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正比例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34W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正比例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正比例教學反思

正比例教學反思1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義”這部分內容 着重使學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義。正、反比例關係是比較重要的一種數量關係,學生理解並掌握了這種數量關係,可以應用它解決一些簡單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實際問題。

在教學了正比例知識後,大部分學生都明白瞭如何判斷兩個量是不是正比例,在做題時,學生出錯的可能性不大,主要在於語言表達的完整性和科學性上。可是一旦教授了反比例的知識之後,學生開始混淆兩者了!不知道是把兩個量相“乘”還是相“除”!這是由於學生對於“正”和 “反”的理解不夠到位。

所謂的“正”,我們可以理解為:一個量變大,另一個量也隨着變大;一個量變小,另一個量也隨着變小。總而言之,兩個量發生了相同的變化。那麼反比例的“反”怎麼理解呢?有的同學已經可以自己概括了:兩個量發生了不同的變化,即一個變大另一個就隨着變小;一個變小另一個就隨着變大。這樣的講解可以使學生掌握可靠的、初步判斷兩個量可能成什麼比例的方法,有助於有序思維的展開!

正比例教學反思2

剛剛上完正比例的教學資料,有以下幾點心得:

1、比例是建立在比的關係的基礎上的,所以必須讓學生回顧明確什麼是是比。兩個數相除叫做這兩個數的比。比有兩種寫法,一種是比號寫法,另一種是用分數寫法。

2、單刀直入(其實學生已經預習明白)主題,告訴學生什麼叫做正比例:兩個量發生變化後(能夠變大爺能夠變小),他們的比值不變我們就説這兩個量成正比例。教師例子説明,並且請學生互動找例子。

3、此刻這個環節是比較重要的,我不認同書本上就靠表格天數據來認知正比例。首先強調這兩個量都能夠作為比的前項後後項,可是最好是寫出有意義的比;其次,要求學生針對每一對數據表格都要寫出一個比,並且求出比值,從而加深對正比例的意義的理解,也強化了正比例的計算方法。我覺得這個環節是十分十分重要的,比起空洞地填寫表格要實在的多,學生經過這個活動基本上掌握了正比例的意義,能準確地確定正比例。

4、運用以上的知識和方法,請學生完成書上的作業。檢查結果基本上沒有錯誤。

注意點:讓學生自我找生活中的例子可能不是很準確;表達闡述正比例的關係中,有些例子需要加入前提,如直徑和半徑成正比例的前提是同圓或等圓。

正比例教學反思3

“正比例的意義”是一個對於小學生來説十分抽象的數學概念性知識。昨日,我試教了這一課,在教學中調動了學生的生活經驗,用日常概念來幫忙學生理解數學概念,幫忙學生初步感知,完成對新知的建構。然後,經過例題指導學生主動概括出正比例的本質特徵,學生的理解深刻,準確。

由於學生在上學期已經學過比的意義、比的化簡與比的應用。在上一節課也體會了生活中存在的變量之間的關係,這些都為學生學習正比例奠定了基礎,正比例關係是數學中比較重要的一種數量關係,它也為學習反比例進行鋪墊,同時,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往往比較困難。為此,我密切聯繫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設計了系列情境,讓學生體會生活中存在很多相關聯的量,它們之間的關係有着共同之處,從而引發學生的討論和思考,引導學生認識成正比例的量以及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

我首先給學生提共了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和麪積與邊長的變化關係。讓學生獨立填表、觀察,然後與同伴交流,經過表格、圖象、表達式的比較,體會到雖然正方形的周長和麪積都隨邊長的增加而增加,但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面積與邊長的變化規律並不相同。同時,學生將初步感知“在變化過程中,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的比值必須”,為認識正比例奠定基礎。同時,藉助圖形直觀、動態地體現了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成正比”的過程,為學生後面學習正比例的圖象積累經驗。之後,我給學生供給第二個情境:當速度必須時,汽車行駛的路程與時間的變化關係。教學時,我先讓學生把汽車行駛的時間和路程表填完整,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當時間發生變化時,路程怎樣變化第三個情境則是,購買同一種蘋果時,應付的錢數與購買的蘋果質量之間的關係。

經過以上這兩個實例,引導學生認識到:路程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在變化的過程中路程與時間的比值相同;應付的錢數隨購買蘋果的質量的變化而變化,在變化過程中應付的錢數與質量的比值相同。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經過比較,概括出以上實例的共同點,引出“正比例”。最終,經過小結、練習讓學生總結出確定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的依據:1.兩種相關聯的變量;2.當一種量變化時,另一種量也隨着變化;3.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必須。

正比例教學反思4

比例的教學,是在學生掌握了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着重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正、反比例知識,內容抽象,常常感覺老師教得枯燥,學生學得艱難,我認為讓學生反覆感知,形成充分的感性認識,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抽象概括,是形成概念的良好途徑。因此,我在教學時首先細緻安排學生初步感知,通過讓學生寫出路程與時間的比,求比值,找規律,寫數量關係,讓學生初步感知正比例的要點。第二,僅有例題的首次感知學生還不能形成正比例的概念,因此,我變換情境,選擇與例題不同的數量:鉛筆的數量和總價,耕地的時間和耕地總公頃數。讓學生反覆感知正比例概念的規律。這樣既拓展了教材,又進一步增加了學生的感性認識。為學生高度概括正比例概念打下了基礎。第三有了前面充分的感性認識,我提出幾個問題,引導學生有序的思考,以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讓學生進一步突破正比例概念中的一些關鍵詞,如:相關聯的量,相對應的數,比值等,學生在合作學習時互相交流,互相討論,把各自對正比例概念的感知會聚,綜合,從而抽象出正比例的意義是: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着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一定,這兩種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在這節課中,學生通過對正比例的初步感知,不同情境下的反覆感知,討論探究等過程,積累了對正比例概念的豐富的感性認識,並以此為基礎高度概括出了正正比例的意義,從而牢固的掌握了正比例的意義,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高二化學教學反思中彩那天教學反思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

正比例教學反思5

星期五上了一課《正比例的意義》,上完課聽了老師們的點評,感受頗多,受益匪淺,對於備課時遇到的許多矛盾也豁然明朗了。

這是一堂概念課,全新的概念傳授,在這之前學生沒有任何這方面的基礎,得出概念必定要引導學生逐步發現規律。原先的備課就直接出示例題,讓學生通過填表,再通過一個個的小問題的問答逐步發現。如果在一堂公開課上直接就這樣上,是不是不太能充分體現課改理念。於是,就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

師:本週一我校第三屆讀書節拉開了帷幕。“六(4)班有一位李明同學,今年13歲,身高1.5米。上星期天,他專門騎自行車以每小時15千米的速度到市圖書館去購買圖書,行了3小時,買了4本單價為12元的《青銅葵花》,用掉60元,還剩40元。”

師:同學們,你能從中找出哪些數量? 圍繞這幾組數量關係師出示了四張統計表

表一:李明騎自行車的路程和時間如下表

表二:《青銅葵花》總價和單價統計如下表

表三:李明買書用去的錢數和剩下的錢數統計如下表

表四:李明的身高和年齡情況如下表

(讓生逐一填寫完整。其中表四的空格要求學生通過預測完成)

師問:從這四張表中,你發現了什麼?能不能根據你的發現給這四張表分分類?

設計意圖:將多種數量整體融合在一個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是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感知數學問題來源於現實生活。將表格填寫完整的過程是為了學生初步意識到每張表格中兩個量之間的關係。給這幾張表格分類是為了讓學生區別開什麼是“相關聯的量”、什麼是“比值一定”,在比較區別的過程中讓學生逐步掌握判斷兩個量能否成正比例的兩個必備條件。

陳老師點評:老師課前做了精心準備將所有的問題集中在一個生活情境中,這樣的設計是不錯,但有些細節應注意,如作為15歲的李明騎了3小時去買書,有點不符合實際,如果改成乘車去買書,同樣達到設計意圖,又符合實際;學生在預測李明40、60歲的年齡時不一定就一個答案,在一定的範圍內左右應該也認同,不能全盤否定。

羅主任點評:一開始就拋出這四張表讓學生去比較,這樣的安排順序混亂。學生對於成正比例關係的兩個量是怎樣一種模式、具體概念還沒有形成之前,後面兩張表的出現會影響學生對新知掌握,應讓學生在掌握好概念後,在強化訓練的基礎上再出現後兩張表讓學生去判斷。如果我上的話,就直接出示書中的表格(例1、2),填完整的基礎上比較它們的共同點,引出正比例的概念……

反思:怎樣判斷一堂課成功與否,關鍵看效果。按照我這樣的設計,中上等學生應該是掌握的不錯,那後進生呢?與主任的上課設計兩相比較,可能後者的設計使後進生更容易掌握,掌握的更紮實。不管是平時的隨堂課還是領導來聽的公開課,“真實有效”才是我們的課堂追求,不能因為追求某種形式,而忽略學生的掌握過程。

正比例教學反思6

【設計】

《認識成正比例的量》這節課,我很欣賞杭老師設計中的以下特色:

一、趣字當頭,樂在其中。

本課的設計非常注重趣味性,多處設置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遊戲、兒歌等:為理解“關聯”而設置的課前熱身“聽指令做動作”、為新課即興提供正比例素材的“剪刀石頭布”遊戲、伴隨着“數青蛙”的兒歌進行的數青蛙活動等,使學生樂在其中,很享受這個學習的過程。

二、從“關聯”切入,有效突破認知難點。

兩個量要成正比例,必須符合兩個條件:①兩個量是相關聯的量,一個量的變化引起另一個量的變化。②兩個量想對應的比值一定。在這兩個正比例的本質屬性中,認知難點是認識相關聯的量。而本課就是從“關聯”切入的,先設計一個“聽指令做動作”的遊戲,讓學生體驗“關聯”,再順水推舟地把這種生活中的“關聯”遷移到數學上。在認識“相關聯的量”時,為學生提供了多個表格素材“已讀頁數與未讀頁數”、“每天讀的頁數與需要天數”等,使學生充分理解與認識了“怎樣的兩個量是相關聯的量”。

三、提供多種素材,使“正比例”的本質自然凸顯。

在探究發現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多種“成正比例的量”的素材:“剪刀石頭布”遊戲中即興產生的表格、教材例題1的表格等,使學生累積與體驗了大量的“成正比例關係”的內在規律,使“成正比例的量”的本質屬性自然地凸顯

學生眼前。待到“觀察比較、歸納概念”時,本質屬性則是呼之欲出、水到渠成。

四、練習新穎且豐滿。

本課的練習很新穎,除了肩負鞏固新知的作用外,還承載了很多獨到的內涵,就像作家筆下塑造的人物形象般,很豐滿。如:

“生活中的正比例關係”,讓學生體會到只要留心觀察,正比例關係在生活中比比皆是,瞭解生活中變量的規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

“學習到現在,你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如果全班的人數一定,滿意與較滿意的人數成正比例嗎?”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自我評價學習過程的意識。

“數學週記”那題,把原來的一個判斷題“人的年齡與體重成正比例。()”轉變成以學生數學週記的形式呈現。既讓學生萌發了尋找生活中正比例關係的慾望,又給我們提供了本課作業的新方向——數學週記。

“正比例的名言欣賞”,既有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正比例,又勉勵了學生,教育了學生。

【我的調整】

我在執教本課時,對杭老師的設計作了某些小小的調整:

1、“數青蛙活動”置後。

杭老師的“數青蛙活動”是設置在“認識相關聯的量”的第三部分並貫穿到“歸納概念”環節的。但我認為“數青蛙活動”中形成的“成正比例的量”有太多組了,有點紛繁複雜,不利於放置在認識本質屬性的環節。所以我把數青蛙活動放置在後面的鞏固練習中處理。

2、觀察表格中,增加一問,使認識更深刻。

在認識“相關聯的量”中觀察表格一環,除了讓學生觀察思考“表中有哪兩個量?這兩個量是怎樣變化的?”之外,我認為還應該在這兩問之後增加這樣一問“從表格中,你能找到一些不變的東西嗎?”,這樣,既可讓學生體會到這些量的變化不是雜亂無章的變化,而是遵循着一定的規則在變化,又可為學生後續發現“成正比例的量”中相對應的比值不變埋下伏筆。

3、課容量較大,適當刪減了一些內容。

為了節約時間,“數學書的研究”換成了“購買QQ糖的情況表”,名言欣賞從4句縮減成了1句並放在課尾(畢竟是數學課)。

4、課後作業增加了題為“生活中的正比例”的數學週記一篇。

【總而言之】

當然,本課對教師的調控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特別是在引導發現、歸納概括環節變數很大,要隨時跟着學生的節拍不斷調整預案、引領生成。

上這樣的課,很有挑戰性!

正比例教學反思7

數學來源於生活, 又服務於生活, 聯繫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 是新課標精神的體現。教學中, 我從創設生活數學問題入手, 進入新課學習, 在學生掌握新知的基礎上, 又回到問題情境的他訕, 同時還提供一個理具有綜合性、開放性的題目: “你能舉出一個正比例或反比例的例子嗎? 為什麼? ”在學生能準確由A X B = C 表示三量之間的比例關係後, 我又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 請同學自己舉一些生活中較熟悉的三量關係, 説説它們之間存怎樣的關係, 再次迴歸生活, 讓學生體驗教學的價值, 這也是新課程教學理念――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教學中, 我尊重學生的的個性差異, 尊重學生的學習成果。如: 在學生知道了正、反比例的意義、關係式後, 我提出: “用你喜歡的方式喜歡的方式表示正、反比例的聯繫和區別。”既注重了科學學習方法的滲透, 又尊重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學習成果。

練習與提高部分, 我打破了老師出示題目――自己完成――集體訂正的模式, 而是通過練習型課件, 讓學生自己判斷正確性, 既充分挖掘各省市畢業會考試題這一課題資源, 又通過“你真棒”、“你太聰明瞭”、“有點馬虎喲”、“要加把勁呀”、“要仔細呀”等鼓勵性的“語言”, 更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讓不同的學生有不同層次的收穫與提高。

正比例教學反思8

《正比例》這一節涉及到的知識點比較多:比的意義、比的化簡、比的應用、比與分數和除法的關係、商不變的規律等等。在上一節學習《變化的量》時學生已經體會到生活中存在着變量之間的關係。這些為學生學習正比例,理解正比例的意義奠定了基礎。《正比例》一節主要是讓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以及如何判斷兩個量成正比例?這一節課我是按照課本上的一系列情境來展開教學的。首先出示正方形周長與變長、面積與邊長之間變化情況的表格,並讓學生説説發現了什麼?先引導學生填寫表格,並説出兩組變量之間的變化情況,然後找出兩者之間的共同點,引導學生説出不同點。 接着呈現速度一定,路程和時間這一組變量的變化情況表格,先填寫表格,然後觀察發現了什麼?

最後,引出正比例的意義及判斷的依據,並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説一説的的理解:如何判斷兩個量成正比例。學生總結得出結論: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的依據:1.兩種變量是不是相關聯的兩個量;2.在變化的過程中,這兩種量的比值是否一定。

但是在教學中同樣也感覺到,當學生在找出兩個量之間的關係時:

部分學生讀出時:一分之四。這樣讀其實也不錯,但是嚴格分析背後原因,學生對比的意義以及比與分數的關係掌握的還是不太好。另外,部分學生對如何判斷兩個量成正比例不能有序、有據的思考。繼續讓學生通過理解來記憶。讓學生相互之間、小組之間説説對正比例意義及判斷依據的理解,達到對該概念的內化。

正比例教學反思9

成正比例的量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中的一個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之後的一個內容,通過學習,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會正確判斷成正比例的量,並初步瞭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圖象特徵,並能根據圖象解決有關的簡單問題。

根據教材和內容的特點,我選擇了師生互動,以教師的“引”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互動交流中去理解成正比例的量這一概念。首先,讓學生弄清什麼叫“兩種相關聯”的量,我引導學生從表格中去發現時間和路程兩種量的變化情況,在變化中發現:路程隨着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同時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成正比例的兩種量的變化方向性。其次,我進一步引導學生考慮:路程隨着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在這一變化過程中,有什麼規律呢?學生看了表之後,發現路程和時間比的比值是一樣的,都是90。這時,教師也舉了一個例子,就是450÷9=50,從反面的例子,讓學生理解相對應的路程和時間的比的比值都是90,從而突破了正比例關係的第二個難點。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會一定。把學生對成正比例量的意義的理解成一系統。由於學生還是第一次接觸這一概念,之後,例2的學習還是讓學生對比着例1來自己理解數量和總價的正比例關係。最後,在兩個例題學習的基礎上總結出成正比例量的意義,把這意義從局部的路程和時間、數量和總價推廣到其他數量之間的關係。

不足之處是在練習方面,學生找不到哪些數量成正比例時應讓學生討論,每個正比例關係都應讓學生互相説一説,這樣或許會懂得更多。

正比例教學反思10

“正比例的意義”教學,是在孩子們掌握了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着重使孩子們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正、反比例知識,內容抽象,孩子們難以接受。學好正比例知識是學習反比例知識的基礎。因此,使孩子們正確的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是本節課的重點。在實際教學中,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1、聯繫生活,從生活中引入: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關注孩子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興趣,首先讓學生從已有知識中尋找相關聯的兩個量,然後通過呈現現實生活中的三個素材路程、速度,總價、數量,工作總量、工作時間這兩個相關聯的量引入新課,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為孩子們的數學學習提供了生動活潑、主動的材料與環境。

2、在觀察中思考

小學生學習數學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思考”是孩子們學習數學認知過程的本質特點,是數學的本質特徵,可以説,沒有思考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本課教學中,我注意把思考貫穿教學的全過程,讓孩子們通過觀察兩個相關聯的量,思考他們之間的特徵,初步滲透正比例的概念。這樣的教學,讓所有孩子們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獲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3、在合作中感悟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提倡:引導孩子們以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數學,解決問題。在本課的設計中,我本着“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在引導孩子們初步認識了兩個相關聯的量後,敢於放手讓孩子們採取小組合作的方式自學,在小組裏進行合作探究,做到:孩子們自己能學的自己學,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養合作互動的精神,從而歸納出正比例的意義。

4、在練習中鞏固提升

為了及時鞏固新知識,完成了練一練習題後,又設計了兩道加深題,讓學生自己研究圓的半徑和圓有什麼關係,正方形的邊長和它的面積有什麼關係,讓孩子們在鞏固本節課知識的同時,學會通過研究會判斷,同時孩子們的思維也得到了提高;最後引導孩子們自己對知識進行梳理,培養孩子們的歸納能力,使孩子們進一步掌握了正比例的意義。可能自己在平時的教學中沒有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討論自己總結髮言,所以在發言的時候學生還不能完全放開,顯得有點拘謹,但通過後面的練習,使我意識認識到學生對於正比例的意義印象非常深刻,而原因正是上課方式的改變,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多給學生自學研究討論的機會,在鍛鍊學生的同時也給自己減壓。

當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把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真正交給學生後,我們會感覺到,我們對學生了解的還不夠,他們對課堂所學知識的見解有些是我們望塵莫及的或所料不及的。

例:“正反比例意義”這一節課中,在設計“正比例關係式用字母表示”的環節中,我們本意是打破教材,學生可以用任意字母表示,明確所用字母的含義即可,實際課堂中卻出現了火花:當學生自己用任意字母寫出正比例關係式後,師:談談你對a :b=c(一定); ab =c(一定)的理解?生1:我覺得a、b不能為0;生2:我認為2a :2b=c(一定)。

課後的反思讓 “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是指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上都成功。新的課程具有彈性,新課程力圖最大限度的發展每一個學生的數學需要,最大限度的發展每一個學生的智慧潛能,而且,從面向每一個人出發,也能為有特殊才能和愛好的學生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

使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一方面:承認學生之間存在差異;二是如何看待差異。根據這兩方面,教學時,對不同的學生提不同的要求,採取不同形式的指導,讓學生按自己的方式學習,達到相應的水平。

例如:正比例意義教學時:課堂中,教師傾聽學生的發言,不及早的對學生的發言下結論,於是學生在彙報時,敢於大膽發言,往往呈現出“接力棒”式。

師:觀察這幾個個例子,你發現了什麼共同點?

生1:都有兩種相關聯的量;

生2:老師,我想補充,這些例子中,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擴大或縮小多少倍,另一種量也隨着擴大或縮小多少倍。

生3:老師,還有一點要補充,兩種相關聯的量的比值的一定的。

生4:老師,我想完整的表達一下,這些例子的共同點是“都有兩種相關聯的量,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擴大或縮小多少倍,另一種量也隨着擴大或縮小多少倍。

兩種相關聯的量的比值的一定的”。儘管學生觀察、歸納的程度不一,但確實符合學生的認知,課堂中,我們要鼓勵這種小接力,天長日久,我們會發現學生傳棒、接棒的水平在提高,儘管還存在差距,但這是“向上發展的差真正融於學生主體之中,讓學生充滿自信。現代教學要求“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就是要關注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建立一種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師生關係,以形成寬鬆、活躍、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在學生之間創設一種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幫助、相互評價的關係,以利於學生人格和心理健康發展。

正比例教學反思11

1.學習方式的一點點轉變,帶來學習效果的一大塊進步。

要改變以往接受式的學習,多給學生探索、動手操作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在探索中自主發現規律。實踐表明,學生喜歡動手操作,喜歡有挑戰性的問題,能夠積極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在正比例的練習中,學生都能夠用除法去驗證結果是不是一定的,從而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可見教學效果非常好。

2.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放慢學習速度,有助於概念的理解。

新課程標準中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正比例意義一課包含的難點很多,正比例的意義,正比例的圖像都是教學的難點,如果把這些知識都集中在一堂課中,學生囫圇吞棗,理解得不深不透。本節課把教學目標定位於正比例的意義,並且在發現規律上重點着墨,看起來好像是浪費了很多時間,俗話説:磨刀不誤砍柴功,學生在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已經深刻理解了重點詞相關聯的量、比值一定的含義,為後繼學習掃清了障礙。

3.一點點遺憾

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物體的竿高與影長是成正比例的。如果能夠讓學生到外面實際測量一下,會更有説服力。

正比例教學反思12

反思整節課,體現了讓學生自主探究,既關注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又使學生在交流評價過程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獲得豐富的體驗,較好的實現了事先的教學設想。在實際教學中,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一、從觀察中思考

小學生學習數學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思考”是學生學習數學認知過程的本質特點,是數學的本質特徵,可以説,沒有思考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本課教學中,我注意把思考貫穿教學的全過程,讓學生自己再設計一種情景,並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從而得出:兩個相關聯的量,初步滲透正比例的概念。這樣的教學,讓全體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獲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二、在合作中感悟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提倡:引導學生以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數學,解決問題。在本課的設計中,我本着“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在引導學生初步認識了兩個相關聯的量後,讓學生採取同桌兩人互相説説的方式自學例2,在小組裏進行合作討論,做到:學生自己能學的自己學,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養合作互動的精神,從而歸納出正比例的意義。

三、在生活中運用

課堂教學應該着力於體現“小課堂、大社會”的理念,為此,在歸納總結出了正比例的意義後,我安排了讓學生説説生活中的一些正比例關係,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從而體會到數學的內在價值。

四、在練習中提升

為了及時鞏固新知識,設計了幾道練習題後,又設計了兩道加深題,讓學生鞏固本節課知識。通過練習,要求逐步提高,學生的思維也得到了提高;最後引導學生自己對知識進行梳理,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使學生進一步掌握了正比例的意義。

但在教學正反比例意義時還是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整堂課,由於量比較大,雖然設計比較到位,但由於把握不夠,顯得有些着急,而且亂,今後教學中應努力改進。

這堂課,對教材中幾個概念,在理解上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什麼樣的兩種量叫做相關量的兩種量,課本上的概念是: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着變化。那麼一個人的身高和體重算不算兩種相關聯的量,可以説從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有點相關,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又不相關,比如人到長大以後開始發胖,身高不變,體重變化,這又這麼説?

正比例教學反思13

《正比例的意義》這節課是一節抽象的概念教學,怎樣變抽象為直觀,是這節課設計的着力點。我參考了許多優秀的案例,都是用有規律的數量來揭示概念。本節課中,我在設計概念的定義這一環節時,首先是讓學生觀察課本情景圖中的記錄表,得到信息,發現規律,總結概念,再由課本中具體的工作總量、工作時間、工作效率之間的關係,推廣到生活中的其他數量之間的關係,讓學生從定義中去尋找發現正比例關係的本質特徵,即具備正比例關係的條件是什麼。就在這樣的順勢思維和逆向反饋中去強化概念,學生掌握的比較深透。

課本中的第二個知識點是出示了一幅正比例關係的圖象讓學生探究學習。其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圖象加深對定義的理解。在這節課設計之初,我依照課本的這種安排,認為它呈現的就是一幅正比例圖像,用正比例圖象這個概念來理解正比例關係更加抽象,理應放在學習了定義之後再來探究。反思這個教學內容,從圖象得出的過程來看,是否可以站在學生思維循序漸進發展的角度,增強學生直觀化學習的方面,用知識遷移的教學方法,讓正比例圖象在統計圖的知識基礎上完成過渡,然後把它嵌入到第一個知識點的學習之中呢?

其實,正比例關係的圖象正是學生所學過的折線統計圖的一種特殊形式,是由折線變為了直線。它實際就是表示了兩個相關聯的量之間的變化關係。而正比例的意義的教學恰巧需要這樣一條直線來驗

證,給學生留下表象。如果讓正比例的圖像適時地以統計圖的形式出現在正比例的概念教學中一定會出現更好的學習效果。在課堂中當學生通過觀察記錄表發現信息和規律後,由教師提示,把這兩種量的關係用折線統計圖的形式展示出來會是怎樣的呢?學生通過描點連線,就會得到一條無限延伸的直線,兩種量的變化關係更加直觀地呈現在學生自主操作的結果中。然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到正比例關係的定義。即把課本中的第二個知識點的學習巧妙地安排在第一個知識點的學習之中,對概念的掌握和圖像的理解互為有利。

用圖像來理解定義有三個深層的含義。第一,圖像的直線變化形式,即在滲透三個相關聯的量中有一個量是固定不變的,也就是另外兩個量的比值是一定的。第二,直線的無限延伸性給了學生充分想象的空間,即這兩個量的變化關係也是這樣永恆持續下去的。第三,直線的構成是無數點的集合,學生在知道明確的幾個點的量的關係的同時,依靠想象得出,點與點之間的無數個不確定的量與量之間的關係。

總之,作為一線教師,更多的時候是在課本先入為主的引導下進行教學,沒有站在學生髮展的角度來審視教材,缺少了自己的思考,不能讓課堂最優化。在以後的教學中,應充分發揮教師靈活處理教材的能力,讓教材成為一個載體,而不是固定的版本。

正比例教學反思14

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是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的內容。通過學習,使學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義,會正確判斷成正比例的量和反比例的量,並初步瞭解表示成正比例量的圖象特徵和反比例量的圖像特徵,並能根據圖像解決有關的簡單問題。它是以後用比例解答應用題的關鍵。學習對正反比例的判斷,才能夠準確地對應用題中所出現的量進行判斷,才能準確地列出比例或者方程解題。正反比例關係是比較重要的一種數量間的關係。如何準確地把握這一關係的判斷方法那是非常重要的。

教學中我體會到:正比例、反比例知識是學生比較難學的內容。在判斷兩種變量是成正比例、成反比例時,學生總是遲疑不定、猶豫不決,常常出現判斷錯誤。

在這部分內容中教材淡化了學生對數量關係的理解,而是讓學生能夠在具體的情境的中慢慢體會。正反比例的教學並不僅僅停留在數量關係上,只是讓學生能夠根據數量關係作一些簡單的判斷。這樣讓許多學生只是停留在機械的模仿和識記上。因此在複習題中我讓學生複習了常見的數量關係,並且聯繫教材複習了教材及練習中涉及到的一些數量關係,滲透了難點。

教學過程中我又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表格讓學生弄清什麼叫“兩種相關聯”的量,引導學生從表格中去發現時間和路程兩種量的變化情況,在變化中發現:路程隨着時間的增加而增加或減少而減少,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成正比例的兩種量的變化方向性。

同時讓學生從生活中列舉了許多生活中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實例。通過討論“每袋大米的質量一定,大米的總質量和代數成什麼比例?一支圓珠筆的單價一定,買的支數和總價成什麼比例?李叔叔要去遊長城。不同的交通工具所需時間如下:自行車每小時10千米,坐公交車每小時40千米,自己開小轎車去每小時80千米。總路程一定,速度和所需時間成什麼比例?課堂上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小組合作、生生合作、彙報學習成果或集中解決共性疑難問題,使學生在掌握課堂內容的基礎上萌發出向更深層次思考的慾望。

在教學中同樣也感覺到,由於這兩個概念比較長,所以對於學生來説要真正完整的記憶下來是比較困難的,特別是對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所以我也教給學生一定的方法,抓住句中的重點,通過理解來記憶。讓學生通過相互之間説,前後同桌檢查,達到對該概念的熟練敍述。張小瓊

正比例教學反思15

第一節的內容是正比例的意義,出示例的表格後,學生從中發現了多個規律,學生説出若干規律後,我追問學生:這些規律中,我們最常用的最容易想到的是什麼?(生:是用路程去除以時間得到的速度是相同的)路程除以時間還可以怎樣説?(引生説:還可以説成是路與時間的比的比值,也就是速度是相同的——師:也就説比值是一定的。)由此,引到正比例的意義中去……

成正比例的關係的兩個量必須具備兩個特徵——一是相關聯,二是它們的比值是一定的。教材中例子除了正方形的面積與邊長相關聯,但是不成正比例外,告知的兩個量都是成正比例的量,反例很少,結果,讓人感受不到“關聯”的聯繫程度,感覺就是比值一定,兩個量就成正比例,許多學生拿到數據就直接看比值了,忽略了之間的“關聯”。因此,在教學時,可以補充一些例子,讓學生進行判斷,特別夾雜一些不成正比例的例子,比如:

紅花的朵數和雞蛋的個數成正比例嗎?為什麼?

(3)和一定,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成正比例嗎?為什麼?

像上面的兩個例子,有時很難判斷。

給(1)不成正比例的理由就是,一個人的體重和歲數不能一直保持正比例的關係,比如他老了可能都不增體重了。

給(2)不成正比例的理由就是,紅花的朵數和雞蛋的個數不太相關聯。

但是上面的兩例在特殊情況下又都像是成正比例的。

給(1)成正比例的理由——假如小磊在8歲前都是這樣的一年增重4千克地成長着,但是8歲時夭折了。這8年(一生)的歲數與體重,你能説不成正比例嗎?

給(2)成正比例的理由——假如這個表格記錄的是兩個商販正在進行商品的交換的過程(用紅玫瑰去交換雞蛋),你又能説這兒的花的朵數與蛋的個數不成正比例嗎?

此外,對於那些兩量之間存在顯而易見的關聯,學生敍述成正比例的理由時,我都只要求説出是哪兩個量的比值一定就行了。

第二節課的正比例的圖像,例2的教學,我先給學生一個空的數軸圖,讓學生試着,在圖中表示出表數的各組數據來,再讓學生説説各點表示的意思,再讓學生説説這些點看上去有什麼規律(在同一條和直線上),在此基礎上連點成線。最後讓學生通過找對應量(在學生找到後,我還讓學生通過計算進行了驗證,計算還用了兩種方法,一是歸一法,一是解比例法),感受正比例圖像直線特點。這一節課的設計是很有價值的,對日後中學數學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下午第二節課的“實際測量”我大體是按照教材的思路組織學生在操場進行活動的,在第一個環節上,為了讓學生能夠感受到兩點之間絕對直線式測量,在長距離的中間中正確添加標杆的方法,我特意讓學生測量操場的斜對角,以免學生測量直跑道時,直接貼着跑道的路沿進行測量,感受不到教材提及的方法,又由於沒有找到正宗的標杆,只得利用班裏的四個拖把代替了標杆,進行測量時,大家都感到拖把比標杆更好用,因為操場都是水泥地的,用標杆是插不下去的,而拖把自己就可以站立在操場上,調好位置後,扶的人都可以走開去,更利於別的同學觀察。下面的步測和目測效果都很好,只是目測學生不能有很好的感受,感覺作用不大,實際應用起來比較困難,只得提示學生今後有機會多練就會有感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