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初中語文教案設計最新資料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78W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語文教案設計最新資料,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中語文教案設計最新資料

課文內容分析

本文是一篇介紹我國宋代畫家張擇端創作的畫作《清明上河圖》的説明文。作者在用文字介紹這幅畫作的時候並沒有從繪畫技巧的角度作過多的介紹,而是扣住這幅畫作所描繪的現實內容,將畫作所表現的北宋時期汴梁都城的“繁華”儘量表現出來。這樣的寫作構思,可以幫助非美術專業的一般讀者更好地瞭解《清明上河圖》的主要內容及畫作的深層意義。

第一段介紹這幅畫作的創作背景,從而引出本文要説明的對象。第二段介紹了畫作的作者張擇端及其創作動機,強調了這幅畫作所要表現的是“夢迴繁華”的主題,從而確定了本文介紹畫作內容的重點:“繁華”。第三到五段,是對《清明上河圖》的具體介紹。第三段介紹畫作材質、着色和尺幅,並概括介紹畫作的主要內容;第四段分三層介紹了畫作的主體內容,三層均扣住“繁華”來介紹,語言典雅,富有文氣;第五段總結了《清明上河圖》的藝術特點和社會價值。

全文使用了邏輯順序,對《清明上河圖》的介紹按照“內涵—內容—價值”的思路來展開,着重體現了畫作的主題“夢迴繁華”。

學情分析

通過第五單元前面兩篇教讀課文的學習,學生對“抓住説明對象的特徵”“説明方法”“説明語言”“説明順序”這些學習重點已經打下了較好的基礎。自讀課文《蟬》屬於文藝筆調的説明文,又使學生對説明文的多樣性有了一些瞭解,同時學習該類自讀課文課時已經指導了學生藉助旁批和閲讀提示的助讀系統,運用快速閲讀法的自讀策略。不同的是,本課沒有設置旁批,學生正好根據老師提出的任務,將自己的閲讀感受和看法寫成旁批,養成隨手寫批註的習慣。

教學目標

1.學習使用瀏覽和細讀相結合的閲讀方法,養成圈點勾畫批註的習慣。

2.理清課文思路,弄清説明順序。

3.通過學習説明方法及作用,體會準確而典雅的`語言特點。

4.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

教學重點

1.指導學生採用瀏覽和細讀相結合的方法,理清課文思路,弄清説明順序。

2.指導學生細讀課文,結合説明方法的學習體會準確而典雅的語言特點。

教學難點

體會恰當使用説明方法使説明更準確,以及説明方法對於語言特色的影響。

教學創意

1.學生自己討論學習目標和方法,確定學習方案。

2.反覆使用瀏覽加細讀的方法,隨時進行勾畫批註。

3.通過説明方法的學習來體會説明語言的特色。

教學流程

一、欣賞圖畫,選擇畫作局部,口頭説明內容。

(一)教師展示圖畫,介紹經歷。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它是我國繪畫的無價之寶。在它問世以後的800多年裏,曾被無數收藏家和鑑賞家把玩欣賞,也是後世帝王權貴巧取豪奪的目標。它曾輾轉飄零,歷經劫難,五次進入宮廷,四次被盜出宮,演繹出了許多傳奇故事。這節課就讓我們穿越時光隧道,回到宋代社會,體會一下《清明上河圖》展現的宋代生活。

(二)學生選擇局部,口頭説明。

現在讓我們來仔細看一下這幅圖上有什麼?選擇一個局部,用自己的話對你看到的景象做出説明。

(設計意圖和教學建議:用圖片將學生引入情境,讓學生試圖用自己的語言説明畫作內容,可以和後面學習本文語言特點的時候作比較,讓學生體會這篇文章語言的特點:準確典雅,條理清楚。)

二、閲讀“提示”,討論學習目標,確定學習方法

(一)學生瀏覽課文,明確説明對象特徵,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1:本文的説明對象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它的主要特徵是什麼?用跳讀法在文中篩選出主要信息。

(二)結合“閲讀提示”和前面三課的學習經驗,分組討論,確定本課學習目標和方法。

明確:

1.學習目標:弄清本文説明順序,注意到説明方法的使用,注意作者的遣詞造句即説明語言的特點;

2.學習方法:瀏覽全文和細讀課文;抓關鍵語句。

(設計意圖和教學建議:學生用快速瀏覽和勾畫關鍵詞句的方法,對説明對象有了整體把握,隨後教師不必急着進入學習,建議首先引導學生閲讀“閲讀提示”,回憶過去三篇課文的學習,自己來確定學習目標和方法,這樣有利於形成説明文成熟的閲讀策略。)

三、瀏覽課文,明確文章內容,理清説明順序。

(一)學生用瀏覽的方法,找出各段中心句,概括各段主要意思,進而理清説明順序。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2:作者介紹了這幅畫哪些方面的信息?在文中勾畫批註:找出各段中心句,概括主要意思。

學生勾畫各段中心句及主要意思後將文章分為三個部分:第一段介紹這幅畫作的創作背景,引出本文説明對象。第二段介紹了作者張擇端及其創作動機,強調了畫作“夢迴繁華”的主題。第三到五段,具體介紹《清明上河圖》的基本情況和主要內容、藝術特點和社會價值。

(二)學生判定全文説明順序,並細讀第四段,判斷局部説明順序。

學生明確:全文采用邏輯順序介紹《清明上河圖》各方面的情況,第四段採用空間順序介紹畫作的主要內容。條理清楚,結構嚴謹。

(設計意圖和教學建議:學生用瀏覽全文和勾畫中心句的方法,對課文內容有了全局印象就能夠理清説明順序。由於第四段説明順序的特殊性,學生對課文重點也有了關注意識,為下面提出細讀任務作鋪墊。)

四、細讀課文,學習説明方法,品味説明語言。

(一)瀏覽全文,勾連文題,理解本文中心,確定閲讀重點。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3:哪些內容是作者介紹的重點?作者是根據什麼確定説明的重點的?讀題,在文中勾畫批註,找出與題目相呼應的句子

學生明確:畫面的內容是作者介紹的重點,即第四段。“夢迴繁華”的意思是指這幅畫表現了作者夢迴故土,懷念繁華生活的心情,“繁華”即是這幅畫的內容所表現的主題,也是本文説明畫作的重點和靈魂。

(設計意圖和教學建議:教師繼續提出任務,學生採用瀏覽課文和勾畫關鍵句的方法,理解題目含義,明確課文重點,為下面的細讀課文做準備。)

(二)細讀課文第四段,辨別説明方法,體會其作用。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4:在書上批註第四段的説明方法及作用。

學生明確:第四段主要用了摹狀貌的説明方法,着力描摹畫面的整體和細節,再現了它所描繪的社會生活,使説明更形象更清楚。

教師點撥:在《中國石拱橋》一文中也接觸到了摹狀貌的説明方法,它的作用是什麼?為什麼兩文都選擇了摹狀貌這一方法?

學生明確:

1.在説明盧溝橋的時候,也用到了摹狀貌的説明方法。通過描摹盧溝橋欄杆上千態萬狀的獅子,説明中國石拱橋“造型優美”的特點。

2.恰當使用説明方法才會使説明更準確更清楚。無論是中國石拱橋造型的優美,還是《清明上河圖》畫面的繁華,用摹狀貌才能使説明更形象清楚,所以説明方法的選擇是由説明對象的特點決定的。

3.摹狀貌的方法給説明語言增添了生動性。

(三)瀏覽全文,辨別説明方法,體會其作用。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5:瀏覽全文,在文中勾畫批註,結合例句辨析課文中還用到哪些説明方法?具體有什麼作用?

學生明確:課文還用到了多種説明方法,如列數字使説明穩妥準確,給讀者以明確的印象;引用使説明更有權威性更可信;打比方使説明更通俗更形象。

(設計意圖和教學建議:判斷説明方法及作用是本單元學習的重點,同時為體味説明語言的生動性作鋪墊。前面幾課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掌握了方法,讓學生結合具體句子進行練習不是難事。)

(四)瀏覽全文,細讀第四段,體會本文語言風格的不同,總結語言特色。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6:查看自己在書上關於説明方法的勾畫批註,思考不同

的説明方法使語言呈現出怎樣不同的特色。

學生明確:本文語言既平實準確又生動典雅。例如列數據使説明更準確穩妥,使語言顯得更準確、平實;打比方、引用和摹狀貌增添了語言的生動性,引用更使文章語言有底藴有文氣。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7:重點品讀第四段,勾畫:哪些詞句讓你體會到了內容的“繁華”和語言的典雅?對照學習課文之前同學們介紹畫面內容的語言體會。

學生明確:

1、本文語言具有一般説明文的特點,即準確平實。例如用列數據舉等説明方法使説明更準確具體;

2、本文語言也體現了説明語言的多樣性,如生動典雅。這主要體現在摹狀貌和引用、打比方等説明方法使用上。打比方增強了文章的生動性,引用古典文獻增強了文章的文化底藴。特別是第四段為了説明畫作內容表現的“繁華”,大量使用四字詞語描摹畫面內容,再現北宋時代的繁榮生活景象,更使得文章的語言生動典雅,富有古典文化氣息。而我們自己的語言一是缺乏條理,二是缺乏文氣。

教師點撥:對於一幅中外聞名的古名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用富有古典文化氣息的語言不僅增強了文章生動性,更是與説明對象相契合。

(設計意圖和教學建議:對學生來説,語言的學習是一個重點也是難點。結合説明方法的學習來體味語言的不同特點,學生學習語言就是由表及裏,既直觀又深刻的。既從表面上結合具體句子看到語言特色的不同,也從內在體會到為什麼語言會呈現出這種不同,避免學生機械地記憶語言特點,不能學以致用。)

五、課堂小結,佈置閲讀任務,進行課外拓展。

最後和學生一起總結本課所得

1.本文扣住“繁華”,採用邏輯順序介紹《清明上河圖》的創作背景、作品內涵、整體情況和畫面內容、藝術手法及文化價值。重點在於運用生動形象的摹狀貌的説明方法,以典雅、富有古典文化氣息的説明語言為我們再現這幅畫所表現的北宋時期空前繁榮的城市生活。

2.使用瀏覽和細讀相結合的方法閲讀類文。通過抓關鍵句來理清文章內容和思路,弄清説明順序;結合具體例句判斷説明方法及作用,同時注意到不同的説明方法帶來語言的不同風格;

3.隨時勾畫批註,養成習慣。特別是要把自己的思考和認識批註在書上相應位置,以供日後檢索,常讀常新。

《清明上河圖》還有很多值得探究之處。建議學生課外閲讀關於《清明上河圖》的更多其它作品,如《<清明上河圖>的故事》《解讀<清明上河圖>》《謎一樣的<清明上河圖>》等書,進一步瞭解這幅名畫。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通過小結反覆強化説明文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就是幫助學生形成成熟的説明文閲讀策略。課外閲讀拓展既是對課的內容進行拓展,也可以對課的方法進行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