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91W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

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1

《口算除法》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一課時,是在學生熟練地掌握表內乘除法,一位數乘多位數的基礎上教學的。它為學生掌握除法估算,學習筆算除法奠定了一定的知識和思維基礎。

在本課教學過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1、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

藉助主題圖讓學生找出圖中告訴我們的數學信息,感受數學來源於生活,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引導學生從整體入手,把握整幅圖的意思然後按一定順序逐一理清每個小情景的意思,並提出相應的問題。

2、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鼓勵算法多樣化

以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程度,培養主角意識,重視體驗。新理念下倡導自主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引導學生在獨立口算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得出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給學生足夠的獨立口算的時間,使每個學生經歷口算算理的探究過程。掌握計算的方法,讓不同水平的學生在自己思考的基礎上得出結果,以體現算法多樣化。組織好小組內交流活動,讓每個學生都有説話的機會,使培養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這一教學目標能落在實處。

3、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突破了教學難點,注重算理的探究。

本節課白板課件的引用,既增加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巧妙的突破了教學難點。本節課注意了運用小棒圖,計數器來表示平均分,幫助學生理解算理,掌握計算方法。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弄清算理,歸納出計算方法,從而提高計算速度。

4、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

在練習的編排上,我有意識地安排解決問題,看學生是否有條理的分析題意並解答,在計算過程中,涉及口算的內容,看學生能否正確的用口算求出結果。我還安排了開放性思維的題目,讓學生根據今天所學的內容自由發揮,培養應用能力。

總之,口算除法的知識,對相當一部分學生來説,並不是一張白紙,如何在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經驗上建構新知呢?新的數學理念教會我,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樣化。本節課我為學生提供了較大的探究空間,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充分發表自己的不同想法,體會解決問題的喜悦;並且通過學生自主探索的計算方法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足之處:

在教學2403和3006及6003的算理時,可以用白板課件對比演示加強理解,學生會更加深刻理解並掌握計算方法,從而更能提高口算速度。另外教學環節還可以緊湊。

以上是我這節課的幾點教學反思,今後還有待改進和提高。

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2

《簡單的小數加減法》,它是在學生學過加、減法筆算和初步認識小數含義和數位的基礎上教學的,這也是學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進一步學習、研究的需要。

成功之處:

整節課下來,整體感覺還是比較順暢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繫,數學來源於生活,而又服務於生活。”其實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學生在購物時已經有了小數計算的經歷及自己的方法。通過摘取義賣鋪上的數據共同探索小數加減法的筆算方法。通過出示的數據,讓學生髮現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並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途徑。在學生運用口算方法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嘗試運用豎式進行計算,並結合生活經驗和過去學過的整數加減法豎式計算幫助學生理解小數加減法筆算算理,並總結筆算方法。通過小數的加減計算培養學生嚴謹、認真、一絲不苟的科學態度。

不足之處:

1.對於學有餘力的學生而言深度不夠,開放性的問題不是太多。

2.的前半部引入不夠簡化,後半部分顯得比較急躁,給待學生的思考的機會不是太多,沒有很好的調動學生的思考的主動性。可能讓學生們合作討論和總結筆算方法,會有新的火花產生。或讓學生把筆算方法用補充完整的方式也會有更好的效果

3.奴課堂的細節處理有些地方還是不到位。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沒有注意培養了學生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比如在剛才所説到的方法總結的問題上,小組討論的珍環節上要做進一步的調整。這也是時間控制得不夠好的結果。

4.練習的多樣性還做得不足,其中沒有改錯題是最大的不足,這一知識點,改錯題應是最直觀和有效的。

5.課講得也多,主要是一些問題總結得不夠系統,講起來話就多。這些問題都是我要在以後的課堂上不斷注意和改進的地方。

附數加減筆算方法:

1、 相同數位對齊,小數點也對齊。

2、 小數部分空缺的數位用0補。

3、 進位和退位要標清,得數不要忘寫小數點。

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3

11月19日我給三三班上數學課。學生的心裏有些放鬆。走進教室,儘管學生都在座位上,我從學生的神情和眼神裏都感到一種浮躁在學生中間蔓延。一部分學生的常規不好,具體表現:其一,坐姿沒有規矩,斜身側坐、前俯後仰,隨便回頭講話;其二,學生沒有傾聽的習慣,想説就説。同學發言,聽到不對的就馬上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由於存在上述問題,就自然出現下面的問題:有些學生沒有表達的機會,也沒了聽課的興趣;不會傾聽;學生單獨回答問題的質量不高;教師的上課心情不好;課上沒有心與心的交流,更不可能實現課堂學習的情感共鳴和智慧共享。一節課下來,我上得很累,學生的學習效率不高。只學習一個例題,每個學生的練習反饋沒有進行。

課後我反思,這節課的問題是我上課追求的目標有問題。我追求的是把兩個例題學完,因此,我一味要求學生注意聽、認真讀。對於學生學習品質和學習習慣的目標放在了從屬地位。“教是為了不教!”教育專家告戒我們:學習品質和習慣就是最重要的目標。學習的例題只是一個實現這個目標的載體和憑藉。上節課是我的錯!不能怪學生。

第二天,課的開始我沒給學生提任何要求。歡快的上課預備樂曲過後,我問:誰告訴我這段音樂在告訴我們什麼?教師頓時都安靜下來。學生回答:“現在開始上課了。““有不同意見嗎?”我看着全班學生問。另一個學生告訴我:“是提醒我們要做好上課的準備,不要‘身在曹營,心在漢。’”説的好!我心裏暗喜。我讓這個學生解釋了這句話的含義。我肯定了這位同學的傾聽水平。隨後我把“傾聽”寫在了黑板上。接着我讓學生回答第二個問題:怎樣做才是“傾聽”?學生説:“就是安心聽老師講課,動腦思考,不隨便插話。”我強調傾聽不但要耐心聽清他人講話的內容,還要聽出他的心情;不但要聽出哪些我贊同,哪些我有不同的意見,還要友好地提出自己的想法。所以傾聽不但是學習習慣,而且是一種學習能力,更是尊重他人的重要禮節,所以我説傾聽還是一種做人的品質。有了這種品質,你的學習就會有效果,就會有效率。

良好的課堂氣氛為知識的順利進行提供保障。

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4

數學作為開發人腦資源,培養創造力的主力學科,對課堂氛圍,學生集中精力,進入角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數學課的導入能以最少的話語,最少的時間,使學生進入數學王國,並且能承上啟下,温故知新,激起學習慾望,又能聯繫以前知識,為進入學習高潮作準備。

數學學科的特點是邏輯性、系統性強,新知是舊知的發展和深入。巧用舊知導入新課,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學“認識幾分之幾”時,我先給同學們講一 段“孫悟空分月餅”的西遊記故事。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路上遇到一位賣月餅的老爺爺,望着那香噴噴的月餅,孫悟空和豬八戒讒得直流口水。老爺爺説:“你們要吃月餅可以,我先得考考你們”。他拿出四個月餅,説:“四個月餅平均分給你們倆,每人得幾個?”兩人很快答出。然後又拿出兩個月餅平均分給兩人。最後他拿出一個月餅問:“一個月餅平均分給你們倆,每人得幾個?”悟空和八戒回答説:“半個”。那麼半個用一個數表示怎麼寫呢?這下便難住了悟空和八戒。這裏利用學生們喜愛的西遊記故事,很自然地從整數除法向認識分數過渡,利用舊知做鋪墊,過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啟”而能“發”,激起了學生探求新知的慾望。

當然,新課的導人方式還有很多,如講故事。猜謎語、做遊戲、聽音樂等。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這一切都要圍繞一個目標,那就是為學生學習新知創造一個愉悦、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喚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創造性,讓學生願學、善學、樂學。

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5

複習是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加深理解和鞏固,提高計算和解題能力的重要措施,是綜合性的。教師出題學生解答,這只是單一的考察學生所學知識,不能瞭解學生的掌握程度和運用能力,學生成了“維修工”,如果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就成了“工程師”,可以獨立地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解決力所能及的問題,“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發展”。

1、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

激發學生整理知識的心理需要,讓學生自己整理,彙報比較,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有利於知識網絡的建構。學生積極展示自己的作品,討論“你對你們組的作品滿意嗎?認為它好在哪裏?”“對於這個問題,大家怎麼看?”從而促使全體學生真正地、主動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讓學生在自我評價中,學會自我肯定,自我反思。

2、切實瞭解學生,增強應用性。

全面地瞭解學生,可幫助教師找準複習的起點,有的放矢。學生藉助材料激活已有的知識積澱,並以此為複習基點展開整理,有利於面向全體,因材施教。重視學習材料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中提取,使用權學生認識到數學的作用和價值,增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其數學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真正落實素質教育。

3、充分信任學生,有效實施自我評價。

信任學生,尊重學生,是突出主體的重要內容。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整理,給學生留下較大的思維空間,學生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交併激發學生對複習知識的興趣和樂趣。這種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激勵他們進一步去嘗試和探索。在展示整理作品後,從中發現自身作品的優缺點,自主進行知識的建構,形成良好的自我認識,自我評價習慣。

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6

有人説過“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3月19日我參加了同課異構區域教研活動,我講的是《面積和麪積單位》一課。在這“遺憾的藝術”中,我收穫了很多。興奮過後靜下心來反思了課中的所得所失。

成功之處:

1.教學環節(面積概念、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面積單位)條理分明,重點突出。

2.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數學學習活動。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只有學生的積極參與、主動探索,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面積和麪積單位》一課,概念比較抽象,只有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中去,才能形成概念的正確表象。在面積概念環節有塗色比賽初步感知花的面有大有小,引出“面”。通過摸手的面、數學課本的封面、桌子的表面,感知物體的表面;通過找物體更大的面,感知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在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環節:通過觀察法無法比較長方形、正方形面積時,在激發學生的認知衝突後提供學具(面積40平方釐米的長方形、面積36平方釐米的正方形、19個面積4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剪刀等)引導操作探究,通過藉助學具剪一剪鋪一鋪等活動,調動了學生解決問題的積極性。一名學生在探索中發現了把重疊法、拼擺法結合應用的更簡單的方法。

3.各個環節都注重與生活的聯繫,引導學生理解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真正學會學以致用。在面積單位環節,在一步步需要中引出更大的面積單位的過程中,在講到單位面積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時,通過聯繫生活實際找一找、估一估生活中一些物體表面的面積,並用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去測量,拓展學生的思維,加深對面積單位的理解。

4.精心組織課堂語言,訓練好教學常規。在統一面積單位環節,在學生操作前提好要求:“請你用剪刀剪一剪或藉助學具鋪一鋪,證明誰的面積大。操作完了想一想,一會你來當小老師怎樣把你的操作過程展示給同學們。想想怎樣邊操作便解釋,同學們才能聽明白。”在這樣的要求下,很好的組織了這個教學環節。

5.重點突出:突出“封閉圖形”;突出面積與周長的區別;突出面積單位與長度單位的區別。

不足之處:

1.上課過程環節不夠精,導致各個環節都有些急促,感覺各個環節都不是很紮實。像面積單位這個環節,完全可以重點解決一個,不要把時間均分。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不停地往前趕,導致一些活動缺乏實效,説是開放卻放的不開,時間一到,不管學生是否完成就嘎然中止,沒有顧及孩子們的感受。

2.教學機智需要加強,在評價方面也很值得反思,缺乏數學思想、方法等實質性評價。教師的評價必須要有一定的應變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平日裏多積累。

3.教師引導的太多,包辦的太多,導致給孩子的空間太少。要學會放手,把課堂還給孩子。

4.重點還是不夠突出,環節上有些均分。

本學期第二次公開課我執教的是三年級下冊《面積和麪積單位》,面積的概念是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板塊中一個相當重要的部分,對於發展學生的空間概念起着極其重要的作用。本節教學內容主要包括面積的概念和常用的面積單位的認識兩個部分。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以及劉教授和數學組各位老師的點評,綜合自己的領悟,反思如下:

一、導入過時,沒有激發出矛盾,而且在課堂結束時沒有作出結論,在今後的教學中一定要謹記,教學一定要完整,要做到知識的前後呼應。

二、在講述面積的定義時,講解不夠透徹,還有少部分學生對這個概念模糊,下次在講這個知識點時,可以先講述物體的概念,然後過渡到物體的表面,最後迴歸物體表面大小這個概念上,這樣,很自然地引出面積的定義。

三、在教學三個面積單位時,過渡有點快,而且我講解的比較多,學生思考自主探究方法的時間少,以致難點沒有突破,學生對“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知其言,不知起所言”的層次,不會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所以,我想在教學中應儘量把“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聯繫生活實際通過直觀形象的實物表面的大小的認識,增加學生的形象記憶,使學生對各個面積單位形成表象認識。也可讓學生多估一估生活中物體的面積的大小,拓展學生的思維,加深學生對面積單位的理解。

四、教學中,我應該重點講清“1平方釐米”,再放手讓學生去推導,“1平方分米”、“1平方米”,這樣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積極性,還可以增強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發散學生的思維。

五、在導出面積單位時候,應該選用一個格子數目多,面積小的圖形來進行對比,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引出矛盾,很自然的得出要比較面積的大小必須有統一的面積單位。

六、在評價方面也很值得反思,評價語言單調,缺乏數學思想、方法等實質性評價,學生在比較卡紙面積大小時用到了觀察、重疊、拼、擺等多種數學方法,但老師只評價“這種方法不錯”,到底不錯在哪兒,沒有抓住滲透數學思想和方法的機會,這些都值得我去反思、努力。

七、這堂課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我快馬加鞭往前趕,使一些教學環節缺乏實效。還不得不漠視了許多孩子的感受,説是開放卻放的不開,時間一到不管孩子們的探究是否成就將活動嘎然中止。看着孩子們的興趣盎然,瞧他們的認真勁兒,我的心情難以平靜,我應該儘可能使每個環節更充分、有效。

不管成功與失敗,這都是值得我深思的一節課。它使我更深刻的認識到:課堂上,老師應該給學生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一點評價的語言,讓學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悦!教師只有將數學與跟它有關的生活背景聯繫在一起,也就是隻有通過“數學化”的過程來進行創造性的教學,學生獲得的知識才是生動具體、美麗鮮活的。在充滿生命力的課堂中,師生共同體驗到探索的樂趣、成功的喜悦,達到師生共識、共享、共進。

教學過程:

一、出示樹葉和文具合.

操作:在黑板中把它們的.形狀描下來。其他學生自己選一個硬幣畫一畫。

問:這線條是這兩個圖形的什麼?(周長)

操作:他們分別佔了黑板中多大的地方呢,請你們把它們所佔的地方塗一塗。

問:塗顏色的地方叫什麼呢?(面積)

二、引入面積概念:

物體都有表面,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他們的面積。(質疑)

體驗。

1、摸一摸:

數學書上、下封面的面積。橡皮上表面的面積。課桌面的面積。手掌心的面積。

2、看一看,用手比劃一下:

電視機的屏幕有多大?看一看教室地面的面積有多大?黑板的面積有多大?

三、比較物體或圖形面積的大小。

物體或圖形都有面積,它們的面積有的大有的小。比較一下這些物體的面積大小。

1)電視機屏幕面積與黑板面積。操場面積與教室面積。

2)樹葉面積與文具盒面積。

3)長方形與正方形(書本中例)

四、引入面積大小的測量:

1、提供尺子、格子圖、1釐米邊長的正方形,你能利用這些工具來解決剛才這個難題嗎?

先獨立思考,然後再小組中交流自己的方法。

2、展示分析合理性。統一認識。

(1)數格子。(2)用小正方形來擺。(3)用尺子來畫相同的格子

分析錯誤的比較方法:格子大小不同。

使學生明白必須要應用統一的單位面積來測量來可以進行比較。

五、學習認識面積單位:

1:引入。如果説一個圖形的面積有10個格子那麼大,你能想出這個圖形是多大嗎?為了讓大家都能夠知道所説的面積是多大,就需要用統一的面積單位。人們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認識平方釐米。1平方釐米有多大呢?從學具中找出1平方釐米大的圖形來,看你能不能找對。

觀察:多大的面積是1平方釐米呢?(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的面積)

體會:你認為什麼物體的面積和1平方釐米差不多?(大拇指指甲、1角硬幣、電話機的按鈕、圖釘面、田字格、信封寫郵政編碼的地方……等)

應用:剛才我們這個長方形用了8個1平

方釐米來擺,那麼我們説它的面積就是8平方釐米。正方形用了9個1平方釐米,那麼就是9平方釐米。

3、認識平方分米、平方米。

如果要知道課桌表面的面積,用平方釐米做單位去測量你會覺得(很不方便)所以我們還有必要使用再大的面積單位。大的面積單位有什麼呢?(平方分米、平方米)

那麼1平方分米有多大?1平方米呢?

體會:看一看1平方分米的大小。用自己的手比劃一下。(手掌面、方磚面、開關蓋……)

看一看1平方米有多大?估計一下黑板大約有幾個1平方米?

4、應用反饋:

下面這些物體的面積選用什麼單位比較合理。書本練習十八第4題。

一、教材分析:

根據書本教材安排,本課時學習的知識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A、面積的意義。B、比較物體表面面積大小的幾種基本方法。C、常用的面積單位.D會根據格子圖來正確得出某些圖形的面積。

下面對以上幾個知識點的特點進行分析。

1、面積的意義。學生在日常生活經驗中已經有了面積大小的意識,課中只要進行概念的進一步提升和提煉學生能掌握。這裏還可以和以前學習的物體表面的周長相結合,使學生進一步區分兩者的概念,也可以在教學的時候從物體的周長着手引入。

2、比較物體表面面積大小的幾種基本方法。目測法)在面積差異比較明顯的時候,可以使用目測法可以得出。重疊法、拼剪法:把一個物體的表面與另一個物體的表面重疊時,有時可以看出物體面積的大小。拼減法的展開會費時比較多,可以在下節課中展開。(但是在有的時候,如都是畫在圖中的圖形的時候就不能)。測量法:用一定單位面積來測量。這個知識點的學習有助於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推理的思維能力的培養髮展。是本課的重點。

3、常用的面積單位。學習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掌握他們的大小,能根據需要選用合理的單位。面積單位的引入比較重要,要使學生明白麪積單位的必要性,是本個內容的重點。

4、會根據格子圖來正確得出某些圖形的面積。這個知識點對學生來説有一定的難度,可以放在下一課時中進一步理解認識。

反思:

本節課在前面幾個環節的教學中着重解決了面積的意義和麪積大小比較,學習面積大小比較的時候着重了在目測法重疊法難以進行的時候,需要用測量的方法比較.我提供給學生兩個圖形(3乘3的正方形和2乘4的長方形)讓學生動手來解決,這樣做的意義是學生對面積的意義進一步理解了,也為後續的面積的測量打了基礎.在學生操作中出現了一個比較有用的環節,就是有幾個學生在測量兩個圖形的周長,結果他們發現自己的結果和別人的不一樣(其他學生都是正方形的面積大,而他們的結果是一樣大.)通過讓學生分析他們知道了其中的錯誤所在.

但是由於前面的教學佔了較多的時間.所以在後面教學面積單位認識的時候顯得非常的單薄,只是浮雲略水一般過了,其實這個知識點是教學的重頭戲,是需要下功夫讓學生體會的.

説到底還是教材安排的問題.一開始想不安排面積單位教學覺得內容很單薄,安排了在時間上又落實不了,所以導致教學還是不能有效地落到實處.

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7

“數學廣角”(第一課時)是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開始新增設的一個內容,涉及的重疊問題是日常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知識。教材例1編排的意圖是藉助學生熟悉的題材,通過統計表的方式列出參加語文小組和數學小組的學生名單,這與實際參加這兩個課外小組總人數不相符合,從而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滲透並初步體會集合的有關思想。由於集合是比較系統、抽象的數學思想方法,因此,針對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在這裏只是讓學生通過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題材去初步體會集合思想,為後繼學習打下必要的基礎,學生只要能夠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就可以了,因此,本節課設計時我立足於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出發,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實驗、推理、交流等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不同的方法中選擇最優方案,在解決問題中初步體會數學方法的應用價值,初步體會集合思想。

“重疊問題”以前是屬於數學興趣課的內容,所以學生對它的掌握程度允許有差異性,即學生能掌握到什麼程度就到什麼程度,而現在是放在數學教材裏,那麼如何準確地把握教材,更好地完全教學要求,對我們來説是個挑戰。

在設計教案前,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如何使讓學生水到渠成地去解決重疊問題,使學生不是在模式上會做,而是在理解上會做。如果學生頭腦中沒有經歷建模的過程,沒有很好的直觀依託,強塞給學生的東西也就形同如空中樓閣了。

不足之處:在第二個環節探討計算方法時,學生在算法時更多的是三部分相加求出總人數,而不是兩部分相加再減去重疊部分。再反思地去研讀教材,發現對於教材的理解還是不夠到位的,拋棄了題目中的數學信息,更多地強調集合圈的作用和理解,才引起了這個問題。在今後把握教材時,應該理解好主次的關係,更準確、到位地把握。

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8

在講解這一單元時我首先讓學生回顧了一下二年級學過哪些圖形,這些圖形各有什麼特徵。隨後,我拿出了課前準備的圓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小布藝,讓學生進行分辨,並提出要給這些圖形圍個花邊,可是如何能知道所需的花邊的長度呢?學生進行討論,他們各抒己見,有的説用直尺測量出給正方形的小布藝圍成的花邊的長度,有的説用線先量一量圓形布藝的外圍的一週長度,然後用尺子再測量一下有多長,還有的説用軟尺直接測量圓形的布藝的一週的長度……沒想到這些孩子的思維真的很廣,能想出這麼多好辦法來,我真為他們的能力所震驚所感動。今天我才真正理解了集思廣益這個詞。

這時,我適時的引導出周長的概念:我們所要測量的圖形的邊線的一週的長度就是這個圖形的周長。(板書課題:六、周長)我提出:我們想不想通過自己的手來知道到這些圖形的周長啊?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高漲起來,他們紛紛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工具開始測量。我設計這個教學環節的意圖就是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不但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還能充分理解掌握周長的概念。

他們測量出小布藝的花邊的長度後,我又板書了一個正方形和長方形,讓他們標出它們的各部分的名稱,並説明它們的各部分之間的聯繫,也就是它們的特點。在他們完成後,我提出一個問題:在我們的教室裏什麼是這樣的形狀啊?他們很快的找到了符合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自己熟悉的物品。那我們就來測量一下我們天天陪伴我們學習的課桌的周長吧,看誰能很快量出它的長度!以小組為單位來測量,測量得出數據後推薦一人向大家彙報。

有的小組是一個邊一個邊的測量的,有的是根據長方形的特徵測量出一個長和一個寬,然後乘以二得出來的,還有的是測量出一個長後乘二,再測量出一個寬後乘二,然後把它們所得到的數加起來。我把大家的不同做法板書下來,讓學生們自己觀察哪種做法又快又準確。我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實際操作自己適時點撥得出長方形的周長公式。(正方形的周長公式以此方法得出)這樣教學目的主要是:既提高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又能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能很快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公式。

從實物到抽象的形體,我在學生得出公式後,在剛才板書的正方形和長方形上標出了它們的長度,讓他們根據自己得出的周長公式計算出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周長,再交流計算結果。然後做練習,來鞏固所學的新知。

在全班學生都能正確的計算周長後,引導學生推導出正方形邊長的計算公式和長方形的長與寬的計算公式。並進行這方面的練習。最終達到熟練掌握關於周長的計算方法和過程。

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9

本節課是該單元的第一節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及初步掌握它們周長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內容也是學習和探索其他平面圖形面積計算方法的重要基礎。

一、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面積的含義,教材安排了三個不同層次的實踐活動。

1.結合具體實例,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

2.通過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實踐操作,

3.體驗比較面積大小策略的多樣性。

在教學中,我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實例,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出面積的含義,知道物體的面積有大小,並會運用不同的方法比較物體面積的大小。

二、觀察老師演示課件讓學生理解其中的含義。

在整堂課中,我的課件做的比較多,因為我認為,三年級的學生年齡還小,理解能力也不是太好,老師説的再多,也無濟於事,但他們的形象思維還是挺不錯的,所以讓學生在觀察老師演示課件的過程中理解什麼是面積,學生雖然説的不是太準確,但我知道,他們已經理解其中的含義了。

三、師生彼此互動合作交流。

學生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積極性很高,運用數格子的方法比較圖形的面積,簡便而又準確。

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10

一、直觀地認識分數

學生雖然是在小學三年級上學期是第一次接觸“分數”這個概念,可是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又是對分數有所體驗的。例如,教師在公佈考試結果時説,我們這一次考試在90分以上的不到二分之一,學生會馬上理解考90分以上的不到一半;喜歡看籃球比賽的同學知道什麼叫四分之一決賽等等。根據學生的“數學現實”引出直觀的教學實例進行教學:

師:你知道一個蛋糕平均分給兩個人,每人得多少麼嗎?

生:半個

根據學生的關於一半的回答趁勢導入新課——《分數的初步認識》。

師:它的一半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在學生初步瞭解“平均分”“二分之一以後,教師要試着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分數。例如,有的學生用紙片方式表示自己所認識的分數。

我認為通過學生對《分數的初步認識》的學習,教師要能夠讓學生舉出自己對分數的初步認識的例子,這樣的反饋不僅能體現其對學習的體驗過程,還能體現數學的現實性或生活性;同時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學有所用;並且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通過學生的舉一反三,不同學生的知識建構得到不斷的完善,為“變式”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二、點擊變式、拓展思維訓練

變式教學是對數學中的定理和命題進行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變式,以暴露問題的本質特徵,揭示不同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繫的一種教學設計方法。通過變式教學,使一題多用,多題重組,常給人以新鮮感,能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因而能產生主動參與的動力,保持其參與教學過程的興趣和熱情。

①拿一張長方形,先折一折,把它的1/2塗上顏色

學生塗色作

師:折法不同為什麼都可以用1/2表示塗色部分?

②拿出不同得圖形先折一折,把它的1/2塗上顏色。

師:圖形不同為什麼都可以用1/2表示塗色部分?

通過變式、拓展思維例題的出現,促使學生試圖進一步用數學的觀點和方法來處理解決數學問題,即:會“數學地”思考。我們沒有必要,也不可能讓人人都成為數學家,但應當使每個學生都得到數感的培養,會“數學地”思考問題。

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11

一、轉變教學中的觀念,變教為導

在過去,教師一直是課堂的主宰者,學生是被動的學習、機械的學習,而在新課標下,要求教師轉變過去以教學生為主、以導學生學習為主。它要求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方式來主動學習知識。由過去的偏重結果變為現在的偏重學習方法。這時,就要求教師要正確引導和指導學生學習。

我首先設計了逛鐘錶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學習動力,然後讓學生去自主學習,自主學習讓他們觀察簡單的鐘面上有什麼,怎樣記住時針、分針、秒針等,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值得一提的是,近似整時的學習是本課難點,教學時,我有意模仿生活中看電影的場景,把數學學習植根於學生生活經驗之中,充分尊重學生這一極具人文色彩的學習主體在學習中的“生活化”作用,妥善引導學生在數學應用中提升數學理解的質量。但在這一節教學中,學生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運用還不夠,只是蜻蜓點水式的有所設計,這也是我們今後學習、交流、教研的一個重點。

二、變作業為遊戲

在過去,教師偏重於學生的“雙基”培養,上完新授課以後,緊接着就是一大堆的作業練習,在新課標中,“雙基”仍然很重要,但是,學生獲得“雙基”的途徑卻有重要的變化,新課標要求,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下獲得“雙基”,輕鬆愉快的環境這是新課標中的一個突出特點,在認識鐘錶中,我根據一年級學生的特點,把作業編成的遊戲,如:比一比、動手擺一擺、撥一撥鐘面、畫鐘面等,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下去鞏固所學的"雙基"。當然,轉變觀念不是否定,過去在教學中的一些好的方法、經驗等,我們也要把它們融入新課標下的教學中去,如:循序漸進、點面結合、照顧全體等。

在這節課上,我充分認識到:小學生學習的數學應是生活中的數學,是學生"自己的數學"。學習數學要儘可能要把學習內容置入到學生的生活中去理解,感受,變書本數學為生活中的數學。建立以解決問題為中心的師生教學相長的互動模式。

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12

篇一: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大半個學期很快過去了,回顧一下自己的課堂教學,有許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現就自己面對幾種現實反思如下:

1、對學生厭學現象的反思

小學低年級數學,最撓頭的是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這裏的原因是多樣的,除了學生自身的原因,數學學科特殊性之外,教師授課方式、水平、內容安排等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本學期在設計一些課時,我拋開了書中的例課,為學生創設了一些現實的情境,學生們頓時興趣盎然。這樣處理的好處不僅解決了課的重點而且節約了教學時間。大家又一次進入了學習的高潮之中。這些讓我反思,在平日的教學中,創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生活的例子太少了,常常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教學,圍繞書本講書本,圍繞例題解例題,所以缺乏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長此以往,學生感到厭煩在所難免。

2、對學生的兩極化現象的反思

新課改的理念中倡導突出教學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而學生的實際是隨着年級的增高,兩極分化現象日益嚴重,以所在任教的三年級為例,數學的各項成績在歷次抽測和考核中均在前列,但從口算到應用題,每一項都有幾個待及的學生。我就想,為什麼待及的學生越教越多呢?於此同時,我也發現部分學生在大多數同學熱火朝天的學習過程中,扮演的只是鴨子叫雷的角色,不僅提不出問題,甚至記不住常見的計算公式,而對於這部分學生,常規的處理方法是忽略不計的,日積月累,錯過的東西越來越多,與大家的距離也越來越遠,對數學的興趣也越來越淡。所以我覺得,我們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但也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

總之,我覺得,教學活動是一個最具創造性和靈活性的活動,只有從實際出發,才會收到實效,避免誤區。

篇二: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最終服務於生活。在教學中要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與。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並能學以致用。

新課程標準的出現,正是配合當前落實素質教育的關鍵環節,是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深化和飛躍。新課程標準旨在建立一種促進學生髮展、反映未來社會需要、體現素質教育精 神的數學課程體系。要使該教材真正實施到位,必須建立一種符合學生自主發展、融入社會生活、面向學生生活實踐、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精神的教學方法,而這樣的教學方法的實施應體現開放式教學。

一、把社會作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大課堂

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繫,數學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教學中,應探索與構建生活數學的教學體系。引導學生把課堂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讓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解訣問題中鞏固學到的數學知識;鼓勵學生把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帶進課堂,試着用數學方法來解決。這既是數學學習的價值體現,又有利於培養學生初步的創新能力。

二、創設自由開放的課堂空間,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1、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主關係,使學主放膽交流,敢於創新。新課程標準認為:數學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是課堂氣氛的調節者,在課堂教學中,為了營造學生自主發展的課堂氛圍,教師應以平等的態度去熱愛、信任、尊重每位學生,滿足學生的發表慾、表現欲,鼓勵學生大膽創新。

2、創設民主開放的課堂,關注每一位學主的發展。新標準的理念是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因此教師應根據這一理念,精心設計教案、內容及練習,確實落實充分地尊重、關心每一位學生,使他們在課堂上都能生動活潑、健康發展。教材通過發現、探究及認知活動,使學生更多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積極學習數學知識,探求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並在親身實踐中體驗數學。自由開放的課堂空間使學生保持愉快而興奮的心境,自主明確學習目標,大膽設想,積極地通過書本認證或相互認證自己的見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3、組織有趣操作,培養學生語言表述和概括能力。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的操作與思維聯繫起來,使新知識在操作中產生,創新意識在操作中萌發。通過動手,學生們發現自己也是一個創造者。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經常借用直觀演示、操作、組織遊戲。故事導入等形式,營造富有情趣的教學氛圍,儘量給學生動手、動腦、動口以及合作的機會。顯而易見,這樣的教學活動“不用揚鞭自奮蹄”,讓學生成為問題的探索者和解決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探索知識過程中,學生同桌合作學習或小組合作學習。在合作學習中學生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聽取別人的見解,合理地補充、調整自己的觀點,達到較完美的認知狀態。在教學中教我不僅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訓練,同時還關注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組織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真正體現素質教育的現代教育觀。

4、建立多種評價方式,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學習中獲取成功的體驗。開放式的教學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觀點,同一個問題,學生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每個學生的觀點都受尊重。開放式的課堂不再以教師為唯一的評價主體,學生也成為了評價的主體,學生在評價別人的成功和被別人評價為成功的過程中滿足了好奇心,獲得了探求新知識的激勵。教師應發揮表揚的激勵功能,使學生樂於創新。我在課堂中經常運用激勵性言語,撩撥學生創新的慾望。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教學工作苦樂相伴。我將本着“勤學、善思、實幹”的準則,一如既往,再接再厲,把工作搞得更好。

篇三: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本學期,我擔任三年級數學教學工作,在教學期間我努力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採取有效的措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工作中認真備課、上課,及時批改作業、講評作業,做好課後輔導工作;工作之餘,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充實自己的頭腦,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一學期將過,我付出過辛勞,也有收穫的喜悦。為了下一學期更好地工作,現作如下總結:

一、以課堂教學為核心:

1、備課。

學期初,鑽研了《數學課程標準》、教材、教參,對學期教學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學期中,着重進行單元備課,掌握每一部分知識在單元中、在整冊書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學生怎樣學,學生將會產生什麼疑難,該怎樣解決。在備課本中體現教師的引導,學生的主動學習過程。充分理解課後習題的作用,設計好作業練習。

2、上課。

(1)創設各種情境,激發學生思考。放手讓學生探究,動手、動口、動眼、動腦。對學生的回答採取“揚棄”的態度,從而打破了上課發言沉悶的局面,使學生樂於思考,敢於積極回答問題。針對教學重、難點,選擇學生的探究結果,學生進行比較、交流、討論,從中掌握知識,培養能力。()根究學生練習不同坡度,不同層次的題目,鞏固知識,形成能力,發展思維。現在學生普遍對數學課感興趣,參與性高,為學好數學邁出了堅實的一步。(3)努力構建知識網絡。一般做到一小節一整理,形成每節知識串;每單元整理複習形成知識鏈;一學期對整冊書進行整理複習。學生經歷了教材由“薄”變“厚”,再變“薄”的過程,既形成了知識網,又學到了方法,容易產生學習遷移,給學生的創新、實踐提供了可能。

3、作業。

做到精講多練,有針對性。同時對學生的作業及時批改,認真對學生的每一道錯題進行糾錯。分析並記錄學生的作業情況,將他們在作業過程出現的問題作出分類總結,進行透切的評講,並針對有關情況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二、創新評價,激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我把評價作為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手段,也作為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力手段。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既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抓基礎知識的掌握,抓課堂作業的堂堂清,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定量採用等級制,定性採用評語的形式,更多地關注學生已經掌握了什麼,獲得了那些進步,具備了什麼能力。使評價結果有利於樹立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的發展。這個以定性為主的評語,是學生與老師的一次情感交流,學生獲得了成功的體驗,樹立了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也知道了哪些方面應該繼續努力。

三、今後努力的方向

加強學習,學習新課標中新的教學思想和理念,挖掘教材,進一步把握知識點和考點。多聽課,多學習同科目教師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加強轉劣培優力度,加強教學反思。

總之,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還要不斷積累,不斷探索,使學生因樂學而好學數學,使學生們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初中數學教學反思論文高一數學教學反思新課程數學教學反思

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13

《買書》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元、角、分與小數》第三課時。本課是學生在初步理解小數的意義,能認、讀、寫簡單的小數,會比較小數大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節課把探討小數加法的算法作為重點,讓學生在理解並掌握小數加法的基礎上,獨立解決小數減法的算法問題;理解小數點一定要對齊,是因為相同單位的數值才能相加減的緣故,小數點對齊就是相同數位對齊;讓學生了解小數加減法類似於整數加減法,把小數加減法融合到學生已有的整數加減法的經驗中,把解決問題的過程與學習加減法計算結合起來,體會加減計算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這一課是在學生對小數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所以課開始,我直接出示了生活情景《買書》:淘氣在書店買了一本《童話故事》,花了3.2元。他又買了一本《數學世界》,花了11.5元。淘氣一共花了多少元?你會計算嗎?由於課前指導學生進行了有效預習,所以我讓學生直接進行小組交流。請一個小組代表上黑板板演,如果與黑板上的不同小組也可以上來板演。學生的方法果然各不一樣,以下是三個小組出現的不同做法:

1組: 5組: 六組:

3元+11元=14元 323.2

2角+5角=7角+115+11.5

14元+7角=14元7角14714.7

(也就是14.7元)

交流時分別請這幾位組長談談自己是怎麼想的。一組組長説我們用口算的方法,先把元和元相加,再把角和角相加,然後再把兩個結果合在一起,就得到了一共花了多少元。五組組長説:我們把3.2元看成了32角,11.5元看成了115角,加起來得到147角,改寫成用元作單位就是14.7元。六組組長説:列豎式時只要把元和元相加、角和角相加、分和分相加、就得出14元7角,自然就寫成了14.7元。三位組長説的都很有道理,我就請同學們展開討論,後兩種筆算的方法之間是否有某種聯繫呢?在進行討論之後,學生髮現,今天要學習的小數加減法和整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非常地相似,黑板上一組的做法就是六組的做法一個想的過程,他們的差別就在於小數點的處理上。看這些學生討論地這麼熱烈,學習這麼認真,我完全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獨立完成練習,檢查時我驚奇地發現,全班95%的同學全隊,較好的掌握了本課知識,課堂小結時我就繼續鼓勵學生探究:今天學習的小數加減法,你們還有什麼疑問嗎?或許是因為溝通了整數加減法與小數加減法之間的聯繫,學生很快提出了很多的問題:如果相加或相減後小數部分末尾有0怎麼辦?如果被減數的小數位數比減數的小數位數少怎麼計算?如果被減數是一個整數,而減數是一個小數,那怎麼辦?如果沒有經過精心的思考,怎麼會提出這麼有質量的問題!我大大地表揚了他們的探究精神,顯然這兩個問題引起了同學們極大的興趣,我就順勢讓他們展開討論,在討論中學生再次深化了對小數加減法的認識,不知不覺中課堂上竟把後面要學習的小數減法的教學內容給提示了。

一節課很快就結束了,同學們誰也沒有離開教室,他們對小數進位加減法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有的出題、有的計算、有的檢查…看到這一幕,我由衷地為學生的探究精神而高興,也讓我進一步體會到了,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帶給老師和學生的高效與快樂。

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14

排列與組合這一數學思想將一直影響到學生的後繼學習,在高中數學的學習中,學生將全面學習相關知識,組合知識在生活生產中應用很廣泛,由於其思維方法的新穎性與獨特性,學習時要遵循“不重不漏”的原則,它又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不可多得的好素材。出於這樣的考慮本課教學中我在改變學生學習方式方面做了些嘗試,同時訓練學生的數學思維。

1、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在教學《排列組合》時,我沒有按知識結構為主線,而是圍繞學生的學習情感與體驗來組織教學。創設“遊數學廣角”的故事情境,穿衣服--吃早點--遊數字樂園(數字搭配)--遊活動樂園(線路選擇)--遊遊戲樂園(跑道問題,詞語搭配)一系列的情境。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使學生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學生樂意學,主動學,不僅獲得了知識,更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2、動手實踐體驗,探究解決問題。

問題空間有多大,探究的空間就有多大。在本節課一開始,我就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去探究衣服的幾種不同的搭配方法,通過“猜想--討論--實踐--彙報--比較--歸納”等環節,充分展開探究過程。

3、關注合作交流,引發數學思考

本節課我運用了分組合作,共同探究的學習模式,讓學生互相交流,互相溝通。比如9、3、7這三個數字可以組合成多少個三位數,這個問題不是學生一眼就能看出的,一下子就能想明白的,它需要認真觀察、思考。因此安排了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完成、小組合作交流選擇最佳方案再彙報。目的是通過給學生一個比較寬泛的問題,給學生自己動腦思考的空間,再通過小組交流,讓所有的學生獲得表現自我的機會,也可以實現信息在羣體間的多向交流。

同時我也思考:在這節課中,很多同學表現非常出色,對這部分同學該怎麼處理?在孩子起點高時是否可以讓學生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能夠進行整合分類?即是否能夠讓學生初步感知排列數與組合數的區別呢?

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15

《小數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實驗教材第六冊第七單元的教學內容,孩子們在第二冊認識人民幣一單元中已經見過了表示價格的一位小數,再加上孩子們平時逛超市的購物經驗,所以孩子們對小數尤其是表示價格的小數並不陌生,讀寫小數也相對簡單,因此我把這節課的重點落在表示長度的小數的意義的教學上。

一、充分調動孩子已有認知。

在課的一開始就讓孩子們説印象中的小數、找身邊的小數,得出要研究的素材,這樣一開始孩子們就處於積極的學習狀態,他們必須去搜索知識庫中與本課知識有關的所有認知,為學習做好了必要的知識準備,同時能讓他們很深切地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二、採用適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方法。

小數的認識是學生認數領域上的一次飛躍。關於小數各部分的名稱和讀寫方法、整數與自然數的描述性定義等數學事實和規定的學習,我適時地採用了有意義接受學習的方式,讓學生看書自學、討論交流、互相問答,再配自己的講解,符合知識的類型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

三、重視實踐活動——動手操作。

教者讓學生“找身邊的小數”,組織學生動手測量實物的長和寬,由不滿1米而想到用分米做單位,並由1米=10分米的進率,聯繫分數的含義,用十分之幾米表示幾分米,進而引出零點幾米的小數(一位小數)。同時運用知識的遷移,1米=100釐米的進率,學習幾釐米用零點幾米的小數來寫(兩位小數)。這樣的鞏固練習,是從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源頭和需要出發,初步知道小數與整數、分數之間的密切聯繫。教師結合講解小數的含義之後,學生動手實踐,讓學生進行觀察、模仿、比較、歸納,並進行了兩次針對性很強的練習,由具體的長度單位轉化到一般的十進制分數,讓學生在經歷有序的數學思維活動過程中逐步感知小數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