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課件

三角形的高線説課課件

欄目: 教學課件 / 發佈於: / 人氣:1.83W

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以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為主線,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實踐活動。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角形的高線説課課件,歡迎大家閲讀參考,希望幫助到你。

三角形的高線説課課件

篇一:三角形的高線説課課件

一、教材分析

1、從教材編排方面看。教材整體按“螺旋上升”編排,在小學四年級下冊和五年級上冊分別對三角形的定義、基本要素、特徵、三邊關係已進行了初步的感性認識。初中學習三角形主要是對三角形的有關知識進行系統的理性認識和綜合應用。因此,本節內容既是對小學所學三角形知識的回顧與延伸,又是今後學習四邊形及多邊形的工具性內容,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2、從單元要求方面看。針對前幾章幾何知識的學習而言,本單元的容量和深度都大大增加了,在內容和方法上也有了重大的發展。在語言訓練上由從文字語言為主逐步過渡到符號語言和圖形語言為主;在圖形的識別上開始識別經過平移、旋轉、翻折等變換的圖形;在畫圖上由工具作圖逐步能化為尺規作圖;尤其在證明推理上開始進行簡單的邏輯論證訓練。

3、從課時要求方面看。本節內容“與三角形有關的線段”共安排有兩個課時,其中“三角形的邊”是第一課時,教材中主要介紹了三角形的定義及基本要素;三角形的分類和三角形的三邊關係。三角形三邊關係的應用也是中考的常考內容。從基本技能方面看,通過本節課的教學,進一步強化學生掌握分類討論和轉化的重要思想,對提高學生思維的全面性和深刻性有着重要作用。

二、學情分析

從認知能力角度看:學生已經接觸過三角形的相關知識,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但三角形三邊關係的應用和等腰三角形的分類討論有一定難度。從思維能力角度看:初一的學生思維儘管活躍、敏捷;卻缺乏冷靜、全面,因而不夠嚴謹,是學生的易錯之處,所以教學中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三、目標分析

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及本課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從以下三個方面確定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瞭解三角形的意義和分類,能從圖中識別三角形,能用三角形三邊關係判斷三條線段可否組成三角形。

2.過程與方法方面:在三角形三邊關係的探究過程中,進一步體驗“直觀感知、操作確認、驗證推理、綜合應用”的幾何學習方法。在三角形三邊關係的應用中,進一步掌握分類討論和化歸這兩種重要的數學思想。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在交流展示中不斷實施激勵性評價,讓學生在積極參與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習幾何的願望,體驗數學充滿着探索與創造。

過渡語:根據課標要求和學情,要實現教學目標,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分別是:

教學重點:三角形的定義、分類及三邊關係(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

重點的依據: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教材安排,還沒學習不等式的性質,對於“任意兩邊之差小於第三邊”的性質在學習第九章《不等式組》時再研究。

教學難點:在複雜圖形中不重不漏地識別三角形、三角形三邊關係的應用。

難點的依據:因為新課標指出了空間觀念在分析和抽象層次上的要求是“能從較複雜的圖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圖形”,這對初一學生有難度。三角形三邊關係的應用是中考的常考點,也是學生的易錯點。

過渡語:為了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實現設定的教學目標,我確定瞭如下教法和學法。

四、教學分析

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為實現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要求,在教學活動中所採取的行為方式,包括老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兩方面。根據“以學定教和先學後教”的原則,我先介紹學法再介紹教法。

學法:新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結合內容和學生實際,由於本課時教材內容簡單、明瞭,學生易學易懂;三邊關係的應用題型豐富和考試要求高。因此,在自主學習環節的學法為“理解記憶法”,在自學檢測和當堂訓練環節的學法為“練習法”、在展示彙報和拓展延伸環節的學法為“交流討論法”。在學習過程中重點關注學生看書、解題、傾聽、展示的學法指導。

教法:依據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結合學校推行的“三分課堂教學模式”,以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為主線,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實踐活動,以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在引導分析時,給學生流出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聯想、探索,從真正意義上完成對知識的自我建構。因此,本節課我採用“閲讀指導法”(自主學習環節)和 “啟發點撥法”(展示彙報和拓展延伸環節)這兩種教學方法。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直觀呈現教學素材,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五、過程設計

過渡語:為了達到上述的教學目標,我按照“低起點、快節奏、大容量、高難度”的思路設置了以下七個教學環節(見流程圖)

(一)創設情境,引出課題(2分鐘)

通過觀看多媒體放映的圖片, 老師激情導入 (從古埃及的金字塔到現代的宇宙飛船,從宏偉的建築到微小的分子結構,處處都有三角形的廣泛應用)引出課題,再簡介本章的學習主要內容和重要性,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設計意圖】展示三角形應用的廣泛性和重要性,充分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從而激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望,使學生的思維很快進入最佳狀態,為順利實施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自主學習(10分鐘)

1、出示自學指導(1分鐘):

2、學生自主學習(5分鐘)

教師巡視並進行學法指導:學習前提示“對重要概念、關鍵字詞要作圈點勾畫並理解記憶”,結束前1分鐘時提示“請完成任務的同學舉手示意老師,如有疑問請與同桌小聲交流討論”。

3、自學檢測(4分鐘):

【設計意圖】這三個步驟主要解決學生“學什麼、怎麼學、學得怎麼樣”的問題。通過設置自學指導和温馨提示,讓學生帶着問題自主學習,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且能夠大大提高課堂效率。自學檢測的題目為本課目標的雙基要求,較為基礎而且緊扣自主學習的核心內容易於挖掘點撥,這樣設計的目的,不僅能檢測雙基達成情況,而且為後面的啟發點撥搭建平台埋下伏筆。

(三)啟發點撥(10分鐘):

(1)生生互動,更正錯誤(5分鐘)。根據抽“學困生講一講、中等生改一改、優等生講一講”的原則,在大多數學生獨立完成自學檢測題後,抽2-3明學困生板演展示檢測結果,並通過教師巡視將學生錯誤迅速收集歸類,做到充分暴露學生錯誤,不斷引導學生更正補充。

(2)師生互動,歸納點撥(5分鐘)。我們都知道數學是培養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重點歸納點撥並板書:三角形的定義、三角形的分類(按邊分、按角分)、三角形三邊的關係(關係式、幾何原理和運用技巧)(祥見板書設計)。

【設計意圖】通過對定義、分類、三邊關係幾個重要內容的闡述,

使學生的認知結構得到優化,知識體系得到完善,使學生的數學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維的難點,從而突出教學的重點。

(四)應用拓展(10分鐘)

針對我校學生實際,我精選了兩個典型例題進行拓展延伸,從而突破教學難點,提升學生能力。

例1(5分鐘):

設置這道例題的目的,是為了深化教材例題中對等腰三角形的分類討論思想和強化三邊關係的綜合應用。例題教學除了重視引導分析外,還應注重解題反思,我從分類的方法(按順序)和討論(滿足三邊關係)兩個方面進行歸納總結,滲透分類討論思想。

例2(5分鐘):

這是對三角形三邊關係的推理應用,並在解決的過程中藴含了數學中的化歸思想,所以對初一學聲來説比較困難,因此我採取啟發式教學,層層設問、引導學生個個突破。例如:讀題後提問:(1)結合圖形,要比較線段的大小,會用到什麼知識?(回答: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2)你將這些線段分割到哪些三角形當中?經過討論得出結論,書寫證明過程,並放手讓學生用展台展示、講解。(3)這道題的解題方法給我們有什麼啟示?

教師總結:在初中階段,三角形的三邊關係是比較線段和差倍分大小的重要方法,要把線段轉化到相應三角形中,有時還需要添加輔助線構造三角形要把分散的條件轉化聚集到三角形中,這就是數學中化歸思想的運用。

【設計意圖】:現代數學教學論指出,教學必須在學生自主探索,經驗歸納的基礎上獲得,教學中必須展現思維的過程性,在這裏,通過觀察分析、獨立思考、小組交流等活動,培養學生合作交流意識,利用相關知識表達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數學的應用價值;並初步體驗數學中的轉化思想,突破本節課的難點。

又還需要分類討論,學生沒有這方面的基礎知識

(五)當堂訓練(5分鐘)

【設計意圖】:這五道練習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各有側重,難度略高於自學檢測題的難度,設計成限時作業,並對完成情況進行量化評分,體現新課標提出的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發展的教學理念。目的在於及時反饋教學,內化知識,從而落實課堂教學的“堂堂清”。

(六)歸納總結(2分鐘)

1、先用1分鐘時間讓學生看書回顧、歸納整理。

2、抽2~3名學生彙報收穫並交流困惑。

3、最後教師對本課學習情況進行評價並強調兩種重要的數學思想(分類討論和z轉化歸思想)。

【設計意圖】:小結歸納不應該僅僅是知識的簡單羅列,而應該是優化認知結構,完善知識體系的一種有效手段,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暢談本節課的收穫,能夠培養學生系統整理知識的能力和習慣。

(七)作業佈置(1分鐘)

針對初一學生素質的差異,我分層設置了“三類”作業:

鞏固類作業(必做題)、實踐類作業(必做題)、拓展類作業(選做題)

【設計意圖】:以作業的鞏固性和發展性為出發點,我設計了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是對本節課內容的一個反饋,選做題是對本節課知識的一個延伸,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

 六、板書設計

我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還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

篇二:三角形的高線説課課件

一、 説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着重介紹了三角形的三種特殊線段,已學過的過直線外一點作已知直線的垂線、線段的中點、角的平分線等知識是學習本節新知識的基礎,其中三角形的高學生從小學起已開始接觸,教材從學生已有認知出發,從高入手,利用圖形,給高作了具體定義,使學生了解三角形的高為線段,進而引出三角形的另外幾種特殊線段——中線、角平分線。通過本節內容學習,可使學生掌握三角形的高、中線、角平分線與垂線、角平分線的聯繫與區別。通過學習作圖、觀察與探究,會發現三角形的三條高所在的直線、三條角平分線、三條中線都各自交於一點,這為以後三角形的內心、重心等知識的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另外,本節內容也是日後學習等腰三角形等特殊三角形的墊腳石。故學好本節內容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對三角的高、中線、角平分線定義的理解及畫法的掌握是本節教學的重點,而三角形的高由於三角形的形狀改變而使其位置呈現多樣性,學生難以掌握,故在各類三角形中作出它們是本課的難點。

(二)教學目標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力圖體現“尊重學生,注重發展”的教學理念,着重培養和發展學生基本作圖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觀察能力等,根據這一目的確定本節教學目標為:

1、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線、角平分線的概念

2、能正確作出一個三角形的高、中線、角平分線

3、通過觀察、探究、畫一畫、折一折與描述等數學活動,感受數學語言的準確性,提高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發展推理能力。

重點:掌握三角形的高、中線、角平分線的概念,並能在具體三角形中畫出它們

難點:在各種三角形中作出它們的高

二、 説教法

1、情境創設法 :利用張師傅如何將一塊三角形的地分成面積相等的兩塊三角形地創設問題情境,並引導學生去簡單分析思路,目的使數學能密切聯繫實際體現知識的形成和應用過程。以實際問題為出發點和歸宿,更能貼近學生生活,以激發學生對學習本節內容的求知慾,培養他們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加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探究性 在課堂中要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讓他們自由探究中發現,從而發展他們的創新能力,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學生在畫一畫、折一折、何三個探究活動中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當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才取消組建的交流與合作,充分發揮學生的團隊作用,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得到更大的收穫。

3、運用多媒體等作為教輔工具,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掃除學生從形象思維難以跨越到抽象思維的障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三、説學法

1、本節重點是三角形的三種重要線段,難點是對三角形的角平分線、中線、高的準確理解、作圖與正確運用,而突破難點的關鍵是運用好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從畫圖入手,從大量的活動入手獲得三種線段的直觀形象,進一步架起數與形之間的橋樑,加強知識間的相互聯繫。

2、小組討論、合作探究,既可讓學生互相啟發,互相促進,積極交流,表達思想又可促進數學思考,擴大和加深對問題的`認識,本節課中我讓學生以小組進行探究,歸納圖形特徵,做到仔細觀察,大膽探索,勇於發現,抽象概括。讓學生通過探索活動來發現結論,經歷知識的“再發現”過程,從而改變學生學習的方式,發展創新思維能力。

 四、説教學過程:

1、創設問題情境,引出新知: 從生活實例引出新問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2、預習檢查:以題組的形勢

考點1:三角形的高

1.如圖7.1.2-1,在△ABC中,BC邊上的高是________;在△AFC中,CF邊上的高是________;在△ABE中,AB邊上的高是_________.

2.如圖7.1.2-2,△ABC的三條高AD、BE、CF相交於點H,則△ABH的三條高是_______,這三條高交於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

3.如圖7.1.2-3,在△ABC中EF∥AC,BD⊥AC於D,交EF於G,則下面説話中錯誤的是( )

是△ABC的高 是△BCD的高 是△ABD的高 是△BEF的高

7.1.2《三角形的高、中線、角平分線》説課稿

圖7.1.2-1 圖7.1.2-2 圖7.1.2-3

4.如果一個三角形的三條高的交點恰是三角形的一個頂點,那麼這個三角形是( )

A.鋭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鈍角三角形 D.不能確定

5.三角形的三條高的交點一定在( )

A.三角形內部 B.三角形的外部 C.三角形的內部或外部 D.以上答案都不對

考點2:三角形的中線與角平分線

6.如圖7.1.2-5所示:(1)AD⊥BC,垂足為D,則AD是________的高,∠________=∠________=90°.

(2)AE平分∠BAC,交BC於E點,則AE叫做△ABC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1.2《三角形的高、中線、角平分線》説課稿∠________.

(3)若AF=FC,則△ABC的中線是________,S△ABF=________.

(4)若BG=GH=HF,則AG是________的中線,AH是________的中線.

圖7.1.2-5 圖7.1.2-6 圖7.1.2-7

7.如圖7.1.2-6,DE∥BC,CD是∠ACB的平分線,∠ACB=60°,那麼∠EDC=______度.

8.如圖7.1.2-7,BD=DC,∠ABN=7.1.2《三角形的高、中線、角平分線》説課稿∠ABC,則AD是△ABC的________線,BN是△ABC的________,

ND是△BNC的________線.

9.下列判斷中,正確的個數為( )

(1)D是△ABC中BC邊上的一個點,且BD=CD,則AD是△ABC的中線

(2)D是△ABC中BC邊上的一個點,且∠ADC=90°,則AD是△ABC的高

(3)D是△ABC中BC邊上的一個點,且∠BAD=7.1.2《三角形的高、中線、角平分線》説課稿∠BAC,則AD是△ABC的角平分線

(4)三角形的中線、高、角平分線都是線段

A.1 B.2 C.3 D.4

3、探究活動1:探究三角形的高,師提出問題,生獨立解答,教師關注學生對高和邊的對應關係是否明確,並結合圖形引出三角形高的定義,並且利用圖形,讓生用語言描述,師加以修正,目的發展學生的觀察力與語言表述能力。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明確三角形的高是一條線段。為了培養學生的繪圖能力,讓小組之間合作完成鋭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各邊上的高。小組交流,歸納三角形高的特點,再讓他們敍述小組所探究的結論,師加以適當修正與鼓勵。

在活動中,師應重點關注:

①學生能否多方位的加以探究

②學生能否用流利的語言描述自己的發現

③學生能否對不同的觀點進行質疑,感受數學結論的正確性。之後設計的是鞏固性練習,通過學生練習,對三角形高的的有關知識加以鞏固,讓學生從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3、探究活動2 : 探究三角形的中線:學生在畫一畫中體會三角形中線的定義,培養學生動腦、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4、探究活動3:探究三角形的角平分線。首先讓學生折一折,在動手操作中體會摺痕是否平分三角形的內角,之後分小組摺疊鋭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的角平分線,小組交流,歸納三角形角平分線的特點,再讓他們敍述小組所探究的結論,師加以適當修正與鼓勵。從而很好的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和探究能力。

5、練習鞏固,深化拓展

先以搶答形式解決問題1、問題2,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進一步鞏固三角形的高、中線、角平分線的有關概念,提高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展練習是一個綜合性題目,一方面引導學生從複雜圖形中抽取基本圖形,從而加強學生對概念的掌握,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思維,拓展能力,運用課件以增強直觀性。

6、感悟與收穫:進一步提升學生對知識點理解。

7、作業佈置:讓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例,是讓學生感受數學和生活的聯繫及數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充分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還原於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