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秋詞(蘇教版選修教學論文)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1.36W

 教學現場

教師:在學《秋詞》一首詩之前,請你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秋天的景象或抒發你對秋天的感受。

學生1:我認為秋天很美。梧桐葉紛紛落下,像蝴蝶在空中飛舞。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糧食、水果豐收以後,農民伯伯們都非常喜悦。

學生2:我認為秋天既惹人喜愛又令人討厭。説它惹人喜愛,是因為它既有美好的景色,又有豐收的果實。而秋天天氣越來越冷,小孩子晚上睡覺會着涼,生了病,給人帶來煩惱。

學生3:秋天是淒涼的,草、樹葉一片枯黃。

學生4:秋天是成熟的季節,冬青樹儘管沒有了光彩,然而它的樹葉卻越來越堅硬,好像塗了一層蠟油。

學生5:秋天雖然淒涼,然而,當紅楓搖曳時,詩人們會浮想聯翩,揮毫撥墨寫下的文章千古流傳。

學生6:秋天有着美妙的自然景觀。太陽仍然是紅紅的,夕陽尤其給人美的享受。

教師:同學們的思想很健康,心中的秋天確實給人以美得享受。但是,文人墨客會隨着四季景觀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感受。比如:

春天是欣欣向榮的,像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

夏天是萬物生長的季節,令人歡欣鼓舞;

秋天到處呈現枯黃的景色。大雁南飛,給人以淒涼的感覺。

有個文人寫下如此美妙的千古名言:秋風秋雨愁煞人。秋天給人憂愁的感受,那麼《秋詞》中的作者對秋天是什麼感受呢?

學生:齊讀《秋詞》。

學生1:喜悦的心情。

學生2:高興的心情。

教師:用自己的話説説描繪了秋天的什麼景象?

學生1:我認為第二句詩“我言秋日勝春潮”,作者把秋天與春天對比。

教師:這兒有個詞的讀音得明確一下,朝(zhao)(表示時間)(chao)(表示動作)還有誰要補充?

學生2:我認為三四句詩“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描繪了春天的景象。

學生3:這兩句詩主要描繪了晴空中,鶴騰雲駕霧。

教師:嗯,秋高氣爽嘛,蠻好。

學生4:主要描述了一隻白鶴向天空中飛去,我的心情也隨着飛到了碧霄。

教師:這兒得訂正一個,哪個詞?

學生5:不能説“一隻”,應該是“一排”。

教師:好的,訂正得好。

學生6:我認為一、二句詩描述了在作者的眼裏,秋天是空曠無聲的,很淒涼,超過豔麗的春天。

學生7:這句話得改一改:自古以來,詩人遇到的秋天,都是空曠無聲的,很淒涼,而本詩的作者認為秋天勝過春天。

教師:齊讀這首詩,看看還有沒有什麼問題?

學生:齊讀

      沒有人提問題。

教師:齊讀詩下的小字,看看描寫了什麼?

學生:齊讀。

教師:有個詞大家讀錯了,把“圖景”讀成了“景象”,重讀。

學生:讀完後,講述小字的內容。

教師:用幾分鐘的時間,背誦這首詩。

教師:檢查背誦情況後做練習。

一、 給下列字組字組詞

廖(liao)(寥寥無幾)     霄(xiao)(雲霄)   (九霄雲外)

廖(liao)(姓廖)         宵(xiao)(元宵節)  (夜宵)

二、 補充註釋

碧霄:天空

三、 默寫這首詩

觀後反思

近幾年來,古詩鑑賞主觀題得分率不是很高,為數不少的考生作答失誤的原因主要有: 或理解不當,牽強附會;或無從下手,胡亂應付;或表達不準,文不對題……既有鑑賞常識的問題,也有鑑賞要領和方法的問題。

很多語文教師都認為詩歌比較難教,他們在上詩歌課時往往都是走複述大意、歸納主題、概括表達方法的詩歌教學老路子,年年如此,課課如是。坦率地講,當前詩歌教學的基本模式就是:教師費盡口舌地對一首詩全面分析講解,但卻把本來完整、優美的詩歌給肢解得支離破碎。即使是這樣的分析也大多依照教參,做唯一不變的解讀,使學生形成思維定式。同時,學生並沒有感受到詩歌的魅力,反而對乾巴巴的分析感到粗糙無味,因此逐漸喪失了學習詩歌的興趣和熱情。 

怎麼解決以上的問題,實現詩歌教學中學語文與學做人的統一呢?基本教學策略是誦讀與鑑賞,即通過朗讀了解作品中的內容,初步感受詩中所傳達的情感,進而通過背誦來積澱語料、加深印象,最後要“披文入情”地進行鑑賞。

課堂上要引導學生根據詩歌中意象的特點以及情景之間的關係體察意境、感受情感,我們不妨來這樣設計一個教學流程:其一,讓學生反覆吟誦,要“沉浸其中”,暫時忘掉周圍的一切,對外界的各種因素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全身心地投入到一個想像的世界中,置身於詩歌描繪的情境中。其二,找出詩歌中出現的意象進行揣摩,藉助聯想想象將詩歌描繪的畫面呈現出來。其三,依據聯想想象在腦海中形成的畫面體察詩歌的意境。體察意境時需要藉助已有的生活體會和審美經驗,力求與詩人獲得共鳴。因為詩歌也是詩人從現實生活中提煉而來的,是詩人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方式。其四,根據我們體察出來的詩人描繪的意境,觸景生情,去感受、體會處於這樣的意境中自己萌發的情感,從而推想詩人的情感。這樣的教學可能才是符合古詩詞這種特定文體的的教學。

我們就有必要在設計教學時兼顧“自主賞析”中的“探究討論”。

“探究討論”共有三個訓練要求:

一是背誦,它要求學生誦讀時注意這首七言詩的“語調流暢,語言質樸”,要背出這首詩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詩人闊大的胸襟和非凡的氣度。背這樣的詩,洋溢在我們心頭的,絕非什麼悲涼的氣息,我們隨着詩人的“詩情”,藉助詩人想象的翅膀,天馬行空般馳騁於碧空之上。於是,鶴飛之沖霄,詩情之曠遠,“實”和“虛”便融合在了一起,所獲得的全然是一種勵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二是回答問題,體會此詩的意境之美。教材的編者編寫了兩個問題:

1、問:《秋詞》中哪一句詩表達了詩人豪邁樂觀,抒發自己遠大志向?

答: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2、問:詩人在詩中借沖天而上的“鶴”,抒發了什麼感情?

答:寫一隻白鶴排雲而上,抒發了詩人毫不氣餒,昂揚進取的精神。

3、問:“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色勝春朝。”採用了什麼手法?表露了劉禹錫怎樣的心境?

答:對比手法。表達了詩人樂觀、積極向上的心境。

三是將此詩與《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比較閲讀,説説兩首詩的詩境有何異同。這兩首詩的可貴,在於詩人對秋天和秋色的感受與眾不同,一反過去文人悲秋的傳統,唱出了昂揚的勵志高歌。這是兩首抒發議論的即興詩。詩人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表達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藴,也有藝術魅力,發人思索,耐人吟詠。法國大作家巴爾扎克説過,藝術是思想的結晶,“藝術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積驚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喚起人們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劉禹錫這兩首《秋詞》給予人們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氣和素色,更喚醒人們為理想而奮鬥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獲得深刻的美感和樂趣。

當然,我們在探究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理解上的偏差,這個時候,老師就要對學生進行合適的引導,例如:一隻鶴還是一排鶴?我個人的觀點,更傾向於一隻鶴,這也是作者與其他人的悲秋的觀念截然不同的所在,這鶴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詩人視“鶴”為不屈的化身,以“鶴”自喻,它給予讀者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

另外,針對學生的沒有問題,高明的老師要善於巧妙地設計一些列問題,讓問題引領學生深入地學習語文,領悟人生。

《秋詞》是詩人被貶朗州後的作品,它以其最大的熱情謳歌了秋天的美好,讓人佩服劉禹錫的待人處世。本單元中的《天淨沙秋思》就印證“自古逢秋悲寂寥”, 作者在寫景的基礎上,發出了“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感歎。 作者認為“秋日勝春朝”, 本單元中的《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表現了相同的觀點,都描寫秋景,都借秋景抒發了對大自然的讚美。 

 

李菊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