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嶽麓版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1.92W

作為一名老師,總歸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嶽麓版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嶽麓版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

嶽麓版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1

一、教學思路:

秦始皇是一個能引起學生強烈關注的歷史人物,在設計教學時以小組活動的形式開展本課教學,從感性的材料入手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改變課堂形式以答記者問的形式介紹中央三位大臣。利用繪製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示意圖,培養學生的學習技能。注重在新課理念下的學習方式的轉變。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要有自覺、主動、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的正確態度,有求知的強烈願望和激情,以及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

二、教學目標設計:

(一)知識目標:

記住秦統一中國的時間;記住秦朝的都城,統治者稱號,理解秦統一的意義和秦始皇鞏固統一措施的作用,初步認識秦中央集權的基本內容。

(二)能力目標:會識別圖片,會製作表格。通過合作學習,開拓視野,在開放的環境中獲得知識,在交流的過程中取得進步;引導學生閲讀,理解,初步分析相關歷史資料。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師應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維護國家統一觀念的教育,初步認識統一對歷史發展的影響。

三、教學內容分析:

課標的內容:瞭解秦兼併六國和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史實,探討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本課地位:統一是中國文明史的重要特徵之一,是中華民族對於人類文明的貢獻。本課重點是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教學難點是對“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概念的理解。從初中生的實際出發,方法的訓練比結果的獲得還要重要。秦朝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為歷代統治者承繼和發展,對以後封建王朝產生重要影響。本課內容在本單元中不但起者承上啟下的作用,而且佔據重要地位。

四、學情分析:

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興趣較濃,學習的積極性較高,喜歡接觸與歷史有關的課外知識,喜歡討論,就所學的觀點進行探討和爭論,思考問題時需要歷史感性材料的支持。一部分學生受當代影視作品的影響,有明顯的不準確表達或偏激的觀點,需要在教學中澄清歷史事實,並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簡單的運用,一部分學生具備透過歷史發現規律的可能,這種可能轉變為現實多取決於學生對歷史問題的探究程度。教師的課題應充分調動這些學生的帶動作用。

五、教學方法:

圖示法、討論法、講解法、讀書指導法

六、教具:

地圖冊、《戰國七雄示意圖》、秦始皇畫像,獎品若干

教學時間:45分鐘(1課時)

七、活動評價使用要求:

1、使用理由:教學目標的實施,關鍵在於課堂的利用效率,以往的教學中教師的設計往往達不到效果,問題就在於監督課堂的手段的缺乏,本堂課教學以小組、個人評價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擴大教師的調控範圍,讓組長也負責,實施中應善於利用此表。讓師生共同完成教學任務。

2、小組評價使用要求:組長負責組織組員參與活動,選出學生代表發言。相互交流,交他組評議,課後教師綜合打分。

3、個人評價使用要求:學生積極參與本課的各項教學要求的個人活動,配合小組內其他組員積極參與討論,交組內成員進行評議。

八、學習過程:

(學生在社會課上對秦滅六國和秦始皇的史事已有所掌握。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運用啟發式,讓學生在課堂上有較多的活動。)

師:在第二主題的學習中我們瞭解了由於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奴隸制廢除了,封建經濟和軍事力量增強了,逐漸成為七國中實力最為強大的國家。(建議在事先畫好的《戰國形勢》板圖上填上七國的名字)。奠定了後來秦滅六國的基礎。今天,在資料收集的基礎上我們以分小組的形式學習本課。

九、教學流程:

1、導入新課

出示李白在《古風》中的詩句:“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師:同學們,這首詩的描寫的主人公是誰?“掃六合”指的是什麼事件?生:師過渡:

對!正是這位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演繹了這場“掃六合”的恢宏歷史劇,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認識這位“千古一帝”,一起走近他所創建的大一統的帝國——秦朝。揭示課題:第12課——《秦朝的統一》。2、學習新課:師:(解釋課題)什麼是統一?就是在中國(一定)的地理範圍內,由一個政權把這個國家(範圍內)的各個部分聯合起來,並對各個部分實施有效的治理。今天我們就圍繞“統一”,瞭解兩個大的問題:秦王如何“完成統一”,同時他又是如何“鞏固統一”的。(顯示課件:“完成統一”、“鞏固統一”字樣)

師過渡:

首先進入第一幕:秦王是如何“完成統一”的?

一、完成統一——“秦王掃六合”(課件顯示)師:“秦王掃六合”是怎麼回事?生:

師:戰國七雄指哪些國家?當年的七國都是威震四方,傲視羣雄,為什麼只有秦國能掃除六國,完成統一?

生:

師總結:從公元前230年—前221年,秦王嬴政以遠交近攻的軍事策略,用10年的時完成了統一霸業,定都咸陽。

(用多媒體展示秦滅六國的過程,同時教給學生諧音法記憶:韓趙魏亡楚嚥氣(燕、齊諧嚥氣)。

師:前221年。大家要把這個時間記住。在這個時間之前,秦國被叫做“秦國”,在此時間之後,秦國應被叫做“秦朝”了。秦的疆域也由一個方圓百里的諸侯國,發展為統治千里的大帝國,我們來看一下秦的疆域,找找它的南北四至。(出示秦朝疆域圖,同時要求學生自畫簡圖並記憶)

生看圖回答並能自畫簡圖。

師:秦王的統一戰爭,為中國歷史揭開了嶄新的一頁,請同學們閲讀材料討論:秦朝統一的歷史意義?(p45,p65頁材料多媒體,可以將此材料展示在多媒體上)

生討論後發言。

師總結:秦朝的統一,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自秦統一後,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有的時期出現了割據狀態,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的主流。(交給學生記憶的方法,在重點詞語下重點標記:順應了,結束了,開創了。便於學生記住知識)

師:完成統一階段我們需要記憶哪些知識呢?哪位同學總結一下?生回答。

師過渡:俗話説,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秦朝完成統一後,如何鞏固統一的問題便成為擺在嬴政面前十分棘手和必須解決的問題。那麼,秦王嬴政將採取什麼措施來鞏固統一呢?師過渡:嬴政可謂卓越的政治家,他分別從政治、經濟、文化、思想、軍事等方面來鞏固政權,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位千古一帝的具體做法。

二、鞏固統一

1、政治措施——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課件顯示)(1)皇帝制度的建立(課件顯示)師:秦王嬴政認為他的功績“功高三皇,德過五帝”,便把前人最尊貴稱號“皇”和“帝”合起來,號稱“皇帝”。他自稱“始皇帝”。後人稱其為秦始皇。並且指出秦國與秦王朝,秦王嬴政與秦始皇的區別:秦國是指春秋戰國時間的諸侯國之一,秦王朝指的是秦王嬴政滅六國後建立的王朝。滅六國,稱皇帝前稱為秦王嬴政,稱皇帝之後稱為秦始皇。

師過渡:秦始皇把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大權集中到自己手裏,政事無論大小,最後全由皇帝裁決。(伴隨着皇權制度的確立,秦始皇開啟了全新的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請

大家看書,秦朝的中央機關的設置情況如何?

生看書66頁回答。師:經過考慮,秦始皇在中央設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個職位,我們簡稱他們為“三公”。

(2)中央制度的建立(課件展示)

皇帝御史大夫丞相太尉師:“三公”分別管理什麼?

生:丞相管理行政,太尉管理軍事,御史大夫管理監察。

師:他們都是秦朝中央政府的官員,都由皇帝任命,並絕對服從皇帝的命令,他們構成對全國發號施令的總樞紐。其中,丞相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百官之首。師過渡:有人幫着秦始皇管理中央了,還需要行政機構管理地方啊。秦始皇選擇在地方實行什麼制度?

生:在地方實行郡縣制。

(3)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顯示課件)

師:在地方實行郡縣制。郡的長官叫郡守,縣的長官叫縣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襲。他們在地方上直接管理人民,徵收賦税等。(請大家回憶我們以前講過的西周的分封制有什麼不足之處?與郡縣制形成一種對比講解,加深學生的印象)從此,西周以來的分封制在全國範圍內被郡縣制所取代,地方政權的獨立性大大削弱了。這是中國地方政區制度上一個劃時代的改革,郡縣制在我國長期沿用下來,影響十分深遠。

中央郡在地方縣裏師展示(中央集權示意圖)課件並解讀:至此,秦王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就形成了,這裏要明確一個概念: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所謂君主專制是就中央的決策方式而言的,主要體現在皇位終身制和世襲制上,特徵是皇帝個人獨裁專斷,集國家權力於一身,從決策到行使軍政財權都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中央集權則是相對於地方分權而言,其特點是地方

亭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充分執行中央的命令,一切服從於中央。

師:除了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秦始皇鞏固統一在經濟、文化、思想、軍事等方面的措施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分成四個組,由四個組通過討論合作得出結論。

生分組討論並回答。經濟組問題

情境資料:情景一:秦統一初“市場”上的情況:市場上有許多攤位,包括原齊、楚、燕、韓、趙、魏、秦各國人。其中有拿刀幣的,有拿鏟幣的,有拿銅幣的,有拿貝幣的……好多攤主在交換中非常不方便,非常混亂。情景二:秦朝統一以後,在咸陽舉行了一次“商貿會”,當時各地區的商人都來到咸陽。在“商貿會”上,由於各國度量不統一,在交換中出現許多差錯。如買一尺布,到三個攤位就有三個尺度。

請同學們閲讀思考:這種局面是否有利於秦的發展?如果你作為秦始皇,你該如何做?再設想一下,這樣做秦朝的發展前景如何?(結合課本66頁第二自然段和67頁第一自然段)師:貨幣的統一解決了賦税徵收和流通的困難,方便了經濟交流。度量衡的統一,解決了解決了各地換算之間的困難,便利經濟的發展。那麼,秦始皇對文化思想進行了大膽的改革,鞏固其統治的情況如何?我們來看:

思想文化組問題

史料記載一:秦統一前各諸侯國的文字差異很大。就“馬”和“安”字,有七種寫法。“馬”和“安”字如此,別的字當然也如此。

大家思考:文字不統一,政府下達命令、公佈事宜,各地人民都能看得懂嗎?它有利於各地人民的交流嗎?怎麼解決呢?史料記載二: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燒燬了統一前的列國史記以及百姓私藏的《詩》《書》和百家語;第二年,他發現有人暗中批評他,攻擊他施行的新制度,便把有牽連的460多位儒生和方士活埋了。

思考問題:這段材料反映了什麼歷史事件?你如何看待它?

師:文字的統一解決了原先六國文字異形的狀況,便利國家政令的'發佈和民間文化的交流,並直接影響漢字的演進和發展。焚書坑儒雖然一時鞏固了統一,但是秦始皇這種暴虐的手段也激起了人們的普遍反抗,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那麼,秦始皇是用什麼樣的辦法來鞏固自己邊疆的呢?

軍事問題組

師:請大家帶着下列問題看書,然後回答:1、秦是怎樣鞏固邊疆,維護統一的?2、從地圖找到長城的起止點?

3、你怎樣看待秦始皇修築長城這件事?

師:的確,長城的修建凝聚着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也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和驕傲。它從一個方面反映着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特徵、文化和力量。

小結:完成秦始皇鞏固中央集權措施簡表。

師:本課我們瞭解了一個重要歷史人物(秦始皇),探討了他為實現和鞏固統一所作出的主要貢獻及其意義。,主要內容可概括為:(1)完成統一:公元前221前,秦滅六國,統一全國;(2)鞏固統一:政治上稱皇帝,中央設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地方推行郡縣制;經濟上: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文化上:統一文字,思想上,焚書坑儒;軍事上:修築長城。

師總結:秦始皇完成了中國曆第一次也是最偉大的一次統一。這次統一,不僅是地域的統合,而且在政治、思想、文化等褚方面留下了深遠的影響,為中華民族朝着統一大

嶽麓版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2

一、概述

1、課名:《原始的農耕生活》,是人教課標版教材七年級上冊的一堂歷史課;

2、本節課所需課時為1課時,40分鐘;

3、《原始的農耕生活》是第一單元《中華文明的起源》的第二課,主要介紹氏族公社時期的歷史。本課的學習對於學生理解中華民族的起源,產生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能力

(1)知道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狀況;

(2)初步理解原始農耕經濟的生產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原始農業的出現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3)通過閲讀歷史資料,想象私有財產的產生過程,認識到私有財產的產生是社會生產力提高的表現,是一種歷史的進步。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歷史文物圖,尋找圖中較為明顯的、主要的歷史信息,結合已有知識,初步分析、解釋圖中歷史信息,做出簡單的或主要的歷史結論,初步形成提取圖片信息和歷史想象的能力;

(2)通過閲讀簡短的文字材料,初步形成有理解的閲讀能力;

(3)通過簡單的對比分析,形成初步的歸類、比較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祖國原始先民創造原始農耕文化的艱苦條件,對祖先在物質與精神文明的進步做出的偉大貢獻產生敬仰之情;

(2)通過分析河姆渡和半坡文化的房屋結構與自然地理條件的關係,瞭解古代先民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順應自然的過程中積累起來了豐富的科學知識,體會古人的探索精神。

三、學習者特徵分析

(1)學生在小學階段《品德與社會》課程中已經學習過有關原始社會的知識。對氏族公社時期的生活狀況有一定的瞭解;

(2)初中階段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有限,形象思維比較強;

(3)學生閲讀歷史圖片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還比較弱,還沒有養成閲讀歷史圖片的自覺習慣;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教學重點解決方案: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通過學生觀察歷史圖片,閲讀參考資料和教材,引導學生想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場面,使學生對原始農耕生活形成具體形象的印象。

教學難點解決方案: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的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這些概念和結論是本課教學難點。通過閲讀考古材料,讓學生知道大汶口文化已經出現貧富分化的史實。通過學生綜合想象貧富分化的產生過程,使學生對原始社會末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剩餘產品的出現,以及私有財產的出現形成比較形象地認識,從而理解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的概念。

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級上冊教材

專門為這節課製作的多媒體網絡課件

網絡教室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活動:播放輕音樂,放鬆身心。用一幅現代機械化農業生產的圖片(如聯合收割機收穫場面)和一幅原始農耕的圖片(如刀耕火種),引導學生觀察兩幅圖,比較兩圖的耕作方式,把學生帶入原始農耕時代。

用神農氏畫像,引導學生觀察閲讀圖片反映的歷史信息,利用課本“引言”中神農氏教民播種五穀的故事,引導學生了解我們的先人如何從食物的“採集”者變為食物的“生產”者的話題。

學生活動:觀察圖片,讀出圖片所反映的歷史信息,並闡釋歷史現象,並與同學交流;閲讀“引言”,展開想象。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圖片,培養學生初步的讀圖能力,和歷史現象的闡釋能力。通過神話故事引發學生思考與探究的興趣,為本課教學創設學習情景,做好任務鋪墊。

(二)講授新課

1、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1)原始農業的產生

環節一:觀察文物

教師活動:展示圖片《河姆渡栽培稻穀遺蹟》,請學生觀察圖片中的植物種子是什麼?這些文物能否説明河姆渡已經有了原始農業了呢?

學生活動:觀察圖片,解讀圖片所反映的歷史信息,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教師活動:這些穀物不能直接説明河姆渡已經有了原始農業。如果它們是野生稻穀就只能説明河姆渡人從事的是原始的採集活動。那麼,怎樣才能證明他們已經開始原始的農業生產了呢?

展示閲讀材料:

六千年前的稻穀

當考古人員挖掘到距地面3米深的地方時,在黑褐色的土層中閃出一些金-小顆粒,但很快就變成泥土的顏色。考古人員幾乎無法相信自己的眼睛:這些東西居然是炭化了的稻穀!這些稻穀在與空氣接觸之前,還保持着原來黃燦燦的顏色。難道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人就開始種植水稻了嗎?

工作人員把河姆渡出土的稻穀和人工栽培稻穀、野生稻穀放在一起進行了比較。結果是:野生稻穀顆粒瘦而長,人工栽培稻穀要比野生稻穀的顆粒寬將近一倍,而河姆渡出土的稻穀顆粒更接近人工栽培稻。

學生活動:閲讀文字材料,思考考古人員是如何得出結論的?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與分析河姆渡出土稻穀的圖片,閲讀簡短的考古紀錄,使學生確認河姆渡原始農業的史實,並簡單瞭解考古推論與考古證據的關係,同時也培養學生初步的理解閲讀的能力。

教師活動:展示圖片《河姆渡骨耜》,請學生觀察圖片中的生產工具是什麼?它有什麼特點,是用來幹什麼的?這件文物能否説明河姆渡已經有了原始農業了呢?

學生活動:觀察圖片特徵,聯想生活中的生產工具鏟子、鐵杴等,想象骨耜的完整狀態及其使用方法。

教師活動:展示《河姆渡文化的骨耜》,説明這是根據考古文物復原的骨耜。

展示閲讀材料:

河姆渡的耕作工具

……那麼他們是如何種植水稻的呢?考古人員在泥土中發現了許多骨制的東西揭開了謎底,這正是河姆渡人的生產工具——骨耜。骨耜的出土為河姆渡人種植稻穀找到了重要證據。河姆渡人用水牛、麋鹿的肩胛骨製成骨耜,在鬆軟的濕地上耕作。

河姆渡出土的骨耜,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骨制農具。

學生活動:對比前後兩張圖片,看看自己想象的正確與否。閲讀短文,瞭解骨耜的加工原料、使用方法及其歷史意義。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與分析河姆渡出土骨耜的圖片,閲讀簡短的考古紀錄,使學生通過生產工具再次確認河姆渡原始農業的史實,並簡單瞭解考古證據的不同種類,同時也培養學生初步的理解閲讀的能力。

環節二:歷史想象

教師活動:探究問題一:假如你是一個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僅靠在野外“採集”食物為生有哪些不便之處?(受季節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需要不斷遷徙,等等),然後引出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怎麼辦的問題,從而得出開始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的關鍵的認識。

探究問題二:推測一下,自然界中的什麼現象可能促使原始人類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種植?引導學生聯繫“引言”中神農氏揀墜落地上的穀粒,種在田裏的神話傳説,進行合理的分析推測:多年從事採集的原始人類,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種子落地、發芽、生長、成熟,從而開始進行人工種植的嘗試,原始農業於是便開始出現了。

學生活動:發揮歷史想象力,設想與描述原始人類由採集逐步過渡到原始農業的過程。

設計意圖:通過啟發學生想象歷史情境,使學生體會原始人類艱難的生產活動,瞭解他們逐步認識自然規律,提高生產能力的過程,初步形成崇尚科學、探索自然奧祕的精神。

(2)河姆渡人的生活

環節一:觀察與思考

教師活動:展示圖片《河姆渡聚落房屋示意圖》《河姆渡樑頭榫》,請學生觀察幹欄式房屋的特點,思考河姆渡人為什麼要建築這樣的房屋?觀察榫頭的特點,聯想生活中哪些傢俱、建築採用了同樣的方法,説説這裏面體現了河姆渡人怎樣的智慧?(榫:榫頭,竹、木、石制器物或構件上利用凹凸相接處凸出的部分。卯:卯眼,竹、木、石制器物或構件上利用凹凸相接處凹陷的部分。)

學生活動:觀察幹欄式房屋的特點,思考河姆渡人建築幹欄式房屋的科學依據;觀察榫頭的特點,聯想生活中哪些傢俱、建築採用了同樣的方法,結合河姆渡人的生產水平和生活條件思考這種建築方式體現了怎樣的智慧?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幹欄式房屋和榫頭的特點,思考河姆渡人建築幹欄式房屋的科學依據;體會榫卯結構的建築科學智慧,知道這種建築方式是中國建築的特色之一。

環節二:閲讀與描繪

教師活動:展示以下圖片,安排學生結合圖片閲讀教材第6-7頁關於河姆渡文化的描述,然後寫一段描述河姆渡人的生活場面的文字,或者畫一幅展現河姆渡生活場景的圖畫。

生產工具:石斧骨簇骨鐮骨魚鏢鶴嘴鋤角斧柄扁圓陶紡輪

生活用具:敞口釜骨針葦蓆

牲畜:浮雕羊塑豬紋長圓形缽

果實:南酸棗

交通工具:木槳

娛樂樂器:骨哨

學生活動:結合教師展示和教材上的圖片,閲讀有關河姆渡文化的介紹,嘗試用語言或者圖畫描繪河姆渡人生產生活的場景。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對圖片與文字的閲讀,培養初步的理解閲讀的能力;通過學生的語言或繪畫描述河姆渡的生活場景,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想象與表達歷史景象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

2、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環節一:網絡探究

教師活動:安排學生閲讀教材第7-8頁,關於半坡文化的介紹,找出半坡人的活動時間、生產工具、農作物品種、馴化的動物、居住條件、生活用具、手工生產與藝術創作等方面的成就。然後,安排學生通過網絡搜尋半坡人的考古資料,完成兩項任務:(1)用語言或繪畫描述半坡人的生活。(2)對河姆渡與半坡文化進行比較,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嘗試分析決定這些相同點與不同點的原因。

學生活動:閲讀教材,蒐集整理網絡資源,嘗試用語言或者圖畫描繪半坡人生產生活的場景。對河姆渡與半坡文化進行比較,找出相同點與不同點,並思考其原因。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網絡探究活動,提高學生運用網絡工具的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通過比較分析,使學生知道地理環境對人類文化有着相當大的影響,培養學生初步的比較能力和分析能力。

3、大汶口原始居民

環節一:網絡探究

教師活動:安排學生閲讀教材第8-9頁,關於大汶口文化的介紹,找出大汶口人的活動時間、生產工具、手工生產與藝術創作等方面的成就,瞭解私有制和貧富分化的現象。然後,安排學生通過網絡搜尋大汶口人的考古資料,完成兩項任務:(1)用語言或繪畫描述大汶口人的生活。(2)對河姆渡、半坡文化與大汶口文化進行比較,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嘗試分析形成這些不同點的原因。

學生活動:閲讀教材,蒐集和整理網絡資料,嘗試用語言或者圖畫描繪大汶口人生產生活的場景;對河姆渡、半坡文化與大汶口文化進行比較,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並嘗試解釋其原因。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網絡探究活動,提高學生運用網絡工具的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通過比較分析,讓學生了解原始社會不斷髮展演變的過程,培養學生初步的比較能力和分析能力。

(四)研究成果彙報

在學生探究活動完成之後各學習小組發表研究結果,回答其他同學的質疑。

嶽麓版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3

一、“秦王掃六合”

1、1、讀李白詩,分析反映的歷史事實。找出完成統一的時間、都城、人。討論:秦統一全國的主客觀原因,師總結。討論:統一的歷史意義,生小結。

2、討論:統一後發生了哪些變化?

閲讀,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在老師的問題指導下再讀教材,並作下筆記。

討論、發言,得出結論。

二、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1、談話法解決“皇帝”的稱號及其權力。

2、如何治理國家?討論後閲讀教材,然後歸納,落實在書上。

3、分析理解其權力的中央集權。討論:優與劣。

學生閲讀教材、結合自己課外瞭解的知識談自己對這幾個問題的看法。然後教師歸納整理。

三、鞏固統一的措施

1、觀察插圖,談發現,説明了那些問題?

2、為什麼要這樣做?做了後,有什麼好處?

3、發言後,歸納:為了鞏固統一,在經濟、文化上分別採取了哪些措施?

仔細看圖回答

1、戰國時期各國的貨幣不一致;

2、秦始皇把原形方孔的秦國銅錢作為統一的貨幣。

思考回答老師的問題。

課堂小結

學生自由發言總結學生分組自由討論,然後彙報討論成果。

課後作業

寫心得與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