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浣溪沙李璟教案(精選5篇)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2W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常常需要準備教案,通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浣溪沙李璟教案(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浣溪沙李璟教案(精選5篇)

浣溪沙李璟教案1

一、學習目標

1、在吟誦背誦中感受本詞語言清麗自然的特色。

2、體會本詞的意境,感悟詞人所表達的深刻感受。

二、學法指導

學生先在查閲資料和藉助書下注釋的基礎上理解本詞的大意,再通過重點字詞和關鍵句子的講解,引導學生去不斷地挖掘本詞的深刻內藴,多角度地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預習內容

1、根據前一節課中學過的有關詞的知識,回答這首詞從字數和結構上分類分別屬於和。

2、你對作者晏殊瞭解多少?他在寫這首詞時的境況和心情是怎樣的?晏殊是時期的詞人,《浣溪沙》是詞的,它選自。

3、學有潛力的同學還可以思考下一部分中出現的問題。

四、課堂學習重點內容(1課時完成)

1、作者和詞作的簡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撫州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人。十三歲時,以神童召試,賜同進士出身。他是北宋前期較早的詞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貴悠閒的生活,但他的詞藝術成就較高,能以疏淡閒雅的語言寫出較深的含義,音韻和諧,意境清新。這首詞選自《珠玉詞》。《浣溪沙》是詞牌名,即曲的譜子。《浣溪沙》是一首小令,其格式是分上下兩片(也叫上下兩闋),各有三個七字句,一、二、三、五、六句押同一個平聲韻。這首詞寫作者在暮春時節的思緒,表現了年華易逝的傷感。其中“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是傳誦名句。

2、學生自由散讀,結合書下注釋,初步理解本詞中重點詞語的含義。

(1)一曲新詞酒一杯。一曲:一首。新詞:剛填好的詞,意同新歌。

(2)去年天氣舊亭台。去年天氣:是説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氣。舊亭台:曾經到過的或熟悉的亭台樓閣。

(3)夕陽西下幾時回?夕陽: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線落下。幾時回:什麼時候回來。

(4)無可奈何花落去。無可奈何:不得已。花落去:花謝,點明節令是暮春。

(5)似曾相識:意思是好像曾經認識。形容見過的事物再度出現。後用作成語,即出自晏殊此句。燕歸來:燕子從南方飛回來。

(6)小園香徑獨徘徊。香徑:花間小路。徘徊:來回走。

3、在反覆的誦讀中體會詞中關鍵詞句所藴涵的哲理和感情。

(1)“去年天氣舊亭台。”“去年”二字把今昔兩幅相同的畫面重疊在一起了,問題一:你知道作者經歷了怎樣的人生變故嗎?故地重臨,懷舊自不可免,文中作者的感受是怎樣的?仔細體會思考“夕陽西下幾時回?”這句話的含義。

(思路點撥:一樣的暮春天氣,一樣的樓台亭閣,一樣的清歌美酒,但人事卻和去年大不相同了。“夕陽西下”是無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它東昇再起,而時光的流逝、人事的變更,卻再也無法重複。細味“幾時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種期盼其返卻又情知難返的細膩心態。)

(2)問題二:怎樣體會名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中的“無可奈何“和“似曾相識”?從“花落去”到“燕歸來”,作者想要表達的是怎樣的感情?

(思路點撥:“花落去”、“燕歸來”是現實生活中的常見現象,但與“無可奈何”、“似曾相識”的有機組合,普通的花和燕就不普通了,而變為某種美好、熟悉的事物或感情的象徵。)

浣溪沙李璟教案2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呤誦,並能流利地背誦這首詞。

2、體會詩人借景抒情的寫法。

3、感受詩人傷春之情。

課前準備:瞭解晏殊的生平。

教學流程:

一、複習

背誦曾經學過的詩詞。

二、初讀

出示《浣溪紗》,自由讀。注意讀準字音。指名讀。正音。齊讀。

討論:這首是詩還是詞?從哪裏看出來?這是一首宋詞,浣溪沙為詞牌名,它的格式一般為每句七言,共六句。

三、自學

輕輕讀一讀,你能讀懂些什麼,體會到什麼?

師在旁點撥提升:聽一首新譜成的歌曲,飲一盅濃醇的好酒,在這樣的美好生活中,卻引起了對於往事的懷念,説是在去年的這個時節,同樣的不熱不冷的暮春天氣,連眼前的亭台樓閣都是一樣的,但過去的日子再也回不來了,就像那夕陽沉落之後,什麼時間才能回來呢?想要找回去年的夕陽,根本是不可能的啊。如今花兒凋零了,春天即將消逝,時光消逝令人無可奈何。然而那翩翩飛來的燕子,卻像是舊時相識的啊。小園落英繽紛的花道上,孤單的一個人徘徊着,懷想那一切已經失去的美好時光。

指導朗讀。帶一絲淡淡的憂傷。指多名學生朗讀。

四、補充資料。

這首詞是晏殊一百多首詞中流傳較廣的一首。其中“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為千古傳誦的名句。關於這兩句,還有一個傳説。

有一次,晏殊路過楊州,在城裏走累了,就進大明寺裏休息。晏殊進了廟裏,看見牆上寫了好些題詩。他挺感興趣,就找了把椅子坐下。然後,讓隨從給他念牆上的詩,可不許念出題詩人的名字和身份。晏殊聽了會兒,覺得有一首詩寫得挺不錯,就問:“哪位寫的?”隨從回答説:“寫詩的人叫王琪。”晏殊就叫人去找這個王琪。王琪被找來了,拜見了晏殊。晏殊跟他一聊,挺談得來,就高興地請他吃飯。倆人吃完飯,一塊到後花園去散步。這會兒正是晚春時候,滿地都是落花。一陣小風吹過,花瓣一團團地隨風飄舞,好看極了。晏殊看了,對王琪説:“王先生,我每想出個好句子,就寫在牆上,再琢磨個下句。可有個句子,我想了好幾年,也沒琢磨出個好下句。”王琪連忙問:“請大人説説是個什麼句子?”晏殊就念了一句:“無可奈何花落去;”王琪聽了,馬上就説:“您幹嗎不對個——‘似曾相識燕歸來?’”下句的意思是説,天氣轉暖,燕子又從南方飛回來了,這些燕子好像去年見過面。晏殊一聽,拍手叫好,連聲説:“妙,妙,太妙了!”

王琪的下句對得確實好,跟上句一樣,説的都是春天的景色。拿“燕歸來”對“花落去”,又工整又巧妙。用“似曾相識”對“無可奈何”也恰到好處。這兩句的音調正好平仄相對,念起來非常和諧好聽。晏殊對這兩句非常喜歡,還在另一首詩中也用上了這兩句。

《示張寺丞王校勘》

元巳清明假未開,小園幽徑獨徘徊。

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難禁灩灩杯。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遊樑賦客多風味,莫惜青錢萬選才。

多種形式讀這兩句。

五、反覆誦讀。

分組讀、男女對讀。小組讀。齊讀。背誦。

浣溪沙李璟教案3

學習目標為:

1理解詞意,會賞析名句。

2能感情朗讀並背誦。

3體會本詞的傷春懷舊情進而領悟應惜時,珍惜現在我們擁有的。

重點:理解,背誦。

難點:賞析。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唐詩和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兩顆璀璨的明珠,兩座不朽的豐碑,也是文學百花園中最絢麗的奇葩。今天咱們就擷取一朵來細細觀賞。

二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1放聲讀,看這首詞寫了哪些景?

2詩言志,詞言情,晏殊想通過這樣的景來抒發怎樣的情呢?(通過解讀來回答)

三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老師示範解讀上闕。

2學生解讀下闋。

3小結上下闋內容情感。

4解讀後賞析名句。

5師範讀後感情朗讀。

6背誦。

四總結反思,拓展延伸

我們讀詩詞既要走進去,又要能走出來。本詞通過寫景來抒發傷春懷舊情,若我們不想去感歎,去追憶,我們又該如何做呢?

拓寬主題:應惜時,珍惜身邊擁有的。

五作業:拓展閲讀,豐富積累

1晏殊的《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2晏殊的《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

浣溪沙李璟教案4

教學目標:

1、通過想象畫面感受詞的意境。

2、體會詞中藴含的人生感悟。

3、背誦全詞。

教學手段:多媒體設備、投影儀、蘇軾圖片、古曲。

教學步驟:

一、導入,並展示“學習目標”(出示PPT):

一首詞的意境往往是由畫面構成的,我們要學會通過想象畫面感受詞的意境;每一首詞都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我們今天要體會的是詞中藴含的人生感悟。

二、蘇軾及背景介紹(出示PPT):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PPT出示:三詞客、八大家分別是——

三、教師範讀全詞,出示PPT提示:注意讀準字音、讀準節奏。

學生自由朗讀,(出示PPT):正確的讀音和節奏。

1、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先自由發言,後教師總結:

蘇軾又叫蘇東坡,是北宋傑出的文學家。他性格直率開朗,而政治道路不順。他寫這首詩的時候便是因“譏諷朝廷”被貶官至黃州。

2、教師問:“這樣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們心裏會怎樣?”

引導學生答:“憤懣、抑鬱、淒涼。”

4、教師由此發問:“然而蘇軾是用何種心態去面對這種艱難處境的呢?”

學生沉思中,悠揚的古曲響起,屏幕上出現蘇軾的畫像及全詞內容。教師用抑揚頓挫的語調範讀全詞。

三、全體學生在樂曲聲中初讀全詞:

四、整體感知全文:

1、學生自由朗讀全詞,並試着用自己的話講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討論幫助。然後請學生髮言,大家共同補充完善。教師提醒重點(出示PPT):

子規—布穀鳥;白髮—代指老年;黃雞—代指時光流逝。

2、再請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首詞的內容。

參考:詞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哲理。

五、由蘇軾的心境引入畫面賞析:

1、教師提問:“大家覺得蘇軾在遊清泉寺時心情是怎樣的?”

對學生各種不完全的回答,教師隨機引導。

2、教師引導:“如果我們能體會出這幅畫面的意境,也許我們就能體會出詞人的心情。下面請大家伴隨着悠揚的樂曲,走進這幅畫面,身臨其境地去感受,一會兒告訴大家你看到了什麼。”

3、向學生介紹畫面賞析的方法(投影):反覆誦讀、抓住特徵、調動感官、聯想想象。

六、學生聽曲賞畫,評點詞的意境。

學生口頭交流所看到的畫面,也可用投影展示學生所寫的畫面。學生老師共同評點,最後點出這首詞的意境是“清淡幽靜”。

七、由畫面意境引出詞人心情:

1、教師提問:“一個人在什麼樣的心情下,筆下的景物才會如此清淡幽靜?”

學生討論後答:“平靜、寧靜。”

2、教師緊跟着問:“蘇軾面對挫折能夠保持一顆平常心,這體現了他什麼樣的人生態度?”

學生答:“曠達樂觀。”

3、教師再設置疑點:“那麼蘇軾會不會就此放棄世俗的一切,不再執着於自己的理想了呢?”

學生可在老師的提示下,看詞的下片,從而得出否定的答案。

教師補充:“事實上,蘇軾在屢遭貶謫的晚年仍敢怒敢罵,可見他的堅毅執着。”

八、朗讀下片,理解含義。

1、學生自由暢談對下片的理解或所首啟發。

2、教師結語:“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對青春活力的召喚,對美好未來的嚮往。它指引我們積極樂觀,奮發向上,對人生充滿信心。尤其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應該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勇往直前。我們還應抓緊時間努力學習。同學們,你們説對嗎?”

3、補充資料(出示PPT節選+印發的`補充閲讀材料)

餘秋雨:《黃州突圍》《蘇東坡突圍》

九、全詞小結:

全詞情景理交融,充分體現了蘇軾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給我們以生活的啟示。

浣溪沙李璟教案5

【教學目標】

1、瞭解詞的風格、作品及詞人生平經歷;學習詞的基本知識;掌握吟誦欣賞詞的技巧與方法。

2、反覆誦讀,掌握適當的停頓、節奏與語氣;充分發揮想象在閲讀詩詞的作用;結合詞的背景來閲讀理解詞的內容;從語言的角度品析詞的意境。

3、體會詞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思想;認識古人面對自然、生活與自身變化所持的態度與觀念;在感悟中多一份情感的經歷。

【教學過程】

一、學生準備,教師引導

1、作者簡介: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號,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諡文忠。學識淵博,喜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2、創作背景:這首詞是蘇軾43歲在徐州(今屬江蘇)任太守時所作。公元1078年(北宋元豐元年)春天,徐州發生了嚴重旱災,作為地方官的蘇軾曾率眾到城東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後,他又與百姓同赴石潭謝雨。蘇軾在赴徐門石潭謝雨路上寫成組詞《浣溪沙》,題為“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皆寫初夏農村景色,此為其中第四首。

3、作品導讀:《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此詞寫作者在鄉間的所遇所感,上片寫初夏的田園風光,下片寫主人公的感受和行蹤。全詞有景有人,有形有聲有色,鄉土氣息濃郁。日高、路長、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現旅途的勞累,但傳達出的仍是歡暢喜悦之情,傳出了主人公縣令體恤民情的精神風貌。作品既畫出了初夏鄉間生活的逼真畫面,又記下了作者路途的經歷和感受,為北宋詞的社會內容開闢了新天地。

二、學生吟誦,教師引導。

浣溪沙·蘇東坡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三、學生體驗,指導賞析

【賞析一】

本篇寫的是作者“謝雨”途中的感受。上片寫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這首詞中所寫的景,並不是一般情況下通過視覺形象構成的統一的畫面,而是通過傳入耳鼓的各種不同的音響在詩人意識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組聯續不斷的影象。現在,不妨讓我們跟隨作者的意識活動來體驗一下這首詞的構思過程。

作者在“謝雨道上”,經過長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籟籟”之聲傳來耳際,並好象有什麼東西打在身上和頭巾上。這時,他才意識到:這是棗花落在身上。接着,耳邊又傳來吱吱呀呀的聲響,越往前走,這響聲便越濃,從南,從北,從四面八方傳來,不用看也不用問,這是作者熟悉的繅車的響聲。從響聲中,作者意識到,他已進入村中了。這時,突然一陣叫賣聲傳入耳鼓,定睛一看,原來是一位披着“牛衣”的農民坐在古老的柳樹蔭中,面前擺着一堆黃瓜……。些少三句,農村的季節特點,村中的勞動生活以及農村的貧困面貌,均不同程度地有所接觸並形象地折射出來。

下片寫作者的感受和意識活動。“酒困路長惟欲睡”是對上片的補充。在結構上,這一句又是倒敍,它説明前三句之所以從聽覺方面來寫,主要是因為酒意未消,路途遙遠,人體睏乏,故而寫下來的只不過是睡眼朦朧中聽來的片斷,並非是視覺構成的完整統一的畫面。“日高人渴”兩句,雖然寫的是由於口渴而急於到農民家裏覓水的意識活動,但同時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節、隨遇而安的性格特徵。看來,蘇軾似乎並沒有多少太守的架子,他跟農民的距離並不太遠。讀這樣的詞,會使人感到真實、親切,可以嗅到當時農村生活的氣息。這首詞與前首有所不同,它主要寫作者路途中的片斷感受,其重點並不在於要反映農村的貧困面貌。由於災後得雨,旱象解除,作者的喜悦之情較前首也濃厚得多了。

這首詞注重詞句的錘鍊而又不露痕跡。例如“簌簌”,有的評論家認為這兩字放在句首是“句法倒裝”,其實,作者的目的在於強調“棗花”落在“衣巾”上的聲響,併合乎平仄的要求,而不是在寫下落的形態。正因這兩字放在“句首”,才説明作者是從“簌簌”聲中得知棗花落在身上的。此外,“落”、“響”、“漫”、“敲”等字也均用得靈便而貼切。

【賞析二】

《浣溪沙》這首詞是蘇軾43歲(1078)在徐州任太守時所作。那年春天,徐州發生了嚴重旱災,作為地方官的蘇軾曾率眾到城東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後,他又與百姓同赴石潭謝雨。這組詞就是在赴徐門石潭謝雨路上寫成的。

“簌簌衣巾落棗花”從棗花落到衣巾上的聲音開端,反映了一位關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對雨後農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棗花落在衣巾上的聲音是輕微的,但在作者的耳裏卻是那麼真切。“村南村北”概括“繰車”聲,説明作者聽得多麼認真,多麼細心,多麼興奮。“牛衣古柳”,作者換一個角度來寫他對蔬菜豐收的喜悦心情。三句話,三個畫面,似乎東鱗西爪,毫無聯繫。可是用謝雨的路上這條線串起來,就讓人感到這幅連環畫具有很強的立體感。這一組畫面,不僅色彩美,而且有音樂美。無論是簌簌的落花聲,嗡嗡的繰車聲,還是瓜農的叫賣聲,都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生動地展現出農村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上片寫的是農村生產勞動的繁忙景象,下片轉入寫謝雨途中行路的艱辛。走了一村又一村,這時已是日高天熱,人也走得口乾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來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試問”一詞用得十分講究,既寫出了作者滿懷希望想討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擔心農忙季節,農家無人,自己不便貿然而入的心情。信筆寫來,不事雕琢,但卻栩栩如生,刻畫出一位謙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將一位太守與普通農民的關係寫得親切自然。全詞有景有人,有形有聲有色,鄉土氣息濃郁,為宋詞題材開拓了新的天地。

“敲門試問野人家”,詞到這裏就戛然而止了。詞人敲門的結果怎樣呢?喝到茶沒有?農民是怎樣招待他的呢?詞中未作一個字的交代,留給讀者去想像,更是餘味無窮。這就是古典詩詞中所講究的“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

《浣溪沙》詞中有“簌簌衣巾落棗花”一句,實為“棗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興》一詩中有“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原意為:鸚鵡啄餘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主賓倒置的同時,賓語“香稻粒”、“碧梧枝”還被拆開分屬主賓位置。對於古典詩歌詩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説:“詩家例用倒句法,方覺奇峭生動”。

【賞析三】

此詞為作者徐州寫的五首《浣溪沙》中的一首,描述他鄉間的見聞和感受。作品藝術上頗具匠心,詞中從農村習見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現了淳厚的鄉村風味。清新樸實,明白如話,生動真切,栩栩傳神,是此詞的顯著特色。

上片寫景,也寫人,並點出季節,生動地勾勒出初夏時節農村生活的畫面:作者從棗樹下走過,棗花簌簌地落了他一身,這時候,他耳邊聽到了村子裏從南到北傳來一片片繅絲車繅絲的聲音,又看到古老的柳樹底下有一個穿“牛衣”的農民正叫賣黃瓜。作者抓住富有季節性特徵的一些事物,有聲有色地渲染出濃厚的農村生活氣息。

下片記事,轉寫作者村外旅行中的感受和活動。

接下來一句寫作者驕陽下口乾舌燥的感受。結尾一句,寫作者以謙和的態度向村野百姓求茶,一則顯示出詞人熱愛鄉村、平易樸實的情懷,二則暗示了鄉間民風的淳厚。

這首詞既畫出了初夏鄉間生活的逼真畫面,又記下了作者路途的經歷和感受,為北宋詞的社會內容開闢了新天地。

四、學生品味,指導改寫

1、我獨自漫步在棗花鋪滿了鄉間的道路,一陣清風徐來,吹起地上的花瓣,也吹落滿樹的棗花,棗花撲簌簌地落在我的衣服和頭巾上,我聽到了輕微的落花聲。整個村莊飄散着甜膩的氣息,農民的臉上洋溢着微笑。我陶醉了!不知走了多少路,覺得自己真的喝醉了,有些昏昏欲睡的感覺,加上太陽照耀在我的身上,火辣辣的,現在的我,只希望有碗水喝解解渴。我進入了一個山村,我在滿村“吱吱扭扭”的抽絲繅車聲響中,我聽見有人吆喝賣黃瓜的聲音。我來到一户農家前,試着敲門去討碗水。在敲門時,我隱約看見,遠處飄逸的柳樹下,正有一位身着粗布麻衣的農民在賣黃瓜。

2、長途跋涉,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衣服上感到什麼落在身上,仔細一瞧原來是一朵朵棗花落在了衣巾上,好似為這一件衣服增加豔麗的色彩。在這村莊的路上走啊,聽,兩旁的屋子中傳來了“沙沙”的繅車繅絲聲音。不,不僅是兩旁,沿着路上一直走過,到處響遍了繅車的響聲。看,遠方的那一棵古老的柳樹,真想去感受一下歷史的蒼桑。咦,這兒已經有一個人了,那裝在籃子裏清爽的黃瓜正打算賣給路人,一起分享豐收的喜悦。剛剛喝完了好多酒,感到暈暈乎乎的,兩個眼皮上下吸引,真想閉上眼睛大睡一覺。我抬頭望着高高的太陽,似乎奇怪地變成了好多太陽,一起將我喝水的慾望又上升一級。噢,天哪,我竟然離村莊越來越遠,乾渴的嘴巴到那裏去尋找水。瞧,小路的兩邊,有好多百姓們在彎着腰辛勤勞作。汗水像下雨一樣不停往下流,而臉上露出的是喜雨的微笑。看那有一户人家。該吃飯了,可煙囱裏並沒有溢出飯菜的香味,莫非都下地幹活了麼?我真是太渴了,去看看有沒有人在家。我走了過去,輕輕地敲響了門……

3、你看,棗花彷彿迫不及待的簌簌落下,像花瓣似的,不一會,衣巾上沾滿了棗花,美極了。村南村北,想起了什麼聲音。如此悦耳動聽,哦!原來是繅車飛快的轉動的聲音,飛快轉動的繅車如一個失了控的轉盤。

我走在路上,那一片片綠意在大地上覆蓋着,像一件華麗的翠衣,一派涼意。農民在田地中來回穿梭,只見一頂頂斗笠在穿梭。一棵古老的柳樹下,一位農民穿着粗布衣,正賣着一條條黃瓜,那黃瓜一排排整整齊齊,個個肥身材,黃瓜上還頂着一個下黃帽呢!人們圍着那顆古老的柳樹挑着入口爽脆的黃瓜,不一會置剩下半筐了。我不禁高興的喝幾口酒,酒後,雙眼開始打起架來,路還有那麼長,現在只想好好的睡上一覺。太陽像個大火球掛在空中,喝完酒後,覺的嘴渴得裂了條縫似的,難受極了。不意間,想喝口茶。前面有一間農舍,我猶豫地走到農舍前。正直豐收年,人們都到鄉間勞作去了,這家可否有人呢?我太渴了,於是,我決定試着敲敲門,但願裏面有人在。

4、徐州的大路上,匆匆行走着一位身着便裝的官員,他就是蘇軾。剛到這裏作知州不久,這裏就發生了春旱,他十分着急,多方祈禱後終於下了雨,現在他就城東謝神去!他正趕路時,突然聽到了簌簌的聲音,原來是棗花輕柔地落在他的衣服和頭巾上。這説明春旱終於解除了呢,今年棗子一定豐收。蘇軾一笑,不禁放慢了腳步,放鬆了心境,這才聽到耳畔傳來“吱吱呀呀”的繅絲車聲,他側耳傾聽,卻又無法分辨聲音的來處,因為在這個繁忙的收蠶季節裏,繅絲聲已在村南村北此起彼伏響成一片了。繼續趕路吧,看見一位披着粗麻衣服的農民坐在古老柳樹的蔭下,面前擺着一堆黃瓜。此時行人並不多,賣主也並沒有大聲叫賣,只是斜依着柳樹小憩。大概是中午喝了點小酒,蘇軾不由感到了陣陣睏意襲來。天氣熾熱,二十里的路程顯得是那樣漫長,無法午睡也罷了,偏偏日頭正曬,他漸漸越來越感乾渴難耐,此時他的需求變得迫切起來:一杯清茶,哪怕一碗井水也好!既醒酒,又解渴,還能提神解乏。那就向附近的人家討口茶來喝吧。可是郊外的人家稀少,走了好一會才遇到一山間的農家院落。於是他抱着希望上前敲門,心情卻忐忑不安:正值農忙時節,不知主人是否在家呢?終於,有老嫗來應門了,他用謙和的語氣請求。接過百姓雙手捧上的一碗清涼的井水,這位太守一飲而盡,睏倦、渴望頃刻間變成了喜悦與滿足,使他精神一振。接着,這個熱愛百姓、為民謝雨的知州又重振精神上路了。

五、學生總結,教師歸納。

讓學生學習閲讀與欣賞詞的基本方法,瞭解吟誦、理解、品味、聯想、反思是欣賞詞的基本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