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二選修)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2.56W

一、  導入新課:   

    1998年全體諾貝爾獎獲得者共同作了一個宣言:如果人類在21世紀還想繼續生存下去的話,必須回頭到兩千五百多年前,從中國的孔子那裏吸取智慧。孔子作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為人類留下一筆豐富的精神財富。他的一些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實用。同學們,你們知道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鼓勵幾個學生自由發言)。明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循循善誘、温故知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今天我們就通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這篇課文來感受這位教育家的形象。 

 [板書標題]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魯國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幼年喪父,魯定公時,曾任魯國大司寇,後來私人辦學,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還在晚年整理“六經”(《詩》《書》《易》《禮》《樂》《春秋》)。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自漢代以後,孔子學説成為二千餘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封建統治者一直把他當作聖人。他又是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響深遠,以至於今。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稱季路。曾皙,姓曾,名點,字皙,是曾參的父親,父子兩人都是孔子的學生。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

    公西華,複姓公西,名赤,字子華。這四個人都是孔子的學生。 

    侍坐:學生坐在一旁陪伴老師。古代臣子坐在一旁陪伴國君、晚輩坐在一旁陪伴長輩,叫做詩坐。

二、瞭解《論語》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是孔子門人及再傳弟子記錄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學、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關於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後人把《論語》《大學》《中庸》和《孟子》全稱為“四書”。《論語》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連屬;言簡意豐,含蓄凝練,包含了孔子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生活經驗;在記言的同時,傳達了人物的神情態度;在某些章節的記述中,還生動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其中有不少精闢的言論成為人們習用的格言和成語,對後來的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五經》是指《詩》《書》《禮》《易》《春秋》。 

三.思路結構:

   這是一篇以記敍為主的記敍文。《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著作,相對而言,本文是《論語》中篇幅較長的一篇,具有一定的文學性。這篇文章記敍了孔子師生談話的整個過程,不僅逼真地表現了人物的思想,而且生動地表現了人物的性格,所以還應該把它看成一篇記敍文。 文章以言志為線索記敍了孔子和幾個弟子暢談理想志趣的情景, 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具體為孔子問志、弟子述志、孔子評志。其中“志”是貫穿始終的線索。

   全文可以根據內容劃分三個段落:  

   第一段(從開頭到“則何以哉”):寫孔子問志。  

   第二段(從“子路率爾對曰”到“吾與點也”):寫弟子述志。

1.子路側重強國(有勇知方),2.冉有側重富民(可使足民),3.公西華側重以禮治邦(宗廟會同) 。

   第三段(從“三子者出”到結束):寫孔子評志。  

四.思考並回答:

1.第一段寫孔子啟發誘導學生言志。孔子的話講了幾層意思,反映出了孔子在教學上哪些態度?

明確:講了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他對他的學生説,不要因為我是你們的老師,年齡比們大,你們不敢講話。從而鼓勵學生敢於發表意見,大膽地談個人的理想。這反映出孔於對學生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另一層意思是指出他的學生平時認為人們不瞭解自己,所以感到無所作為,因而假設了一種情況,如果有人瞭解你們,你們怎麼辦?從而啟發學生談出自己的想法。這反映出孔子教育學生時,採用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

2. 第二段寫弟子述志。從子路、冉有、公西華的言談中可以看出他們各自的什麼性格特點?

師生明確:  

(1).子路:有抱負,坦誠,性格也比較魯莽、輕率。  

明確:孔子問志,子路首先發言。在他看來,讓他去治理一箇中等國家,即使在有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談之中,語氣十分肯定。由此可見其抱負之大。在座的四個弟子中,子路年齡最大----只比孔子小九歲,平時與孔子也比較接近,所以説話較少拘謹;但孔子話音剛落,子路便在沒有深入思考的情況下搶先發言,確也反映出其魯莽、輕率的一面。   

(2).冉有:謙虛謹慎,説話很有分寸。  

明確:冉有在孔子指名發問後才開口。子路剛説自己可以治理一箇中等國家,冉有則説他只能治理一個小國。先説“方六七十”,又説“如五六十”,説明他對自己能力的估計十分謹慎。他還認為,三年之後,他所能取得的政績僅限於“足民”一點,至於禮樂教化,則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見,冉有既想有所作為,又不願對自己估計過高。  

(3).公西華:謙恭有禮,嫻於辭令。  

明確:公西華也是在孔子點名指問後才述志。他有志於禮樂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剛剛説到“如其禮樂,以俟君子”,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謙虛一番,説“非曰能之,願學焉”,然後委婉地説出自己的志向,“願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個“小”字,給人感覺是他只想做個贊禮和司儀的小官,從他簡短的言辭中,尤其是兩個“願”字,一個“學”字,一個“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嫻於辭令的特點。 

3. 第三段寫孔子評志。簡析孔子對三人述志的態度。  

明確:子路側重強國(有勇知方),冉有側重富民(可使足民),公西華側重以禮治邦(宗廟會同),三個人的志向雖各有側重,但都願意在仕途上創一番事業。對三個學生育志的內容,孔子贊成子路的治國志向,但認為他談話的內容和態度不夠謙虛,這屬於“其言不禮”。故哂之。對冉有:沒有正面加以評論,但可以看出是滿意的。對公西華:認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擔任更重要的工作。

4. 這樣看來,孔子是肯定他們三人的治國方略,相信他們的治國才能的,那為什麼他要説:“吾與點也”呢?

明確:孔子為什麼説“吾與點也”,對這個問題,歷來是有爭議的。對曾皙説的那段話(“暮春”至“詠而歸”),有的是從積極方面理解的,認為曾皙是主張以禮治國,他説的是禮治的結果,是太平盛世的圖景,與孔子的“仁政”“禮治”“教化”的政治主張相符,因此孔子説“吾與點也”(教材採用這種理解)。縱觀孔子的一生,應該説積極救世是其思想的主導方面。他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周遊列國,“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但是他的主張在各國都行不通,他被“斥乎齊,逐乎宋衞,困於陳蔡之間”(《史記孔子世家》),卻“知其不可而為之”(《論語憲問》)。由於到處碰壁,孔子自然也會流露出消極情緒,特別是他晚年回魯國後恬退避世的思想就很突出。《論語公冶長》中有孔子説的“道不行,乘桴浮於海”之類的話;《史記孔子世家》中也説:“魯終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孔子)曰:“吾道窮矣……”,這些都是孔子思想中消極的一面。《侍坐》中所記之事當在孔子晚年,可見,孔子“與點”時不可能有積極從政的思想。

孔夫子既然懂得“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晚年深感自己的主張難以推行,以為諸侯們已經“舍之”,面對這樣的現實,就應該“藏”了。孔夫子考慮到自己的處境,所以説“吾與點也”。從政治國的路沒有機會走,那就和人辦教育吧。“浴乎沂,風乎舞雩”,和學生一起“詠而歸”,倒也很瀟灑。所以“不求為政”的曾點能得到孔子的賞識。

5. 結合課文中的言、行、神態描寫,具體分析孔子的形象。

課文中的孔子是一個既熱情而又嚴格的老師。開始便用“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的勸導打消弟子們的思想顧慮,態度謙和、親切,接着引用學生平時發牢騷的話,既激發他們發言,又作了一點含蓄的批評(因為孔子主張“人不知而己不愠”),可見他了解學生,注意引導;再如,他雖對子路的“不讓”有所不滿,但為使弟子能暢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沒有加以評論;曾皙因與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沒有立刻説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沒有加以責備,仍耐心地誘導、熱情地鼓勵。述志後,對曾皙的問題,孔子不厭其煩地答問析疑。   

    課文中的孔子又是一個有抱負,也是一個比較苦悶的形象。孔子本來是問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樣施展自己的抱負,曾皙卻答非所問,講了一通投身自然懷抱、恬然自適的樂趣,離開了政治。孔子“喟然”而歎,對曾皙所説的深表讚許。這表現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導方面是積極用世的,他周遊列國,希望按其“仁”的觀點對當時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卻四處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時候,他的內心有過苦悶,他的“喟然”之歎,便形象地表現出這種苦悶。所以,課文中的孔子,較之那個平時我們景仰的孔聖人,更為可信動人。   

 

 

蔡錦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