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佛門經文 > 三字經

讀三字經有感(精選15篇)

欄目: 三字經 / 發佈於: / 人氣:3.27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三字經有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三字經有感(精選15篇)

讀三字經有感1

三字經是一部流傳甚廣、家喻户曉的啟蒙讀物,他教育我們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禮貌待人、勤奮好學,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最近我專心的讀了一本書。

我特別喜歡讀“孟母三遷”的故事。“昔孟母,擇鄰處。”講的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孟軻,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家裏十分貧窮,但他的母親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對他的教育。他們最初住在墳地旁邊,見多了出殯的,孟軻就模仿着做喪事,孟母擔心這樣下去會影響孟軻的學習,就搬到集市上,於一家屠夫為鄰,可孟軻又模仿起殺牛宰羊來。為此,孟母又把家搬到學校附近。從此,孟軻就跟着私塾中的先生學習禮儀,學業不斷長進。孟母認為這裏的環境對兒子的成長有利,便長期定居下來。這説明環境對人的成長很重要,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

有了良好的環境,自身努力也很重要。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我們這些小學生,猶如一塊璞玉,玉不琢怎成器?我們應立鴻鵠之志,刻苦學習,長大要做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字經是讓我學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懂得了許多知識。你如果還沒有讀過這本三字經,我建議你去讀一讀,它一定會給你帶來無窮的收穫。

讀三字經有感2

一天,老師要我們買一本《三字經》讀,這時我心裏想《三字經》有什麼好讀,還不如動畫片好看呢!放學後,我無奈的來到了書店。

來到書店後,我找到了《三字經》,翻開一看,我的眼睛頓時定住了!我輕聲吟誦起來,人之初,性本善……讀起來朗朗上口,讀着讀着,我的肚子開始鬧起了空城計,我這才回家。從這以後,我每天寫完作業都不會去理會動畫片了,而是看《三字經》。我最喜歡“融四歲,能讓梨。悌於長,宜先知”這句,這是講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個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而我呢?要大人説才會讓,我真慚愧。以後我也要做一個有自知之明的好孩子。

《三字經》不但是古人智慧的結晶,也是我們小學生必讀的金典書呀!我也要刻苦學習,為着我的理想奮鬥!

讀了《三字經》後,我覺得它裏面含有一種要為學習“更上一層樓”、尊敬長輩、友愛互助的道理,從小就要立志進取、明理、有德、將來就會成為優秀的人。

讀三字經有感3

上二年級讀三字經的時候,我想:“不用讀,反正讀也沒用,我就沒有讀”。

當老師講起三字經的作用的時候,我的心裏感到一種説不出的傷心。後來,我就用心的讀,我感到三字經很好,對學習有幫助。

我讀完了以後,媽媽又給我買了一本《千字文》這本書。我又讀了《千字文》,感到我每天進步了一點點。

讀三字經有感4

這個學期我們讀了《三字經》,使我得到許多教育,讓我明白很多,學會做人。雖然每一句都很短,可悟出的道理很深。《三字經》講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也教育應該怎樣去做人。

《三字經》讓我知道許多東西,認識到許多。例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句話的道理是玉石不經過精雕細琢,是不能變成美玉的。人不勤奮學習,就不會懂得知識和道理,這句話讓我懂得為什麼要勤奮學習,現在很難找工作,要沒有知識和技術找不到好工作。還有一句講“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意思是一個人把螢火蟲裝進紗袋裏,以此照明看書,家雖貧窮,但從來沒有停止過讀書。讓我感受到他對讀書的熱愛,沒有燈,用螢火蟲當燈,家裏貧困,也堅持讀書,為了長大能成為有用的人才。還有一句“若樑灝,八十二。對大延,魁多士。”宋朝的樑灝到八十二歲才中狀元,當他回答皇帝的問題時,他的言論遠遠勝過其他人。我從中悟出,他一直努力奮鬥,有堅強的意志,八十二才中狀元,那時他已讀了好多書,回答的更深奧,更標準。

讀完了《三字經》我懂得了很多,每句都悟出一個道理,讓我對學習瞭解更深,更愛學習,也知道學習的樂趣,我剛開始不太愛學習,覺得太累,可當我讀完《三字經》,才知道重要性。突然我想起一句話“學習的根是苦的結出的果實是甜的。”有了知識才能找到好工作,以後的時代,不會學習那是文盲,也許還會成為眾人的笑柄。

我讀完《三字經》讓我理會很多,同時教育我很多,指給我一條光明大道!

讀三字經有感5

《三字經》相信大家都在小學階段讀過或背過,大家都有所瞭解,下面就談談我對它的理解和感悟吧!

《三字經》是一本歷史悠久的古代名書,是小學階段必備的課本。《三字經》主要告訴我們要尊敬師長,講禮貌,還要有孝心和愛心。其中,對我感悟最深的是: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段話,講的是母親把我生下來,不僅僅是要讓我們吃飽穿暖,更重要的是教育,如果父親沒有教育好我們,那就是父親的失責,同樣,我們一定要自覺學習,以後報答父母。相同,在學校裏,如果老師不把我們管嚴,那也就是老師沒有做好,但我們班的老師可好了,她上課嚴肅,下課就像朋友,感謝可敬的老師,您讓我們在快樂中收穫知識。還有, 玉不琢,不成器。我更喜歡這句話,是比喻一個人就像一塊玉,學習了,等於把這塊玉打磨,進行加工,就成為一個物器。相反,如果不學習,那塊玉等於碰也沒碰過,就是塊普通的石頭,沒有價值。最後:融四歲,能讓梨。這句話是我印象最深的,是説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梨讓給哥哥吃。他這種兄弟情誼,不自私的行為值得我們學習。其實,這種行為也可以用在生活當中,比如:不要為了一點小事而吵架,你爭我搶,而是要懂得謙讓,“退一步,海闊天空”這句話是好的。

《三字經》這本書給我的啟發是: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要認真並快樂地學習。同時,要有一顆感恩的心,來回報父母和老師,這不是在喊口號,我要一步一步用實際行動做好,要做個“沒有我,地球就不轉了的人。”

讀三字經有感6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我在幼兒園時就搖頭晃腦地背過《三字經》,那時根本不解其意,只是為了得到老師的一句你真聰明;只是為了得到同學一陣震耳欲聾的掌聲;只是為了得到媽媽一個熱吻而去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而今卻不同了,上小學三級的我漸漸懂事了,慢慢地也從中悟出點道理。

特別是對“犬守夜,雞司晨。苟不學,曷為人。”感受頗深。在老師的幫助下我知道《三字經》是宋朝王應麟寫的。這句話意思是:狗在晚上能為人們看家守門,公雞天明剛亮的時候能夠為人們報曉。如果一個人不知道學習,怎麼有資格做人呢。瞭解這句話的意思後,我慚愧極了。雞狗都能為供養他們的主人盡心盡力的工作。而家中小皇帝的我,為所欲為,沒人敢不服從我的命令,一天好吃好玩的應有盡有,來到學校就是為了和小朋友玩,從不知學習的重要性。這不連雞狗都不如嗎父母那麼寵愛我,起早貪黑地拼命掙錢,為得不就是讓我好好學習,將來成為有用的人嗎

“怎麼有資格做人呢。”我不太懂,但我知道我現在還小,只要能幫助父母幹些力所能及的事,不讓父母操心,儘自己所能好好學習。學習好了父母就會開心,開心了父母就不會生病,不生病就不會老去。所以我要好好學習。不要做一個雞狗都不如的壞孩子。

讀三字經有感7

人剛生下來的時候原本都是善良的、好的。如果性格品質、行為習慣好的話大家都會接近你和你玩兒;如果行為習慣是壞的話,那麼大家就不會接近你和你玩兒。

這就是我對‘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的感悟。

讀《三字經》有感

今天我看了一個動畫片的名字名字叫三字經裏的故事,故事講得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人叫周楚,他原來沒有媽媽,而且他還一直欺負別的小朋友。十年以後,別人稱她三惡之一,於是周楚把其他兩惡都除掉了,皇上把他升為將軍,於是周楚好好的為人們幹事。

人之初,性本善,告訴我們人本來都是善良的。

讀三字經有感8

真正去開始讀以至去背誦《三字經》是幼兒園老師教了女兒之後,女兒會背一小部分,問我,我不會,當媽媽的我也不甘示弱,於是從網上下載了完整的一套三字經。閒暇之時,隨手翻閲,細細品味,其味無窮。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讀後竟愛不釋手,感歎自己幼時沒能閲讀之,真是一個很大的遺憾。《三字經》讓我對先人博大精深的文化遺產有了更為直觀的認識,對作者廣博的學識、高深的概括能力和宏觀把握能力肅然起敬,為古代教育者獨特的教育方法深深折服。

通過努力,《三字經》現在已背誦了三分之一。有時我做飯、洗衣的空檔也在背,發自內心快樂的學習,真的被裏面的每一個精駭的字當中所藴藏的天文地理,歷史的概括、做人的哲理所傾倒。儘管求學中耳聞過《三字經》及其中的少量名句,但是從來不曾全文通讀過。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古國的文明博大精深,浩如煙海。儘管由於作者所處時代的人們對世界的認識有一定的侷限性,成書於封建時代的書籍難免會夾帶一些封建思想的糟粕,但這並不影響《三字經》成為我們特別是兒童學習中華文化和文明不可多得的入門之書。據資料介紹,《三字經》最初版本是由南宋學者王應麟所作,後來在千百年的流傳中,被許多人增補加工,形成了多個版本。《三字經》是中國近800年來流傳最廣的'啟蒙讀物,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入兒童道德教育叢書。

《三字經》中一些句子是從古代儒家經典中演化而來的,較好地表達出中國古代傳統教育思想的精華。許多名言警告,已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為人、勤學、處事、交友、行為的座右銘。關於為人,如”首孝弟,次見聞“;”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長幼序,友與朋“;關於教子,如”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關於勸學,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苟不學,曷為人“;”勤有功,戲無益“等,可謂金玉良言。

吸取全面的知識營養,方能成就全面發展的人。從這個角度而言,《三字經》可謂是一塊“全營養飴糖”。説它“全營養”,是因為《三字經》語言極其簡練,內容卻非常豐富,包括人生哲理、教子、勸學、常識、道德、禮儀、經書和借鑑等,擇其要而去其枝葉,勘稱”袖珍而濃縮的百科全書“。比如常識篇,天文地理歷史自然藝術生物等等,幾乎囊括了當時人們已認識的各類主要知識。説它是”飴糖“,一是指其”口感“舒適,全文結構謹嚴,文筆自然流暢,深入淺出,講求押韻,朗朗上口,非常適合兒童包括成人背誦識記;二是指其具有”緩釋“功能,對兒童而言,識記後未必能全面理解,卻能指導其日後的學習,並隨着年齡的增長和學識的增多逐步理解它;三是指其具有回味豐富的功能,即使對於理解了其內容的成人而言,也是常讀常新,百讀不厭。

《三字經》作者具有非凡的概括和語言表達能力,這從其對歷史的表述中便可見一斑。文中對於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的變遷,寥寥三百餘字,卻集其要點和精華,讓人耳目一新,頗有登高遠望、一覽眾山小的感慨。如”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寥寥48個字,卻包含了夏商周三代的先後順序、”三王“所指、三個朝代的開國君王、延續時間,以及從夏朝開始摒棄禪讓、王位世襲等豐富的知識。回想自己從小學到大學一直都在學習中國歷史,卻仍然對於各個朝代先後順序、重要歷史事件、延續時間等顛三倒四或者一知半解,真是感慨萬千。

《三字經》雖然重在傳道,但是並非枯燥説教,而是結合了大量的歷史人物和故事,如孟母三遷,孔融讓梨,黃香孝父,孔子拜師,趙普讀《論語》,公孫弘抄書,孫敬頭懸樑讀書,蘇秦錐刺股讀書,孫康映雪讀書等。這讓人在學習中添了不少樂趣,也讓讀者理解為人、處事、求學、交友等的道理有了更為直觀的體驗。

真誠向大家來推薦這本書,因為它值得你一讀。

耳邊又傳來女兒背誦《三字經》的聲音,真是一種莫大的幸福……

讀三字經有感9

在五月份下旬,我認真地讀了《三字經》,發現它還真的是耐人尋味呀!

《三字經》向人們講述了古代人們做人的準則,是一本非常具有啟示性的書。我就從其中獲得了很大的收穫。

比如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從中我知道昔孟母為了兒子的學習,不斷更換他們居住的地方;如果兒子還不學,就讓他懸樑刺股,可真是個好母親!

還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從中我知道玉如果不雕琢,就稱不上是玉器;人如果不學習,就不會長知識,這對現代社會的人們有多大的幫助啊!

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跟《三字經》沾邊的事,比如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儘早地成材,不停的轉學,直到找到一所他認為好的學校為止。這不跟昔孟母,擇鄰處。一樣嗎?

現在的小孩,也一點也不如古代的小孩。古代的小孩九歲就能幫父母暖被,四歲就能讓梨;而我們卻穿父母的,吃父母的,甚至花父母的,有人一點也沒想回報父母。真是有天壤之別。

《三字經》是古代人們智慧的結晶,它流傳至今,仍給人們帶來巨大的成就!我喜歡《三字經》!

讀三字經有感10

每逢節假日,媽媽都會帶我到書店去看書,然後挑一本有意義的書,為我買下來,讓我回家讀。前段時間媽媽為我買了一本《三字經》。我隨手捧起,大聲地吟誦起來:“人之初,性本善……”我的耳畔彷彿迴盪着幾百年前,私塾裏周而復始的誦讀聲。

媽媽告訴我説,《三字經》自南宋以來,已有九百年的歷史。它是一個萬花筒,包羅萬象,把“歷史、地理、人物、天文、詩書、禮樂、教育、哲學”以三個字為一句的形式展現給讀者,可以稱得上“學一書而通萬卷!”我迫不及待地翻開它華麗的書頁,去品味它獨特的風味。

閲讀着,收穫着,我愛不釋手,很快就把它讀完了。

合上《三字經》,那一個個富有節奏感的句子依然在我的腦海裏不斷閃現。“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三字經》讓我愛不釋手,因為它讓我懂得了學習的真諦。“玉不琢,不成器,子不學,不知義。”其含義為一塊玉石只有經過精心雕琢才能成為一件精美絕倫的玉器。其實人也是一樣,需要在磨礪中成長,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幼不學,老何為。”其含義為小時候是學習最好的時光。因此,我們要趁年少時勤奮學習,不斷地探究書中的奧祕。讀書必須知道:“學則智,不學則思,有不滿,則進步。”意思是説求知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成長,從每一個角落,任何一個地點,尋找學問,尋找答案。

厚厚的《三字經》中我最喜愛的一句是“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句話告訴我:對於學習,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專一。即“一心不能二用”。是啊,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為什麼有成績好壞之分呢?仔細想想最根本還是自己的心思問題,是不是花心思學習了,是不是“用心專一”了。當機會從身邊溜走的時候,要想想當時為什麼不用心一點兒呢?

在這本書中,我還學到了很多知識。比如説:做人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要尊敬父母,要有堅強的意志力和奮鬥力,要有高尚情操。

《三字經》,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是文學的寶藏,它陪伴着我成長,成長……

一本好書,一生經典!

讀三字經有感11

這學期我讀了《三字經》,書中的許多故事讓我受益匪淺。在這些故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源源流長。

書中的每個故事、每一句話都深深地吸引着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這是我閲讀《三字經》裏的一句話。這幾句講得非常好,它告訴我一個深刻的道理:如果管教孩子管教得不好,是父母的過錯。老師如果教書不嚴厲,那是老師的懶惰。小時候不學習,將來長大想學也不行了。所以我深深感受到: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學習,長大後回報自己的父母與老師。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講的是:從前,孟母為了給孟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曾三次搬家。孟子不好好學習,孟母生氣地割斷織布的紗線,告訴他要好好學習。它使我想到了爸爸媽媽,他們也像孟母一樣,為了我的學習更上一層樓,又是給我買點讀機,又是給我買寫字桌。從前,我不理解爸爸媽媽的苦心,認為買給我的東西是理所當然的,所以也不知道珍惜,當我貪玩的時候,父母説一下我,我還會不服氣,認為他們不該限制我的自由。學了《三字經》後,我終於明白父母為什麼這樣——是希望我好好學習,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字經》不但是一本書,還是古代人們智慧的結晶,是文學的寶藏,是永不褪色的經典。它濃縮了中華上下幾千年的歷史,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一篇又一篇的寓意吸引着大家。快和我一起去讀這本好書吧。

讀三字經有感12

今天,我讀了《三字經》。

我特別喜歡讀“孟母擇鄰”的故事,“昔孟母,擇鄰處”,講的是孟子幼年時,因住在墓地附近,學到了許多喪家哭泣的語言動作。孟母就把搬到大街附近,孟子便怎天模仿商人吆喝做買賣。孟母又把家搬到學堂附近,孟子終於學到了禮儀和文化知識。這説明環境對人的成長很重要。

“玉不琢,不成器。子不學,不知義”。我們每個小學生猶如一塊沒磨的玉,玉不磨,怎能成玉呢?我們應刻苦學習,長大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字經》是本好書,大家一定要多讀讀。

讀三字經有感13

一天,我學着老夫子的樣子,倒揹着書,又津津有味的背起《三字經》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背到這兒,我的眼睛濕潤了,我彷彿看見在大熱天裏才9歲的小黃香顧不得擦去臉上的汗水,正用扇子使勁地給他爸爸扇着枕蓆,想讓勞累了一天的父親回來睡得涼快些;冬天,大雪紛飛,天寒地凍,小黃香沒有了媽媽,家裏又沒有火爐,他只能用自己的身體温暖被窩,讓爸爸暖暖和和地入睡。

“孝於親,所當執。”孝敬父母,理所當然,可我都11歲了,我孝敬過父母嗎?我左思右想,恐怕只有為那次幫媽媽洗碗,勉強算得上“孝於親”。倒是媽媽天天為我洗衣、做飯,忙個不停,碰到天氣變化,不是為我送衣服就是為我送雨傘。一到暑假,為了我這個寶貝女兒,一日三餐都得做可口的飯。我真慚愧呀,我比黃香大兩歲,居然沒有好好盡過一次孝,不行,我得給媽媽放一次假,表現表現!

“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我口中唸唸有詞,“該準備個什麼節目呢?”看到時間快中午了,“對了,媽媽每天中午為我做飯,還要炒菜,多累呀!我就學做飯!”説幹就幹,我立刻忙開了。

媽媽來到廚房,見我臉上都是汗,心疼地説:“欣茹,天太熱,還是讓媽媽來炒菜吧,你管好自己的學習就行!”“不。媽媽,我要給你放假!”“放假?”“對!給我一次機會嘛!不就是放一次假嗎!”説服媽媽後,我在廚房裏又忙活起來,一會兒,幾個簡單的菜就做好了,我學着媽媽平時的樣子叫道:“肚子餓了吧,快吃飯!”“遵命!”媽媽笑呵呵的答道。

吃過飯,媽媽剛站起來收拾飯桌,我又趕緊把媽媽按住:“媽媽,我鄭重宣佈,從現在起,我給您放大假了,祝您假期愉快!我上崗幹活了!”説完,我就哼着三字經,收拾起碗筷來。

讀三字經有感14

第一次讀先生解讀的《三字經》,是在09年的早春。相對43集的節目容量,書薄得似乎有些離譜。隨手翻開一章,讀起來倒也流暢。起身倒兩杯水的功夫,便已經讀到了“敬請期待下冊”的字樣。並沒怎麼在意,也就任書躺在地上不去理會,和《三字經》的第一次親密接觸,結束的有些隨意了。

從厚厚一堆書中又翻出這本先生解讀的《三字經》,是在讀過之後的兩三週。那時的北京城依舊裹在層層疊疊的寒冷裏,偶爾會有陽光從偌大的玻璃窗外探進來。窩在牀頭讀《芒果街上的小屋》:童年、老屋、浮雲、瘦樹、棄貓……忽然有些嫉妒起遙遠的墨西哥少年,可以伴着這樣美好温暖的文字一起長大。於是我又翻開《小王子》,企圖從中尋找些什麼作慰藉,但原本百看不厭的它,卻始終也沒能喚起心頭哪怕一星半點的共鳴。而《三字經》的出場,像個適時的闖入者,更像是個歡快的吉普賽舞者,帶着我穿越了屏風相隔的迴廊,走近那段有着番薯和麥芒味道的童年時光。

帶着回溯童年時光的願望第二次翻開這本書,多了些謹慎的、厚重的儀式感:認認真真從序言開始,逐字逐句讀下去。從性本善到習禮儀,從説仁義到經子通,回憶一點點暈染鋪展開來,小時候跟着媽媽一起認字唸書的快樂亦慢慢湧現。我知道這一次,是太大的滿足了。

正如《小王子》是寫給大人們看的童話一樣,先生這本解讀《三字經》,於我更像是一條通往童年的小路,崎嶇、且並不很明朗:荊棘叢生之後開闊的世界,像是在等待有心之人的一步步試探和挖掘,而和多年前那個緊緊攥着布娃娃、羞澀的不知如何開口的自己相遇,更像是探險路上偶遇友善的陌生人,拍拍彼此的肩膀,再輕歎一聲,哈,原來你也在這裏。

我想所謂好書應該如此:看得到編者字斟句酌的用心,更有着一條為讀到它的人提供的出口,那些因書而生的懷舊、快樂、激烈、震撼、憤怒、甚至隻字片語的默契感,通通能由這樣一個出口發散開去,像是一次高強度運動後酣暢淋漓的快感,身體所有器官熱切的迴應着,無數個新的自己被分裂出來,舊的自我亦在逐漸脱離……合上書的一刻,仿若新生。

而先生解讀的《三字經》正是這樣的書:讓你無法不再生渴望重回童年的心,且不知不覺的蹲下來,和年少的自己説説話,然後滿足的離開。

讀三字經有感15

今天,老師要我們去買《三字經》,我想這《三字經》有什麼好看的,竟然要買,那就去書店看看。 放學了,我到了書店找到《三字經》看了看,着才知道,原來《三字經》這麼好,這麼多令人學習的知識文化。我拿起這本書,去付錢付完錢後,我飛快地跑回家,津津有味地看起《三字經》來。

每天放學回家,學完作業,不看好看的動畫片而是看知識豐富的《三字經》反正一看空就看《三字經》,看完了又看我要看到我能背得很熟的時候。

其中我最喜歡看香九齡能温席,因為黃香九歲失去母親,一直都是和父親相依為命,幫父親幹很多家務,夏天黃香用扇子把牀扇涼了,才讓父親入睡,冬天,黃香同自己的身子把牀睡暖和了,才在讓父親入睡。黃興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我也要向他一樣孝順父母,幫父母做家務,以優秀的成績來報答他們。

同時這也讓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要小聲和父母説話,不能大叫大嚷,也不能為了一件小事而影響父母,要做一個懂事,孝順父母的好孩子。也讓我明白了要多讀書,少玩電腦,看電視,要努力學習,這樣才能,懂得更多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