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山溝裏的孩子教學反思(通用7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91W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山溝裏的孩子教學反思(通用7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山溝裏的孩子教學反思(通用7篇)

山溝裏的孩子教學反思1

《山溝裏的孩子》是一篇語言優美,極富感情色彩的敍事散文,描寫了山溝裏的孩子起早貪黑去上學的情景,讚揚了山裏孩子不怕困難樂觀向上的精神。

在教學中,我首先利用在網上收集到的圖片資料(一雙破舊的鞋)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為學生的讀書學文做了良好的鋪墊。其次,在這堂課上,我把“讀”作為重點,作為主線,以讀促學,以讀代講。教學中,我讓學生圍繞“神奇的金鑰匙”讀出主旨;圍繞“野葡萄由黑變紫,牽牛花由黑變紅”……顏色會變,讀出孩子們的艱苦和樂觀;圍繞“紅日擁抱、月亮照路”讀出對孩子的敬佩;圍繞“燦爛的黎明”讀出山區的希望與美好前景。我感覺,學生在老師創設的情景裏,通過感悟讀,多種形式的反覆誦讀,真正將文章讀熟了,讀懂了,讀透了,讀出了感情、讀出了主旨。

然後是拓展延伸,激發學生的想像,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學生想像山溝未來的巨大變化,學生合作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使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培養。

再者注意教給方法,注重培養能力。為使學生早日掌握閲讀的方法,在設計中,重視學法指導,引導學生在閲讀的過程中,整體入手,整體把握,整體感知;引導學生重點精讀、品味賞讀;指導學生採用“讀、找、畫、思、議、”等方法讀懂課文,理解課文的內涵,力求學生的感情與作者之情,作品之情產生共鳴。

另外十分注重以自主學習為基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習慣、合作能力。課程改革“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設計在各個教學環節除了注重安排學生自主學習的活動,還安排了很多同桌、小組等形式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習慣、合作能力,努力使合作學習成為學生的一種學習需求。

山溝裏的孩子教學反思2

我常常問自己:如果我是學生,我會喜歡什麼樣的語文課呢?每次我的答案總是不一樣,但總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要快快樂樂地讀,快快樂樂地學。那什麼樣的語文課才能讓學生快樂呢?用專家的話説,應該是沒有思維的禁錮,沒有傳統的束縛。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碰撞,有的是交流,有的是和諧。用教師的激情,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用精心預設激發學生精彩的生成,用師生對話交流,敲開學生智慧的大門。

《山溝裏的孩子》講的是在貧困的山區,孩子們為了改變山溝裏的窮面貌,起早貪黑,勤奮刻苦地學習。課文讀起來很美,也很感人,但對學生來説,由於離山溝裏的孩子的生活實際遙遠,不容易身臨其境地理解孩子們學習的艱苦,對於“金鑰匙”“黑夜”“黎明”的深入理解也有一定難度。如何突破這些難點,讓學生快樂主動地學習呢?經過反覆思考,第一課時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2、激發學生主動質疑;

3、學生再讀書,在課文中尋找答案;

4、組織學生交流收穫;

5、將仍讀不明白的內容作為第二課時的學習目標。

第二課時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1、讀課文,瞭解“金鑰匙”的作用,聯繫生活實際,利用多媒體,讓學生了解山溝的窮面貌,進而理解“金鑰匙”指的是知識智慧,孩子們希望能學到知識,將來能改變山溝裏的窮面貌。這個環節的設計,是希望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與作者產生共鳴,理解文本。

2、多種形式讀1――5自然段,瞭解孩子們的勤奮刻苦,樂觀向上。這個環節是希望學生在讀中感受語言美,在採訪中換位思考,與文中人物心靈對話。

3、用你想對山溝裏的孩子説點什麼引出作者的讚美,用代入法理解“黎明”和“黑夜”的真正含義。這個環節是希望學生在感悟中自我教育,學習抓重點詞理解課文重點句的方法。

4、説説山溝裏燦爛的黎明將是什麼樣的。這個環節是希望再次強化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才能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

5、總結本節課的收穫。在這節課中,我努力做到讓學生快樂學習,學有所獲。

一、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

在教學活動中,我與學生始終保持平等的關係,尊重每一個學生,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積極主動的活躍狀態,愉快地學習。課堂上,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語言:“老師,我有個問題。”“老師,我想讀。”“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覺得……。”“這段話讓我想起了……”“請大家幫幫我。”“我想請大家和我一起讀”……對學生的學習要求,我沒有説你們現在該怎麼樣,而是用讚賞的語言激發他們更高的學習願望,比如:“你們讀得太好了,老師也忍不住和你們一起讀了起來。”“獎勵你再讀讀這段。”“老師希望能給你們配上音樂。”“你能xx,真是會學習的孩子。”“謝謝你給了我們一個好方法。”……這些尊重、期盼性的語言,營造了一種平等、民主、和諧、愉快的學習氛圍,激發了學習的無限熱情和創造願望。

二、以讀為本,讀中感悟。

1、課堂中,我給學生創造主動參與學習的條件,讓學生進行自我閲讀實踐,如:初讀整體感知後,請學生交流學習收穫,提出不懂的問題;不斷幫學生提煉學生方法,如請學生説説自己的背誦方法;教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如請學生對比讀上學和放學部分,看看自己有什麼發現,從而引導學生學習相對應的句子,通過找反義詞的方法,教學生用理解重點詞語來理解重點句子的方法。

2、將分析變成讀,讀出形象,讀出感情,讀出味道。閲讀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在對話中,學生與文本、教師與文本、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的交流。我利用教材,創設情境,以自己的情感調動學生的情感,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讓學生和文中人物心靈對話。例如:本課主人公的生活環境離學生的生活實際相差太遠,學生們很難想象到山溝裏的孩子上學會遇到哪些困難,他們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難上學的情景,也就不能很好的感悟山溝孩子刻苦學習的精神。我利用多媒體,把自己蒐集的邊遠山區孩子們艱苦學習條件的圖片,展現在學生眼前,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情感體驗,通過問學生,如果你就是那山溝裏的孩子,你最希望做什麼來引發學生的思考,理解“金鑰匙“的真正含義。讓學生配樂朗讀,更讓學生讀得聲情並茂。

三、遺憾。

本課問注重學生的朗讀和思維訓練,但在語言訓練上就顯得很單調。比如學生在描述閲讀後腦海中出現的'畫面時,語言不夠流暢,在暢想未來的時候,學生沒有大膽設想,語言顯得很蒼白,沒有形象感。在採訪學生的閲讀體會的時候,沒有放手讓學生説,有牽着學生走的嫌疑,沒有出現精彩的生成。以後的課堂中,應該多注意學生語文基本功的全方位訓練。

山溝裏的孩子教學反思3

《山溝裏的孩子》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讀書”主題的第二篇課文。這篇抒情散文,用富有情感的語句,描寫了山溝裏的孩子為了尋求改變山溝貧困面貌的“金鑰匙”,起早貪黑翻山越嶺去上學的情景,就像流動的畫面,生動而多彩,讚美了山裏孩子對學習的熱愛。雖然山溝裏的孩子學習要比平原地區、城市裏的孩子難,因為他們要走很遠的路,要翻山越嶺,要早起晚睡,但是,他們的學習生活是美好的,快樂的。

以前曾經聽過其他老師上這節課,突出的就是山溝裏孩子上學的艱苦,在朗讀課文的時候語調沉重而悠長,聽得自己也不由地悲傷起來。現在的我也面對這這篇課文,該從何種角度切入呢?城市的孩子對於山溝裏的孩子生活以及學習的狀態瞭解並不深,要通過這樣的一篇文章讓孩子被“苦”所動,似乎不太現實而且有點沉悶。能否找到一個更好的途徑,溝通城鄉孩子之間的心靈,讓學生既對山區的孩子有了更豐富的瞭解,又對自己產生積極的意義。

拿着語文課本,讀了一遍又一遍,竟然越讀越開心,山溝了的景色在我的眼前亮起來了,山路上的孩子們在我耳邊笑起來了,甚至連他們的張張笑臉都變得清晰起來了!山溝裏的孩子也有自己的快樂和追求,他們想通過讀書去實現自己的理想,改變山村的窮面貌,這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這其中的艱苦也是甜蜜。對於他們來説,起早貪黑不是苦,而是見證自然色彩變化的最佳時間;翻山越嶺不是苦,而是把歡笑薩滿山溝的最佳方法;聽狼嚎狗叫不算苦,那是讓太陽月亮都來保護他們的最佳機會。這樣的上學經歷的多姿多彩的,是積極樂觀的,是不斷走向美好的,我們沒有理由替他們悲傷,我們應該走進他們的生活,分享他們的快樂,進而發現自己學習生活的快樂,那才是該播撒在孩子心中的美好種子呀!

在新課伊始,我從主題“讀書”切入,與課題相連,問孩子們:你可以在這兩部分之間加入一個或者一個詞,説出山溝裏的孩子的想法?孩子們紛紛嘗試:將題目變成一句話:山溝裏的孩子想讀書,山溝裏的孩子要讀書,山溝裏的孩子愛讀書,山溝裏的孩子必須讀書。這就是他們讀書的必要性和自主性啊!接着孩子們的發言,我進行積極的點評:同學們都説出了山溝裏的孩子內心最想説的話,到底他們是怎樣讀書的,我們就同多課文了解一下!接下來,學生自主閲讀課文,瞭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在學習了字詞之後,我帶着孩子們理清文章的層次。明確課文的第一到五自然段是孩子們上學和放學的具體經歷。後面兩個自然段分別寫了山溝裏的孩子帶着理想去上學和對他們上學的總結及祝願。

我們把目光聚焦到前五自然段,在這一部分的閲讀中,我問孩子們有什麼問題嗎?孩子們靜靜讀書之後所問的問題非常多,基本也能夠自主解答。例如:為什麼只寫上學和放學路上的事情,不寫在學校裏讀書的事情?(因為他們的學習機會很難,當然會在學校裏好好讀出啦!但是他們的上學放學是最辛苦的,只有寫這些,才能表現他們愛讀書、想讀書。)為什麼上學只寫兩段,放學卻寫三段?(因為上學是天越來越亮,就沒事了,放學回家卻是天越來月黑,困難比上學多,還有狼嚎狗叫,更體現孩子上學是多麼艱苦!)為什麼一二自然段和三四自然段的句子那麼像?(因為來回的經歷很像啊,而且這樣寫也很好讀,很好記,課文就有意思了!)孩子們提出的問題很多,在自問自答中體現了自己對課文的思考和理解。後來,有個孩子問:為什麼寫孩子們上學要寫那麼多的景物,有什麼作用呢?聽到這個問題,我心中一陣竊喜,孩子們終於要一起去體會山溝裏孩子上學是樂趣了!於是,我們開展了關於景物特點和意義的探究性學習。

課文中都寫了哪些景色?孩子們通過閲讀發現了文章中許多對應的景色。為何這樣寫?孩子們明白這是因為上學和放學的時間和經歷是相反的。在具體的景色中,抓住了景色的變化,山路上的景物由黑變彩,由彩變黑。這就是孩子們早出晚歸的證明。為什麼要把色彩寫出來呢?孩子們逐漸體會到這其中還有一絲美麗與歡悦。這時,我們聯繫自己的上學實際,瞭解到,山溝裏的孩子上學是路是“五彩”的。藉機進行想象和表達的機會來了!山溝裏的景物非常多,還有什麼在“變色”呢?孩子們如小詩人一樣,説出了自己的想象:上學時,天空由黑變藍了,放學時,天空由藍變黑了。上學時,白雲由黑變白了,放學時,白雲由白變黑了。上學時,小草由黑變綠了,放學時,小草由綠變黑了。上學時,大山由黑變青了,放學時,大山由青變黑了。上學時,花朵由黑變彩色了,放學時,花朵由彩色變黑了。這樣的景色怎麼樣?孩子都歡悦地説:“好美啊!”

後來有同學發現,早上“初升的紅日擁抱着他們。”晚上,月亮“照亮了他們回家的路”。讀到這裏,我問孩子們,這裏寫太陽和月亮,除了寫出時間變化、景色的變化之外,還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孩子們抓住“擁抱”、“照亮”體會到連日月都為孩子動情了,想要保護他們,心疼他們。能從一句簡單的景色體會出這樣的情感,是多麼珍貴啊!能不能讀出那份感覺呢?孩子們把太陽的擁抱讀的那麼熱情又那麼充滿憐惜,把月亮的清輝讀得那麼清幽曠遠,這份美麗就此融化在我們的心裏。我借勢問道:“在這山溝裏,還有哪些景物對這些孩子特別有感情呢?”孩子們的想象力非常豐富,紛紛説道:連星星都不睡覺,眨着眼睛看他們,想送他們到家才放心;小河怕他們孤單害怕,嘩嘩地唱着歌;晚上的雲朵遮住了月光,看見孩子們馬上就飄散了;如果是夏天上學,太陽過熱,大樹也想為他們遮太陽呢!小鳥孩子枝頭為他們唱歌,他們就不會感到單調寂寞。尤其是這連綿起伏的大山,一直彎着腰,讓孩子們踩在他的背上,不要摔倒,好好去上學!在孩子們善良眼睛的觀察下,一些景物都變得有情有義。這樣的景色怎麼樣啊?孩子們欣喜地回答:“好温馨啊!好有趣啊!”這哪是景有情啊?這明明是學生們的心意啊!這麼善良的孩子們,怎能不讓人心動和喜歡呢?

再看看,在這幅山溝孩子上學圖中,連孩子們都變成了景色,這分景色又怎樣呢?孩子立即找出了“遠遠近近、腳步匆匆”和“遠遠近近、説説笑笑”這兩部分,不等我引導提問孩子們就已經説開了:上學的時候,着急怕遲到,走得很快。回來的時候,可以悠然自得,慢慢回家,也有時間説説笑笑了!我問學生:山溝裏的孩子們腳步匆匆、説説笑笑,為這條上學路帶來了什麼?孩子們思考後回答:帶來了聲音、帶來了快樂!原來,這幅畫不但美麗,而且會動、有聲,你説這景色怎樣樣?孩子們會心一笑回答:“好奇妙、好有意思啊!”我們把這幅畫拉到自己身邊,你聽見他們説笑的內容了嗎?孩子們紛紛發言:他們在説今天在學校裏學到了什麼?(這是好學的孩子!)他們在説今天給老師送了一束野花、(這是愛老師的孩子!)他們在説今天誰又在跑步比賽中得第一了!(這是敢於競爭的孩子!)他們在説今天誰又把同學的凳子抽掉,讓人家摔倒了。(這是個調皮的孩子,以後可別這樣了啊!)孩子們開心地笑了!

欣賞完這幅畫裏的景色,我問孩子們:如果讓你用一個詞語形容山溝裏的孩子上學的情況,你會説什麼?必須要聯繫課文説出理由。孩子們有的説艱苦,因為起早貪黑、翻山越嶺。有的説苦中有樂,因為他們在上學的途中看景色、説笑話、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有的説先苦後甜,他們現在艱苦學習,以後才會實現理想,改變山溝的窮面貌。這才是本單元“讀書”的意義!

我在小結中問道:山溝裏的孩子在面對這麼艱苦的條件,依然快樂地去上學,他們身上有着怎樣的精神?孩子們説,堅持、勤奮、樂觀,懂得互相照顧和分享,這是山溝裏的孩子最淳樸可愛的地方。當我們再去讀課文的時候,不再用沉悶的語調突出他們的艱苦,而要體現山溝裏別樣的風景、別樣的成長!

結課之時,讓孩子們談自己的收穫,孩子的體會豐富細膩了許多,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懂得了珍惜,懂得了面對困境要樂觀積極,懂得了讀書可以改變自己、改變家鄉,有個孩子説,山溝裏的孩子改變他們家鄉的窮面貌,我們也可以把城市建設得更好啊!看看,這就是讀書對城市孩子的意義!

下課後,我思索着,也許,文本中都藏着適合我們的元素,我們需要去發掘,在文本和學生之間搭建一座橋樑,讓孩子在自己的生活中得以成長,那才是最有意義的!

山溝裏的孩子教學反思4

《山溝裏的孩子》是本冊第五單元主題為讀書的第二篇主體課文,它是一篇抒情散文,他用富有情感的語句,描寫了山溝裏的孩子們起早貪黑、翻山越嶺去上學的情景,就像一幅幅流動的畫面一樣生動而又多彩,讚頌了山溝裏的孩子刻苦學習、樂觀向上的精神。在教學本課時,我根據課文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情況,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第一、重視朗讀,把握好語調的變化。本篇課文的意境很美,適宜於學生個人讀,認真品味。所以老師要先範讀,學生認真聽,然後讓學生練讀,注意把握好語調的變化。比如“這座山”“那座山”“山楂果由紅變黑了,路邊的草垛由黃變黑了,男孩子身上的褂子也由藍變黑了”“天黑洞洞的。忽然,天空中亮起了一盞燈,哦,那是月亮喲,它把清輝灑向田野,照亮了孩子們回家的路”。通過朗讀,體會山溝裏的孩子上學的困難,以及他們積極向上的精神。

第二、全文的基調是昂揚向上的。山溝裏的孩子有遠大的理想,他們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熱愛學習,他們不怕困難,奮發向上,腳踏實地。所以讀的時候,語調要輕快。

第三、創設情境,啟發想象。在把握課文基調的基礎上再拓展,想象孩子們在上學路上會遇到什麼困難。老師這時可以創設情境啟發學生,如:“當冬天下大雪時,生病時,山路崎嶇陡峭摔倒時……從而體會山溝裏的孩子積極進取,不怕困難的求學精神。讓居住在城裏的孩子來學習本文有一定的難度,所以老師要根據自己所知充滿情感的向學生説明,根據課文插圖啟發學生想象,向山溝裏的孩子學習,學習他們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還熱愛學習,認為上學是快樂的事。把握好這些,讓學生珍惜自己現有的學習條件,端正學習態度,這節課也就上成功了。

山溝裏的孩子教學反思5

《山溝裏的孩子》是篇敍事散文,用富含感情的語句描寫了山溝裏的孩子起早貪黑去上學的情景。頌揚了山裏的孩子不怕困難、刻苦學習的精神。

葉聖陶先生説:“學語文要靠學生自己讀書,自己領悟”。要想使學生通過朗讀達到有效的感悟,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至關重要。教學時只有將學生的情感完全調動起來,與作者和課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產生強烈的共鳴,形成“心理相融”,他們的朗讀才能真正到位,感悟才能更加深透。因此,教學中,我一直把朗讀貫穿教學始終。朗讀是進行閲讀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是檢驗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標誌。

在理解課文的學習活動中,我讓學生跟山溝裏的孩子作對比,促使他們“角色移位”,能夠設身處地地想象山溝裏的孩子在學習中所遇到的困難,學習這些孩子不怕困難、刻苦學習的精神。

在教學時,我更注重教給學生方法,培養他們的能力。在教學設計中,我也十分重視學法的指導,引導學生在閲讀的過程中,整體入手,整體把握,整體感知;引導學生在理解山溝裏的孩子上學困難時重點精讀、品位朗讀;同時讓學生在“找一找,讀一讀,畫一畫,想一想,議一議,寫一寫”中,理解課文的內涵,讓學生的感情與作者之情、作品之情產生共鳴。

教學中我設計了用四組對比句帶全篇的環節,教師先出示一組,再讓學生去找,不僅激發學生積極參與,還充分調動了學生讀書的積極性。

美中不足之處,上完課才感覺到,我只是讓學生找到了四組對比句,而沒有讓他們深入的去讀,去感受讀,去體味讀,如果學生在抓住重點的詞句讀—去想—再讀—再體驗,學生就會在閲讀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積累語言、運用語言。

山溝裏的孩子教學反思6

一、描述

《山溝裏的孩子》是一篇敍事散文,用富含感情的語句描寫了山溝裏的孩子起早貪黑去上學的情景。頌揚了山裏的孩子不怕困難、刻苦學習的精神。

二、分析

葉聖陶先生説:“學語文要靠學生自己讀書,自己領悟”。要想使學生通過朗讀達到有效的感悟,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至關重要。教學時只有將學生的情感完全調動起來,與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產生強烈的共鳴,形成“心理相融”,他們的朗讀才能真正到位,感悟才能更加深透。因此,教學中,我千方百計地創設情境,除了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學生,調動學生以外,還利用情態語言“煽情”,尤其是給學生講了一個真實的故事後,使學生們深受感動。使課堂氛圍達到了高潮。

某次,我注重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要想讓學生通過閲讀達到有效的感悟。這隻有充分凋動起學生的感情。與作者和文中的主人公產生共鳴,行成“心理相融”他們的朗讀才能真正到位,感悟才能更加深透。因此,在教學中我千方百計地創設情境,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學生。利用新聞圖片進行“煽情”感動學生,促使學生與文中的主人公進行情感上的交流,同時積累語言、運用語言。

三是拓展延伸,激發學生的想像,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學生想像山溝未來的巨大變化,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使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培養。

三、規劃

美中不足之處,上完課才感覺到,如果本節課再增加拓展延伸環節,就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想象,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學生想像山溝未來的巨大變化,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用自己生動的語言描述自己想像的山村未來的美景。將更加豐富孩子們的想像力和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

山溝裏的孩子教學反思7

上週一進行了一堂《山溝裏的孩子》公開教學,通過課後反思,總結了一節課的得失。

1、葉聖陶先生説:“學語文要*學生自己讀書,自己領悟”。要想使學生通過朗讀達到有效的感悟,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至關重要。教學中,我以顏色為主線,第二自然段與第四自然段相對比,一直把朗讀貫穿教學始終。通過男女生對比讀、師生對比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達到了熟讀成誦的教學目標。這也為今後的語文教學中的背誦環節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借鑑。

2、在難點的突破上,我抓住了對重點詞語的理解來解讀課文。例如在教學第六自然段時,我抓住“金鑰匙”“豐富的寶藏”來解讀,通過學生自己合作交流討論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居然能説出老師非常滿意的答案。這是本節課的一大亮點,也同時是課堂的有效生成。

3、對於本篇課文的情感把握比較準確到位,無論是剛開始的播放視頻還是範讀配樂都採用了比較積極向上的素材。沒有讓學生一直停留在山溝裏孩子的貧窮和艱難上,這也為學生理解把握課文奠定了好的情感基礎。

4、這節課最大的不足在於時間的掌控不足,這導致了一節課沒有完成設定的教學任務,如讓學生合理想象,自由説話,説説山溝裏孩子“夏天,雷雨交加時……冬天,大雪紛飛時……”上學的情形,這一環節就省略了。通過課後反思,我覺得除了環節設計過多這一弊端外,還有各個環節銜接不夠緊密的問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