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浣溪沙

《浣溪沙》鑑賞(精選15篇)

欄目: 浣溪沙 / 發佈於: / 人氣:2.83W

《浣溪沙》鑑賞1

《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

清朝:納蘭容若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古詩簡介

《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是納蘭性德悼念亡妻的作品。詞中感懷前塵往事。上片寫一個孤獨的人在秋風中夕陽下沉思往昔。“西風”、“涼”、“黃葉”、“殘陽”等詞渲染了一幅淒涼的氛圍。下片追憶當年醉酒、賭書的情形,這些在過去看來很平淡的舊事今天卻無法重温了。

《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翻譯/譯文

秋風吹冷,孤獨的情懷有誰惦念?看片片黃葉飛舞遮掩了疏窗,佇立夕陽下,往事追憶茫茫。酒後小睡,春日好景正長,閨中賭賽,衣襟滿帶茶香,昔日平常往事,已不能如願以償。

《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註釋

①誰:此處指亡妻。

②蕭蕭:風吹葉落髮出的聲音。

③疏窗:刻有花紋的窗户。

④被酒:中酒、酒醉。

⑤春睡:醉困沉睡,臉上如春色。

⑥賭書:此處為李清照和趙明誠的典故。李清照《金石錄後序》雲:“餘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矣!故雖處優患困窮而志不屈。”此句以此典為喻説明往日與亡妻有着像李清照一樣的美滿的夫妻生活。

⑦消得:消受,享受。

《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賞析/鑑賞

納蘭性德妻子盧氏多才多藝,和他有着共同的興趣愛好。他對這位妻子有着深厚的感情,可惜的是“成婚三年後妻子亡故”。這首詞就是納蘭性德為悼念亡妻盧氏所做。詞中道出了今日的酸苦,即那些尋常的往事不能再現,亡妻不可復生,心靈之創痛也永無平復之日。其中有懷戀,有追悔,有悲哀,有惆悵,藴藏了複雜的感情。

納蘭性德此詞,上闋是此時此地的沉思,下闋是對往時往事的回憶;上闋是納蘭性德此時此地的孤獨,下闋是納蘭性德和妻子在曾經的短短三年之中那一些短暫而無邊的歡樂。

上闋寫喪妻後的孤單淒涼。首句從季節變換的感受發端。西風漸緊,寒意侵人。值此秋深之際,若在往日,盧氏便會催促作者添加衣裳,以免着涼生病。但今年此時,盧氏已長眠黃土,陰陽阻隔,天壤之別,她再也不能來為作者鋪牀疊被,問寒問暖地關心他了。“誰念西風獨自涼?”這句反問的答案盡在不言之中,混合了期待與失望的矛盾情緒。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説:“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開篇“西風”便已奠定了整首詞哀傷的基調。在西風吹冷、黃葉蕭蕭的冬天日子裏,作者緊閉着窗子,獨自覺得特別寒冷,但有誰關心呢?詞人明知已是“獨自涼”,無人念及,卻偏要生出“誰念”的詰問。僅此起首一句,便已傷人心髓,後人讀來不禁與之同悲。而“涼”字描寫的絕不只是天氣,更是詞人的心境。

次句“瀟瀟黃葉”是秋天的典型景象。在秋風勁吹之下,枯黃的樹葉紛紛揚揚地通過窗户飄進屋內,給作者心頭更添一層秋意。於是,他便關上窗户,把那觸緒神傷的黃葉擋在窗外。窗户關上了,黃葉自然不會再來叨擾,但作者因此也同外界完全隔絕,因而處境更加孤獨。孤寂的感受使作者觸景生情。他獨立在空蕩蕩的屋中,任夕陽斜照在身上,把身影拖得很長很長。這時,他的整個身心全部沉浸在對往事的回憶中。次句平接,面對蕭蕭黃葉,又生無限感傷,“傷心人”哪堪重負?納蘭性德或許只有一閉“疏窗”,設法逃避痛苦以求得內心短時的平靜。“西風”、“黃”、“疏窗”、“殘陽”、“沉思往事”的詞人,到這裏,詞所列出的意向彷彿推向了一個定格鏡頭,淒涼的景物襯托着作者淒涼的回憶,長久地鍥入讀者的腦海,併為之深深感動。

下闋很自然地寫出了詞人對往事的追憶。前兩句回憶妻子在時的生活的兩個片斷:前一句寫妻子對自己無微不至的體貼和關心,自己在春天裏酒喝得多了,睡夢沉沉,妻子怕擾了他的好夢,動作説話都輕輕的,不敢驚動;後一句寫夫妻風雅生活的樂趣,夫妻以茶賭書,互相指出某事出在某書某頁某行,誰説得準就舉杯飲茶為樂,以至樂得茶潑了地,滿室洋溢着茶香。這生活片斷極似當年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趙明誠賭書的情景,説明他們的生活充滿着詩情和雅趣,十分美滿和幸福。納蘭性德以趙明誠、李清照夫婦比自己與盧氏,意在表明白己對盧氏的深深愛戀以及喪失這麼一位才情並茂的妻子的無限哀傷。納蘭性德是個痴情的人,已是“生死兩茫茫”,陰陽相隔,而他仍割捨不下這份情感,性情中人讀來不禁潸然。傷心的納蘭性德明知無法挽同一切,只有把所有的哀思與無奈化為最後一句“當時只道是尋常”。這七個字更是字字皆血淚。盧氏生前,作者沉浸在人生最大的幸福之中,但他卻毫不覺察,只道理應如此,平平常常。言外之意,藴含了作者追悔之情。

全詞情景相生。由西風、黃葉,生出自己孤單寂寞和思念亡妻之情;繼由思念亡妻之情,生出對亡妻在時的生活片斷情景的回憶;最後則由兩個生活片斷,產生出無窮的遺憾。景情互相生髮,互相映襯,一層緊接一層,雖是平常之景之事,卻極其典型,生動地表達了作者沉重的哀傷,故能動人。

《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685年),葉赫那拉氏,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諱改名為性德,字容若,滿洲正黃旗人,號楞伽山人。皇太子改名胤礽,才得以恢復。清朝著名詞人,詞風與李煜相似。納蘭出身顯赫,父親是康熙時期武英殿大學士納蘭明珠。納蘭性德自幼修文習武,康熙十五年(1676年)高中進士。初授三等侍衞,後晉為一等,長年被迫追隨康熙左右。 納蘭性德生性淡泊名利,最擅寫詞。他的詞以“真”取勝:寫情真摯濃烈,寫景逼真傳神。納蘭性德在清初詞壇獨樹一幟,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豔,格高韻遠,獨具特色,直指本心。”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亡於寒疾,年僅三十一歲。被王國維稱為“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的詞人。

《浣溪沙》鑑賞2

浣溪沙·

宋代: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譯文聽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還是去年的天氣舊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陽何時再回來?

那花兒落去我也無可奈何,那歸來的燕子似曾相識,在小園的花徑上獨自徘徊。

註釋

⑴浣溪沙: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後用為詞調。沙,一作“紗”。

⑵一曲新詞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長安道》詩意:“花枝缺入青樓開,豔歌一曲酒一杯”。一曲,一首。因為詞是配合音樂唱的,故稱“曲”。新詞,剛填好的詞,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

⑶去年天氣舊亭台:是説天氣、亭台都和去年一樣。此句化用五代鄭谷《和知己秋日傷懷》詩:“流水歌聲共不回,去年天氣舊池台。”晏詞“亭台”一本作“池台”。去年天氣,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氣。舊亭台,曾經到過的或熟悉的亭台樓閣。舊,舊時。

⑷夕陽: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線落下。幾時回:什麼時候回來。

⑸無可奈何:不得已,沒有辦法。

⑹似曾相識:好像曾經認識。形容見過的事物再度出現。後用作成語,即出自晏殊此句。燕歸來:燕子從南方飛回來。燕歸來,春中常景,在有意無意之間。

⑺小園香徑:花草芳香的小徑,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徑。因落花滿徑,幽香四溢,故云香徑。香徑,帶着幽香的園中小徑。獨:副詞,用於謂語前,表示“獨自”的意思。徘徊:來回走。

鑑賞

這是晏殊詞中最為膾炙人口的篇章,此詞雖含傷春惜時之意。卻實為感慨抒懷之情,詞之上片綰合今昔,疊印時空。重在思昔。下片則巧借眼前景物,重在傷今,全詞語言圓轉流利。通俗曉暢、清麗自然、意藴深沉、啟人神智、耐人尋味。詞中對宇宙人生的深思。給人以哲理性的啟迪和美的藝術享受!

起句“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寫對酒聽歌的現境。從復疊錯綜的句式、輕快流利的語調中可以體味出,詞人面對現境時,開始是懷着輕鬆喜悦的感情,帶着瀟灑安閒的意態的,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於宴飲涵詠之樂。的確,作為安享尊榮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習於問津、也樂於問津的娛情遣興方式之一。但邊聽邊飲,這現境卻又不期然而然地觸發對“去年”所歷類似境界的追憶:也是和“今年”一樣的暮春天氣,面對的也是和眼前一樣的樓台亭閣,一樣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舊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覺到有的東西已經起了難以逆轉的變化,這便是悠悠流逝的歲月和與此相關的一系列人事。此句中正包藴着一種景物依舊而人事全非的懷舊之感。在這種懷舊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傷今之情。這樣,作者縱然襟懷衝澹,又怎能沒有些微的傷感呢?於是詞人不由得從心底湧出這樣的喟歎:“夕陽西下幾時回?”夕陽西下,是眼前景。但詞人由此觸發的,卻是對美好景物情事的流連,對時光流逝的悵惘,以及對美好事物重現的微茫的希望。這是即景興感,但所感者實際上已不限於眼前的情事,而是擴展到整個人生,其中不僅有感性活動,而且包含着某種哲理性的沉思。夕陽西下,是無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於它的東昇再現,而時光的流逝、人事的變更,卻再也無法重複。細味“幾時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種企盼其返、卻又情知難返的紆細心態。

下片仍以融情於景的筆法申發前意。“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為天然奇偶句,此句工巧而渾成、流利而含蓄,聲韻和諧,寓意深婉,纏綿哀感,用虛字構成工整的對仗、唱歎傳神方面表現出詞人的巧思深情,宛如天成,也是這首詞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這一聯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時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雖然惋惜流連也無濟於事,所以説“無可奈何”,這一句承上“夕陽西下”;然而這暮春天氣中,所感受到的並不只是無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還有令人欣慰的重現,那翩翩歸來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此處安巢的舊時相識嗎?這一句應上“幾時回”。花落、燕歸雖也是眼前景,但一經與“無可奈何”、“似曾相識”相聯繫,它們的內涵便變得非常廣泛,意境非常深刻,帶有美好事物的象徵意味。惋惜與欣慰的交織中,藴含着某種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時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只不過這種重現畢竟不等於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動地重現,它只是“似曾相識”罷了。滲透在句中的是一種混雜着眷戀和悵惆,既似衝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悵觸。唯其如此,此聯作者既用於此詞,又用於《示張寺丞王校勘》一詩。“小園香徑獨徘徊”,即是説他獨自一人在花間踱來踱去,心情無法平靜。這裏傷春的感情勝於惜春的感情,含着淡淡的哀愁,情調是低沉的。

此詞之所以膾炙人口,廣為傳誦,其根本的原因於情中有思。

詞中似乎於無意間描寫司空見慣的現象,卻有哲理的意味,啟迪人們從更高層次思索宇宙人生問題。詞中涉及到時間永恆而人生有限這樣深廣的意念,卻表現得十分含蓄。

《浣溪沙》鑑賞3

《浣溪沙·十八年來墮世間》

清朝:納蘭性德

十八年來墮世間,吹花嚼蕊弄冰弦。多情情寄阿誰邊。

紫玉釵斜燈影背,紅綿粉冷枕函偏。相看好處卻無言。

《浣溪沙·十八年來墮世間》古詩簡介

《浣溪沙·十八年來墮世間》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所寫的一首詞。上片寫妻子既有才又多情可愛。下片寫妻子的嬌美動人和與妻子相處的情景,充滿了對愛妻盧氏的憐愛與讚賞。全詞清靈婉麗,完美地描繪了妻子的姣美姿態。

《浣溪沙·十八年來墮世間》翻譯/譯文

你像仙子一樣流落世間十八年,你吹花嚼蕊,多才多藝,品性高潔,尤其擅長彈奏琵琶,寄託冰清玉潔的情懷。現在你把多情的心靈託付給了“我”。

在朦朧迷離的燈影裏,你頭上玉釵斜橫,嬌美的面龐上輕施淡粧,斜倚在枕函邊上。“我”只能脈脈地欣賞着你的美麗,卻無法用語言來表達。

《浣溪沙·十八年來墮世間》註釋

①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分平仄兩體,字數以四十二字居多,還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兩種。這首詞為四十二字。

②十八年:結婚時候納蘭妻子盧氏剛好十八歲。在《仙吏傳》(東方朔傳)中記載,東方朔未死時候,曾對周舍郎説過:“天下沒有一個人能夠懂得我,真正懂我的人只有太王公一個人。”等到東方朔死後,漢武帝得知此語,馬上召喚太王公詢問:“你知道東方朔嗎?”太王公回答説:“不知道。”漢武帝詢問太王公才知,他很擅長星象觀測。他告訴漢武帝:“天上諸星都在,單獨只有歲星十八年不見,今時才復見。”聽此,漢武帝仰天長歎:“東方朔在朕身邊十八年,而朕竟不知他是歲星。”然後,漢武帝神色悽慘,鬱鬱不樂。

③吹花嚼蕊:反覆推敲聲律、詞藻。

④冰弦:琴絃。據《太真外傳》,拘彌國琵琶弦,為冰蠶絲所制。

⑤“紫玉”句:紫玉釵,辭出蔣防《霍小玉傳》。燈影背,湯顯祖《紫釵記》:“燭花無賴,背銀缸、暗擘瑤釵。”

⑥紅棉:周邦彥《蝶戀花》詞:“淚花落枕紅棉冷。”

⑦枕函:古以木或瓷制枕,中空可藏物,因稱枕函。

《浣溪沙·十八年來墮世間》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納蘭寫給妻子盧氏的。應該是納蘭與盧氏新婚之時(康熙十三年(1674年))所作。他們結婚時,盧氏正好十八歲,與詞中的“十八年來墮世間”之語正好相應。

《浣溪沙·十八年來墮世間》賞析/鑑賞

這首詞一説是容若寫給青梅竹馬的戀人的,一説是新婚之後,寫給妻子盧氏的。我個人比較傾向於前者。沒什麼證據,只是一種感覺,這鐘青澀揣測的愛是屬於年少戀事。

我一直在想,在容若的生命中,在盧氏之前,如果真的曾出現過另一個他深愛的女子,那麼她應該是什麼樣子?又是否真的姓那個情意難當的“謝”字?姑且都當是存在過的吧,情相本虛幻,有過沒有過其實都不是信口雌黃。

一個男人同一個女人的攜手並行,只有兩條路:繼續或放棄,是並肩觀望世間風月後的花好月圓;抑或是,看到那邊風景更好的果斷離散。《飲水詞》中那麼多哀婉情思。或悔或恨,情衷未償,容若的放棄顯然是有外因摻夾,這種種矛盾痛苦實在不是成天對牢一個愛定了自己的妻子,兩情相悦可以衍生出來的。

古時男子傳宗接代是為人倫大任,甚少娶得自己心中所喜的女子,常常揭蓋頭之前還不知道對面的女子長什麼樣子,有愛也是後來的事。容若是明珠長子,這便註定了他的愛情永遠要擺在家族的責任之後,無可逃避抗拒。容若在謝娘之後,心知必會有一個人來取代她,是誰並不重要。娶盧氏是責任還是需要?無從知曉。

在容若的詞中,又彷彿看見他們曾經相處的情景:她是多才的,文墨一定很通,而且善弄箏蕭。某個清寒月夜,容若聽見蕭聲,循聲來到她住的地方,看見她立在迴廊上吹蕭,形影清瘦,眉目在月光中逾加清涼出塵。

詞中起句“十八年來墮世間”,化用李商隱《曼倩辭》中“十八年來墮世間,瑤池夢歸碧桃閒。”的現成句子,其典出於《仙吏傳?東方朔傳》。故事説的是,東方朔臨死時對人説,天底下只有太王公是知道我的。他死了以後,漢武帝便招太王公來問:“爾知東方朔乎?”那太王公否認,説他只善於觀星曆,並不知道東方朔何許人。武帝又問他,天上的星星都在吧?太王公回答道:“諸星俱在,獨不見歲星十八年,今復見矣。”武帝才知道,原來在他身邊出謀劃十八年的東方朔是歲星臨凡。容若用此典不止是點出伊人年少,更隱言兩人青梅竹馬。

容若並沒有從謝孃的相貌、外表、衣着方面去寫,而是通過對她的幾個動作的捕捉,描繪出一個嬌憨可愛、温柔率真的女子。“吹花”,其實就是“吹葉”,即用樹葉吹出音調來;“嚼蕊”是嚼花蕊,使口中帶有香氣;“冰弦”則是冰蠶絲做的琴絃。《太真外傳》裏曾經記載過開元中,中官白季貞從四川帶回來一把琵琶獻給楊貴妃,其弦乃“拘彌國所貢綠冰蠶絲”。容若後來的悼亡詞中也有“塵生燕子空樓,拋殘絃索牀頭。一樣曉風殘月,而今觸緒添愁。”(《清平樂》的詞句)

一時之間言語盡了,情意仍是相看兩不厭地深長綿延,他看見她卧在紅綿枕上,發間的紫玉釵在燈影下搖曳輕顫。在燈下端看她的容顏,她的舉止,都是如玉生香。這樣恰到好處,自己卻拿不出什麼話來贊她,心知她是好的,口中説不出來,勉強去説也是詞不達意,亦不可輕言挑逗。明明是親近相對的眼前人,心裏竟陡然生出佳人誰屬的惘悵。

容若是真愛謝孃的,因此在那個時刻才得以逼近愛惘然微妙的本相:一隻通靈的小狐狸,拒絕被任何人馴養。

注:中官,即太監。中官村以前是葬太監的地方,也就是現在眾所周知的中關村前身。

《浣溪沙·十八年來墮世間》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685年),葉赫那拉氏,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諱改名為性德,字容若,滿洲正黃旗人,號楞伽山人。皇太子改名胤礽,才得以恢復。清朝著名詞人,詞風與李煜相似。納蘭出身顯赫,父親是康熙時期武英殿大學士納蘭明珠。納蘭性德自幼修文習武,康熙十五年(1676年)高中進士。初授三等侍衞,後晉為一等,長年被迫追隨康熙左右。 納蘭性德生性淡泊名利,最擅寫詞。他的詞以“真”取勝:寫情真摯濃烈,寫景逼真傳神。納蘭性德在清初詞壇獨樹一幟,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豔,格高韻遠,獨具特色,直指本心。”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亡於寒疾,年僅三十一歲。被王國維稱為“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的詞人。

《浣溪沙》鑑賞4

《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華》

宋朝:晏殊

玉碗冰寒滴露華,粉融香雪透輕紗。晚來粧面勝荷花。

鬢嚲欲迎眉際月,酒紅初上臉邊霞。一場春夢日西斜。

《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華》古詩簡介

《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華》是北宋著名詞人晏殊所作,這首詞詠寫的是一位夏日閨閣美人。上片概寫美人夏日裝扮,下片特寫美人容貌,層次較為清晰,頗有一種靜態美,儼然是一幅夏日仕女圖。

《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華》翻譯/譯文

閨閣內玉碗中盛着瑩潔的寒冰,碗邊凝聚的水珠若露華欲滴。美人粉汗微融,透過輕薄的紗衣,呈露出芬芳潔白的肌體;晚來濃粧的嬌面,更勝似豐豔的荷花。

梳粧後微微下垂的秀髮,與娥眉間的眉際月相得益彰;微紅的酒暈,如豔朝霞灑落在她的臉頰。晝眠夢醒,夕陽西下,原來這一切都是春夢初醒的所作所為。

《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華》註釋

(1)《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紗於若耶溪,故又名《浣沙溪》。上下片三個七字句,四十二字。為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又有《小庭花》、《減字浣溪沙》等二十餘種異名。

(2)玉碗:古代富貴人家冬時用玉碗貯冰於地窖,夏時取以消暑。

(3)粉融:脂粉與汗水融和。

(4)香雪:借喻女子肌膚的芳潔。

(5)勝荷花:語本李白《西施》:“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借“荷花”表現女子美貌。

(6)鬢嚲(bìnduǒ):鬢髮下垂的樣子,形容仕女梳粧的美麗。

(7)眉際月:古時女子的面飾。有以黃粉塗額成圓形為月,因位置在兩眉之間,故詞稱“眉際月”。

《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華》創作背景

詞人晏殊作為一個太平時代的宰相,過着幽靜閒雅的生活,卻又流露出落寞無奈的惆悵心緒。作者長居高位,亦是懂得了富貴人家的通病:閒愁。詞人作下這首閒詞,詠寫了一位夏日閨閣美人,藉此抒發了詞人的閒情。

《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華》賞析/鑑賞

總述

此詞寫夏日黃昏麗人晝夢方醒、晚粧初罷、酒臉微醺的情狀。全詞婉轉有致,猶如一幅別具韻味、濃墨重彩的油畫。

分述

首句寫室內特定的景物——玉碗中盛着瑩潔的寒冰,碗邊凝聚的水珠若露華欲滴。古時富貴人家,嚴冬時把冰塊收藏在地窖中,夏天取用,以消暑氣。一“寒”字正反襯出室中的熱。接着,作者筆觸寫到室中人的身上:她粉汗微融,透過輕薄的紗衣,呈露出芬芳潔白的肌體;晚來濃粧的嬌面,更勝似豐豔的荷花。

二、三句設喻。用意用語均似“花間”。“粉融”,謂脂粉與汗水融和。不點出“汗”字,正是作者高明之處。“香雪”借喻女子肌膚的芳潔,雖亦古詩詞中常用之語,但在本詞中卻有特殊的意義,它跟“冰寒”句配合,在盛夏中得清涼之意。以“玉”、“冰”、“粉”、“雪”之白,襯托“粧面”之紅,寫夏日黃昏女子粧罷的情景,真如一幅優美的彩照。過片寫她那下垂的鬢髮,已靠近眉間額上的月形粧飾;微紅的酒暈,又如紅霞飛上臉邊。

四、五兩句寫女子微醉的情態,豔而不俗,細而不纖。古時女子的面飾,有以黃粉塗額成圓形為月,因位置在兩眉之間,故詞稱“眉際月”。李商隱《蝶》詩之三“八字宮眉捧額黃”,似即指此。“欲迎”、“初上”,形容絕妙。不獨刻畫之工,且見詞人欣賞之情。“月”與“霞”,語意雙關,既是隱喻女子的眉和臉,也是黃昏時的實景。可以想象這位美豔的姑娘,晚粧初過,穿着件單薄的紗衣,盈盈佇立,獨倚暮霞,悄迎新月。

末句“一場春夢日西斜”,方始點明,原來上邊五句所寫的,都是晝眠夢醒後的情景。女子睡起,粉融香汗,重理明粧。“春夢”,謂剛才好夢的短暫。慵困無聊,閒愁閒恨,全詞之意,至此全出。末句倒裝,“日西斜”三字,與上片“晚來”接應。

這首《浣溪沙》描繪的是一幅濃豔有餘的仕女午睡圖,寫夏日黃昏麗人晝夢方醒、晚粧初罷、酒臉微醺的情狀。全詞婉轉有致,猶如一幅別具韻味、濃墨重彩的油畫。

上片首句寫室內特定的景物—玉碗中盛着瑩潔的寒冰,碗邊凝聚的水珠若露華欲滴。古時富貴人家,嚴冬時把冰塊收藏在地窖中,夏天取用,以消暑氣。一“寒”字正反襯出室中的熱。接着,作者筆觸寫到室中人的身上:粉汗微融,輕薄的紗衣,芬芳潔白的肌體;晚來濃粧的嬌面,勝似豐豔的荷花,猶如一幅美人油畫,將仕女的美展現的淋漓盡致。第二、三句設喻。用意用語均似“花間”派。“粉融”,意謂脂粉與汗水相互融和的唯美之狀,不點出“汗”字,正是作者高明之處。“香雪”借喻女子肌膚的芳潔,雖亦古詩詞中常用之語,但在本詞中卻有特殊的意義,它跟“冰寒”句配合,在盛夏中得清涼之意。以“玉”、“冰”、“粉”、“雪”之白,襯托“粧面”之紅,寫夏日黃昏女子粧罷的情景,真如一幅優美的彩照。過片寫她那下垂的鬢髮,已靠近眉間額上的月形粧飾;微紅的酒暈,又如紅霞飛上臉邊。

下片一、二兩句寫女子微醉的情態,豔而不俗,細而不纖。古時女子的面飾,有以黃粉塗額成圓形為月,因位置在兩眉之間,故詞稱“眉際月”。李商隱《蝶》詩之三“八字宮眉捧額黃”,似即指此。“欲迎”、“初上”,形容絕妙。不獨刻畫之工,且見詞人欣賞之情。“月”與“霞”,語意雙關,既是隱喻女子的眉和臉,也是黃昏時的實景。可以想象這位美豔的姑娘,晚粧初過,穿着件單薄的紗衣,盈盈佇立,獨倚暮霞,悄迎新月。末句“一場春夢日西斜”,方始點明,原來上邊五句所寫的,都是晝眠夢醒後的情景。女子睡起,粉融香汗,重理明粧。“春夢”,謂剛才好夢的短暫。慵困無聊,閒愁閒恨,全詞之意,至此全出。末句倒裝,“日西斜”三字,與上片“晚來”接應。

此詞純用白描的手法敍述,選取了閨房中的一個情景,將美人的舉止、姿容、睡態和醒時模樣刻畫得極為生動逼真,極具生活氣息,讓人可知可感。詞格濃豔,頗見“花間”遺風。

《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華》作者簡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著名詞人、詩人、散文家,漢族,北宋撫州府臨川城人(今屬江西進賢縣文港鎮沙河人),是撫州籍第一個宰相。晏殊與其第七子晏幾道(1037-1110),在當時北宋詞壇上,被稱為“大晏”和“小晏”。十四歲以神童入試,賜同進士出身,命為祕書省正字,遷太常寺奉禮郎、光祿寺丞、尚書户部員外郎、太子舍人、翰林學士、左庶子,仁宗即位遷右諫議大夫兼侍讀學士加給事中,進禮部侍郎,拜樞密使、參知政事加尚書左丞,慶曆中拜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禮部刑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兵部尚書,封臨淄公,諡號元獻,世稱晏元獻。晏殊歷任要職,更兼提拔後進,如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等,皆出其門。

《浣溪沙》鑑賞5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

宋代:蘇軾

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鬆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蕭蕭 一作:瀟瀟)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譯文

遊玩蘄水的清泉寺,寺廟在蘭溪的旁邊,溪水向西流淌。

山腳下蘭草新抽的幼芽浸潤在溪水中,松林間的沙路被雨水沖洗的一塵不染,傍晚時分,細雨蕭蕭,布穀聲聲。

誰説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時期? 門前的溪水都還能向西邊流淌!不要在老年感歎時光的飛逝啊!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註釋

蘄qí水:縣名,今湖北浠水縣。

浸:泡在水中。

蕭蕭:形容雨聲。

子規:又叫杜宇、杜鵑、催歸。它總是朝着北方鳴叫,六、七月嗚叫聲更甚,晝夜不止,發出的聲音極其哀切,猶如盼子迴歸,所以叫杜鵑啼歸、這種鳥也叫子規。

無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時代。

白髮:老年。

唱黃雞:感慨時光的流逝。因黃雞可以報曉,表示時光的流逝。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鑑賞

東坡為人胸襟坦蕩曠達,善於因緣自適。他因詩中有所謂“譏諷朝廷”語,被羅織罪名入獄,“烏台詩案”過後,於公元1080年(元豐三年)二月貶到黃州。這在蘇軾的政治生涯中,是一個重大的打擊。此詞描寫雨中的南方初春,表達作者雖處困境而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種向上的人生態度。上闋寫暮春三月蘭溪幽雅的風光和環境,景色自然明麗,雅淡清美;下闋抒發使人感奮的議論,即景取喻,表達有關人生感悟,啟人心智。全詞即景抒慨,寫景純用白描,細緻淡雅;抒慨昂揚振拔,富有哲理。

上闋寫清泉寺幽雅的風光和環境。山下小溪潺湲,岸邊的蘭草剛剛萌生嬌嫩的幼芽。松林間的沙路,潔淨無泥。傍晚細雨瀟瀟,寺外傳來了布穀的叫聲。作者此際漫步溪邊,觸目無非生意,渾然忘卻塵世的喧囂和官場的污穢,心情是愉悦的。喚起內心對大自然的喜愛及對人生的回味,這就引出了下片的對人生的哲思。

下片詩人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髮感慨和議論。這種議論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韻的語言,攄寫有關人生的哲理。“誰道”兩句,以反詰喚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長恨水長東”,光陰猶如晝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東奔駛,一去不可復返,青春對於人生來説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説:“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然而,在某種意義上講,人未始不可以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煥發生命的光彩。因此詞人發出令人振奮的議論:“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白髮”、“黃雞”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白居易當年在《醉歌》中唱道:“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裏朱顏看已失。”此處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們不要徒發自傷衰老之歎。應該説,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這是對生活、對未來的嚮往和追求,這是對青春活力的召喚。在貶謫生活中,能一反感傷遲暮的低沉之調,唱出如此催人自強的歌曲,這體現出蘇軾熱愛生活、曠達樂觀的性格。

這首詞,上片以淡疏的筆墨寫景,景色自然明麗,雅淡悽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語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啟人心智,令人振奮。詞人以順處逆的豪邁情懷,政治上失意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催人奮進,激動人心。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創作背景

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至黃州(今湖北黃岡)任團練副使。春三月作者遊蘄水清泉寺時寫下此詞。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賞析二

蘄水,今湖北浠水,在黃州(今湖北黃岡)東。蘄水的清泉寺,下臨蘭溪。蘭溪水出於箬竹山,溪旁多蘭花,故名曰:蘭溪。此詞是元豐五年(1082年)三月,46歲的蘇軾貶官黃州期間所作。

上片寫暮春三月蘭溪的雨後景色。首句點名了蘭溪 得名的緣由——山下溪邊多蘭。同時又點明瞭遊蘭溪的時令。蘭剛發芽,芽雖短,但是生機勃勃長勢很快,一個“浸”字寫盡春蘭的活力。次句寫漫步溪邊,“鬆間沙路淨無泥”化用了白居易的“沙路潤無泥”。蘇軾將“潤”改為“淨”,更加突出了蘭溪的潔淨和一塵不染。“蕭蕭暮雨子規啼”點出了淨無泥的原因,同時又烘托出自己貶官黃州期間的淒涼環境和悲涼心情。暮雨蕭蕭、子規哀鳴都是寫實。暮春三月,春色正濃,可寫之景可謂數不勝數。但是作者獨取此景,這顯然和他當時的處境和心情有着直接的關係。

但是,蘇軾畢竟是一個“奮厲有當世志”的傑出人物。溪水西流使他感悟到:溪水尚且可以西流,難道人生就再無少了嗎?何必自傷白髮,哀歎衰老呢?集中體現了他雖然身處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精神。末句“休將白髮唱黃雞”中的“白髮”和“黃雞”都出自於白居易的《醉歌》(“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時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裏朱顏看已失。”)白居易感歎黃雞催曉、白日催年、朱顏易逝,調子低沉。蘇軾在這首詞中是説不要傷悲歎白髮,感慨黃雞催曉,光陰易逝。這就一掃白詩的低沉調子,也沖淡了上片“蕭蕭暮雨子規啼”的悲涼氣氛。

此詞,上片寫景,景色如畫,淡雅悽婉;下片抒情,富有哲理,振奮人心。近千年來,不知令多少身受挫折的失意人重新煥發出生活下去的勇氣和繼續前進的信心!這首詞從山川景物着筆,意旨卻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達作者熱愛生活、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整首詞如同一首意氣風發的生命交響樂,一篇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宣言書,流露出對青春活力的召喚,對未來的嚮往和追求,讀之令人奮發自強。

上闋寫暮春三月蘭溪幽雅的風光和環境:山下小溪潺湲,岸邊的蘭草剛剛萌生嬌嫩的幼芽。松林間的沙路,彷彿經過清泉沖刷,一塵不染,異常潔淨。傍晚細雨瀟瀟,寺外傳來了杜鵑的啼聲。作者選取幾種富有特徵的景物,描繪出一幅明麗、清新的風景畫,令人身臨其境,心曠神怡,表現出詞人愛悦自然、執着人生的情懷。

下闋迸發出使人感奮的議論。這種議論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韻的語言,表達有關人生的哲理。“誰道”兩句,以反詰喚起,以借喻回答。結尾兩句以溪水西流的個別現象,即景生感,藉端抒懷,自我勉勵,表達出詞人雖處困境而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的精神。

這首詞,上片以淡疏的筆墨寫景,景色自然明麗,雅淡悽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語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啟人心智,令人振奮。詞人以順處逆的豪邁情懷,政治上失意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催人奮進,激動人心。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賞析三

這闋小令是三月所寫,蘭溪在黃州東南,寫的是雨中的南方初春。

五千年來有些意象在中國人眼中總是無比的悽楚與憂傷,比如長長短短的雨,比如杜宇,比如黃昏,比如飛過鷓鴣的青色天際。

詞的上半闋寫景,大的背景是子規鳴叫着的細雨濛濛。照一般看來,無邊的暮雨中杜宇泣血,自然是一切憂傷得説不出。可是蘇東坡偏偏就把它寫成了一首愉快清麗的歌,一幅生機盎然的畫:蘭芽在山中茁壯成長,松林間的沙路被雨水沖刷得乾乾淨淨,在綿綿的細雨中,有杜鵑在清啼。

後人對蘇東坡的評價是豪邁,因為他極少因外物的悲而悲。在我看來,倒不如説他是通透曠達,正是因為永遠置身事物之外去體味事物本身,所以得到的快樂與感言多於或異於常人。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到詞的有我與無我之境,有我之境是將自己的情感帶入事物中,便是淚眼看花花不語,而此詞中蘇東坡卻跨越了觸景傷情或是因情傷景,到達王國維所言的無我境界。因此此詞大背景的淒涼便成了新涼,杜宇的叫聲也清亮了起來。

下闋詞是抒懷。"休將白髮唱黃雞"一句典自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瓏》: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白居易想表達的是紅顏易老,良時不返,偏偏蘇東坡反其道而用之,勸説世人莫要因為自己韶華已逝而心灰意冷,唱黃雞催曉的悲傷調子。

誰説人生不可能再年輕?門前的流水尚可以一輩子朝西,又怎麼可以唱那些黃雞催曉的悲傷歌曲?這是蘇東坡的人生哲學,老又如何?依然可以左牽黃右擎蒼,努力進取。誰説人不似花,再無少年時?青春可以永駐,只要心不老,青春就永遠不會老去,老去的,只是歲月本身。

蘇東坡善於直抒胸臆,不假比興,所以讀之覺顯露直白。他的詞大多源於他的生活經驗與人生感悟,看似不經意地脱口而出,實則是真正超脱的思想心情。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作者介紹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浣溪沙》鑑賞6

浣溪沙·中秋坐上十八客 宋朝 張孝祥

同是瀛洲冊府仙,今朝聊結社中蓮,胡笳按拍酒如川。

喚起封姨清晚暑,更將荔子薦新圓,從今三夜看嬋娟。

《浣溪沙·中秋坐上十八客》鑑賞

首句故事源自唐太宗設文學館。唐太宗為網羅人才,設置文學館,任命杜如晦、房玄齡等十八名文官為學士,輪流宿於館中,暇日,訪以政事,討論典籍。又命閻立本畫像,褚亮作贊,題名字爵裏,號“十八學士”。時人慕之,謂“登瀛洲”。詩文中常用“登瀛洲”或“瀛洲”比喻士人獲得殊榮,如入仙境。瀛洲,傳説中的東海三仙山之一,另二仙山名蓬萊、方丈。“冊”,冊封,特指皇帝的詔書。該詞起句便見不俗,將此日參加中秋宴會的十八人比作仙境之人。張孝祥《鷓鴣天·送陳倅正字攝峽州》亦有句:“人物風流冊府仙。”

“結社”,組織團體。“結社多高客,登壇盡小詩。”(唐·許渾《送太昱禪師》詩)次句巧妙地將“結社”二字拆開,一作“聊結”,一作“社中蓮”,由此又將今朝宴會比之於晉慧遠集高僧名儒結白蓮社於廬山東林寺。廬山白蓮社數百人中,其間譽望尤着,為當世推重者,號社中十八賢。晁補之於《白蓮社圖記》亦有記載。

第三句作為上片結語,是説當筵演奏琴曲《胡笳十八拍》助興,坐上十八客酒興更高。“胡笳”,我國古代北方民族一種管樂器,傳説由漢張騫從西域傳入,漢魏鼓吹樂中常用之。蔡琰歸漢後,悲歎自己命運多舛,寫下《胡笳十八拍》流傳於今。“按拍”,擊節,打拍子。今宵按拍賞音,不禁撫今思夕,感慨萬端,自是豪飲痛醉一場。

換頭用“封姨”對應時節,切合“十八”。“封姨”,古時神話傳説中的風神,亦稱“封家姨”、“十八姨”、“封十八姨”。(唐·穀神子《博異志·崔玄微》)詩文中常作為風的代稱。由於中秋季節猶有餘熱,詞人便在此時召喚風神送來涼爽,清滌晚暑,以助酒興。

接下一句説酒後更有荔枝品嚐,以切“十八”,並扣題中秋。上品新荔名“十八娘”,宋·曾鞏《荔枝錄》雲:“十八娘荔枝,色深紅而細長,閩王王氏有女第十八,好食此,因而得名。”蘇轍《幹荔支》曰:“紅消白瘦香猶在,想見當年十八娘。”中秋不能不賞月,賞月當有瓜果供奉,該詞故有“荔子薦新圓”句。“新圓”,指中秋圓月。

荔子自然圓,中秋月更圓,新朋老友中秋團圓更是大快人心,於是全詞最後一句即景生情作結,説今宵賞月尚可再延長三夜至十八。“嬋娟”,月亮。這是詞人的美好願望,亦可見詞人填詞用事的高強本領。

《浣溪沙·中秋坐上十八客》題解

這首小令在《於湖居士長短句》、《於湖居士文集》、《百家詞》諸選本中有數處小異,宛敏灝先生在《張孝祥詞箋校》中對此詞作了認真箋釋。

此詞不加雕琢,淡淡寫來,每句均用事切“十八”,以應題目。《文集》、《百家詞》題作《坐上十八客》,《長短句》題作《中秋十八客》,現從宛本。

《浣溪沙》鑑賞7

浣溪沙·繡面芙蓉一笑開

李清照

繡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

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

鑑賞

這首言情小調通過對一個女子的情態的幾個側面摹寫,不僅生動地勾勒出她美麗動人的外貌,而且也展現出人物大膽天真的性格,以及藴藏在心底的細膩幽深的感情。

上片三句中前兩句“繡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是一副似對非對的偶句。“繡面芙蓉”形容這個女子姣美的面龐宛如出水荷花,光豔明麗;“斜飛寶鴨”是説她把用寶石鑲嵌的飛鴨狀頭飾斜插鬢邊,對自己作了精心地修飾粧點;正如古人所説的“粉黛所以飾容,而顧盼生於淑質”,這兩句表示詞中女主角天生俏麗,再加以入時的華飾,就必然產生不同一般的效果。句中的“一笑開”三字之妙,妙在它以動態描寫打破了靜物寫生,起到了能將詞中的女子從字面上呼出的奇效;而其中“開”字在這裏用得尤為精巧。詩詞之妙,在於煉字煉句,使一詞一句的含義達到極大的豐富;即如這個“開”字,無疑是指芙蓉花開,但其深層意思未嘗不可以表示詞中女主人公心底被禁錮的愛之苞蕾正在展放。接下來的“眼波才動被人猜”這句神來之筆,便為此提出了很好的印證。常言道“眼睛是心靈的窗户”,這個女子美目流盼,宛如一彎流動明澈的秋水,其中映照着她內心的喜悦與怕人發現自己祕密的悸慄。越怕人猜,偏會被猜,這便是生活的真實;作者捕捉到這一真實,用樸實無華的文字恰當地表現出來,更添了幾分韻味。

下片進一步刻劃人物的內心世界,前兩句“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是一副較為工巧的對偶句,摹寫出這樣的情景:幽居深閨的懷春女子,完全被“愛而不見”的愁苦與期盼的喜悦所左右,這混雜的感情化為風情萬點,都從她一顰一笑的的面部流露無遺;終於她大膽地展開半張素箋,舞動一隻彤管,把滿懷思念、嬌嗔與幽怨傾瀉給自己深深繫戀着的人。結句“月移花影約重來”寫的是實況?是希冀?還是幻影?無從考定。但這確是一幅絕美的流動着的畫面:月光裏,花影下,玉人雙雙,傾訴着生死相依的情話。

這首反映愛情的小令,詞語鮮明生動而不失其樸直。只要把它放在被封建禮教重重包裹的那個時代,只要不帶任何世俗偏見,便會發現易安筆下的這個秀外慧中的少女多麼可愛,她對幸福、自由的追求又是多麼真摯、熾烈、大膽;從而也會驚歎這首詞多麼質樸深刻、生氣盎然。

《浣溪沙》鑑賞8

古詩原文

雨歇梧桐淚乍收,遣懷翻自憶從頭。摘花銷恨舊風流。

簾影碧桃人已去,屧痕蒼蘚徑空留。兩眉何處月如鈎?

譯文翻譯

秋雨停了,梧桐樹葉不再滴雨 ,好像是停止了它滴滴的眼淚。重新反覆回憶,釋放自己的情懷。想當初曾與思念之人有過美好的風流往事。(回憶)那美麗的身影、如桃花般的面容,但人已離去(可是人卻不知何處去了)。只空空留下那嬌小的鞋痕在長滿蒼蘚的小徑上。思戀之人在何處,只有孤單的如鈎明月。

註釋解釋

雨歇句:此言秋雨停了,梧桐樹葉不再滴雨,好像是停止了它滴滴的眼淚。

翻:同“反”。

摘花句:意思是當初曾與她有過美好的風流的往事。杜甫《佳人》:“摘花不插發,採柏動盈掬。”

屧(xie}痕句:此言長滿蒼蘚的小徑上,她那嬌小的鞋痕猶在,可是人卻不知何處去了。 屧痕,即鞋痕。

兩眉:代指所思戀之人。

創作背景

從內容看大概是納蘭寫給他早年曾愛戀過的一位女子的。在青梅竹馬的表妹、生死患難的盧氏之前,何來這樣一位驚鴻照影的美人?史籍已無從可考,可那份深切的思念卻力透紙背,如歲月一般悠長,縱使青絲變成白髮也無法忘懷。

詩文賞析

此詞上片景起,情景交織,“淚乍收”已是傷情畢現,又接之以“遣懷”二句,點明傷感之由。“摘花銷恨”中有人有己,低迴惆悵。下片寫眼前空寂之景。前二句以“簾影碧桃”、“屧痕蒼蘚”表現人去樓空的寂寞,結句又以遙遙生問表達了深深的懷念之情。

這首詞為思念舊日情人而作。首句“雨歇梧桐”與“淚乍收”是什麼關係呢?是表示雨和淚在同一時間停止,還是以雨停比喻淚止?不能説死。作者只是把二者並列提出,以不解解之,反而能增加一種朦朧的意境。反正“梧桐雨”和“流淚”都與離情有關。如温庭筠《更漏子》詞“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元雜劇中白樸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都能引起讀者的聯想。“遣懷”二句謂為排遣愁懷反而回憶起過去的戀情,也就是摘花銷恨這件風流韻事。下片由回憶回到現實。“簾影”二句寫眼前所見。竹簾上映着碧桃樹影,花徑的苔蘚上還留下她的鞋印,然而伊人已去,徒然睹物思人,增加傷感。“空留”二字透露出多少感慨和無奈。結句由看到天上彎彎的新月而聯想到伊人的雙眉,但不知她如今人在何處?一種刻骨相思之情躍然紙上,情深意苦。詞句亦纏綿悽婉,令人惆悵。其中“簾影碧桃”和“屧痕蒼蘚”二句,對仗工整而典雅,亦為此詞增色不少。

《浣溪沙》鑑賞9

浣溪沙洞庭

張孝祥

行盡瀟湘到洞庭。楚天闊處數峯青。旗梢不動晚波平。

紅蓼①一灣紋纈亂,白魚雙尾玉刀明。夜涼船影浸疏星。

【注】①紅蓼,指生長在水邊的紅色蓼草。

(1)請簡要説明上片中盡字的作用。(3分)

答:由江到湖,交待詞人行蹤,自然引出下面描繪的洞庭美景。(每點1分,共3分)

(2)請從動靜結合的角度賞析詞的下片。(5分)

答:動靜結合,靜中見動,展現了優美的境界,表現出作者的愉悦之情。(1分)頭兩句,水灣倒映出紅蓼是靜,波紋盪漾則為紋纈亂,躍出水面之魚才會雙尾玉刀明,自然有動。(2分)最後一句,疏星淡月倒影湖中,水中船影浸蓋着星空倒影,靜美無比,表達出作者喜愛流連自然界的心態。(2分)(如能聯繫作者生平,答以樂景襯哀情,反襯出淒涼之情也可。)

閲讀練習二

1.這首詞的上闕寫了哪些景物,描繪了一幅什麼樣的畫面?(4分)

2.詞的下闕使用了多種藝術手法,請舉出兩例作簡要賞析。(4分)

參考答案:

1.答案:上闕寫了遼闊的楚天、青色的山峯、平靜的湖面、停泊的晚舟等景物;描繪了一幅境界開闊而又幽靜的山水畫面。

2.答案:①動靜結合,明是躍出水面之魚,在這樣的安靜的環境中,靜中見動。②比喻、對比,將雙尾白魚比作玉刀,既寫出魚的特徵,也和紅蓼形成鮮明的色彩對比,給人強烈的色彩感。③想象。停船之時是傍晚,而夜涼船影浸疏星一句直接轉入夜景,在想象中展現出水中船影遮蓋着星空倒影的優美境界。(只要任意舉出兩種手法即可)

翻譯:

從湘江走到盡頭便抵達了洞庭湖,楚天遼闊,遠處是數座青翠的山峯。傍晚的湖面,風平浪靜,船頭旌旗上的飄帶紋絲不動。水灣處紅色的蓼草就像紛亂的絲織品,躍出水面的雙尾白魚就像玉刀一樣明亮。夜深漸涼,停泊下來的船的影子遮蓋了稀疏的星星的倒影。

賞析:

浣溪沙洞庭是由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張孝祥所作的詞,構成一幅境界開闊而又幽靜的山水畫面,顯示出流戀自然界的心態。

這首詞是張孝祥在公元1168年(宋孝宗乾道四年),由知潭州(今湖南長沙)調知荊南(荊州,今湖北江陵)兼荊湖北路安撫使時,洞湘江入沿庭湖所作。他前年為諫官所劾,罷任北歸,也曾泛湘江而至洞庭,作《念奴嬌過洞庭》詞,有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髮蕭騷襟袖冷等語,流露出一種疾俗憤世的情緒,這一首寫得心氣平和多了。他從長沙出發,舟行至洞庭湖,前一段路程以行盡瀟湘一筆帶過,到洞庭三字引出下文。楚天闊處數峯青一句,寫洞庭湖全景恰到好處。范仲淹《岳陽樓記》雲: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是在岳陽樓上俯視洞庭之景。詞人泊舟湖中,不復寫湖之大如何如何,只説四圍廣闊,遠處峯青,則規模可見,氣象可想。旗梢不動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時景象,呈現出大自然清幽的靜態美。旗梢,即旗旓。船頭所插旌旗上的飄帶一絲不動,表明此刻的湖面,風平浪靜,所以出現傍晚水波平靜的景象,唯有鱗鱗細浪了。這樣夕陽斜照湖面停泊的船舟,與遼闊的楚天,青色的山峯,共同構成一幅境界開闊而又幽靜的山水畫面。

下片寫停船後泛覽湖景所見。紅蓼一灣紋纈亂,白魚雙尾玉刀明兩句,不僅對仗工整,而且隨着視野的轉換,顯示出另一番情趣,並給人一種紅白鮮明的色彩感。紅蓼,指生於水邊的紅色蓼草。南宋朱弁《曲洧舊聞》卷四雲:紅蓼,即《詩》所謂游龍也。俗呼水紅。江東人別澤蓼,呼之為火蓼。唐代詩人杜牧《歙州盧中丞見惠名醖》:猶念悲秋分賜,夾溪紅蓼映風蒲。而詞中的紅蓼與白魚相對,更感到作者的構思精巧,觀察入微。詞人既寫了遠處一條水灣倒映出的紅蓼圖,又寫了玉刀似的雙尾白魚。魚稱雙尾而明,是躍出水面之魚,靜中見動。也有一種説法,白魚雙尾玉刀明指的是映在水中的彎月如同白色的雙尾魚,也好像閃耀着光芒的玉刀。夜涼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語收結,尤耐人尋味。

這裏作者變換出另一幅畫面,而思緒已超越了時空對唸的限制,直接轉入夜景,使讀者有更多的想象餘地來思考這個過程。再從畫面本身來看,是從行舟夜泊的角度落筆,攝取大自然中富有代表性的兩種景象:一是疏星淡月,倒影湖中;二是水中船影遮蓋着星空倒影。這不僅與前面的楚天闊、晚波平的自然景象相呼應,而且充分地展現了優美的詞境。夜涼二字,既是詞人的直感,又顯示出流戀自然界的心態。

《浣溪沙》鑑賞10

●減字浣溪沙

賀鑄

閒把琵琶舊譜尋,四絃聲怨卻沉吟。

燕飛人靜畫堂深。

欹枕有時成雨夢,隔簾無處説春心。

一從燈夜到如今。

賀鑄詞作鑑賞

《白雨齋詞話》評此詞結句雲:妙處全結句,開後人無數章法。

上片起首一句用韋莊《謁金門》詞閒抱琵琶尋舊曲句。把、抱同義。譜,這裏也指曲。曲而書之於紙為譜,譜而付諸管絃為 曲。尋為重温之義。全句寫一位少女百無聊賴,隨意抱持琵琶重彈舊曲。次句四絃聲怨卻沉吟承上,言琵琶的四根弦上發出悽怨的音響,一似人深思時的微吟詠歎。卻字與舊字是詞眼所,卻字見出琵琶聲之怨、之沉吟,恰與彈曲者的主觀意願相反:本欲解悶,適增其愁。

可見,上句所謂舊譜,並非單指過時的曲子,而是指往日與戀人聚會時曾經彈奏過的樂調。那時候兩情歡悦,因此琴聲歡快,如今兩情隔絕,雖撫弦更彈舊曲,企望用美好的回憶來自我安慰,但無論如何也奏不出舊日的愉悦之音了。第三句燕飛人靜畫堂深,語意層而進。少女幽居閨中,孤寂無偶,只有樑燕作伴。燕子似乎不忍心聽到這哀怨的琴聲,飛走了;少女本人也不能終曲,放下了撥子。一個靜字,一個深字寫出了閨中又恢復了先前那種死一般的靜止,意境深邃。

過片兩句為對比。上聯寫少女斜靠着枕頭,有時象宋玉《高唐賦》裏那位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的巫山神女一樣,夢中飛到情人身邊,重渲染情之烈;下聯寫一道門簾,就象沉重的棺蓋,使閨中人與世隔絕,無處訴説她的懷春相思之心,重點出現況之苦。

歇拍寫燈夜即正月十五元宵節夜前後幾天城市處處張燈結綵,通宵達旦供人玩賞,平日藏深閨人未識的姑娘們,難得這樣的好機會,可獲准外出嬉遊。本篇所寫的少女,最後一次見到戀人,就元夜。從那之後,魂牽夢繞,卻至今未唔。此句七個字用數字寫時間,把前此的種種情感反覆並深化了。大有點石成金之妙。陳廷焯即以此為例,評曰妙處全結句,開後人無數章法(《白雨齋詞活》)。

《浣溪沙》鑑賞11

【年代】:

【作者】:

周邦彥——《浣溪沙》

【內容】:

翠葆參差竹徑成, 新荷跳雨淚珠傾。 曲闌斜轉小池亭。

風約簾衣歸燕急, 水搖扇影戲魚驚。 柳梢殘日弄微晴。

【作者】:

周邦彥(1056-1121)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他懂音樂,能自作曲,向來被認為是北宋末年的大詞人。其詞多寫男女之情,講究形式格律和語言技巧,對詞的發展頗有影響。有《片玉詞》。

【註釋】:

翠葆:指草木新生枝芽。 竹徑成:春筍入夏已長成竹林。 跳雨:形容雨滴打在荷葉上如蹦玉跳珠。

【賞析】

此詞寫夏日乍雨還晴的景色,體物工巧。新竹成林,新荷跳雨,柳梢弄晴,具見新穎別緻;至曲闌斜轉,風約簾衣,水搖扇影,則人、景渾然一體,意趣橫生,清新柔麗,委婉多姿。 薛礪若《宋詞通論》:美成這種小詞與任何詞家的意境和風格都不相同,雖然都是屬於清麗婉柔的一派寫法,他於清麗婉柔之外含有一種極細微敏鋭的感覺,而以靜默自然的意態寫出。 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通首皆寫景,別具一格。字字矜煉,“歸燕”二句宛似宋人詩集佳句,雖不涉人事,而景中之人,含有一種閒適之趣。“搖扇”句雖有人在,只是虛寫。

《浣溪沙》鑑賞12

《浣溪沙·軟草平莎過雨新》

宋代:蘇軾

徐州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東二十里,常與泗水增減清濁相應。

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何時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浣溪沙·軟草平莎過雨新》譯文

柔軟的青草和長得齊刷刷的莎草經過雨洗後,顯得碧綠清新;在雨後薄薄的沙土路上騎馬不會揚起灰塵。不知何時才能抽身歸田呢?

春日的照耀之下,田野中的桑麻欣欣向榮,閃爍着猶如被水潑過一樣的光輝;一陣暖風挾帶着蒿草、艾草的薰香撲鼻而來,沁人心肺。我雖身為使君,卻不忘自己實是農夫出身。

《浣溪沙·軟草平莎過雨新》註釋

莎:莎草,多年生草木,長於原野沙地。

耦耕:兩人各持一耜(sì,古時農具)並肩而耕。

潑:潑水。形容雨後的桑麻,在日照下光澤明亮,猶如水潑其上。

蒿(hāo)艾(ài):兩種草名。

薰:香草名。

元是:原是。我原是農夫中的一員。

《浣溪沙·軟草平莎過雨新》賞析

此詞是作者徐州謝雨詞的最後一首,寫詞人巡視歸來時的感想。詞中表現了詞人熱愛農村,關心民生,與老百姓休慼與共的作風。作為以鄉村生活為題材的作品,這首詞之風樸實,格調清新,完全突破了“詞為豔科”的藩籬,為有宋一代詞風的變化和鄉村詞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上片首二句“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不僅寫出“草”之“軟”、“沙”之“輕”,而且寫出作者在這種清新宜人的環境之中舒適輕鬆的感受。久旱逢雨,如沐甘霖,經雨之後的道上,“軟草平莎”,油綠水靈,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層薄沙,經雨之後,淨而無塵,縱馬馳騁,自是十分愜意。觸此美景,作者情動於衷,遂脱口而出:“何時收拾耦耕身?”“耦耕”,指二人並耜而耕,典出《論語·微子》:“長沮、桀溺耦而耕。”長沮、桀溺是春秋末年的兩個隱者。二人因見世道衰微,遂隱居不仕。此處“收拾耦耕身”,不僅表現出蘇軾對農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同時也是他在政治上不得意的情況下,仕途坎坷、思想矛盾的一種反映。

下片“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二句,承上接轉,將意境宕開,從道上寫到田野裏的蓬勃景象。在春日的照耀之下,桑麻欣欣向榮,閃爍着誘人的綠光;一陣暖風,挾帶着蒿艾的薰香撲鼻而來,沁人心肺。這兩句對仗工整,且妙用點染之法。上寫日照桑麻之景,先用畫筆一“點”;“光似潑”則用大筆塗抹,盡力渲染,將春日雨過天晴後田野中的蓬勃景象渲染得淋漓盡致;下句亦用點染之法,先點明“風來蒿艾”之景,再渲染其香氣“如薰”。“光似潑”用實筆,“氣如薰”用虛寫。虛實相間,有色有香,並生妙趣。“使君元是此中人”給句,畫龍點睛,為昇華之筆。它既道出了作者“收拾耦耕身”的.思想本源,又將作者對農村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更進一步深化。

作者身為“使君 ”,卻能不忘他“元是此中人”,且樂於如此,確實難能可貴。

這首詞結構既不同於前四首,也與一般同類詞的結構不同。前四首《浣溪沙》詞全是寫景敍事,並不直接抒情、議論,而是於字行之間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這首用寫景和抒情互相錯綜層遞的形式來寫。

上片首二句寫作者於道中所見之景,接着觸景生情,自然逗出他希冀歸耕田園的願望;下片首二句寫作者所見田園之景,又自然觸景生情,照應“何時收拾耦耕身”而想到自己“元是此中人”。這樣寫,不僅使全詞情景交融,渾然一體,而且使詞情逐層深化昇華。特別“軟草平莎過雨新”二句、“日暖桑麻光似潑”二句更是出神入化,有含蓄雋永之妙。

《浣溪沙·軟草平莎過雨新》賞析二

公元1078年(元豐元年),徐州發生嚴重春旱。當時有人傳言:將虎頭置於潭中,即可致雷雨。作為州官,蘇軾曾依其説到離城東20裏遠的石  潭求雨,並作有《起伏龍行》詩以記其事。得雨後又赴石潭謝雨。其關懷民生之心,從這一求一謝中表露無遺。蘇軾於謝雨道上作《浣溪沙》組詞,共五首,描寫了途中見聞和村野風光,具有清新濃郁的生活氣息,是北宋農村詞中的佳作,與他的其他題材和風格的詞作皆是異樣出色。此詞是《浣溪沙》組詞的最後一首,寫詞人巡視歸來時的感想。

詞中表現了詞人熱愛農村,關心民生,與老百姓休慼與共的作風。作為以鄉村生活為題材的作品,這首詞之風樸實,格調清新,完全突破了“詞為豔科”的藩籬,為有宋一代詞風的變化和鄉村詞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上片首二句“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不僅寫出“草”之“軟”、“沙”之“輕”,而且寫出作者這種清新宜人的環境之中舒適輕鬆的感受。久旱逢雨,如沐甘霖,經雨之後的道上,“軟草平莎”,油綠水靈,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層薄沙,經雨之後,淨而無塵,縱馬馳騁,自是十分愜意。觸此美景,作者情動於衷,遂脱口而出:“何時收拾耦耕身?”“耦耕”,指二人並耜而耕,典出《論語·微子》:“長沮、桀溺耦而耕。”長沮、桀溺是春秋末年的兩個隱者。二人因見世道衰微,遂隱居不仕。此處“收拾耦耕身”,不僅表現出蘇軾對農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同時也是他政治上不得意的情況下,仕途坎坷、思想矛盾的一種反映。

下片“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二句,承上接轉,將意境宕開,從道上寫到田野裏的蓬勃景象。春日的照耀之下,桑麻欣欣向榮,閃爍着誘人的綠光;一陣暖風,挾帶着蒿艾的薰香撲鼻而來,沁人心肺。這兩句對仗工整,且妙用點染之法。上寫日照桑麻之景,先用畫筆一“點”:“光似潑”則用大筆塗抹,盡力渲染,將春日雨過天晴後田野中的蓬勃景象渲染得淋漓盡致;下句亦用點染之法,先點明“風來蒿艾”之景,再渲染其香氣“如薰”。“光似潑”用實筆,“氣如薰”用虛寫。虛實相間,有色有香,並生妙趣。“使君元是此中人”結句,畫龍點睛,為昇華之筆。它既道出了作者“收拾耦耕身”的思想本源,又將作者對農村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更進一步深化。作者身為“使君”,卻能不忘他“元是此中人”,且樂於如此,確實難能可貴。細味其詞,蓋有三意:其一,蘇軾早年即傾慕莊子,志於逍遙逸世,見此景此境,益堅其志;其二,蘇軾雖久慕此境,不意長期錯入仕途,此時重睹此景,不禁有悵然若失之感,對其久困官場,也不免有後悔之意;其三,蘇軾雖感悔意,但念及人生志趣尤在及時把握,則迷途知返,猶嘗未晚,是又信心再起,歸宿重定。一句之中,寫盡種種人生滋味,用筆簡約而意趣豐盈,可見蘇軾心理世界之豐富複雜。然其對田園生活的謳歌和對歸耕桑麻的嚮往,是昭昭乎情見於辭的。

這首詞結構既不同於前四首,也與一般同類詞的結構不同。前四首《浣溪沙》詞全是寫景敍事,並不直接抒情、議論,而是於字行之間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這首用寫景和抒情互相錯綜層遞的形式來寫。

上片首二句寫作者於道中所見之景,接着觸景生情,自然逗出他希冀歸耕田園的願望;下片首二句寫作者所見田園之景,又自然觸景生情,照應“何時收拾耦耕身”而想到自己“元是此中人”。這樣寫,不僅使全詞情景交融,渾然一體,而且使詞情逐層深化昇華。特別“軟草平莎過雨新”二句、“日暖桑麻光似潑”二句更是出神入化,有含蓄雋永之妙。

《浣溪沙·軟草平莎過雨新》作者介紹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浣溪沙》鑑賞13

浣溪沙

蘇軾

慚愧今年二麥豐,千畦細浪舞晴空。化工餘力染夭紅。

歸去山公應倒載,闌街拍手笑兒童。甚時名作錦薰籠。

【注】○1本詩是元豐元年蘇軾在徐州任太守時所作。○2二麥:指大麥和小麥。○3錦薰籠:指瑞香花的別稱。

13、“千畦細浪舞晴空”一句的“舞”有什麼表達效果?請結合詩句簡析。(4分)

14、在詞中詩人是怎樣描寫瑞香花的?這樣寫有何用意?(3分)

13. “千畦細浪舞晴空”一句的“舞”,用擬人手法(1分),描寫大片麥浪在晴空下翻滾的場景,顯示麥子的生勢挺拔(1分),表達了作者對眼前豐收景象的喜悦心情(1分),也表現出作者對農事的關心(1分)。

14. 詩人用描寫瑞香花花色夭紅,氣如薰香(1分),流露出對花的喜愛和賞花的歡愉之

情(1分),用對花的讚美襯托豐收的喜悦(1分)。

蘇軾,這個名字在中國傳譽了一千年。

一千年的花開花落,我依託着你聽花的氣息。

一千年的雁歸雁回,我尋着你的腳步,察覺着自然的眷戀。

——心感

少年時,你就“奮厲有當世志”,你努力考察了“前世盛衰之跡與其一時風俗之變”。年二十,方出冠,就登進士第。與弟弟子由二人獨步長安,以文章鶴立雞羣。你學通經史,每日屬文數千言。你“無所藻飾”的文風,一反當時“奇怪奇澀”的“太學體”的“浮剽”習風,受到了當時執文壇牛耳的知貢舉歐陽修的特殊重視。

宋神宗熙寧二年時,王安石推行新法,而你對新發的主要內容持異議遭貶謫。四年,通判杭州。七年,知密州,九年末離密赴京師。十年,除知徐州。元豐二年四月,知湖州。八月,由於被控在地方官任上寫了一些譏諷朝廷和新法的詩,被逮進御史台獄。由於御史台俗稱烏台,史稱此牽連眾多官員的政治事件為“烏台詩案”。十二月出獄,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居住、不得簽署公事。

蘇軾仕途數十年,是在十分複雜、激烈的政治鬥爭中度過的。

蘇軾走上詩壇的時候,他的前輩歐陽修、梅堯臣所倡導的反對西昆派缺乏實際內容、詩風濃豔艱澀的詩體革新運動正在開展。歐陽修學韓愈,以文為詩;梅堯臣學唐人平淡處,主張平淡。歐、梅的實踐和主張,起了很好的作用。但其影響所及,在含蓄和文采上顯的不足,流於淺俗。

最終,蘇軾以他橫溢的才華,突破了前人的侷限。他廣泛的向前輩詩人學習,他和同時代的詩人一起前進,並向他們中的傑出者學習,他用他創造性的、豐富的藝術實踐,顯示了宋詩的獨特力量。他繼承了歐、梅的成就,超過了歐、梅,對詩體革新運動,做出了新的、卓越的貢獻。

蘇軾繼承併發揚了詩歌創作中的現實主義傳統。他不僅對現實社會進行了批判以及對社會的可笑現象做了嘲諷。他在他的詩中,還展開了他個人生活的廣闊畫面。華夏雄奇的山川,歷史悠久的勝蹟給了他的詩以豐富的營養,反過來,他的詩又為這些山川、勝蹟增強了耀眼的光彩。二者最為完美的結合,一個是杭州的西湖,一個是黃州的赤壁。

他十分重視作品的藝術性,有着深厚的藝術素養。他富於想象,奇思妙緒,層出不窮;他長於比喻,形象生動,活靈活現;他善於體物,隨物賦形,盡物之妙;他擅長各種體裁,六言、四言,偶一為之,亦至妙境;但七古更適合他的馳騁縱橫,更適合於淋漓盡致的充分施展他的才力。

蘇軾以文為詩,擴大了詩的表現領域;又以詩為詞,擴大了詞的領域。

他寫了《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第一次以悼亡題材入詞;他寫了《浣溪沙》(慚愧今年二麥豐)組詞,第一次以農村生活入詞;他寫了《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第一次在此中出現了駕馬馳騁,立志報國的英雄者的形象;他寫了《滿庭芳》(蝸角虛名),第一次以通篇議論入詞。

同為懷古,蘇軾的赤壁懷古《念奴嬌》較之王安石的金陵懷古《桂枝香》更有深度;同為贈別,蘇軾的《水龍吟》、《八聲甘州》等從狹隘的驪歌中走出來,無論是內容還是表現深度,都超越了前人。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蘇軾解放了詞體,開創了豪放一派,在詞學發展史上有着特殊重要的位置。正因為有了他,詞的地位開始上升,進而與詩並列。

蘇軾是一代詞宗,他用他無限的熱情投身於宋詞的創作,他的豪放,激勵了一千年以來的詞人。他永遠是宋朝詞的星空中閃耀的明星。子瞻的光芒,永遠照耀着東方的夜空,他與明月共伴,與星漢一同燦爛。

“微吟罷,憑徵鞍無語,往事千端。”——獨自一人,月夜起行,風息難隱英雄淚。

“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兄弟二人,徒步長安,推筆磨墨,揮斥方遒。鶴立雞羣,俱為進士,何命苦焉?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難解紅塵紛擾,世態炎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確實流露出消沉的情緒,也是對“人生”的一種反思,在無可奈何中尋求自我解脱。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輩子經歷的又不止這場小雨了,都順其自然的過來了,人生莫過於此。

“江表傳,君休讀。狂處士,真堪惜……願使君,還賦謫仙詩,追黃鶴。”——字裏行間流露着你強烈的激憤,只能通過對禰衡的懷念來勉勵自己和友人。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這又是何等的壯志,他總是在用他的豪情灌輸到這他所愛着的土地,他所愛着的百姓。

“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亡妻已死十年,今日被貶密州,偶然經過一個小土山,提着一壺酒

酒,牽着一隻驢,獨自靠着小松,仰天望月,不覺思念又重現。

“夜闌風靜欲歸時,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夜深風靜,皓月當空,江水碧澈,一派祥和靜謐的氣氛,微微流露出一絲惜別。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有新茶,何不細品?有美景,何不飲酒賦詩?超然於物之外,遠離家鄉,動了思想的不滅之情?

上文講到,蘇軾的官場生活是多麼的黑暗,但就在這黑暗中有不為人知的光明,也正是這光明,照亮了黑夜,蘇軾用他的曠達,他的隨和,他的樂觀造就了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文、詩、詞。

元豐二年十二月,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居住、不得簽署公事。

可能沒有這趟悲行,就沒有現在的《念奴嬌》、《赤壁賦》等優秀作品。但是如果沒有蘇軾的隨遇而安,同樣沒有諸如此類的佳作。唯有蘇軾,在逆境中駕舟遊長江,感慨千古人物,歎時光流逝。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何等的愜意啊!遭貶後,能夠在“閒暇”中寄情于山水,邀客同遊。“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駕一葉之輕舟,飄然遊於長江之上,歡快的心情,就好像羽化登仙了一般,可是我想就算是羽化登仙也大概達不到那種心態,那種放縱。

説真的,神仙也做不到這樣的隨遇而安。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藏也。”這表現了蘇軾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他贊成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同意把問題絕對化,因此,他在身處逆境中也能保持豁達、超脱、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並能從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脱出來,理性地對待生活。“唯有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江上的清風有聲,山間的明月有色,江山無窮,風月長存,天地無私,聲色娛人,我們恰恰可以徘徊其間而自得其樂。

可能這就是蘇軾的為人之道,這就是他的處世之方。所以他並沒有看中生命的歸貴與重,而是更加註重於人生的貴與重。也正是這樣,才造就了一代文豪,一代詞宗。

可能一千年前,蘇軾對着這個破落的塵世落淚,渾濁的淚水中,似乎就是他對大宋的無望,卻仍抱着報國的壯志,時刻為國擔憂,為國着想。他流下的眼淚隨風飄着、飄着,跨越歷史的星河,所過之處,無不綻開了熾熱鮮紅的紅蓮;像一團團火焰般,可我卻不覺灼熱,只感到它往我傳遞春日般的温暖—蘇軾,是他對祖國永恆愛戀的赤子之心,是那一顆怎樣滾燙如火焰的心啊,創寫的一段傳奇,留給千年後我們的温暖。

花開花落,潮起潮落。山河可以削平或聳起,更多風雲人物掘地而起。蘇軾也隨着年代的遷移死在了現實中,卻活在更多人的夢裏。

風過水輕蕩,畫面皆散開。

朦朧中,似乎在夢裏,我看見一個歷經滄桑的老人,在月下,為我論詩品文,為我闡釋宋詞的奧義,為天下蒼生闡釋人生的價值。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依然用他的熱血,在歷史的殿堂,揮毫書寫着屬於他的人生。

對,這就是人生!

真正的隨遇而安,真正的智者……

《浣溪沙》鑑賞14

攤破浣溪沙

李清照

病起蕭蕭兩鬢華,卧看殘月上窗紗。豆蔻連梢煎熟水①,莫分茶。

枕上詩書閒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終日向人多醖藉②,木犀花③。[來源:ZXXK]

[注]①熟水:古代指煎泡而成的飲料、藥湯。②醖藉:同“藴藉” 。③木犀花:通稱桂花。

8.詞中所寫多為平凡之事、尋常之情,請簡要概括。(4分)

9.詞的末句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請簡要分析。(4分

10.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兩題任選一題作答;如果兩題都答,則按甲題計分)。(6分)

甲:想等年,① ,② 。③ ,④ ,⑤ 。⑥ ,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乙①見賢思齊焉, 。 (《論語·里仁》)

② ,芳菲菲其彌章。 (屈原《離騷》)

③猥以微賤,當侍東官, 。 (李密《陳情表》)

④ ,夢啼粧淚紅闌干。 (白居易《琵琶行》)

⑤ ,露腳斜飛濕寒兔。 (李賀《李憑箜篌引》)

⑥鳥雀呼晴, 。 (周邦彥《蘇幕遮》)

[答案] 10.8.答案 主要敍寫了觀景、熬藥、讀書、賞花等日常瑣事, 閒靜中顯出閒適、淡泊之情。

9.答案 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末句將木犀擬人化, “醖藉” 即寫出木犀花温雅清淡的風度。本來是自己終日看花,卻説花終日“向人” ,把木犀寫得非常多情,藉以表達了作者對木犀花的喜愛。

10.答案 甲: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

乙: 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佩繽紛其繁飾兮 非臣隕首所能上報 夜深忽夢少年事 吳質不眠倚桂樹 侵曉窺檐語

[解析] 10.8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的能力,能力層級為 C。上闋;大病之後方能活動謂之病起,病體初愈顯得更加憔悴蒼老,頭髮稀疏、兩鬢飛霜;靜卧在牀對着窗兒,看着那彎缺的弦月發出的淡光漸漸地灑滿紗窗。 病後飲用的是用連枝帶梢的豆蔻煎成的熟水,以及放上姜、鹽一齊煮成的茶。 “分茶” 則專指不放置姜與鹽之茶。這裏的“莫分茶” 是病人此時所飲用的不是“分茶” ,而是要飲用放置了姜鹽的茶。下闋:可以盡情閲讀枕邊詩書;門前的風景在下雨的時候是更加清新誘人。木樨花終日向人温雅清淡。 詩書與景物對養病的詞人來説是不可或缺的東西,這種最大的精神享受用一個 “好” 字、一個“佳” 字便點足了。同時也襯托出詞人澹泊名利、追求善美的情操。

9解析 考查“鑑賞文學作品的語言” 的能力,能力層級為 D。既要分析其使用特點,又要指出其表達效果。擬人(比擬)。本來是自己終日看花,卻説花終日 “向人” ,把木犀寫得非常多情。“醖藉” ,寫桂花温雅清淡的風度。 木犀花小淡黃,芬芳徐吐,不像牡丹夭桃那樣只以濃豔媚人,用“醖藉” 形容,亦極得神。“醖藉” 又指含蓄香氣。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木犀花的喜愛與詞人怡然自得的心境。

解析 本題考查考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層次為A。題型完全與安徽20xx高考一致,採用二選一的選考模式,甲為一首詩,乙為組合。六句話都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並且都是要求背誦的篇章,需要結合上10下文準確填寫。考查默寫,立足於“常見” ,難寫的、易錯的句子很少,整體難度較低。該類題要提醒考生平時加強背誦,注意難寫字和易錯字的正確書寫。要提醒考生熟記熟背考綱規定篇目。注意“贏” “ 檐語” “ 胥” 等易錯字的書寫,也不要漏掉“兮” “ 也” 等字。

《浣溪沙》鑑賞15

浣溪沙

[北宋]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1.這首詞表現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詞抒寫對人事變遷、聚散無定的惆悵和對春意衰殘、時光流逝的悼念。

2.如何理解“一曲新詞酒一杯”?

隻身一人,新詞“一曲”,清酒“一杯”,自吟自飲,借酒消愁愁更愁,孤單冷寂的情景,可感可見。

3. 如何理解“夕陽西下幾時回”?

詞人從人事的變遷,想到流光的易逝,不禁發出了“夕陽西下幾時回”的慨歎。這西下的夕陽,既是寫景,也是詞人心情的反映。於是借景抒情;形象生動地傾吐了滿腔的沉鬱,抒發了不盡的幽思;同時也暗含了但願美好希望重現的微妙情懷。

4.“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含有怎樣的哲理?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時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只不過這種重現畢竟不等於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動地重現,它只是“似曾相識”罷了。

5.體會“獨徘徊”的含義。

詩人在花間小路上沉默無語,獨自徘徊,完全沉浸在往事的回憶與思念之中。“徘徊”反映心緒的彷徨不寧。“獨”字更道出了孤寂之深,傷感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