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關於《石灰吟》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34W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石灰吟》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石灰吟》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石灰吟》教學反思1

古詩,飽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象,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富於音樂美,因此,這節課我注重學生的朗讀。朗讀是培養語感的重要途徑,只有多朗讀詩歌,才能更好掌握古詩。基於朗讀,我設計了引用古詩導入——初讀古詩——再讀古詩——三讀古詩——四讀古詩這樣的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根據《石灰吟》的詩歌體裁我引用同體裁的《遊子吟》導入新課,使學生順利進入學習古詩的情境。在準確而有節奏地朗讀兩首古詩之後,點出本節課的所學古詩也是關於吟的這種詩歌體裁,那就是《石灰吟》。第二環節初讀古詩,整體感悟古詩。首先,和學生一起交流學習古詩的方法,抓住多朗讀學習古詩方法提出朗讀古詩要注意讀準字音以及節奏,請生多讀古詩。其次,明確《石灰吟》的節奏,示範朗讀古詩,再請生讀古詩,讀出了古詩的韻律美。在第三環節再讀古詩,抓字眼,明詩意。

通過小組合作討論,解決困難字詞的意思。為了讓學生更好掌握整首古詩,在相機點擊重點字詞意思後,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古詩的大意。為了更好地理解古詩,第四環節三讀古詩,結合圖片,想意境,悟詩情。緊扣“千錘萬鑿,烈火焚燒,粉骨碎身”三個詞語,讓學生理解採製石灰的過程,使學生自然對石灰有深入的認識。抓住“千錘萬鑿,烈火焚燒”,請生展開想象開採石灰的情景,告訴我焚燒石灰的情景,引導學生體會石灰不怕磨難,不畏艱險的品質。抓住“粉骨碎身”請生展開想象石灰受的磨難,引導學生體會石灰的勇於獻身清白留世的品質。第五環節四讀古詩,融情感。首先指出這首古詩是託物言志詩,列舉于謙的相關事蹟,讓學生對於謙的有深入瞭解。其次,請生交流對於謙的認識,在相互交流中,昇華對這首古詩的理解,再用飽滿的情感讀古詩。

本節課在最初設計的時候,對於詩情的領悟,沒有進行一步步地深入,設計略顯膚淺,並沒有深入文本,整個課程有些華而不實,後來在幾位老師的指導下,進行了修改,並在最後讓學生利用剛才學習本首詩的方法,遷移到學習另外一首託物言志的詩《竹石》。課後,讓我深深地感到,古詩的教學更要做到紮紮實實。

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流互動的過程,相信學生,給予學生思考發言的空間,把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沉穩的傾聽,恰當地評價,讓課堂充滿生機,學生學得踏實,學得快樂。這點,也是我正在學習和繼續學習的主要內容。

《石灰吟》教學反思2

《石灰吟》是一首託物言志的詩。通過對石頭不畏“千錘萬擊”和“烈火焚燒”,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寫,讚頌了石灰堅強不屈、潔身自好的品質,抒發了詩人不同流合污,堅決同惡勢力鬥爭到底的思想感情。

整節課,我主要通過“走進古詩——誦讀、理解古詩——感悟詩情(石灰的精神、作者的志向)——拓展延伸相關的託物言志的古詩”這幾個步驟進行教學。

其中的重點環節在感悟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我先通過圖片出示石灰的形態變化,引導學生知曉詩中所描述的石灰要經歷的三重磨難,然後讓學生結合圖片和課前我提供的`石灰的形成過程來想象石灰的經歷和它所經受的煎熬,接着引導學生感悟石灰的精神,以及領會於謙寫這首詩的目的,最後出示于謙生平事蹟,感悟于謙的品質。

教學過程中,雖然流程比較清晰,但是大環節和小細節的處理上都存在着需要改進的地方。其中,整節課堂最大的問題在於教師自身語言對學生的感染力不夠,語文課堂沒有激情是失敗的,課後總覺得學生沒有深刻的感觸,以為自己講解不到位,其實是缺少了講解基礎上的情感的帶動,自己本身對石頭經受的磨難的感受就不是特別有感觸,就不能夠用自己的感受去帶動學生的感受了。

這是課堂上需要注意的,其次,學生課堂上的積極性不高,一些問題只圍繞個別同學轉,在調動上課積極性方面還是需要下功夫的。再次,在引導學生去想象石灰經歷的磨難環節,我的引導語選擇不夠好,如果直接提示學生讓他們想象自己就是石灰,説一説自己會經歷哪些過程,你為什麼能堅持下來,心裏是怎麼想的,或許學生會更易接受,不會一時不知怎麼説了。在領會於謙寫這首詩的目的過渡到感悟他的品質環節一時緊張忘記了環節,還沒提示學生説出于謙的品格,自己就把于謙的品格説出來了,學生就被動地接受了這個知識,少了感悟的過程。最後,在拓展延伸環節的設置上,託物言志的古詩的拓展是有必要的,但是託物言志的詩的創作目標有點大,大部分學生其實是沒有能力創作的。這個環節可以就直接改成將喜歡創作的學生的古詩提供給其他學生欣賞、借鑑。

要注意和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以後的教研課還要更早地做好準備,以便有更多時間再修改、理解教案,從而更好地把控課堂。

《石灰吟》教學反思3

《石灰吟》是愛國詩人于謙的一首詩,本詩託物言志,借物喻人,表達了作者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潔品行。

教學這課,感悟至深,是失敗與失誤讓我收穫了不少,成長了許多。這課的基本教學思路是:解詩題——誦詩文——明詩意——知詩人—悟詩情——鏈詩篇。

六環節中,解詩題緊抓了“吟”一字,由吟入手,引入詩文,不僅複習了舊有的《遊子吟》,又學習了一種新的古詩形式,學生學習輕鬆愉快。解釋詩意過程中,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説石灰的煉製過程,再讓學生用詩中的話説石灰的經歷,繼續思考,再用四字詞概括石灰由石到灰的過程。這種思路,由粗到細,由寬到窄,讓學生三次走進石灰、瞭解石灰,從而理解了詩文的意思。其實這種教學思路是在最傳統的解詞、釋義、串句屢遭失敗後,集大家智慧而成的。我現在明白了“斟酌”、“推敲”兩個詞的含義。

領悟詩情,需要有一個步步深入的過程。起初,我的設計很膚淺,沒有真正意義上深入文本,深入于謙,有點華而不實。後來領導的點撥讓我懂了,成功的課既要實在,又要技巧。我把詩人背景資料做了很大的修改,讓資料成為學生感情昇華的根本,由石灰遷移到了于謙,由物及人,借物喻人,分兩個層次領悟了詩情。

讓學生懂得了于謙的粉身碎骨與永留清白。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流互動的過程,相信學生,給予學生思考發言的空間,把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沉穩的傾聽,恰當地評價,讓課堂充滿生機,學生學得踏實,學得快樂。這點,也是我正在學習和繼續學習的主要內容。

俗話説,教學相長,是的,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在實踐中摸索、探求,相信會有更大的收穫。

《石灰吟》教學反思4

我覺得學古詩重要的是要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讓學生以此拓展開,學習更多的古代詩詞。

本文的兩首古詩總的來説,意思還是很好理解的,那麼對於這種通俗易懂的古詩該怎麼教呢?我首先設計了一個簡約的教學思路:

整堂課的教學循着:知詩人,解詩題;抓字眼,曉詩意;入意境,悟詩情的教學思路進行,循序漸進,逐層深入。在理解古詩時抓住學生不理解的字詞,讓學生理解,掃除學習障礙,如在教學《竹石》,我抓住“咬定”這裏形容竹根牢牢紮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破巖”山巖的裂縫處。“千磨萬擊”“堅勁”等詞把握理解。

在引導學生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中把古詩的解讀引向深入。最後再體會作者的思路:前兩句狀物、後兩句抒情。對詩意的解讀中,我摒棄了傳統古詩教學中字字求解、句句設問、逐句串講的方式,採用的是突出重點、整體感悟的教學方式,既節省了教學時間,又使詩意的解讀不支離破碎。

《竹石》、《石灰吟》這兩首七言絕句都是詠物詩,把這兩首詩編排在一起,正是從它們相似的主題角度來安排的。第一首古詩學完,我採用由扶到放,讓學生總結學法:知詩人,解詩題;抓字眼,曉詩意;入意境,悟詩情。然後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石灰吟》,最後交流反饋中引向深入,瞭解學生的合作學習情況。

但整堂課下來,本人總覺得在引導學生感悟古詩意境的環節中,沒能把“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作者那種借石灰之口——那種堅定意志沒有在朗讀中引悟給學生們,所以學生對於這兩句詩的意境感悟不夠深刻。還有在整堂課教學中沒有全體學生積極投入到學習的氛圍中。古詩教學還須進一步的實踐學習,努力使自己的教學得心應手,盡善盡美。

《石灰吟》教學反思5

1、讀詩,用自己的話説説石灰的一生。課堂上有學生缺少常識,説石灰是經過“千錘萬擊”從深山開採出來的。於是我講解並引導學生弄清石灰生命歷程:千錘萬擊,石塊出山→烈火焚燒,成為生石灰→浸泡水中,粉身碎骨,成為熟石灰→粉刷牆面,留下清白。

2、品味“千錘萬擊”、“烈火焚燒”,從這兩詞想到了“磨練”與“韌性”、“鍛鍊”與“堅強”之間的聯繫,理解到“磨礪”與“成器”、“歷練”與“成長”之間的關係。

3、品味“粉骨碎身”、“要留清白”,聯繫歷史上的仁人志士之表現,板書:錚錚鐵骨,浩然正氣。想起一首詩: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師生感慨:人活着,要做一棵挺立的精神之樹。

4、讀,錚錚鐵骨可見。對於小學高年級學生來説,這兩首詩的本來之意,是非常簡單的。把兩首詩放在一起欣賞,拓寬了理解的寬度,撅到了理解的深度。這樣教是不是難了?課堂上,我沒有過多的語言,本來想説,也被學生激動的思維制止了,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學生是處於思考的興奮之中。

通過多年的課堂觀察,我一直説,好多學生的大腦往往處於半關閉狀態,所以一直想“全部打開他們的大腦,引領他們思考起來,以成為主動學習者”成為我研究的一個目標,今天通過這兩首詩的教學,我找到了這把鑰匙。學生擁有思考能力,需要着新鮮的話題,需要着老師對孩子們的相信,需要着綜合,需要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有了這一切,學生會主動的,學生會真正參與的,學生會把自己的智慧展現在師生的面前,學生會把自己的創造愉悦的拿出,與大家共同把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