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七年級《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03W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級《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

七年級《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要求學生藉助工具書和註釋,初步感知詩歌內容;通過反覆誦讀,達到熟讀成誦;

2、體會作者“為理想而奮鬥”的思想情懷;理解作者所創設的詩歌意境,把握本詩主旨;

3、深入詩歌意境,涵詠體會“山”和“海”的不同含義,體會詩歌藴含的人生哲理。

(二)能力目標:

學生能夠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在讀中把握內容,感悟哲理,品味意藴,培養和鍛鍊學生的朗讀能力。

(三)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學習詩歌的正確方法,激發學生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奮鬥的情懷。

【教學重、難點】:

1、把握詩歌的總體形象,感悟詩歌的思想內容。

2、理解“山”和“海”的深層含義。

【學習方法】:誦讀法、引導法、探究法

【教學用具】:投影儀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1、導入:

(由提問法引入本課)同學們,你們爬過山嗎?當你歷盡艱難登上山頂時,你的心情會是怎樣的?為什麼呢?我們假設一下,如果當你懷着喜悦的心情登山山頂以為會看到滿目風光時,展現在你眼前的又是另一座更加巍峨更加險峻的高山時,你的心情會是怎樣的?你是會繼續攀登高峯,還是打道回府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王家新的詩歌《在山的那邊》,看看這位多才的詩人是如何抉擇的。

2、走進作者

王家新,1957年出生於湖北均縣。1978年入武漢大學中文系讀書。出版的詩集有《紀念》、《遊動懸崖》等。《在山的那邊》是王家新在1979年寫的一首詩,當時他還是一個從邊遠山區來到大學校園不久的學生。《在山的那邊》起源於作者的童年經驗,與他童年的挫折經驗以及在這種挫折中日見深沉的感悟和信念有關。

3、探究學詩的方法。

(1)瞭解詩歌的一般常識。

詩歌,是與散文、小説、戲劇並列的一種文學樣式,偏重於抒情言志。飽含作者強烈的感情和豐富的想象。語言凝練含蓄,節奏鮮明,韻律和諧,具有音樂美,一般分行排列。

(2)方法探究

學習詩歌,重在誦讀和品味。

一要讀準字音;二要讀出節奏;三要讀出情感;四要讀懂內容。

4、誦讀詩歌,進行多遍誦讀

(1)給加點的字注音。

(2)解釋詞語。

(3)結合已學會的字音和詞語,自由放聲朗讀課文,熟悉文本,然後齊讀。

5、教師範讀,在聽老師讀的過程中,同學們邊聽邊思考一下,這兩節的詩歌在讀的過程中發生了怎樣的情感變化?(每次情感變化,都請一個同學起來範讀,然後全班齊讀)

明確:第一節:疑惑、嚮往---半信半疑---充滿希望---失望---困惑

第二節:堅決、肯定---興奮、驚喜

6、根究探究出的情感齊讀全文。

7、提問:山的那邊,究竟有什麼呢?

明確:小時候:媽媽説是海,我看到的是山

長大後:用信念凝成的海。

8、小時候的“山”和“海”與長大後的“山”和“海”意義一樣嗎?

明確:小時候的“山”和“海”是現實的山和海,長大後的山代表着困難和挫折,海代表理想,而爬山則代表了克服困難和挫折的過程,這裏用了象徵的手法。

9、小結:

詩中的“山”象徵着困難,“海”象徵着理想,而不斷爬山意味着不懈的奮鬥與努力,要實現理想就要堅持不懈地去奮鬥。

10、拓展延伸:在你的生活中,一定會有無數座山峯等着你征服或已經被你征服,請你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説説這首詩歌給你的啟示。

11、最後,請同學們合上書本,讓我們一起來觀看一段朗讀視頻,用心聆聽朗讀者的傾情演繹。

12、在聽完李璇璇同學的朗誦之後,你們一定也心情澎湃,那麼讓我們用最飽滿的熱情最後再朗讀一遍這篇文章,為這節課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七年級《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朗讀詩歌,品味詩歌語句的深層含義。

2、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人生的哲理。

【教學重點】

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

【教學難點】

對“山”與“海”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投影大山的畫面。找一位同學口頭描述怎樣才能看到海景。

現在我們和山裏的孩子一起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請打開課本。

板書課題:

在山的那邊

二、檢查預習

1、用“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連成一段話。

2、抽同學朗讀課文。

三、整體感知

問:山那邊到底有什麼?

1、教師朗讀課文。

2、配上音樂有感情地齊讀:

朗讀指導:朗讀時語速與情感的關係,重讀與詞語意思的關係。

朗讀要求:放聲朗讀,正確流利,充滿感情。

達到效果:與詩人的感情形成共鳴,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啟示。

3、默讀詩歌,思考問題:

⑴ 第二節中,山還僅僅是山,海還僅僅是海嗎?

提示:“山”象徵困難,”海”象徵理想。

⑵ 詩歌兩部分各寫什麼內容?

⑶ 詩歌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只有不怕困難,才能實現人生理想。

第一節:我的童年;我的向望和困惑。

第二節:我長大後;拼搏和奮鬥。

四、研讀與賞析

“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將實現。”這種理想是怎樣表達出來的?

1、請你把喜歡的並認為含義深刻的詩句找出來,細細品味。

(自讀課文)

揣摩詩歌語言的凝練而有豐富的內涵。

(學生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老師引導)

⑴ “鐵青着臉”:擬人。顏色(表面);心情不好(實際)。

⑵ “種子”:比喻媽媽給我的信念。

⑶ “飄”:輕(意思);童年認識膚淺。

⑷“扎”:深(意思);不懈努力。

七年級《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3

一、導入

在遙遠偏僻的山區,在巍峨高峻的大山深處,有這樣一位少年,他從小隨父母輾轉了五六個地方,但是一直沒有走出山裏。山外的世界如此精彩,對此他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於是面對無言的羣山,他常常苦思冥想。“山那邊是什麼呢?”想的久了,內心竟流淌出一首詩歌。詩歌的名字就叫《在山的那邊》。這節課,我們一起隨同這位少年去尋找山那邊的世界。

二、 讀詩訣竅

師:1、學習詩歌,通常情況下訣竅有三。他們分別是:讀準字詞、讀出節奏、讀出感情。先來檢查字詞的掌握情況。請一位同學讀準詞語,注意加色字的讀音。其他同學注意聽讀,看看有沒有讀錯的地方。(生活動)這些詞語裏面有個多音字:扎。誰知道扎的其他讀音。

從檢查的結果來看,同學們預習得比較充分。只是,老師不知道,同學們對於整首詩歌,是否也能讀準呢?請一位同學為大家讀準詩歌。其他同學聽後評價。

2、詩歌的.節奏,一般是按音節或意義來劃分的。同學們先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詞,讀出節奏。(學生自由地、熱烈讀)讀是學習語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剛才大家的朗讀做到了眼到、口到、心到。下面檢查讀書效果。

3、詩歌的朗讀除了要做到字音準確、流利富有節奏之外,關鍵還要讀出感情。想要讀出感情,就必須走進讀詩三境界。他們分別是讀懂詩歌、讀懂詩人、讀出自我。

三、讀懂詩歌

師:1、在山的那邊是什麼呢? 海 (板書:海)

2、這個結論如何得出來的?(PPT )

3、山和海除了字面的意思外,還有深層含義嗎?(山就像困難,海就像理想;山就是艱難險阻,還就是理想境界)(板書:艱難險阻、理想境界)

4、詩人在登山尋海中,表達了怎樣的情感?(不怕困難,才能實現人生的理想。)

四、 讀懂詩人

師:詩人往往通過含蓄凝練的語言來表達這種強烈的情感。我們只有品味語言,才能和詩人產生共鳴。下面請同學們精讀詩歌,圈點勾畫,畫出自己喜歡的詩句,並談談理解。可以從關鍵詞、修辭手法等方面入手。

(學生邊默讀邊思考,有所得之後要求小組內部交流)

請同學們一起交流自己的發現,邊讀邊回味,揣摩詩歌語言的魅力,看看誰的眼睛最敏鋭。

穿插: 1、 (對比品讀)(PPT)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

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着我的山頂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是的,我曾失望過

當我爬上那誘惑着我的山頂

但我又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比較閲讀,學生談體會)

2、 分聲部讀(PPT)

是的!人們啊,請相信(合)

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後(女)

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後(男)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合)

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女)

是一個全新的世界 (男)

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合)

師:同學們聲音洪亮,慷慨激昂,讀出了對理想的渴望,讀出了昂揚,讀出了堅定、喜悦。

理想的實現讓詩人振奮、慷慨,但是我們同樣不能忘記詩人第一次尋海的失敗。這一節的語言同樣精彩。請同學們繼續談談自己喜歡的詩句。

3、個人品讀

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

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

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師指導朗讀,重點讓學生談談,然後邊體會邊朗讀。朗讀時語速放慢,聲調延長,體現出挫折感)

3、 全體品讀

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邊是什麼呢?

媽媽給我説過:海

哦,山那邊是海嗎?

“痴想”原意是發呆的想。這裏的意思是:總是神往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痴迷的程度。説明我從小就不願困居於狹小的天地,而嚮往外面的世界。

師:説幾個與痴有關的成語或詞句:如痴如醉、痴心不改、情不自禁、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藉着“痴想”, 讓學生梳理詩人在尋海過程中的心情變化。

4、 師生合作朗讀

王家新對於詩歌——這片海就是這般痴迷。(出示PPT,生讀:大概在上初三時吧——我忽然很衝動地對父親講:“爸爸,我要寫詩!”父親不相信似的看着我,並笑了起來:“你要寫詩?詩歌要有意境!”什麼是“意境”,他沒有告訴我,我也不好意思再問… …從此我便經常琢磨什麼是詩的“意境” … …我就這樣默默地琢磨着,直到上高中後,我心裏才被喚起一種真正的詩的覺醒 … …我經常獨自在週末回家(平時住校)的山區公路上大聲讀詩。我並不知道馮至是誰,我只是偷偷地讀着,讀得渾身戰慄,還要去讀!

……

正是這種強烈的、不為人知的愛,伴隨着我的高中時代,伴隨我在“文革”結束後考上了大學,從此告別了家鄉,走上了人生和文學的長途 ——王家新《從前有個少年》

師:“我只是偷偷地讀着,讀得渾身戰慄,還要去讀!”詩人這份執着深深地打動了我,我想邀請一位同學和我一起朗讀第一節,感受字裏行間這位少年的內心渴望。(師生配樂合作朗讀)同學們也被打動了,是嗎?也想再次走進少年王家新的內心世界?

5、 變式朗讀

那麼請同學們進行變式朗讀(PPT)

(旁白)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我) ——山那邊是什麼呢?(全體重複讀)

(旁白)媽媽給我説過:(媽媽)海

(我) 哦,山那邊是海嗎?

(旁白)於是,懷着一種隱祕的想望

(旁白)有一天我終於爬上了那個山頂

(旁白)可是,我卻幾乎是哭着回來了

(我) ——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

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

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媽媽,那個海呢?

小組內部練習,之後小組展示,全班展示。

六、讀出自我

師:在同學們聲情並茂的朗讀中,我聽出了少年王家新對於海的渴望,體會到了他登山之後未見海的那份沮喪。同學們是否由此想到了自己的生活?(PPT)在成長的歷程中,你一定也遇到過許多山峯,你征服了嗎?如何征服的?請説出自己的體驗。

例如:數學難題對於我來説,就是橫亙於我面前的大山。我愈挫愈勇,毫不放棄,終於攻克了它。回顧所學的知識,我找出和它有關聯的公式,不斷演算,不斷想之前相類似的題型,終於做出來了。(學游泳、跑步、學書法、練鋼琴等)

師小結:是啊,理想就是海,困難就是山,要想看海,必須爬山。

五、 結束語

師:詩中的少年早已走出深山,見到了山那邊的世界,成長為中國當代著名詩人。教室裏的你們,也會長大。在以後的生活中,有機遇,有挑戰;有崇山峻嶺,也有激流險灘;有陽光雨露,也有風霜陰霾。但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正如王家新所説:只要沿着江河走,就一定能發現大海。這時候,它將(學生齊誦)“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希望同學們堅定信念,勇攀高峯。

教學反思:

市課賽漸行漸遠了,現在的我再來回想當時當境,恍惚一切都在眼前。又看到了自己困頓的模樣,又暖暖的感受到張主任等專家老師的諄諄教導……心裏依然感觸頗深。

靜下心來好好想一想,再結合着張主任上載的“20xx年初中語文優質課評選總結”的文件,真切感覺到自己的課與優質課之間的距離。這種距離裏面包含:

1、 教師素質之間的差距

要想讓學生具備較高的語文素養,教師就必須首先具備紮實的基本功。在這方面,我過於遜色。尤其是我的學識過於淺薄、過渡語言過於蒼白、板書設計過於呆板。正是因為個人素質的低下,才使得自己的課沒有深度、新意。這是我成績差的最根本原因,也是我以後努力的方向。

2、 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運用還存在差距

授課之前,反覆告訴自己一定要注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運用。講課的時候,也是這樣做的。可是當面對學生的沉悶現場,當學生的回答達不到自己的預期時,沒有臨場經驗的自己就慌了。於是為了打破課堂的沉悶,話不自覺地多了起來。於是預設的“自主、合作、探究”漸漸演變成老師的“獨台戲”了。

行文至此,回想箇中細節,更多的卻是感動。又想起了剛剛講完課之後的心聲:磨課領導貌似冰霜,實則如春陽般普照大地。磨課老師眼睛雪亮,實則促你置之死地而後生。

點點滴滴,莫能忘記!現在想來,我是個富足的人,即使成績不佳。

少年王家新痴迷於山外的世界,自己何嘗不想多加歷練?讀書是一種陶醉,歷練也是一種提升。可是沒有經歷何來鍛鍊?沒有鍛鍊何談提升?成功固然皆大歡喜,失敗之後的反思不也是提升的應有之義嗎?穿過歷史的雲煙,我發現許許多多或著名或平凡或大或小的人物,他們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即使摔得頭破血流也要匍匐前行!

Tags:七年級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