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大海的歌優秀教學設計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7.21K

教學目標

大海的歌優秀教學設計

1.理解課文內容,瞭解祖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激發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情感。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通過和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讀懂句子,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了解作者在碼頭上,海港裏,大海中看到的景物特點,體會作者感情的變化。理解課文中講到的大海兩次“唱歌”的含義,體會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認識生字、新詞,並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

(二)初讀課文,瞭解內容。

二、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學會本課14個生字、詞,並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

三、教學過程

(一)讓學生自讀課文,邊讀邊畫出文中生字、詞。

(二)學生練習用部首查字法認識生字、詞,並按要求用填表法練習。例:

(三)檢查自學。

1.教師出示詞語卡片,讓學生讀詞語。

2.提示學生讀準字音,可採用讓學生舉反饋牌的方法判斷讀音的正誤。例:

(四)記住字形。

“港”左右結構,右邊“共”字下面是三筆,筆順是“ ”

“航”字的右下方是“幾”,不要丟掉第二筆的鈎。

“探”字的右上方是:“ ”,不要丟掉左右的撇和點。

“佛”的右邊是5筆。

(五)理解詞義:

閃爍——亮光忽明忽暗,動搖不定。

聳立——高高地直立。

朦朦朧朧——模糊,不清楚。

無邊無際——望不到邊的意思。

極目瞭望——用眼睛極力向遠處看。

在引導學生理解這些詞語的過程中可將詞語代入原句,讓學生通過讀句子,聯繫上下文,來體會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比如:“閃爍”一詞原指光亮忽明忽暗,動搖不定。原句是“太陽升高了,陽光在海波上閃爍着點點金光。”讓學生通過讀句子從中體會“點點金光”是指太陽的光芒,照射在海面上,隨着波浪的起伏而忽明忽暗,動搖不定。所以這裏用“閃爍”一詞恰到好處。

(六)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1.討論:課文寫的是誰?在什麼地方看到了什麼?

2.讓學生聯繫課文內容,試着用自己的話表述內容。

(七)作業:熟讀課文,寫詞語。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理解詞語、讀懂句子,理解課文內容,瞭解祖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

(二)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抒發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藉助理解詞句,進而理解內容,體會文中情感。

三、教學過程

(一)圍繞課題質疑。

1.“看到這個題目你有什麼想法?”,用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圍繞題目質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大海唱什麼歌?

大海怎樣唱歌?

大海為什麼要唱歌?

2.初讀課文,瞭解內容。

(1)“船頭飛濺起來的浪花,唱着歡樂的歌。”

(2)“啊,我彷彿聽見大海正在唱着一曲新歌。”

3.談話引導:

作者登船出海,他到了哪幾個地方?都看到了什麼?為什麼作者會覺得大海在唱“歡樂的歌”、“一曲新歌”呢?

4.讓學生帶着這個問題自讀課文,邊讀邊畫出作者到了哪幾個地方的有關句子。

5.指名讓學生用文中句子回答。

(1)“我們馬上向碼頭走去。”

(2)“馬達發動了,海輪隨着海波盪漾,在海港裏靜靜地航行。”

(3)“船在大海中航行。”

6.這三句話分別告訴我們作者參觀時到了哪幾個地方?

7.指名回答。

(二)學習第1自然段。

1.指名讀課文。

2.思考討論:作者在這裏看到了哪些景物?有什麼感受?在討論這個問題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用“誰在什麼地方做什麼?”的句式練習説完整話,表達自己的意思。如“我”在碼頭上看到了藍天、白雲,碧綠的大海和正在升起的朝陽。

3.指名讀原句,然後依照內容出示畫面,讓學生從中體會這是一幅什麼樣的畫面?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從三個方面來體會:一是作者當時所在的位置,即觀察點是站在碼頭上,對大海;二是藍天、白雲、碧海、朝陽,色彩絢麗奪目,氣勢宏大;三是從句義上看“正從東方升起的朝陽”,“朝陽”一詞預示着勃勃生機。

4.指名讀課文,讓學生把美的意境讀出來。

5.教師談話引導:看到這樣的畫面,讀着這樣的詞句,你會有什麼感受?讓學生在説感受時前面加一個“啊”字,藉以抒情。

例:①啊!大海真美啊!②啊!這裏的景色真壯麗啊!

6.讓學生帶着這樣的感受再次齊讀課文。

(三)學習第2自然段。

1.指名讀課文,思考:作者在海港看到了什麼?

2.讓學生默讀課文,將描寫作者看到的景物的詞語標畫出來。

(板書:裝卸吊車 海輪)

3.指名回答,討論:作者怎樣描寫吊車的?

4.出示重點句:

(1)只見海港兩岸,裝卸吊車的巨臂上下揮動,海輪排列在碼頭兩邊。

(2)只見海岸兩岸,鋼鐵巨人一般的裝卸吊車有如密林,數不盡的巨臂上下揮動;飄着各色旗幟的海輪有如衞隊,密密層層地排列在碼頭兩邊。

5.討論哪一句好?為什麼?

設計這個教學環節,目的是藉助課後練習第2題,採用比較句子的方法,讓學生從中體會恰當地運用詞語,生動細緻的描寫可以抒發情感,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同時也要讓學生從中掌握抓住重點詞語理解句意的方法。

作者在海港看到的景物一定很多,但他只寫了兩種:裝卸吊車和海輪,這説明作者精心選取素材,抓住了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景物進行描寫,避免了面面俱到。描寫過程中,作者注意抓住特點,突出重點。從“鋼鐵巨人一般”看出它的高大;從“有如密林”看出它的數量多;從“數不盡的巨臂”在“上下揮動”看出它的忙碌。將第2句與第1句進行比較後發現,第2句寫得具體,鮮明地表現了吊車和海輪的特點,在讀者面前展現出海港興旺、繁忙的景象,生動地反映了社會主義建設欣欣向榮。

6.指名讀第2句,然後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想一想這時作者是怎樣看裝卸吊車的?並讓學生自己做一個動作來演示,從而加深理解。

7.讓學生小結吊車的特點。

如:①裝卸吊車像鋼鐵巨人。②裝卸吊車揮動巨臂,十分繁忙。

8.然後小結理解句子的方法:

(1)聯繫上下文,抓重點詞語。

(2)聯繫生活實際理解句意。

9.出示海港繁忙的景象的畫面。讓學生想一想,你看到這番景象後有什麼感受?(繁忙)

10.指名讀課文,把描寫繁忙的景象的意境讀出來。

(四)學習第3自然段。

1.輪船駛向大海,作者看到了什麼?

2.指名回答,並板書:金光閃爍

(1)什麼叫閃爍?

(2)海面上浪花飛濺,會發出什麼聲音?

讓學生模仿海浪的`“嘩嘩”聲回答從中體會意境。

(3)這樣的聲音會使你想到海面上一閃一閃的金光像什麼?教師用這個問題引發學生的想象,從中體會海面上的金光閃爍就像是跳躍着的小音符。進而體會作者此時歡樂的心情。

3.出示重點句:

“船頭飛濺起來的浪花,唱着歡樂的歌。”

這句話中“歡樂的歌”是指高興的歌,興奮的歌。實際是寫出了作者的心情。作者站在船頭,在陽光照耀下,迎着狂烈的海風,望着藍色的大海,浪花飛濺,浪花嘩嘩地響,作者認為是在唱歡樂的歌。因為作者不僅看到自然景色美,而且看到海港一片繁忙景象,心裏為祖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興旺景象感到快樂自豪。

4.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朗讀。

教學過程中可採用教師範讀,學生模仿讀,自讀練習或指名朗讀,齊讀等方式,讓學生從中體會作者歡樂的心情。

(五)學習4、5自然段。

1.談話導入:船繼續在海上航行,作者極目瞭望,透過海平線上那一層淺褐色的霧氣,作者又看到了什麼呢?

2.指名回答:板書:像城堡聳立,石油鑽探船。

3.指名讀課文後討論:

(1)什麼叫聳立?

(2)作者是怎麼知道這是石油鑽探船的?

(3)讓學生讀出有關句子。

(4)出示重點句:

他告訴我,那是咱們的石油鑽探船。

咱們自己的石油鑽探船!

(5)討論:這兩句話有什麼不同?應怎樣朗讀?為什麼?課文內連續兩次出現“石油鑽探船”第一次是別人告訴他的。用句號結尾,表示一般的陳述。讀時語氣平和,如敍事。第二次是作者得知後發出的驚歎。因為我國原來沒有能力自己製造,即使有也不是“自己的”,現在我國自己造出了這種船,表明了海洋石油事業的新發展,反映了我國的科學技術達到了新水平。作者的驚歎,正是一種興奮、自豪的心情的流露。更讓學生反覆體會這個感歎句的讀法。注意讀出發自內心的自豪感。正是由於作者看到了祖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新成就,所以他才在結尾深情地寫到:“大海正在唱着一曲新歌。”

(6)出示對比句:

船頭飛濺起來的浪花,唱着歡樂的歌。啊,我彷彿聽見大海正在唱着一曲新歌。

(7)讓學生聯繫上下文想一想每句話中帶點的詞語能不能相互調換。為什麼?

經過討論要讓學生明白“歡樂的歌”是高興的歌、興奮的歌,是作者看到海港兩岸社會主義建設欣欣向榮的景象,心情十分愉悦,借船頭飛濺的浪花來抒發內心的喜悦之情。而“一曲新歌”重在一個“新”字,是指我國有了自己的石油鑽探船,這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新成就,因此“一曲新歌”內在的含意比前一句更加深刻,所以兩者不能調換。

①船長邀我們到駕駛室瞭望。

②我極目瞭望:在海平線上,一層淺褐色的霧氣,朦朦朧朧,像是有一座城堡聳立在海天之間。

(8)讓學生讀句子,進行比較,説説句中“瞭望”和“極目瞭望”有什麼不同?能不能調換,為什麼?

(9)課堂討論。

在討論過程中,要讓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瞭望”是指在駕駛室裏往遠處看。而“極目瞭望”是極盡目力向遠處看。前者是在駕駛室裏看,沒指出是要具體看到什麼,後者是看鑽探船,當時船行至深海,無比寬闊,而石油鑽探船在海平線上,加之霧氣大,只能極盡目力才可以看到,因此“瞭望”與“極目瞭望”不能調換。

4.齊讀最後一句,想一想,作者是真的聽到大海在唱“一曲新歌”了嗎?從哪個詞語可以看出來。

5.讓學生讀句後弄清“彷彿”一詞在文中的作用,理解“一曲新歌”、“歡樂的歌”都是作者借景抒情,運用了一種想象的描述方式。

6.再次讓學生用自豪、驕傲的語氣讀最後一段。

(六)小結全文:

學習這篇課文,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抓住重點詞句,聯繫上下文運用比較句子的方法理解句意,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情感。

【板書設計】

第三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作者按不同觀察點的變換順序,把看到的景物寫清楚,寫具體的方法。(二)練習照樣子、仿寫句子。

二、教學重點、難點

弄清誰,到什麼地方,幹什麼的句式,並照樣子仿寫。

三、教學過程

(一)出示填空練習,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把句子補充完整。

1.在碼頭上,“我”看到了藍天、白雲、碧海、朝陽。

2.在海港兩岸“我”看到了吊車、海輪。

3.在海上,“我”看到了咱們自己的石油鑽探船。

出示上述練習,有兩個目的。一是檢查學生對課文內容複習的情況。二是通過句子練習,讓學生了解本文的篇章結構。

(二)引導學生認識不同觀察點變換的順序。

1.分析句子,認識不同觀察點變換的順序。上述三句話,分別代表了三個自然段的內容。其中“在碼頭上”、“海港兩岸”、“大海上”分別是三個詞語表示不同觀察點。“藍天、白雲、碧海、朝陽”和“吊車、海輪”及“鑽探船”又分別寫出了作者在不同觀察點看到的景物,作者這種以地點詞語作為標誌,以觀察點的不同為順序,就是地點變換的順序,也叫不同觀察點的順序。

2.擴大思路,讓學生舉例説一説自己掌握的表示不同觀察點的詞語。

例:在教室裏、在書桌上、在家裏、在路上、在電車上、在馬路兩旁、在黑板報上、在樓道里、在山上、在公園裏、在十字路口。

3.仿照句式、練習説話。

讓學生練習用“在什麼地方?誰?幹什麼?”或“誰?”在什麼地方?幹什麼?”説一句話。

例:

(1)小明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

(2)我在廚房裏幫媽媽刷碗。

(三)照樣子、寫句子。

1.指名讀課後練習第4題,弄清要求。

2.看懂例句:

誰讓誰?到什麼地方?做什麼?

3.仿照例句説話。

例:

(1)我找小剛一起到圖書館看書。

(2)媽媽吩咐我到街上去買鹽。

4.讓學生填空,將句子補充完整。

5.指名讀所填寫的句子,集體評議,訂正。

資料提供者:

Tags:大海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