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11—20數的認識》教學反思範文(通用7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6W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1—20數的認識》教學反思範文(通用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11—20數的認識》教學反思範文(通用7篇)

《11—20數的認識》教學反思1

11-20各數的認識是人教版數學第一冊第六單元的知識。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11----20各數並且能夠正確數出數量在11-20之間的物體個數。

2、使學生初步瞭解數的十進制,知道它們的組成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知道11-20各數的順序和大小。通過教學達到預期目標

一、面向全體方面:

11-20各數的認識,看似簡單,其實很難把握。小學低年級學生必須藉助圖象、操作等形象的感知才能在大腦中形成相應的數學知識表象,然後通過表象的中介作用建立起相應的數學概念。教學中,讓學生自己擺小棒,在擺的過程中觀察、掌握數的組成。這樣的操作情景,使學生的“思維發端於動作”以動誘思,以思促動,“數形結合”、“情理互促”幫助孩子們在操作中體驗,在操作中感知。

二、精講多練方面:

在本節課教學中我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特點設計了一系列動手操作和練習的活動,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體會到數學學習是一件很快樂的事。

三、師生互動方面: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過程。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成為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讓學生建立十進制的概念,理解計數單位“十”是培養數感的基礎。圍繞“怎樣擺放讓別人能很快地看出是11根”這個問題,學生自主地動手操作擺小棒,彙報交流,呈現出多種擺的方法,學生各抒己見,體會到“10根紮成一捆”的優越性。通過比較體驗,讓學生真真實實地感受到把10根紮成一捆是最容易看出是多少根的.這種無聲勝有聲的教學設計,突破了10個一就是1個十的難點,從而理解了數的意義,建立正確的數的概念,為培養數感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四、媒體運用方面:

多媒體的使用輔助課堂教學讓學生經歷十進制概念建立這一過程,這些不僅便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多媒體教學為學生課堂服務。

不足:

希望在今後教學中,能夠通過形象生動語言和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學生創設愉快、和諧的學習環境和氣氛。

《11—20數的認識》教學反思2

11—20各數絕大多數—學生都已經認識,他們會數會寫這些數,也知道這些數的順序和大小。但對於數的概念和數的組成未必都清楚。讓學生理解10個一是1個十,認識計數單位“一”和“十”,以及數感的發展,是這節課的重點。教學目標確定為:學生能夠正確地數出數量在11—20之間物體的個數,知道這些數的組成,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和大小。通過數一數、説一説、擺一擺,使學生理解11—20各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數感、動手操作能力、思維能力以及應用意識。通過創設生動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根據教材的特點和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安排了許多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生在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中,加深對11—20各數意義的理解及組成,同時培養學生的數感,集知識性、趣味性、活動性於一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課堂洋溢着愉快的學習氛圍。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更為重要的是獲得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有如下的體會:

1、以學定教,培養學生的數感

建立數感可以理解為會“數學地”思考,這對每個人來説都是重要的。我們沒有必要讓人人成為數學家,但應當使每個學生都在一定程度上會數學地思考,數感是人的一種基本素養。培養學生的數感,不是靠教師講解獲得的,而是要結合具體情境,通過數學活動得到感受和體驗。學生,特別是一年級的學生,都有強烈的表現欲,因此,我抓住這個契機,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給他們一個舞台,讓他們用語言表達和交流數的信息。為此,我適時安排了相應的活動。新課引入時,我就先帶領學生複習前面學過的數,接着讓學生用我們學過的這些數來數一數我們今天來上課的有多少小朋友。這不僅僅是激發學生學習情趣的一種策略,更是讓學生通過數一數的活動,發展數學意識,培養學生的數感。又如在認識計數單位個和十時,讓學生通過同桌討論有什麼辦法能讓別人一眼就能看出有11根小棒,再通過比較得出以十為計數單位,以及在出示主題圖時讓學生數一數圖上的事物各有多少。引導學生學會應用數去觀察事物,表達和交流生活中有關數量的信息,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領會學習數學的意義。

2、抓住重點,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本課的重點是認識計數單位“十”和數位“個位”、“十位”。在學生用小棒擺出11後,我提出了一個問題:你能不能想一個好辦法,讓別人一眼就看出你擺的是11根小棒?此問題為計數單位“十”的認識作了鋪墊。在學生認識了11、會寫11後,我又提出了一個問題:11裏面的兩個數字1表示的意義一樣嗎?學生都回答不一樣,説一個表示十,一個表示一,教師接着講到:“右邊的1所對的位置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叫“個位”,個位上的數表示幾個一,左邊的1所對的位置我們也給它起個名字叫“十位”,十位上的數表示幾個十。藉助此問題,學生很自然地認識了計數單位“個位”和“十位”。我們教師在課堂上要善於抓住重點,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學會思考,這樣才會節省時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

一年級學生年齡小,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本節課的內容都是抽象的數字,單憑老師講學生一點興趣也沒有。這節課,我給學生提供了直觀、形象的學習材料,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讓學生自己親身體驗。這樣,通過擺一擺、數一數、撥一撥、説一説,把操作、觀察、語言表達緊密結合,突破了教學難點,使學生很好地建立了數位的概念,充分體現了數學學習的過程性和體驗性。

《11—20數的認識》教學反思3

11—20各數的認識,它既是10以內數的認識的延續,,同時又為學習20以內的加、減法做好準備。學前班學生基本上已經會數數到20,也已經認識11~20的數,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在實踐操作、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理解“10個1是一個十”掌握一個十和幾個一表示十幾。

1、注重創設情境,在快樂中學習。

學前班學生年齡小,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本節課的內容都是抽象的數字,單憑老師講學生一點興趣也沒有。因此我設計了用小木棒數數的方法。讓學生在數數的過程中學習了11-20的各數,知道20以內數的順序和大小,掌握了它們的組成。並通過大量的操作活動和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使所學的新知識不斷內化到已有的認知結構中。

2、注重動手操作,在玩中學習。

教學中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出發,讓他們通過有目的的操作、觀察、交流、討論,從直觀到抽象,主動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如:在理解計數單位“十”,建立“十進制”的概念時,把12根小棒作為研究材料,藉助小棒,把抽象的數具體化,圍繞中心問題“這些小棒怎樣擺讓人能很快地看出是12根”,學生進行積極地動手操作,小組合作探究。然後彙報擺的方法:

(1)1根1根地擺;

(2)2根2根地擺;

(3)5根5根地擺;

(4)一邊10根,另一邊2根;

(5)把10根捆成一捆和另外的2根等5種擺法。

學生各抒己見,初步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你認為哪一種擺法很快看出是12根?為什麼?”讓學生自我比較,充分感受到“十進制”的優越性。從感知到理解,再次藉助小棒動手操作,把10根小棒紮成一捆,運用轉化10個一是這一捆,1個十也是這一捆,親歷10個一是1個十的知識形成過程。通過擺一擺,説一説,充分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在較短的時間內了理解2個十是20。

3、注意培養學生的數感

針對學前班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生活經驗,我通過猜數遊戲提高學生的估數能力,在充分動手操作的認知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數感,使學生了解到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數,培養學生的估數識。讓學生猜一猜有幾支,我根據學生的回答提示是多了還是少了,然後讓學生實際數一數,看誰估數和數數的結果比較接近,向學生滲透估算意識,培養學生的數感。

總之,整節課中,我倡導主動探索,動手實踐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學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

《11—20數的認識》教學反思4

《11-20各數的認識》是蘇教版教材一年級數學第一冊第十單元的內容,《11-20各數的認識》在整個數的學習體系中具有比較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內數的認識和延續,又是100以內乃至更大的數的認識的基礎,同時也為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學習打下算理基礎。在本節課教學中我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特點設計了一系列動手操作和練習的活動,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一、充分操作,幫助學生初步建立概念。

小學低年級學生必須藉助圖象、操作等形象的感知才能在大腦中形成相應的數學知識表象,然後通過表象的中介作用建立起相應的數學概念。教學中,我讓學生自己擺小棒、捆小棒,在操作過程中建立“10個一是1個十”概念。

二、指導方法,培養學生估算的意識。

想想做做第4題。先估一估,再數出是多少。草莓圖這題的要求是:先估一估是多少,再數出來。如果圖一直出現,孩子往往只數,而不估。為了幫助孩子培養估算的意識,草莓圖先後出現了三次。第一次只閃現了2秒,讓孩子們説説感覺是比10多還是比10少;第二次閃現,請學生猜一猜有多少顆;第三次出現,再引導學生有次序地數。並看看數的結果與猜的是否接近。第二幅是洋傘圖,也出現了三次。第一次,讓孩子們説説感覺是比草莓多還是比草莓少;第二次閃現,請學生猜一猜有多少顆;第三次出現,引導學生獨立地數一數、圈一圈。再反饋。指導孩子們在估算時找一個參照,以提高估算的精準度、積累估算的經驗。

三、寓教於樂,活動、練習形式多樣。

本節課容量比較大,活動與練習中,我採用多種形式開展課堂活動:獨立操作、同桌合做、競賽、搶答、遊戲……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上學生人人蔘與、氣氛活躍。孩子在操作中學、合作中學、競賽中學、遊戲中學,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得到不同的發展。

由於水平有限,教學中還存在一些的不足之處。

1、許多學生問題回答得並不完整,但我擔心時間不夠,沒有讓學生糾正過來。這也是我在平時的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2、學生在練習中出現問題時,處理問題不夠機制。請女生從7數到17時。幾乎所有女生都是從0開始數的。這時我以為是因為沒有聽清題目,把課件又調回去重複了一遍,結果還是錯的。直到第三遍女生才答對了。這一練習花去了不少時間。課後我反思了一下,如果當時再讓學生重聽一次題,再討論一下從幾開始數,並追問一下為什麼不是從0開始數呢?女生就不會出現再次數錯的情況了。

《11—20數的認識》教學反思5

11-20各數的認識是一年級數學上冊第七單元的內容,《11-20各數的認識》在整個數的學習體系中具有比較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內數的認識和延續,又是100以內乃至更大的數的認識的基礎,同時也為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學習打下算理基礎。在本節課教學中我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特點設計了一系列動手操作和練習的活動,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體會到數學學習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一、通過充分動手操作,幫助學生熟練數數,掌握數的組成。

研究表明,小學低年級學生必須藉助圖象、操作等形象的感知才能在大腦中形成相應的數學知識表象,然後通過表象的中介作用建立起相應的數學概念。教學中,我讓學生自己擺小棒,在擺的過程中觀察、掌握數的組成。這樣的操作情景,使學生的“思維發端於動作”以動誘思,以思促動,“數形結合”、“情理互促”幫助孩子們在操作中體驗,在操作中感知。

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學習不是簡單的信息積累,更重要的是新舊知識經驗的衝突以及由此而引發的認知結構的重組。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出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運用以前學習10以內數的方法,自主學習11—20數的順序和大小比較,一方面培養學生類比遷移的能力,促進學生自主建構數學知識;另一方面加強了生生之間的互動,培養學生的相互合作能力。

總之,整節課中,我倡導主動探索、合作交流與動手實踐的學習方式,在關注學習過程的同時,幫助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自信心,增強上進心。培養學生的創新人格,促使學生富有個性地學習,享受學習的樂趣。並在數學學習中獲得更大的發展。

《11—20數的認識》教學反思6

數概念是整座數學大廈的基礎,隨着課程改革的深入,數概念的教學也越來越受到重視。11—20各數的認識是在學生認識了0—10各數及1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數概念教學中整數部分認數教學的第一個階段。這個階段的數概念非常重要,因為它是認識更大的自然數的基礎,對學生的後續學習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數概念是抽象的,學生理解和掌握它需要一個過程。我想結合本節課的教學,談談我的一些體會與想法:

1、體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我在理解了教材的編排意圖基礎上,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對教學材料做了適當重構。選擇了學生十分熟悉的場景——美麗的三亞,選取了和教材編排意圖相同的三亞乾淨整潔的街道,讓學生有如來到美麗的三亞,有如親身經歷過馬路,使學生受到過馬路要遵守交通規則,注意安全的教育。以及讓學生直觀地數一數圖上的事物各有多少,引入教學,學生情緒高漲,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活動的目的除了鞏固知識技能以外,另一個更為重要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學會應用數去觀察事物,表達和交流生活中有關數量的信息,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領會學習數學的意義。

2、讓學生在操作中學習,在操作中體驗。

學生在本節課中第一次接觸計數單位“十”,如何讓學生理解和建立計數單位“十”的概念?本着“數學知識、思想、方法必須由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理解、感悟、發展”這一理念,這節課,我給學生提供了直觀、形象的學習材料,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讓學生自己親身體驗。如在學習計數單位“十”時,我先讓學生擺小棒,再討論説一説是怎樣擺的。這樣,通過捆一捆、説一説,把操作、語言表達緊密結合,突破了教學難點,使學生很好地體驗到10個一就是1個十,接着認識11--20時,我大膽地放手讓學生去操作、去探索。先是讓學生擺一擺,並想辦法使別人能很快看出自己擺的小棒是十幾根,然後通過觀察、交流使學生感悟到“把10根捆成一捆”的方法能最快地數出是十幾,進一步體驗到“1個十”的優越性。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經歷了操作探索、討論交流、觀察比較等活動,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都得到了相應的發展。

3、重視對學生數感的培養。

《標準》將培養學生的數感作為一個重要的目標,在數的認識和運算教學中尤其要加強數感的培養。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安排了許多活動,在加強基礎知識的同時發展數感。

(1)數數、看看、比比。俗話説,實踐出真知。通過實踐操作使學生動手用數學,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數學知識,增強數感,培養數學應用能力。例如我讓學生分別數數教室裏的人和物,以及課後數一數身邊的數,讓學生“觸摸”了數學,培養了數感。

(2)數數、排數序、找關係。一年級的學生基本上已經會數數到20,也已經認識11~20的數。為此,這一環節重點讓學生在數數中體會數的順序,在填數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係。在教學過程中,我鼓勵學生運用以前學習10以內數的方法,自主學習11—20數的順序和大小比較;通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的問題感受數之間的相對關係;最後的摘蘋果的遊戲,培養了學生對數的大小關係的敏感程度,較好地體現了數感培養。

不足之處:

我們説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在實際操作中,我們往往較注重學生的知識基礎,忽視學生的心理活動特點。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深深地體會到注重學生的年齡特點是何等的重要。在操作捆一捆時,有的學生動手能力較差,不太會控制橡皮筋,因此一直在不停操作,以至影響了後面的聽課效率。

在教學數的組成時,有一個學生説到“1個十和1個4組成14”,我沒有充分利用這一課堂中出現的“問題”,開展活動,使學生加深理解,明確“1個十和4個一組成14”。在我們的課堂中,我們除了要傾聽那些準確無誤的回答,更要耐心傾聽孩子的錯誤。如果我們機智地從伴隨着教學過程中出現的錯誤的想法出發,進行引導點撥,抓住錯誤延伸,誘發思維,開啟心智,得出的結論反而印象深刻。我們不僅要傾聽成功孩子的快樂,更要傾聽暫時失敗的孩子的心聲,我們要耐心地等待,熱忱地幫助每個孩子都體驗到勝利的喜悦。

《11—20數的認識》教學反思7

《11-20各數的認識》是一年級數學上冊最新教材第六單元的內容。它在整個數的學習體系中具有比較重要的地位,既是10以內數的認識和延續,又是100以內乃至更大的數的認識的基礎,同時也為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學習打下算理基礎。這節數學課是《11-20各數的認識》的第一個課時,學生在學前班就基本上會從1數到20,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在實踐操作、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理解“10個一是1個十”掌握“1個十和幾個一表示十幾”,從而初步瞭解十進制計數法,初步培養數感。

在本節課教學中,我從學生的認識規律和知識結構特點出發,設計了一系列動手操作和練習的活動,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體會到數學學習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我力求做了到以下幾點:

一、注重創設情境,在快樂中學習。

1、為了儘可能的排除借班上課和大班額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我設計了課前談話,在拉近與孩子距離的同時,滲透了課堂紀律的教學,採用獎勵大紅花的方法,充分調動了孩子的積極性。

2、從人類的發展歷程來分析,十進制記數系統的抽象過程,經歷了計數、符號兩個層次的抽象。因此,在導入部分我充分利用課件,設計了“從盒子裏出現一朵大紅花就在桌子上擺一根小棒”的活動。這個活動注重了一年級學生年齡小的特點,動畫放映生動有趣;同時,能夠讓每一位同學都能在動手操作中,感受古人計數的方法,體會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

二、注重動手操作,在玩中學習。

教學中我注重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出發,讓他們通過有目的的操作、觀察,從直觀到抽象,主動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如:在理解計數單位“十”,建立“十進制”的概念時,把12根小棒作為研究材料,藉助小棒,把抽象的數具體化,圍繞中心問題“這些小棒怎樣擺讓人能很快地看出是12根”,學生進行積極地動手操作。然後彙報擺的方法:

(1)1根1根地擺;

(2)2根2根地擺;

(3)3根3根地擺;

(4)4根4根地擺;

(5)6根6根地擺;

(6)一邊10根,另一邊2根。學生各抒己見,初步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你認為哪一種擺法很快看出是12根?為什麼?”這時,我並沒有點評,而是開展了1個“比眼力”的遊戲,讓學生自我比較,充分感受到“十進制”的優越性。從感知到理解,再次藉助小棒動手操作,把10根小棒紮成一捆,運用轉化10個一是這一捆,1個十也是這一捆,親歷10個一是1個十的知識形成過程。通過擺一擺,説一説,充分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

三、注重數形結合,幫助學生建立數學知識的表象。

1、學生在上台展示12根的擺法,“10根擺在一起,另外2根擺在一起”這種擺法時,我並沒有要求學生就直接把10根捆在一起,這時講台上只有一個杯子,學生自己認識到不能擺在1個杯子裏,產生了再給他1個杯子的需求。這一過程,其實就是計數單位“一”已經不夠用了,需要產生新的計數單位“十”,這種需求的數學知識表象。

2、講台上展示的兩個杯子和杯子中的小棒,其實就是計數器的模型。在教學20的認識時,學生很自然的體會到“個位滿10要向十位進1”這一數學思想。

3、在生活原形中進行“1個十”的難點突破。對於“1個十”的難點,我設計了“10支一盒的筆”、“10根一袋的火腿腸”等生活中的物品,讓學生找到生活中“1個十”的原形,感受“1個十”在生活中的作用。

所謂細節決定成敗,在這堂數學課中,我充分體會到了這句話的含義。在一下幾個方面做得不夠好:

1、在集體備課時,我們就討論過“比眼力”這一活動,安排多少根比較合適。在決定安排12根時,我就有過這樣的顧慮:學生會不會受擺12根的影響,明明“1根1根地擺”看不出來,他會不會亂猜12根呢?果然,學生在出現“1根1根地擺”兩秒鐘消失後,馬上就説12根,同樣“2根2根地擺”兩秒鐘消失後,學生也給出了同樣的答案。導致“比眼力”這一遊戲活動,沒有達到立竿見影的體會“十”的優越性的效果。如果在設計之初,我們設計了出現這一現象後的應對方案,比如再來一次“比眼力”的活動,這一次是20根,是不是就可以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十”的優越性。

2、在建立計數器的模型時,只站在了自己的角度按從左往右的順序擺的“十”和“一”,忽略了學生和我左右的相對性,給了學生一個錯誤的表象。

3、“圈一圈”這一練習活動耗時太多,導致後面我精心安排的“聯繫生活,尋找11~20的數”這一活動沒來得急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