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沙漠中的綠洲》教學反思(精選5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09W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沙漠中的綠洲》教學反思(精選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沙漠中的綠洲》教學反思(精選5篇)

《沙漠中的綠洲》教學反思1

花這麼大的代價值嗎?我個人在閲讀完這篇文章後想到了這個問題,也不停地問自己。閲讀這篇文章會發現阿聯酋人把沙漠變成綠洲花的代價是世界少有的,“培育一棵樹的費用抵得上培養一個孩子”、“他們從國外買來泥土,買來淡炎,買來樹苗和花草。他們又把鹹而板結的沙石挖去,填上適宜種植樹木的泥土,並在土中埋下自來水管。由總水塔輸出的淡水,通過縱橫交錯的自來水管,源源不斷地送到樹木花草的根部”,還有為園林澆水的“黃馬甲工人”。讀到這些內容,會讓我們想得很多。

引導學生閲讀,學生會被“地上沒有一片落葉,更不見有人攀樹枝,摘鮮花,或是在草地上行走”、“這裏的第一株小樹,每一棵小草,都是國家花很大的代價培植的”、“人類有了綠樹、鮮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麗”、“園林工人高興地笑了,做了個洗臉的動作,説:“你看,它們更漂亮了”、“阿聯酋人民像愛護孩子一樣,精心侍弄着這些花草樹木。正是有了這些綠樹和鮮花,沙漠中的人們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環境”這些話感動,因為他們讀到這些語言,想到現狀,會發現我們在這方面做的遠遠不夠。

老師反覆引導學生讀課文,引導他們抽取文章之筋,引導他們多角度地想這些話的意思,他們一定會慨歎阿聯酋的偉大,會慨歎花這麼大的代價值。因為良好的生存環境是需要花代價的!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只能讀到建設,讀不到一點破壞,建設是要花時間的,不是一年兩年就能完成的,但破壞只需要一剎那。人們為什麼不去破壞?因為他們已經有了自覺遵守的規則,他們把花草樹木當作人來看待,當人來培育。美是怎麼來的?我想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學生能夠明白。所以,我個人認為,在探討這個沙漠變綠洲的過程中,其實也美育之過程。人怎麼創造美?這篇文章寫的非常具體,那就是要花大代價,要真心地去保護,最後才能永恆地享受。這篇文章給予學生的這種美的訓練,是非常好的。我們應該抓住!

我們心中的片片沙漠何時才能有綠洲?我們能創造如此的綠洲嗎?這是這一課的閲讀起點,學生沿着這個起點走,帶上綠洲之美前行,那未來就是“生活更加美麗!”

《沙漠中的綠洲》教學反思2

《沙漠中的綠洲》是一篇有關環境改造和保護的課文。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向我們介紹了阿聯酋人民在茫茫的沙漠中為了改造生活環境,辛勤種植並精心侍弄花草樹木,終於建成綠洲,營造出良好的生存環境的壯舉,表現了阿聯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聽了王老師的課有如下幾點看法:

一、朗讀充分、形式多樣

作為第一課時,本課以多形式朗讀課文,讓學生初步瞭解阿聯尊人民為創建美好生活環境而付出的艱辛勞動,從而對阿聯酋人民產生的敬佩之情,形成熱愛人類家園的情感。這一點教者做得很好。學生們在教者的引導下朗讀充分,形式多樣,讓孩子們帶着問題讀,自由讀,賽讀、聽課文錄音等多種形式中朗讀課文,孩子們的朗讀有了明顯的進步。

朗讀中有教者的指導,只是覺得指導得略顯生硬,缺乏學法的指導。如在指導孩子們讀描寫沙漠的句子時,教者問學生:“你們認為哪些詞語要重讀呢?”這樣的問題來指導四年學生顯得不到位,可以這樣問:“同學們,讀了這一句,你覺得哪些詞讓你體會到了沙漠中環境惡劣?試着把你的感覺讀出來。”或者説:“同學們讀了這一句,你覺得沙漠裏的環境怎樣,從哪幾個詞可以看出來,試着讀出來。”這樣的引導可以讓學生通過學習明白,我們理解課文可以抓住關鍵詞語來理解,並通過突出相關的詞讀出自己的理解,有助於學生學着讀懂課文。

二、師生課前準備充分,教學時充分注意了圖片的使用

教者準備了一些的圖片、文字資料,在課堂教學中穿插出示,讓孩子們較好地瞭解了阿聯酋這個國家。特別是自己介紹完後,讓學生讀自己收集的資料,做得很好,既檢查了孩子們課前的預習情況,又讓學生明白了課文的相關資料,我們自己也可以動手去找,不是隻能從老師那裏等、靠、要的。

(一)運用圖片資料時,插入巧妙合理的過渡語,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王老師的第一幅圖出示得很好,一下子就讓孩子們通過圖片瞭解到沙漠的環境惡劣,只是出示課題時,銜接得不夠自然,可以這樣導入:“沙漠中的環境如此惡劣,可是我們人類卻在沙漠中營造了一個個綠洲(板書課題沙漠中的綠洲)”理解綠洲,這樣就比較自然一些。讓學生找出文中描寫沙漠的句子來讀,也可以如此引入:“剛才我們看到了圖片上沙漠的惡劣環境,那麼在課文中是怎樣描寫的呢,找出來好好讀讀。”這樣由圖導文,孩子們從圖、文中充分體會到了沙漠中環境的惡劣,那麼阿聯酋人民改造環境面臨的困難就非常大就很容易在出現在孩子們的頭腦中了,那麼對他們產生敬佩之情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如此的圖、文、過渡緊密結合,我想效果會更好。

(二)出示的資料圖片,要講究有效性

如王老師在引導孩子們瞭解阿聯酋時,出示的是一個文字資料,然後讓孩子們讀得也是一個文字資料。這樣就顯得比較囉嗦,讓人覺得孩子們收集的東西可有可無,因為老師都已經給了。

我以為上課前要了解或考慮到孩子會收集到的資料內容,教者要有意地避開它,讓兩者的內容互相補充,這樣聽的學生會更有興趣,讀的學生很容易產生成就感。如這一課,教者可以出示阿拉伯半島的地圖,讓孩子們從地圖上去了解阿聯酋的地理位置,接着讓孩子讀自己收集的相關文字資料,作為對圖的補充,這樣兩方結合會更有效。

三、操之過急,往往容易流於形式

可能是想上第一課時,可是又想表現出別的內容,於是給我的感覺就是面面俱到,卻都不夠到位。

其實本課在教者的朗讀指導完了以後,完全可以引導學、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因為本課是通過耳聞目睹來寫清課文內容的,在幫助學生理清脈絡時,可適當插入相關的內容,幫助學生學會了解文章結構的方法。再適當進行本課的一些生字教學,或者跟孩子們共學第一自然段,把第一自然段讀透徹,讓孩子們深刻理解到沙漠環境的惡劣,為下一課時的教學:體會阿聯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營造美好環境的壯舉,打下感情基礎,就可以了。

根本沒有必要讓孩子們説“你想對阿聯酋人民説些什麼?”這樣的問題在第一課時提出來為時過早,孩子們的回答肯定也是流於形式,再看圖寫話,就顯得更為心急了點,這些放到第二課時中穿插進行,或在結束時,再來完成,效果會更好。

純屬個人意見,不當之處請包涵。

《沙漠中的綠洲》教學反思3

一、看圖説話

1、仔細觀察畫面,用你積累的詞語或優美句子按照一定的順序説説你看到了怎樣的景色。

2、這是一個怎樣的環境?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這美麗的風光不是大自然的傑作,而是阿聯酋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結晶。這裏曾經是一片沙漠。説到沙漠,你的眼前出現了一幅什麼樣的畫面?

3、展示阿聯酋沙漠的圖片,説一説這裏沙漠的特點。

阿聯酋人民是怎樣把這塊不毛之地變得這麼美麗的?今天老師帶你們一起跟隨作者去阿聯酋尋找答案。

【設計意圖】運用語言和圖片創設情境,讓學生快速進入本次話題,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探索交流的慾望。

二、感悟壯舉

1、瀏覽課文,説一説,作者在阿聯酋聽到了什麼?

(1)學生自由讀書,畫出最讓你驚訝的句子。

【設計意圖】激發興趣,提綱挈領,強調整體把握,訓練學生閲讀能力。

(2)彙報交流,點撥重點部分。

句1:這裏的每一株小樹,每一棵小草,都是國家花很大的代價培植的。可以毫不誇張地説,在這裏,培育一棵樹的費用低得上培養一個孩子。

老師粗略地計算了一下,在我們這裏培養一個孩子至少需要五萬元,照這樣計算,建造一個公園需要多少錢呢?我們先數一數這裏的樹,算一算需要多少錢?再一起估計一下建造這座公園需要多少錢?

(1)此時,你想説什麼?相機理解“代價”的意思。

(2)這麼多的錢都花到哪裏去了?你能通過讀書來告訴我嗎?

①他們從國外買來泥土、水、花草樹木。

②挖去原來的砂石,換上新的泥土。

③還在地下埋上自來水管。

【設計意圖】給學生充分的閲讀自由,喚起學生暢所欲言的願望。

一根自來水管能花多少錢?引導學生找出“縱橫交錯”一詞,到黑板上畫出“縱橫交錯”。説出哪些線是“縱”,哪些線是“橫”?

經過同學們這麼一説,我終於相信了,在這裏培育一棵樹的費用的確抵得上培養一個孩子。真叫人驚歎!我覺得這個句子的標點符號應當改一下,想一想:怎麼改?改後讀一讀。

(3)説説阿聯酋人民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指導朗讀:正如阿拉伯朋友説的“人類有了綠樹,鮮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麗。”

討論:為什麼説阿聯酋人民愛花草就是愛生活?(引導學生説出植樹造林與環境的.關係)

【設計意圖】創設交流情景,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2、在迪拜遊覽,作者看到了什麼?

句2:這裏綠樹成陰,鮮花遍地。地上沒有一片落葉,更不見有人攀樹枝,摘鮮花,或是在草地上行走。

讀了這句話,你想告訴我什麼?

為什麼他們這樣愛護花草樹木呢?

句3:阿聯酋人民像愛護孩子一樣,精心侍弄着這些花草樹木。

從哪裏可以看出來?請同學們閉上眼睛,現在你們就是小草、小花、小樹,忽的一陣風吹過,黃沙漫天飛舞,颳得人們眼睛都睜不開。小草、小花、小樹滿身,滿臉都是塵土,此時,你最想幹什麼?

師:園林工人從路邊的水箱裏拉出一根大皮管,“譁——譁——”,霎時間,一陣雨霧從空中灑下來,把小草、小花、小樹臉上,身上的塵土都洗得乾乾淨淨了。這時,小草更綠了,小樹更翠了,小花更豔了……此時,你最想對園林工人説什麼?

(1)誰能用朗讀,把內心的感受表達出來。

(2)再次理解“代價”,感悟園林工人“笑”的含義。

(3)在阿聯酋,僅僅只有迪拜這樣一座城市綠洲嗎?你怎麼知道的?相機理解“星羅棋佈”的意思,並體會阿聯酋人民為改造環境付出的代價。

【設計意圖】再次創設交流情景,培養學生想象、朗讀、理解和評價的能力,進一步豐富學生的語言。

三、通讀全文,加深理解

阿聯酋人民在沙漠中創造了奇蹟!你最想對他們説什麼?假如你是那裏的小草、小花和小樹,你會對遊客説什麼?

【設計意圖】在實踐中感知語言,運用語言,達到“我口”説“我心”的目的,在潛移默化中將“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起來。

作業設計:(二選一)

1、以“迪拜街頭風光”為題,寫一段話。

2、收集有關阿聯酋的資料或圖片相互交流。

【設計意圖】將語文學習由課堂延伸到課外,通過課外蒐集資料、創造性地整理資料,進行更為豐富的語文實踐,運用多種渠道,豐富學生知識。

《沙漠中的綠洲》教學反思4

《沙漠中的綠洲》是國標本語文第八冊中的一篇關於環境改造與保護的課文。課文介紹了阿聯酋人民在茫茫沙漠中種植並精心侍弄花草樹木,建設綠洲,營造良好生存環境的壯舉,表現了阿聯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本文結構清晰,重點突出,語言凝鍊,是培養學生語感的佳作。

阿聯酋屬西亞國家,學生對這個國家瞭解甚少,所以體會“沙漠如何變成綠洲”這一過程有一定的難度。針對這個情況,根據四年級教材的特點以及新課程理念,我第一課時着重引導學生讀熟課文,學會生字詞,理解部分詞語,理清文章脈絡,知道課文主要內容,並初步感受“沙漠”變成“綠洲”的不易。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我是這樣定的:

1、聯繫上下文,理解“不毛之地”“星羅棋佈”“縱橫交錯”等詞語的意思,並會用“縱橫交錯”造句。

2、藉助課文,引導學生了解阿聯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的壯舉,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熱愛人類家園的情感。目標2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

下面我將重點談談第二課時的設計

一、對比教學,引起震撼。

上課伊始,我即讓學生談談對沙漠和綠洲的印象,並出示文中的句子細細品讀,感悟出沙漠的一望無際、荒涼貧瘠,綠洲的風景如畫、景色宜人。我考慮到學生對阿聯酋這個國家較陌生,所以選了沙漠和綠洲的圖片,讓學生的視覺受到強烈的衝擊,繼而設問阿聯酋人民是怎樣把這樣荒涼的沙漠變成美麗的綠洲的,讓學生產生閲讀期待。

二、品讀課文,理解感悟。

欒主任常説:問題不能太碎、太多,要抓住核心問題展開教學。所以,本篇課文的教學我只圍繞一個重點問題“阿聯酋人民是怎樣精心侍弄花草樹木的?他們為什麼那樣愛護花草樹木”?並以此為切入點,引領學生深入文本。

本文的難點是課文第三自然段,我在試教時發現學生對這一段很模糊,不能體會出阿聯酋人民改造環境的決心與付出的巨大代價。我反覆思量,抓住“從外國買來”以及建設一個國家需要多少的泥土和水,引起學生深思。然後又抓住“縱橫交錯”,體會設計這樣的水管並把它們埋入土中要費多少心血、財力、物力、人力,加深學生的理解,事實證明,學生對這一段文字的感受很深刻。繼而,本段的中心句“……培育一棵樹的費用抵得上一個孩子”也就迎刃而解,學生對阿聯酋人民的壯舉充滿敬意。

三、拓展延伸,讀寫結合。

在感受了阿聯酋人民的壯舉後,我想對學生滲透愛護環境的教育,設計了:我想對自己説、對阿聯酋人民説、對破壞環境的人説,深化學生對愛護環境的認識,強化文本的育人功能。

通過本課時的教學,我覺得自己在課堂教學上的駕馭能力還有待提高,對文本的解讀還不夠深入,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在提出“阿聯酋人民是怎樣精心侍弄花草樹木”這一問題後,學生説的是第六自然段。這時,我未能及時調控,因為文章是先寫環境改造,再寫愛護花草的,順序打亂後不符合文本的寫作順序,説明我的教學機智還不夠。

二、在教學第六自然段時可以抓住“更綠、更翠、更豔”這三個詞進行細細品味,讓學生感受作者用詞的準確以及水對綠化的巨大作用,我未能抓住這一細節。

三、在體現文本的育人功能時,我未能放開,害怕學生認識不到,其實學生只要充分理解、感悟了文本內容,就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教學永遠是一門缺憾的藝術,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不斷地努力探索,力爭成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

《沙漠中的綠洲》教學反思5

在教課文前,我先讓學生在家預習這篇課文,讓他們初步瞭解課文內容,掃除文本中的“攔路虎”。新課標指出:“教學過程強調了教師是課堂閲讀活動的組織者,是閲讀中的對話者之一”。為了遵循這一特點,我充分讓學生在閲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放手讓學生自己閲讀,並在我的引導下學會閲讀。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應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從我的教學過程來看,遵循了以上新課程標準的特點。教學過程以教師、學生、文本三者的對話,使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利用文本我針對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反問學生一句:“阿聯酋人民很愛護花草樹木,我們的同學們呢?”使學生由文本走向生活,注重了文本的價值取向,這一設計其實也是對前面教學的一個檢驗。另外,從情感的角度看,這一設計還延續着課文內在情感的發展過程,薰陶着我們每個學生,達到了雙性統一的教學效果。

教學結尾時,我通過設計“小木版上應寫些什麼?”“課後願意把自己想的寫下來嗎?”這一環節,把課本作為一個生長點,巧妙地將語文課本內容延伸開來,有機地生成很多的東西,讓學生有更多的收穫。這一切在潛移默化中將“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起來,同時也激起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內心需要。教學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