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9.96K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

教學目標

1、通過不同形式的練習讓學生進一步鞏固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的計算,逐步形成運算能力。

2、讓學生感受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運算在生活中的具體應用,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在學習活動中引導學生進一步感受函數思想、轉化思想等數學思想方法。

教學重難點

1、使學生熟練正確用連寫豎式的方法進行計算,會正確計算三個數的加、減法。

2、正確區分加、減法計算中的進位與退位。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完成練習五第4題,先指導理解題意,獨立完成,集體講評。

2、完成練習五第8題,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講評,並請個別學生説説有小括號兩題的運算順序。

3、筆算。

(1)回顧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計算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運算時,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計算。算式中有小括號的,要先算小括號裏面的。

(2)完成練習五第7題。(分三組每組完成兩小題,3人板演,其餘學生自主完成)集體評判這兩個同學做的好在哪裏?錯在哪裏?

二、指導練習

1、完成練習五第10題。學生獨立完成,同桌交流計算方法和結果。

引導學生體會:一個加數變大(或變小),和也隨着變大(或變小);減數不變,被減數變大(或變小),差也隨着變大(或變小)。

2。完成練習五第11題。引導學生觀察,指名説題意:運算符號和數據都寫在箭頭的上面,結果要寫在方框內。(提醒:只要前面一個得數錯,後面的都要跟着錯。)

學生以開火車的形式比賽,看誰算得又快又對。

3。完成練習五第12題。學生讀題説題意,教師引導完成一個斜行的3個數相加,其餘的學生獨立完成。

彙報,歸納:每行、每列和每一斜行的3個數加起來,得數都相等,這就是神奇的九宮格。

4、解決問題。

(1)完成練習五第9題。

①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從圖中搜集信息,把蒐集的信息用語言表述出來,講清楚是怎樣找到的。獨立解答。

②交流解答的方法。説説自己是怎樣理解別人的解答方法。

(2)完成練習五第13題。出示表格,學生根據表格瞭解數學信息並提出問題,在小組內交流你想到的問題,並解答出來。集體交流,對提問和解答正確的學生給予表揚肯定。

【設計意圖】

多樣化的練習形式,既幫助學生鞏固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的計算,又激發了學生計算的興趣,還能幫助學生逐步形成運算能力。

三、拓展練習

1、完成練習五第14題,引導學生運用“轉化法”解決。

(1)觀察給出的4個數可以發現,它們十位上的數字相同,要把它們填入□中,使等式兩邊相等,可以只考慮它們個位上的數字。

(2)通過計算,學生可以發現:6+9-8=7,6+9-7=8,8+7-9=6或8+7-6=9。根據這一發現,可以把這4個兩位數寫在相應的□中。

(3)如果把題目中的數字變成26、27、28和29,你們會填嗎?

【設計意圖】

通過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給出的數的特點,化繁為簡,再通過“組合、試算,組合成算式”這一系列的過程,讓學生初步感受“轉化”這一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

2、小組探索,共同完成練習五的思考題,指名彙報。

四、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又學會了什麼?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2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39頁例1、例2及相關練習

教學目標:

1、幫助學生初步建立平面圖形——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

2、指導學生學會用直尺畫角。

3、在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感受到角是有大小的。

4、引導學生注意從數學的角度去關注生活中的問題。

教學重點:

初步建立角的正確表象。

教學難點:

在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感受到角是有大有小的。

教學準備:

課件、小棒、直尺、活動角等。

教學過程:

一、憶形,引角。

1、回憶再現學過的幾何圖形

小朋友們,我們已經學過了很多圖形,你會辯證嗎?(課件依次出現:長方形、正方形、圓形、三角形)

2、試擺小棒引入新課

你會用小棒擺三角形嗎?桌上有3根小棒,看誰能最快地擺出一個三角形。

請大家在擺好的圖形裏任意地拿走一根小棒,然後看看桌上的這個圖形,有誰認識它?

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一個新的平面圖形——角。

二、找角

1、學生尋找身邊物體表面上的角。

請同學們仔細地找一找,看看身邊哪些物體的表面有角,先説給同桌聽聽,再舉手説給全班同學聽。(讓學生説)

2、教師示範指角方法,讓學生初步感知角的幾何形狀。

大家剛才找到的角究竟是物體表面上的哪一部分呢?這就需要我們注意指角的方法。

老師也找到一個角(出示一塊三角板),它有許多的角,老師指的其中的一個,請認真看老師是怎麼指的(教師示範,學生模仿)。

在我們數學中的角,它又會是什麼樣子的,大家想知道嗎?

三、描角,想角

1、描角想角,體驗角的抽象過程。

剛才我們在三角板上找到了角,現在老師就把這部分在黑板上描了出來。(教師描出三角板其中一個角)

現在老師把三角板移開以後,留在黑板上的會是一個什麼樣子的圖形呢?(移開三角板)像這樣的圖形,就是我們數學中的角。

2、課件演示,形成角的正確表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看到許多物體表面上某一部分形狀是一個角。比如:房子的頂部,五星紅旗,剪刀張開的這部分形狀是一個角,鐘面上時針和分針組成的圖形也是一個角。(課件演示實物的角到數學的角的抽象過程)。

四、學角,畫角

1、觀察對比,知道角的特徵。

通過大家的想象和仔細觀察,我們得到了許多的角,下面,老師請大家再仔細地觀察課件的演示,看看這些角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我們把這一點叫做角的頂點,兩條直直的線叫做角的邊。

想想,每個角都有幾個頂點和幾條邊?(一個頂點,兩條邊)

誰來指指黑板上這個角的頂點和邊?

我們指角的時候一定要把角的頂點和邊準確的指出來。

完成練習:(1)下面的圖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2)下面的圖形是角的打“√”,不是角的打“×”

2、學習畫角,強化角的特性。

我們已經知道角是個怎樣的圖形,為了更好地認識它,我們還需要學會把它畫出來。

想想,畫角的時候,要畫什麼?

請大家翻開書第39頁看看例題2是怎麼説的,想想例2那句話的意思是讓我們畫角的時候要先畫什麼?再畫什麼?想好的,可以自己試着畫一個角。

剛才同學們都畫好了,現在老師也想畫個角,但老師想請全班的同學一起來幫老師畫好這個角,願意嗎?

(1)先畫什麼?再畫什麼?

(2)用什麼工具才能畫好角的邊?從哪裏開始畫?

(3)另一邊怎麼畫?誰來幫老師擺尺子?

(先畫頂點,再從頂點出發,畫出角的兩條邊)

看完老師和大家畫的這個角,如果覺得剛才自己在畫角的過程中有什麼不滿意的同學,現在可以再畫一個。

五、演示,擺角

1、演示角從小到大,感受角的大小。

教師演示滑動角,做一個鋭角,請同學們看老師這裏的這個角,請同學擺一個跟老師這個角差不多的,你會擺嗎?(點擊課件)

再演示滑動角,做一個直角,再讓學生擺直角。(點擊課件,出示直角)。

再演示滑動角,做一個鈍角,讓學生擺。(點擊課件)。

剛才我們造出了三個角,它們都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誰發現這三個角有什麼不同呢?(有大有小)

你們覺得哪個角最大,哪個角最小?説説你們的理由。

:一號角最小,説明角的兩條邊張開得小;三號角最大,説明角的兩條邊張開得大。原來角是有大有小的。

2、師生操作活動角,進一步感受角的大小。

學生用活動角造角:

(1)任意造出一個角。

(2)按要求造角:老師造出一個這麼大的角,你們要造一個比老師這個角要小的角。

(3)同桌互相玩玩。

3、擺角指角,深化角的認識。

請每個同學都拿出兩根小棒,擺出一個有角的圖形,然後在圖形中找到角,並指出每個角的頂點和邊。

六、議角,

現在請大家回想一下,我們都學習有關角的哪些知識?

今天這節課大家表現都非常好,老師想用一個“√”來大家的表現,這個符號裏有角嗎?其實角就在我們身邊。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3

教學內容:

9的乘法口訣,教材第80—81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經歷編制9的乘法口訣的過程,掌握9的乘法口訣和用口訣求商的方法。

2.在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發展數學思考,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培養與人合作的意識,逐步養成獨立思考和主動探索的習慣。

教學重點:

記住9的乘法口訣和用口訣求商。

教學難點:

用口訣求商的方法。

教具準備:

課件、卡片

教學過程:

一、交流釋疑

根據課前的學習,小組內説説自己的收穫?把你的疑問在小組裏交流一下。

二、觀察操作,交流展示

課件出示例題,讀懂題的意思,學生分小組操作。

學生探索操作,教師注意巡視。

交流展示,其他學生給予補充,教師相機板書9的口訣。(也可以讓學生邊展示9的乘法口訣過程邊板書9的乘法口訣)

三、熟記口訣,精講點撥

1.引導思考。

師:還有其他記憶9的乘法口訣的方法嗎?

看看,每一行有幾格?一行中有幾顆智慧星,空幾格?每行智慧星的個數比10少幾?(課件演示過程)

2.分組討論。

3.彙報討論結果。

4.填表。

(1)學生嘗試填表。

(2)小組交流,指名彙報。

師出示結果,全班集體訂正。

5.讓學生觀察表中內容,説説你有什麼發現?總結規律。

6.集體交流。

7.師:記住9的乘法口訣還能用我們的雙手呢?

課件演示“你知道嗎?”的知識

學生共同完成雙手及口訣的方法。

8.怎樣記住9的乘法口訣呢?給你時間,你能很快背出來嗎?試試。

生:交流方法並表演背。

師:説説你認為哪句口訣最好記?哪句口訣最難記,怎樣想辦法記住呢?

四、鞏固提高

1.遊戲:對口令

師生、生生對口令

2.完成“想想做做”第2、3題。

交流時説説用的乘法口訣是什麼?

3.拓展《九九歌》

五、全課總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7的乘法口訣,你學會了哪些新知識?

六、作業佈置

“想想做做”第3題。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釐米物體的長度。

3、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的能力。使學生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釐米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

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教學工具:

刻度尺,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師:同學們,你們和老師比,誰高?誰矮?(老師高,同學們矮)

師:高多少?矮多少?比劃一下。你能知道具體高多少,矮多少嗎?

“高多少”,“矮多少”其實是在比較人體的長度,這就要使用長度單位。板書課題——長度單位。

二、探究新知。

(一)統一長度單位。

當古代的人們沒有發明長度單位的時候,他們是怎麼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圖)觀察這些圖,你瞭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導學生説:古人用張開的手臂丈量石頭的寬度,以一拃或腳長為標準量物體的長度。

你覺得他們的這些方法怎麼樣?(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小結: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攜帶着幾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都能測量物體的長度,幾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這樣的方法來測量物體。現在我們就用一拃作單位,量一量桌子的長度。(師生共同測量課桌的長)

交流彙報:課桌的長是幾拃?學生彙報:4拃、5拃半、5拃等等。

教師提出疑問:我量了只有3拃。我們量的都是同樣的課桌,為什麼量的結果不一樣呢?

讓學生充分發表看法,使他們逐步明白:每個人一拃的長度不同,進行測量後,量的結果也不同。

追問:要怎樣才能得到相同的結果呢?你有什麼好的'方法?

學生:用相同的標準進行測量。

教師小結:因為測量選用不同的標準,它們的長度單位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這就需要統一長度單位,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認識長度單位。

(二)整體感知,認識釐米。

1、教學例

2、觀察尺子,認識刻度。

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較一下,觀察它們有什麼相同點呢?(學生可能回答:都有豎線、還有數字)

這些豎線有的長有的短,我們把它叫做刻度線。每一個數字都對着一條比較長的刻度線,第一個數字是0,我們就把這條刻度線叫做刻度0。後面的呢?(刻度1……)讓我們來讀一下這些刻度。

尺子上有這樣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學的尺子上是“釐米”兩個字,其實cm就表示釐米的意思。“釐米”是一個統一的長度單位。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一般用“釐米”作單位。

3、認識1釐米。

教師指出:這個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線一樣,表示從這裏開始。從刻度0到刻度1的長度就是1釐米。

尺子上還有哪一段的長度也是1釐米呢?誰上來指指看?

教師邊講解邊示範(加手勢):從刻度2到刻度3之間這一大格的長度是1釐米,從刻度3到刻度4之間這一大格的長度也是1釐米,從刻度4到刻度5呢?我們發現了什麼?(每一個大格的長度都是1釐米。)因為每個大格的長度都一樣,所以我們在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時才有了統一的標準。

同學們你們覺得1釐米的長度怎麼樣啊?(很短)是呀,1釐米確實很短。

追問: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呢?(讓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呈現食指的寬度、田字格的寬度、圖釘的長度。

用1釐米來説一句話:我們的食指寬大約是1釐米。你也能用1釐米説一句話嗎?

學生積極發言。

4、認識幾釐米。

師:剛才同學們認識了1釐米,那現在老師要增加難度了,看從0到3的長度是幾釐米,從0到7呢?

學生自主學習。

5、教學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課前準備好的紙條,用手比劃下它的長度,説説它可能是幾釐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彙報交流。

教師邊講解邊示範:把尺的刻度0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着幾,紙條的長度就是幾釐米。提醒學生注意在測量時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測量的物體邊上,沿着物體的直邊來量,量時要按緊尺子。

6、實踐應用。拿起數學書,找到封面上比較短的那條邊,估計這條短邊大約有多長?再量一量,看你估計得是否準確。再量一量數學書長邊的長。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4頁的做一做。

讓學生看刻度尺,説出鉛筆的長度,再説説是怎麼想的。

2、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1題。先估一估大約幾釐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2題。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説出手掌的寬和一拃的長大約是幾釐米。

説明:接近8釐米的,我們説它大約是8釐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釐米?測量從腳尖到腳尖的距離。

課後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懂得了測量物體的長度必須用統一的長度單位,還認識了1釐米的長度,並會用手上的尺子測量身邊物體的長度。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5

教材分析

本單元教學1~6的乘法口訣,共21句。教學目的是使學生理解這些口訣,並能用口訣計算乘法和解決實際問題。教材在編排上有三個特點。

第一,把乘法口訣分成三段教學,即1~4的乘法口訣、5的乘法口訣、6的乘法口訣,在教學1~4的口訣後插入乘加、乘減計算。這樣編排的原因是,1~4的乘法口訣共10句,積比較小,容易記憶;5和6的乘法口訣有11句,積比較大,記憶困難。插入乘加、乘減,既有利於鞏固1~4的乘法口訣,又為記憶5和6的乘法口訣提供了方法。

第二,教學乘法口訣共編排五道例題,2、3、4、5、6的口訣各一道。緊接着每道例題,都設計一次想一想。例題的教學內容是編出乘法口訣,想一想的教學內容是利用口訣計算表內乘法;兩個數相乘可以寫出兩道乘法算式,如23和32,其中一道算式安排在例題裏,用它編出口訣,另一道算式安排在想一想裏,用編出的口訣求積;例題的教學以讓學生有意義地接受為主,想一想的教學讓學生獨立完成。這樣編排,使基礎知識的獲得與基本技能的形成同步發展、相輔相成,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

第三,編排了兩個練習、一個單元複習和一次實踐與綜合應用。教學5的乘法口訣後編排了練習二,綜合練習1~5的口訣。教學6的乘法口訣後編排了練習三,在練好6的口訣的同時兼顧1~5的口訣的練習。單元複習整理和應用1~6的乘法口訣。《快樂的隊日活動》是一次場景型的實踐活動,根據場景裏的內容,可以提出和解決許多乘法問題。這些編排,有助於學生紮紮實實地掌握新知。

1. 讓學生經歷編口訣的過程,體會口訣的意義。

讓學生經歷編乘法口訣的過程,從本質上改變了口訣的教學方式,能充分發揮這部分內容的教育價值。表現在: 不僅有利於學生理解和記憶口訣,發展抽象、概括等數學思考能力,而且能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乘法口訣的主要活動是:在現實情境中提煉數學問題按乘法意義把幾個幾寫成乘法算式根據乘法算式編出相應的口訣用編出的口訣計算表內乘法。在相對穩定的教學線索上,各道例題的編寫又各具特點,以適應學生的實際情況,逐漸提升學習活動水平,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

(1) 2和3的口訣是教學乘法口訣的起步階段,教學活動的要求相對較低。表現在: 從圖畫裏提取的數學內容比較具體,如2個蹺蹺板坐4人,3只小船坐9人;乘法算式的積是在圖畫裏看到的;乘法口訣是聯繫乘法算式告訴學生的。引導學生經歷編口訣的過程,要處理好以下三個環節: 一是根據具體的數學內容寫出乘法算式,二是根據乘法算式編出乘法口訣,三是用乘法口訣得出乘法算式的積。如教學口訣二三得六,從圖畫裏看到1只小船坐3人,2只小船坐6人(即2個3人)求2個3人是多少人可以用23=6計算;23=6是2乘3得6可以説成一句口訣二三得六;32=?是3和2相乘可以用口訣二三得六求出積是6。

理解乘法口訣的意義要落實在兩個層面上: 一個層面是,理解每一句口訣的具體意思,它表示哪兩個數相乘的積是多少;另一個層面是,感受口訣的作用,能很快得到乘法算式的結果,從而進一步體會乘法是求相同加數和的簡便運算。對前一層面的理解,要在教學中隨時落實到位;對後一層面的理解,可在教學中逐步實現。

(2) 教學4的乘法口訣時,學生已經有了編2和3的乘法口訣的體驗。因此,教材適當提高了教學活動的要求。表現在: 先畫張表計算坐小火車的人數,再從現實情境中提出幾個幾相加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參與編乘法口訣。

例題求2~4個車廂裏有多少人,為什麼先畫張表算一算?首先由於列表計算是解決問題常用的策略與方法。學生看圖算一共有多少人,會這樣想:1個車廂坐4人、2個車廂坐8人教材順應學生的思考,引導他們把思考整理成表格,提升數學化的程度。其次是從表格裏容易得出1個4、2個4相加、3個4相加等數學問題,填出的1個、2個、3個、4個車廂的人數分別是四道乘法算式的積。因此,這張表格便於學生寫出乘法算式,編出乘法口訣。

例題要求學生編口訣四四,通過親自編口訣的實踐,更好地體會口訣的來源與含義。為了便於學生編出這句口訣,教材先示範了口訣三四十二,還讓學生填出乘法算式44=□的積。

(3) 教學5和6的乘法口訣,仍然先畫張表計算, 再從表格裏提出1個幾、2個幾等數學問題,並寫出乘法算式,然後編出乘法口訣。相對穩定的教學活動線索,有利於學生主動建構新的數學知識。教材給學生提供了許多主動學習的機會,一是列出的表格裏只填出前兩格的得數,其他得數讓學生看圖用加法算出來,從而體會相鄰兩格人數間的關係。二是寫出兩道乘法算式的積,大多數算式的積都要學生填寫,相應的乘法口訣也要求學生編出來。學生通過編口訣,能深刻體會口訣的含義,並記憶這些口訣。

2. 教學乘加、乘減,進一步理解乘法的意義,幫助記憶乘法口訣。

第11頁例題和試一試分別教學乘加、乘減兩步計算式題,這些式題都要先算乘法,後算加法或減法。教材在這裏編排乘加、乘減,主要目的不是教學運算順序,而是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乘法的意義、記憶乘法口訣。因此,本單元中出現的式題都是乘號在前面,加號或減號在後面。計算這些式題,只要直接寫出最後的結果,不要寫出計算的步驟與過程。

(1) 在列出乘加、乘減算式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乘法的意義。

例題提出4個魚缸一共有多少條金魚的問題後,安排學生獨立解決問題並交流方法。把4個魚缸裏金魚的條數連加,是最容易想到的方法。如果注意到3個魚缸裏各有4條金魚,就會想到先算這3個魚缸裏的金魚有多少條,再加上另一個魚缸裏的2條。這兩種解法既不相同,又有聯繫。比較4+4+4+2與34+2就能發現,加法算式裏的3個4相加如果用乘法34計算,也可以使計算簡便,這就是在新的情境中對乘法意義的進一步理解。

想想做做裏有三道用圖畫呈現的實際問題。第1、3題在列出乘加算式的過程中,能進一步加強對乘法概念的體會。第4題在□裏填數、在○裏填運算符號,可以列出乘加算式,也可以列出乘減算式。無論列出哪種算式,都能促進對乘法的理解,培養靈活思考的能力。

(2) 聯繫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明確先算乘法、再算加法,並向乘減計算遷移。

例題的乘加算式34+2是根據先算3個4條是多少,再加上2條的思路列出來的,先算算式中的乘法是很自然的。試一試計算乘減式題,豆莢卡通提出的先算什麼引導學生把乘加算式中先算乘法遷移到乘減算式中。在想想做做裏先算乘法,就會成為學生能夠接受的規定。

(3) 設計較特殊的乘加式題,滲透記憶乘法口訣的方法。

想想做做第2題編排了六道乘加或乘減的式題,這些題起鞏固先算乘法和練習口算的作用。其中四道乘加式題都是特別設計的,如32+2=8可以理解成3個2加1個2得8,24+4=12可以理解成2個4加1個4得12。這些理解滲透了相鄰乘法口訣間的關係,有助於今後記憶乘法口訣。

3. 練習活動多樣化,幫助學生掌握乘法口訣。

口算一位數乘一位數是最基礎的數學技能,《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要求正確地口算,並在學段結束時達到每分8~10題的速度。正確而迅速地口算這些乘法必須掌握並熟記乘法口訣。為此,教材安排了內容充實、形式多樣、生動有趣、富有效率的練習活動。

(1) 重温編口訣的過程,加深對口訣的理解。

乘法口訣是根據乘法算式編出來的,編口訣的目的是遇到這樣的乘法,可用口訣直接算出積。第9頁想想做做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訣的關係。第1題從加法算式開始,通過擺小棒感受幾個幾相加,從而填寫乘法算式並編出乘法口訣。在這些活動中,進一步理解口訣的含義。第2題的圖意可以看成2個4相加,也可以看成4個2相加,它們都能寫出乘法算式24=8和42=8,都與口訣二四得八有關係。

(2) 不斷整理口訣,科學地記憶口訣。

教材應注意指導學生像滾雪球那樣逐漸積累乘法口訣。教學1~4的口訣後,要求背出這些口訣;教學5的乘法口訣後,要求背出1~5的口訣;教學6的乘法口訣後,要求背出1~6的口訣。把記憶負擔分散在平時,落實在過程中,是科學的學習方法

利用題組表現出相鄰口訣間的聯繫,如第14頁第1題、第18頁第1題。理解這些聯繫,就能從一句口訣推導出另一句口訣,利用已經記住的口訣幫助記憶其他口訣。單元複習整理教學的全部乘法口訣,橫着看和豎着看口訣表裏的規律,也有助於有意義地記憶乘法口訣。

通過綜合性、開放性的練習,掌握口訣,熟練口算。如第15頁第2題,三朵花分別練習與5、4、3有關的乘法口訣。如果依次計算51、5255,能體會口訣間的關係;如果隨機計算,有助於熟練口算。如果把花蕊改成12或6,就能練習其他口訣。再如單元複習裏的□5=□,等號左邊的框裏可以填1、2、3、4、5、6,一道題練了六句口訣。

提出挑戰性的任務,激發整理口訣的興趣。多數乘法口訣,每句可以算兩道乘法算式,如三五十五可以算35=15和53=15。也有一些乘法口訣,每句只能算一道乘法算式,如三三得九。單元複習第3題先找出只能計算一道乘法算式的口訣,再在其他口訣中任選一句,寫出兩道乘法算式,這是引導學生換個角度整理口訣,豐富對乘法口訣的體驗。

(3) 通過合作學習和獨立口算,檢查口算能力。

教材多次組織同桌兩人的合作學習,如對口令説乘法口訣和口算乘法等。這些合作活動很容易開展,耗時少、速度快,能全員參與,還能及時發現並糾正錯誤。

教材安排六次口算練習,如第10頁第6題、第14頁第4題等。這些題都放在一個色塊上,用於檢查口算的教學情況。使用這些題,要給學生較充裕的時間,不要盲目求快。新授階段可以掌握在每分算6道題左右,單元複習控制在每分算8道題左右。要帶領學生分析口算情況,找到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努力提高正確率。

4. 結合計算教學解決實際問題。

生活中經常有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問題,應用乘法解決這些問題,能加強對乘法意義的理解和乘法口訣的掌握。本單元教材把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與計算教學有機結合,在練習中安排了許多實際問題,鼓勵學生用乘法的知識解決這些問題。

(1) 圖畫和括線呈現的問題,如第15頁第6題。這樣的問題在認識乘法裏已經安排,現在教學應注意算式的得數不能從圖畫裏數得,也不能用加法算得,要用乘法口訣計算。

(2) 圖畫和對話呈現的問題,在第16頁及後面的練習中有很多。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是找到其中的求幾個幾相加的數學問題,據此列式計算。有些題的圖畫裏能直接看到幾個幾相加,如第16頁第7~9題;有些題要通過形象思維體會幾個幾相加,如第16頁第10題,第18頁第5、6題等。教材先安排能直觀看到幾個幾相加的題,再安排體會幾個幾相加的題,重視了對乘法數量關係的分析。

(3) 組織乘法問題和加法問題的比較,如第20頁第8、9題。每道題裏都有兩小題,其中一小題的加數相同,既可以用加法計算,也可以用乘法計算。另一小題的加數不同,只能用加法計算,不能用乘法計算。通過這些對比,使學生深刻地理解乘法的意義和應用。第8題用圖畫呈現,加數相同和不同很直觀。第9題用對話呈現,加數相同還是不同需要體會。

(4) 安排實踐活動,在開放的情境中用乘法解決實際問題。

《快樂的隊日活動》是一次場景型的實踐活動,在設計上有兩個特點。一是場景裏有許多同數相加的內容,如每棵樹上有2個鳥窩,5棵樹上的鳥窩是5個2相加;每個帳篷前面晾的毛巾是2個6條;河邊洗菜的隊員有3個2人,一共用菜盆3個4只這些內容使本次實踐活動是用乘法來解決實際問題。二是教材提出的問題很少,把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機會都留給學生。因此,組織學生觀察場景圖,整理和交流從圖畫裏獲得的數學信息,是十分重要的教學活動。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6

教學目標:

1、經歷觀察、操作和比較的過程,學會辨認對稱圖形。

2、經歷多種感官多種形式的參與,感知對稱圖形的特點,能找出對稱軸。

3、經歷剪、拼、畫,發展空間觀念,培養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體驗學習的快樂。

教學重難點:對稱圖形的特點。

教學準備:練習紙、圖形紙、剪刀、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優美的草地上有許多蝴蝶。

2、你覺得這幅畫怎麼樣?蝴蝶怎樣的?

3、我們今天要從數學的角度來研究它!(課件演示:蝴蝶翅膀合起來,又展開)

二、認識對稱圖形

1、老師帶了很多圖形,看看有哪些圖形。

2、拼一拼。從上面的圖形中,你能不能選兩個拼成下面的圖形呢?

A、學生操作,教師指導。

B、讓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C、除了這些圖形外,你們還能不能拼成同類型的其它圖形?

D、學生展示。

3、小朋友拼的對不對,我們先來看這些圖形有什麼特點?

生:一樣;對摺會重合……

4、看看我們同學拼出的圖形,有沒有不是同一類的?(驗證)

5、得出名稱

像這樣的圖形,讓我們給他取個名字。(對稱圖形)

對稱圖形有什麼特點?

6、聯繫生活找找對稱圖形。

三、動手操作,製作對稱圖形

師:生活中的對稱圖形真多。現在我們就來製作一個對稱圖形。我們要製作一棵小松樹,有什麼好辦法?

生:畫一畫(怎麼畫?)畫半棵/直接剪

師:那就讓我們一起來試一試吧!

展示學生作品,你是怎樣剪的?

只有這樣剪,左右才是對稱的,我們就把這條摺痕叫做對稱軸,對稱軸的左面和右面形狀是一樣的。(課件展示對稱軸)

你能畫出這條對稱軸嗎?

四、判斷對稱圖形,畫對稱軸

1、仔細觀察,判斷這些圖案是不是對稱圖形。説一説驗證的方法。

2、畫出對稱圖形的的對稱軸。

3、畫正方形和圓的對稱軸(機動)

五、多種形式,自主聯繫

1、上面的圖形對摺後會是下面的那一個,用線連一連。

2、上面的圖形展開後是下面的那一個,用線連一連。

3、臉譜欣賞。(出示一半,讓學生想象完整的臉譜,再呈現)

六、課外延伸,豐富知識。

對稱圖形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很多,古今中外,都有廣泛的應用。我們一數學百花園。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7

教學目標:

1、明白東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能夠正確辨別物體的方向。

3、能夠利用東南西北來描述物體的方位。

4、通過學習東南西北的知識來感受我們祖國的地大物博,認識到生活中處處都存在數學的道理。

教學重點:

1、正確辨別物體的方向。

2、利用東南西北來描述物體的方位。

教學難點:

1、建立東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在實際生活中正確運用東南西北的知識來為生活服務,特別是同一物體相對於不同參照物的方向的體會。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卡片,學生課前收集生活中判斷方向的物體。

教學設計

一、活動引入

1、學生根據老師口令做動作。

2、提問引入,提示課題。

二、初步感受東、南、西、北的相對位置

1、為學生分組並命名:東方隊,南方隊,西方隊,北方隊,中心隊。

2、説一説:中心隊的前、後、左、右各是什麼隊?

3、説一説:四周各隊的對面各是什麼隊?體會北方隊與南隊,東方隊與西方隊是相對的。

三、在地圖上認識東、南、西、北

1、觀察地圖,認識方向標。

2、通過內蒙古自治區,海南,西藏,上海四個地方,在地圖上認識東南西北。

3、 小結:面對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4、活動記憶。

四、闖關大行動

第一關:“五嶽”命名我能行!

第二關:東、南、西、北我能辨!

第三關:靈活運用我最棒!

第四關:智慧生活我能行!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8

教學目標:

1、經歷自主探究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法的計算過程。體驗算法的多樣化。

2、會正確的計算不進位的兩位數加兩位數。

3、在進行計算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情分析:

學生在一年級以學會口算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和整十數的計算方法。而且,本班大部分學生的計算能力都很不錯,但也有個別學生計算較慢,因此,在教學中,除了對於大部分學生的指導外,還特別要關注計算較慢的學生。為了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還要經常進行口算練習。

教學重點:

會正確的計算不進位的兩位數加兩位數。

教學難點:

如何幫助學生規避計算錯誤。

教學過程:

一:情景創設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旅遊嗎?

生:喜歡。

師:那誰來説一説你們都上哪旅遊過?旅遊的時候你們感覺怎麼樣?

生:非常高興、非常開心“”

二:探究新知

師:的確,我們大家都很喜歡旅遊,旅遊也給我們帶來了許多快樂,今天,我們書中的一個小學,假如這就是我們學校。我們要組織二年級四個班的同學去旅遊,參觀歷史博物館。我們打開書11頁一起來看一看。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畫面,你發現了哪些有用的數學信息?請把這些有用的信息用鉛筆給底下畫橫線標記出來。

生:觀察圖畫,全班交流。

生1:我發現二(1)班有35 人、二(2)班有32人、二(3)班有37人、二(4)班有34人。

生2:我發現每個班都有兩名帶隊老師。

師:同學們觀察的可真仔細!教師隨即板書:

二(1)班35名學生 2名老師二(2)班有32名學生2名老師

二(3)班有37名學生2名老師

二(4)班有34名學生2名老師

(兩輛汽車用圖片代替)

師:現在我們學校準備了兩輛大巴車專門來送小朋友們到博物館參觀。但是每輛汽車準乘70人,如果讓你來設計乘車方案,你認為哪兩個班可以合乘一輛車?

生:自己設計乘車方案,可同桌交流。全班彙報,教師板書。

第一種:二(1)班和二(2)班二(3)班和二(4)班

第二種:二(1)班和二(3)班二(2)班和二(4)班

第三種:二(1)班和二(4)班二(2)班和二(3)班

師:同學們可真聰明!幫助老師設計了3種乘車方案,我們先來看第一種,要想知道二(1)班和二(2)班能不能合乘一輛車我們應該怎麼辦?

生:算一算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人?

師:真棒!誰會列式?

生:35+32=

師:那我們如何計算呢?

生:用一年級所接觸過的前後排隊法(即豎式法)。

師:那同學們還記得前後排隊法的要求是什麼嗎?

生:數位要對齊

師:非常好!其實前後排隊法真正的名字叫豎式法。你還記得豎式應該怎麼列嗎?請小朋友們在自己的練習本上列出來35+32的豎式。(教師巡視,找4人到黑板列)。

師:剛才大家都在練習本上試着寫了豎式,下面我們一起來看黑板上的小朋友列的對不對?

師:四個小朋友兩個人列對了,還有兩個人數位沒對齊,問題比較多。那麼現在我們就來認真的學習列豎式解題。

(1)我們先要寫出個位和十位

十位 個位

(2)把兩個數按十位個位對齊寫

3 5

3 2

(3)在左下方標清“+”加法運算,還是“-”減法運算

(4)先算個位再算十位,個位相加得數寫個位下,十位相加得數寫十位下。

6 7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掌握了豎式的正確書寫方法,也計算出一班和二班總共坐67人。下面我們來算一算二(3)班和二(4)班總共多少人?誰會列式?

生:37+34=

師:這個式子應該怎麼計算呀!個位相加得11應該怎麼處理呀!

生:不知道。

師:既然我們不會計算這個式子,給自己設置了這麼大一個障礙,老師現在也不會算啦!那就説明了什麼問題?

生:我們這樣的安排不合理。

師:同學們真聰明!你們想知道第二種和第三種哪一種安排合適嗎?

生:想!

師:記得我們一定要確保每個小朋友都能坐上車。

老師給小朋友們提示一下,遇到個位相加大於等於10時就説明安排是不合理的。現在四個人一組,開始挑戰。看哪一組能夠最先把我們所有的小朋友安排好,老師會加分。

(8分鐘後)

師:同學們算出來哪種是合適的嗎?我來請幾組的代表來發言。

生1:第三種合適

生2:第三種合適

生3:第三種合適

師:你們和他們算得一樣嗎?那我們一起來驗證一下,看看第三種是否是合適的。

第二種:一班和三班

十位 個位

3 5

+ 3 7

個位相加得12大於10,安排不合理。

第三種:一班和四班

十位 個位

3 5

+ 3 4

6 9

69<70

二班和三班

十位 個位

3 2

+ 3 7

6 9

69<70

剛好每個小朋友都能坐下。

師:同學們表現的非常棒!但是,老師剛才在底下轉的時候,發現很多同學都出現了計算錯誤。那麼我們如何避免這樣的問題出現呢?同學們現在請拿起筆,跟老師一起來計算54+34。

按(1)放慢速度,看清數字

(2)我們先要寫出個位和十位

(3)把兩個數按十位個位對齊寫

(4)在左下方標清“+”加法運算,還是“-”減法運算

(5)先算個位再算十位,個位相加得數寫個位下,十位相加得數寫十位下

(6)回頭在檢查一遍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掌握了豎式的書寫方法和運算順序,大家學得都很認真下面我們來做一組練習。

三、課堂練習

1、13頁做一做。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2、完成練習二的第二題,要求列豎式,注意書寫的格式。

四、鞏固提高

玩具飛機 玩具汽車 火箭 輪船

23元 12元 17元 30元

(1)、小明買一架玩具飛機和一輛玩具汽車,一共要用多少元?

(2)、小紅有50元錢,可以買哪幾樣玩具?

(3)、小青想花最少的錢買兩樣玩具,他可以買哪兩樣玩具?

請在小組內討論、交流完成。教師巡視。指名彙報。

五、課後作業

讓家長出10道100以內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法的題。要求用豎式的標準格式計算,不能出現計算錯誤,漏寫答案。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9

教學目標:

1、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逐步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2、鼓勵學生進行算法探索,掌握兩位數減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3、結合情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

學生進一步理解相同數位對齊的意義,探索並掌握兩位數減兩位數不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不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理解筆算中的“對位”問題。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1、觀看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一段視頻。

2、出示主題圖。(出示課件)

3、師生互動交流從圖中瞭解到的信息。

這些圖片上都有什麼?(師簡單介紹圖片上關於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情況。)

4、彙報: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中國第一名?你們高興嗎?

(課件出示奧運金牌榜的前五名。)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學例1。

根據這些數據,你能提出哪些用減法計算的數學問題?(師引導學生提問)

板題:《不退位減法》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課件出示)代表團金牌數

美國36

俄羅斯23

1、“美國比俄羅斯多多少枚金牌?”用什麼方法計算?怎樣列式?

(學生自由交流反饋。)列出算式並板書:36—23= 。

2、怎樣計算呢?

(四人一小組合作交流計算方法。然後指名彙報)

(1)口算。

方法:先算6—3=3再算30—20=10最後算10+3=13

(2)列豎式計算。

生彙報後,師引導學生觀察動畫數位板,並提示,用圓片表示36,再去掉23,觀察還剩多少?

師:那麼根據擺圓片的方法,你會筆算嗎?(其他同學試着在練習本上列豎式計算。)

指名到黑板上列式計算,並試着説出計算方法。

根據學生列出的算式交流計算方法,教師適時進行講解、補充。

教師:列豎式時應注意什麼?(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組織全班學生交流計算過程,重點突出筆算過程。

引導學生完整地説出筆算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

相同數位要對齊,從個位算起。

三、知識應用

1、數學醫院

師:數學醫院的小朋友得病了,你會診斷嗎?

(同桌交流,找出錯因,並正確計算。)

引導學生交流得出:

(1)個位上的零起佔位的作用,不能去掉;

(2)相同數位應對齊。

2、遊戲互動:猜數字

猜猜花朵上蝴蝶下面藏着的是數字幾,猜對了蝴蝶就會飛走。(出示課件)

四、拓展延伸

完成課堂作業。(課本第20頁練習三,第1~3題)教師巡迴指導。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0

教學內容

教科書二年級(上冊)44頁例題和45頁想想做做。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經歷認識線段的活動過程,會描述線段的特徵,會畫線段。

2.聯繫學生生活的實際,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感受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繫。

教學具準備

學具:每人一根毛線、一張彩紙。

教具:吸管兩根(一曲一直)、課件。

教學過程

一、曲直對比,引入新課

1.師:出示兩根吸管(一直、一彎)你發現它們有什麼不同?

2.師:圖上的兩組小朋友在玩什麼?(一組跳繩、一組拔河)

兩組同學手中的繩子有什麼不同?

3.師:觀察你桌上的毛線,你發現什麼?(彎的)

二、動手操作,認識線段

1.變曲為直,初步認識線段

(1) 師:你能想辦法把這根彎的毛線變直嗎?(板書:直)試一試。

(2) 請生彙報演示:你是怎樣做的?

若出現:A 用手捏住繩子的兩頭,拉緊繩子。

B只捏住毛線的一端,另一端讓毛線自然下垂。

討論:哪一種作法使毛線更直?

(3) 師:把線拉直,兩手之間的一段就是線段。(板書:線段)

觀察同桌手中的毛線,哪一段是線段?互相指一指。

(4) 師演示:同學們捏住的毛線的兩頭,在數學上叫做線段的端點,線段有幾個端點?(板書:兩個端點)

(5) 師:你認為線段有哪些特點?(直,兩個端點)

2.實物感知,強化線段特徵

過渡:生活中有沒有一些物體的邊是直的,也有兩個端點的情況存在呢?

(1) 師示範:拿起一把直尺,摸一摸直尺的邊,你有什麼感覺?

再用兩手去捏住邊的兩邊,你有什麼感覺?

小結:直尺的邊是直的,也有兩個端點,我們就可以把這條邊看作是一條線段。

(2) 師:你還能在課本上、黑板上找到直的,有兩個端點的邊嗎?

總結:直尺、課本、黑板的每條邊都可以看成是線段。

(3) 師:線段具有哪些特點?(直、有兩個端點)

3.根據特徵,自建線段模型

(1) 師:你能根據感受到的線段的特點,把它畫在紙上嗎?試一試。

(2) 全班交流:你是怎樣畫線段的?為什麼這樣畫?

部分作品實物展台下展示對比,讓學生根據線段特點進行判斷。

(4) 師適時示範線段畫法。師:線段就可以用這樣的圖形來表示。請學生用直尺畫一條線段。

(5) 依據線段模型練習。

P45第1題 説一説下面哪些是線段?

師:為什麼是線段(不是線段)?

三、聯繫應用,拓展認識

1.P45第2 題 哪些物體的邊可以看作線段?

出示校園環境圖片,請學生找一找哪些物體的邊可以看作線段嗎?根據學生彙報,軟件同時在該物體某邊上呈現出線段。

2. P45第3題 下面圖形各是由幾條線段圍成的?

(1) 請學生指出某圖形橫向、縱向各一條線段的頂點,讓學生感受公共點。

(2) 師: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四邊形是由四條線段圍成的,五邊形是由五條線段圍成的,你發現了什麼?

3. P45第4題

(1) 用長方形紙任意折一下,觀察摺痕,你發現什麼?(CAI演示,摺痕就是一條線段)

(2) 請學生折一條比垂直摺痕長的線段,短的線段。(對不能直觀看出長或短的線段,引導學生比較)

4.P45第5題

(1) CAI出現兩個點,師:你能以這兩點為端點畫出線段嗎?你能畫幾條線段?

(2) CAI出現三個點,並同時出現題目。

師:每兩點之間畫一條線段是什麼意思?猜一猜畫出來是什麼圖形?

(3) 學生獨立練習,實物展台展出,集體講評。

5.P45第6題

(1) 猜一猜你能畫出幾條線段?畫一畫。

(2) 實物展台展出學生不同的作品,進行評價。

6.全課總結:

和大家交流,你今天有什麼收穫?你最滿意自己的哪一方面?

7.課外作業:請你向爸爸、媽媽説一説哪些物體的邊是線段?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1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求相同加數和的應用題的結構和數量關係.

教學難點

使學生真正掌握此類應用題的結構.

教學過程

複習導入

1.口算.

2×3= 2×5= 4×2= 5×1=

5×3= 4×3= 5×5= 1×4=

2.列式計算.

(1)3個4相加是多少?

(2)5個2相加是多少?

3.師:大家已經學習了1~5的乘法口訣,學會了計算相應的式子題和文字敍述題.今天,我們要一起來研究一些生活中的問題,看誰能夠應用前面所學的知識來解決這些問題.

4.教師板書課題:應用題

新授

1.出示例8(教師板書)

同學們澆樹,每個人澆4棵,3個人一共澆多少棵?

2.分析解答例8

(1)讀題,找出題目中的已知條件、要求的問題各是什麼?用小圓片擺一擺,表示出題目中的意思.

學生可以答出:每個人澆4棵,有了3個人,要求一共澆了多少棵.(一個學生説,另一個學生在黑板上板貼小圓片.)

(2)師:看圖思考,要求一共澆了多少棵樹應該怎麼想?(學生回答:每個人澆4棵,也就是1個4棵,有3個人澆樹,就是澆了3個4棵.要求一共澆了多少棵,也就是求3個4是多少.)

(3)問:要求3個4棵是多少,應該用什麼方法解答?該怎樣列式?説一説為什麼要這樣列式?

學生邊回答教師邊板書:4×3=12(棵)

口答:一共澆了12棵.

3.進一步理解例8算式的意義.

師問:誰來説一説,算式中的每個數分別表示什麼意思?

(算式中的4表示每個人澆了4棵樹,也就是一份是4,算式中的3表示有3個人再澆樹,也就是有相同的3份,算式中的12表示3個人一共澆了12棵樹,也就是3個4是12.)

4.講解例9

(1)出示例9(教師板書例9)

小明買了3個釦子,每個5角錢,一共用了多少錢?

(2)師:讀題,已知條件是什麼?要求的問題是什麼?

教師根據學生的敍述板貼:

(3)師:看圖思考,要求一共多少分應該怎樣想?用什麼方法解答?怎樣列式?説説為什麼? (分小組討論)

(4)彙報解答方法.(小組同伴分工完成下面的任務:一人負責口頭列式,一人負責板書列式,一人負責説為什麼這樣列式.)

(5)再次説明列式中每個數表示的意義.(算式裏的5表示每個釦子5角,3表示買3個釦子,一共是3個5角,要求3個5角是多少應該用乘法計算)

教師要求:

(1)在規定的時間裏,根據個人的不同情況,能完成幾道題就完成幾道題.

(2)如果在規定時間裏,完成了所有的題目後,可以思考以下問題:

這幾道題有什麼共同的特點?(都是用乘法解答的;這幾道題都是求幾個幾是多少.)

這幾道題還可以用什麼方法解答?

如果每一道題都能用兩種方法解答,你更喜歡哪一種方法,為什麼?

歸納質疑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大家有什麼收穫?

1、乘法算式可以用乘法口訣來迅速的計算.

2、求幾個幾用乘法計算.

3、求幾個幾還可以用加法來計算,但是用乘法計算起來比用加法計算更簡便.

4、我們已經學習了“求幾個幾” 的文字敍述題和應用題.其實把文字敍述題加上不同的事情就是不同的應用題.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2

教學目標:

1、通過推測、比較,學會選用合適的長度單位描述物體的長度。

2、鞏固建立的釐米和米的長度單位表象,培養學生估測物體長度的意識。

3、感受測量物體長度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體會建立長度觀念的意義。

教學重點:會選用合適的長度單位描述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在明確長度單位過程中學會思考,比較。

教學準備:課件、學生尺(釐米尺)、米尺等。

教學過程

一、互動對話,明確目標

師:前面我們認識了哪些長度單位?

學生回答後,請他們依次用手比劃出:2釐米、5釐米、10釐米、50釐米、1米等長度。

師:大家都認識了釐米和米,生活中你們會用這兩位朋友嗎?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解決問題”。(板書課題)

二、自主學習,探究新知

1、創設情境,揭示問題

(1)課件出示旗杆,讓學生猜一猜它有多高。

(2)提出問題: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釐米還是13米呢?為什麼?

2、自主學習,解決問題

學生思考,自主解決問題。

三、展示交流

1、小組內交流

組內交流各自的答案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2、全班交流

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全班交流。

3、教師引導學生小結

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多樣的,以後大家在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時要多思考多比較。

由於學生目前只學習了“米”和“釐米”兩個長度單位,很容易作出不是13釐米,就是13米的推斷。全班交流時,要避免這種非此即彼的簡單推斷,不僅要關注結果,更要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

得出結論: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米。(板書)

4、反思回顧

教師出示一支粉筆,告訴學生,一支粉筆的長度約是10釐米,2支粉筆疊起來就是20釐米,比13釐米長,所以一根旗杆的長度是13米。

四、反饋評價

基礎練習(課件集中呈現)

1、教材第7頁做一做。

2、教材第9、10頁練習一中第8、9題。

拓展練習

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説,反思與回顧是有難度的,所以教師可以示範,教給他們一些方法。

課件出示小美的新房間裏有一張漂亮的牀。

1、學生思考:這張牀的長度是200釐米還是200米呢?

2、指名回答,説説選擇的理由。

五、課堂小結

1、學生回顧: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2、教師小結:同學們,今天我們進一步認識了長度單位釐米和米,在判斷選擇什麼長度單位合適時,我們可以通過用手比劃,藉助身高、身邊物品來估測物體的實際長度,最終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

板書設計

解決問題

測量較短的物體,一般用釐米作單位。

測量較長(高)的物體,一般用米作單位。

教學反思

雖然旗杆、課桌、教材等在生活中很常見,但是很多學生還是不知道它們的長度,他們只是有一個相對概念,即在比較中知道誰比誰長(或高),但是明確具體的量,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説還是有困難的。所以,旗杆到底是13米還是13釐米呢?很多學生能很快説出是13米,因為旗杆比較長,所以就要選擇長的長度單位米,而不會選擇一個“標準量”進行比較,所以在學生自主解答和交流時,我們還是要耐心引導。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3

【教學內容】

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2、3頁“認識長度單位-釐米”

 【教材分析】

知識解讀:測量是“空間與圖形”的重要內容之一。“認識釐米”是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的開始,是今後學習其它長度單位和有關測量問題的基礎。本節課是學生第一次正式接觸長度單位,教材以古代人們用身體尺為測量工具,測量課桌的長度得到不同的結果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體會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接着,教材介紹學生比較熟悉的尺子,指出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釐米”為單位,並通過看、量、畫等學習活動逐步讓學生形成對釐米的長度表象。這樣的安排意在讓學生主動參與,並通過動手實踐體會測量的方法,經歷測量的過程,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知識,增強了學生的空間概念和學習數學的興趣。

學情解讀:學生在一年級的學習中認識了比較物體的長、短,本節課是他們第一次正式接觸長度單位“釐米”。在此之前,學生對長度單位及測量知識的瞭解均來自生活中一些瑣碎的、不繫統的經驗。對什麼是長度單位、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1釐米有所長都缺乏準確的認識。

目標解讀:

1、創設情境,從中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在觀察、比較、估計、測量等活動中,實際感知1釐米有多長,通過具體方法,體會測量長度的本質,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

3、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初步感受測量長度和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

【教學重難點】

1、在觀察、比較、估計、測量等活動中,實際感知1釐米有多長,通過具體方法,體會測量長度的本質,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

2、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初步感受測量長度和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

【教學預案】

一、創設情境,引發衝突

〖教學預設〗

1、師談話引入,課件播放故事。

2、引導思考:為什麼同樣是5步,熊二卻找不到蜂蜜呢?

3、引出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設計思考〗

以有趣的故事為素材,讓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通過有聲有色的故事講述,提出“這是為什麼呢?”的問題,引發認知衝突,充分體會到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激發探究和解決問題的濃厚的興趣,自然地進入到對新知的探究中。

二、藉助直觀、建立1釐米的概念

〖教學預設〗

1、藉助模型、建立表象

師出示1釐米的學具,感受釐米是測量比較短物體的長度單位。

(1)記憶1釐米的長度

(2)找生活中的1釐米

2、認識幾釐米

理解:幾個1釐米就是幾釐米。

〖設計思考〗

認識1釐米,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通過標準的1釐米小棒,同桌競猜記憶1釐米、尋找生活中的1釐米、認識幾釐米等活動,積累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讓學生經歷“充分感知--豐富表象--領悟內涵”的過程,幫助學生建立1釐米的表象的長度觀念,理解幾個1釐米就是幾釐米的概念,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自制直尺,認識幾釐米

〖教學預設〗

1、同桌合作、製作直尺

2、拿出直尺,與自制尺子作比較。

(1)認識尺子上的元素:刻度、數字、單位(釐米cm)

(2)在直尺上認識1釐米

3、明確不同尺子的1cm的長度一樣。

4、認識尺子上的幾釐米

〖設計思考〗

引導學生經歷“造”尺子的過程,讓學生在測量、操作的過程中體驗測量的本質,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的意識。

四、實踐運用、學會測量

〖教學預設〗

1、探究測量方法

思考:你能用直尺量出這張名片的長邊是幾釐米嗎?

(1)操作、交流

(2)呈現各種量法,比較量法的優劣。

(3)小結正確的測量方法,理解從0刻度線開始測量的好處。

2、測量身體上的數據

師:測量自己手掌的寬度、拇指的長度、一拃的長度等

(1)學生選一個部位進行測量。

(2)填寫測量記錄單

(3)交流測量方法

〖設計思考〗

在測量長度過程中,學生通過各種方式的測量,尋找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並通過交流,比較,辨析、評判,逐步完善測量的方法。在學生積累了實際測量的經驗後,將學生的認識延伸到“身體”這把尺子上,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在開放性的活動中得到培養。

五、全課總結。

六、板書設計:

認識釐米(cm)

尺子:刻度線、數字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4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9頁例2,例3,(做一做)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理解100以內的兩位數退位減法的算理,掌握筆算方法,能正確地用豎式計算兩位數的退位減法。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經歷探索兩位數退位減法筆算方法的過程,體會兩位數退位減法計算方法的多樣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感受退位減法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繫,體會退位減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

掌握100以內兩位數退位減法的筆算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用豎式計算兩位數退位減法的計算順序。

教法

引導學生藉助已有的知識自主探究,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

學法

通過看一看,擺一擺,想一想,説一説等活動理解退位減的算理。

教學準備

課件、小棒、卡片等。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

1、口算我最棒

16—8= 10—4= 15—7= 12—5= 17—8= 12—8= 10—5= 18—9=

2、算一算

43=21= 64—32= 56—41= 77—43=

學生上黑板筆算,教師檢查,表揚做的又對又快的。

3、(出示第17頁奧運金牌榜的表格)同學們,今天我們還是要研究各國奧運金牌的問題,上節課同學們針對這張表格提出了很多數學問題。誰還記得我們解決了哪些問題?我們是用什麼方法來解決的?

讓學生回憶上節課的內容。

學生回答:中國比美國多多少枚金牌?

二、自主探究。

1、教學例2。

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知道哪些條件?引導學生帶着問題尋找條件,列式。

學生列式:51—36=?

該怎樣計算呢?從哪一位減起?個位上1減6不夠減,怎麼辦?拿出小棒擺一擺。

有一下幾種分法:

1、在5捆和1根中,先拿出1捆拆開,從中拿走6根,再拿走3捆。

2、在5捆和1根中,先拿走3捆,再拿出1捆拆開,拿走6根。

3、在5捆和1根中,先拿走4捆,再從4捆中拿回4根。

4、在5捆和1根中,先拿1捆拆開與1根合在一起,再從中拿走6根,再拿走3捆。

你發現了什麼?要拆開1捆,從幾裏拿走了6。

2、你能試着列豎式嗎?

你認為個位不夠減時怎麼辦?十位還剩幾?

教師教寫豎式的方法,説明退位點的用途,不要忘了減去退位的1。

3、比較56-22與51-36在計算上有什麼不同?

4、你認為筆算兩位數減法要注意什麼?

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減起,如果個位不夠減,從十位退1當10和個位上的數合起來再減。

問:從十位減起方便嗎?

5、試練:67-39 35-8 81-56 50-24

6、教學例3。

出示50-24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然後在小組內交流你的算法。教師巡視指導,學生彙報。

問:50-24十位退1後個位上要算幾減幾?十位再算幾減幾?

7、小結。

先學生思考計算方法,分小組交流想法,並彙報。相同數位要對齊?從個位減起,如果個位不夠減,就從十位退1。

三、拓展運用。

1、完成教材第19頁做一做。

教師巡視、指導。指名彙報並説説是怎樣想的。

2、完成練習三第5題,第6題。

教師巡視、指導。學生彙報並説明錯誤的原因及怎樣改正。

四、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又學會了什麼?

五、佈置作業。

完成教材練習三的第7題和第10題。

六、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退位減

例:51—36=15例3:50—24=26

5 1 5 0— 3 6 — 2 4_______ _______1 5 2 6

七、課後反思: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5

 《鏡像對稱》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觀察物體”第三課時(第69、70頁內容)。

 教學目標

1. 知道鏡像對稱圖形的特點。

2. 通過學生活動,正確體會鏡像對稱的相對性。

3. 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讓學生在合作中交流、學習、互動。

教學重難點

體會鏡像對稱的相對性。

教、學具準備

鏡子、教科書第71頁的開放題、卡片

教學過程

一、玩一玩鏡子,創設情境

1.小朋友們,今天這節課我們來玩一玩鏡子,好嗎?(每人一面小鏡子)

師:你在鏡子裏看到了什麼?

生:我看到了自己;我看到了書;我看到了黑板……

師:這是怎麼回事?

二、引導探索,體驗鏡像對稱的特點

1. 出示教科書第69頁的主題圖,請學生仔細觀察。

(1)師:這幅圖畫中,怎麼會出現兩棟房子、六隻天鵝?怎麼岸上有樹,水底也有樹?

(2)生:下面的房子、天鵝、樹是水裏的影子。

師:(放大房子圖)水上的房子和水下的房子是相同的嗎?它們的方向怎樣?

生:樣子相同,但方向相反。

師:其實這也是數學知識,是一種鏡面對稱。(出示課題)

2. 請學生用手中的鏡子做遊戲。

(1)發給學生只有半邊圖象的卡片,請他們想辦法猜出另半邊圖象是什麼?(小組活動)

小組彙報:用鏡子照;把卡片對摺……

(2)用鏡子照自己的臉並做各種面部表情,同時觀察鏡子裏的你面部表情的變化。

(3)出示教科書中第69頁的小朋友照鏡子圖(例3)

師:這位小朋友在幹什麼?鏡子裏面的小朋友又在幹什麼?

3.師説:“小朋友們,讓我們來照照鏡子吧,好嗎?”出示三面穿衣鏡,請學生在鏡子面前表演各種動作,同時請學生説出鏡子裏面的自己動作是怎樣的。(小組活動,教師參與其中。)

生:我向前走一步,鏡子裏的我也向前走一步。

鏡子裏的我左手拿筆,右手拿本子,鏡子外面的我左本子,右手拿筆。

我往左走,走鏡子裏的我往右走。

學生任意做動作……

三、運用拓展

1. 判斷。哪個是你在鏡子裏看到的樣子?圈出來。(教科書第71頁第5題)

2. 找朋友。

3. 思考題:第71頁第1題、2題。

(1)看鏡子寫數

(2)看鏡子寫時間

四、小結評價

師:看,照鏡子、水面倒影等等這些生活中的事就是數學知識,你知道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