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我若為王(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3.12W

 《我若為王》課時計劃  第1課時 (總第18 課時)

教學目標:

1、瞭解文章大開大合的結構、假設的論證方法和幻想虛擬的寫法,理清全文思路。 

2、理解作者對王權意識和奴才思想的深刻認識和無情批判,培養民主意識、健康個性和健全人格。

重點難點:

1、幻想虛擬和假設論證的方法。

2、形象而深刻地批判了王權意識和奴才思想。

3、深入挖掘課文的思想內容,把握作者的觀點。

4、揣摩關鍵語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方法:閲讀討論

教學過程:

一、 導語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句話的意思是指作為一國之君,普天之下的土地都屬於他一人,天下的百姓都是他的臣民。古代封建君王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同學們,你想做君王嗎?假如你做了大王,你喜歡有一大羣對你卑躬屈膝、趨炎附勢的奴才圍着你大呼“萬歲,萬歲!萬萬歲!”嗎? 

今天我們來看現代作家聶紺弩的雜文《我若為王》,看看作者在大膽的假設下會是怎樣的一番情景,其中又包含着什麼樣的思想認識。 

二、 作者及文體簡介(投影) 

聶紺弩,現代作家,是中國現代雜文史上繼魯迅、瞿秋白之後,在雜文創作上成績卓著、影響很大的戰鬥雜文大家。 

雜文,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會變化的文藝性的論文,具有短小、活潑、鋒利、雋永的特點,一般都是以幽默諷刺的文筆揭示深刻的道理,寓莊於諧。本文就是一篇很優秀的雜文。

三、破題,解釋“王”的含義

《説文解字》:“王,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選文者,三畫而連貫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者王也。’孔子曰:‘一貫三為王。’凡王之屬皆從王。”古漢語中“王”字產生了“帝王、天子”的意義。周朝的最高統治者周王,自稱是上天的“元子”(長子),王的權力是上天給的,因而他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論語季氏篇》)説明了周王(特別是在西周盛時)所擁有的極大權威。如果哪個諸侯國不履行義務或超越權力,“周王可以收回或削減他們的爵祿,可以改變他們的封地和爵祿,可以廢除和另立國君,甚至滅掉他們。”(郭沫若主編《中國史稿》)如周共王曾因一小事而滅掉了同姓的密國(“康公不獻。一年,王滅密。”《國語周語上》)周宣王曾派兵伐魯,殺伯御而立其弟孝公(“三十三年春,宣王伐魯,立孝公。”見《國語周語上》)隨着秦王統一六國,自稱“始皇帝”,“王”就不再具有“帝王、天子”的意義,而成了臣子的最高封爵。如西漢初的“異姓諸王”楚王韓信、樑王彭越等七人以及消滅“異繼諸王”後的“同姓諸王”如吳王劉濞、齊王劉肥、趙王劉如意等。在中國,這種封爵一直沿續到封建王朝結束。 

四、 朗讀課文,初步感知 

五、 具體研讀課文內容 

1、問題:聶先生喜歡做王嗎? 

【明確】從文章最後兩段可知,作者是怎樣的觀點態度。 

(1) 表達對奴才的憎恨(2)提出憎恨的理由(3)表明剷除皇權和奴才的願望 

(4)呼喚民主制度  (板書:結論    剷除奴種   改造世界) 

2、問題:作者是怎樣得出這個結論的? 

【明確】通過假設自己為王之後出現的種種情景,進而否定奴才,否定為王。(板書:假設     幻想為王) 

3、問題:本來假設自己為王了,為何又不想做了? 

【明確】因為有奴才的存在,憎惡奴才的嘴臉。 

   六、佈置作業:熟讀課文,完成課後〖練習〗二

 

《我若為王》課時計劃  第2課時 (總第19 課時)

教學目標:

1、瞭解文章大開大合的結構、假設的論證方法和幻想虛擬的寫法,理清全文思路。 

2、理解作者對王權意識和奴才思想的深刻認識和無情批判,培養民主意識、健康個性和健全人格。

重點難點:

1、幻想虛擬和假設論證的方法。

2、形象而深刻地批判了王權意識和奴才思想。

3、深入挖掘課文的思想內容,把握作者的觀點。

4、揣摩關鍵語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方法:閲讀討論

教學過程:

一、檢查上節課作業,回顧上節課學習內容

二、具體研讀課文內容

1、討論1作者為什麼“深深地憎惡一切奴才或奴才相”。奴才的嘴臉到底有多可惡,根據文中的具體描寫概括奴才相的特點。 

由師生討論分析後得出

           

趨炎附勢     捧王后 捧太子、王子 捧公主、皇親國戚

阿諛奉承     我的每句話都成為“聖旨”

俯首帖耳     盡力實現王的願望     

惟命是從    不指摘王的過失、罪行

                

奴才:卑躬屈膝    低頭、鞠躬、匍匐,  巧言令色    諂媚、乞求、快樂的表情,低微、柔婉、畏葸的聲音,欺軟怕硬 ,  也曾是昂首闊步、耀武揚威, 心懷叵測,    也會把王趕下王位 

王:感到單獨、寂寞、孤獨,

恍然大悟:自己也不過是一個奴才的首領。 

討論2王權和奴才的關係。 

【明確】首先是相互對立的關係。掌權的人是統治、管理奴才的一方,奴才則接受統治、管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地位不同,做奴才的總想做王,做君王的總想壓制奴才。

但另一方面,二者相互依存,互為條件,缺一不可。奴才是君王賴以生存的温牀,君王是建立在奴才的地基上的。 

所以要剷除奴才,也要否定王權,最終實現人人為王,人人不是王的平等、民主的制度。 

2、 問題:作者當時是民國國民,在民國時期難道還真有人想做王嗎?作者怎麼會提出這個話題的? 

【明確】由一部影片的名字:“我若為王”提出話題的。(板書:引題  “我若為王”) 

問題:這個片名意味着什麼問題,為何會引起作者這麼多的思考

【明確】“我若為王”説明“我”仍處於奴才的地位。 

“我若為王”説明奴才總是豔羨王權,並以“為王”為最高理想。 

到了民國,身為民國國民,卻還有如此“封建的殘物”,説明封建主義基礎還很牢固,民國還沒有真正的民主制度,國民的封建意識還很濃厚,沒有樹立起民主思想。 

“我若為王”這個片名正是還有奴才的明證,也就成為“世界還大有待於改進”的理由。 

“我若為王”這個電影名字,不但觸發了作者寫作的慾望,而且引起了作者下面深沉的思索,作者把批判的矛頭實際指向封建專制主義,消滅奴才,消滅王權。 

五、 探討本文的論證方法、寫作手法 

由板書可知,文章引出話題後,進行假設,進而否定,最後得出結論,這是運用了假設論證的方法和虛實結合的手法。 

三、 佈置作業 :完成〖練習〗一。

 

《我若為王》課時計劃  第3課時 (總第20 課時)

教學目標:

1、瞭解文章大開大合的結構、假設的論證方法和幻想虛擬的寫法,理清全文思路。 

2、理解作者對王權意識和奴才思想的深刻認識和無情批判,培養民主意識、健康個性和健全人格。

重點難點:

1、幻想虛擬和假設論證的方法。

2、形象而深刻地批判了王權意識和奴才思想。

3、深入挖掘課文的思想內容,把握作者的觀點。

教學方法:閲讀討論

教學過程:

一、複習上節課內容,引入本節課學習內容

二、深入討論課文內容,延伸思維空間

 1、 “奴性”是怎麼產生的呢?結合補充材料進行分析。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賈誼:《過秦論》 

【明確】愚民、弱民、防民(前兩個材料中直接能找到,後一個需要概括),總之:奴化。 

強調:王權的高壓是奴性產生的原因,反過來,奴性的不自覺--羣體的無意識--是王權得於鞏固、延續的温牀。 

2、引入補充材料,作進一步的分析論證。 

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至多不過是奴隸,到現在還如此,然而下於奴隸的時候,卻是數見不鮮的。(中國的歷史不過是)一,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這一種循環,也就是“先儒”之所謂“一治一亂”。 --魯迅:《燈下漫筆》 

分析:順民之後也有暴民,但這些暴民,絕大多數是有王權意識的,他們不僅受到了奴化,而且受到了毒化,這是更糟糕的。 

3、分析由“奴化”引出的“毒化”,

古時候,秦始皇帝很闊氣,劉邦和項羽都看見了;邦説,“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羽説,“彼可取而代也!”羽要“取”什麼呢?便是取邦所説的“如此”。“如此”的程度,雖有不同,可是誰也想取;被取的是“彼”,取的是“丈夫”。所有“彼”與“丈夫”的心中,便都是這“聖武”的產生所,受納所。 

分析:何謂“如此”?説起來話長;簡單地説,便只是純粹獸性方面的慾望的滿足- -威福,子女,玉帛,--罷了。然而在一切大小丈夫,卻要算最高理想(?)了。我怕現在的人,還被這理想支配着。 

--魯迅:《隨感錄五十九》 

三、結語 

在一個專制橫行的時代,人們的心靈可能被奴化,也可能被毒化。如果不徹底爭取到民主與自由,那麼,“權”與“奴”的遊戲就依舊會進行下去。“權”與“奴”的遊戲在現代社會在我們身邊存在不存在呢?這個問題留待同學們課後去思考,去討論。 

四、佈置作業:請以《“王朝”還要走多遠》為題,續寫下面一篇文章:電視劇《康熙王朝》又在熱播,那跌宕起伏、扣人心絃的情節確實引人入勝。康熙大帝文功武治、懲治貪官的氣魄,暗查民情、體恤百姓的故事,讓我又一次感受到了文藝作品塑造的明君、“青天”的力量。 

但是,… … 

課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