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嶽麓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範文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3.02W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嶽麓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嶽麓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範文

嶽麓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範文1

教學目標:

識記戰國時期生產力發展的標誌、商鞅變法開始變法的時間和變法的主要內容,理解商鞅變法的原因和意義。

重點:

商鞅變法的內容商鞅變法的評價

難點:

改革與保守派的觀點分歧變法的某些措施含義及作用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看教材38頁的簡表,分析秦國在戰國前期的形勢,排在七雄的末位,但中後期秦國卻強大起來,並通過一系列戰爭滅掉了六國,完成了國家的統一。那麼,秦國是怎樣走向強國之路的呢?——商鞅變法(這是一條主要途徑)

二、教學過程

(一)、秦孝公求賢(為什麼要實行變法?)

1、原因

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社會原因):鐵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廣(生產力發展的主要標誌)。

秦國相對落後(自身原因):會盟都不讓參加,魏國侵略卻無力還擊。

2、辦法

改革內政,變法圖強,發佈求賢令。(秦孝公深感落後就要捱打)

商鞅來到秦國。

理解“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二)商鞅主持變法

1、時間:公元前356年。

2、背景:得到秦孝公的支持。

3、主要內容:

經濟上:改革土地制度——廢除“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重農抑商——獎罰分明。

政治上:獎勵軍功——論功行賞,不論貴賤;遷都咸陽,推行縣制——強化國家管理,設31縣;嚴明法令——實行連坐法。

4、變法的影響:

觸犯了貴族利益——商鞅被車裂處死。

取得成效——連婦女兒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三)秦國的變化

1、性質:是戰國後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會改革。

2、成果:廢除舊制度,建立新制度;秦軍的戰鬥力大大提高;社會經濟得到發展。

3、興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鄭國渠。

(四)小結

秦國是怎樣走上強國之路的呢?

前期勢弱——秦孝公決心變法圖強——商鞅主持變法——取得顯著成果(強大)

思考: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

(五)板書設計

1、秦國為什麼要實行變法?

2、變法前期秦孝公採取怎樣的辦法?

社會進步(社會):鐵器、牛耕(標誌)改革內政、變法圖強、發佈求賢令(商鞅)

秦國落後(自身):鄙視、捱打

3、商鞅變法的具體內容?

4、變法產生怎樣的社會影響(見小字部分)?

經濟:改革土地制度—廢除井田制觸犯貴族的利益——商鞅被車裂處死

重農抑商—獎罰分明取得成效——婦女兒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政治:獎勵軍功—論功行賞、不論貴賤

遷都咸陽,推行縣制—強化國家管理

嚴明法令——實行連坐法

5、變法取得怎樣的成果?

6、變法成功與否?

(性質: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會改革)分析秦孝公變法的目的—變法圖強,

建立了新制度,軍隊戰鬥力提高,經濟得到發展。實現沒有?結論——是一次成功的

興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鄭國渠改革。

嶽麓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範文2

教學目標

1.掌握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2.瞭解中華文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熟練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等歷史概念。進而認識其發展特點的差異,並認識其發展對中國古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3、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以及他們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特有貢獻;進而激發學生對祖國曆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教學難點:私有財產、貧富分化、階級等歷史概念和這些歷史概念出現的背景。

教學過程

導入:同學們,在前一節歷史課上,我們學到了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活狀況。從中我們知道了在早期人類時期,他們的食物來源主要是採集和漁獵,以採集為主。現在,我們同學們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周圍的人討論一下,原始社會人們僅靠在野外“採集”食物為生,這種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人們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處,現在請同學們回答的是:一、這種不便表現在什麼方面?二、怎麼樣能夠避免這種侷限性?

[學生想像、討論]……

[學生回答]僅靠“採集”為生,有很多侷限性,首先,要受到季節的影響,像植物果實在冬天就很難找到;其次,如遇上自然災害,像水災、旱災等,可能生存就成問題;第三,由於食物來源不固定、不充足,就需要不斷變更生活場所,而這種場所的變更在實際中盲目性很大……

的解決辦法就是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開始農耕生活……

(問題回答過程中,教師需不斷地加以引導)

[教師過渡]剛才我們回答了以“採集”為生的原始居民的生活的不便之處及解決辦法,既然,我們提到解決侷限性的辦法是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開始農耕生活,那同學們想一想,自然界中的什麼現象可能促使原始人類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種植,導入框中關於神農氏揀墜落地上的穀粒並把它種在田裏的神話傳説能否給我們提供一些啟示?

[學生回答]原始人類在長期的採集過程中,注意到了可食的食物種子落地、發芽、生長、成熟的現象,從而開始進行人工種植的嘗試,原始農業出現了。雖然神農氏教民播種五穀的傳説不可盡信,但自然界野生植物的生長過程給先民以啟示,這一點應是確信無疑的。(在學生回答這個問題時,教師可逐步培養學生通過歷史表象看到或尋找歷史發展軌跡的能力。)

[教師指導]下面,我們閲讀一下課本上所引的《白虎通》原文。

[學生閲讀]……

[教師講解]這一段話的意思是:神農氏根據不同的自然條件,製作工具,教民種植。那麼,這裏所説的天時、地利指的是什麼呢?我們説是自然環境,包括氣候、水分、土壤、植被狀況。這種地理環境直接影響到不同地區人們的生活狀況。下面,我們就先來看一下生活在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教師講述]河姆渡原始居民遺址是1973年在浙江餘姚發現的。距今約七千年。從考古發掘的成果看,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進入原始農耕階段,而且有了較高的水平。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開始使用磨製石器,主要的器形有石斧、石錛等。還有專門用作木材加工的原始刨光工具石扁鏟和用於加工木板的石楔等,共出土九十件。河姆渡原始居民用骨器多於用石器,出土各種骨器的數量是石器的七倍,最常見的是骨耜。

請同學們看課本第8頁“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裝有木柄的骨耜復原圖”,耜是最常見的河姆渡出土物,骨耜上安裝的柄叫耒。通常又把這種裝有木柄的骨耜叫耒耜。用耒耜耕作,叫耜耕農業。在河姆渡遺址還出土了大量的稻稈、稻穀,這説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開始種植水稻,而且這在世界歷是最早的。現在我們再看一下課文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復原圖”,這説明了什麼?

[學生回答]説明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鑿井的技術。他們飲水比以前更方便了。

[教師提問]我們再看一下課文中“幹欄式房屋”圖,這又能説明什麼呢?

[學生回答]説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過着定居生活。

[教師引導]還能説明什麼呢?同學們可以討論一下。

[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還能説明古代建築業開始萌芽,而且有了因地制宜的意識。

[教師講解]對,説明古代建築業開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幹欄式房子是一種木結構的地面建築。浙江地區地勢低窪,潮濕温熱。我國先民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風和防潮性能,於是蓋造幹欄式房屋。這種木建築房屋,一般都有若干木樁、圓木、木板組成,下部有木柱構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採取打樁的方法建成。樁木打成後,上架橫樑,再鋪板材,然後在木板上立柱構樑架和屋頂,形成架空的建築房屋。

幹欄式建築,既可防蛇蟲猛獸之害,又可避潮濕,下面還可以養殖家禽家畜。至今,我國西南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尚採用這種古老的建築形式。(教師在講解時,可以把幹欄式房屋放大圖與西南少數民族居住架子樓相比,對照講解,這樣,效果更好些)

[教師講述]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種植水稻、開鑿水井、建築幹欄式房屋以外,還飼養家畜,以豬、狗、水牛為多。河姆渡原始居民還製造陶器、玉器和簡單的樂器。那麼,現在請同學們動腦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了哪些進步?可以討論。

[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開始了原始的農耕生活;大量使用磨製石器和骨器;種植水稻、建築房屋、開鑿水井;飼養家畜,製作陶器、玉器和樂器。

[教師總結]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比較:從食物來源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主要靠採集野生植物果實為生,輔之以漁獵;而河姆渡人則有了比較固定的食物來源,即種植水稻,發展原始農業。從居住條件來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住在天然的洞-裏;而河姆渡人已會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房屋的結構和樣式。

從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來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使用打製石器,山頂洞人時掌握了磨光和鑽孔技術;河姆渡人則使用磨製石器,並用耒耜耕地,而且會製造陶器、玉器和樂器。從社會分工的情況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正處於最原始的社會發展階段,沒有明顯的社會行業分工,而河姆渡人已經有了原始農業、原始畜牧業和原始手工業之分。

同學們,到現在為止,關於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狀況我們已經學完了。現在,我們把河姆渡原始居民的主要成就寫在黑板上:

[板書]1.使用磨製石器、耒耜

2.種植水稻(世界最早)

3.建築幹欄式房屋,定居生活

4.挖掘水井,飲水方便

5.飼養家畜

6.製造陶器、玉器和樂器

[教師引導]剛才,我們學了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歷史,現在,請同學們自己把“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和“大汶口原始居民”兩目看一下,按照學習“河姆渡的原始農耕”一目的模式把相關知識點列出來。

[學生看書]……

[教師引導]看過書之後,我們共同把這兩目的內容填在黑板上(學生念教師寫)。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普遍使用磨製石器、木製的耒耜

2.種植粟(世界最早為河北武安磁山)

3.飼養豬、狗等動物,用漁具捕魚

4.食物種類豐富,粟(主)、魚、肉、蔬菜(副)

5.建築半地-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6.製造彩陶,刻畫符號

7.紡線、織布、製衣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農耕經濟有很大發展,農具發達

2.原始手工業有了很大進步

3.陶器有黑陶、白陶,質量很好

4.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

[教師講解]同學們,在填過後兩目內容之後,我們再來把知識更加系統一下:我們學習過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七千年的時間,在陝西西安半坡村發現的原始居民遺址,經科學技術測定,距今約五六千年的歷史。半坡遺址是原始農耕時期黃河流域的一個典型代表。首先在半坡遺址發現了大量的窖藏和罐藏的粟籽。日本的農學家認為,大約早在新石器時代,中國粟就向東傳到日本、朝鮮,向西傳入阿拉伯、小亞細亞、-等國家和地區。

現在,我們看課文中的“半坡出土骨制箭頭、魚叉和魚鈎”圖,這説明,遠在新石器時代,尤其是在半坡原始居民的遺址中發現的骨制箭頭、魚鈎和魚叉等,標誌着漁獵生產在社會經濟中佔相當大的比重,我們再看“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復原圖”,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房屋呈圓形,但特別低。

其實,這不是房屋的全部,半坡遺址的房屋大多采用“半地-式”的建築形式。這種“半地-式”的房屋,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是由-居發展而來的一種土木合築的建築。從考古發掘的情況來看,每間房屋的面積大多在二十平方米左右。此房屋平面近似圓形,向南開門。在房屋中央,有灶坑正對門口。房屋周圍的牆壁下都是用坑壁作牆基,上部是用草拌泥築的。牆壁中間立有很多根木柱支撐屋頂。

屋頂用排列整齊的木椽架起來,外表蓋着拌泥的草,以便抵禦風雨。課文中關於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第三幅插圖是“半坡出土的紡輪”,這是1955年在陝西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它是我國古代發明的最早的捻線工具,它的具體操作方法是:在紡輪中間的小孔插一個杆,利用紡輪的旋轉把纖維擰在一起,並用同樣的方法把單股的纖維合成多股的更結實的“線”.另外,在半坡以後的其他一些文化遺址中,也出土了形式多樣的陶質紡輪,可見,當時這種捻線工具已被人們廣泛使用。(教師可以邊講邊用實物示範)。

現在,請同學們結合所學的地理知識,想一想,再和同學討論一下,地理環境對長江流域河姆渡和黃河流域半坡的農耕作物品種有什麼影響,進而聯繫到在建築房屋時,飼養家畜時,各有什麼影響?(此問題可用投影儀打在屏幕上,也可以提前寫在小黑板上)

[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因為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氣候不同,故在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房屋建築方面也有區別。因長江流域水量充足,氣温暖熱,故適宜種水稻,黃河流域降水量相對減少,且氣温相對長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種植耐旱,且產量較高的粟為主。這種自然環境決定了長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現,也決定了“半地-式”的房子只能出現在北方,因為這種建築形式可以適應北方寒冷的天氣。而長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幹欄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濕,二可以避蛇蟲猛獸之害。

[教師提問]既是這樣,我們應該怎樣處理與自然的關係?

[學生回答]人們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順應自然中要科學合理、協調兼顧。(該問題可在教師引導下回答)

[教師講解]在大汶口文化遺址裏,我們首先要注意這幾個問題:一、大汶口原始農耕經濟有了很大發展,農具有磨製石鐮、石鋤等。二、原始手工業比以前有了更大進步,陶器有黑陶、白陶。三、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

其次,從上述情況來看,大汶口文化遺址已經屬於原始社會晚期,這與生產力發展有很大關係。生產力發展又引起婚姻狀況的變化,比較固定的婚配對象出現,人們已經有了初步的家庭觀念,故出現了把財產傳給後代的想法。其前提有了剩餘財產。其具體過程應是:

距今約四五千年時期,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得農業、手工業和畜牧業的社會分工日益擴大,商品交換日趨頻繁,每個家庭成為獨立的生產、消費單位,剩餘產品被用於交換。過去的“同族共產制”就逐漸為財產私有制所代替。從大汶口晚期的墓葬裏隨葬品的情況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經出現,並且貧富懸殊特別明顯。

在生產力發展過程中,隨着剩餘產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領們的財富不斷擴大,權力也在不斷增長,為了爭奪土地、財產,在各氏族之間開始了戰爭,氏族首領把俘獲來的別的氏族的成員變成了奴隸,在同一氏族內部,由於貧富差別的增大,也分成了兩個對立的社會階層。這樣,對立的階級產生了。原始社會開始解體。

請同學們討論一下,選幾個代表表述。

這幾個概念是:河姆渡的原始農耕、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私有財產、階級。

學生回答:河姆渡的原始農耕是指距今約七千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它是長江流域原始農耕生活的一個典型代表。從當時的生活狀況來看,他們已經掌握了磨製石器、製作耒耜、種植水稻、挖掘水井、建築房屋、製作陶器、玉器和原始樂器等技術。這表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進入原始社會中期階段,比北京人、山頂洞人有了很大進步,是我國原始農耕生活中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學生回答過程中,教師要適時引導,使答案更完整、準確)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可參照“河姆渡的原始農耕”一問回答。

“私有財產”和“階級”,可讓學生對比前面學過的北京人和山頂洞人共同勞動、共同消費、人人平等,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生活特點,得出財產的分配和人與人之間關係發生了本質變化的結論。(具體答案略)

嶽麓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範文3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

1、識記大澤鄉起義的時間、領導人

2、理解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

3、培養用積極觀點和積極分析方法認識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4、學習因果分析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析秦始皇,為鞏固同意採取的措施引入新課

2、通過分析秦的暴政和陳勝吳廣的關係,及陳勝吳廣的起義與秦滅亡的關係,學習因果關係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揭露秦的暴政,肯定和讚揚陳勝吳廣起義的首創精神及-暴政的歷史功績

2、認識階級鬥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和人民羣眾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1、大澤鄉起義2、秦朝的滅亡

難點:1、秦朝暴政對農民起義的影響2、項羽劉邦反秦活動的作用

教學突破

秦始皇的暴政、秦二世的暴政是導致農民起義爆發的主要和根本原因,而陳勝吳廣起義又是導致秦朝滅亡的直接原因,因此,本課的重難點有着較大的內在聯繫,要引導學生把握這些知識,最主要的是抓住其內在聯繫,分析因果關係,串聯知識點,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教學準備:

教師:1、秦末農民起義動態圖課件2、秦暴政內容的課件

學生:1、收集“焚書坑儒”的有關史料2、收集陳勝吳廣的相關史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談話:上一節課我們學習瞭解了我國曆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的建立,而這個國家的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為了鞏固統治,秦始皇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經濟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這個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卻成為引發農民起義的暴政之一。這是為什麼呢?讓我們進入今天的新課——陳勝吳廣起義。

2、講解:秦始皇是一位偉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國曆的功績不可抹滅,但是她有極其殘暴,政治上專制獨裁,經濟上橫徵暴殮,而且還有嚴酷的刑罰,而最讓人痛心的莫過於“焚書”和“坑儒”。請學生代表講解自己收集的有關“焚書坑儒”的史料。

二、起義的原因

1、肯定學生收集的史料,告訴學生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初衷,是為了鞏固在思想文化領域的統治,但結果去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破壞了人才。另外,秦始皇的暴政還體現在殘酷和剝削以及嚴酷的刑罰。

2、組織學生閲讀56頁有關秦始皇暴政的輔欄內容及相關圖片資料,深入理解秦暴政。

3、引導學生了解秦始皇死後,胡亥奪位且昏庸殘暴,可補充“指鹿為馬”的成語加深學生的認識。

三、大澤鄉起義

1、講述引導:秦二世的昏庸殘暴,加速了秦的滅亡,也是引發秦末農民起義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卻是因為延誤軍期。到底是怎麼回事情呢。同學們閲讀57頁輔欄裏的內容後就會知道大澤鄉起義是怎麼爆發的了。

(在教師引導下閲讀教材,瞭解到陳勝吳廣本是秦軍隊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氣原因誤了軍期,無奈之下,揭竿而起。

2、出示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的動態課件,講解: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我國曆第一個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由此開始。(看課件學生了解時間地點)

3、指圖分析,告訴學生大澤鄉起義後,起義軍東征西戰,取得了較大的成果,但是由於經驗不足,吳廣陳勝先後被害。陳勝吳廣犧牲後,農民起義繼續發展,其中以項羽劉邦領導的農民起義最為。

四、秦朝的滅亡

1、分析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告訴學生,繼陳勝吳廣之後,項羽和劉邦的隊伍逐漸強大,其中項羽率部在鉅鹿殲滅秦軍主力,這就是歷的鉅鹿之戰。引導學生閲讀教材輔欄裏的史料。

2、帶領學生齊讀最後一部分材料的內容。(明確秦朝滅亡的時間和標誌,同時也理解到秦朝滅亡就是秦末農民起義的結果

嶽麓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範文4

活動目的

1)瞭解在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和發展水平。

2)初步培養觀察歷史文物圖,蒐集並用自己的語言解釋歷史信息的能力。

3)在情感上感受遠古祖先的勤勞智慧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貢獻。

活動準備

1)學生預習課文。

2)教師與學生共同蒐集河姆渡人、半坡人生產生活的圖片及文字資料。並將所蒐集的資料在牆報“歷史園地”中展示,資源共享。

活動步驟

1)通過複習山頂洞人北京人的有關知識引出人類生存問題。

2)學生自由發言,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

3)以河姆渡人半坡人為例,模擬遠古居民,展示原始人類生產生活風貌。

活動過程

(小遊戲)

1)教師指定兩名學生手舉北京人代表隊、山頂洞人代表隊的牌子入場。

2)將寫有北京人、山頂洞人有關生產和生活內容的卡片分發給14名學生。

3)14名學生根據卡片所給內容,在1分鐘內找到自己的隊伍並亮出卡片。

4)學生評判正誤並找出兩個代表隊中卡片內容相近的隊員。(兩隊中相近的內容有采集和捕獵)其餘隊員退場。

(教師提出問題,激發學生探究-)

師:山頂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很多進步。但是這個進步經過了幾十萬年的演變。遠古人類前進的腳步是多麼艱難啊,尤其是在生產活動中,從採集到採集,從捕獵還是到捕獵。幾十萬年無限的採集和捕獵有可能帶來什麼問題?

學生討論:(生態破壞、資源短缺、沒有食物來源、人們居無定所、引發戰爭等)

師:如果真的像同學們所想象的那樣,那是多麼悲慘的情景啊!

師:人類的這種悲劇可以避免嗎?

學生討論:(人類學會自己種植和飼養。)

師:同學們的主意真是太好了,請大家翻開課本第二課,原始的農耕生活。學習了這一課,同學們看一看,遠古的先民們和你們的想法是不是英雄所見略同?

課文的導讀部分是個美麗的傳説。傳説中有沒有科學的東西?

學生討論:(人類發現植物的種子落地、發芽、生長、成熟、從而人工種植。)

師:據最新的考古發現,我國早在8000-7000年前,人們就學會了種植,有了原始的農耕。

師:第二課給我們推出了約7000-5000年前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原始農耕的三個典型的代表。黃河流域的代表是半坡遺址和大汶口遺址。長江流域的代表是河姆渡遺址。

下面我們搞一個小活動,活動的主題是──穿越時空隧道,走進遠古家園。(板書)我們從三個典型的原始農耕遺址中選出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根據大量的考古發現,想像這些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現在大家分成三組,一組扮演半坡人,一組扮演河姆渡人。第三組當評委。請大家展開想象的翅膀,並且把你想象中的半坡人,河姆渡人生活的圖景用語言,動作,圖片等方式展示出來。希望每一組都有精彩的表現。準備15分鐘。

(學生分組準備)

師:好,時間到,大家準備好了嗎?現在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隧道,走進遠古家園。

掌聲有請河姆渡居民表演。(掌聲)

(河姆渡居民相繼發言和表演)

學生A:我們河姆渡村坐落在美麗的東海之濱,氣候温和,有充足的水分,很適合種植水稻。我們大量的種植水稻。同世界其他種植水稻的國家相比,早了3000-5000年。

學生B:我們還發明瞭蒸飯的蒸籠。(展示圖片)蒸籠是陶土燒製的。蒸籠有三層,最底下一層燒火,中間一次裝水,最上一層是陶盆,盆底有很多小孔,利用蒸汽把飯飯蒸熟。這樣做出的飯又香,又軟,有營養,好消化。(掌聲)

學生C:我們用木頭和茅草蓋房子,(展示圖片)我們的房子有兩層樓,樓上住人,樓下養牲畜。幹欄式的結構,又通風又防潮,算得上是小洋樓了。(掌聲)聽説六七千年後,江南有些地方還有類似我們這樣的幹欄式吊樓呢!(掌聲)

學生D:請看我們耕地的工具──耒耜。耜有石頭磨製的。也有骨制的,是用動物的肩胛骨裝上木柄做成的,骨制的很輕便,再裝上腳踏(耒)就更輕便了。(做手握骨耜腳踏耒的動作)用輕便的工具耕地,可以提高效率,增加糧食產量。

學生E:我們會挖掘水井,解決用水問題。我們為水井也蓋了一個了遮雨棚,不讓雨水落到井裏。我為我們自己的聰明感到自豪!(掌聲)

學生F:由於有了打井的技術,我們不一定要住在河邊。可以搬到離河邊更遠的地方居住。就算河水氾濫也淹沒不了我們的家。(掌聲)

……

師:(對學生的表現給予讚揚。)

師:現在請半坡居民展示自己的風采。

(半坡居民相繼發言和表演)

學生A:我們半坡人比河姆渡人年輕1000多歲。社會是向前發展的。我們過着比河姆渡人更進步的生活。就説我們的食物吧,除了主食粟(小米飯)以外,副食還有魚,肉,白菜,芥菜等等。有這樣的美味大餐,有誰不愛這個可愛的家園呢?(掌聲)

學生B:我們普遍用磨光的石器開墾土地和收割莊稼,這種工具更加鋒利,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

學生C:我們把野生的狗尾巴草經過人工培植而變成粟。這是我們半坡人的重大發明。遺憾的是當時不可能申請專利。(掌聲)

學生D:我們追求生活的美和藝術。(出示圖片)請看這些生活用具:陶盆,陶罐,陶瓶,紅色的底色上畫着人或者各種動物的圖案,色彩豔麗,被稱做彩陶。

學生E:我們會紡線,織布,製衣裳。我們正在告別矇昧,走進文明的時代。

學生F:我們的房子很大,全家族的人都在裏面生活,可熱鬧了。房子裏還有許多小間,是家族成員的住處。房子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裏面有灶坑,既可做飯又可取暖,冬暖夏涼。

……

師:(對學生的`表現給予鼓勵)

請評委點評。

學生A: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雖然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同,一個在南方,一個在北方。但是他們都能夠從採集,捕獵,無限的向大自然索取,走到合理利用自然,學會種植莊稼,飼養家畜,開始了原始的農業,真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學生B: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適應環境,建築自己特色的房屋過着定居的生活。

學生C:河姆渡人種水稻,半坡人種植粟也是根據當地的氣候和土壤來選擇的,這既是利用自然也是順應大自然。做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掌聲)

學生D:兩地原始居民都普遍的製作和使用磨製的石器,陶器。河姆渡人更是利用南方土壤鬆軟的特點使用更輕便的骨耜。半坡人制作的陶器更具有藝術的魅力。(掌聲)

……

師:今天的活動搞得很好,每個小組都做了充分的準備。同學的想象力和表演的能力真的令老師驚歎不已。數千年前的地質地貌和自然環境也許和現在有所不同。當時人們是怎樣生活的,沒有史書的記載。但是大量的考古發現和研究表明原始的種植給人們帶來了定居的生活。磨製的石器提高了生產力。生產力提高了,糧食就生產多了。家畜的飼養豐富了人們的食物來源,動物蛋白質改善了人們的身體素質。貯存糧食需要陶罐,煮食物需要炊具,陶器誕生了。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才有條件去追求精神生活。因此,原始的農耕文化也伴隨着原始的農業出現了。同學們的想象既合理又豐富。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無論是長江流域還是黃河流域的農耕文明,都是一幅幅美麗的、智慧的畫卷。中華文明的搖籃是我們的祖先用他們的智慧和雙手編織的。

嶽麓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範文5

一、課程目標

(一)內容標準

知道陳勝、吳廣起義。

(二)教學內容

1.知識與技能

學生應掌握的知識:秦的暴政表現;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張楚政權的建立;項羽、劉邦起義與秦朝的滅亡;楚漢戰爭;漢朝建立。結合秦末農民戰爭形勢圖和楚漢戰爭形勢圖,培養掌握歷史地圖的技能。

2.方法與能力

通過對秦末農民戰爭爆發的原因的學習,學到一定的綜合、分析和歸納能力;通過分析曾經一統天下、強大的秦王朝僅存在了15年就走向了滅亡的原因,使同學們能夠在開展討論的同時表達自己的看法,學會在探討問題的過程中解決問題,從而培養進行自主探究式學習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陳勝、吳廣起義的學習,認識到這次起義的偉大的歷史意義:它-了秦朝的殘暴統治;顯示了人民羣眾的力量,而它的首創精神,激勵了後世人們對殘暴統治的反抗鬥爭:

二、教學要點

重點:陳勝、吳廣領導的秦末農民戰爭。

難點:秦亡前後,項羽、劉邦領導的農民戰爭性質的變化。

教學過程

師:經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在戰國七雄中,秦是笑在最後的國家,但秦是不是笑得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第2課陳勝吳廣誅暴秦”(板書)師:秦統一後,秦王嬴政規定統治者稱“皇帝”,自稱“始皇帝”。妄想從他開始能千秋萬代地傳下去。他能千秋萬代地傳下去嗎?

生:不能,因為他的暴政,使秦王朝只存在短短的15年就滅亡了。

一、秦的暴政——滅亡的根本原因(板書)

師(問):秦的暴政體現在哪些方面?哪位同學能通過閲讀教材,把它概括出來?

生(歸納):①兵役、徭役繁重②賦税沉重③刑法嚴酷④秦二世的黑暗統治

説一説:你對秦朝的殘暴統治有何感想?

(讓學生通過閲讀理解教材,發表自己的看法,從而培養其分析、表達能力)

(總結)秦的暴政激發了階級矛盾,人民的生存受到極大的威脅,甚至根本無法生存下去,在這種情況下爆發了我國曆的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陳勝吳廣起義。可見,秦的暴政是秦末農民戰爭爆發及其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二、揭竿而起——秦末農民起義(板書)師(設問):那麼中國曆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爆發的直接原因又是什麼?領導人是誰?他們是怎樣號召大家起來-秦朝統治的?(展示《大澤鄉起義》圖片)

教師點撥:剛才同學看到的就是起義爆發的直接原因。(展示《秦末農民戰爭形勢圖》,並指圖分析。課件閃爍起義地點“大澤鄉”和“張楚政權”)

教師點撥,並板出:起義——政權——發展

(問)陳勝吳廣起義得到各地農民的響應,説明了什麼問題?

秦因其殘暴的統治失去了民心,而陳勝吳廣起義符合農民反抗暴秦統治的迫切願望,他們發動的起義是一場“伐無道,誅暴秦”的正義鬥爭。因此他們的起義得到了各地農民的響應。

師:很好!(問)陳勝吳廣起義結果如何?

生:由於秦軍的強大,不到半年,起義軍就被鎮壓下去,吳廣、陳勝相繼被害。師:(設問)陳勝吳廣起義雖失敗了,但它的爆發起到了什麼歷史作用呢?他們大無畏的革命首創精神卻鼓舞了後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陳勝吳廣起義沉重打擊了秦朝的殘暴統治,為後來的起義軍-秦朝統治打下重要基礎。

師:陳勝吳廣犧牲之後,農民起義的烈火併沒有中斷,各地起義軍還在繼續進行鬥爭,其中項羽、劉邦兩支起義軍逐漸壯大起來並領導秦末農民戰爭,最終-秦的統治。三、秦亡漢興(板書)

師:大家知道秦朝滅亡的關鍵戰役是哪一場嗎?

1、鉅鹿之戰(板書)

師點撥:根據剛才同學所講,大家知道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項羽是怎樣做的嗎?生:砸破鍋,鑿沉船,燒掉軍營。

師:這就是我國的成語故事——破釜沉舟。師(問):你認為項羽這麼做高明嗎?(有人認為項羽是不懂兵法;也有人認為項羽這麼做實在是高。)

生(最終分析):當時項羽在兵力上處於絕對劣勢,按常規戰法,很難取得勝利。項羽採取這種做法,破釜沉舟,激發了將士們的鬥志,要麼勝利前進,要麼戰死疆場,沒有任何退路。破釜沉舟並不違背兵法,兵書上就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説法。項羽在特殊情況下,運用這種特殊做法,應該説是高明的。

師(問):這場戰爭結果怎樣?

生:最終以少勝多,大敗秦軍主力,奠定了反秦鬥爭勝利的基礎。鉅鹿之戰成為決定秦朝滅亡的關鍵。

師:與此同時,劉邦率兵直逼咸陽。秦統治者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顯赫一時的秦朝只存在了短短的15年,就被農民起義-了。

師:下面,根據我們對秦朝興亡的瞭解,請同學們對秦始皇做一番是非功過的評價。人物評價:有人説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有人説秦始皇是暴君,你認為呢?

生A:秦始皇是暴君!他濫施民力、欺壓百姓,貪圖權貴;還制定殘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也正是因為他的暴政才導致了他的滅亡。

生B:不對!他是千古一帝。秦始皇順應歷史潮流,滅六國統一了中國,結束了諸侯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符合廣大人民的願望;他建立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鞏固了統一,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他還修長城抵禦匈奴,開鑿靈渠開發南疆。這些功業都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所以他不愧千古一帝的稱號。

生C:但是他的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生D:所以我覺得他既是千古一帝,又是一位暴君,總體來講是功大於過。

師總結:大家説的都有道理。但要注意,評價歷史人物要採取一分為二的辯證方法,

當然,更主要的是看他是否推動歷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所以秦始皇的功績是主要的。師:秦朝滅亡後,戰爭並沒有平息,人民渴望和平的願望並沒有實現。項羽、劉邦為了爭奪帝位,又把中國社會推入了長達四年的戰爭,史稱“楚漢之爭”。2、楚漢戰爭(板書)(問)這時的楚漢之爭,性質還是不是農民起義呢?

生:不是,因為項羽、劉邦已不是農民起義的領袖,他們的身份分別是“西楚霸王”和“漢王”,這是一場統治者爭奪帝位的戰爭了。

師:後來形勢發生變化,劉邦反敗為勝,其關鍵戰役是“垓下之圍”。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

西漢建立時間:公元前202年建立者:劉邦(漢高祖)(板書)都城:長安

(問)楚漢之爭中,開始時,楚強漢弱,項羽常勝,劉邦常敗;後來劉邦卻能反敗為勝,為什麼?

生(分析):在戰爭過程中,項羽剛愎自用,不尊重人才,最終失敗;而劉邦注意招賢納士,取信於民,入關之後,即頒佈“約法三章”,贏得了百姓的支持,為了奪取天下奠定了基礎。

師:西漢建立起來後,漢初的統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訓,採取休生養息政策,使西漢出現了經濟恢復發展、社會秩序相對穩定的局面。但是,西漢後期,政治開始腐朽,最終走向滅亡,25年劉秀建立東漢,定都洛陽。

東漢建立時間:公元25年建立者:劉秀(板書)都城:洛陽

複習鞏固:談談你這節課的收穫,從中明白了什麼道理?

生(總結):從秦因暴政而滅亡和劉邦在楚漢戰爭中能反敗為勝,我明白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板書設計

第2課陳勝吳廣誅暴秦

一、秦的暴政——滅亡的根本原因①兵役、徭役繁重②賦税沉重③刑法嚴酷

④秦二世的黑暗統治

二、揭竿而起——秦末農民起義三、秦亡漢興

西漢建立時間:公元前202年

建立者:劉邦(漢高祖)(板書)都城:長安

東漢建立時間:公元25年建立者:劉秀(板書)都城: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