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正比例的量》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32W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正比例的量》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正比例的量》教學反思

《正比例的量》教學反思1

認識成正比例的量這一局部內容是在教學過比和比例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着重理解正比例的意義,關係是比較重要的一種數量關係,同學理解並掌握了這種數量關係,可以加深對比例的理解,並能運用它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同時可以進一步滲透函數思想。我在教學中注重以下幾點:

一、從觀察中考慮

小同學學習數學是一個考慮的過程,“可以説,沒有考慮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本課教學中,我注意把考慮貫穿教學的全過程。我出示書本例1的表格後,引導同學進行觀察,並考慮:表格中的兩種量怎樣變化的?兩種量之間有怎樣的關係?你發現了什麼?從而得出:兩個相關聯的量,初步滲透正比例的概念。這樣的教學,讓全體同學在觀察中考慮、在考慮中探索、在探索中獲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二、在合作交流中感悟

在本課的設計中,我本着“以同學為主體”的思想,在引導同學初步認識了兩個相關聯的量後,讓同學採取同桌兩人互相説説的方式自學“試一試”,在小組裏進行合作討論,做到:同學自身能學的自身學,自身能做的自身做,培養合作互動的精神,從而歸納出正比例的意義。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擴大或縮小多少倍,另一種量也隨着擴大或縮小多少倍。兩種相關聯的量的比值是一定的”。儘管同學觀察、歸納的程度不一,但確實符合同學的認知

三、在生活中運用

歸納總結出了正比例的意義後,我佈置了讓同學説説生活中的一些正比例關係,並判斷一些量是否成正比例,培養同學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從而體會到數學的內在價值。

《正比例的量》教學反思2

【設計】

《認識成正比例的量》這節課,我很欣賞杭老師設計中的以下特色:

一、趣字當頭,樂在其中。

本課的設計非常注重趣味性,多處設置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遊戲、兒歌等:為理解“關聯”而設置的課前熱身“聽指令做動作”、為新課即興提供正比例素材的“剪刀石頭布”遊戲、伴隨着“數青蛙”的兒歌進行的數青蛙活動等,使學生樂在其中,很享受這個學習的過程。

二、從“關聯”切入,有效突破認知難點。

兩個量要成正比例,必須符合兩個條件:①兩個量是相關聯的量,一個量的變化引起另一個量的變化。②兩個量想對應的比值一定。在這兩個正比例的本質屬性中,認知難點是認識相關聯的量。而本課就是從“關聯”切入的,先設計一個“聽指令做動作”的遊戲,讓學生體驗“關聯”,再順水推舟地把這種生活中的“關聯”遷移到數學上。在認識“相關聯的量”時,為學生提供了多個表格素材“已讀頁數與未讀頁數”、“每天讀的頁數與需要天數”等,使學生充分理解與認識了“怎樣的兩個量是相關聯的量”。

三、提供多種素材,使“正比例”的本質自然凸顯。

在探究發現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多種“成正比例的量”的素材:“剪刀石頭布”遊戲中即興產生的表格、教材例題1的表格等,使學生累積與體驗了大量的“成正比例關係”的內在規律,使“成正比例的量”的本質屬性自然地凸顯

學生眼前。待到“觀察比較、歸納概念”時,本質屬性則是呼之欲出、水到渠成。

四、練習新穎且豐滿。

本課的練習很新穎,除了肩負鞏固新知的作用外,還承載了很多獨到的內涵,就像作家筆下塑造的人物形象般,很豐滿。如:

“生活中的正比例關係”,讓學生體會到只要留心觀察,正比例關係在生活中比比皆是,瞭解生活中變量的規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

“學習到現在,你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如果全班的人數一定,滿意與較滿意的人數成正比例嗎?”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自我評價學習過程的意識。

“數學週記”那題,把原來的一個判斷題“人的年齡與體重成正比例。()”轉變成以學生數學週記的形式呈現。既讓學生萌發了尋找生活中正比例關係的慾望,又給我們提供了本課作業的新方向——數學週記。

“正比例的名言欣賞”,既有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正比例,又勉勵了學生,教育了學生。

【我的調整】

我在執教本課時,對杭老師的設計作了某些小小的調整:

1、“數青蛙活動”置後。

杭老師的“數青蛙活動”是設置在“認識相關聯的量”的第三部分並貫穿到“歸納概念”環節的。但我認為“數青蛙活動”中形成的“成正比例的量”有太多組了,有點紛繁複雜,不利於放置在認識本質屬性的環節。所以我把數青蛙活動放置在後面的鞏固練習中處理。

2、觀察表格中,增加一問,使認識更深刻。

在認識“相關聯的量”中觀察表格一環,除了讓學生觀察思考“表中有哪兩個量?這兩個量是怎樣變化的?”之外,我認為還應該在這兩問之後增加這樣一問“從表格中,你能找到一些不變的東西嗎?”,這樣,既可讓學生體會到這些量的變化不是雜亂無章的變化,而是遵循着一定的規則在變化,又可為學生後續發現“成正比例的量”中相對應的比值不變埋下伏筆。

3、課容量較大,適當刪減了一些內容。

為了節約時間,“數學書的研究”換成了“購買QQ糖的情況表”,名言欣賞從4句縮減成了1句並放在課尾(畢竟是數學課)。

4、課後作業增加了題為“生活中的正比例”的數學週記一篇。

【總而言之】

當然,本課對教師的調控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特別是在引導發現、歸納概括環節變數很大,要隨時跟着學生的節拍不斷調整預案、引領生成。

上這樣的課,很有挑戰性!

《正比例的量》教學反思3

在教學成正比例的量之前,學生們已經學會了一些常見的數量關係,如:速度、時間和路程的關係,單價、數量和總價的關係等,而正比例是進一步來研究這些數量關係中的一些特徵。在教學例1,自學例2時,我都鼓勵學生去觀察,去探索。尤其是例1,通過學生觀察,找出規律,填寫表格。通過觀察,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成正比例的兩種量的特點,從而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在揭示成正比例的兩種量的特點及性質時,讓學生根據問題:

1、表中有哪兩種相關聯的量?

2、相對應的路程(總價)是怎樣隨着時間(數量)的變化而變化的?

3、相對應的路程(總價)和時間(數量)的比分別是多少?比值是多少?比值表示的意義是什麼?來組織、歸納、得出其性質和意義。

在教學例2時,我安排了自學,讓學生自主的去獲取知識。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的想法 能跟老師的接近或相同,這樣他們會有成就感,從而增強他們學好數學的信心。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處在引導、輔助的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他們盡情表達對於知識的見解,讓他們深深感受到這間教室是屬於他們的,這節課是屬於他們的。讓每個學生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因此這節課的教學效果比較好。

《正比例的量》教學反思4

上週二開始上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有很多練習是判斷兩個量是否成比例,成什麼比例。

例如:

(1)被除數一定,商和除數

(2)圓柱的體積一定,圓柱的底面積和高

(3)總價一定,單價和數量

(4)三角形面積一定,底邊和高

(5)小麥每公頃產量一定,種小麥的公頃數和總產量

(6)比的前項一定,後項和比值。

根據正、反比例關係的判定方法,我們首先判斷兩個量是不是相關聯的量。具體的説,就是兩個量是否具有相乘、相除的關係,它們的結果能否通過條件知道是定值,從而判斷它們成不成比例或成什麼比例。

從學生的作業來看,(2)和(3)小題基本不會出錯,對於圓柱的體積剛剛講完,底面積*高=圓柱的體積(一定),可以很好的判斷出來是成反比例的。

(1)和(6)很多孩子是寫的成正比例,其實也是成反比例,被除數/除數=商,比的前項/比的後項=比值,可能沒有注意這裏誰是定值,或者説對於這三個量之間的變式掌握的不好。

(4)他們説不成比例,原因是多了個2,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這個的變式主要是學生沒有利用三角形的面積的推導,底*高=2*三角形的面積(一定),所以成反比例。

判斷兩個量是否成比例,成什麼比例。對學生説有點難,主要難在變形,代數式的變形在中學還要學習,現在是個初步的接觸。

《正比例的量》教學反思5

“成正比例的量”的教學,是在學生掌握了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着重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正、反比例知識,內容抽象,學生難以接受。學好正比例知識是學習反比例知識的基礎。因此,使學生正確的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是本節課的重點。正反比例關係是比較重要的一種數量間的關係,準確地把握這一關係的判斷方法非常重要。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提倡:引導學生以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數學,解決問題。在本課的設計中,我本着“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首先給了學生充分的自學時間,後讓學生採取同桌兩人互相説説的方式交流,在小組裏進行合作討論,最後在全班交流時給了學生一些較為形象具體的表格形式進行對比、分析,從而讓學生能輕易地發現兩個數量間的變化關係。通過教學,我有以下幾點反思:

一、讓學生的大腦動起來。小學生學習數學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思考”是學生學習數學認知過程的本質特點,是數學的本質特徵,可以説,沒有思考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本課教學中,我注意把思考貫穿教學的全過程,在自學提示中,圍繞正比例的意義的理解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將提綱內容簡單化、重點化,讓全體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獲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二、讓小組合作真正更有效。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提倡:引導學生以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數學,解決問題。本課的教學中,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讓學生將自學中不能理解的問題進行小組交流,因為本課時的教學內容難度相對比較大,所以我給小組活動空出了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在小組活動中真正達到思維層次上的交流,而不僅僅限於表面上的討論。事實證明,在本節課內容的教學中,小組交流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也努力做到:學生自己能學的自己學,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養合作互動的精神,從而達到互助。

三、通過練習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為了及時鞏固新知識,我由易到難設計了大容量的練習,以便讓學生將所學內容在練習中得到加深理解和鞏固。通過練習,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提高;對正比例的意義理解也加深了認識。在教學正反比例意義時還是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這堂課,對教材中幾個概念,在理解上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什麼樣的兩種量叫做相關量的兩種量,課本上的概念是: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着變化。那麼一個人的身高和體重算不算兩種相關聯的量,可以説從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有點相關,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又不相關,比如人到長大以後開始發胖,身高不變,體重變化,這又這麼説?所以,我覺得自己在教材的鑽研方面,還應多探索,多下功夫。

《正比例的量》教學反思6

在“成正比例的量”的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採用了新型授課的方法,發揮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優勢,讓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讓他們盡情表達對於知識的見解,讓他們深深感受到這間教室是屬於他們的,這節課是屬於他們的。

課前我帶領學生做完課本例1的實驗,然後就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在結合實驗,獨立自主的完成表格。再讓學生觀察整個實驗過程,把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説出來。讓學生討論得出兩種相關聯的量,以及他們之間所滿足的關係。在讓學生自己閲讀課本給出的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關係的定義,看看他們説的對不對。這一過程讓學生感受都成功的喜悦,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樂趣。

最後老師做出課堂總結,強調教學的重難點:

條件:(1)由於一種量的變換,引起另一種量的必然變化(兩種相關聯的量)。(2)這兩種相關聯量的比值一定。這兩種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這兩種量之間的關係叫做正比例關係。

如果用X和Y代表兩種相關聯的量,K代表一個定值。那麼可以用數學式子Y:X=K 表示。

《正比例的量》教學反思7

這節《正比例的意義》的教研課,已經講完大約一個月的時間了,可是我的教學反思卻遲遲沒有交上來,不是沒有反思的地方,而是反思的地方太多了,我都不知道該從如何下手去寫了。這節《正比例的意義》是北師版六年級下冊的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比的概念及求比值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比例,又是反比例和比例尺學習的基礎。引導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學會分析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關係的方法是本課的重點。

考慮到學生學習的難度和班級的具體情況,我的這堂課採用以學定教的生本課堂教學模式。我沒有用課件,沒有在多功能大廳裏講,沒有事先對孩子進行提示(以往在講教研課的時候都有“作秀”的嫌疑),只是按照我校課改的方向,課前給孩子佈置了學案,而且是兩個學案,讓學生自由的選擇其中的一個,讓孩子通過自學,完成學案。至於課堂上會出現什麼情況,我真的是毫無所知,不像以往,在哪個環節講什麼學生怎麼答,我心裏有數,可是這次不一樣。我就是要把實際中的課堂模式展現給同事們和領導。

課前我也做了大量的準備,認真的備教材備學生。把學案、習題寫在了大白紙上,讓同學們一目瞭然。在整個教研的過程中,雖然我完成了預期的教學目的,學生也能把學案上的問題歸納概括出來,但是課堂氣氛不活躍,學生不主動舉手,要點名才能站起來回答,也不能主動的提出疑問。小組討論的時候也不熱烈。流於形式了。更沒有好的生成。還是沒有脱離原來的教學模式。

課後呢,我在想課堂氣氛不活躍,可能一小部分的原因吧,是由於六年級的孩子大了,發言的時候有了顧慮,怕説不好或不對,另一部分我想就是這個形式可能孩子們還沒有適應過來,換一句準確的話,就是做為老師的我還沒有引導孩子主動的去發言去探索。實施新課改,課前給學生布置學案,我大概到我講這節教研課的時候有一個月的時間,還真的沒有摸到門路,只是摸着石頭過河。老師都如此,何況孩子們。今後這就要看老師的駕馭、引導的能力了。

當然也不都是不足,課後我把學案拿過來看了看,學生都能把學案完成,而且歸納的也不錯,只是不善於表達而已,這也是説明課改是正確的,它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而且我也告訴了大家,沒有條件用多媒體教學時,在班級用這種最古老最常見的小黑板的方式出現問題,也不錯呦。

總之了,我還在摸索中前進。還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但心裏有卻寫不出來。哎。

《正比例的量》教學反思8

數學教學要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和必需的數學,就應該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使學生感到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數學是生動的、有趣的,而不是單調的、枯燥的。數學教學中應該培養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問題、分析問題,使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從而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學好數學、用好數學的自信心。

正比例意義的教學,研究的.是數量關係中兩種相關聯的量的變化規律,如何使這個抽象的內容變得生動又形象,本課進行了設計。

課始,教師聯繫生活實際導入,讓數學從生活中來。通過教師的舉例,説明日常生活和學習活動中的許多事物相互之間有一定的聯繫,如天氣和穿衣、秋風和落葉以及學習方法和學習效益等。進而讓學生自己舉例,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生活和學習中確實有許多事物相互之間有着密切的聯繫,一個量發生變化,另一個量也隨着變化,從而非常自然地引入相關聯的量而且它們之間具有更強的規律性,這樣即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和生活的聯繫,又有效地激起學生探求新知的慾望。

最後,聯繫生活結束全課,讓數學到生

中去。在學習了正比例的意義後,讓學生聯繫生活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深切地體會到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繫。教學中用教師口述,學生隨機口答的方式,把學生帶入特定的生活情景,有效解決問題。先要求同學們有序的走出教室,每次出去兩名同學,從而建立出去的人數和次數成正比例關係的條件。這樣即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又使課堂教學形成最後的高潮。

《正比例的量》教學反思9

前幾天,以鼓樓杭老師《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的設計為藍本,加上自己的理解與調整,我上了《認識成正比例的量》這課。上完之後,我和我的學生感覺都很棒。在此,感謝杭老師精彩的預案,並希望她能“佳作”頻頻,多給我們提供借鑑的機會。同時,感謝ME網羅了這麼多的教學精英,為大家提供了交流學習的機會。

【她的設計】

《認識成正比例的量》這節課,我很欣賞杭老師設計中的以下特色:

一、趣字當頭,樂在其中。

本課的設計非常注重趣味性,多處設置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遊戲、兒歌等:為理解“關聯”而設置的課前熱身“聽指令做動作”、為新課即興提供正比例素材的“剪刀石頭布”遊戲、伴隨着“數青蛙”的兒歌進行的數青蛙活動等,使學生樂在其中,很享受這個學習的過程。

二、從“關聯”切入,有效突破認知難點。

兩個量要成正比例,必須符合兩個條件:①兩個量是相關聯的量,一個量的變化引起另一個量的變化。②兩個量想對應的比值一定。在這兩個正比例的本質屬性中,認知難點是認識相關聯的量。而本課就是從“關聯”切入的,先設計一個“聽指令做動作”的遊戲,讓學生體驗“關聯”,再順水推舟地把這種生活中的“關聯”遷移到數學上。在認識“相關聯的量”時,為學生提供了多個表格素材“已讀頁數與未讀頁數”、“每天讀的頁數與需要天數”等,使學生充分理解與認識了“怎樣的兩個量是相關聯的量”。

三、提供多種素材,使“正比例”的本質自然凸顯。

在探究發現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多種“成正比例的量”的素材:“剪刀石頭布”遊戲中即興產生的表格、教材例題1的表格等,使學生累積與體驗了大量的“成正比例關係”的內在規律,使“成正比例的量”的本質屬性自然地凸顯在學生眼前

待到“觀察比較、歸納概念”時,本質屬性則是呼之欲出、水到渠成。

四、練習新穎且豐滿。

本課的練習很新穎,除了肩負鞏固新知的作用外,還承載了很多獨到的內涵,就像作家筆下塑造的人物形象般,很豐滿。如:

“生活中的正比例關係”,讓學生體會到只要留心觀察,正比例關係在生活中比比皆是,瞭解生活中變量的規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

“學習到現在,你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如果全班的人數一定,滿意與較滿意的人數成正比例嗎?”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自我評價學習過程的意識。

“數學週記”那題,把原來的一個判斷題“人的年齡與體重成正比例。()”轉變成以學生數學週記的形式呈現。既讓學生萌發了尋找生活中正比例關係的慾望,又給我們提供了本課作業的新方向——數學週記。

“正比例的名言欣賞”,既有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正比例,又勉勵了學生,教育了學生。

《正比例的量》教學反思10

反思整節課,體現了學生自主探究,從生活情境出發,真正解放了學生,既關注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又使學生在交流評價過程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獲得豐富的體驗,較好的體現了事先的教學設想,感觸較深。

這部分內容是在教學過比和比例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着重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比例是建立在比的關係的基礎上的,所以必須讓學生回顧明確什麼是是比和比值。兩個數相除叫做這兩個數的比。所得的商叫做比值。比有兩種寫法,一種是比號寫法,另一種是用分數寫法。只有比值一樣的兩個比才能組成比例。從內容上看,“成正比例的量”這一內容,在整個小學階段是一個較抽象的概念,他不僅要讓學生理解其意義,還要學會判斷兩種是否是成正比例的量,同時還要理解用字母公式來表示正比例關係,要滲透給學生一些函數的思想,為以後初中學習打下基礎。根據教材和內容的特點,我選擇了師生互動,以教師的“引”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互動交流中去理解成正比例的量這一概念。首先,讓學生弄清什麼叫“兩種相關聯”的量,我引導學生去從表格中去發現時間和路程兩種量的變化情況,在變化中發現:路程隨着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同時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成正比例的兩種量的變化方向性。其次,我進一步引導學生考慮:路程隨着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在這一變化過程中,有什麼規律呢?學生看了春遊路程和時間表中之後,發現路程和時間比的比值是一樣的,都是500米。讓學生理解相對應的路程和時間的比的比值都是500米,從而突破了正比例關係的第二個難點。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會一定。把學生對成正比例量的意義的理解成一系統。由於學生還是第一次接觸這一概念,之後,例2的學習還是讓學生對比例1來自己理解數量和總價的正比例關係。最後,在兩個例題學習的基礎上總結出成正比例量的意義,把這意義從局部的路程和時間、數量和總價推廣到其他數量之間的關係。然後,老師例子説明,並且請學生互動找例子。

不足之處是在練習方面,學生找不到哪些數量成正比例時應讓學生討論,每個正比例關係都應讓學生互相説一説,這樣或許會懂得更多。

《正比例的量》教學反思11

數學教學要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和必需的數學,就應該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使學生感到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數學是生動的、有趣的,而不是單調的、枯燥的。數學教學中應該培養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問題、分析問題,使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從而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學好數學、用好數學的自信心。

正比例意義的教學,研究的是數量關係中兩種相關聯的量的變化規律,如何使這個抽象的內容變得生動又形象,本課進行了設計。

課始,教師聯繫生活實際導入,讓數學從生活中來。通過教師的舉例,説明日常生活和學習活動中的許多事物相互之間有一定的聯繫,如天氣和穿衣、秋風和落葉以及學習方法和學習效益等。進而讓學生自己舉例,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生活和學習中確實有許多事物相互之間有着密切的聯繫,一個量發生變化,另一個量也隨着變化,從而非常自然地引入相關聯的量而且它們之間具有更強的規律性,這樣即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和生活的聯繫,又有效地激起學生探求新知的慾望。

最後,聯繫生活結束全課,讓數學到生活中去。在學習了正比例的意義後,讓學生聯繫生活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深切地體會

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繫。教學中用教師口述,學生隨機口答的方式,把學生帶入特定的生活情景,有效解決問題。先要求同學們有序的走出教室,每次出去兩名同學,從而建立出去的人數和次數成正比例關係的條件。這樣即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又使課堂教學形成最後的高潮。

《正比例的量》教學反思12

認識成正比例的量這一部分內容是在教學過比和比例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着重理解正比例的意義,關係是比較重要的一種數量關係,學生理解並掌握了這種數量關係,可以加深對比例的理解,並能運用它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同時可以進一步滲透函數思想。我在教學中注重以下幾點:

一、從觀察中思考

小學生學習數學是一個思考的過程,“可以説,沒有思考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本課教學中,我注意把思考貫穿教學的全過程。我出示書本例1的表格後,引導學生進行觀察,並思考:表格中的兩種量怎樣變化的?兩種量之間有怎樣的關係?你發現了什麼?從而得出:兩個相關聯的量,初步滲透正比例的概念。這樣的教學,讓全體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獲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二、在合作交流中感悟

在本課的設計中,我本着“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在引導學生初步認識了兩個相關聯的量後,讓學生採取同桌兩人互相説説的方式自學“試一試”,在小組裏進行合作討論,做到:學生自己能學的自己學,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養合作互動的精神,從而歸納出正比例的意義。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擴大或縮小多少倍,另一種量也隨着擴大或縮小多少倍。兩種相關聯的量的比值是一定的”。儘管學生觀察、歸納的程度不一,但確實符合學生的認知

三、在生活中運用

歸納總結出了正比例的意義後,我安排了讓學生説説生活中的一些正比例關係,並判斷一些量是否成正比例,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從而體會到數學的內在價值。

《正比例的量》教學反思13

成正比例的量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中的一個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之後的一個內容,通過學習,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會正確判斷成正比例的量,並初步瞭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圖象特徵,並能根據圖象解決有關的簡單問題。

根據教材和內容的特點,我選擇了師生互動,以教師的“引”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互動交流中去理解成正比例的量這一概念。首先,讓學生弄清什麼叫“兩種相關聯”的量,我引導學生從表格中去發現時間和路程兩種量的變化情況,在變化中發現:路程隨着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同時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成正比例的兩種量的變化方向性。其次,我進一步引導學生考慮:路程隨着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在這一變化過程中,有什麼規律呢?學生看了表之後,發現路程和時間比的比值是一樣的,都是90。這時,教師也舉了一個例子,就是450÷9=50,從反面的例子,讓學生理解相對應的路程和時間的比的比值都是90,從而突破了正比例關係的第二個難點。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會一定。把學生對成正比例量的意義的理解成一系統。由於學生還是第一次接觸這一概念,之後,例2的學習還是讓學生對比着例1來自己理解數量和總價的正比例關係。最後,在兩個例題學習的基礎上總結出成正比例量的意義,把這意義從局部的路程和時間、數量和總價推廣到其他數量之間的關係。

不足之處是在練習方面,學生找不到哪些數量成正比例時應讓學生討論,每個正比例關係都應讓學生互相説一説。

《正比例的量》教學反思14

本節課對學生是新的知識點,在實施授課時,我先用“時間和路程”的表格,出示三個問題逐一引導學生(①表格裏有幾種量?分別是什麼?②當一種量變化(增大)時,另一種量怎樣?③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是什麼?比值分別是什麼?)。

學生很清晰地回答了①和②兩個問題,當回答第②個問題時,告訴他們像這樣,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它變化。對第③個問題,學生能説出比是速度,比值都是一樣的,即90千米/小時,進而引導學生如果兩種相關聯的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一定時,小學數學教學反思,這兩種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表中的路程和時間是成正比例的量。學生感到很好理解,也很明白。可當我問單價一定,數量和總價是不是相關聯的量?為什麼?點到的學生都説是,但説到原因時,都認為是比值一定,所以是相關聯的量。看來學生對“相關聯的量”和“成正比例的量”理解不清,又舉了一些例子,結合定義,學生才理解。

下課後,我在想原因,是不是把“相關聯的量”和“成正比例的量”一下給學生,對學生來説都是新名詞,出現了聽起來明白,用起來不會的現象。結合我的思考。在第二個班上課時,我先把“相關聯的量”引入後,給學生舉一些相關聯的量的例子,又讓學生舉例,接着讓學生總結如何判斷兩種量是否是相關聯的量,隨後舉出一本書看的頁數和剩下的頁數、路程和時間、圓的周長和半徑,讓學生分別求兩種量的比值,學生髮現,有的比值是同一個數,有的是不同的數,進而告訴學生成正比例的量的概念。

第二個班的學生對練習的回答情況,可以看出學生掌握的較好。我感到分兩次把概念給他們,並把每一個都講透,學生會學的很快,我們講的也很輕鬆。

兩節課後,同組交流時,劉老師還告訴我一種設計方法,由圓引入,半徑和周長、半徑和麪積,它們都是兩關聯的量,一個是成正比例的量,一個不是。我感覺這種設計方案也很好,有機會的一定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