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71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教學設計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用豎式計算連加、連減的方法和豎式的簡便寫法。

2、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3、培養學生認真的學習態度,計算細心,書寫整潔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正確掌握用豎式計算連加、連減的方法。

教學難點:能正確計算連加、連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明確問題。

出示26頁“摘西瓜”的情境圖,請同學們認真觀察畫面,説説圖中的小朋友在幹什麼?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教學例1

(1)引導學生找出圖中的數學信息和數學問題

(2)引導學生列出算式(寫在練習本上)指名學生回答,師板書:28+34+23=

(3)學生討論:你是怎樣計算這道題的?同桌互相説説計算方法,然後在練習本上算出來。

(4)引導學生按照運算順序,分步列兩個豎式計算。

(5)指名學生板書:

28 62

+34 +23

------ --------

62 85

(6)師:為了寫起來方便,可以把兩個豎式連寫,邊説邊板書:

28

+34

------

62

+23

------

85

(7)引導學生寫明答案和單位,讓學生分析一下這種寫法和原來的寫法有什麼不同,簡便在什麼地方。

(8)課件出示:練習:讓學生完成26頁做一做,

46+25+17=

要求學生用豎式計算。訂正。

2、教學例2。

(1)測試課本27頁“運西瓜”的情境圖,引導學生觀察,找出圖中的數學信息和數學問題。

(2)讓學生列出算式,老師板書:85-40-26=

(3)師:為什麼這樣列式?

(4)師:你是怎樣計算這道題的?請寫在練習本上

(引導學生根據連加的豎式寫法類推出連減的豎式寫法)

(5)展示學生的連減豎式

師:除了這個豎式寫法,還有不同的寫法嗎?

如果學生想不出來,引導學生看書本27頁小男孩的算法和寫法:

第一步:85-40=45可以口算,不用寫算式。

第二步:45-26 (要求學生能口算的儘量要口算,口算有困難的可以用筆算) (6)學生討論:除了用85-40-26這種方法進行計算,還可以用其他方法進行列式計算嗎?

(7)學生回答(師引導學生還可以用另一種方法;先算一共運走多少個?再算還剩多少個?)

(8)師板書:40+26=66(個)85-66=19(個)課件出示。

(9)把例1例2進行對比,讓學生髮現算式的特點(連加連減),並板書課題。

(10)練習:27頁做一做第1題

54+20+16=

90-58-24=

三、實踐運用、拓展思維。

練習五第1題,車上原來有67人,現在有多少人?

試一試

56+34-20=

78-24+39=

練一練:星星合唱隊原有52人,有9名同學畢業了,新加入15人,合唱隊現在有多少人?

填一填,跳繩比賽,

(1)前兩次比賽結束時,小聰共跳下,小明共跳

下,小亮共跳下。

(2)第三次比賽,小聰跳下,小明跳下。

(3)小亮獲得第二名,他三次跳的總數可能是多少?

他第三次可能跳了多少下?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學生暢談,師小結。

知識應用:把每一橫行、每一豎行和每一斜行的三個數加起來。

附:板書設計: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2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求相同加數和的應用題的結構和數量關係.

教學難點

使學生真正掌握此類應用題的結構.

教學過程

複習導入

1.口算.

2×3= 2×5= 4×2= 5×1=

5×3= 4×3= 5×5= 1×4=

2.列式計算.

(1)3個4相加是多少?

(2)5個2相加是多少?

3.師:大家已經學習了1~5的乘法口訣,學會了計算相應的式子題和文字敍述題.今天,我們要一起來研究一些生活中的問題,看誰能夠應用前面所學的知識來解決這些問題.

4.教師板書課題:應用題

新授

1.出示例8(教師板書)

同學們澆樹,每個人澆4棵,3個人一共澆多少棵?

2.分析解答例8

(1)讀題,找出題目中的已知條件、要求的問題各是什麼?用小圓片擺一擺,表示出題目中的意思.

學生可以答出:每個人澆4棵,有了3個人,要求一共澆了多少棵.(一個學生説,另一個學生在黑板上板貼小圓片.)

(2)師:看圖思考,要求一共澆了多少棵樹應該怎麼想?(學生回答:每個人澆4棵,也就是1個4棵,有3個人澆樹,就是澆了3個4棵.要求一共澆了多少棵,也就是求3個4是多少.)

(3)問:要求3個4棵是多少,應該用什麼方法解答?該怎樣列式?説一説為什麼要這樣列式?

學生邊回答教師邊板書:4×3=12(棵)

口答:一共澆了12棵.

3.進一步理解例8算式的意義.

師問:誰來説一説,算式中的每個數分別表示什麼意思?

(算式中的4表示每個人澆了4棵樹,也就是一份是4,算式中的3表示有3個人再澆樹,也就是有相同的3份,算式中的12表示3個人一共澆了12棵樹,也就是3個4是12.)

4.講解例9

(1)出示例9(教師板書例9)

小明買了3個釦子,每個5角錢,一共用了多少錢?

(2)師:讀題,已知條件是什麼?要求的問題是什麼?

教師根據學生的敍述板貼:

(3)師:看圖思考,要求一共多少分應該怎樣想?用什麼方法解答?怎樣列式?説説為什麼? (分小組討論)

(4)彙報解答方法.(小組同伴分工完成下面的任務:一人負責口頭列式,一人負責板書列式,一人負責説為什麼這樣列式.)

(5)再次説明列式中每個數表示的意義.(算式裏的5表示每個釦子5角,3表示買3個釦子,一共是3個5角,要求3個5角是多少應該用乘法計算)

教師要求:

(1)在規定的時間裏,根據個人的不同情況,能完成幾道題就完成幾道題.

(2)如果在規定時間裏,完成了所有的題目後,可以思考以下問題:

這幾道題有什麼共同的特點?(都是用乘法解答的;這幾道題都是求幾個幾是多少.)

這幾道題還可以用什麼方法解答?

如果每一道題都能用兩種方法解答,你更喜歡哪一種方法,為什麼?

歸納質疑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大家有什麼收穫?

1、乘法算式可以用乘法口訣來迅速的計算.

2、求幾個幾用乘法計算.

3、求幾個幾還可以用加法來計算,但是用乘法計算起來比用加法計算更簡便.

4、我們已經學習了“求幾個幾” 的文字敍述題和應用題.其實把文字敍述題加上不同的事情就是不同的應用題.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3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刻度尺,初步認識長度單位釐米cm,藉助實物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

(2)初步學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並通過估測,形成初步的估測意識。

2、過程與方法:

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測量活動中,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養成做事嚴謹、認真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1釐米的長度單位,用釐米尺測量物體長度

教學難點:用度尺測量物體長度的正確方法

教學工具

課件、數學課文、鉛筆等

教學過程

1.情景導入

提出問題。

教師:同學們,比一比這兩本書,哪本長,哪本短呢?兩本書到底有多長,有多短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今天我們這幾課就學習這個問題。

2.探究新知

學習第2頁例1.

提出問題:

a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的課桌有多長嗎?小組討論。

b交流彙報:剛才同學們想了很多方法,大多用鉛筆、鉛筆盒、課本做為工作測量。下面每4個人為一組和老師一起用手測量課桌的長度。

C動手操作,合作完成。

彙報:相同的課桌為什麼測量的結果不同呢?學生的五拃長,老師的三拃長。

因為選用的是不同的手,結果一定會是不同的。

歸納:要想得到相同的答案,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為標準進行測量。

學習第3頁例2

a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直尺,看看上面都有什麼?

指名回答,教師總結,

數字小格大格釐米.

尺子上的線有長有短,我們叫它刻度線。

0在最左端,尺子上的0表示起點。

b我們身邊有哪些物品是1釐米?

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圖釘、田字格本,小組合作,共同操作。

學習第3頁例3

a發一張課前準好的彩紙,請同學們先估量一下它的長度,然後動手操作量一量。

b請一名同學上前操作,看看是否正確,然後同學評議。

教師:一定要把彩紙的左端對準直尺上的刻度0,然後看右端在哪個數字上,就是幾釐米。

3.課堂練習

學完測量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項,讓學生試着測量準備好的鉛筆等物體。

教師提出要求:

a正確準確的測量自己準備好的物體(鉛筆、橡皮、小刀等)

b先獨立測量後小組交流

c小組合作探究。師巡視指導,引導學生注意直尺要水平放,物體的左端要對準直尺上的“0”刻度。

4.鞏固提升

1、用直尺測量自己的數學課文的短邊。為了照顧理解能力差點的孩子,鞏固提升也是由易到難的安排。

2、課件出示兩種測量方法,讓學生判斷哪種是正確的,這樣的練習目的也是為了讓學生更好更準確的掌握測量的方法。

課後小結

a提問: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b教師總結

1、釐米是最小的長度單位,在裏面尺上,每相鄰兩個數之間是1釐米。

2、用釐米作單位測量物體時,要把直尺的“0”刻度對準物體的左端,再看物體的右端對着刻度幾,就是幾釐米。

板書

認識釐米和使用釐米測量

1.認識刻度尺

2.認識1釐米從刻度0到刻度1

3.認識幾釐米

4.把尺子上的刻度0對準紙條的左端,紙條右端對着數字幾,就是幾釐米。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初步理解除法的含義;認識除號,會寫、會讀除法算式

2、經歷分一分、説一説等數學活動,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體會所學內容的價值。

教學重點:理解除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理解除法算式與平均分活動的關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喜歡大熊貓嗎?熊貓館的飼養員叔叔每天都要給可愛的熊貓寶寶們準備新鮮的竹筍,我們一起數一數,看看今天一共準備了多少個竹筍。(課件出示竹筍)

你能把這12個竹筍平均分給4只可愛的熊貓嗎?看看每隻熊貓可以得到幾個。用你們手中的圓片代替竹筍,用4個圓圈表示盤子,將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裏,動手分一分。

(教師巡視,分好後,前後兩個同學互相説一説,你是如何分的,分的結果如何,擊掌結束)抽學生上黑板彙報分的結果。

(小眼睛,看黑板)用課件呈現分的過程

請大家回憶我們的操作過程,結合圖説一説這幅圖表示的含義。(根據學生髮言,板書: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裏,每盤放3個)

全班一起説

我們班的小朋友真能幹,幫飼養員叔叔解決了一個大問題。

這樣的問題,你能不能用一種方法直接計算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種方法——除法(板書:除法的初步認識)

思考: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裏,每盤放3個,是不是平均分的問題?

在數學上,像這樣平均分的問題,我們都可以用除法表示

二、新授

老師為你帶來了一個新朋友,他叫除號,來,跟他打打招呼:除號,你好

除號的寫法,用尺子畫一條平直的線,上下兩個圓點要對齊

自己在練習本上寫兩個(注意你的寫字姿勢)

“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裏,每盤放3個”到底該怎麼用除法算式表示呢?

(1)要分的竹筍的總數是(12),把12在這個總數寫在除號前面

(2)平均分成幾份呢?(4份)把4這個份數寫在除號後面

(3)每份是幾個(3個)把3這個每份數寫在等號後面

12÷4=3

(4)回憶過程。(看誰的耳朵最會聽)

(5)指生説、同桌互相説(搶答,給自己鼓鼓掌)

(6)1659年,瑞士數學家拉恩在他的《代數》一書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用一條橫線把兩個圓點分開,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6)12÷4=3這個除法算式表示的就是(拉長聲調,提示注意)“把12平均分成4分,每份3個”

(7)指生複述、男女生比拼

(8)這個除法算式怎麼讀呢?

讀作:12除以4等於3(齊讀3遍、快問快答)

(9)數學書第15頁練習三第1題(其他同學認真聽,看他説的對不對)

三、闖關

1、做一做第1題

(1)誰能説説這幅圖表示的含義?

(2)課件出示:把15條魚平均分成5份,每份3個

(3)在這個平均分的過程中,總數是15,份數是5,每份數是3,所以除法算式是15÷5=3

(4)在這道題中,15÷5=3表示把15條魚,平均分成5分,每份3個,你能在説一件事,也可以用15÷5=3嗎?

2、做一做第2題

(1)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分,每份(5)個

動手分一分

指生説在這道題裏,總數是幾,份數是幾,每份數是幾,除法算式是什麼

(2)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2)個

動手分一分

指生説在這道題裏,總數是幾,份數是幾,每份數是幾,除法算式是什麼

2、獨立完成練習三第2題

3、獨立完成練習三第3題

四、小結通過今天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對,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餓哦們認識了除法,知道到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用到除法,下節課我們繼續研究。作業:回家幫媽媽分水果,並列出除法算式。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5

長度單位是在學生已學過“比長短”,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並學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長短的基礎上,來學會一些計量長度知識的。

重點是使學生初步建立長度的觀念,瞭解1釐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和它們之間的進率。

難點是讓學生認識線段,瞭解線段的特徵。關鍵是在教學中注意呈現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使學生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再讓學生親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中,瞭解1釐米、1米的實際長度。並初步認識線段、學習量、畫線段的方法。

第一課時

課題:認識釐米 用釐米量

教學內容:

P2~3及P4做一做、練習一第1、2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限整釐米)。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的觀察、探究等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親身經歷的創造活動中,建立起對長度單位的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建立1釐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難點:

用學生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釐米)。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米尺。學生準備學生尺。

教學方法:

創設情境、動手操作。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引入

選出身高不同的兩個同學來到講台前,讓同學們觀察誰高?誰矮?高多少?矮多少?比劃一下。你能知道具體高多少,矮多少嗎? “高多少”,“矮多少”其實是在比較人體的長度,這就要使用長度單位。

二、探究新知

(一)統一長度單位 (出示例1情境圖。)

觀察這些圖,你瞭解到了哪些信息?當古代的人們沒有發明長度單位的時候,他們是怎麼做的呢?學生自由發言 引導學生説:古人用張開的手臂丈量石頭的寬度,以一拃或腳長為標準量物體的長度。 你覺得他們的這些方法怎麼樣?

教師小結: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攜帶着幾把尺子。一拃、一步都能測量物體的長度,幾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這樣的方法來測量物體。現在我們就用一拃作單位,量一量桌子的長度。

師生共同測量課桌的長 交流彙報:課桌的長是幾拃?指名回答。教師提出疑問:我量了只有3拃。我們量的都是同樣的課桌,為什麼量的結果不一樣呢?

讓學生充分發表看法,使他們逐步明白:每個人一拃的長度不同,進行測量後,量的結果也不同。追問:要怎樣才能得到相同的結果呢?你有什麼好的方法?學生:用相同的標準進行測量。

教師小結:因為測量選用不同的標準,它們的長度單位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這就需要統一長度單位,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認識長度單位。

(二)整體感知,認識釐米。

1.觀察尺子,認識刻度

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較一下,觀察它們有什麼相同點呢?(學生可能回答:都有豎線、還有數字)這些豎線有的長有的短,我們把它叫做刻度線。每一個數字都對着一條比較長的刻度線,第一個數字是O,我們就把這條刻度線叫做刻度O。後面的呢?(刻度1……)讓我們來讀一下這些刻度。 尺子上有這樣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學的尺子上是“釐米”兩個字,其實cm就表示釐米的意思。“釐米”是一個統一的長度單位。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一般用“釐米”作單位。

2、認識1釐米。

教師指出:這個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線一樣,表示從這裏開始。從刻度0到刻度1的長度就是1釐米。(板書:1釐米)

尺子上還有哪一段的長度也是1釐米呢?誰上來指指看? 教師邊講解邊示範(加手勢):從刻度2到刻度3之間這一大格的長度是l釐米,從刻度3到刻度4之間這一大格的長度也是1釐米,從刻度4到刻度5呢?我們發現了什麼?(每一個大格的長度都是1釐米。)因為每個大格的長度都一樣,所以我們在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時才有了統一的標準。

同學們你們覺得1釐米的長度怎麼樣啊?(很短。)是呀,1釐米確實很短。 追問: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呢?(讓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課件呈現食指的寬度、田字格的寬度、圖釘的長度。

3、認識幾釐米。

師:剛才同學們認識了1釐米,那現在老師要增加難度了,看從0到3的長度是幾釐米,從O到7呢?學生自主學習。

4、教學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課前準備好的紙條,用手比劃下它的長度,説説它可能是幾釐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彙報交流。

教師邊講解邊示範:把尺的刻度O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着幾,紙條的長度就是幾釐米。提醒學生注意在測量時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測量的物體邊上,沿着物體的直邊來量,量時要按緊尺子。

(2)如果尺子壞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還能量出這張紙條的長度嗎?怎麼量?(把尺的刻度2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着幾,把大數減小數,就是這張紙條的長度。)

5、實踐應用。拿起數學書,找到封面上比較短的那條邊,估計這條短邊大約有多長?再量一量,看你估計得是否準確。再量一量數學書長邊的長。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4頁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1題。先估一估大約幾釐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2題。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懂得了測量物體的長度必須用統一的長度單位,還認識了1釐米的長度,並會用手上的尺子測量身邊物體的長度。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1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學會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的計算方法,能熟練的進行豎式計算。

1.2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精神和認真計算的良好習慣。

1.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生對確定現象和不確定現象的體驗,體會數學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難點

21教學重點:

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的筆算方法,能正確的計算。

2.2教學難點:

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的筆算方法,能正確的計算。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師:小朋友們想不想參觀參博物館啊?

生:想。

師:就讓我們和這些同學一起出發吧!

二、新知探究

(一)1、觀察情境圖,從圖中你知道了那些數學信息?學生回答後可用表格的形式出示。

2、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生小組內交流,然後彙報,師選擇性的板書例1的問題。

(二)學習例1

(1)班學生和本班帶隊老師一共多少人?

1、學生列出算式:35+2

師:為什麼用加法?

只要學生用自己的話説出“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二(1)班學生和本班帶隊老師數合起來”就行,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怎樣計算35+2=?藉助手裏的小棒試一試。

生獨立完成。

組織彙報:你是怎樣計算的?

生1:我先算5+2=7,再算30+7=37

生2:我是通過擺小棒算出來的,先擺3捆和5根,再擺2根,5根和2根合起來是7根,7根與原來的3捆合起來就是37根。

3、學習豎式

師生一起拿出計數器,師一邊操作一邊講解豎式的寫法,

師:你認為應該從什麼數位開始計算?同桌的小朋友開始議一議。

生説自己的看法。

小結:為了以後計算進位加法,我們在豎式計算時,都從各位開始計算。個位上是5+2=7,7應該對齊個位,十位上的3要寫在橫線下面,對齊十位。

小組討論加法豎式計算時,應怎樣對齊?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明確個位對個位,十位對十位,可以歸納為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

(三)學習例2

1、課件出示情境圖。

師:因為博物館比較遠,我們給小朋友們準備了能乘坐70人的大客車,大家想一想應該哪兩個班做一輛車呢?

如果我們讓二(1)班和二(2)班同學合乘一輛車,二(3)班和二(4)班同學合乘一輛車可以嗎?

我們先來看看二(1)班和二(2)班同學可不可以合乘一輛車,請列出算式。(板書:35+32)

2、同學們,能不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計算一下。

學生自由算,老師巡視,適時幫助學困生。

生可能有以下幾種算法:

生1:口算法。

生2:擺小棒法。

3、合作解決豎式

師:剛才同學們利用口算和擺小棒算出了35+32的結果。真棒!現在,我們可以用豎式計算一下。

小結:個位對個位,十位對十位,可以歸納為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

三、鞏固新知

(一)基礎練習

課本第12~13頁“做一做”

(二)綜合練習

課件出示練習題

課後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學會了計算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時,個位對個位,十位對十位,相同數位要對齊。

板書

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

個位對個位,

十位對十位,

相同數位要對齊。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會初步比較角的大小;會用尺子畫角。

2.通過讓學生觀察、操作分析、比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獨立學習能力和創造意識。

3.使學生能積極參與觀察、操作、歸納等學習數學的過程,並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 難點:

重點:讓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

難點:引導學生畫角的方法,使學生通過直觀感知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引入角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份禮物,大家認識它嗎?(五角星)想得到它嗎?(出示五角星)

生:

師:老師要把這顆智慧星送給這節課認真聽講,發言積極,表現最優秀的小朋友,大家有沒有信心得到它。

生:

師:一看大家就信心十足,那你們知道它為什麼叫五角星嗎?

生:因為它有五個角。

師:你們可真聰明,那能指出它的角都在哪裏嗎?(白板批註)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新圖形———角,那麼這節課我們就來對角進行初步的認識。(板書:角的初步認識)

二.探究新知,認識角

1.呈現教材的主題圖,找生活中的角

師:你們剛才能夠指出五角星中的角,大家都很聰明,老師今天帶同學們走進一個美麗的校園,(白板插入視頻)仔細觀察,你在校園中能找出藏着的角麼?看看誰的眼力最好。(白板上批註)

師:看來大家都很善於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校園,這麼快就找到了這麼多的角。那在我們身邊很多地方都有角,你們能找到它嗎?現在把你在生活當中找到的角説給你的同桌聽,看誰找到的角最多。老師也在生活中找到了一些角。(幻燈片演示)

2.結合情境,合作交流,

〖活動一 〗感知

從實物中抽象出角,課件出示實物

鐘面 剪刀 三角板

師: 剛才,同學們對角已經有了一些初步的認識,老師這裏還有一些物品,仔細觀察,這些物品中有角麼?誰上來指一指?你指的非常正確!下面為了方便大家觀察,讓我們給這些角脱去漂亮的外衣,就變成這樣, 【課件演示 從實物抽象出角來】下面請同學們觀察這三個角,説説這些角有什麼共同的特徵,然後和你的同桌説一説你有什麼發現。

生2: 角兩邊直直的

生1: 角尖尖的

師:剛才同學們看到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頂點,看到兩條直直的線叫做角的邊。(板書:頂點 邊)《白板批註》那麼一個角有幾個頂點?有幾條邊呢?

〖活動二〗實際操作,豐富認識,製作角

師: 我們現在知道了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那麼課前老師給每人準備了一個小信封,信封裏有兩根硬紙條,按扣下面就請大家開動腦筋,想辦法用它們做成一個角,看誰最先做出來。

師:老師也做了一個活動角。下面請同學們像老師這樣張開活動角,逐漸合攏活動角,並認真思考一下,看看你有什麼發現。(白板演示角變大,角變小)

生:

師總結: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

師:同學們都很善於發現,下面老師還有個問題想請大家思考一下,如果讓你們現在每人做一個角,使你做的角和同桌做的角一樣大,你們應該怎麼做?通過什麼辦法就能知道兩個角一樣大了呢?下面請同桌兩個人合作探索一下。(比的時候要注意,兩個角的頂點要對齊,一條邊也對齊)

師:現在老師這裏有兩個角,大家猜一猜,這兩個角的大小?到底誰説的正確呢?大家仔細觀察,

生:小結:(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

〖活動五〗 畫角

師: 剛才我們認識了角, 你們想不想把它畫出來呢?現在在自己的練習本上任意畫一個角。【學生畫 師巡視】 説一説 , 你是怎樣畫的。

生1: 我是照着三角板畫的

生2: 我是先畫兩條邊,再畫頂點。

生3: 我是先畫頂點,再畫的邊。

師: 很好!看來同學們很有探索精神!下面請你們仔細觀察老師是怎樣畫角的。師示範畫角邊説明,重點突出“先畫頂點,再用尺子向不同方向畫兩條筆直的線”並請學生説一説教師畫角的方法,並出示兒歌。板書:

三. 課堂小結,鞏固練習

1.師:同學們,今天我們認識了角,下面誰來説一説,你知道了角的哪些知識?(課件出示兒歌)

2.做一個小小設計師:設計一幅有角的圖畫。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創設情景,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逐步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2、鼓勵學生進行算法探索,掌握兩位數減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3、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和探究精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學生進一步理解相同數位對齊的意義,探索並掌握兩位數減兩位數的不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不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理解筆算中的“對位”問題。

教學工具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出示口算卡片,口答。

2、出示加法,指名説説怎樣算的?(可以多種算法)

3、筆算加法應該注意什麼?

二、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1、出示主題圖。

2、指名説説從圖中瞭解到的信息。

3、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麼問題?會解答嗎?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情景圖,從而使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激發解決問題的興趣。

三、合作交流,探究算法

1、教學例1.

仔細地觀察圖。怎樣解決問題?指名回答,板書算式:36-23,

先獨立思考計算方法,在練習本上試算。小組交流算法。指名彙報。

2、小棒、圓片演示算法,學生回答其它算法,如:口算,筆算。(合理即可)

教師板書。

[設計意圖]:在嘗試、交流中掌握計算方法初步體會算法的多樣化。

四、鞏固練習,實踐應用

1、課件出示練習,學生彙報結果及算法。

2、思考交流討論:筆算減法應注意什麼?筆算加法和筆算減法的異同。

學生先自己歸納,再得出: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開始減,個位減個位,十位減十位。

3、學生看書,質疑問難。

4、完成第18頁做一做,學生獨立完成。彙報結果及算法。

5、完成練習三第1、2題。

五、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又學會了什麼?教師引導學生梳理。

學生先互相説説再回答: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減起。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9

課題:認識米 用米量

教學內容:P4及練習一第3、4、5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在活動中認識米,建立l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釐米。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探究等多種學習活動,幫助學生形成米的正確表象,體驗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建立1米的表象。

教學難點:理解1米=100釐米。

教學準備:

師:米尺、一支鉛筆、一根筷子、捲尺、皮尺。

生:長的繩子、學生尺、鉛筆。 教學方法:通過小組合作用米尺完成對物體的測量,掌握測量方法。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複習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們都學會了什麼知識? (上節課我們認識了長度單位——釐米。釐米可以用來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 2、你能用你手上的學生尺量出數學書的長是多少釐米嗎? 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我們教室的長,你覺得合適嗎?(不合適)為什麼? 教師指出:量教師的長、操場的長等比較長的物體時一般用米尺。這節課,我們繼續認識比釐米長的長度單位“米”。(板書課題。)

二、互動新授

1、認識米尺。

請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來量一量我們教室黑板的長度,哪位同學願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學生舉手,教師讓一位手拿30釐米長的尺子的女生來量黑板的長,要求其他學生注意看着。女生拿着尺子每量一次都在尺子的右端作個記號再往下量,並口算着:30釐米、60釐米、90釐米……越來越慢,最後停了下來。) 説一説有什麼感受?(讓學生説。)這樣一小節一小節地量,太麻煩了,拿老師的這把尺子(教師出示米尺)試試,指名上台量一量。師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長。教師指出:剛才我們用的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長度正好是1米。(板書:1米)

(1)橫向、縱向建立1米的表象 教師拿出米尺告訴學生它的長度是1米並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米尺或1米長的小棍,讓學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將兩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長度。 教師説明量比較短的物體,我們可以用“釐米”作單位,用我們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較長的物體,用“釐米”作單位就麻煩了,這時我們可用“米”作單位。米可以用“m”表示。

(2)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學生練習實際生活想一想、説一説) 2、觀察刻度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數一數,0~10表示從0到10是10釐米,接着是20、30、40、……100。 1米里面有幾個10釐米?(10個10 釐米。) 1釐米1釐米地數,1米里面有幾個l釐米? (100個) 讓學生數並作答。(板書:1米=100釐米)

3、量出長繩。拿出準備好的長繩,量出1米。(注意:量時刻度O對準繩子的左端。) 學生分小組合作量,交流反饋,接着量2米、3米……

4、估量。把繩子放下,把手張開比劃1米的長度,看誰估的.準。 教師指出:通常情況下,我們不可能隨身攜帶尺子,當我們要測量一些物體的長度時,我們可以用身體的尺子去估一估。

三、積累運用

1、量一量,填一填。(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3題)(教師出示一支鉛筆。)這支鉛筆的長度大約是多少釐米?大約幾支長1米? 一根筷子大約長多少釐米?大約幾根長1米?同桌合作進行測量和估算。(由於鉛筆和筷子的規格不同,在學生測量時建議學生取整釐米數。)

2、估一估。(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4題)多媒體課件演示:跳繩,小貓,長椅。)先估量,再在合適答案後的口裏打“√”,説説理由。

3、操作性練習。

(l)認識捲尺和皮尺。

我們可以用捲尺和皮尺來量身高。 教師出示捲尺和皮尺。學生認識捲尺和皮尺。

(2)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5題。

同桌合作量一量。用捲尺量黑板的長和身高。

分小組合作測量,4個人用1米長的捲尺,合作量教室裏較長物體的長度,測量後進行彙報並交流。(如:教室前後黑板的長;教室地面的長、寬;四周牆壁的長等。)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認識了什麼長度單位米?1米有多長?用手比劃一下,通常量哪些物體的長度時用它作單位? 小結:這節課我們又認識了新的長度單位“米”,把我們的兩隻手張開,大約是1米。生活中有很多長度是1米的物品,下課後帶着發現的眼睛去找找它們吧!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10

教學內容:新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教學《分物遊戲》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經歷把小數目實物進行平均分的操作過程。

2.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義,會用畫圖(連一連、圈一圈)或語言表述平均分的過程與結果。

3.經歷與同學討論、交流平均分物的過程,體會教學與生活的聯繫。 教學重點: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義

教學難點:經歷實物進行平均分的操作過程

教具學具:小棒、圓片等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激情導入

師:同學們,今天是小熊的生日,他邀請了很多好朋友還準備了豐盛的食物,讓大家和他一起過生日,你們瞧(出示動物圖片)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1、活動一:分桃子

?學生邊動手分一分,邊説一説分的過程。

?全班彙報交流。

2、活動二:分蘿蔔

學生幫小兔子分蘿蔔,討論説説怎麼分。

讓學生動手擺一擺,老師提具體要求。

組織學生交流分法。

④小結。

3、活動三:分骨頭

?幫小狗分骨頭,討論分法。

?小組合作分一分。

?彙報:老師用磁鐵板演分的過程。

4、活動四:畫圖記錄分骨頭的過程

師:老師發現每次分都得用小棒很麻煩,想想有什麼好的辦法嗎?

?學生自己動手畫一畫分的過程。

?學生彙報畫的方法。

小結:小熊很感謝大家為它解決的難題,表揚大家都很聰明。

三、鞏固練習,再次感知

四、聯繫生活,拓展延伸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許多“平均分”,請你們回去之後,找找看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平均分”,下節課我們再來説一説。

教學反思:本節課是第七單元“分一分與除法”的第一課時,重點是讓學生經歷把小數目實物進行平均分,並讓學生經歷“平均分”的過程,同學之間進行交流,展示平均分的結果進一步體驗平均分的意義。本節課的教學活動,我設計了以小熊過生日進行分物串聯整個教學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體驗感知平均分。教學中,讓學生主動建構,師生、生生共同合作,共同探究,實現了由不知到知,學生的主體性、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課堂上,能夠營造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但本節課教學中也存在許多不足,例如,只顧慮教學環節的展開,忽略了課堂上對學生適時的評價,過渡性語言還不夠提煉,要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總之,今後還需要不斷的學習,努力鑽研教材,不斷提高自己教學水平!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引導學生經歷認識線段的活動過程,會描述線段的特徵,會畫線段。

過程與方法:

結合情景瞭解線段的畫法和意義,掌握線段使用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能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思維過程和結果,在動手操作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增強數學體驗意識,聯繫學生生活的實際,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感受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認識線段的特徵,通過操作能折、畫出線段。

教學難點:

線段表象的建立,以及通過線段的特徵來判斷個圖形的線段和線段數量。

教學工具

每人一根毛線、一張彩紙。鉛筆兩根(一曲一直)、毛線一根、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師:請小朋友每人拿出課前準備的細線,同桌相互比比兩根線的長短。

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交流結果。

2、師:現在請小朋友來介紹介紹你們是怎樣比的?

生:我是先把細線的一端對齊,然後把線拉直,再看另一端。

教師板書:拉直;一端對齊。

師述:我們把這根細線拉直以後,就可以看成是一根線段。

【設計意圖】: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以學生感興趣的“比一比誰的線長”導入新課,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積極性。為學生主動構建新知識,做好了知識、能力與心理上的準備。

1.拿出一根線,貼在黑板上.(要貼成彎彎的)

2.再拿出一根線,貼在黑板上.(要貼成直直的)

3.問:這兩根線有什麼不同?(這兩根線的形狀不同,一根是直的,另一根是彎的)

4.在生活中,有許許多多向這樣的的線.(指着直的線段説)

5.分別用一本厚書、一個長方體的盒子比着,在黑板上各畫一條線段.

6.將黑板上的幾條線段圈起來,説:“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樣的幾何圖形,這種圖形叫做線段.”

師:老師讓你們猜一個謎語(課件出示謎面):“一條條,一根根,編制衣物少不了,有時直來有時彎,縫縫補補要用着。”

學生指名回答:毛線

師:今天老師就帶着大家從毛線中去學習一些數學的知識和本領。(板書課題:線段)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認識線段。

(1)教師在黑板上畫一條線段。

(2)教師説明:一根線段有長有短,説明線段是有一定長度的。當一根線段單獨在一起的時候,為了表示它有兩個端點,而且不變形,我們在畫的時候要給它裝上兩個標誌(在端點處畫一短豎),用這個特殊標誌來表示它就是線段。

【設計意圖】:經過身邊實物、同桌比較二個環節,學生的學習興趣已經被調動起來,並積聚了大量的線段表象,在此基礎上進行新知教學,學生的學習慾望強烈,接受狀態飽滿。由趣促習,能夠很好地保存學生的注意力,真正的由要我學轉為我要學。此外,由教師介紹兩個端點,加上很形象的兩個小豎,避免了傳統教學中端點問題的歧異。

2、尋找線段

師:我們身邊的物體也有很多線段,比如數學書的這一條邊可以看成一條線段(演示)你知道這條線段的兩個端點在哪裏嗎?請小朋友們也拿起自己的數學書,找一找它的哪條邊可以也看成線段?這條線段的端點在哪?

提出要求:找一找,還有哪些物體的邊也可以看成線段?

師:孩子們真了不起,擁有一雙會觀察的小眼睛。

交流:指一指你最喜歡的圖形的線段分別是哪幾條

小結:我們發現每個圖形的一條邊就是一條線段,並且它是幾邊形就有幾條線段,雖然這些圖形中線段的兩個端點沒標出來,但我們要知道它們是存在的。

(1)師:請小朋友拿出課前準備的長方形紙,放平在桌子上。

師述:像長方形紙的四條邊就可以看作線段,尺子的邊也可以看作是線段。

(2)師:小朋友觀察一下,在我們周圍還有哪些也可以看作是線段?(觀察、考慮兩分鐘)

(要求:要説完整話。比如:什麼的邊緣是線段。)

生1:電風扇風葉的邊緣可以看作線段。

生2:黑板的邊可以看作線段。

生3:窗户的邊可以看作線段。

生4:課程表的框邊也可以看作線段… …(以上的回答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説完整的。)

【設計意圖】: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在本環節中,由教師介紹周圍的線段到學生自己尋找身邊的線段,面對眼前熟悉的情景卻要尋找全新的朋友,學生的探究願望和學習興趣一下被激發了,在他們的潛意識裏產生了明確的學習需求。

3、畫線段

教師示範,學生模仿。

師:誰來介紹一下線段有哪些特點?

生1:線段是直的。

生2:線段還有兩個端點。

生3:畫線段時還要裝上兩個特殊標誌。

4、折線段

(1)師:現在老師把這張長方形紙對摺,然後展開,你發現了什麼?

生:我看到中間有條線段。

師:對了,中間的這條摺痕我們就可以看作線段。

(2)初步感知線段

師:我們已經瞭解了把線拉直,兩手之間的一段可以看成線段,現在誰願意上台來指一指哪兒可以看成線段。提問:線段是怎麼樣的?

小結並板書:線段是直直的。

豎着拉,斜着拉,這樣能把兩手之間的一段看成線段嗎?

小結:不管怎麼拉它們都是直的,可以看成線段。

(3)感受線段的“兩個端點”

課件出示圖片:兩手捏住毛線的兩端,叫做線段的“端點”。

提問:線段有幾個端點?

小結並板書:有2個端點。

請學生上台指一指毛線的兩個端點在什麼地方?

(4)認識線段的示意圖(課件出示),建構線段模型。(介紹線段的兩個端點可以用兩條小豎線表示)

(5)小結特徵:請小朋友閉上眼睛想一想線段的樣子,你認為線段有哪些特點?和你的同桌説一説

(6)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認線段)。

師:你們説得真好!小朋友們已經認識了線段,現在請大家來當小判官:你能判斷下面的哪些圖形是線段嗎?

交流:讓學生説説為什麼是線段或者不是線段?引導學生從線段的兩個基本特徵來説明。

(7)小結:把線拉直,兩手之間的一段可以看成線段。

線段的兩個特點:

1、線段都是直的。

2、線段有兩個端點。

交流自己對線段的看法。

三、動手操作,認識線段

(1)你會畫線段嗎?

1.我們已經認識了線段,那你能自己畫一條嗎?

2.交流:你用的什麼工具,怎樣畫的?

3.你能畫一條比剛才更長或者更短的嗎?

課後小結

這節課我們認識了線段,你能説説線段有什麼特點嗎?

特徵:

(1)線段是直的;線段有兩個端點

(2)線段可以量出長度

對本節課的學習做一個簡單的回顧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識網絡,整理學習思路,明確線段的特徵和畫法。

板書

認識線段

特徵:

線段是直的

線段有兩個端點

線段可以量出長度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通過實例,體會生活中有大數,感受學習大數的必要性。

2.通過數正方體等操作活動,認識計數單位千萬,並瞭解單位之間的關係。

3.通過多種活動,對大數有具體的感受,發展數感。

〖教材分析

本課是生活中的大數的第一課。首先,教材呈現了四幅圖片,圖片中的數據都是幾百、幾千的數目,學生髮現這些數都比過去學過的大,在生活中存在很多像這樣的大數,從而感受到學習大數的必要性。然後,教材藉助幾何模型,使學生對千萬的計數單位有直觀的感受,並學習這兩個計數單位。教材還安排了説一説的活動,通過具體情境,使學生對一千、一萬的實際意義有具體感受。

 教學準備:實物投影設備、座標紙卡片若干、練習題卡片、晚報一張。

〖教學設計

(一)收集信息,進行交流

1. 課前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尋找大數,將百以上、萬以內的數整理出來,萬以上的數留待以後學習。

2.新課開始之前組織學生分組交流,然後問:聽了這麼多生活中的大數,你有什麼感想?除了我們學過的計數單位一、十、百以外,你在大數中發現新的計數單位了嗎?一千、一萬有多大?它們與我們學過的計數單位又有什麼關係呢?下面我們來進行研究。

(二)自主探究,認識大數

1. 引導學生觀察小正方形卡片(1010格),問共有多少小格,是怎麼知道的。小結:10個一是一十,10個十是一百。引導學生在卡片後面寫百。

2.引導學生觀察長方形卡片(10100格),它與一百格的卡片有什麼關係?你知道這張卡片共有多少格嗎?小結:10個一百是一千。引導學生在卡片後面寫千。

師:請大家想一想我校上早操時的情境,操場上師生的總人數約為一千人。你還知道哪些事物的數量約是一千或幾千的嗎?

3.引導觀察大正方形卡片(100100格),它與一千格的卡片有什麼關係?你知道這張卡片上共有多少小格嗎?小結:10個一千是一萬,引導學生在卡片後面寫萬。

師:請看這張報紙,這樣的一版報紙大約有一萬字。你還知道哪些事物的數量約是一萬的嗎?

(三)引導填寫數位順序表

(四)練習

1. 每本數學書約有多少頁紙?想想幾本書合起來約有一千頁紙,一萬頁紙壘起來約有多厚。

2.有多少小格?

出示915格(9個百、1個十、5個一)、9300格(9個千、3個百),引導學生數小格,並説明我校現有915名學生、我校佔地面積約為9300米2。

(五)總結

1. 你喜歡大數嗎?為什麼?

2.大家收集了這麼多有意義的大數,課後請你選一個最喜歡的大數,在一萬格的卡片中塗出相同數量的小格,最後請家人或同伴數一數小格數,再給他們講一講這個數量的意義。

〖教學反思

二年級學生對於萬以內數了解較少,體驗不夠,教學時難度較大。我注重讓學生實際感受,使學生積累大量的感性經驗形成表象,進一步體會數的意義,發展學生的數感。

1. 收集信息,進行交流

課前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尋找大數的例子,除了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大數、理解學習大數的意義外,還大大豐富了學生對萬以內數的認識。

(1)學生初步感受大數,把大數同很高的山很長的河很多的星等事物相聯繫,感受其大。

(2)學生在找、看、説的過程中,初步認識大數的讀、寫,發現大數中有新的計數單位千萬。

2.學具操作,自主探究

我用座標紙為學生製作了百千萬的學具卡片,學生通過觀察、比較3張卡片,自主探究出3張卡片的聯繫:10個一百是一千,10個一千是一萬;並通過直觀感受建立一十百千萬的數學模型。

3.聯繫實際,感受大數

在學生自主探究的同時,我注意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創設具體情境,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千萬的具體感受。

如,教學千時,引導學生觀察學校上操時的情境,説明操場上師生的總人數約為一千人。教學萬時,引導學生觀察報紙,説明一版報紙約有一萬字。

4.以少見多

要使學生理解不易直觀感受的大數,就要幫助學生插上想像的翅膀。在本課中我主要引導學生進行了以少見多的想像。

以少見多是指從較少數量的積累去想像較多數量。如,每本數學書約有多少頁紙?想想多少本書合起來約有一千頁紙,一萬頁紙壘起來約有多厚。

培養學生掌握這些學習方法,對學生現在理解萬以內數和以後理解更大的數都有很大幫助。

〖編者點評

本節課設計了多個活動促進學生對大數意義的理解,收集並交流生活中有關大數的數據,使學生不僅體會到學習大數的必要性,而且藉助生活經驗初步積累對大數的感性知識。觀察、操作幾何模型,幫助學生認識了千萬計數單位,並對這些單位及其之間的關係有了直觀感受。以小見大的活動,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大數實際意義的理解,而且滲透了一種比較事物的具體方法。本節課設計的活動目標明確、層次清晰、內涵豐富。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掌握連加、連減筆算的豎式書寫格式,進一步鞏固兩位數加、減兩位數。

2、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認真計算的習慣,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連加、連減豎式計算格式。

教學難點:正確計算連加、連減式題。

教學工具

ppt課件

教學過程

出示南瓜圖問:你們看這是什麼?(南瓜地)你們想不想去南瓜地裏幫助農民伯伯摘大南瓜呢?(想)如果想要去幫助他們,就得先通過農民伯伯的小小測驗。

一、引入舊知、溝通聯繫

口算: 10+10+20= 60-20-10=

30+2+7= 15-7-8=

2+8+30= 17-10-2=

提問其中兩道題“你是怎麼算的?”

師:也就是這些題我們都是按照從左往右的順序算的。你們可真棒。

今天我們繼續研究連加連減的計算題,板書本課課題:連加、連減

二、情境引入學習新知

看來同學們對以前的知識掌握的真是不錯,都順利的通過了農民伯伯的測驗,下面我們就到南瓜地裏去看看吧!

(一)連加

1、出示書第27頁情景圖

師:你從圖上看到哪些數學信息?

生:第一組摘了28個西瓜,第二組摘了34個西瓜,第三組摘了22個西瓜。

師:那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師:大家提的問題都不錯,那我們今天先來解決這個問題(出示)三個組一共摘了多少個大南瓜?

2、師:請你把信息和問題完整的讀一遍。

3、師:同學們,要求三個組一共摘了多少個大南瓜?我們應該怎麼想?

生:要求三個組一共摘了多少個南瓜,就是把三個組同學們摘得南瓜合起來。

4、列式計算

師:這道題怎樣列算式。

學生口述後教師板書:28+34+22=

5、你先來估一估這三個組大約一共摘了多少個大南瓜?

誰估計得更準確一些呢?讓我們來驗證一下。

6 、組織學生討論:

師:那到底怎樣準確的計算這道題呢?請同學們同位倆先商量商量,然後生説教師板書:

9、師:這裏三種筆算豎式哪種更好一些?好在哪裏?

學生分組討論,師小結:這種把算式連起來寫的方法,不僅可以少寫一個“62”,比較簡便,同時可以避免計算過程中抄錯數,使計算正確、迅速。這種簡便寫法(板書:簡便寫法)的豎式,更方便。

10、師:那大家看,為什麼這個簡便寫法,可以把這裏的兩個豎式合起來呢?

(因為62是第一步算出的和又是第二步的加數,所以可以這樣寫。)

11、師:誰再來説一説,這道題是怎樣用豎式計算的。

12、師:請同學們,都試着用簡便寫法的豎式算一算,做在練習本上。

13、師:同學們,這個結果與你的估算結果接近嗎?

大家的估算能力可真強。

14、師:為了檢查你們剛才學習新知識的情況怎樣,老師給你們出了一道題。

出示練習題:筆算46+25+17=

選擇不同的豎式展台展示,生講解。

15、師:摘完大南瓜,我們下一步該做什麼了?

生:運南瓜。

師:好下面我就去南瓜地裏運南瓜。

(二)出示運南瓜情境圖

引導學生分析條件和問題

師:這個圖又告訴我們什麼數學信息呢??

生:共有84個大南瓜,李大爺運走了40個,王叔叔運走了26個。

師:數學問題呢?生:還剩多少個?

自己完整的讀一遍。

師:這道題你會解決嗎?

自己在練習本上列出算式,並用剛才計算連加的筆算方法來計算這道題。

學生嘗試計算。找一生板書豎式在黑板上,講解。

師:誰還有不同的計算方法?

生1:我們可以先算一共運走了多少個西瓜,再用總數減去運走的總數也可以算出還剩多少個西瓜。

生2:90-58這一步我們可以口算,剩下那一步再列式,這樣可以簡便些。

師:你們的想法都不錯,你們真棒!

師:下面我們再來檢驗一個你剛才學的怎麼樣?請看這道題。

出示練習題:90-58-30=

三、鞏固練習

1 、師:我們學校數學小診所來了三個小朋友,你們能幫助他們診斷一下嗎?(出示課件)指名生説,師總結。

2 、請同學們一組同學做一道題。

54+20+16= 72-6-40=

四、總結:

同學們,這節課你們學習的高興嗎?那麼你有哪些收穫呢?

多指名學生説一説。老師也有收穫,出示課件,讓學生讀一讀。好了,同學們,這節課就上到這裏,下課。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初步認識平移、旋轉現象。

2. 能夠自己動手解決有趣的圖形或物體運動問題。

3. 通過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體驗獲得成功的喜悦。

 教學重點:感受平移、旋轉的特徵,幫助學生積累平移和旋轉的經驗。

教學難點:運用平移、旋轉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課前準備

資源利用華容道遊戲板、正方形、圓、三角形硬紙板、火柴棒、竹蜻蜓

教師:設計教案,製作課件 ,華容道遊戲板

學生:華容道遊戲板、正方形、圓、三角形硬紙板、火柴棒、竹蜻蜓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談話:小朋友們喜歡玩各種各樣的遊戲棋,今天老師就帶你們去棋類商店看看,知道這是什麼棋嗎?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活動一:玩一玩,華容道(認識平移)

1.教師介紹華容道遊戲的由來。

師:華容道是個非常有趣的遊戲,發明的人受到三國故事華容道的啟發,製作了這個遊戲棋。瞭解故事。

華容道的玩法介紹。遊戲規則:4個人物只能橫向或縱向移動。

誰來演示?(板書:左右、上下)

(1)分組活動。

(2)教師引導學生髮現數學問題。

2.練一練:超級小司機

誰知道是什麼意思?(前進、後退)

3.列舉生活中的平移現象。升國旗、纜車

你還知道哪些?

4.小結:玩一玩,發現了物體可以上下、左右、前進、後退,真有數學的眼光。

活動二:做一做,製作陀螺(認識旋轉)

1.任選一個喜歡的圖形,製作陀螺

2.自己選擇圖形,製作。

3.反饋。轉一轉,發現了什麼?

4.列舉生活中物體旋轉的樣子。

5.對比小結。這些運動和棋子運動一樣嗎?用手勢做一做。

(三)鞏固深化、拓展思維

活動:做一做,竹蜻蜓

1.介紹竹蜻蜓。演示玩法。

2.放飛竹蜻蜓。觀察竹蜻蜓翅膀是怎樣飛的。

3.介紹書上的竹蜻蜓,做竹蜻蜓。

(四)課堂小結評價反思

這節課,我們在玩中學習,完整感受了物體的運動,希望你們帶着一雙數學的眼睛去發現玩中的數學,玩中的樂趣,玩中的美。

板書設計

玩一玩,做一做

平移(左右 上下)

旋轉(轉動)

教學反思

教學活動中,有學生的觀察與思考力、有自己的的動手操作,也有小組間的合作、生生之間,組與組之間的立體交叉互動。每一個學生都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本課真正使學生動了起來,課堂活了起來,實現了新課標準要求“在活動中探索,在活動中發展”的目的。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15

教學內容

二年級數學上冊P47-48

備課時間

10.11

授課時間

10.12

教材分析

“乘法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學習了百以內的加減法和幾個數連加之後安排的。本節課從生活出發,從生活問題引入,讓學生觀察實際情景,並且其中暗示着一組組數量相同的數,可以用相同的數相加來解決。相同數相加中的加數是幾和幾個相同的加數是認識乘法的基礎,即算式表示幾個幾,通過幾個幾的橋樑作用,幫助學生理解乘法的意義。

教材第46頁的一幅主題圖,呈現了小火車、小飛機等情境圖。圖中藴含着許多“相同加數”的因素,學生從圖中獲取信息,並用語言表達出來,從而加深了印象,這就為引入乘法做了準備。例1是通過學生計算主題圖中各項娛樂設施裏面的人數,引出了加法計算,為引出乘法的意義做了鋪墊。通過觀察加法算式,使學生明白像這樣的加數,加數必須相同,積累了同數相加的感性認識。教材中“這種加數相同的加法,還可以用乘法來表示”也表明了加法是乘法的基礎,滲透了乘法的含義。在學生理解相同加數和相同加數的個數的基礎上,認識乘法,瞭解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學生親自動手把其它相同加數的加法算式寫成乘法算式,並讀一讀,使學生在動腦、動手的過程中加深對乘法意義的理解。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正確理解乘法的含義。

2、認識乘號、乘數、積,會讀寫乘法算式。

3、學生初步學會根據數學問題列出乘法算式,培養學生有條理思考的習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知道乘法的含義,瞭解“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單,能夠讀寫乘法算式。

教學難點

能夠把加法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核心概念

符號意識 模型思想

數學思想

符號化思想 模型思想

教學準備

PPT

教學流程

環節

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

環節一:情境導入

星期天到了,小明和他的小夥伴們正在一起玩耍呢,讓我們來看看吧。(出示主題圖)

這是什麼地方呀?你最愛玩什麼項目?

(遊樂場。小火車、小飛機等)

那麼我們來仔細觀察一下這幅圖,你能從中發現什麼樣的數學信息,能根據圖中信息提一些數學問題嗎?小組討論交流一下。

生:1.玩小飛機的有多少人?

2.做小火車的有多少人?

3.過山車上有多少人?

其他學生解答,教師板書計算

3+3+3+3+3=15(人)

6+6+6+6=24(人)

2+2+2+2+2+2+2=14(人)

師:那同學們仔細觀察黑板上的這些加法算式,它們有什麼共同點?

生:每一個加法算式中的加數都是相同的。

師:像上面這樣,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除了用加法計算外,還可以用一種簡便方法,也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問題--乘法

創設情景,藉助學生們喜歡的遊樂設施,激發學生的學生興趣。

“幾個幾相加”是學習乘法的基礎,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數一數,在算式中比一比,學生對“幾個幾相加”有了初步的認識,為學習乘法做鋪墊。

環節二:探究新知

師:大家觀察這幾個加法算式有什麼特點?相同加數是幾?幾個幾連加?

(這幾個算式裏的加數都是相同的,每個算式都表示幾個相同的數相加的和)

師:像這樣,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除了用加法計算外,還有一種比較簡單的方法叫做乘法。

介紹:乘法和我們以前學過的加法、減法一樣,也有一個運算符號叫做乘號,乘號的寫法是“×”

乘法算式中,相乘的兩個數叫做乘數,兩個數相乘的結果叫做積。

5+5+5=15

5×3=15

3×5=15

乘數乘數積

師:怎樣寫乘法算式呢?我們以

3+3+3+3+3=15為例

先看一看,相同加數是幾?

相同加數是3,就寫在乘號的前面。

再數一數,是幾個3連加?

把相同加數的個數5寫在乘號的後面

3×5表示5個3連加,5個3得15,因此算式是3×5=15,讀作3乘5等於15。或者也可以寫成5×3=15,讀作5乘3等於15。你們能把另外兩個加法寫成乘法算式嗎?誰可以讀一讀?

生:6×4=24 4×6=24

2×7=14 7×2=14

乘法就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是學生在加法、乘法算式的比較中進行感受和獲得的,同時使學生形成對乘法比較全面的認識和理解。

環節三;鞏固練習

1.完成第48頁“做一做”第2題。

師:數一數,一共有幾個幾,可以寫成怎樣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學生回答,教師予以訂正。

2.判斷對錯,錯的更正,為什麼?

4+4+4=4×3()

2+2+2+2+2=2×5()

7+7+4=7×3()

6+6+6+6=6×4()

(相同加數,乘法計算)

第一題,讓學生在習題中鞏固課堂學習內容,由幾個幾,引出加法,再變為乘法。

第二題,強調只有相同加數,才可以用乘法計算。

環節四:

課堂小結

師:你學會了哪些知識?生:1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可以用加法計算,也可以用乘法計算。乘法算式表示的就是幾個相同加數的和。 2乘法算式中,相乘的兩個數叫做乘數,兩個數相乘的結果叫做積。

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