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曹劌論戰》教案彙總8篇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1.12W

作為一名老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曹劌論戰》教案8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曹劌論戰》教案彙總8篇

《曹劌論戰》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一)認讀生字,能準確朗讀並背誦課文

(二)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會翻譯課文。

(三)能夠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體會其中藴涵的道理。

二、課時安排

2課時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活動導引

課前預習。要求如下:

1.讀準音,在文中圈畫應積累的生字並標記讀音。

2.讀順文,能夠準確劃分句子內部的停頓,流暢、清晰地朗讀課文。

3.讀懂意,瞭解一些詞語的句中義,並能夠了解文章大意。

導入新課:

司馬遷在《刺客列傳》中記敍過曹劌的故事。曹劌即曹沫。

曹沫者,魯人也,以勇力事魯莊公。莊公好力。曹沫為魯將,與齊戰,三敗北。魯莊公懼,乃獻遂邑之地以和。猶復以為將。

齊桓公許與魯會於柯而盟。桓公與莊公既盟於壇上,曹沫執匕首劫齊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動,而問曰:“子將何欲?”曹沫曰:“齊強魯弱,而大國侵魯亦甚矣。今魯城壞即壓齊境,君其圖之。”桓公乃許盡歸魯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壇,北面就羣臣之位,顏色不變,辭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約。管仲曰:“不可,夫貪小利以自快,棄信於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與之。”於是桓公乃割魯侵地,曹沫三戰所亡地盡復於魯。

(出示文言,教師講述故事大意)

曹劌,不但勇力過人,而且智慧亦有過人之處。

(二)誦讀活動

1.教師範讀課文。

活動策略:

朗讀時語速稍慢些,突出句子內的停頓,最大限度地便於學生理解課文。

2.同桌或前後桌的兩位學生為一組,互相聽、讀,誦讀全文。

誦讀要求與策略:

能準確、清晰地讀文,能指出其他學生朗讀中的失誤與不足。

(三)讀文正音

1.學生端坐,師生齊聲朗讀。

2.請學生認讀下列詞語。

曹劌 又何間焉 小信未孚 下視其轍 望其旗靡

(四)讀文欣賞

1.請學生自讀第1段,結合註釋,翻譯句子,瞭解大意。

學生活動要求:

同桌或前後桌的兩位學生為一組,互相聽、譯。要能準確、清晰地讀文;能指出對方朗讀、翻譯中的失誤與不足。

2.明確段中重要詞語的解釋。

齊師伐我:伐,征伐、攻打。史稱“春秋無義戰”,這是對統治者而言的,追究這場戰爭的起因,魯莊公也是不光彩的;但當齊國大軍壓境,就魯國人民而言,奮起抵抗,反侵略的愛國意義就非常清楚了。

曹劌請見:請,請求,動詞。見,拜見,動詞。

肉食者:周代禮制規定,天子食用牛;諸侯平時食用羊,朔日(每月初一)才能食用牛;大夫平時食用豬、犬,朔日才能食用羊。這是當時生產力低下的必然結果。

孟子説“七十者可以衣帛食肉”,可見當時,一般庶人很難吃到肉。

所以,肉食者就指有官職的人,當政的人。

肉食者鄙:鄙,鄙陋,相當於孤陋寡聞,這裏指目光短淺。

何以戰:即“以何戰”,憑藉什麼作戰?以,介詞,憑,用,靠。

犧牲玉帛:這是四種祭神的供品,都是名詞。牲,指牛、羊、豬。犧,指純色的牛、羊、豬。帛,指絲織品。

神弗福也:福,賜福,保佑,動詞。

忠之屬也:這是忠於職守的一類事情。忠,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

可以一戰:就是“可/以之一戰”,可以憑藉這個條件與敵人打一仗。

3.瞭解第1段對話的層次並背誦。

學生活動策略:

可以利用對話的形式,兩個學生為一組,逐層練習背誦。

先試背,

教案《語文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曹劌論戰》教案》,

再齊背,還請學生有感情地背。

4.小結第1段。

(五)課堂小結

運用對話的方法,圍繞着“遠謀”這條貫穿全文的線索組材。曹劌的“遠謀”表現在,他使魯莊公明白,戰爭的決勝條件是民心的向背。

(六)課後作業

1.熟讀課文。

2.背默第1段,熟記詞語的含義及特殊用法。

第二課時

(一)活動導引

1.請學生提問並回答重點語句的含義。

2.背誦第1段。

(二)誦讀活動

齊讀第2、3段。

(三)交流活動

1.請學生自讀第2、3段,結合註釋,翻譯句子。

2.請學生明確字、詞語的含義。

公與之乘:乘,乘一輛戰車。

春秋時期,戰車是方形的,大約寬3米,駕上馬以後,全長也有3米左右,就是説一輛戰車大約佔9平方米的路面。

車上有三個乘員。指揮戰車的指揮人員(主帥或將),一個是右,也叫戎右,即車右,是保護指揮人員的;一個是御,也叫御戎,即御馬駕車的人。

每輛戰車後一般跟有15名徒步的士兵。在主帥和各級將領的戰車上,插旗安鼓。主帥車上插旗兩面,一般將領車上只插一面,用以標誌主將和各級將領所在的位置。鼓是銅製的,主帥擊鼓,發出攻擊的命令,各級將領聞聲擊響各自車上的鼓。在戰鼓齊鳴的號令下,所有戰車一起衝上前去,所有的徒步士兵也一起衝上去。

公將鼓之:鼓,擊鼓,動詞。

齊人三鼓:三鼓,擊了三次鼓,文言中數詞與名詞直接連用,翻譯時要將量詞補充出來。

3.探討、交流第2、3段的內容要點。

教師輔助策略:

同桌為一組,交流意見並將文中內容進行概括。

4.齊讀第2、3段。

5.背誦第2、3段。(出示背誦提示)

學生活動策略:

按照戰鬥的進程先試背,再齊背,然後請學生有感情地背。

(四)提高升華

曹劌是個有遠謀的人,在長勺之戰中表現了他的戰略思想和指揮才能;他認為戰爭勝利要取信於民,得到人民的擁護,戰鬥中要抓準戰機,在“彼竭我盈”時反攻,在“轍亂”“旗靡”時追擊。這就是曹劌的戰術,是著名的以少勝多的“長勺之戰”的取勝之道。

但是,為什麼作者要在戰前寫“其鄉人”對他的勸阻?

學生活動要求:

沉思默想,調動積累,學生間相互提示、補充、豐富。

(五)小結全文

學生活動要求:

能夠概括本文主要內容,理清每一段的層次。能夠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體會其中藴涵的道理。

教師輔助策略:

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適時引導、及時評價。

(六)課後作業

背默3、4兩段。

板書設計

曹劌論戰

伐……戰前,民心向背

戰……戰中,抓準戰機

克……戰後,有勇有謀

《曹劌論戰》教案 篇2

教學要點:

一、認識要想取得戰爭的勝利,戰前必須做好政準備——取信於民的道理,在作指揮上,必須重視士氣、詳察敵情、正確運用戰略戰術,善於掌握有利戰機。

二、瞭解本文記敍戰爭詳略得當的特點。

三、掌握課文中一些字詞的含義及用法。

教學過程:

一、 題解:

1、作者及出處:

本文選自《左傳》,題目是後加的。《左傳》傳説是春秋時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據魯史寫的編年體史書,保存了我國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間的許多史料。

2、歷史背景:

春秋初期,齊桓公藉口魯國曾經幫助過同自己爭做國君公子糾,出兵進攻魯國。當時,齊強魯弱,魯國處於防禦地位。本文記敍了曹劌向魯莊公獻策,並在長勺之戰中幫助魯莊公採取正確的戰略,終於戰勝了強齊的史實。“長勺之戰”是我國曆史上以小勝大、以弱勝強著名戰例之一。

3、重點詞解釋:

齊師伐我——軍隊; 又何間焉——參與;

肉食者鄙——鄙陋。這裏指目光短淺; 衣食所安——養;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犧牲玉帛——指豬牛羊等祭祀品;

神弗福也——賜福、保佑; 小大之獄——案件;

忠之屬也——盡力做好本分的事; 可以一戰——可以憑藉;

公將鼓之——擊鼓; 公將馳之——驅車(追趕);

彼竭我盈——充滿,這裏指士氣正旺盛; 故克之——戰勝。

二、 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讀課文,注意句中停頓。

一、第1段

①戰爭的時間、國家?

②表現戰爭性質的句子?“齊師伐我”(即對魯國來説是正義之戰)

③莊公的態度?“公將戰”

④劌請見的原因?

直接原因-“齊師伐我”

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⑤這一舉動表現了曹劌的什麼品質?愛國

⑥劌分析戰前準備“何以戰”是通過與莊公的幾次對話完成的?三次

⑦劌否定了什麼作法?肯定了什麼作法?怎樣肯定的?

“衣食分人和祭神弗加”;“斷獄以情”;“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⑧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在戰前準備上,曹劌重視的是什麼?人民的支持

⑨這又反映了曹劌的什麼戰略思想?“取信於民”

⑩表現莊公“鄙”的句子是什麼?“公將戰”,“衣食所安”“犧牲玉帛”“公將馳之”

5、小結:

本段寫了兩層內容,概述戰前曹劌求見莊公,通過與莊公的對話,明確作戰的先決條件是取信於民,突出了曹劌的遠謀。

二、 第2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①劌與莊公二人的表現分別是什麼?表現出各自的什麼特點?

劌:“未可”,“可矣”,等待時機,觀察時機――善於抓住有利戰機

公:“將鼓之”,“將馳之”――盲目指揮,“鄙”

②體現劌指揮正確的句子?“齊師敗績”,“遂逐齊師”

③本段表現了劌的什麼能力?決斷能力

④用自己的話概括本段介紹了戰爭的哪兩個過程?反攻和追擊

5、小結:

講述戰爭經過。

三、 第3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①表現莊公“鄙” 的句子?“公問其故”

②一“未可”為何?“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

③齊人三鼓後為何“可矣”?“夫戰,勇氣也,……彼竭我盈”

④二“未可”為何?“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⑤後為何又“可矣”?“視其轍亂,望其旗靡”

⑥.總結有利於反攻和追擊的最佳時機是什麼?

反攻時機——“彼竭我盈”之時

追擊時機——其“轍亂旗靡”之時

⑦從本段可以看出曹劌的戰術思想是什麼?

注重觀察敵情,注重士氣,注意抓住有利戰機。

5、小結:

本段是全文重點,寫曹劌論述戰爭取勝的原因。

四、 .總結全文:

本文通過記敍曹劌對戰爭的有關論述和指揮長勺之戰的史實,説明要取信於民,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並掌握戰機才能取勝的道理,表現了曹劌的政治遠見軍事才能。

1、詳略得當,重點突出。“論”

2、結構上,過渡自然,前後照應。

3、語言簡練生動。

4、人物形象對比鮮明。

五、 重點句式及詞語:

1、判斷句式:

①忠之屬也。

②夫戰,勇氣也。

③夫大國,難測也。

2、古今異義的實詞:

古 今

間: 參與 隔開,不連接

犧牲: 祭祀用的豬、牛羊等 為正義事業而捨棄生命

獄: 案件 監獄

可以: 兩個詞,意為“可以憑藉” 一個詞,表示可能或許可

六、 重點句翻譯:

1、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2、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3、何以戰?

4、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7、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8、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七、 完成課後練習

《曹劌論戰》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認識要想取得戰爭的勝利,戰前必須做好政準備——取信於民的道理,在作指揮上,必須重視士氣、詳察敵情、正確運用戰略戰術,善於掌握有利戰機。

2、瞭解作者及《左傳》的有關常識

3、掌握文中重點實虛詞的含義及用法

4、瞭解本文 以“論戰”為中心,裁剪得當的寫作手法

5、分析文中的兩個主要人物的形象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及要求:

1、 在掌握重點字詞的基礎上,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2、 熟讀課文。

教學重點:

1、 在掌握重點字詞的基礎上,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2、 熟讀課文。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導語:古今中外,軍事家縱橫捭闔、層出不窮,從創作《孫子兵法》的孫武到編著《孫臏兵法》的孫臏,從“幸甚至哉,歌以詠志”的曹操到“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諸葛亮,從“不世出”的拿破崙到“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漫步從頭越”的毛澤東……這些名字,我們耳熟能詳,可今天,我們要走進一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老百姓——曹劌,他不是國君,卻創造了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他不是軍中大將,卻有着主動請纓親臨沙場智慧的風範,他無愧於“平民軍事家”的稱號。

二、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1、瞭解背景

春秋初期,齊襄公政令無常,他的兩個弟弟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分別逃到魯國和莒國,齊襄公被殺後,公子小白搶先回到齊國奪取王位,他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齊桓公。公子糾也在魯國軍隊的護送下,回國搶奪王位,但被齊桓公打敗。魯莊公十年,齊桓公藉口魯國曾幫助過公子糾,舉兵攻魯,弱小的魯國在長勺打敗了入侵的齊國。

相傳魯國史官左丘明在《左傳》中解釋了《春秋》記載的這次著名的“長勺之戰”。下面我們瞭解《左傳》。

2、關於《左傳》

《左傳》傳説是春秋時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據魯史寫的編年體史書,保存了我國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間的許多史料。

3、 給出重點字詞,引導學生自讀理解課文。

(1)、重點字注音:

guì móu jiàn bó zhé jié mǐ

劌 謀 間 帛 轍 竭 靡

(2)、重點詞解釋:

齊師伐我——軍隊; 又何間焉——參與;

肉食者鄙——鄙陋。這裏指目光短淺; 衣食所安——養;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犧牲玉帛——指豬牛羊等祭祀品;

神弗福也——賜福、保佑; 小大之獄——案件;

忠之屬也——盡力做好本分的事; 可以一戰——可以憑藉;

公將鼓之——擊鼓; 公將馳之——驅車(追趕);

彼竭我盈——充滿,這裏指士氣正旺盛; 故克之——戰勝。

(3) 重點句式及詞語:

1、判斷句式:

①忠之屬也。

②夫戰,勇氣也。

③夫大國,難測也。

(4)、古今異義的實詞:

古義 今義

間: 參與 隔開, 不連接

犧牲: 祭祀用的豬、牛羊等 為正義事業而捨棄生命

獄: 案件 監獄

可以: 兩個詞,意為“可以憑藉” 一個詞,表示可能或許可

(5)、 重點句翻譯:

1、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2、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3、何以戰?

4、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7、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8、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4、 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讀課文,注意句中停頓。

5、整體感知

文章以時間先後為順序,記錄了曹劌與魯莊公在戰前、戰中、戰後有關戰爭問題的討論,即:

第一段:戰前(論戰前的準備)

第二段:戰中(敍戰爭的過程)

第三段:戰後(論戰生的原因)

三:學生再讀課文

四:佈置作業:查找關於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瞭解本文 以“論戰”為中心,裁剪得當的寫作手法

2、分析文中的兩個主要人物的形象

一、複習上節課內容

1、長勺之戰——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2、主要內容

第一段:戰前(論戰前的準備)

第二段:戰中(敍戰爭的過程)

第三段:戰後(論戰生的原因)

二、演角色,品人物,釋疑難

師:大家已基本疏通了文意,我想由大家推薦兩個同學來分別扮演魯莊公和曹劌,將文中人物的對話用自己的語言説出來,演一場課本劇。

(學生推薦了三名女同學分別扮演同鄉人、魯莊公和曹劌。)

師:這講台既是魯莊公的王宮,又是戰鬥時所乘的戰車。這場課本劇分三個片斷:請問——參戰——釋疑,每個片斷我先説幾句旁白,你們就開始演。

(三名學生開始表演,贏得了同學們的熱烈掌聲。)

師:請同學們評一評這兩位同學的表演。

學生老師共同評論。

教師設置問題提問:

1、弱小的魯國為什麼呢取得戰鬥的勝利?

(學生討論,教師巡迴)

學生回答

(1) 戰爭前做好準備

(2) 戰爭中捉住時機

2、針對學生的第(1)個答案,師問:在戰前,魯莊公針對曹劌的“何以戰”提出了幾個條件?

學生回答:三個(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師問:曹劌認同哪一個條件?曹劌為什麼僅憑魯莊公提出的第三個條件,就肯定能與齊軍作戰?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小結:魯莊公按照實情斷案,這是忠於職守,為民辦實事,能夠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擁護。春秋時各國遇到大型戰爭時,僅憑常規部隊是不夠的,還必須大量地從老百姓中徵兵,如果老百姓不擁護君主,他們就不會跟隨君主去賣命的,正所謂:“君為舟也,民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曹劌深知這點。

板書:戰前——取信於民

師問:如果你是魯國的子民,你會去打仗嗎?

學生回答:願意

師説:看來,魯莊公的取信於民收到了效果。

3、針對學生的第(2)個答案,師説:那好,現在我們就一起來到戰國戰場,看一看仗是怎麼打的?

師問:曹劌為什麼要等到“齊人三鼓”後才讓魯莊公擊鼓進軍?我們能不能從文中找出解釋的文字?

(學生閲讀文章,從第三段中找到了對應的解釋文字,並大聲讀了出來。)

師:這表現了曹劌善於捕捉戰機,他在戰中捕捉到哪兩個戰機?同學們能不能用文中詞語概括出來?

學生:曹劌抓住了“彼竭我贏”之時進行進攻,抓住“轍亂旗靡”之時進行追擊,可以看出曹劌謹慎小心,深謀遠慮。

(教師板書:戰中——捕捉戰機,戰後——分析勝因)

4、分析曹劌的形象

(緊承上面分析)師説:很好,説出了曹劌是一個謹慎小心,深謀遠慮的人,除了這些,你認為曹劌還是一個怎樣的人?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愛國,有膽有識,非凡的戰略思想,卓越的軍事才能。等等,學生言之有理即可,但要自圓其説。

5、分析魯莊公的形象

學生甲回答:善於用人,善於納諫,是個明君。

學生乙回答:昏君,身為君王卻不懂得打仗。

學生丙回答:是個明君,雖不懂打仗,但他能為老百姓辦實事,忠於職守。

教師小結:魯莊公是個平庸的國君,他把戰爭的勝利時候先寄託在實行“小惠”上和祈求神靈的保佑。他急切迎戰,説明他軍事上無知。但是他善於用人,善於納諫,説明他與昏君還是有區別。

6、師:我們已經認識了曹劌,魯莊公,現在如果你們是左丘明,也寫一篇關於長勺之戰的文章,你們會怎麼寫?師引導。

生:寫戰爭場面。

師:那本文是怎麼寫的?

生;主要寫論戰。

師:抓住了文題,強調論字。作者為什麼這麼寫?

生:不語。

師:本文的主角是誰?

生:曹劌。

師:看黑板。曹劌有哪些特點?

生:謹慎小心,深謀遠慮等等。

師:看來這麼寫是有意突出曹劌的嗎/

生:是。

三、學生再次朗讀課文

四、佈置作業

請學生髮揮想象,結合課文第二段,詳寫戰鬥過程。

教學反思:

我開的公開課是本文的第二課時。

在這一課時裏,我嘗試了“學生問題教學法”。問題本應學生自己提出來,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我還是保守的自己提出來,所以,課還是略顯傳統。但在學生回答時,例如圍繞曹劌、魯莊公的人物形象上,我對學生的質疑、回答進行了肯定,然後引導他們從文中找依據來爭論,這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性閲讀體驗,同時又發揮了教師的引導作用。這節課的教學,我有許多不足之處,尤其是面對學生課堂上臨時生成的問題,我的引導有時略顯生硬。有時會將學生硬拽到自己預設的軌道上來的感覺。當課堂生成與教學預設不一致時,教師隨機應變,相機點撥,順勢引導的功夫,我是要千錘百煉,不斷提高的。

總之,不管是成功,還是不足,這節課給我的收穫太大了,有自信,有啟發,有冷靜的審視,有更多的思考,它將使我在語文教學藝術的探索之路上饒有興趣地走下去。

《曹劌論戰》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瞭解曹劌的戰略思想—理解人民羣眾是否支持、指揮戰爭的策略是否得當,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兩大因素。

2。學習課文圍繞中心,突出重點,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3。瞭解“之”、“其”的用法。

教學時數: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解題,瞭解課文的內容結構,分析第一段。

教學步驟:

1、導入新課:

中國曆發生過無數次戰爭,其中有許多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光輝戰例。像三國時曹操擊敗袁紹的官渡之戰,孫劉聯軍大敗曹操的赤壁之戰,東晉謝安、謝石、謝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堅統率的百萬大軍感到“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戰,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發生在春秋時期齊國和魯國之間的長勺之戰尤其受到了毛澤東同志的稱讚。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指出,長勺之戰是“中國戰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的戰例。”今天我們學習《曹劌論戰》這篇課文就是談論長勺之戰的。通過學習,我們可以理解在長勺之戰中,弱小的魯國為什麼能戰勝強大的齊國,曹劌的戰略思想是什麼,它對我們有哪些啟發。

2、解題:

學生閲讀註釋①,教師作如下補充。

①《左傳》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情況的編年體史書。相傳是魯國史官左丘明根據孔子寫的魯國曆史《春秋》所編。由於《春秋》記事過簡,近於大事年表,一般人難以讀懂,而《左傳》敍事較為詳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歷史面貌,又為《春秋》作了較為詳備的註釋,所以後人又稱《左傳》為《左氏春秋》。《左傳》保存了重要的歷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學價值。同時,它又善於剪裁,敍事清晰,描寫人物生動,又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對後代散文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②課文談論的是古代戰爭故事。這次戰爭發生的時間是春秋初期,交戰雙方是強大的齊國和弱小的魯國。交戰地點是魯國的長勺,所以史稱長勺之戰。發生戰爭的原因是齊襄公時,政令無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分別逃到莒國和魯國避難。後來齊襄公被公孫無知所殺,住在莒國的公子小白搶先回到齊國奪得王位,稱為齊桓公。後來魯國也送公子糾回齊國爭奪王位,結果被齊桓公打敗,齊桓公逼魯莊公殺掉公子糾。魯莊公十年(前684年)齊桓公又藉口魯國曾經幫助公子糾與他爭奪齊國君位,再次舉兵攻魯,兩軍戰於魯國長勺,結果弱小的魯國戰勝了入侵的強大的齊國。

③課文標題為“曹

劌論戰”,曹劌是當時的奴隸主貴族,為了魯國的利益,他主動為魯莊公謀劃。又親臨戰場,協助魯莊公指揮,為戰勝齊國起了重大作用。但課文標題的中心詞是“論”字,可見課文側重要寫的是曹劌對戰爭的看法,表現曹劌的戰略思想,而不是側重記敍長勺之戰的戰況。

3、教師範讀課文,注意下邊加點字的讀音:

劌(gùi) 又何間焉(jiàn) 鄙(bǐ) 弗敢專也(fú) 小惠未編(bià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與之乘(chéng)轍(zhé) 軾(shì) 旗靡(mǐ)

4、學生參閲註釋默讀課文,要求:

①進一步給生字或容易讀錯的字正音,瞭解文句意思。

②課文共3段,是按什麼順序組織材料的?詳寫了什麼內容,略寫了什麼內容?

課文第1段寫曹劌與魯莊公討論戰爭能不能打,憑什麼可以戰勝敵人,這是戰前的政治準備。第二段寫曹劌協助魯莊公指揮魯軍打敗齊軍,取得戰爭的勝利。第3段寫打敗齊軍後,曹劌給魯莊公總結經驗。可見課文是按着戰前準備,戰爭進行,戰後總結的順序組織材料的。

課文詳細地記敍了戰前曹劌與魯莊公討論戰爭可不可以打,最後得出“可以一戰”的結論,而對長勺之戰的經過寫得非常簡略。所以課文詳寫戰前討論(論戰),略寫戰爭經過。

5、分析課文第1段。

①教師領讀或學生自讀課文後,參閲註釋理解文義,並注意理解下邊加點詞的意思:

齊師:軍隊。乃入見:於是,就。衣食所安:所用來養生的東西。小惠未徧:小恩小惠。必以情:實情。忠之屬也:一類、之類。可以一戰:可,可以。以,憑藉。一,助詞,加強語氣。

②這段文字先交代長勺之戰發生的時間、戰爭的性質和形勢,接着寫曹劌主動請見魯莊公,謀劃迎戰條件,再具體寫曹劌與魯莊公的討論情況。可討論如下問題:

a、長勺之戰是什麼性質的戰爭,對魯國來説當時的形勢如何?

長勺之戰是齊桓公藉口魯國曾經幫助公子糾同自己爭做國君而興師問罪,企圖吞併魯國擴張領土的侵略戰爭,是大欺小,強欺弱的非正義戰爭。而對魯國來説則是抵禦侵略,保衞國家的正義戰爭。這從“齊師伐我”一句可以體現出來,“伐”即齊國藉口討伐,要達到吞併他人擴張自己的目的。當時的形勢對魯國很不利,不僅魯國弱小,軍事力量對比懸殊,更因為當權者魯莊公目光短淺,準備迎戰,卻不知憑什麼去迎戰。由於魯國充滿着危險,所以曹劌挺身而出,主動要與魯莊公“論戰”。

b、鄉人勸阻,對錶現曹劌的思想品質有什麼作用?

鄉人勸阻,反襯出曹劌對國事關心和他對當時形勢深刻的洞察力。尤其對魯莊公的政治能力和

魯國戰前的政治準備感到憂慮。這表現了曹劌的愛國熱情。同時,這一小插敍,也使故事一開始就橫生波瀾。

c、從曹劌和魯莊公的對話,可以看出魯莊公認為迎戰齊軍的條件是什麼,曹劌對此是怎樣認識的?這體現了他怎樣的軍事見解?

齊軍來犯,魯莊公認為可以迎戰的條件是衣食分人不獨專,對神誠實不虛誇,大小案件盡誠心。曹劌否定了前兩個條件,認為“衣食分人”得到好處的不過是些近臣,這是小恩小惠,未能遍及眾人,人民是不會跟你去作戰的。對神誠實,也不過是小信用,還不能取得神的信任,神是不會保佑你的。而對第3個條件曹劌加以肯定,認為這是作君主的對人民盡了本職的事,能得到人民的擁護,可以憑這個條件抵禦齊國的侵略。曹劌對戰前政治準備的分析,説明了他充分認識到人民的力量,對當權者來説,戰爭能不能打,能不能勝,最重要的一條是能否取信於民。曹劌的這種認識是難能可貴的,表明了他正確的戰略思想。

③課文第1段交代了戰爭發生的時間,戰爭的性質及雙方的形勢,重點寫了曹劌論述戰前的政治準備:必須取信於民。

6。課後練習與思考:

①指出下邊句子中加點字的古義和今義:

a。齊師伐我。

b。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c。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d。可以一戰。

②參閲註釋,預習課文第2、3段內容。

③背誦第1段。

《曹劌論戰》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

2、瞭解《左傳》及齊魯長勺之戰的背景,把握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理解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

能力目標

1、把握本文以“論戰”為中心組織材料、詳略得當的特點。

2、分析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理解課文的主旨。

情感目標

學習曹劌鐵肩擔道義、忠心獻祖國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點

1、理清行文思路。背誦課文。

課時安排

1課時

第一教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

2、瞭解《左傳》及齊魯長勺之戰的背景,把握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理解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

能力目標

1、把握本文以“論戰”為中心組織材料、詳略得當的特點。

2、分析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理解課文的主旨。

情感目標

學習曹劌鐵肩擔道義、忠心獻祖國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點

1、理清行文思路。背誦課文。

2、體會課文剪裁得當的敍事特點。

教學難點理解曹劌關於戰爭問題的論述。

教學方法誦讀法、品讀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中國歷史上發生過無數次戰爭,其中有許多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光輝戰例。

大家能説一説哪些?像三國時曹操擊敗袁紹的官渡之戰,孫劉聯軍大敗曹操的赤壁之戰,東晉謝安、謝石、謝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堅統率的百萬大軍感到“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戰,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發生在春秋時期齊國和魯國之間的長勺之戰尤其受到了毛澤東同志的稱讚。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指出,長勺之戰是“中國戰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的戰例。”今天我們學習《曹劌論戰》這篇課文就是談論長勺之戰的。通過學習,我們可以理解在長勺之戰中,弱小的魯國為什麼能戰勝強大的齊國,曹劌的戰略思想是什麼,它對我們有哪些啟發。

二、解題

①《左傳》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情況的編年體史書。相傳是魯國史官左丘明根據孔子寫的魯國曆史《春秋》所編。由於《春秋》記事過簡,近於大事年表,一般人難以讀懂,而《左傳》敍事較為詳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歷史面貌,又為《春秋》作了較為詳備的註釋,所以後人又稱《左傳》為《左氏春秋》。《左傳》保存了重要的歷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學價值。同時,它又善於剪裁,敍事清晰,描寫人物生動,又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對後代散文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②關於歷史散文體例

歷史散文也稱史傳文,它有國別、編年、紀傳三體。

國別體:通過各國史事個別獨立地排列載述,以完成對某一歷史進程的敍述。國別體史書有《國語》和《戰國策》。《國語》是以記言為主,兼及記事;《戰國策》是以記事為主。

編年體:即以時間為經,以事件為緯來敍寫史實。它的優點是線索清楚、背景明確、系統性較好;不足是不便於集中而廣泛地描寫人物。《春秋》《左傳》和《資治通鑑》都是編年體。

紀傳體:即以人物為中心敍寫歷史,為司馬遷所獨創。古代官方編輯的“二

十四史”用的都是紀傳體。這種體例對後世影響很大。

③課文談論的是古代戰爭故事。這次戰爭發生的時間是春秋初期,交戰雙方是強大的齊國和弱小的魯國。交戰地點是魯國的長勺,所以史稱長勺之戰。發生戰爭的原因是齊襄公時,政令無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分別逃到莒國和魯國避難。後來齊襄公被公孫無知所殺,住在莒國的公子小白搶先回到齊國奪得王位,稱為齊桓公。後來魯國也送公子糾回齊國爭奪王位,結果被齊桓公打敗,齊桓公逼魯莊公殺掉公子糾。魯莊公十年(前684年)齊桓公又藉口魯國曾經幫助公子糾與他爭奪齊國君位,再次舉兵攻魯,兩軍戰於魯國長勺,結果弱小的魯國戰勝了入侵的強大的齊國。

三:朗讀課文

1:要求學生讀課文1—2遍

2:播放錄音

3:學生齊讀課文,教師要求朗讀注意人物語調。

如: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讀出反對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從也。(讀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屬也,可以一戰。(讀出肯定的意味)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語調應舒緩、深沉,讀出議論的語氣)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有解説的意味,語調應低緩)

四、試譯文章

五:結構分析

六:分析人物形象

1:如何評價曹劌這一人物形象

他是一個深謀遠慮的軍事家,論戰表現出他的勇氣,作戰“下視其轍”“登軾而望”,充分體現了他審慎和豐富的軍事經驗。

2:我眼中的魯莊公

一、魯莊公廣開言路,使一介草民曹劌得以參與論戰。

二、魯莊二公面對曹劌“肉食者鄙”批評和“小惠”、“小信”的刺耳意見,仍能虛懷若谷,唯才是用;

三、魯莊公不高高在上,而是親臨第一線深入實際,“戰於長勺”“與

之乘”,甘當配角,讓能人“掌旗”;

四、魯莊公不被“齊人三鼓”勢頭嚇懵頭,用人決心堅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不干擾能人的作戰部署;

五贊魯莊公善於總結經驗,“既克”之後能“其故”,向內行請教,學習如何掌握戰爭的規律。

七:小結:

曹劌是個有遠謀的人,在齊魯長勺之戰中表現了他的戰略戰術思想和指揮才能,他認為戰爭勝利要在政治上取信於民,軍事上後發制人,他認為戰鬥中要抓住戰機,在彼竭我盈時進攻,在轍亂旗靡時追擊。這就是曹劌的論戰。這就是被春秋車戰時期作為軍事家的曹劌指揮指揮戰爭取勝所證明了的規律。

八.創新訓練:

從《曹劌論戰》談____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魯莊公鄙乎?”

《曹劌論戰》教案 篇6

1 .知識與技能

(1)瞭解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以及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

(2)學習本文以"論戰"為中心組織和選擇材料,詳略得當的特點.

2.過程和方法

(1)加強朗讀訓練,引導學生在讀中思,讀中得.

(2)讓學生談談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領會作品的藝術魅力,強化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學習曹劌赤膽忠心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

瞭解本文記述戰爭詳略得當的特點.

2.難點

理解曹劌有關戰爭問題的論述.

教與學互動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通過對歷史的學習,你肯定了解了不少的知識,你知道歷史上著名的戰爭有哪些嗎?(全班交流)

你知道以少勝多的戰爭有哪些嗎?

今天我們就來走近古戰場,瞭解這場以少勝多的"齊魯長勺之戰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走近作品

《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況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史記》和《漢書》都認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魯國史官左丘明而作。記事起於魯隱公元年(前722年),終於魯哀公十四年(前454年)。書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簡練生動,尤其善於描寫戰爭及複雜事件,又善於通過對話和行動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對後代散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左傳》分年記事,沒有篇名。

知識點:關於歷史散文體例

歷史散文也稱史傳文,它有國別、編年、紀傳三體。

國別體:通過各國史事個別獨立地排列載述,以完成對某一歷史進程的敍述。國別體史書有《國語》和《戰國策》。《國語》是以記言為主,兼及記事;《戰國策》是以記事為主。

編年體:即以時間為經,以事件為緯來敍寫史實。它的優點是線索清楚、背景明確、系統性較好;不足是不便於集中而廣泛地描寫人物。《春秋》《左傳》和《資治通鑑》都是編年體。

紀傳體:即以人物為中心敍寫歷史,為司馬遷所獨創。古代官方編輯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紀傳體。這種體例對後世影響很大。

歷史散文也稱史傳文,它有國別、編年、紀傳三體。

2. 長勺之戰的背景

這一戰事發生在魯莊公十年(前684),是齊桓公即位後向魯國發動的第二次戰爭。

此前兩年,齊桓公(公子小白)與其庶兄公子糾曾進行過激烈的爭奪君位的鬥爭。當時篡君奪位的公孫無知(齊襄公堂弟)已被殺,齊國一時無君,因此避難於魯國的公子糾和避難於莒國的公子小白都爭相趕回齊國。魯莊公支持公子糾主國,親自率軍護送公子糾返齊,並派管仲攔擊、刺殺公子小白。然而魯國的謀劃沒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搶先歸齊,取得了君位。齊桓公即位後當即反擊魯軍,兩軍交戰於乾時(齊地),齊勝魯敗。乘兵勝之威,齊桓公脅迫魯國殺掉了公子糾。齊桓公雖在其庶兄的血泊中鞏固了權位。但對魯國卻一直怨恨難平,因此轉年春便再次發兵攻魯,進行軍事報復和武力懲罰。本篇所記即是這次在魯地長勺展開的戰事。

3.理清線索,梳理結構.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思考:

(1)試概括大意。

(2)的線索有幾條?

點撥:有兩條線索:①事物發展的線索: 迎戰——備戰——勝戰——評戰

②人物活動的線索: 請見——請問——參戰——釋疑

三.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一)研讀課文,把握曹劌戰略、戰術思想

1.魯莊公認為戰前需作哪幾方面的準備?曹劌是如何進行評價的?

2.為什麼“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

3.為什麼“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 ”?

4.從戰爭的過程中可以看出曹劌的戰術思想是什麼?

小組合作討論:並歸納。

(二)品評曹劌、魯莊公這兩個人物形象

請同學們談談對課文情節安排、人物塑造兩方面的認識。並用“從……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説話。

曹劌:愛國熱情,政治遠見,卓越才能,過人謀略。

魯莊公:政治無能,軍事無知;實事求是、虛心聽取;禮賢下士、任人唯賢;為求真知 ,

不恥下問。

(三)再讀課文,體會以“論戰”為中心組織和選擇材料,詳略得當的特點。

四.課堂討論

魯國的獲勝給了你怎樣的啟示?從曹劌的做法和孟子的“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來談談

如何做好集體中的一員?

五.作業設計

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請見——愛國熱情

曹劌 參戰——卓越才能 遠謀

論戰——過人謀略

施行小惠、祈求神靈——政治無能

急於求戰、急於攻擊——軍事無知

魯莊公 急於備戰見劌,三問三答—實事求是、虛心聽取 鄙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禮賢下士、任人唯賢

戰後問劌、勝而不喜——為求真知,不恥下問

《曹劌論戰》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積累掌握重要文言文詞句和文言實詞虛詞、特殊句式。

⑵瞭解有關《左傳》的文學常識,瞭解魯國以弱勝強的原因。

2、過程與方法:

在學生練讀中,在學生合作探究中學習本文運用人物對話推動事件發展,通過語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感受本文語言的精練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曹劌鐵肩擔道義、忠心獻祖國的愛國精神。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品讀法、演讀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三國時眾多的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戰役,比如:“赤壁之戰”、“官渡之戰”、“淝水之戰”為什麼弱者反而可以在戰爭中取勝呢?也許是人心所向吧?正義永遠會戰勝邪惡的。但是有這麼一場戰役比這幾場還要早,曾受到毛澤東同志的稱讚的戰爭,也許同學們已經知道了,那就是長勺之戰。魯國一個弱小的國家,為什麼可以戰勝如此強大的齊國呢?今天我們就來共同探個究竟吧!請看課文《曹劌論戰》。

2、解題:

《左傳》:我國古代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説《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記載着春秋時代各國的內政、外交、軍事等方面的活動。原書名為《左氏春秋》,漢以後稱為《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這部書既是一部比較完整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相當精彩的散文著作。

3、背景:

齊襄公在國內做了一些壞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恐怕被連累,離開齊國避禍。公元前685年齊國發生內亂,國君被殺,住在魯國的公子糾和住在莒國的公子小白都搶着先趕回齊國,想做國君。魯莊公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搶先趕回了齊國,做了國君,就是齊桓公。齊桓公起兵迎擊。當時齊強魯弱,魯軍大敗,齊桓公脅迫魯莊公殺了公子糾。從此兩國結下深仇大恨。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再次興兵攻魯,戰於長勺。

二、讀

1、個體自讀。

結合註釋,讀得準,讀得暢,教師根據朗讀實況正音。如“間、帛、孚、勺、轍、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虛詞停頓要鮮明;要再現故事的氛圍。

2、教師示範朗讀,學生聽讀,把握字音。

3、小組競讀。

要讀得齊,讀得響,讀得有滋味。

(可以四人一組,一人一段,一人評。)

教師根據朗讀實況糾正語調。如:

⑴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應讀出“反對”的語氣。

⑵小惠未徧,民弗從也。──應讀出“否定”的語氣。

⑶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應讀出“肯定”的語氣。

⑷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應讀出“議論”的'語氣。

⑸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應讀出“解説”的語氣。

4、學生齊讀課文。

三、譯

1、學生個體自譯。

(對照註釋,疏通文意,質疑問難,解難。)

對與以下的重點難點字詞句學生與學生之間,也可以與老師之間互動解決。

⑴加粗詞的古今義:

肉食者鄙又何間焉犧牲玉帛大小之獄

⑵判斷句式:忠之屬也

⑶省略句式:可以一戰

⑷倒裝句式:“何以戰?”戰於長勺(倒裝)

⑸重點句子:

①肉食者謀,未能遠謀。

②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③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④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同桌互譯。同桌互評互補,互助互進,培養夥伴關係,形成共學優勢。老師做點撥調控。

3、學生對照註釋對照自己的理解找差距。

第二課時

一、查

利用大屏幕中的題目來檢查學生對課文重點詞句是否真正理解。

1、古今異義;

2、詞類活用;

3、一詞多義;

4、通假字;

5、重點虛詞;

6、重點文言句式

二、演

1、小組合作在整體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尋找故事中可以想象的地方,增補情節,用白話文再現文中情景。大屏幕中出示提示:

三個場景人物人物活動

鄉下曹劌鄉人一次對話

宮廷曹劌魯莊公戰前對話

長勺曹劌魯莊公戰時指揮;戰後對話

2、選擇小組中三個同學上台來創造性地展現當時情景。

三、評

自由評説台上表演的同學,是否演出了人物的特點和當時的氣氛。

四、探

學生根據對文本與課本劇的理解與感受來探究以下三個問題。

1、曹劌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文中哪個地方可以看出?魯莊公是個什麼的人,文中哪個地方可以看出?

2、本文中寫人與寫事上採用什麼手法?

3、長勺之戰勝利了給我們什麼啟示?

五、課堂小結談收穫

《曹劌論戰》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

2.瞭解《左傳》及齊魯長勺之戰的背景,把握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理解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

能力目標

1.把握本文以“論戰”為中心組織材料、詳略得當的特點。

2.分析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理解課文的主旨。

德育目標

學習曹劌鐵肩擔道義、忠心獻祖國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點

1.理清行文思路。背誦課文。

2.體會課文剪裁得當的敍事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曹劌關於戰爭問題的論述。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品讀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譯讀課文,把握文意;理清思路,背誦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齊魯長勺之戰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例之一,讓我們通過長於記述戰爭的《左傳》去了解魯國取勝的原因。

二、解題

1.《左傳》

《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況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史記》和《漢書·藝文志》都認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學者認為系劉歆改編。近人認為是戰國初年人根據各諸侯國史編成。記事起於魯隱公元年(前722年),終於魯哀公十四年(前454年)。書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簡練生動,尤其善於描寫戰爭及複雜事件,又善於通過對話和行動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對後代散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2.關於歷史散文體例

歷史散文也稱史傳文,它有國別、編年、紀傳三體。

國別體:通過各國史事個別獨立地排列載述,以完成對某一歷史進程的敍述。國別體史書有《國語》和《戰國策》。《國語》是以記言為主,兼及記事;《戰國策》是以記事為主。

3.長勺之戰背景簡介

本篇選文又題作“齊魯長勺之戰”或“長勺之戰”。這一戰事發生在魯莊公十年(前684),是齊桓公即位後向魯國發動的第二次戰爭。

前此兩年,齊桓公(公子小白)與其庶兄公子糾曾進行過激烈的爭奪君位的鬥爭。當時篡君奪位的公孫無知(齊襄公堂弟)已被殺,齊國一時無君,因此避難於魯國的公子糾和避難於莒國的公子小白都爭相趕回齊國。魯莊公支持公子糾主國,親自率軍護送公子糾返齊,並派管仲攔擊、刺殺公子小白。然而魯國的謀劃沒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搶先歸齊,取得了君位。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教師播放示範朗讀磁帶。多媒體顯示重點字音

劌(guì) 又何間焉(jiàn) 鄙(bǐ)

弗敢專也(fú) 小惠未偏(bià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與之乘(chéng) 轍(zhé)

夫戰(fú) 軾(shì) 旗靡(mǐ)

(二)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根據朗讀情況糾正浯調。如:

1、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讀出反對的意味)

2、 小惠未偏,民弗從也。(讀出否定的意味)

3、忠之屬也,可以一戰。(讀出肯定的意味)

4、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語調應舒緩、深沉,讀出議論的語氣)

5、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有解説的意味,語調應低緩)

(三)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結合註釋,疏通文句,並勾畫出難詞難句,以待討論交流時解決。

教師巡視各組,隨時解答學生疑問,並收集共性問題以供全班討論解決。

(四)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幫助學生整理文言詞語。

1、重點詞句

(1)重點實詞:間、信、孚、福

(2)通假字:偏

(3)古今異義詞:鄙、犧牲、獄、可以

(4)關於“肉食者”。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當時與公膳制有關,公膳是對某種品位的官員在辦公時間免費供給的一種膳食,按規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的官員,此處借指有權位的人。

(5)重點句子:

①肉食者謀,未能遠謀。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③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④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2、判斷句式:有肯定判斷和否定判斷,譯為“……是什麼”和“……不是什麼”。

例如:忠之屬也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語,有的省略賓語,有的省略介詞等等,翻譯時要補出來。:

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文言文翻譯。須補出必要的成分,保持句意完整。

4、倒裝句式:按照現代漢語的常式是主-謂-賓順序,但有的文言句有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等情況,翻譯時要按現代漢語的順序。

例如:“何以戰?” “ 戰於長勺”(倒裝)

(五)選幾位同學概述課文大意。

1、課文的三個段落是按什麼順序來組織材料的?各寫了什麼內容?

第一段,敍述戰前曹劌求見魯莊公,通過對話説明政治上取信於民是作戰的先決條件。

第二段,敍述齊魯長勺之戰的經過。

第三段,戰後曹劌論述戰役取勝的原因。

課文是按着戰前準備、戰爭進行、

戰後總結的時間順序組織材料的。

2、換個角度:以人物活動為線索概括情節。

曹劌:請見—問戰—參戰—論戰

莊公:迎戰—備戰—勝戰—問故

(六)分角色朗讀。

(七)學生根據思路提示背誦課文。

四、佈置作業

1.中國歷史上有許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如鉅鹿之戰、馬陵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官渡之戰、城濮之戰等。請收集一些這方面的文章閲讀。

2、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師生共同研讀課文;品評人物刻畫和情節安排藝術,鑑賞《左傳》的藝術特色;背誦課文。

[教學步驟]

一、檢查背誦

二、研讀課文

思考:結合課文回答“肉食者鄙”的“鄙”表現在哪裏?曹劌的“遠謀”表現在哪裏?縱觀全文,弱小的魯國能戰勝強大的齊國原因有哪些?

教師明確:

1、“肉食者鄙”的“鄙”表現在:

(1)戰前準備階段,魯莊公的三答,借小惠贏得近臣的擁護,借小信贏得神靈的保護,表明他寄戰勝的希望於身邊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這兩點都被曹劌否定。在曹劌的啟發下,莊公終於認識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這突出表現了曹劌重視人民力量的政治遠見。(2)戰鬥中,“公將鼓之”“公將馳之”,充分暴露了魯莊公未察敵情,貿然進軍,不懂軍事。(3)戰後,“既克,公問其故”,戰勝了還不知什麼原因,再次暴露“鄙”。

2、曹劌的“遠謀”表現在:(1)戰前三問。説明他明白民心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政治上取信於民是作戰的先決條件,這突出表現了曹劌重視人民力量的政治遠見。(2)戰中能掌握將士心理,能觀察敵情,把握戰機,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三、品讀課文,鑑賞《左傳》的藝術特色。

提問:請同學們談談對課文情節安排、人物塑造兩方面的認識。並用“從……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説話。

學生自由發言。成果展示:

1.關於人物塑造

(1)關於曹劌

課文集中體現了曹劌作為一名軍事家的“遠謀”。曹劌請見,表現他的愛國熱情;曹劌問戰,表現他的政治遠見;曹劌參戰,表現他卓越的軍事才能;曹劌論戰,表現他過人的謀略。

(2)關於魯莊公

課文集中體現了魯莊公作為國君見識的“鄙”。魯莊公把戰爭的希望寄託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靈的保佑上,説明他政治上無能;他急於求戰,急於攻擊,説明他軍事上的無知。

但魯莊公不是一個昏君。魯莊公備戰見劌,三問三答,實事求是,虛心聽意見;莊公作戰用劌,親自參與打仗,表現他禮賢下士,任人唯賢;莊公戰後問劌,不因勝而白喜,表現他為求真知而不恥下問。

綜合以上,可以得出魯莊公並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軍事才能的明君。

(3)關於比照映襯

作者巧妙地運用比照映襯的手法,使曹劌的形象鮮明生動。以曹劌與“鄉人”的對比突出曹劌抗敵禦侮的責任感和護衞宗國的政治熱忱。從曹劌與莊公的對比中,以莊公的駑鈍、浮躁反襯曹劌的機敏、持重,一個出身下層而深謀遠慮的謀士形象躍然紙上。

五、拓展延伸解釋下列加點詞的詞義,並説出相應的成語

齊師伐我 齊人三鼓 望其旗靡 小信未孚 懼有伏焉 夫大國,難測也 未能遠謀 故克之 三而竭

觀其轍 故逐之

明確,如:

齊人三鼓——一鼓作氣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惡貫滿盈

小信未孚——不孚眾望

懼有伏焉——危機四伏

故克之——克敵制勝

三而竭——彈精竭慮 精疲力竭

觀其轍——南轅北轍 重蹈覆轍

故逐之一——逐鹿中原 追亡逐北

難測也——莫測高深 心懷叵測

未能遠謀——足智多謀 深謀遠慮

五、課堂小結

本文以齊魯長勺之戰為背景,論述了必須取信於民並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掌握戰機才能取得勝利的道理,生動刻畫了曹劌作為卓越軍事家富有遠謀的特點,語言簡練,情節詳略得當,充分代表了《左傳》的藝術成就,是《左傳》中的名篇。

六、佈置作業

1.《左傳》語言十分精練。這跟所謂“史家筆法”有密切關係。試從文中舉例説明這一特點。

2、背誦課文

《左傳》分年記事,沒有篇名。晉杜預把它按年代順序分附在《春秋》後面,認為它是用史實來闡述《春秋》經義的。《春秋》記事非常簡單,近乎大事年表,例如這篇課文所記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話:“十年春,王正月,公敗齊師於長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左傳》節文的標題,都是後人加的。

編年體:即以時間為經,以事件為緯來敍寫史實。它的優點是線索清楚、背景明確、系統性較好;不足是不便於集中而廣泛地描寫人物。《春秋》《左傳》和《資治通鑑》都是編年體。

紀傳體:即以人物為中心敍寫歷史,為司馬遷所獨創。古代官方編輯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紀傳體。這種體例對後世影響很大。

齊桓公即位後當即反擊魯軍,兩軍交戰於乾時(齊地),齊勝魯敗。乘兵勝之威,齊桓公脅迫魯國殺掉了公子糾。齊桓公雖在其庶兄的血泊中鞏固了權位。但對魯國卻一直怨恨難平,因此轉年春便再次發兵攻魯,進行軍事報復和武力懲罰。本篇所記即是這次在魯地長勺展開的戰事。

學生聽讀,把握字音。

學生大聲讀課文,結合註釋,疏通文句,並勾畫出難詞難句,以待討論交流時解決。

二人小組討論交流,並記下不明白的語句,待全班討論解決。

學生提出不懂的詞語或句子,教師鼓勵其他同學給這位同學解説明白;同學們都不明白的地方,教師講解。

要求:(1)用現代白話複述;(2)複述要突出事件的重要環節和關鍵之處。

本題一題三問,主要考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從文字材料中提取、概括關鍵信息的能力。

學生討論交流

2.關於詳略

課文剪裁詳略得當。本文以曹劌為中心。詳細描寫了他在戰前、戰中、戰後的表現;對於戰爭雙方的對峙、交鋒等則略寫。這樣安排,突出了曹劌的“遠謀”。

3、弱小的魯國能戰勝強大的齊國原因有:(1)戰前準備充分。取信於民,這是保證戰爭勝利的先決條件,這是“人和”因素。(2)選擇了有利的地點。長勺在魯國,魯國是反侵略戰爭,這是“地利”因素。(3)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時機,待“彼竭我盈”之時,後發制人。抓住了恰當的追擊時機,詳察敵情,確證無埋伏時,乘勝追擊,大獲全勝。是“天時”因素。總之,魯國取勝的原因,在於天時、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同學們活動,理解詞義,找出相應的成語

九、板書設計

十、課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