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圓柱與圓錐》教學反思(精選10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89W

教學反思,是教師通過對其教學活動進行的理性觀察與矯正,從而提高其教學能力的活動,是一種分析教學技能的技術。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圓柱與圓錐》教學反思,希望大家喜歡!

《圓柱與圓錐》教學反思(精選10篇)

《圓柱與圓錐》教學反思 篇1

我們現在的教學倡導向“40分鐘”要質量,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裏,在教材固定教學內容的基礎上,使自己的教學有廣度有深度,其中練習的設計,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下面是我執教第二單元《圓柱和圓錐》時的一些心得和感受。

一、準備要充分

學生哪個環節比較薄弱或是哪裏容易出錯,相對而言,老教師會有經驗得多。作為年輕老師,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內,做到精講精練,確實需要下一番功夫。例如事先把學生做過的練習題先做一遍,開闊自己的視野,豐富和充實課堂練習,爭取在40分鐘新課裏想辦法解決,從而提高課堂實效。但是,只教教材,是遠遠不夠的。除了教材上的練習題,平時還有練習冊和試卷,老師都要提前準備,也讓學生做到“有備而練”,這樣,學生做起作業來就不會產生畏難等消極情緒,反而會增強自信心,激發練習興趣。

二、靈活抓時機

例如在《圓錐體積》一課的新授環節,通過一系列實驗,學生不難發現“圓錐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的三分之一”,反過來説,“圓柱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的3倍”。有經驗的老師會在這時候進行追問:“在等底等高的條件下,圓柱的體積比圓錐體積多多少?反過來問,圓錐體積比圓柱體積少多少?”從而加深學生對新知的理解,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我已通過實踐證明,這一問一拓展確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在做練習冊的相關練習時,既輕鬆又靈活很多。

通過這件事的點撥,我覺得老師要夠“靈活”。一方面要深啃教材,全面瞭解;另一方面也要開放自己的思維,敢於創新。只要是——既讓學生加深了對新知的理解和認識,又讓學生的思維得到了訓練,這樣的練習就是有效的練習,就有助於提高課堂效率。

寫到這裏,我深深地覺得自己今後還需要多學習,多思考,不斷反思,不斷努力。

《圓柱與圓錐》教學反思 篇2

前幾天我配合學校教研活動講了一節公開課。這節課是在整理和複習圓柱圓錐基本概念公式以及基礎的習題後,針對學生容易出錯的圓柱圓錐體積關係的變式習題進行的一節練習課。

讓我始料未及的是這節課毀了我從教十二年來所積累的所有自信心。一節課就讓我看清了很多人的嘴臉。教研活動對課不對人,針對這節課優點在哪,存在的不足之處又在哪?這樣的課型下回再上該怎麼去上?這樣每一位講課教師才有信心上好下一節課。而不是因為一節課而否定一個人。哪一位教師也不能保證自己節節課都講的很精彩,更何況是一節練習課。我們現在的教學又走進了另一個誤區,以為一節課學生沒有與老師進行互動,沒有進行合作學習,就沒有體現學生自主學習,進行點對點的課就是一節很不成功的課。我不這樣認為。不是常説要在課前瞭解學生的情況嗎?我作為教師我很清楚我們班學生對這些知識點的掌握情況,討論也好,合作也好,起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很多學生跟着走了一個過場而已。看似熱鬧,實際效果不一定好。還不如老師和一部分學生講,其他人聽效果好。他們並不是陪襯。因為我覺得聽會也是一種學習。我們不是一直都在講教學的實效性嗎?難道老師們節節課都有討論有合作嗎?講授講授有講有授。有些課是沒有必要合作的。

這只是我個人的一點看法,希望我們的教研活動越搞越成功,能有更多的老師參與。但不要一棍子把人打死。必竟給別人評課和自己講課是不一樣的。給教師一個上進的機會。

《圓柱與圓錐》教學反思 篇3

今天,進入第二單元《圓柱與圓錐》的學習,也是學生在小學最後一次學習空間圖形。操作、思考、想象相結合是學生認識圖形、探索圖形特徵、發展空間觀念的重要途徑。在本單元中,教材也安排了操作活動的,在每個主題活動中都安排了操作活動,促進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發展空間觀念。如圓柱的表面積的教學中,教材引導學生通過操作來説明圓柱的側面展開後是一個怎樣的圖形?讓學生進行圓柱實物測量算表面積,製作筆筒,深化知識的理解。

我跟去年一樣,佈置課前前置作業:明天我們學習《圓柱的認識》,回家找一個大一點的圓柱形的物體,用最少的彩紙把這個圓柱包起來。

課一開始,讓學生回顧學過的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特徵,你心目中長方體與正方體是怎樣的呢?學生從面、頂點、邊來交流,交流中其實對圓柱的認識做了很好引導。接着,讓學生交流你心目中的圓柱是怎樣的?由於學生自己操作過,因此回答非常積極。從底面、高和側面來交流,很快學生在交流中明確:圓柱的上下兩個面是完全相同的圓;側面是一個彎曲的面,並且粗細均勻;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有無數條高。我追問着:你怎樣證明兩個底面大小相等呢?

生1:我在包這個圓柱時,只測量了一個底面直徑,剪了兩個,正好,因此兩個底面大小相等。

生2:圓柱可以看成有無數個大小相等的圓片疊起來的,那麼兩個底面大小一定相等。

生3:在包圓柱時,我測量過兩個底面的直徑,大小相等。你怎樣證明圓柱的高有無數條?

生1:我覺得兩個底面間有很多的'垂直線段。

生2:底面有無數的點,兩個底面對應的點連接的線段都是圓柱的高了。引導學生通過實驗和推理的方法來證明,讓學生結合實驗操作進行辯析明理,加深學生對圓柱特徵的理解。

你怎麼知道圓柱的側面展開是長方形呢?學生通過滾、包圓柱、圍圓柱發現了展開的側面與圓柱的聯繫。你能用這張長30釐米,寬20釐米的紙圍成怎樣的圓柱呢?

生1:我圍成的圓柱,圓柱的底面周長是長方形的寬,圓柱的高是長方形的長。

生2:我圍成的圓柱,圓柱的底面周長是長方形的長,圓柱的高是長方形的寬。

我課件演示,觀察一下,你有什麼新的發現?

學生髮現了長方形的面積就是圓柱的側面積,發現了兩個圓柱的側面積相等,都是這張長方形紙的面積。得出了結論側面積相等,但它們的底面積不相等,高也不相等。通過這樣的練習學生很自然的感悟到圓柱的側面積就用長方形的長乘寬,也就是圓柱的底面周長乘高。

學生對圓柱認識到位與否直接關係到圓柱表面積和體積的教學,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説認識圓柱是圓柱單元的重點中的重點。通過包圓柱,一張白紙圍圓柱,把傳統的剪改成現在的圍,使學生對圓柱側面研究自然過渡到對長方形與圍成圓柱關係的研究上,更加深入,努力實現探究效果的最大化。

《圓柱與圓錐》教學反思 篇4

教完《圓柱和圓錐》這一單元內容,我的心總是七上八下的,隱隱約約中感覺到學生可能撐握得不夠好。今天上午測試完後,我就迫不及待地批改起學生的卷子來。可是,我越往下批改,我就越覺得難受:之前的所用擔心都不幸而言中了,學生考得出乎我意料地差!

下午,我反覆研究了學生的試卷,發現學生在答卷中至少存在着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對於表面積而言,學生主要是對題中的圓柱體有幾個面搞不清(當然也包括部隊分學生審題馬虎)和在求各個面的面積時公式運用錯誤。有些題目是要求圓柱的三個面的面積和,學生只求了兩個面的面積和;有些題目要求圓體的兩個面的面積和,學生求了三個面的面積和;有的圓柱體的表面積實際是側面積,而學生卻求了三個面的面積和。如有一道題目要求一個無蓋的圓柱形水桶的表面積,很多學生求了水桶三個面的面積和,還有一道題是求用鐵皮做10節通風管需要多少鐵皮,學生也是求2個底面積+側面積的和乘10。另外,就是在運用公式來求側面積時,有的學生卻錯用了體積公式。

二、對於體積而言,主要存在的問題是在圓錐這裏。如有一道題要求一個圓錐體的體積時,很多學生卻忘了乘三分之一,把它求成了圓柱的體積。這主要是學生分辨圓柱和圓錐的體積時出現混淆,當然也有相當部分學生是由於審題不認真所造成的。不管怎麼樣,説明學生對於圓柱體和圓錐體的體積有所混亂,同時在審題上也相當粗心。

三、在整張試卷上,計算是最大的問題。這單元的計算大多是多位小數相乘,計算所得的積的位數也較多。因此,計算的難度相當大!很多學生見到這些計算就感到頭痛,所以計算錯誤相當多。

縱觀這次考試情況,反思這個單元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我覺得本單元教學內容分兩大板塊——表面積和體積,但本單元的知識是簡單的立體幾何知識,很多知識都較為抽象,學生理解起來的確是不容易。因此,在教學時我有意識地結合、圍繞下面幾點進行教學設計:一是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教學設計。比如在教圓柱體的認識時,我先要求學生收集身邊的圓柱體物體、觀察生活中哪些物體是圓柱體,讓學生在身邊、在生活中學到數學知識。二是加強動手操作,在做中學。比如在教學圓柱體的表面積時,我要求學生動手用硬紙做一個圓柱體,然後進行分解撐握一般的圓柱體有三個表面,使學生理解圓柱體的表面積的含義,從而撐握圓柱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三是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本單元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對計算、易做錯的題目進行反覆的訓練。但是,由於本屆學生基礎的確較差,加上我教學上可能存在着急功好進的思想,勿視了學生的實際情況,因而導致學生測試成績不好。今後,應好好注意。

《圓柱與圓錐》教學反思 篇5

本節課是一堂複習課,對學生應該是一個温故而知新的過程。

對整理與複習課的一點小小想法:

複習課是幫助學生整理知識、查漏補缺的重要課時。如何在複習課中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是擺在老師面前的一個難題。如果把它僅僅看作是對知識的再現與補缺,簡單地將各知識點羅列出來,這樣無法使學生系統理解知識,弄清各知識之間的聯繫和知識的發生過程,而且還會使學生覺得是"炒剩飯"。這樣往往會因重複練習而缺少新意。為了避免這種現象,我想如果能夠設計有效的教學環節,能切實有效地讓學生投入到課堂中並積極參與課堂才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設計適合學生髮展的教學過程。因此,在複習基礎知識這一教學中,教師應將各個知識點,根據其發生過程和內在聯繫,通過對知識的分類、整合,構建知識網絡,形成知識體系,讓學生通過知識網絡形成高視角的思維結構建立整體意識和統一觀點。

為此,我進行了這樣幾個環節的設計:

1、課前談話,活躍氣氛。

通過師生談話,引入課題。活躍教學氣氛,營造輕鬆愉悦平等的學習氛圍。?

2、回憶鋪墊,梳理知識

在本環節我首先提出問題:“你知道圓柱與圓錐有哪些特徵?”這是一個簡單問題,每個學生都有説的,但又説不完整,其他學生會進行補充,學生的參與度高,積極性高。同時,在互動交往中師生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從而使知識結構不斷完善,強化了複習的功能。

3、適時拓展

整理複習的目的不僅僅在於對知識的整理,還需要通過對知識的整理達到複習與提高的效果。所以最後我安排了一個問題:一個圓柱長10釐米,接上4釐米的一段後,表面積增加了25.12平方釐米,求原來圓柱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本環節是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拔高,不僅要讓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的主要數學知識和思想方法,還要給學生表達和發展思維的機會,進而提高學生的能力,也使學生認識到整理和複習的重要性。

反思:

反思這節課的教學設計與實際教學過程,還有一些問題需要思考與改進。如:

1、怎樣把握複習與新授的關係?

這節課的設計已改動了多次,通過談話對圓柱和圓錐從表面到內部的特徵進行再認識,對圓柱的表面積,圓柱、圓錐的體積進行再回顧,有學生對這部分知識進行再整理的過程花費了很多的精力。這樣的“再認識”是不是有“新授”的痕跡?

2、一節課中複習與練習的關係如何協調?

在複習中必要的練習是不可缺少的。我們可以以練習代替複習,可以邊整理知識點邊穿插練習,也可以在練習中引導學生通過對練習題的分類,整理出知識網絡,還可以先梳理溝通知識間的聯繫,再針對性地進行練習,有時用一節課對某部分知識進行整理和複習後,後面要跟着三四節的練習課……複習與練習的關係如何協調才能提高複習的效率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由於教學經驗欠缺,這節課還存在很多的問題,如:教學環節連接不夠自然,新的教學方法運用不夠熟練等等,以後還需要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圓柱與圓錐》教學反思 篇6

這星期上了圓柱圓錐這一單元,通過實踐操作、小組合作,學生對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的還不錯。

在實際教學時,我先複習了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再由課件演示配合圓柱體積的演示器,學生興趣很濃厚,很容易就推到出了圓柱的體積公式。然後做了書上的課後習題。這個內容,我沒有根據書本進行教學,依照課件的演示逐漸推導出公式的。

在等底等高的條件下,圓錐的體積正好是圓柱體積的1/3?對於這一結論的得到。我在教學時準備好學具:一個圓錐和圓柱(等底等高的),水適量。通過老師的演示試驗,我們很快得到了圓錐裏的水要往圓柱裏倒3次,才能把圓柱倒滿,從而很輕鬆的記住了1/3。

從學生的練習看,單獨求圓柱圓錐的體積,完成好;如果其中添加了要求圓柱的表面積,存在了幾個問題。

1、單位,少部分學生老是忘記區分面積和體積單位,有的乾脆一個也不寫。

2、求圓柱表面積要計算圓柱的兩個底面積,求完表面積之後再計算圓柱體積,有的學生就直接拿兩個底面積之和去乘以高了。

3、雖然學生記住了圓錐是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1/3,但再計算中仍有一部分學生忘記把1/3乘進去。

在學生練習時,我們老師一定要提醒學生答題細心,每一步想清楚了再動筆。

《圓柱與圓錐》教學反思 篇7

綜合複習了圓柱和圓錐部分的知識以後,練習題也做了不少,可我發現許多同學仍然在某些題上頻繁出錯,或隔一段時間再做就會出錯,我仔細分析了一下,發現他們還是沒有真正理解題意,怎麼辦呢?經過思索,我終於發現,問題的根源在於我,在於我的引導方法不對,如:

一台壓路機的前輪是圓柱形,輪寬1.5米,直徑1.2米,

(1)前輪轉動一週,前進了多少米?

(2)如果每分鐘滾動15周,壓過的路面是多少平方米?

對於這樣一道題,我總覺得學生理解起來應該不難,因此每次只是抽學生回答一下:

第一小題其實是求什麼?(底面圓的周長)第二小題求的是什麼?(圓柱的側面積)。並沒有多想學生理解不理解。而每每做這道題時效果都十分不理想。後來,在一次教研交流中聽了於老師説的一句話,我茅塞頓開,我的引導還是過於含糊了,因此,在下節課中,在講評這道題中,我也隨手拿起學生的一本數學書,請孩子們也跟我來,一起演示壓路機的前輪滾動的情況,邊演示邊指:前進了多少米是求的哪一部分的長,而壓路的面積是求哪一部分的面積,這樣形象直觀,學生很容易接受,同時我告訴學生,以後遇到你不理解的情況,也要積極想辦法,如畫圖、利和手中的書本等幫助自己化抽象為形象,從而化難為易,而不能不加思考去拼湊算式。

再如,課本59頁第12題:欣欣把一塊底面半徑2釐米,高6釐米的圓柱形橡皮泥,捏成一個與圓柱底面相等的圓錐形,你知道它的高嗎?

大部分學生會通過計算,即先求圓柱形的體積,再利用體積相等的關係,用體積乘3,再除以底面積來做,但,當我把底面半徑2釐米去掉以後,學生很難分清到底乘3還是除以3,為此,我很是頭疼。

怎麼辦?背公式嗎?學生記不住,也限制了思維的發展。後來,我發現一個孩子在本上畫圖,我受到了啟發:是啊,當它們體積相等時,學生可以在本上畫圖,憑直覺就能發現,當底面積也相等時,圓錐的高肯定是圓柱的3倍,而高相等時,圓錐的底面積應為圓柱的3倍。接着,我又在黑板上畫了個相反的情況:試想,當它們體積相等時,如果底面積也相等,而圓錐的高如果説畫成圓柱的1/3,會是什麼樣子呢?我畫上以後,學生哈哈大笑,也輕鬆掌握了這一方法,以後,在這類題上就很少出錯了。

通過以上方法,我也深深體會到,數學教學不能光“説”不“做”,要不,學生記住的,也是一些死答案。

《圓柱與圓錐》教學反思 篇8

經過三個星期的教學,第一單元(圓柱和圓錐)如期完成了教學任務。本單元的知識點包括面的旋轉、圓柱的表面積、圓柱的體積、圓錐的體積等。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學生的課堂反映、作業質量、小測的反饋信息,本單元掌握較好的知識點有:面的旋轉、圓柱的體積、圓錐的體積。這些知識,大多數學生都掌握了長方形、三角形旋轉一週後得得到一個圓柱、圓錐,會利用公式底面積乘以高得出圓柱的體積,以及利用底面積乘以高再乘以三分之一得出圓錐的體積。在體積的教學中,我主要是通過類比法,先複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底面積乘以高,然後讓學生通過猜測、嘗試驗證等手段,讓學生推導出圓柱和圓錐的公式,所以學生記得特別牢固,這一點在日後的教學繼續發揚。

同時,本單元出錯較多的地方是:計算圓柱的表面積,因為學生在求表面積時,沒有很好地理解這個圓柱是求兩個底面積加上一個側面積,或者求一個底面積加上一個側面積,或者只求側面積……,所以經常列式出錯,以及計算準確率不高。

但總的來説,第一單元(圓柱和圓錐)的教學目標已達到,部分知識點學生沒有完全掌握的,在期末複習中查漏補缺。

《圓柱與圓錐》教學反思 篇9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數學課堂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主陣地。因此,教學中,教師常常把重心放在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上,常常更多地關注解題方法的優劣、解題過程的繁簡。計算則通常歸於一句話:計算要細心,多練自然準確率就高啦。其實不然,某些計算的難度已經影響了思維的訓練及效果,譬如人教版第十二冊第二單元的“圓柱、圓錐”。這部分內容素以計算繁雜而成為教學中的一大令人頭疼的章節,相信每一位經歷過的教師都有同感。

因為已知了這個教學難點,許多教師和我一樣,會有意識地對這個難點進行突破,讓學生把3.14×1到3.14×9的得數背下來,並指導學生如何運用背的結果。還練習了由3.14×1你還能想到哪些算式的結果,拓寬3.14×1到3.14×9計算結果的運用範圍。但在教學圓柱的表面積、體積的計算時,學生還是錯誤百出。在訂正過程中,有些學生因此對正確的列式產生了懷疑,甚至動搖了對學習這部分內容的信心。作為教師,面對這種狀況,心裏很不是滋味,不免對自己的“教”進行一番審視,有些方面還真需要改進。

一.計算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體積,圓錐的體積,如果用綜合算式計算,算式有時很長,特別是半徑或直徑未知時。

我以前較注重要求學生用綜合算式來解答,這樣對列式的正確與否一目瞭然。事實上這樣要求不但增加了學生思維的難度,同時也增加了計算的難度。思維能力上的難度體現在根據公式求圓柱的表面積、體積時,有些條件沒有直接告訴,需要先求出中間數。如已知底面直徑和高,求圓柱的表面積,這裏需要先求出底面周長與半徑,再求出側面積與底面積,最後再求出表面積。教師眼中比較簡單的問題,對學生來説由於中間問題多而顯得思維難度大,如果我們一開始認識不到,不能降低要求,幫助學生用分步列式的方法計算,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難度。教材中的例題就是分步列式,是有良苦用心的。更何況在解決實際問題時,還要考慮問題求的是側面積、表面積、體積中的哪一種,如果求的是表面積,又應該是由哪些面組成的,是一個底,還是兩個底,還是沒有底。計算上的難度體現在這麼長的一個算式中,如果其中一步列式有差錯或一個數據算錯,整個算式的結果就會算錯。而對待錯誤,一般的學生特別是後進生很少去對這麼長的算式進行整體反思,去改正列式中的一個小錯誤,或把其中算錯的那個數據進行修正,進而用適當微調的方式進行訂正,而是全部推倒重算。算的步驟越多,錯誤的概率就越大,常常越訂正錯誤越多,多次訂正得不到正確結論,學生很容易煩燥,並喪失學習的信心。

二、對3.14的處理要掌握巧妙的方法。

一個問題中,3.14通常要重複計算多次,結果多是幾位小數。如已知圓柱的底面直徑是10釐米,高是15釐米,求圓柱的表面積.算式是10×3.14×15+(10÷2)×3.14×2。3.14要分別乘150與50,最後是兩積相加。如果我們把3.14看成,在計算時先不與具體的數字進行計算,到最後統一處理,如上面這一題,如果我們這樣算:,最後只要算200與相乘,那麼只要乘一次3.14,這樣就可以減少與3.14相乘的次數,也就減少了出現錯誤的可能性。因此,我鼓勵學生把帶入算式中計算,甚至允許如果題目結果沒有提出得數保留的要求,最後的結果可以保留,讓學生品嚐把帶入算式計算的好處。在以後的練習中,學生的學習效果出現了明顯的好轉,自信又回到了學生的身上,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計算的興趣及能力。

三、關於圓錐的體積計算中三分之一的處理。

圓錐的體積等於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計算圓錐的體積有幾種公式:,首先看能否與其它數約分,如已知圓錐的底面積是20.5平方釐米,高是6釐米,體積是×20.5×6,可先把與6約分。如已知圓錐的底面半徑是9釐米,高是5釐米,體積是×3.14×9×9×5,可先與9約分。若無法約分,就先算出其它各數的積,最後再除以3。這樣儘量減少小數計算的次數,降低出錯的可能性。

從圓柱、圓錐的表面積、體積的教學,我想到了我們教師如何對待學生計算過程中出現的差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差錯是很正常的。對待學生的計算錯誤,教師首先保持一個正確的心態,適當提醒學生是應該的,過分從學生身上查找原因,過分責怪學生不認真、不仔細、習慣不好等等,不但不會對解決問題產生絲毫的幫助,反而會使學生失去數學學習的興趣。教師應充分吃透教材,準確把握教材的意圖,善於觀察學生,從學生學的過程尋找適合的教法,找到幫助學生克服學習困難的金鑰匙。

《圓柱與圓錐》教學反思 篇10

對於圓柱和圓錐的教學,比較適合的教學方法是學生動手操作,獨立探索獲取新知,如

1、學生自己動手測量圓錐的高,從而找出測量圓錐高的方法。

2、動手剪開圓錐的側面,驗證圓錐側面展開圖是一個扇形。

3、學生通過做實驗,得出圓錐的體積=等底等高圓柱體體積/3,推導出圓錐的體積公式。

4、測量學具有關數據,計算體積等。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在操作過程中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得到發展。

本節課的基本教學順序是:激疑——猜想——驗證——應用。如,教師先讓學生猜想圓柱體和圓錐體體積的關係,然後實驗驗證。教給學生大膽猜想,並用科學方法驗證的數學方法。如,教學“圓柱的體積”這部分內容,可先引導學生回憶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並分析、對比各個公式推導過程的共同點,以及由於圖形不同而產生的不同點。接着提出如何把圓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來計算面積的問題,並讓學生拿出預先準備好兩個圖形學具,按照書上所示的方法將圓分成16等份,剪開後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然後再根據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這樣讓學生通過拼擺進行遷移,可以使學得輕鬆、主動。

又如:學習了圓錐體體積的計算方法後,教師設計了這樣兩個練習

1、計算學具的體積;

2、在桌面上有一堆沙子,現在想知道它的體積,該怎樣做?

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使學生感到學有所用,提高了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