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紅綠燈》思想品德課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68W

執教了一節品德課,我以為課堂容量豐厚,形式多樣,看起來很充實,學生也能侃侃而談,貌似掌握得不錯。然後,放學後,我卻意外地看見學生仍然做着不守交規的事,無論是自發的還是家長帶領的,這課上與不上沒多大影響。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

《紅綠燈》思想品德課教學反思

分析教材:打開品德與社會第五冊第四單元第三課《紅綠燈》,我們會發現教材內容共7頁,由情景劇、知識窗1、警示欄、反光鏡、急救站、知識窗2、辨析角7塊內容組成。

教材在編排上內容涉及廣並有所穿插,感覺較凌亂。我就把這些內容歸類,分為三塊:一是認識交通標誌,瞭解交通法規;二是學習簡單處理交通事故的方法;三是收集交通標誌,編寫安全用語。根據這樣的劃分,我給第一課時定的教學目標就是:

1、認識部分交通標誌,瞭解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交通法規和交通安全知識,認識違反交通規則的嚴重後果和遵守交規的重要性。

2、感受違反交規的嚴重後果,提高交通安全意識。

3、能自覺遵守交通規則。

教學環節為

(一)學生談談生活紅常見的違反交規的現象,並出示一些數據,感受遵守交規的重要性。

(二)分析交通事故,感受違反交規的嚴重後果,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

1、師播放交通事故片斷,學生談感受。

2、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交通事故及感受。

3、探究事故原因。

4、交流自己在生活中違反交規的原因

5、出示數據。這些觸目驚心的數據意味着什麼?學生談感受。

(三)從身邊入手,從自己做起,做到人人遵守交規。

1、作為小學生,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1)自覺遵守:交流生活中已經自覺遵守的方面。

採訪交警:小學生特別需要注意的方面(騎車安全)

(2)宣傳:向誰宣傳?宣傳什麼?

2、向小學生,宣傳內容:交通規則

交通標誌(為什麼要宣傳;學生帶領大家學習交通標誌)

3、向父母(開車的):結合課前調查説理由:酒後駕車(出示相關圖片)、闖黃燈

採訪交警:為什麼不能闖黃燈

4、向司機、行人

(四)製作平安符

分析教學目標和教學設計,我們就會發現引導學生感知交通法規的重要性、違規的可怕性所佔的比例較大。而真正與學生息息相關的第三環節沒有細化。其實,對於學生來説,違反交規次數最多最常見的應該就是闖紅燈了,所以我們應該直接從課題入手,從紅綠燈展開學習。再分析,無論是學生還是家長、親朋好友不遵守交規真正的原因不是他們不瞭解交規,也不是不知道違反教規的後果,而是總有一些闖紅燈的心理存在,這是教材裏沒有涉及的。而課中我們並沒有對這一塊學生未知的內容進行深究,學生無法瞭解,就起不到震撼人心的效果。那麼,這塊內容要不要放進去?要不要深究?看看學生的反映,我們認為去掉交通標識的內容,補充闖紅燈心理,而且作為教學重點進行。所以,對於教學目標為了改動:

1、體會車禍猛於虎,感受違反交通法規的嚴重後果,意識到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交通安全人人有責。

2、剖析闖紅燈的心理,瞭解作為行人應該遵守的一些基本交通法規、交通知識。

3、在生活中能自覺遵守交通法規,安全出行,有一定的自我保護意識。

教學環節:

(一)從《紅綠燈》歌,引出課前十字路口的調查闖紅燈現象頻繁。

(二)剖析闖紅燈心理及其危害:僥倖(盲區、慣性)、趕時間、從眾。

(三)學習書本上的交規。

(四)結合文明城市的評比,呼籲大家文明行走,遵守交規,熱愛生命。

如此一調整,整節課重點突出、難點突破,層層深入。再來看看第二次試教學生的情況。

 情況一:僥倖心理

※盲區

教師:剛才相當一部分同學都提到車子離自己還遠着呢,幹嗎不過去,甚至覺得汽車肯定會讓行人的,他們抱着僥倖的心理,自認為很安全就闖了過去。這樣做真的安全了嗎?為了説明問題,老師坐在駕駛室裏,拍下了一組行人從我車前經過的畫面。仔細觀察一下,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前幾張照片中有行人從車前走過,有一張中的行人消失了。

教師: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發生?

學生:行人被汽車的一側柱子擋住了,司機看不見。

教師:是呀,這就是司機駕駛時的視覺盲區。其實,這樣的盲區還遠遠不止這一個。

(出示卡車盲區示意圖)

課上到這裏,學生很震驚,紛紛喊道“太危險了!”這時,教師的導語“因為盲區而引發的交通事故比比皆是,我們同學個子小,更容易被司機忽視。可千萬不要小看了這個盲區啊。”又像催化劑一樣震撼着學生的心靈。學生作為行人或者乘坐者從來沒想過也沒注意過駕駛員的因素。這個環節是他們從未了解過的知識點,過往的經驗開始動搖。

※慣性

出示圖片(大卡車圖)

師:你看,這輛大卡車剛剛緊急剎車停下。你看到了什麼?

生:地上黑黑的車輪印。

師:這是剎車後輪胎在地面留下的痕跡。當汽車在正常行駛的情況下緊急剎車,由於慣性還會向前滑行,你猜猜汽車會滑出多遠?

生:2米,最多5米

教師:汽車以每小時60公里的速度行駛時,緊急剎車還會向前滑行15——20米),我們這個報告廳從這頭到那頭就有20米。滑出那麼長長的一段距離,車子才能完全停下,多危險啊!

在數字面前,學生再一下發出驚歎。教師再補充天氣因素影響開車的內容。學生的驚訝程度不用言表,一連串的事實依據讓他們覺得再也不能害着僥倖心理過馬路,否則真是視生命為兒戲了。“盲區、慣性、天氣影響”這些教學內容並不是教材中有的,而是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增加的,對於糾正學生的違規有直接作用。像這樣的補充是需要且必要的。教材不是學生被動接受的對象和內容,而是引導學生認知發展、生活學習、人格建構的一種範例。

根據各種不同的心理,老師一一剖析其中的'安全隱患,增加了課堂容量,使學生心靈震撼。下課了,學生還在唏噓不已,我不禁高興:這節課沒有白上!

反思兩次教案的設計,兩節課後學生的不同反應,我認為教材提供的內容要用,可以有機調整順序。教材的編寫是有較強的邏輯關係的,內容是相互銜接、相互滲透的,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按教材的順序漸進很有必要。但是千篇一律,不注重特殊性循規蹈矩有時也不符合實際。而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身邊的課程資源對教材內容的順序進行適當的調整,則有利於提高教學效果。每一課都有一些諸如知識窗、老照片、時空隧道、小討論、小測試、金點子、評議箱、知音信箱、廣角鏡、交流廳、展示台、收藏夾等等豐富有趣的板塊,然而他們在排列上並不一定是有序的,並不是教材怎麼排,教師就怎麼上。這樣很容易上成看圖説話課,沒有挖掘它存在的意義。因此,打開一篇課文,首先要統觀整課內容,確定教學目標後,根據目標把本科的教材資料分分課時,梳理出他們之間的聯繫,在課堂中才能環環緊扣,層層深入。所以教師可以根據課時內容作適當的調整。我把與交通法規有關的內容整合在一起作為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即把知識窗1、警示欄、反光鏡、辨析角有機整合在第一課時中,主要是瞭解基本交通法規及其重要性。而交通標誌就作為第二課時的內容,即把情景劇、急救站、知識窗2定為第二課時的內容,主要是認識交通標誌,懂得急救。這樣一來,每課時的目標明確,內容有序,課堂效率大大提高。還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補充着用。當然,我們對教材內容的增補並不是隨意的,而是在分析教材內容、編者意圖之後,為了突破重難點、為了解決學生實際存在的問題才增加的。教材的內容也是要合理用上的。

我們還要有目的地取捨、補充教材內容。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善於結合實際教學需要,靈活地和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的內容進行適當的取捨、改變和補充,以使教材的內容更加符合學生的需要和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但要注意,在對教材進行補充或取捨時,不應該影響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統性。一般來説,凡是學生能讀懂看清的一般內容,可略講甚至不講;新課內容與前後知識有關處,則稍加指點,讓學生自己去分析比較。這樣既鞏固了舊知識,又為後面的教學埋下了伏筆。教師的“講”,要重在“點”上,即知識點,特別是重點、難點和熱點上,以及學生易混淆的地方。

從《紅綠燈》看品德課,總有人説教材的更新令學生愛不釋手,教材的內容豐富令教師難以把握。那麼,我們就一定要好好研讀教材,貼近學生實際生活,活用教材,上好每一節品德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