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五年級數學《最小公倍數》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82W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五年級數學《最小公倍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五年級數學《最小公倍數》教學反思

五年級數學《最小公倍數》教學反思1

前兩天講了《最小公倍數》,頗有感慨。

最小公倍數是一個內涵比較豐富的數學概念,為了幫助學生真正理解概念的涵義,教學中我們必須讓學生親身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這樣才有可能形成有意義的學習。

過去我們通常所採用的方法,讓學生通過“找倍數---找公倍數---找公倍數中最小的一個”,在“純數學”的範疇內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這樣的教學雖然突出了數學知識的內部聯繫,並能幫助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需要學習的知識,能夠“省下”較多的時間完成練習或學習更多的知識,但其不足之處也顯而易見。比如, 學生無法體會到數學與外部生活世界的密切聯繫,無法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來幫助學習數學知識;形式化的、缺乏實際意義的學習任務也往往很難真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活動常是在老師的“命令”下被動地進行,等等。

為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通過對教材內容做適當的重組,使課堂裏的數學能夠以一種充滿了數學知識間的聯繫和數學與生活的聯繫的整體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從而構建一種生活化的數學課堂。具體地説,就是數學是來源於生活,從學生的現實生活中尋找一些能夠“自動地”反映公倍數、最小公倍數內部結構特徵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通過解決這些生動具體的實際問題,獲得對公倍數、最小公倍數概念內部結構特徵的直接體驗,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從生活 “進到數學”,通過對實際問題的反思抽象,引出公倍數、最小公倍數等數學概念,並通過對解決問題過程的進一步提煉,總結出求最小公倍數的方法。這樣,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被“拉長”了,花的時間可能也要稍多一些,但是,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被充分地調動了起來,當他們面對那些生動有趣的實際問題時,會自覺地調動起已有的生活經驗和那些“自己的”思維方式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來,主動地藉助各種外部的物質材料來展示自己內部的思維過程;通經歷這一過程,學生能獲得對數學知識更深刻的理解。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能清楚地體會到數學的內部聯繫,而且能真切地體會到數學與外部生活世界的聯繫,體會到數學的特點和價值,體會到“數學化”的真正含義,從而幫助他們獲得對數學的正確認識。

構建生活化的數學課堂就是要讓學生在“生活和“數學”的交替中體驗數學,在“源”和“進”的互動中理解數學。通過“生活中的問題”,為數學習提供現實素材,積累直接經驗;再通過“進到數學”,把生活常識、活動經驗提煉上升為數學知識。

五年級數學《最小公倍數》教學反思2

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概念。小學生在理解概念時,往往難度較大。我就出示投影片,利用練習啟發學生:從剛才找4的6的倍數,你發現了什麼?學生小組進行討論:公倍數、最小公倍數的意義,然後彙報。教師出示圖表示,引導學生觀察:兩個數的公倍數有什麼特點?有沒有最大的公倍數?讓學生明確:因為每一個數的倍數的個數都是無限的,所以兩個數的公倍數的個數也是無限的。因此,兩個數沒有最大的公倍數。

理解求最小公倍數的算理時,主要也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使學生學會用一般方法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通過研究最小公倍數計算方法的算理,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引導學生利用列舉法探索新知,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科學的思維方法。

及時鞏固練習,有層次,有趣味。

學生做全堂總結:這節課學習了什麼?怎樣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你還學到了哪些知識?調動學習積極性,學會歸納總結。

五年級數學《最小公倍數》教學反思3

這一堂課下來總體感覺學生講得不錯,各環節也安排得井然有序,首先是彙報教材基本的知識點,讓學生充分理解概念;接下來利用典型例題讓學生充分展示不同的解題思路,進一步鞏固相關概念;最後集體完成相應練習,交流一堂課的收穫。學生在認真思考,該講的也講完了,但仔細思考後發現在以下幾方面還可以進一步的完善:

一、小組彙報與個人彙報有效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彙報積極性

本堂課沒有發揮小組的優勢,每個學生都是代表自己一個人在講台上展示,以至於整堂課下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參與到了課堂的思考中來,課堂顯得有些壓抑。在彙報時還是應結合小組的優勢,讓每個上前分享的學生都代表着小組的榮譽與責任,這樣能使接受有困難的同學敢於出來發言,因為,即使説錯了,還有組長在後面幫助他呢。

二、預設充分,有效點評,及時把握住課堂的生成

在求最小公倍數的方法上,學生想到了很多有意思的方法,課堂上生成不少有價值的東西,但是就是不能很好的用語言去把它描述出來。這時因我課前預設不充分,當時顯得有些不知所措,既沒有很好傾聽學生的想法,在總結時也沒有作出有效的點評,沒有使問題得到一個滿意的答案,還耽誤了不少時間。這種情況主要應該是老師在備課時沒有充分站在學生的思維上去思考問題,也就是預設不充分,所以在以後備課時光有導學稿還不行,老師應更多的去備學生,從學生的角度充分考慮到各種情況,這樣的話不管課堂出現什麼情況,教師都能從容面對。至此,我又總結出一條很可貴的經驗:在實施三環節教學中,不但要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教師必須正確、有深度地把握教材,必須充分地備學生!

三、分層設計自學結果檢測,培養尖子生

課後級經過與老師的交流,發現整堂課學生缺少靜下來練習的時間,而且練習設計上還可以進一步改進。主要是針對學生的差異性,既要有大家都必需過關的基礎性練習,又要有針對尖子生設計的培優性練習,而且最好是以小條的形式,只有基礎練習都過關了才可以將小條發下去,我想這給我以後上練習課指出了一個很好的改進方向。

四、充分利用老師的語言藝術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如何充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讓學們説變成學生想説,這確實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經過評課,在這方面也有一些感觸。通過這課堂我們發現當你讓學生説的時候,學生是處於被動的回答狀態,而當你説我有困惑需要幫忙的時候,這時學生就不是回答而是一種教師的身份來進行問題的交流與分享,他們這時往往更容易站出來發言。所以我總結為,作為老師一定要掌握一定的語言技巧,通過自己的語言不動聲色的去引導課堂,正如有的老師在評課時説的那樣,當想問學生求最小公倍數還有沒有其它方法時,不是去問,最好是自言自語“噢,原來這是列舉法,是不是隻有列舉法呢!?”學生在課前自學時已經找到了多種方法,聽老師這麼一説,肯定會急於上來展示自己的方法,這就很自然地達到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目的。

五年級數學《最小公倍數》教學反思4

教學目標:

(一)進一步理解並掌握最大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概念,分清求最大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二)培養學生仔細、認真的做題習慣和比較的思維方法。

(三)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比較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最大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異同點的比較。

教學用具:教具:小黑板,投影片。

教學過程設計:

(一)複習準備

1、什麼叫最大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怎樣求最大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

2、求下面各題的最大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口答)

8和16,13和26,2和9,7和15

教師:對上面幾道題你是怎麼想的?各有什麼特點?

明確:①兩個數有倍數關係,最大公約數最較小數,最小公倍數是較大數。

②兩個數互質,最大公約數是1,最小公倍數是兩個數乘積。

(二)學習新課

1.出示例4。

求30和45的最大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要求學生獨立完成。)

學生口述教師板書。33045

51015

23

30和45的最大公約數是:3×5=15

33045

51015

23

30和45的最小公倍數是:3×5×2×3=90

教師:觀察上面兩道題,誰能説出求最大公約數和求最小公倍數有什麼地方相同?什麼地方不同?(討論)

在討論的基礎上,總結出下面的結論。

求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

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相同點

都要用短除法分解質因數

不同點

只要把除得的除數相乘

把除得的除數和商都相乘

教師:為什麼求最大公約數只要把所有除數乘起來,而求最小公倍數就要把所有除數和商都乘起來呢?

明確:求最大公約數是兩個數公有質因數的積;求最小公倍數既要包含兩個數公有質因數,又要包括各自獨有的質因數。

教師:既然求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的短除過程是相同的,那麼,我們就可以用一個短除式來表示。例4怎樣做簡便?(由學生完成。)

2.出示做一做。

根據下面的短除,你能很快説出42和56的最大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嗎?

24256

72128

34

(三)鞏固反饋

1.求下面各組數的最大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

30和18,75和35,16和72

9和31,20和12,100和30

2.判斷正誤並説明理由。

①互質的兩個數沒有最大公約數;

②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是這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的倍數;

③a與b的最大公約數是1,那麼a與b的最小公倍數是ab;

④用短除法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時,可以用這兩個數的公約數連續去除。

⑤17和51的最大公約數是17,

最小公倍數是:17×51=867。

3.選擇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在裏。

(1)已知甲、乙兩個數互質,那麼甲、乙最大公約數是,最小公倍數是。

①1,②甲,③乙,④甲×乙

(2)已知a=2×3×2,b=2×3×5,那麼a,b的最大公約數是,最小公倍數是。

①2×3②2×3×2③2×3×5④2×3×2×5

(四)課堂總結(學生總結)

1.求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最小公倍數用一個短除式。

2.求最大公約數把所有的除數乘起來,求最小公倍數把所有的除數和商乘起來。

(五)佈置作業:課本65頁練習十一,11、12

課堂教學設計説明

本節新課教學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教學例4,由學生獨立求出最大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

第二部分,對比例4中最大公約數,最小公倍數的求法,討論它們有什麼異同點,結合算理找出解法不同之處的內在原因,從而總結出結論。

教學反思:知其然且知所以然——擺脱純技能的訓練

本節課教學是在學生學習分別求最大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的基礎上進行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區分並深入理解求最大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方法。在掌握方法時還需要多問一個為什麼。比如求30和45的最大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中,為什麼3×5=15是兩數的最小公倍數,3×5×2×3=90是兩數的最小公倍數?對於這一點,應該讓學生透過題目表面的理解,尋求對它本質的掌握。教學中在安排學生獨立完成例題後,分組討論此題求最大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有什麼異同點,由學生列表得出結論。進一步引發學生思考為什麼求最大公約數是把所有除數相乘,而求最小公倍數是把所有除數和商相乘?使學生深入、透徹地理解求最大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方法。

或許,這樣的題目經過機械的訓練,也能達到會做類似的題目的效果,但是如果換成12=2×2×3,30=2×3×5,求12和30的最大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你還能保持高的正確率嗎?恐怕很難。甚至還會有這樣的題目:m=a×b×c,n=a×c×c,求m和n的最小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恐怕這次做對的就更少了。所以只有學生明白了算理:兩數最大公約數是兩數的所有公有的質因數的乘積,兩數最小公倍數是兩數所有公有的質因數和獨有的質因數的乘積,才能有效正確地解答。

所以,在進行技能訓練的時候,還要多問一個為什麼,讓學生搞清楚算理,有助於學生對知識的遷移。同時培養了學生嚴謹治學、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及比較的能力。

五年級數學《最小公倍數》教學反思5

上完了《最小公倍數》這節課,我的感受很多,收穫也很多。反思其中的幾點閃光之處,主要有以下幾點:

1、情境的創設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效率。

課前我就想,如果能讓學生通過自己學習來尋找最小公倍數,深刻了解什麼是最小公倍數,以及如何來計算,讓這一切都由學生自主完成,那他們的記憶就會更加深刻。考慮到這是一節純數學的課,課上全是抽象的數學化的知識,我就想能不能給學生提供一個情景來激發學生的興趣。於是我創設了學生鋪磚這個情景。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用列舉的方法找到了最小公倍數。然後以一條數軸為契機,小松鼠一次能跳2格,小猴一次能跳3格為情境,通過畫一畫、説一説得出它們從同一點往前跳,跳到第幾格時會第一次相遇,第二次呢?以此來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認識。最後,在肯定大家學習積極性的同時,又創設了我想帶一部分表現好的同學出去參加一項活動,可以分成4人一組,也可以分成6人一組,都正好分完,你知道我最少帶了多少人嗎?這樣大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學的情緒高漲,思維時刻處於活動的狀態中。

2、以舊帶新,滲透轉化思想

課堂中當學生體驗到用找倍數的方法求最小公倍數比較煩瑣時,適時地引出用短除法來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因為在前面求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也是用短除來求的,短除法的方法是一致的,因此可以讓學生在已有基礎上探究,將新知識轉化成舊知識學習。這節課重點也是讓學生理解:為什麼把這些乘起來就是最小公倍數了呢?在這一課的教學中可以更加深入的進行探討,但感覺學生掌握的深度還不夠,因此,在學習最小公倍數時,為什麼乘最後的商時,還需進一步加強學習。

3、給學生充分的空間,在自讀自悟中學習知識

教學時,我給了學生充足的空間思考問題,讓學生在自感自悟中學習知識。長時間下來,學生才能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有的放矢的思考,有序的思考。

五年級數學《最小公倍數》教學反思6

一、能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

教學前,我瞭解了學生在這節課前已有的知識背景,直接出示例題,讓學生自己去嘗試解答,然後彙報個性化的解題方法。在不斷的交流彙報中,學生髮現了有特殊關係的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求法。教師又讓學生舉實例進行驗證。公因數只有1的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是它們的乘積。有倍數關係的兩個數最小公倍數是它們中的較大數。再應用這一發現進行試一試的練習。讓學生經歷了觀察、思考、比較、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到了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

二、教學中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

在教學有特殊關係的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時,教師讓學生自己説一説每組數最小公倍數有什麼不同?學生在經歷求的過程後,又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彙報自己的想法,把被動的認知改成了主動探究。在教學求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的異同時,教師出示了求20和48的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的題目。讓學生自己嘗試後,小組討論求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在同學之間的討論、交流、探索中,學生髮現了新知識的特點,又在不斷的比較中,知道了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的異同。就這樣,在整理、歸納、交流的活動中豐富了數學活動的經驗,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這堂課中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三、存在不足。

1、 對學生的表揚、激勵性的形式比較單一,沒有真正起到多大作用。

2、 開頭的引入比較牽強,由於師生緊張,走了彎路。應深入研究,因為開頭的引入很重要。

3、 過渡語的使用教師進行了精心設計,但對於課堂教學沒多大的激勵作用。應用樸實的語言。

4、 第1個例題讓學生板演,限制了學生個性化的解題方法,不應該這樣操作,應鼓勵學生用更多的方法。

5、 “説一説”的內容沒必要讓學生討論,應讓學生充分説,展示個性化的思路。

6、 “議一議”的內容時間不夠充分,沒有讓學生真正深入地討論。

7、 多媒體的使用缺乏實效性,用小黑板比較合適。

8、 對“教材建議”理解的不到位,“説一説”和“議一議”不一樣,“求”和“計算”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理解不到位。

9、 對於“新授內容”可以讓學生説,教師板書,起到強化知識的作用。

10、 教師課堂應注意語言的精煉,如7和5的最小公倍數是35,師問:為什麼?這樣問不合適。應問:説一説你是怎樣想的?

五年級數學《最小公倍數》教學反思7

教學內容:

教材第88、89頁的內容及第91頁練習十七的第1、2題。

教學目標:

1.理解兩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意義。

2.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初步瞭解兩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3.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兩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自主探索並總結找最小公倍數的方法.

教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操作用長方形紙片(長3Cm,寬2Cm)與方格紙。

教學方法:小組合作談話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生成問題:

前面,我們通過研究兩個數的因數,掌握了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知識。今天,我們來研究兩個數的`倍數。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在數軸上標出4、6的倍數所在的點。

拿出老師課前發的畫有兩條直線的紙。

在第一條直線上找出4的倍數所在的點,畫上黑點。在第二條直線上找出6的倍數所在的點,圈上小圓圈。

2.引入公倍數。

(l)學生彙報,多媒體課件出現兩條數軸,並根據學生報的數,仿效出現黑點和小圓圈。

(2)觀察:從4和6的倍數中你發現了什麼?

(3)學生回答後,多媒體課件演示兩條數軸合併在一起,閃現12和21。

(4)我們發現:有些數既是4的倍數,又是6的倍數,如果讓你給這些數起個名,把它們叫做4和6的什麼數呢?(板書:公倍數)

説説看,什麼叫兩個數的公倍數?

3.用集合圖表示。

如果讓你把4的倍數、6的倍數、4和6的公倍數填在下面的圖中,你會填嗎?試試看。同桌兩人可以討論一下。

4.引人最小公倍數。

學生彙報後問:

(1)為什麼三個部分裏都要添上省略號?

(2)4和6的公倍數還有哪些?有沒有最大公倍數?

(3)有沒有最小公倍數?4和6的最小公倍數是幾?(板書:最小公倍數)

4的倍數6的倍數

4,8,

16,20,…

12,24,

4和6的公倍數:

5.引出例1。

前面學習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時,我們研究了用正方形地磚鋪地的實際問題。今天,我們再來研究一個用長方形牆磚鋪成正方形的實際問題出示例1。

(1)操作探究。

學生任意選擇操作方式。

①用長方形學具拼正方形。

②在印有格子的紙上面畫出用長方形牆磚拼成的正方形。邊操作、邊思考:拼成的正方形邊長是多少?與長方形牆磚的長和寬有什麼關係?

(2)反饋並揭示意義。

①請選用第一種操作方式的學生上來演示拼的過程,並説一説拼出的正方形邊長是多少。老師根據學生的演示板書正方形邊長,如6dm

②請選第二種操作方式的學生彙報,老師讓多媒體課件閃現邊長為6dm、12dm……的正方形。

③正方形邊長還有可能是幾?你是怎樣知道的?

④觀察所拼成的邊長是6dm、12dm、18dm…的正方形與牆磚的長3dm、寬2dm的關係。體會正方形的邊長正好是3和2的公倍數,而6是這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思考:兩個數的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之間有什麼關係?(最小公倍乘2乘3…就是這兩個數的其他公倍數。)

⑤閲讀教材第88、89頁的內容,進一步體會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實際意義。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畫一畫,説一説。

小松鼠一次能跳2格,小猴一次能跳3格,它們從同一點往前跳,跳到第幾格時第一次跳到同一點,第2次跳到同一點是在第幾格?第3次呢?

引導學生將本題與例1比較:內容不同,但數學意義相同,都是求2和3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

(2)完成教材第89頁的“做一做”。

學生獨立思考,寫出答案並交流:4人一組正好分完,説明總人數是4的倍數;6人一組正好分完,説明總人數是6的倍數。總人數在40以內,所以是求40以內4和6的公倍數。

(3)獨立完成教材第91頁練習十七的第2題。

(4)完成教材第91頁練習十七的第1題。

指導學生找到寫出兩個數的公倍數的簡便方法,先找出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再用最小公倍數乘2、乘3.得到其他公倍數。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本節課我們共同研究了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意義,並通過解決鋪長方形地磚的問題,瞭解了兩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在生活中的應用。

板書設計:

最小公倍數(一)

4的倍數:4、8、12、16、20、24、28、36……

6的倍數:6、12、18、24、30、36……

4和6的公倍數:12、24、36……

4和6的最小公倍數:12

教後反思:

優點:本節課主要學習怎樣進行約分,在學習中讓學生自己總結方法,找到約分的技巧,並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總結出約分時的注意事項。本節課教學內容充實,教學目標達成度高。

不足:首先在分層練習的時候題目較簡單,沒有體現由易到難,分層練習這個過程。其次本節課從整體上來説更像一節純粹的做練習課,缺乏必要的講解和語言文字的修飾,更只是簡單的習題羅列。

五年級數學《最小公倍數》教學反思8

教學實錄:

一.公倍數的意義

師:出示問題:用長3釐米,寬2釐米的長方形紙片分別鋪兩個邊長6釐米和8釐米的正方形,可以正好鋪滿哪幾個正方形?

學生思考後回答。

生:能鋪滿邊長6釐米的正方形,因為邊長6的正方形面積是36平方釐米,長方形面積是6平方釐米,36÷6=6個,用6個正好鋪滿。

師:那邊長8釐米的正方形為什麼不能正好鋪滿?

學生沉默。

師:我們接着他剛才的想法往下想。

生:正方形面積64平方釐米,64÷6=10……4,還多4平方釐米。

師:好的,還有別的想法嗎?

學生沉默,教師引導。

師:我們一起來想想這6個長方形怎麼鋪,正好鋪滿邊長6釐米的正方形

生:每排2個,擺3排。

生:6÷3=2個,6÷2=3個

師:很好,長3寬2的長方形除了正好鋪滿邊長6釐米的正方形,還能鋪滿邊長几釐米的正方形?

生:12、18、24、36……

師:這些數有什麼特點?

生:既是2的倍數,又是3的倍數。

師揭題。像6、12、18、24、36……既是2的倍數又是3的倍數,它們是2和3的公倍數。現在再來説説為什麼能正好鋪滿邊長6釐米的正方形而不能鋪滿邊長8釐米的正方形。

生:6是2和3的公倍數,8是2的倍數但不是3的倍數。(師:所以……)8不是2和3的公倍數。

二.找公倍數的方法

師:找出6和9的公倍數有哪些?

學生獨立思考如何找公倍數,學生交流。

生:6和9的公倍數有18、36、54、72……

師:你是怎麼找的?

生:先找18,再十位上加2,個位上加2……

師:這方法是能找出公倍數來,可總覺得不太保險,會不會有遺漏,有沒有其他方法了。

生:找出6和9的倍數,再從中找出一樣的。

師生共同找,(略)

師:這方法是保險了,但有點煩,有簡單點的方法了嗎?

學生思考。

生:找9的倍數,再從中找出6的倍數,因為先找6的倍數的話,比如第一個是6,比9小,肯定不是9的倍數。

師:大家覺得這方法怎樣。老師覺得至少有兩個優點,第一,比剛才的方法簡單了,而且不會遺漏。第二,大家想,在一定的範圍裏,9的倍數可定比6的倍數要…(少)這樣,考慮的數也就……(少)

師生一起找,先找9的倍數再找6的倍數。

生:還有方法,先找9的倍數,第一個是9,第二個是18,18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數,那麼以後的公倍數就只要依次加18.

師:剛才他提到的最小公倍數大家懂嗎?

生:就是公倍數中最小的那個

師:哦。那我們來一起試試看。

三.教學韋恩圖(略)

教後反思:

本課教學中,除了開始部分由於教學準備不足,學生思維有點跟不上外,在接下來的教學中,能有效的引導學生圍繞着為什麼能鋪滿,還能鋪滿邊長几釐米的正方形,豐富學生對公倍數的感性認識,並在此基礎上,抽象出公倍數的意義。能圍繞着找公倍數的方法展開方法優劣的比較,讓學生從中較為主動地自主學習有關公倍數的一系列知識點。本課上完後的體會是:一是教師的問題不宜過多,要有重點的設置幾個即可,有益於學生在課堂學習總思維的連貫性和思考的深度。二是備課除了思路清晰外,一些細小的地方還應完善做得充分點。

五年級數學《最小公倍數》教學反思9

今天剛剛組織學生學習了"找最小公倍數"這一節的內容.在課的前部分,學生經過自己的預習基本能夠懂得找最公倍數的一般方法,即先分別找出這兩個或三個的倍數,再從中找出最小的.但是我們知道,這樣太麻煩了.於是我便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學習競賽:你能用幾種方法找出這組數的最小公倍數?

3和65和118和106,8和12

12和483,4和78,12和153,7和14

學生們在這種競賽方式下的學習活動中表現得非常活躍,他們在學過的找最大公因數的基礎上,很快找出幾種有規律的情況:

第一種:兩個數有倍數關係的,較大的數就是它們的最小公倍數;如3和6,12和48

第二種: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是1時,它們的積就是它們的最小公倍數.5和118和9

以上兩種是比較特殊的情況,對於除此之外的其它情況行不通,那麼其它的情況有沒有快捷的方法呢?大家再研究研究看.一句話再次掀起學生的探索熱情.經過一陣吵吵鬧鬧過後,一種種新鮮方法閃亮登場:

第三種:用短除法求取如8和1012和15他們從"你知道嗎"和老課本中發現了.

第四種:學生們公認最便捷的方法,即用較大的數依次去乘234等,直到積也是較小的倍數時,這個積就是它們的最小公倍數.

第五種:最後出爐並佔盡風頭的一種,學生通過比較發現,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與它們最大公因數有很大的關係:如8和10的最小公倍數是40,最大公因數是2,它們的關係是8乘10除以2等於40,所以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等於這兩個數的積除以它們的最大公因數,為了便於口算,也可以先用它們的最大公因數先去除其中一個數,再用商乘另一個數即可,如8和10,先用8除以2等於4,再乘10即是40.嘿嘿,真是妙吧.這學生呀,還真不能小瞧他們.只要老師肯放開自己教學的框框架架,給學生創造良好的求知氛圍,敏於捕捉學生每個創新的思維火花,善於相機點撥與引導,這樣的數學課堂肯定富有實效.

五年級數學《最小公倍數》教學反思10

今天教學了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首先我複習:

1、一個數最小的倍數是它的本身,沒有最大的倍數。

2、一個數倍數的個數是無限的。

3、怎樣找一個數的倍數?

其次,在引入的環節,我用學生喜歡的故事和動畫來展示:在美麗的洪澤湖邊上有一個小漁村,村裏住着一老一少兩個漁夫。今年,他們從4月1日一起開始打魚,並且每個人都給自己定了一條規矩。老漁夫説:“我連續打3天魚要休息一天。”年輕漁夫説:“我連續打5天魚要休息一天。”有一位城裏的朋友想趁他們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望他們,那麼在這個月裏,他可以選哪些日子去呢?你會幫他把這些日子找出來嗎?聽了這個故事之後,學生積極性很高。

學生對公倍數的個數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使用省略號方法學生沒有掌握好。如:6和9的公倍數後面要用省略號,30以內6和9的公倍數後面要不用省略號。

五年級數學《最小公倍數》教學反思11

一、為學生提供生活化的問題情境,使得學生在問題的解決中建構知識體系。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的獲得不是由傳遞完成的,知識只能在綜合的學習情景中被交流。現代教育觀點認為:學習不是為了佔有知識,而是為了生長知識,因此在教學中,我們不要教給學生現成的知識,而是讓學生自己去觀察、思考、探索研究出數學。為此,這節課一開始就為同學們提供了一個具體的問題情境:“從十月一日起,小蘭的媽媽每4天休息一天,爸爸每6天休息一天,他們打算等爸爸媽媽休息時,全家一塊兒去公園玩。那麼在這一個月裏,他們可以選哪些日子去呢?你會幫他們把這些日子找出來嗎?”讓學生通過解決這個生動具體的實際問題,獲得對公倍數、最小公倍數概念內部結構特徵的直接體驗,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從生活“進到數學”,通過對實際問題的反思抽象,引出公倍數、最小公倍數等數學概念,並通過對解決問題過程的進一步提煉,總結出求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方法。

二、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

如上所述,學生獲取知識過程花的時間可能也要稍多一些,但是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被充分地調動了起來,當他們面對那些生動有趣的實際問題時,會自覺地調動起已有的生活經驗和那些“自己的”思維方式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來,主動地藉助已有的知識經驗用學過的一些方法來展示自己內部的思維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能清楚地體會到數學的內部聯繫,而且能真切地體會到數學與外部生活世界的聯繫,體會到數學的特點和價值,體會到“數學化”的真正含義,從而幫助他們獲得對數學的正確認識。

在學會了基本概念之後,引導學生運用列舉法找幾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在練習了完成之後,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其中的規律提出猜想和假設,然後通過每個小組的驗證得到規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發現了特殊關係的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簡便求法,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能力和嚴謹的學習態度和初步的學習數學的方法,培養同學之間的協作精神。

五年級數學《最小公倍數》教學反思12

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是比較抽象的數學概念,學生要真正理解這些概念較為困難。但五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已經很豐富了,而且他們思維活躍,喜歡自我挑戰。對於新知識總喜歡自己探索,並且喜歡尋找與他人不同的看法。因此,我在教學時,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究,在探究的基礎上我作一些適當的指導。這節課也給我上了生動的一課,反思自己的教學,我有下列體會。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不斷髮展推進的過程,這個過程既有規律可循,又有靈活的生成和不可預測性。只有通過課堂生成資源的適度開發和有效利用,才能促進預設教育目標的高效率完成或新的更高價值目標的生成。這節課,學生的新發現為我提供了一個寶貴的課堂再生資源,我充分利用了這份寶貴的資源,讓學生自己探索問題並解決問題。回想起在我平時的教學中,也有這樣的機會,當時沒有敏鋭的捕捉並加以利用,是多麼的可惜啊。所以,教師應該重視課堂教學中突發的每件事,善加捕捉與利用。因為學生不是一個容器,而是一枝需要點燃的火把。我們只有珍惜和利用課堂生成資源,就能創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在此過程中提升師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質量。

本節課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學生之所以有更多不同的想法,是因為課堂上學生有了更多的與小組同學交流不同的機會。能有勇氣在師生共同交流時挑戰權威,提出不同的看法的學生還是少數,但在小組裏交流情況就完全不同,學生在這裏更會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當然就會有更多的思維火花。因此,在課堂上如何把小組合作用到實處,用到好處,也給我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