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倍數和因數》教學反思_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74W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倍數和因數》教學反思_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倍數和因數》教學反思_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倍數和因數》教學反思_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

《數學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因此,應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參與學習,親歷學習過程,從而學會學習。

1、以“理”為基點,將學生帶入新知的學習。

概念教學重在“理”。學生理解“因數”、“倍數”概念有個逐步形成的過程,為了促進這一意識建構,我先讓學生通過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經過“排列整齊的隊形——形成乘法算式——抽象出倍數因數概念——再由乘法或除法算式——深化理解”,使學生在輕鬆、簡約並充滿自信中學習新知,在數與形的結合中,深刻體驗因數倍數的概念。

2、以“序”為站點,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

概念形成得在“序”。學生對於概念的形成是一個由表及裏、由形象到抽象的過程。當學生對概念有了初步認識後,讓學生探索如何找一個數的倍數的因數,這既是對概念內涵的深化,也是對概念外延的探索。這時思維和排列上的有序性是教學的關鍵,也是本節課的深度之一。在教學時,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找12的因數,並在交流中,經歷了一個從無序到有序、從把握個別到統攬整體、從思維混沌走向思維清晰的過程。抓住教學的難點“如何找全,並且不重複不遺漏”,讓學生自由地説,再引導學生説出想的過程,並加以調整。表面看來僅僅是組合的變換,實質上是思維的提高和方法的優化,並讓學生在對比中感受“一對一對”找因數的方法,經歷了互相討論、相互補充、對比優化的過程。第二個層次是在學生已經有了探索一個數因數的方法,具備了一定有序思考的能力之後,啟發學生“能像找因數那樣有序的找一個數的倍數”,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3、以“思”為落腳點,培養學生髮現思考的能力。

概念的生成重在“思”,規律的形成重在“觀察”,教師如果能在此恰到好處的“引導”,一定會讓學生收穫更多,感悟更多。因此設計時,我藉助了“找自己學號的因數和倍數”這個活動,在大量的有代表性的例子面前,在學生親自的嘗試中,在有目的的對比觀察中,學生的思維被逐步引導到了最深處,知道了一個數的最大因數和最小倍數都是它本身,反過來也是正確的。教師在這裏提供了有效的素材,可操作的素材,促使學生對所學的概念進行了有意義的建構,促進和發展了他們的思維。

《倍數和因數》教學反思_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2

我發現"倍數和因數"這一單元大部分學生基礎知識及基本概念掌握較好,倍數與因數的應用相當部分學生應用也比較靈活。從學生的答卷情況來看存存在問題也不少,縱觀本單元的教學,從中得到的反思:

1、創設了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不論是新課的講授還是知識的實際應用,都是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與參與的興趣,引導學生感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中的倍數、因數就在身邊,從生活中學習數學、應用數學問題。

2、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

在新課的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現實生活中的數以及有關倍數、因數的特徵及應用以後,在學生獨立嘗試解決問題的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如何合理將分類,2、3、5的倍數的特徵,如何找因數,找質數等等,這些都有以小組討論作為探索新知的起點,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給學生搭建自主的活動空間和交流的平台。

3、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指導思想

在課堂上,努力營造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重視讓每個學生都在小組內發表自己的想法,每個知識點的建立、新知識的形成儘量讓學生從已有知中識討論、尋求,同時也傾聽同伴的觀點,相互學習。體現以“以人發展為本”的新理念,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敢於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習。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實際狀態出發,通過操作、討論、歸納,經歷了知識的發現和探究過程,從中讓讓學生體驗瞭解決問題的喜悦或失敗的情感。

4、重視新知識的應用

每學習一個新的知識點及時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生活中,並且運用新知識靈活解決問題。

5、不足之處

(1)、在教學中還有一小部分學生未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如何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數學研究中來,仍有待於進一步的加強。

(2)、本單元的測驗卷的應用部分要求學生説明解題的理由的比較多,而學生也失分比較嚴重,説明學生在這方面知識較薄弱,今後的教學中要加強突破這一環節。

(3)、也出現了很多教學的困惑.如在教學中明知一小部分學生在某些知識點存在缺陷,但很難抽時間彌補及跟進。

《倍數和因數》教學反思_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3

在本節課中,我加強了操作,讓學生通過動手拼12個小正方形為長方形,經歷操作活動可以喚醒學生相關的數學活動經驗,幫助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有意識地感受1和12、2和6、3和4這幾組數和12之間的有機聯繫,為隨後學生有意義學習倍數和因數的概念打下基礎。

找一個數的因數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學生通過寫乘法算式和出發算式,感受到因數是成對出現的,同時要求學生在寫一個數的因數時,一前一後成對地寫出來,寫好以後是一串從小到大排列的數,從而做到有序、不重複、不遺漏。而對於總結一個數倍數和因數的特徵及其個數時,則引導學生自己通過觀察來感悟,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得到了較好的體現。

我在課上對於認識因數和倍數的教學所花的時間比較多,雖然也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想想做做”沒來得及完成,十分遺憾。

《倍數和因數》教學反思_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4

因區領導要來調研,我們四年級幾位數學老師經商量決定,都上《倍數和因數》,都覺得這個內容挺簡單的。今天上午第一節課,領導進了我的教室聽了我上這一課。上完這課,之前的那個想法就煙消雲散了,根本沒有想象的那麼容易上。下面對自己的課堂做一些反思。

新授的第一個教學環節是認識倍數和因數的意義,原本我想讓每位學生準備12個同樣大小的小正方形擺長方形的,再一想,都四年級的學生了,不需要操作了,而且,操作這一過程可以節省不少時間,本來這節課就時間很緊。沒想到,學生在心中拼一個長方形後,説乘法算式時疙裏疙瘩的,語言表述不流暢,看來是學生缺乏操作體驗的緣故吧。至於,認識因數和倍數的意義,並熟練地説,這些學生都掌握很好,只是,不知怎麼搞的,我竟然把“能説5是因數,12是因數,60是倍數嗎?”這個問題給忘記了,這樣,無形中淡化了需強調的“倍數和因數之間的關係”,不出我所料,在下午的反饋中,專家真指出了這一點。

第二環節是探求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根據教材編排的話,應該先找倍數的。我考慮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就做了調整,再説,之前,我查閲了好多資料,也有不少老師認為先因數比較合理,因此,我的決定就更加堅定了。在認識了因數和倍數的意義的基礎上,我放手讓學生自己找36的因數,然後讓學生髮言交流找的方法,學生真的很努力很拎的清,見有領導聽課,竟然發揮出色,表現的相當的真實,也相當的出色,大膽地説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學生的回答給人的感覺是那麼自然,那麼真實,沒有一點矯揉造作。在下午的反饋中,專家誇我的課真實、樸實、實在,我想這應歸功於我的學生們,是他們的樸實、實在感染了我。然而,我在這個環節設計的問題有點籠統,不到位,導致有幾處的問話重複,最終導致本課時間不夠,這是我本節課最大的遺憾。第三環節是探求找一個數的倍數的方法,這裏,我又一次偷懶,我完全放手讓學生來完成,結果學生們真的無師自通,很快就找到了方法,並有了很多發現,相當有價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這堂課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由此,讓我明白,學生真的不可以小看,他們真的很厲害。但有一點,歸功於我,他們的大膽是我在近一年的時間中不斷訓練的成果。

《倍數和因數》教學反思_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5

一、“倍數和因數”與“倍數和約數”這兩種説法一定要分清。

“倍數和因數”與“倍數和約數”這兩種説法只是新舊教材的説法不同而已,其實都是表示同一類數。(即因數也是約數)

二、為什麼第十教科書上講“倍數與因數”的時候不提整除。

也許我的頭腦還受舊版教材的影響,我認為説到“倍數與因數”必須要談到整除,因為整除是研究“因數和倍數”的條件,學生在沒有這條件學習整除,只要教師的教學方法稍有不慎,學生會很快誤入小數也有因數;但是我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也體會到了教材中不提整除的好處。而我的心裏卻又產生了一個新的疑問,S版教材到底在什麼時候於什麼數學環境下才提出“整除”這個概念呢?會不會在六年級課改才出現呢?我期待着。

三、教學2、5和3的倍數教師應注重“靈活”。

1、 在教學2和5的倍數時,是用同一種方法找出它們倍數的,學生很容易掌握,也很快就能把2和5的倍數説出,並能準確找出各自的倍數,此時,教師應把學生的思維轉到同時是2和5的倍數怎樣找?接着引導學生歸納出同時是2和5的倍數的特徵,因此,讓學生的知識面進一步加大。

2、教學3的倍數的特徵時,教師首先讓學生用2和5的倍數的方法去找3的倍數的特徵,讓學生嘗試這種方法是找不到3的倍數的特徵,這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寫出的3的倍數,要用另一種方法去歸納、總結3的倍數的特徵,運用這一特點,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寫些數(有3的倍數,也有不是3的倍數,而且是較大的數)讓學生進行判斷,這樣可使學生對3的倍數的特徵進一步得到鞏固;當學生熟練掌握3的倍數的特徵時,教師話峯一轉,你們能歸納出9的倍數的特徵嗎?學生在教師這一激發下,他們的求知慾興趣大增,然後教師啟學生運用找3的倍數的方法,去找9的倍數的特徵,學生會輕而易舉地歸納、總結出9的倍數的特徵。通過找9的倍數的特徵,既鞏固了學生學習3的倍數的特徵,還使學生的知識面擴大,達到知識的鞏固和遷移的目的。

3、當學生掌握了2、5和3的倍數的特徵時,教師這時應引導學生進一步歸納、總結,把這三個特徵綜合,從而得出同時是2、3和5的倍數的特徵。

通過這樣的教學,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靈活”兩字,並且能把知識面向縱橫方向發展。

《倍數和因數》教學反思_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6

《因數和倍數》是一節數學概念課,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數和倍數的概念時與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過除法算式來引出整除的概念,每個除法算式對應着一對有整除關係的數,如b÷a=c,表示b能被a整除,b÷c=a,表示b能被c整除。在此基礎上再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而現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沒有用數學語言給“整除”下定義,而是利用一個簡單的實物圖(2行飛機,每行6架)引出一個乘法算式2×6=12,通過這個乘法算式直接給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我覺得這部分內容學生初次接觸,對於學生來説是比較難掌握的內容。尤其對因數和倍數和是一對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單獨存在,不是很好理解。我通過捕捉生活與數學之間的聯繫,幫助學生理解因數倍數相互依存的關係。所以在上課之前我特意和孩子們玩了一個小遊戲。用“我和誰是好朋友”這句話來理解相互依存的意思。即“我是誰的好朋友”,“誰是我的好朋友”,而不能説“我是好朋友”。學生對相互依存理解了,在描述因數和倍數的概念時就不會説錯了。對於這節課的教學,我特別注意下面幾個細節來幫助學生理解因數和倍數的概念。

一是教材雖然不是從過去的整除定義出發,而是通過一個乘法算式來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但本質上任是以“整除”為基礎。所以我上課時特別注意讓學生明白什麼情況下才能討論因數和倍數的概念。我舉了一些反例加以説明。

二是要學生注意區分乘法算式中的“因數”和本單元中的“因數”的聯繫和區別。在同一個乘法算式中,兩者都是指乘號兩邊的整數,但前者是相對於“積”而言的,與“乘數”同義,可以是小數,而後者是相對於“倍數”而言的,兩者都只能是整數。三是要注意區分“倍數”與前面學過的“倍”的聯繫與區別。“倍”的概念比“倍數”要廣。可以説“15是3的5倍”,也可以説“1.5是0.3的5倍”,但我們只能説“15是3的倍數”,卻不能説“1.5是0.3的倍數”。我在課堂上反覆強調,幫助孩子們認真理解辨析,所以學生一節課下來對這組概念就理解透徹了,不會模糊了。

《倍數和因數》教學反思_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7

《因數和倍數》是一節概念課。教學時我首先以拼圖比賽為素材,讓學生動手操作快速把12個小正方形擺出一個長方形,再讓學生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所擺的長方形,在交流中得到三種不同的擺法和三種不同的乘法算式。藉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意義,使學生初步建立了“因數與倍數”的概念。 這樣,用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引出了新知識,減緩了難度,這一環節的教學,我覺得還是收到了預設的效果。

能不重複、不遺漏、有序地找出一個數的`因數,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在教學中,我是這樣設計的:在根據1×12=12,2×6=12,3×4=12三個乘法算式説出了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後,我緊接着提問:12的因數有哪些?學生看着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地找出12的因數,接着再提問:你是用什麼方式找到12的因數的?在學生説出方法後,為了讓學生探索出找一個因數的方法,我讓學生自己找一找15的因數有哪些。預設在彙報時,能借此解決如何有序、不重複、不遺漏地找出一個數的因數。但在實際交流時,學生的方法出現了兩種意見,並且各抒己見,因為15的因數只有兩對,無論怎樣找都不會遺漏。作為老師,我這時沒有把我的意見強加給學生,而是以男女生比賽的形式,讓學生分別找16、18的所有因數。由於部分學生運用從小到大一對一對地找很快找出這兩個數的因數,另一部分卻在無序的情況下,不是重複就是遺漏,這樣在比較中,不重複、不遺漏、有序地找出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學生就能夠很好地接受並掌握。雖然在這個環節上花了比較多的時間,但對學生自主探索、自主學習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最後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一個數的因數的特點時,由於及時跟上個性化的語言評價,激活了學生的情感,學生的思維不斷活躍起來。藉助這一學習熱情讓學生自己探索找一個數的倍數的方法,學生學習興趣更濃。不僅探討出從小到大找一個數的倍數而且發現了倍數的特點。

由於本節課的容量比較大,練習題設計綜合性比較強,學生學得並不輕鬆,還存在一小部分學生沒有很好地理解因數與倍數的關係。今後,應努力改進教學手段,提高學困生的學習效率。

《倍數和因數》教學反思_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8

教學片斷:

1、出示12個小正方形。

師:數一數,一共有幾個小正方形?如果老師請你把這12個同樣的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會拼嗎?能不能用一條簡單的乘法算式表達出來?

2、指名學生列式,提問其他學生:“你知道他是怎麼擺的嗎?”要求學生説出每排擺幾個,擺了幾排。

3、根據學生的回答,適時貼出各種不同擺法:

12×1=12

6×2=12

4×3=12

4、12個同樣大小的正方形拼成長方形,能列出三道不同的乘法算式,千萬別小看這些乘法算式,咱們今天研究的內容就在這裏。以4×3=12為例,12是4的倍數,那12也是(3的倍數),4是12的因數,那3也是(12的因數)。同學們很有遷移的能力,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倍數和因數。(板書課題)

5、根據另外兩道乘法算式,説説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因數。

6、剛才在聽的時候發現12×1=12説因數和倍數時有兩句特別拗口,是哪兩句?

説明:雖然是拗口了點,不過數學上還真是這麼回事。12的確是12的因數,12也確實是12的倍數。為了方便,我們在研究倍數和因數時所説的數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數。

7、説一説

(1)根據72÷8=9,説一説哪一個數是哪一個數的倍數,哪一個數是哪一個數的因數。

(2)從下面的數中任選兩個數,説一説哪一個數是哪一個數的倍數,哪一個數是哪一個數的因數。

3、5、18、20、36

反思:

陶老師從擺小正方形入手,提出“每排擺了幾個?”“擺了幾排?”這兩個問題,引導學生用乘法算式把擺法表示出來,再讓學生猜一猜“可能是怎麼擺的”,學生充分經歷了“由形到數、再由數到形”的過程,既為倍數和因數概念的提出積累了素材,又初步感知倍數和因數的關係,為正確理解概念提供了幫助。接着結合具體的乘法算式介紹倍數和因數,並讓學生根據另外兩道乘法算式説説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因數。再通過除法算式讓學生説説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因數。最後讓學生從五個數中任選兩個數説説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因數,這樣層層深入,學生對倍數和因數的感受更加深刻。<

《倍數和因數》教學反思_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9

本單元涉及到的因數、倍數、質數、合數以及第四單元中出現的最大公因數、最小公倍數都屬於初等數論的基本內容。是學生通過四年多數學學習,已經掌握了大量的整數知識,包括整數的認識、整數四則運算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整數的性質。

在教學中,通過教授學生認識“因數和倍數”,並掌握他們的特徵:因數和倍數不能單獨存在,並通過觀察比較幾個數的因數(或倍數),知道幾個數公有的因數(或倍數)叫做他們的公因數(或公倍數),且能夠在幾個數的因數(或倍數還)中找出他們的公因數(或公倍數)。

接下來學習“2、3、5的倍數的特徵”。發現2、5、3倍數的規律和特點。在此之前還要向學生教學什麼是“奇數”什麼是“偶數”,只有掌握了奇數與偶數,學習“2、5的倍數”的特徵就會簡單容易得多。而“3的倍數”的特徵就是引導學生把各個數位上的數相加,的到的數如果是3的倍數的話,説明這個數就是3的倍數。

那麼,又如何讓學生學習掌握質數與合數呢?在教學中,我主要是讓學生把1~

20的因數分別寫出來,並按照奇數為一列偶數為一列來讓學生進行觀察比較,然後歸類整理:只有1個因數的有哪些數?有兩個因數的有哪些數?有3個以上因數的有哪些數?學生分好之後,教師明確:向這樣只有2個因數的數叫做質數,有2個以上因數個數的數叫合數,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那麼自然數按因數的個數來分就可以分為“1、質數、合數”三大類。

為了讓學生鞏固質數與合數,再讓學生找出1~100以內的所有質數:先劃掉除了2以外所有2的倍數,再劃掉3的倍數、劃掉5的倍數、最後劃掉7的倍數,所剩下的數就是質數,並且讓學生數出、記住100以內有25個質數。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去判定100以外的數是質數還是合數。

最後,再學生講解介紹“分解質因數”,知道用短除法來分解質因數。然後對整個單元所學的知識進行梳理、歸類,讓學生熟記一些特殊的規律與數字,多做一些練習,加強的後進生的關注和輔導。

《倍數和因數》教學反思_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0

這是一節概念課,關於“倍數和因數”教材中沒有寫出具體的數學意義,只是藉助乘法算式來認識倍數和因數,從而體會倍數和因數的意義,進而讓學生探究尋找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以及倍數和因數的特徵。

這部分知識對於四年級學生而言,沒有什麼生活經驗,也談不上有什麼新興趣,是一節數學味很濃的概念課,因此為了讓乏味變成有味,在課開始之前,跟同學們講了韓信點兵的故事,從一個同餘問題的解決讓學生產生興趣,並告知學生所用知識與本節課所學知識有很大關聯,引導學生認真學好本節課的知識。

在教授倍數和因數時,我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感受不同形狀下所得到的不同乘法算式,通過這些乘法算式認識倍數和因數,並且讓學生自己想一道乘法算式,讓同桌用倍數和因數説一説,從學生的自身素材去理解概念,使學生對新知識印象更深刻,從而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倍數和因數。但是,在這一環節中,由於緊張,忘記讓學生從“能不能直接説3是因數,12是倍數”這一反例中體會倍數和因數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係,以致到後面做判斷時出現很多同學認為“6是因數,24是倍數”這種説法是正確的。

本節課的難點是找一個數的因數,因此,我將教材中先教找一個數的倍數改成先教找一個數的因數,也正因為找一個數的因數比較有難度,所以,我先讓學生根據之前例題中的三個乘法算式來説一説12的因數,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找一個數的因數可以利用乘法算式來找,並且初步讓學生感受有序的思想,給學生一個方法的認知。為了讓學生得到反思,在找的過程中,請學生互評,在交流中產生思維的碰撞;請學生自己糾正,在錯誤中產生反思意識,從而能夠提升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可是,作為一名新教師,對於課堂中的生成,沒有足夠的經驗和課堂機智將其很好的轉化成學生所需達到的目標,以致跟預設的效果不一致,學生沒有很充分地得到反思。並且對於課堂中的一些細節問題,處理得還不夠到位。本節課的教學對於我來説是一個機會,也是一個契機,今後,我會不斷完善教學,總結經驗教訓,在各個方面嚴格要求自己,爭取在今後的工作中做的更好!

《倍數和因數》教學反思_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1

《倍數和因數》這一內容與原來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礎上認識因數倍數,而現在是在未認識整除的情況下直接認識倍數和因數的。數學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較難教,這部分內容學生初次接觸,對於學生來説是比較難掌握的內容。首先是名稱比較抽象,在現實生活中又不經常接觸,對這樣的概念教學,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斷,需要一個長期的消化理解的過程。

這節課我在教學中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的探究發現提供足夠的時空和適當的指導,同時,也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這節課帶給我的感想是頗多的,但綜觀整堂課,我覺得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我只有不斷地進行反思,才能不斷地完善思路,最終才能有所悟,有所長。下面就説説我對本課在教學設計上的反思和一些初淺的想法。

比如在認識“因數、倍數”時,不再運用整除的概念為基礎,引出因數和倍數,而是直接從乘法算式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目的是減去“整除”的數學化定義,降低學生的認知難度,雖然課本沒出現“整除”一詞,但本質上仍是以整除為基礎。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求一個數的因數,在學生已掌握了因數、倍數的概念及兩者之間的關係的基礎上,對學生而言,怎樣求一個數的因數,難度並不算大,因此教學例題“找出18的因數”時,我先放手讓學生自己找,學生在獨立思考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會結合自己對因數概念的理解,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對已有知識的運用意識),然後在交流中不難發現可用乘法或除法來求一個數的因數(列出積是18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數是18的除法算式)。在這個學習活動環節中,我留給了學生較充分的思維活動的空間,有了自由活動的空間,才會有思維創造的火花,才能體現教育活動的終極目標。

新課標實施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學習、探究、研究和提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我們認真反思、獨立思考、交流探討,學習研究,與學生平等對話,在實踐和探索中不斷前進。

《倍數和因數》教學反思_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2

一、單元主題圖體驗數學化過程。單元主題圖是教材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它是選擇某一個主題構建的一幅情境圖,本單元就出現了“數的世界”單元主題圖。在教學中,我是從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出發來組織教學的,首先讓學生獨立觀察主題圖,通過獨立思考提出問題;然後讓孩子們通過小組合作,共享學習的成果;最後通過解決問題,體驗獲取知識的過程。教學中學生不僅很快找到了整數、小數、負數,而且也找到了橙子賣完了用“0”表示,圖中有一個凳子、一張桌子用“1”表示,更多的是學生提出了很多的數學問題,如我有50元可以買多少千克蘋果?學生真正是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體驗“數學化”的過程。

二、數形結合實現有意義建構。教材中對因數概念的認識,設計了“用小正方形拼長方形”的操作活動,引導學生在方格紙上畫一畫,寫出乘法算式,再與同學進行交流。在思考“哪幾種拼法”時,藉助“拼小正方形”的活動,使數與形有機地結合,防止學生進行“機械地學習”;學生對因數和理解不僅是數字上的認識,而且能與操作活動與圖形描述聯繫起來,促進了學生的有意義建構,這是一個“先形後數”的過程,是一個知識抽象的過程。

三、探索活動關注解決問題的策略。學生在探索活動中,運用做記號、列表格、畫示意圖等解決問題的策略來發現規律和特徵,在探究的過程中,體會觀察、分析、歸納、猜想、驗證等過程,孩子們學會了思考,初步形成了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

四、困惑:

1、第一次真正開始教北師大教材,最大的感覺是教學的空間真的擴大了,課堂活躍了,但是同時給學生進行課後輔導的時間也增加了,每節課從學生的反饋看來,卻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存在各種問題,教材中太缺乏那些能讓他們成功的“基礎性”題目,整個一個單元只有一個練習一,那六道題目真的能解決問題嗎?能否多給孩子們一些選擇。

2、不太明白為什麼一定要使用“因數”這個概念,比較“因數——公因數——最大公因數——約分”和“約數——公約數——最大公約數——約分”,總覺得後者容易接受吧。這一改好像我們還得教學生家長,就真的有學生家長投訴説“老師啊,你教錯了,那不是因數,是約數……”,讓人哭笑

《倍數和因數》教學反思_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3

《因數和倍數》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起始課,也是一節重要的數學概念課,所涉及的知識點較多,內容較為抽象,對於學生來説是比較難掌握的內容,在這樣的前提下,如何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自主探索,自己感悟概念的內涵,並靈活地運用“先學後教”的模式,達到課堂的高效,在課堂中我做了以下的嘗試。

一、領會意圖,做到用教材教。

我覺得作為一名教師,重要的是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靈活的運用教材,讓每個細節都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如教材是利用了一個簡單的實物圖(2行飛機,每行6架;3行飛機,每行4架)引出了要研究的兩個乘法算式“2×6=12,3×4=12”直接給出了“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的概念。這樣做目的有二:一是滲透了從乘法算式中找因數倍數的方法,二是利用數與數之間的關係明確的看到因數倍數這種相互依存的關係。

但這樣做仍不夠開放,我是這樣做的:課始並沒有出示主題圖,直接提出問題:“如果有12架飛機,你可以怎樣去排列?”學生除了能想到圖中的兩種排法還能得到第三種,這樣做是用開放的問題做為誘因,使學生得到“2×6=12、3×4=12、1×12=12”三個算式,而這些算式不僅能夠清晰地體現因數倍數間的關係,更是後面“如何求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的滲透和引導。看來靈活的運用教材,深放領會意圖,才能使教學更為輕鬆、高效!

二、模式運用,做到靈活自然。

模式是一種思想或是引子,面對不同的課型,我們應該大膽嘗試,不斷的積累經驗,使模式不再是僵化的,機械的。只要是能促進學生能力形成的東西,我們不能因為要運用模式而把它們淡化,反之,應該想方設法,在不知不覺中體現出來。

如本課中例1是“求18的因數有哪些”,例2是“求2的倍數有哪些”教材的設計已經能夠體現學生自主探索知識的軌跡,那我們何不通過一句簡短的過渡語讓學生進入到下面的學習中呢?而沒有必要非要設計出兩個“自學指導”讓學生按步就搬地往下走,而且讓學生對比着去感受一個數“因數和倍數”的求法的不同,比先學例1再學例2的方式更容易讓學生髮現不同,得到方法,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同時也更加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這才是模式的真正目的所在。內涵比形式更重要,發現比引導更有效!

《倍數和因數》教學反思_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4

《因數和倍數》是一節數學概念課,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數和倍數的概念時與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過除法算式來引出整除的概念,每個除法算式對應着一對有整除關係的數,如b÷a=c,表示b能被a整除,b÷c=a,表示b能被c整除。在此基礎上再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而現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沒有用數學語言給“整除”下定義,而是利用一個簡單的實物圖(2行飛機,每行6架)引出一個乘法算式2×6=12,通過這個乘法算式直接給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我覺得這局部內容同學初次接觸,對於同學來説是比較難掌握的內容。尤其對因數和倍數和是一對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單獨存在,不是很好理解。我通過捕獲生活與數學之間的聯繫,協助同學理解因數倍數相互依存的關係。所以在上課之前我特意和小朋友們玩了一個小遊戲。用“ 我和誰是好朋友”這句話來理解相互依存的意思。即“我是誰的好朋友”,“誰是我的好朋友”,而不能説“我是好朋友”。同學對相互依存理解了,在描述因數和倍數的概念時就不會説錯了。對於這節課的教學,我特別注意下面幾個細節來協助同學理解因數和倍數的概念。

一是教材雖然不是從過去的整除定義動身,而是通過一個乘法算式來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但實質上任是以“整除”為基礎。所以我上課時特別注意讓同學明白什麼情況下才幹討論因數和倍數的概念。我舉了一些反例加以説明。二是要同學注意區分乘法算式中的“因數”和本單元中的“因數”的聯繫和區別。在同一個乘法算式中,兩者都是指乘號兩邊的整數,但前者是相對於“積”而言的,與“乘數”同義,可以是小數,而後者是相對於“倍數”而言的,兩者都只能是整數。三是要注意區分“倍數”與前面學過的“倍”的聯繫與區別。“倍”的概念比“倍數”要廣。可以説“15是3的5倍”,也可以説“1。5是0。3的5倍”,但我們只能説“15是3的倍數”,卻不能説“1。5是0。3的倍數”。我在課堂上反覆強調,協助小朋友們認真理解辨析,所以同學一節課下來對這組概念就理解透徹了,不會模糊了。

《倍數和因數》教學反思_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5

《因數和倍數》這部分內容學生初次接觸,對於學生來説是比較難掌握的內容。首先是名稱比較抽象,在現實生活中又不經常接觸,對這樣的概念教學,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斷,需要一個長期的消化理解的過程。

同時這部分內容是比較重要的,為五年級的最小公倍數和最大公因數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本節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每個學生都能參加到數學知識的學習中去,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的。

一:動手操作 探究方法.

我創設有效的數學學習情境,數形結合,變抽象為直觀。首先讓學生動手操作把12個小正方形擺成不同的長方形,再讓學生寫出不同的乘法算式,藉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意義。這樣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從動手操作,直觀感知,變抽象為具體。

二、倍數教學,發現特點。

利用乘法算式,讓學生找出3的倍數,這裏讓學生理解:(1)3的倍數應該是3與一個數相乘的積。(2)找3的倍數是要有一定的順序,依次用1、2、3……與3相乘。有了找3倍數的方法,在上學生找出2和5的倍數。這樣即鞏固對例題的理解,同時也為接下來的討論倍數的特點奠定基礎。最後讓學生通過討論發現:(1)一個數的倍數個數是無限的(要用省略號)。(2)一個數的最小倍數是本身,沒有最大的倍數。

三、因數教學,發現特點。

找一個數因數的方法是本節課的難點。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和倍數相似,大部分學生都用乘法算式尋找一個數的因數,這裏教師可以通過幾到有序排列的除法算式啟發學生進一步理解。強調有序(從小到大),不重複、不遺漏。隨後讓學生找出15、16的因數有那些。最後通過比較討論讓學生得出因數的特點:(1)一個數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2)一個數最小的因數是1,最大的因數是本身。(讓學生明白所有的數都有因數1).

四、練習反饋情況

從學生的作業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掌握的還是不錯的,有部分基礎差的學生,有如下幾點錯誤出現:1、倍數沒有加省略號。2、分不清倍數和因數,倍數也加省略號,因數也加省略號。3、因數有遺漏的情況。從以上情況來看,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多關注基礎比較差的學生,注意補差工作;同時要注意教學中細節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