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部編版高二上冊語文第五課《老子四章》教案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3.08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教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部編版高二上冊語文第五課《老子四章》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部編版高二上冊語文第五課《老子四章》教案

教學目標:

語言建構與運用:掌握文中的重要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

思維發展與提升:善於汲取世俗經驗論説道理的寫作方法;鑑賞《莊子》藉助寓言增強説理的趣味性的寫作方法。

審美鑑賞與創造:對文中道家文化的審美鑑賞與創造。

文化傳承與理解體會:理解並繼承道家思想中的優秀之處。

教學重點:掌握文中的重要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

教學難點:掌握説理方法。

教學方法:研讀法、探究法、討論法。

教學要點:師生共同研讀《〈老子〉四章》。

教學過程:

一、引疑設問明老子

1、導入

白巖鬆説:“中國人不做無用的事。然而什麼是無用的事?什麼是有用的事?”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老子四章》,瞭解老子是如何論述“有”與“無”的。

2、作者介紹

老子(生卒年不詳),即老聃,相傳姓李名耳,字伯陽,春秋末期人。出生於楚國苦縣。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並稱“老莊”。在道教中,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認為李姓始祖。曾被奉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著有《老子》(又稱《道德經》),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的著作之一。

老子名言:

①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②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③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⑤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⑥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3、題目解説

《〈老子〉四章》即從《老子》中選出來的四段能夠表達相對完整的意思的文字。

《老子》又稱《道德經》《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被謄為“萬經”。

《道德經》分上篇《德經》和下篇《道經》該書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主題思想為“道法自然”,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

4、寫作背景

老子生於春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老子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鑑,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二、字正腔圓誦文本

1、自由誦讀,每人讀兩遍。

2、正音。

3、男女同學對讀。

文章句式整齊,大致押韻,讀之朗朗上口,易誦易記,體現了中國文字的音韻之美。對讀前,保持儀容整潔,端身正坐,收攝身心,心存恭敬。

男同學讀第一、三章,女同學讀第二、四章。

三、字斟句酌解文意

1、示範解讀第十一章。

原文: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户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關鍵字詞:

當其無,有車之用: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無"指轂的中間空的地方。

埏植:埏,和;植,土。即和陶土做成供人飲食使用的器皿。

户牖:門窗。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給人便利,"無"也發揮了作用。

翻譯:三十根輻條彙集到一根轂中的孔洞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

解讀:老子在本章裏論述了“有”與“無”即實在之物與空虛部分之間的相互關係。他舉例説明“有”和“無”是相互依存的、相互為用的;無形的東西能產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覺察。他特別把“無”的作用向人們顯現出來。老子舉了三個例子:車子的作用在於載人運貨;器皿的作用在於盛裝物品;房屋的作用在於供人居住,這是車、皿、室給人的便利。車子是由輻和轂等部件構成的,這些部件是“有”,轂中空虛的部分是“無”,沒有“無”車子就無法行駛,當然也就無法載人運貨,其“有”的作用也就發揮不出來了。器皿沒有空虛的'部分,即無“無”,就不能起到裝盛東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無法發揮作用。房屋同樣如此,如果沒有四壁門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採光、流通空氣,人就無法居住,可見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發揮了作用。本章所講的“有”與“無”是就現象界而言的,與第一章所説有“有”與“無”不同,後者是就超現象界而言的,讀者應注意加以區別。

2、合作探究其他三章。

按照第十一章的學習方法,學生自由組合,每四人為一組,每組探究一章。

要求:小組上台展示,其中一人朗讀,一人指出關鍵字詞並解釋,一人翻譯,一人分析解讀。

3、展示探究成果。

第二十四章

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關鍵字詞:

企:一本作“支”,意為舉起腳跟,腳尖着地。

跨:躍、越過,闊步而行。

贅形:多餘的形體,因飽食而使身上長出多餘的肉。

翻譯:踮起腳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邁起大步想要前進得快,反而不能遠行。自逞已見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為是的反而得不到顯昭;自我誇耀的建立不起功勛;自高自大的不能做眾人之長。從道的角度看,以上這些急躁炫耀的行為,只能説是剩飯贅瘤。因為它們是令人厭惡的東西,所以有道的人決不這樣做。

解讀:在本章裏,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説“自見”、“自我”、“自矜”的後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這些輕浮、急躁的舉動都是反自然的,短暫而不能持久。急躁冒進,自我炫耀,反而達不到自己的目的。本章不僅説明急躁冒進、自我炫耀的行為不可恃,也喻示着雷厲風行的政舉將不被人們所普遍接受。

四、探驪得珠賞技法

本文的説理方法:以喻説理,富有哲理

①善於通過觀察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從具體事物中概括出抽象的哲理;善用辯證對應的雙方來説理。

如作者連舉生活中的三個例子,用車轂、陶器和房屋説明世間萬物無不存在“有”和“無”的對立統一。“有”與“無”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②善用逆向思維,具有意想不到的開創性。

這一特點是指善於從常人思維的反面提出問題從而達到正面領悟的效果。如老子所説的“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就是其逆向思維的體現。

③行文簡潔凝練,句句警言,如歌如詩,顯出獨特的魅力。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等,寥寥數語,即從平凡的現象中反映出深刻的哲理。

五、你言我語談收穫

1、在《老子》中,幾乎通篇充滿了“不爭”的理念。如“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無尤”“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天之道,不爭而善勝”等。在今天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你怎樣看待競爭這一問題?

觀點一:競爭是一種客觀的現實存在。

亞當·斯密曾説過:“一種事業若對社會有益,就應當任其自由,廣其競爭,競爭愈自由、愈普遍,那事業就愈有利於社會。”好的競爭有利於加強人與人之間的團結和社會的和諧會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壞的競爭則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衝突甚至會導致社會的分裂、動盪。區分競爭的好與壞的標準,就是其是否符合社會規範和倫理道德的要求,以此為標準,儒家的思想家們提出了符合“禮”“義”標準的“君子之爭”,區別於只顧謀求一己之私利的“小人之爭”。我們應提倡“君子之爭”,拒絕“小人之爭”。

觀點二:過度競爭導致無序。

如果競爭沒有了法律和道德的約束,就會導致混亂。戰爭是這樣,經濟發展是這樣,人的生活也是這樣。人類進行軍備競賽,導致核武器氾濫成災;人類進行太空競賽,導致太空垃圾的“烏雲密佈”;而人類的物質佔有競賽,已使地球不堪重負……我們回過頭來,再聽聽老子説的“知足之足,常足矣”“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時刻提醒自己要在規範約束下進行有序競爭。

觀點三:“不爭之德”助不爭而勝。

老子所謂的“不爭”不是真的不爭,而是眼前不爭,是依託着“道”的無痕跡的爭,是為以後發展的爭,這是不爭之德的體現。天下之事,唯有不爭之德可以服人,唯有與人無爭才能立於不敗之地。這既是老子以柔克剛思想的體現,又表達了一種人格力量。縱觀滾滾紅塵,凡好爭者,終必是得而復失;而不爭者,則終是得而不失。德者自得,無德者不得。得失之理,唯在一個“德”字上。

2、《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提到“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荀子《勸學》中有“積土成山”“積水成淵”“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兩者有什麼不同?

結論不同。

荀子説“鍥而不捨,金石可鏤”,人要像蚯蚓那樣“用心一也”,雖然“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也要“上食埃土,下飲黃泉”,提出了積極進取的主張。

老子則主張“無為”“無執”,實際上是讓人們依照自然規律辦事,樹立必勝的信心和堅強的毅力,耐心地一點一滴去完成,稍有鬆懈,常會造成前功盡棄、功虧一簣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