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書憤》教案(人教版高二選修)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1.4W

教學目的: 

1、理解南宋陸游等愛國志士壯志難酬、年華空老、有心報國、無路請纓的悲憤情懷;

2、以《書憤》這首詩觀照整個南宋時代相類主題的詩詞;

3、學習知人論世、相互聯繫的詩歌鑑賞方法。

教學重點: 

1、《書憤》主旨的理解及表現手法的運用;

2、知人論世、相互聯繫的詩歌鑑賞方法指導。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愛國主題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源遠流長,“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是每一個愛國人士的情懷,每當國家面臨危亡時這種主題總會在詩壇上大放異彩。屈原、杜甫和陸游是有代表性的三個詩人。在屈原的作品中我們學習了《離騷》,杜甫的作品中我們學習了《蜀相》,今天我們學習陸游的《書憤》

 二、知人論世 

(知人)[投]作者介紹: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的詩今存9300首(“60年來萬首詩”)。他是我國文學史上存詩最多的詩人之一。其中詞作《釵頭鳳》和詩作《示兒》最能反映陸游一生的際遇。陸游一生有兩個始終沒有解開的情結。其一就是《釵頭鳳》所書寫的他與表妹唐婉的愛情悲劇。兩人傾心相愛,卻被其母生生拆散,這成為陸游一生刻骨銘心揮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歲高齡、唐婉離開人世四十多年以後,他重遊沈園,依然寫下了“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的深情詩句。其二就是《示兒》所書寫的“北定中原”這件讓他終生魂牽夢繞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少年時陸游就立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志向。他一貫堅持抗金主張,懷着 “一身報國有萬死”的犧牲精神,決心“掃胡塵”、“靖(平定)國難”,但在政治鬥爭中,屢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擠、打擊,使得他“報國欲死無戰場”。可是,他始終不渝地堅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1210),85歲的老詩人,抱着“死前恨不見中原”的遺恨,離開人世。臨終作詩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復失地。 (示兒) 陸詩的突出特點是“多豪麗語,言征伐恢復事”。(這首詩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論世)[投]  (結合書下注釋1)談談此作是詩人在何時、何地、何種境遇下所作?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游居家鄉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六十一,這分明是時不待我的年齡,然而詩人被黜,只能賦閒在鄉,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於世事多艱,小人誤國。於是,詩人悲憤之情便噴薄而出。 

三、朗讀課文

1、 學生試讀,教師指導朗讀。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的“那”讀上聲調,“那知”重讀。“中原北望氣如山”中“山”讀升調,讀出高山巍巍聳立之勢。“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語速稍快,語調激昂,顯其豪壯。“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讀,“已先斑”處讀降調,整句語調低沉,顯其沉鬱。“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中“真名世”“誰堪”重讀,結句降調。

老師範讀,學生再讀,朗讀是體味詩歌情味的重要一環,不可忽視。

四、課文內容理解。

1、藉助資料上的課文詞句疏通,學生自學。請學生朗讀課文詞句理解,學生質疑。

2、關於對“氣如山”的理解:資料註釋認為“中原北望氣如山”的“氣如山”是“北望被金兵佔領的大好河山,心中的鬱憤堆積如山”之意。你同意“氣憤堆積如山”這一説法嗎?

探討:理解成“氣憤堆積如山”只是就這一單個句子的理解,加上“北望被金兵佔領的大好河山”,所以“心中的氣憤堆積如山”,這樣的理解孤立地來看,似乎很有道理。但是聯繫上下句,它卻是説不通的。承上理解,“早歲哪知世事艱”也就是青壯年時期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收復中原這件事竟是這樣艱難,所以詩人北望中原,立下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宏圖大志,豪氣如山;承下句理解,“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書寫的正是早年宋軍在瓜洲渡和大散關與金兵作戰,宋軍大敗金兵、收復失地、大獲全勝令人鼓舞的兩大戰事,而作者也曾在此兩地親上前線,勘查地形,刺探敵情,所以後兩句是“氣如山”的具體表現,將報國願望和為之付出的努力渲染得更為具體、鮮明,故“氣如山”作“豪氣如山”理解更佳。詩人的報國壯志如山一樣雄壯,如山一樣堅定,如山一樣不可動搖。

五、詩中問題探討。

1、 詩題為《書憤》,就全詩來看作者因何事而“憤”,作者“憤”的根源又是什麼?

所憤之一乃“世事艱”。艱者,難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國、收復失地的事業,它究竟有多難?只舉同時代抗金英雄岳飛的遭遇可見一斑。抗金名將抱定“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的壯志,殺得金兵聞風喪膽、節節敗退,直歎“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可就是這樣一位抗金骨幹,卻正因為此被漢奸秦檜等民族敗類以“莫須有”之罪誣害而死,年僅三十八歲。報國不僅無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這難度似乎難於上青天了。

所憤之二乃“塞上長城空自許”之“空自許”。所謂“塞上長城”是指自己年青時以捍衞祖國、揚威邊疆的名將期待自己,認為自己就像萬里長城一樣,可以抵擋千軍萬馬。可是就詩人的經歷來看,年青時參加進士考試因位於秦檜的孫子秦壎之前而被出名,入仕以後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罷官,可謂壯志難酬、請纓無路。着一“空”字,沉痛之極。

所憤之三乃“鏡中衰鬢已先斑”。早年豪氣如山,以“塞上長城”自許,如今已兩鬢斑白,祖國山河依然破碎,廣大人民依然受難,自己卻歲月蹉跎,年華空老,壯志難伸。着一“已”字,悲涼之至。

所憤之四乃“千載誰堪伯仲間”。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復漢室、統一中國為其終身大業。他在《出師表》中寫道:“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話正説出了陸游的心事。有誰比得上寫作《出師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敵如虎、苟且偷安,沒有一個像諸葛亮這樣的人物來“獎帥三軍,北定中原”,收復大業,無人領軍。

這四憤--憤報國有“罪”、憤壯志難酬、憤年華空老、憤無人領軍,四“憤”的根源,其實全在於南宋朝廷“主和派”。因為他們是阻撓抗金救國的絆腳石,是絞殺愛國力量的劊子手。作者的“憤”中含“恨”,“憤”中含“悲”,“憤”而生“涼”,“憤”而生“歎”,從而形成了本詩沉鬱豪雄的風格。

2、 本詩主要表現手法。

(1)對比手法:詩中的“憤”,主要通過兩個對比表現出來。一是理想和現實的對比。詩人北望中原,豪氣如山。以塞上長城自許,然而世事多艱。理想被現實擊得粉碎。二是詩人早年形象與晚年形象的對比。早年氣壯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何等豪邁,如今對鏡自照,衰鬢蒼顏,歲月不居,年華空老!而這一切的根遠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詩人心中之“憤”焉得不湧上筆端?

(2)借古諷今:詩中對諸葛亮的高度頌揚,實則是對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憤恨。頌古在於非今,落筆千載以上,旨在千載以下。

六、拓展思考:

   《書憤》所反應的陸游“壯志難酬,年華空老”的人生際遇,無疑是一種悲劇,但是這種悲劇是他個人的悲劇,還是整個南宋時代所有抗金愛國志士共同的悲劇?聯繫同時代其他詩人詞人的作品回答。

七、研究討論,比較分析:我們就通過比較的方法進一步深入理解《書憤》和《蜀相》這兩首作品。 從以下幾個方面找出兩首詩的異同? 

相同點:1.背景:《書憤》和《蜀相》都作於動亂年代

        2.都借用諸葛亮事蹟表達情感。

同樣寫諸葛亮,角度不同,意境迥異。

杜甫表達的是對於諸葛亮命運的慨歎,一代將才最終功虧一簣,抱憾離世,留下的是昔人已逝,風采不再的曠古悲涼。

陸游作為一個失意的老者,在詩中表達了對於諸葛亮的欽佩和羨慕。欽佩諸葛亮的將才;羨慕諸葛亮遇到明主,得以大展宏圖,成就事業。

不同點:1.情感:《蜀相》是杜甫晚年之作 抒發了對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惋惜和不得重用的痛苦;陸游的《書憤》則表達了收復失地的壯志,抒發了壯志未酬 功業未成的憤懣

        2.寫作手法:

《蜀相》借樂景抒哀情“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書憤》用典(“塞上長城”句,詩人用典明志。南朝時劉宋名將檀道濟曾自稱為“萬里長城”。皇帝要殺他,他説:“自毀汝萬里長城。”陸游以此自許,可見其少時之磅礴大氣,捍衞國家,揚威邊地,捨我其誰?)、白描。(“樓船”(雄偉的戰艦)與“夜雪”,“鐵馬”與“秋風”,意象兩兩相合,便有兩幅開闊、壯盛的戰場畫卷。意象選取只用名詞不着動詞,純屬白描。) 對比(詩中的“憤”,主要通過兩個對比表現出來。一是理想和現實的對比。詩人北望中原,豪氣如山。以塞上長城自許,然而世事多艱。理想被現實擊得粉碎。二是詩人早年形象與晚年形象的對比。早年氣壯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何等豪邁,如今對鏡自照,衰鬢蒼顏,歲月不居,年華空老!)

        3.作品風格:杜甫 沉鬱頓挫(一三兩聯景仰和二四兩聯歎惋) 陸游 沉鬱豪雄(以憤為意脈, 句句是憤,字字是憤。感情沉鬱,但二三四句大氣磅礴,筆力雄渾)                                    

 6

 

蔡錦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