。

以個人、小組、全班等形式練習背誦。

3.完成課後練習3。

教學後記:

資料提供者:雨諾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看拼音識字,鞏固所學鼻韻母。

2,通過看圖,繪畫理解詩的大意,朗讀並背誦古詩,讀出古詩的節奏和韻味。

3,會認7個生字,能寫5個生字,認識一種新筆畫"",學習新筆順:先裏頭後封口。

設計意圖

古詩是教材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如何使用傳統教材,貫徹落實《新課標》,充分體現新理念呢在《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1—6年級學生背誦古今優秀詩文160篇(段)。各年級對古詩的學習要求也不同。一,二年級的古詩教學只要求讀讀背背,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堪稱盛唐佳作的《登鸛雀樓》被北師大版一冊教材編入第八單元,作為閲讀內容。這首詩是唐朝詩人王之渙所著,寫了詩人登高遠望祖國山河的壯觀,表達了詩人豁達開朗的情懷。教學時,我根據年段要求和低年級學生愛讀愛背,記憶力強的特點,進行靈活處理教材,重點放在讀讀背背,學習生字,寫字上。在理解詩句時採用以讀代講,以畫促讀的教法。一改逐句,逐詞講解翻譯的傳統教法。注重創設情境,再現畫中景,體現畫中情,讓孩子們在美的景物中,感受古詩的語言美。本課設計力求體現快樂學習,自主合作學習的新理念。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課前三分鐘交流,看誰背的古詩多。

過渡:同學們背的古詩可真不少,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唐朝詩人王之渙寫的《登鸛雀樓》

(板書課題)。

2,讀課題(正音,讀準"登"字,強調後鼻韻母)。

3,鸛雀樓是什麼樣的呢(播放課件鸛雀樓圖景,配樂解説:鸛雀樓是我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它共有三層,位於山西省永濟市,在這樓上能看到雄偉的中條山和浩浩蕩蕩的黃河,是遊覽勝地。因為常有一種鸛鳥停棲上面,所以得名鸛雀樓。)(板書:中條山和黃河的簡筆畫。)

4,在一千多年前的一天,詩人登上鸛雀樓,你們想不想知道詩人看到了什麼請同學們翻開課本p44,一邊看書一邊聽詩人吟誦。(播放錄音朗誦)。

過渡:多美的詩句啊,請同學們也放聲讀讀吧!

二,自讀詩句,識字學詞

1,同桌互讀(要求:不會讀的互相幫一幫,會讀的互相誇一誇。)

2,遊戲:"闖關爭星"。第一關:我會讀。

(出示認讀的生字:黃,海,流,千,更,層,樓,要求:讀準生字字音,讀通詩句)。

學生藉助拼音,自由小聲讀詩句,並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識記生字。

交流自學情況,(課件出示,製成卡通機器人的生字卡,會説話:小朋友,你們認識我嗎請準確地叫出我的名字,我就成為你的好朋友。)

如:

a、請會讀的同學當小老師帶讀生字,讀後找一找哪些生字帶有後鼻韻母。

b、説説自己用什麼方法牢記生字朋友。

c、交換多種方式讀生字(帶拼音齊讀→開火車讀→加大難度,去掉拼音讀。)

d、會讀的小朋友拿出爭星卡給自己畫上一顆星。

過渡:我們和生字交朋友,不僅要會認讀,還要會寫。怎樣才能把字寫好呢

3,闖第二關:我會寫

出示田字格生字:山,日,目,入,千(靜態觀察,找出關鍵筆畫)。

師範寫(提示容易誤寫的筆畫筆順,結構比例。)

學生書空筆畫筆順(認識""和"日"的筆順規則)。

④學生仿寫:山,日。

⑤展現學生書寫情況。(對比觀察,欣賞評議。)

⑥被評為寫得好的小朋友,拿出爭星卡給自己畫上一顆星。

過渡:我們認識了生字朋友,它們回到課文中,你還認識嗎

三,圖文結合,讀懂詩句

1,請一位同學讀一讀課文,其它同學邊聽邊想,他讀得好不好

2,評一評(他讀得怎樣好在哪裏相機指導古詩朗讀的停頓和重音處理。)

3,讀了詩句,想一想詩人站在鸛雀樓上看到了什麼請把詩人看到的景象畫出來。

4,展示學生的畫,並問你從哪幾行詩句中知道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5,詩人看到眼前的景象,想到了什麼詩中哪兩行寫詩人的這種想法(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6,從詩人的想法,你明白了什麼(聯繫日常生活,登高望遠的活動談感受。)

過渡:是啊!想看到更遠的景象就再登上一層樓吧!這就是人們常説的登高望遠的道理。(板書:登高望遠)

四,朗讀成誦,演一演,背一背

1,同學們,請看書上的插圖(多媒體課件放映並配音:日落西山,晚霞滿天,滔滔的黃河水東流而去,多麼壯麗的景象!)

過渡:看到這麼美麗的景象,此時,你們想不想像詩人一樣吟誦這首詩。

2,學生扮演詩人誦讀(先小組讀,再個別打扮成小詩人表演讀。)

過渡:真不錯,多像一位小詩人呀!讀到這裏,會背這首詩嗎誰來試一試。

3,學生背誦(個別背,男,女生打擂台,齊背等形式)

五,注重積累,擴展延伸

課件出示:王之渙寫的《涼州詞》,讓學生讀一讀,回家背一背,並收集有關王之渙的其它詩。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男,女生擂台賽,營造學習古詩的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低年級語文教學力求做到入情入境。在課的伊始,用課件展示鸛雀樓和教師聲情並茂的解説,把學生帶入詩的意境中。)

(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讓孩子們在合作中自讀自悟,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把枯燥的生字學習化為有趣的闖關爭星遊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競爭,有獎勵,才有學習的動力。)

(讓學生當小老師帶讀,形成人人爭當小老師的局面。這樣即可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讓他們在成功的體驗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採用"引導觀察—教師範寫—體驗臨寫—對比欣賞",讓學生在觀察探究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示範講解,用最直觀的手段向學生展示寫字過程,讓學生從中領悟寫字的要點,最後欣賞評議同學作業。使學生在自主,輕鬆,活潑的氛圍中寫好字,初步感受漢字的筆畫美,結構美,形體美。)

(對於一年級的孩子,學習古詩,不必逐詞,逐句地深刻理解詩句,只要求讀懂大意即可。因此,讓孩子自讀詩句,以讀代講,在讀中悟;以畫代説,創設情境,在畫中感受詩的意境。通過聽,讀,評,領會如何讀出古詩的節奏和韻味。讀畫結合,既體現了學科的整合,又理解詩句。)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聯繫生活,引導學生體會千古名句藴含的深刻道理:登高才能望遠,要望遠就得登高的的道理。

(再次欣賞夕陽西下,滔滔黃河水的景象,引出學生觸景生情,然後扮演詩人身臨其境地體驗情感。)

(讀讀背背,注重積累,以達《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小學階段學生要背誦古今優秀詩文160篇。)

登高望遠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 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3 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

朗讀背誦。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含義,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配套光盤)、畫紙,彩筆

主要板書計劃

16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

(看)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想)

更上一層樓。

作業設計、安排

課內

讀讀背背,抄寫,描筆順等。

課外

背誦古詩。

第一教時

任務:

讀通課文。

策略:

藉助課件展開教學。

流程:

一導入新課,破題質疑

1 師板書課題,引導學生圍繞課題説説自己想要提出的問題和對題目的理解。

2 簡介《登鸛雀樓》作者王之渙。

3 師介紹鸛雀樓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讓學生説一説自己登上高處遠眺的所見和心理感受。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 藉助工具書,讀準生字字音。

2 自由朗讀古詩,結合課文插圖,從字面上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

3 啟發和鼓勵學生用和聯繫上下文結合的方法,解釋字的意義。

4 在學生理解字義的基礎上,讓他們用自己的話説一説詩句的意思。

5 師配音範讀,學生思考:哪兩句詩是寫景的 哪兩句詩是寫作者的感想的。

三作業

1 抄寫古詩。

2朗讀課文。

第二教時

任務:

閲讀感悟。

策略:

藉助光盤展開教學。

流程:

一複習

讀讀生字新詞。

二精讀詩句,悟意明理

1 師引導學生讀詩,畫出詩的節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 自由讀。

3 指名讀。

4 電腦課件出示填空題,學生填空。

①詩句中表示動作的詞(依、入、目、上、盡、流)。

②詩句中表示顏色的詞有(白、黃)。

③詩句中表示數量的詞有(千里、一層)。

5 分小組討論詩句中所描寫的景色。

6 根據詩意,展開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畫下來。鼓勵學生畫得不要與文中插圖雷同。畫的時候要考慮你的觀察點在何處 夕陽、山峯、黃河應畫在什麼位置 畫好再塗上顏色。

7 幻燈展示學生的簡筆畫,師生結合詩句共同點評。

8 出示多媒體課件,屏幕上顯示鸛雀樓山水畫。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學生閉目遐想,老師用語言描述詩的境境。

9 啟發學生談談作者在詩句中所表達的思想和自己對這首詩的體會,分組上台比賽,看哪一組的同學説得精彩。

三總結全文,拓展廷伸

1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2 拓展性小練筆,把你站在高處觀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話寫出來。

3 師小結。

四作業

1 背誦古詩。

2 閲讀補充讀物上的古詩。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14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識不寫。

教學設計:登鸛雀樓教案教學設計好第二課時

 一、複習檢查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説説偏旁名稱。

2指名背誦課文。

二、教學生字詞

1出示生字

樓 依 盡 人 欲 窮

2引導用生字組詞

樓(樓層 高樓 樓房 鐘樓)

依(依靠 依依 依山傍水)

盡(盡頭 用盡 盡力 窮盡)

入(進入 入門 出入)

窮(窮盡 貧窮 窮苦)

3教學字形/article/

(1) 指名分析字形,説説記憶方法。

依和衣比較,入和人比較,窮和力比較,層和雲比較。

(2) 講解欲、登、樓的筆順。

4指導書寫

欲:

樓:

三、課堂練習

1讀一讀,再抄寫

山 白日 千里目

海 黃河 一層樓

2根據句意説出詩句

(1)滔滔的黃河水向大海流去。( )

(2)傍晚的太陽靠着連綿起伏的山漸漸落下去了。( )

(3)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

(4)再登上一層樓。( )

板書設計:

白日依山盡,

景 (看)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理 (想)

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誦讀古詩;

2、通過讀、唱、吟、舞、背各種方式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詩意及詩中藴含的哲理,感受學習的快樂。

教學重難點: 有感情的吟誦詩文,理解詩意。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呵!小朋友們可真精神啊!誰願意給老師背首古詩聽聽? (通過背古詩,以舊引新)

二、學習古詩《登鸛雀樓》

1、接題,介紹鸛雀樓

(出示鸛雀樓圖片)

師:這座樓叫鸛雀樓(板書:鸛雀樓)。因為有一種鳥叫鸛雀,在它們飛累的時候經常到這座樓上休息,所以人們就稱這座樓叫鸛雀樓,本來鸛雀樓並不出名,因為唐朝詩人王之渙一首《登鸛雀樓》而出名。登上這座樓,前可望中條山,下可瞰黃河水。可惜,後來被黃河水衝沒了,但是詩人的這首詩卻被千古傳誦。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穿越時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和詩人一起登樓賞詩吧!(板書:登)

2、讀通詩文

(1)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生讀、齊讀。

3、讀懂詩意

師:同學們,聽你們讀的這麼好,我也想來讀讀這首詩,好嗎?在老師讀的時候,你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聽,你可以閉上眼睛,也可以看着老師,用心去聆聽一下這首詩,想象一下你彷彿看到了什麼?好嗎?(教師配樂範讀古詩)

提問:(1)聽了老師讀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指生説、單個讀句子。(老師中間評價學生)

(2)除了看到太陽落山,你還看到了什麼?(指生説)

(3)見過黃河嗎?那今天咱們一起再去參觀一下黃河好嗎?(先播放奔騰的黃河水,再出示平靜的黃河圖片)

師:同學們,這就是我們的母親河——黃河,她有時洶湧澎湃怒氣沖天,有時風平浪靜和藹可親,她那彎彎曲曲的身體流啊流,最終流入哪裏?(大海)齊讀:黃河入海流。

師:現在誰自己來讀讀這句詩?(指生讀,老師評價)

師:站在鸛雀樓上,看着美麗的夕陽西下(齊讀:白日依山盡)看着流入大海的黃河水(齊讀:黃河入海流)真像是在欣賞一幅奇妙的畫,我真不想走啊,因為我還想看到比這更美,更遠的景色,我掂起腳,伸長脖子,還是看不到,怎麼辦呢?給我想個辦法吧!

指生説,讀後兩句詩。

師:現在誰來登高望遠呢?指生讀。

舉例講解登高望遠的內在含義。

小結:是啊!如果我們想要看的更遠,就必須登的更高,因為登高才能望遠,在這裏詩人也告訴了我們:要想得到好的收穫,就必須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大家説對嗎?來讓我們再一次讀這兩句,把它深深的刻在我們的心中吧!讀

師:同學們,詩人用了短短的二十個字,就讓我們看到了這麼美麗的景色,還告訴了我們一個登高望遠的道理,這讓我不僅想再一次來讀這首詩。(齊讀)

三、鞏固練習

1、教唱古詩

師:同學們讀的真好,現在老師特別想送給大家一首歌,大家想聽嗎?

(1)老師範唱兩遍,學生聽;

(2)老師教唱古詩;

(3)拍手唱。

2、吟古詩

師:古詩被你們唱活了,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古詩不僅讀得要好,而且還要會吟,要吟出是的韻味來。什麼叫吟呢?半唱半讀就叫吟。自己先練練,(自由練習)誰來試試?(指生吟古詩,老師調空並講方法和示範)

3、舞古詩

師:同學們可真棒啊,把這首詩吟得那麼有韻味,老師想再送大家一支舞,好嗎?(教師範舞古詩,學生看),想讓你們的手腳也動起來嗎?那就跟着老師一起舞起來吧!

教學舞古詩。

4、背古詩

師:同學們舞的真好看,像一個個小小的舞蹈家,那現在我來考考咱們的舞蹈家,誰能單獨站起來不看大屏幕邊背邊舞呢?(指生邊背邊舞)

男女比賽背古詩,齊背古詩

四、小結課堂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首先要祝賀你們今天又學會了一首古詩,其次,老師還要謝謝大家這麼認真的聽老師講課,希望我們以後還能有機會在一起合作,好嗎?

下課。

五、板書:

登鸛雀樓

Tags:鸛雀樓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