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佛門經文 > 三字經

讀《三字經》有感(集合15篇)

欄目: 三字經 / 發佈於: / 人氣:3.35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體會,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三字經》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三字經》有感(集合15篇)

讀《三字經》有感1

《三字經》中的“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這個故事講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洵,號大泉,小時候不想讀書,到了二十七歲的時候才開始下決心努力學習,後來成了大學問家。

我讀了後,從心裏佩服這個有耐性有決心的蘇洵,從而想到我自己,像蘇老泉上了年紀,才後悔當初沒好好讀書,而我現在年紀輕輕,更應把握大好時光,發憤讀書,才不至於將來後悔,並學習蘇洵的耐性和決心,對我將有很大幫助。

讀《三字經》有感2

今天我讀的是《三字經》。《三字經》裏面講:“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意思是:人剛出生的時候,本性都是善良的,只是在成長的過程中,學習環境不一樣,人性才有了好與壞差別。

所以我們小孩子都是很善良的,我們要與人為善,熱心幫助別人!

讀《三字經》有感3

昨天中午,我加班把《青銅葵花》這本書看完了。書的內容很感人,看到好幾個部分時,我都被感動地哭了。

書中講了一個叫葵花的小女孩兒從小就失去了媽媽,她的爸爸帶領着她來到了大麥地村。可是,爸爸在畫完葵花(大麥地種的葵花)獨自駕船過河時,一陣突如其來的龍捲風把爸爸捲到了河裏淹死了,幼小的葵花就這樣成了一個孤兒。最後,她來到了青銅的家。青銅的家很窮,雖然日子艱苦,但她卻很幸福。最後,兩個阿姨和青銅葵花市的市長把葵花接回了城市。青銅和葵花分開的那一瞬間,青銅會説話了,他大聲的喊着:“葵花!葵花!”

合上這本書,我從葵花聯想到了我自己。我自己可以説,比葵花幸福10000倍。葵花上學的錢是家裏人省吃儉用,賣蘆花鞋攢出來的。葵花知道,家裏人很辛苦,所以她不亂花錢,她還揹着家人自己乘坐一艘輪船到南方撿銀杏果按現在的説法就是打工。而我呢,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大手大腳地花錢。誇張一點兒可以説是揮金如土。上街買這買那,我要吃什麼,媽媽買,我要玩什麼,媽媽也買。葵花卻什麼東西也不敢買,反而自己還掙錢。

我真敬佩葵花,敬佩葵花不亂花錢的好品質。葵花不但不亂花錢,而且還很懂事呢!

葵花到了青銅家裏,從來不撒嬌,很體貼家人。家裏很窮,要做作業的時候,為了節省燈油,到夥伴家借燈光寫作業。夥伴們不讓借了,青銅就給葵花捉了很多很多的螢火蟲,放在一個瓶子裏,葵花接着螢火蟲的光寫作業。爸爸媽媽有時候批評她了,她也虛心接受,不犟嘴。最令人感動的就是奶奶得病了,葵花的心裏就出現了念頭,第一就是掙錢,第二就是在期末考試那天成績不考好,這樣就不用交學費,爸爸媽媽就可以把省下來的學費給奶奶當醫藥費。 我想一想,心裏實在有些羞愧。

葵花那麼懂事,那麼節約,我真需要向她學習學習。從今天開始,我要讓爸爸媽媽監督着我,我只買我需要的東西,不需要的東西一律不買!我一定要做一個像葵花一樣懂事的好孩子,珍惜我現在的幸福生活!

讀《三字經》有感4

這幾天我讀了《三字經》,書中的許多告訴讓我受益匪淺。在這些故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源源流長。

書中的每個故事、每一句話都深深地吸引着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這是我閲讀《三字經》裏的一句話。這幾句講的非常好,它告訴我一個深刻的道理:如果管教孩子管教得不好,是父母的過錯。老師如果教書不嚴厲,那是老師的懶惰。小時候不學習,將來長大想學也不行了。所以我深深感受到: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學習,長大後回報自己的父母與老師。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機的布來教子。孟子所以能夠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大學問家,是和母親的嚴格教育分不開的。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良好的環境對學生的成長是多麼的重要。

《三字經》不但是一本書,還是古代人們智慧的結晶,是文學的寶藏,是永不褪色的經典。它濃縮了中華上下幾千年的歷史,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一篇又一篇的寓意吸引着大家。快和我一起去讀這本好書吧。

讀《三字經》有感5

榜樣,指激勵大家學習的人或事物。在我身邊有許多榜樣,比如我的語文老師周老師,她一手工整的字,值得我學習;比如我的同學徐冠硯,他作業又快又好……但我最喜歡的榜樣是我讀的《三字經》。

《三字經》收集了我國從古到今的許多故事和知識,以三字經文的方式展示給我們,讀起來琅琅上口,裏面有教我們為人處世的,有教我們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等等。

這些故事藴含着深刻的哲學道理,生動而有教育意義。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講得就是孟母三遷以及孟子逃學後孟母剪佈教子的故事,長篇故事被濃縮為12個字,不僅十分適合我這個年紀的孩子,還告訴我學習既要有好的方法,還要有好的環境,最重要的做事要持之以恆,不能半途而廢。

《三字經》裏這樣短小,又藴含哲學故事又許許多多,給我樹立了許多榜樣,告訴我很多深刻道理,讓我受益無窮。

讀《三字經》有感6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三字經》,是我從小就已經會背的,至今仍然滾瓜爛熟。但不同的是,如今,我已經懂得了何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了。

每當我讀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時,我都會深有感觸。當我參加各種各樣的培訓、排練,覺得很累,很想放棄時,我都會想到這一句話。它使我明白到:如果我現在不努力學習,將來肯定不會有大的成就。所以,我每次都用這句話來鼓勵自己,讓自己堅持下去。也正因為有了它作為動力,才使我成為今天的多才多藝的我。

在我們學校,很多老師都説我很聰明。但在我心中,我覺得自己並不聰明,我所取得的所有成績,都應歸功於我至愛的媽媽。如果我沒有了媽媽十一年以來對我的幫助、教導和支持,我現在怎麼可能成為那麼出眾的孩子呢?古有孟母為其兒子“擇鄰處”,現如今,我的媽媽也是“子不學,斷機杼”。

“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悌於長,宜先知。”每次讀到這一段時,我都很慚愧,黃香九歲的時候就知道要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孔融四歲的.時候就知道要禮讓同輩,讓大的梨子給哥哥吃,自己吃小的。而我自己呢?都長這麼大了,也不會替父母親着想,還常常做出一些讓他們生氣、傷心或擔心的事情,真是丟人。

讀了《三字經》,我感覺我的知識豐富了許多。因為我從這些經文中,懂得了更多的人生道理,使我以後能夠做得更好。我覺得,《三字經》是一本能夠啟發和引導我如何做事,如何做人,讓我做得更加完美的好書。它似乎就在我心中,時時刻刻地提醒着我,指引我走向正確的道路,讓我感覺到,成功的人生路,就在我面前向我揮手。我知道,書常讀常新。我要常讀《三字經》,不斷領悟它的真諦,體會其中道理。待我領悟更多,體會更多之時,我離成功的距離就不遠了。當然,我也清楚,在這個過程中,我會遇到許多挫折,不過,我依然會頑強地面對,克服重重困難。我相信,成功,將屬於我!

《三字經》,是一本讓我終生受益的好書!

讀《三字經》有感7

《三字經》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蒙學著作,自問世以來,一向是中國兒童啟蒙的必讀書,影響極其深遠。《三字經》篇幅雖然短小,資料卻十分豐富,被譽為“袖裏通鑑綱目”。

《三字經》是燦爛的中華文化的精華,是國學經典之一。它易讀、易記、易解。《三字經》資料豐富多彩,有自然常識、有歷史故事、有道德常規、也有人生哲理。它教會我們知識,也教會我們做人做事,還教會我們要認真讀書以及如何讀書。

《三字經》中有這樣的詩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意思很清楚,一塊玉石不經雕琢是不能成為一件玉器只是一塊玉石。人不學習不明白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適宜什麼是不適宜。而“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意思是説:孩子小時應異常注重三個方面的學習:親近良師、親近益友,要學習禮貌懂規矩。

我十分喜歡“孟母教子”的故事。講的是孟子幼年因住在墓地附近,學了許多喪家哭泣的言語動作。孟母就把家遷到市鎮上,孟子便整天學着模仿商人做買賣。孟母又把家遷到了學堂旁,孟子最終學到了禮儀和文化知識。這説明環境對人的成長是很重要的。

《三字經》教導我們要孝順父母,要好好學習,友愛兄弟姐妹,禮貌待人,勤奮好學,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覺得我們應當要好好地學以致用,並且還要好好的傳承下去。

讀《三字經》有感8

《三字經》自南宋以來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它與《百家姓》、千字文》並稱為三大國學啟蒙讀物。《三字經》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來可謂是家喻户曉。其內容涵蓋了中國傳統的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和做人的基本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説,廣泛生動而又言簡易懂,真所謂“濃縮的是精華”。

我覺得《三字經》的作者-王應麟真的很厲害,竟然能寫出這麼完美的“詩經”。

《三字經》裏面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苟不教,性乃遷。這句話讓我知道了一個道理,如果小時候不好好教育的話,生來就有的善良等良好的本性就會慢慢的改變,人就會變壞。所以,我現在就要好好學習,特別要多學做人的道理,將來能成為一名對社會對他人有幫助的人。

《三字經》裏面還有許多知識和故事。譬如:一些朝代的建立和滅亡及其原因,一些皇帝和偉人的名字和功績,還有一些包含着深刻道理的小故事,如:“孔融讓梨”告訴我要孝敬父母,要尊敬長輩,還要好好學習等。

總而言之,《三字經》涵蓋了我們需要認識和學習的所有的領域和科目,讀了《三字經》就如讀了一本百科全書,作者把所有的知識都寫得一清二楚。

《三字經》這本書對後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怪不得古人都説“熟讀《三字經》,便知千古事”今天,我終於明白了它的道理。

讀《三字經》有感9

《三字經》是一本好書,因為她教會我很多知識,告訴了我很多名人故事,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讓我意識到:浩瀚宇宙,奇幻莫測。星辰鬥轉,風雲突變,山川升降,江河氾濫,花木生息,鳥獸遷徙,無不紛繁多變。人,作為萬物之靈,只有不斷探索學習,追尋那因果關係,理清那內在緣由,才能遵循事物發展規律,有效地改造世界,才能讓世界更加和諧美好。

“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此十義,人所同。”又叫我懂得: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君臣,這叫五倫。父慈,子孝,夫唱,婦隨,兄愛,弟恭,朋誼,友信,君敬,臣忠,稱為十義。若能做到,社會就安定,家庭也快樂了。我們中國人歷來重視禮儀規範,講究長幼有序,朋友同事交往,重情義講信用。像“桃園三結義”至今為人們津津樂道,交口稱頌。同學間,如不講信用,説話不算數,有誰樂意常來互往呢?

“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又使我知道:晉代孫敬和戰國蘇秦,他們沒有老師督促卻能自覺勤學苦練;晉朝車胤與孫康,他們雖然家境貧寒卻從不停止學習;漢代朱買臣及隋朝李密,他們身體儘管很勞累卻依舊發憤苦讀終成有用之材。這一個個歷史人物,怎不令我敬佩?如不好學上進,有何顏面見爹孃?我要學習,要無愧於自己!

諸如此類的“三字經”還有很多很多,當你打開扉頁,我想你也會愛不釋手,被其中描述的人物故事所吸引入迷,被其中藴含的豐富情感所感動流淚,被其中綻放的精神花園所留連忘返……不信,就試試!

讀《三字經》有感10

家務事,願承擔,

洗碗筷,掃庭院。

我的爸爸媽媽都在深圳。家裏只有我和奶奶起生活。

我從生下來就是奶奶帶我。其實我最愛的人是我奶奶。奶奶也最愛我。

我五歲的時候,讀學前班。看見奶奶做家務事很累,我就要幫助奶奶做。可是奶奶不讓我做。有次,吃完飯,我定要洗碗,奶奶就讓我洗了。

我搬來小凳子站在水池邊。學着奶奶的樣子,放些洗潔精,可是不小心放了很多,弄了水池的泡泡。奶奶看見了又氣又笑。

我讀年級的時候就已經六歲了。個星期天我坐在沙發上看《貝貝熊》的故事書。奶奶就在打掃衞生。我看見奶奶累得滿頭大汗。我就説奶奶讓我來拖地吧!奶奶連聲説:“讓開!讓開!”

我拿了張紙巾給奶奶擦汗。奶奶接過紙巾的時候,我就把奶奶手裏的拖把搶了過來。奶奶就到廚房做飯去了。

過了會,奶奶從廚房裏出來,看見我把沙發移向前,把沙發後面的地板拖得乾乾淨淨。奶奶豎起大拇指,站到我的前面,大聲説:“我的孫孫長大啦!我的孫孫長大啦!”彎下腰來重重的親了我口。還誇獎我是個熱愛勞動的好孩子。

讀《三字經》有感11

寒假期間,我每天都會抽出時間讀一遍《三字經》,然後再分段逐字逐句的去理解,每次都會有一些新感受,在反覆誦讀的同時,理解體會也在一點一點地加深。

《三字經》是中國傳統啟蒙讀物,雖然只有200多句、1000多字,但所包含的內容卻很廣博。它裏面的每三個字後面都包含着歷史、故事、做人準則等,靜下心來仔仔細細的琢磨品味每一字每一句,我發現它不但精闢,而且還非常“厚重”。經常誦讀確實能夠潛移默化的起到美化心靈、激勵志向的作用,《三字經》值得我們每個同學來了解它、感悟它。

《三字經》前面的部分,講了正確的教育方法及環境對人的影響,然後是學習、生活、社會交往當中必知的一些常識,中間部分是歷史方面的內容,後面部分講的是古代名人勤奮刻苦努力學習、學有所成的故事,最後以“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勵。”為結束句,勉勵人們要刻苦勤奮!

其中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段話讓我理解了父母和老師不斷督促教育我的良苦用心。以前,爸爸媽媽經常督促我抓緊時間學習,我卻滿不在乎,有時甚至有點反感,嫌他們太嘮叨。偶爾在學校犯了錯老師批評自己,嘴上不説什麼心裏卻有不服氣的時候,覺着沒什麼大不了的,卻沒有想到“苟不教,性乃遷”的道理。正因為一個人如果得不到及時正確的教育指導,即使有善良的本性,也可能被改變。所以無論是老師還是父母,都好像雕刻師一樣,在用他們的教導、督促努力讓我們成為最精美的“成品”。

從“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當中我真正懂得了什麼叫不恥下問,什麼叫學而不厭。孔子那麼有學問了,還肯拜七歲小孩項橐為師,這樣的勤奮,不放過任何一個求知的機會,確實為我們普普通通的人樹立了榜樣。想想以前自己有時遇到難題,馬馬虎虎不求甚解的態度,實在覺得有愧,真是太不應該了!

“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古代一個又一個學有成就的人的故事,讓我知道了知識是靠勤學苦練、日積月累得到的,要想為國家有大的貢獻,就必須勤奮!我決心今後一定加倍努力學習,爭取將來能為祖國做出更大的貢獻。

誦讀《三字經》不但讓我體會到了它語言韻律的精美,還擴大了知識面。我們中國人傳統的道德規範、積極向上的精神,也促使我不斷反思,激勵我更加勤奮!

《三字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我覺得不僅應該經常誦讀,更重要的是取其“精華”,豐富我們的精神生活,促進我們健康成長。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去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吧!

讀《三字經》有感12

朋友們,你們聽過“三百千”嗎?它是三本中華第一啟蒙讀物,分別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而《三字經》又位居其首,自然是最重要的了。令人發笑的是我第一次見識這本偉大的書,既不是在學校,也不是在家裏,而是在暑假的英語夏令營中接觸的。老師告訴我們《三字經》是我國古代歷史文化送給每個中國人的遺產。它短小的篇幅,藴含着許多深刻的道理,膾炙人口、廣為流傳。它深深地吸引了廣大人民,這不止是因為它有生動有趣的人物歷史故事,還有它本身富有的內涵。三字一句,兩字一韻,四句一組。讀起來琅琅上口。 它的詞藻樸實無華,並能夠深入淺出地瞭解到我國的歷史、文化和禮儀。

在文學講座課上,我們拜讀了這篇文章。我對其中一些句子的印象特別深刻,比如説 “首孝弟,次見聞。”,它的意思是: 一個人首先要學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愛的道理,接下來是學習看到和聽到的知識。我認為,智商很重要,情商更重要。 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是做人的基礎,否則,你就不是一個大寫的人,而是一個外表是人,內心冷酷的冷血動物。還有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包含的意義是: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玉器;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我想一個人的成才之路就像雕刻玉器一樣,玉在沒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頭沒有區別,人也是一樣,只有經過刻苦磨練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在告訴我們蠶吐絲來供我們做衣料,蜜蜂可以釀製蜂蜜,給人們吃。而人要是不懂得學習,以自己的知識來體現自己的價值,那就連小動物也不如了。

《三字經》告訴我們人類只有認識世界,才能改造世界。世界太大了。天空中的星辰和風、雷、雨、電,大地的山川河流、花草樹木、鳥獸蟲魚,而人又是萬物之靈。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運用掌握的知識去改造這個世界。人類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才能掌握前人留下來的知識,並以此來開拓更深、更廣泛的知識領域,不斷地改善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生活環境。《三字經》讓我懂得了為人處事的道理,瞭解了中華五千年的歷史與濃郁的文化底韻.在同時也讓我結識了五千年來的名人。《三字經》包羅萬象,真不愧為中華兒童第一啟蒙讀物!

朋友們,如果你還沒有拜讀過這本著作的話,趕快到書店解解眼饞吧!

讀《三字經》有感13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我讀過很多書,如:《三字經》、《弟子規》、《唐詩三百首》、《格林童話》、《愛的教育》、《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每一本書都 能開闊我的視野,豐富我的課外知識,更讓我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其中,令我感悟最深的就是《三字經》這本書。它不僅教會了我如何孝敬父母,更讓我一生受益匪淺。

《三字經》這本書中的“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是讓我感悟最深的一句話,它主要講在東漢時期,有一個小孩叫黃香,才九歲就非常懂得孝敬父母。每當夏天時,她便把枕蓆扇涼了,把蚊子趕跑了,才叫父母回來歇息。冬天時,黃香則自己躺在父母的牀上,用自己的體温把父母的被窩暖熱!每次讀到這裏,我的眼淚便像掉了線的珠子,嘩啦嘩啦地往下流,不只是被《三字經》裏的黃香所感動了,而是我想起了平日裏父母對我的愛。爸爸每日每夜在外地辛苦地打工掙錢,是為了什麼,不就是為了多掙點錢讓我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嗎?媽媽每天早上五、六點鐘起來給我們做早餐,叫我們起牀,當我們去上學時,媽媽又總會親切地對我們説:“路上小心點!”媽媽這樣辛苦為什麼?不就是為了讓她的兒女生活得更好一點嗎?父母為我們付出這麼多,我們無以為報,唯有好好學習,拿出最好的成績回報父母。

《三字經》這本書可以讓我們懂得很多做人的道理,讓我們將《三字經》這本書弘揚下去,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讓更多的人學習學習《三字經》吧!

讀《三字經》有感14

隨着錢文忠教授在《百家講壇》節目中講解《三字經》,學習國學的熱潮也悄悄興起。於是,我對照講解,開始認真閲讀起《三字經》這本古老卻經典的著作。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的兒童識字課本,是中國傳統的兒童啟蒙讀物,成書大約在九百多年前的宋朝。《三字經》一經問世,即廣為流傳,實際上成為全國通用的兒童教材,在和《百家姓》、《千字文》合稱的“三百千”中,僅有《三字經》被尊稱為“經”。三字經植根於傳統文化,以中國歷史為素材,講述了學習和教育的重要性。今日學習《三字經》對於我們來説同樣有着重要的意義,即學知識之前必先學道理。反映在今日的學習中,成績固然重要,德育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三字經》採用敍事和論理並舉的方法,運用很多的歷史典故,藴涵了我國古代人倫道德的許多精華,是一本學習中華文化不可多得的書。這本讀物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韻文極易成誦,資料包含了教育、歷史、天文、地物、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傳説,廣泛深動而又言簡意賅。

《三字經》也啟發了我們,當今家庭都僅有一個獨生子女,很多青少年社會問題的出現都是家庭教育不良或不嚴而造成的,《三字經》中“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還有“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等都説明了為人父母為人師的職責和嚴格要求學生的重要性。另外,此刻的獨生子女有很多嬌生慣養,以自我為中心,而《三字經》教導人們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書中説“香九齡,能温席”,“融四歲,能讓梨”。此刻好多家長只看重學習成績,而忽視了教導孩子如何做人。如果我們能從小好好學習《三字經》,那麼我們是否能更好地繼承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

讀了《三字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進一步加深了,進行中國經典文化的教育能夠陶冶情操,提高修養,弘揚正氣,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我覺得讀《三字經》、習《三字經》,把《三字經》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課堂中是十分有意義的,它既是民族知識的傳承、又是民族精神的發揚。

讀《三字經》有感15

《三字經》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的精華,也是我們中國人的國學。這個寒假我又仔細讀了一遍,從中學到了許多為人處事的道理。比如,孝順父母的”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意思是在黃香9歲的時候就已經十分孝順自己的父母。其實孝順父母是很簡單的事情,比如為爸媽倒杯水,給爸媽捶捶背,理解他們,聽他們的話,不讓他們操心,關鍵是用心學習,用自己的勤奮和上進來報答他們,他們一定會歡樂開懷的。

《三字經》,讓我長見識,明禮儀,伴我快樂成長。

Tags:有感 三字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