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植物作文 > 樹作文

舒婷《致橡樹》原文及賞析

欄目: 樹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28W

橡樹根本是北方的,木棉根本是南方的,這兩棵樹永遠不可能在一起,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舒婷《致橡樹》原文及賞析,歡迎大家閲讀。

【作者簡介】

舒婷,原名龔佩瑜,1952年出生,福建省泉州人,當代女詩人。1969年下鄉插隊,1972年返城當工人。1971年開始寫詩,1979年開始發表詩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聯工作,從事專業寫作。主要著作有詩集《雙桅船》、《會唱歌的鳶尾花》、《始祖鳥》,散文集《心煙》等。

舒婷是朦朧詩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詩注重自我表現,追求心靈的自由,詩作貫穿着以個性和人道主義為核心的人生憂患意識和社會批判意識,表達了對現代社會人的處境的關懷。她的詩富於想象,而且刻意有新的創造,能在一些常常被人漠視的常規現象中發現尖鋭深刻的詩化哲理,在藝術表現上往往採用暗示、局部或整體象徵的手法,注重詩歌意象的組合,由意象羣構成整體性的詩歌象徵結構,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闡述的餘地,從而給詩歌帶來了朦朧美、含蓄美、彈性美。

【詩歌原文】

我如果愛你——絕不像攀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愛你——絕不學痴情的鳥兒

為綠蔭重複單純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長年送來清涼的慰藉;

也不止像險峯

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這些都還不夠!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雲裏。

每一陣風過

我們都互相致意,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

你有你的銅枝鐵幹

像刀、像劍,也像戟;

我有我紅碩的花朵

像沉重的歎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

彷彿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堅貞就在這裏:

愛——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詩歌賞析】

《致橡樹》,是她的一首優美、深沉的抒情詩。詩人別具一格地選擇了“木棉”與“橡樹”兩個中心意象,將細膩委婉而又深沉剛勁的感情藴在新穎生動的意象之中。它所表達的愛,不僅是純真的、炙熱的、而且是高尚的,偉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撥動着人們的心絃。

詩人以橡樹為對象表達了愛情的熱烈、誠摯和堅貞。詩中的橡樹不是一個具體的對象,而是詩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徵。因此,這首詩一定程度上不是單純傾訴自己的熱烈愛情,而是要表達一種愛情的理想和信念,通過親切具體的形象來發揮,頗有古人託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樹是高大威儀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並且有着豐富的內涵——“高枝”和“綠陰”就是一種意指,此處採用了襯托的手法。詩人不願要附庸的愛情,不願作趨炎附勢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樹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詩人也不願要奉獻施捨的愛情,不願作整日為綠陰鳴唱的小鳥,不願作一廂情願的泉源,不願作盲目支撐橡樹的高大山峯。詩人不願在這樣的愛情中迷失自己。愛情需要以人格平等、個性獨立、互相尊重傾慕、彼此情投意合為基礎。

詩人要的是那種兩人比肩站立,風雨同舟的愛情。詩人將自己比喻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樹身旁跟橡樹並排站立的木棉。兩棵樹的根和葉緊緊相連。詩人愛情的執著並不比古人“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遜色。橡樹跟木棉靜靜地、堅定的站着,有風吹過,擺動一下枝葉,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們兩人世界的語言,是心靈的契合,是無言的會意。

兩人就這樣守着,兩棵堅毅的樹,兩個新鮮的生命,兩顆高尚的心。一個像勇敢的衞士,每一個枝幹都隨時準備阻擋來自外面的襲擊、保衞兩人世界;一個是熱情的生命,開着紅碩的花朵,願意在他戰鬥時為其吶喊助威、照亮前程。他們共同分擔困難的威脅和挫折的考驗;同樣,他們共享人生的燦爛,大自然的壯美。

詩人要的就是這樣的偉大愛情,有共同的偉岸和高尚,有共鳴的思想和靈魂,紮根於同一塊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詩歌以新奇瑰麗的意象、恰當貼切的比喻表達了詩人心中理想的愛情觀。詩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組合都代表了當時的詩歌新形式,具有開創性意義。另外,儘管詩歌採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詩的語言並非難懂晦澀,而是具有口語化的特徵,新奇中帶着一種清新的靈氣和微妙的暗示,給人以無限的遐想空間。

【名家點評】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張德明:舒婷代表朦朧詩裏温柔的一面,代表愛與美。《致橡樹》強調愛情世界中個體精神獨立的重要性,使這首詩代表了那個時代的女性的心聲。

濰坊科技學院副院長張子泉:此詩運用了抒情主體擬人化這一表現手法。抒寫對象明為橡樹,實為木棉。寫法上又獨闢蹊徑,不直接描繪木棉外貌的秀麗挺拔,而用了一連串精妙的比喻從各個角度反襯木棉的種種品格、信念和抱負,接着從心理和性格上加以刻畫,這樣就從四面八方、裏裏外外飽滿地表現了木棉對橡樹的愛情。在藝術表現上,這是把反映式變為表現式的寫法,顯得更為濃縮、凝練、概括、集中。另外,詩人改造了傳統的賦、比、興的手法,避開了鋪敍,加入了現代詩常用的內心獨白方式,更易表達抒情主體的主觀感受。

課外擴展:《致橡樹》賞析

《致橡樹》賞析1

朦朧詩產生於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詩明白如話的特點,內容含藴雋永它強調詩人的自我意識,往往藉助象徵比喻錯覺幻覺等手法,變詩的單一形象為多層次的意象迭加,給詩蒙上了一層朦朧的色彩,給人以獨特的審美感受代表詩人有舒婷北島顧城等。

舒婷的詩,構思新穎,富有濃郁的抒情色彩;語言精美,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致橡樹是她的一首優美深沉的抒情詩它所表達的愛,不僅是純真的炙熱的,而且是高尚的,偉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撥動着人們的心絃。

這首詩主要運用了象徵的表現手法,運用了比喻排比對偶反覆對比等修辭手法詩人表達的愛情觀與傳統的愛情觀的最大的區別在於,作為愛的雙方必須保持人格的獨立與平等,尤其作為女性更應強調自身的尊嚴與價值,而不能成為男性的附庸這其實是新時代覺醒了的女性所發出的吶喊。

致橡樹熱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詩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獨立的姿態深情相對的橡樹和木棉,是我國愛情詩中一組品格嶄新的象徵形象這組形象的樹立,完美地體現了富於人文精神的現代性愛品格:真誠高尚的互愛應以不捨棄各自獨立的位置與人格為前提這是新時代的人格在性愛觀念上對前輩的大跨度的超越這種超越出自向來處於仰視攀附地位的女性更為難能可貴詩歌對愛情理想的歌唱高揚,樹立在極有思想含量極有力度的否定之上真正的愛情應該熱愛雙方的人品橡樹的形象象徵着剛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紅碩的花朵的木棉顯然體現着具有新的審美氣質的女性人格,她脱棄了舊式女性纖柔嫵媚的秉性,而充溢着豐盈剛健的生命氣息,這正與詩人所歌詠的女性獨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為表裏。

在藝術表現上,詩歌採用了內心獨白的抒情方式,便於坦誠開朗地直抒詩人的心靈世界;同時,以整體象徵的手法構造意象(全詩以橡樹木棉的整體形象對應地象徵愛情雙方的獨立人格和真摯愛情),使得哲理性很強的思想意念得以在親切可感的形象中生髮詩化,因而這首富於理性氣質的詩卻使人感覺不到任何説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豐美動人的形象所征服 詩歌從橡樹與木棉的意象構成中合理地引申出對人與人之間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時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獨立這種道德理想。

詩歌中有肯定與否定,對偶與排比,長短句的交錯使用,使語言靈活多變有兩行相對,隔行相對,正對反對工對寬對,使詩歌錯落有致,顯出對稱美同時也使詩歌的語言凝練鮮明優美和諧自然富有節奏感詩歌的形式美恰好與內質美相結合,使致橡樹閃爍着迷人的藝術光彩。

《致橡樹》賞析2

《致橡樹》是一首優美、深沉的抒情詩。詩歌中抒情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以橡樹為對象,採用內心獨白的抒情方式,坦誠、開朗地傾訴了自己愛情的熱烈、誠摯和堅貞,表達了愛的理想和信念。全詩感情色彩強烈,又具有清醒的理性思考,藴含着豐富的社會內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全詩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否定傳統的愛情觀。詩歌借用一系列自然物進行象徵類比,對攀附(“凌霄花”)和單方面奉獻(“險峯”)這兩種以一方的壓抑、萎縮和犧牲為愛的前提的愛情觀,作了深刻的否定。詩人從現代女性覺醒意識出發,利用詩中的意象,使自己爭取女性尊嚴、獨立地位、人格價值的.決心躍然紙上。第二部分正面抒寫理想的愛情觀。強調這種愛必須有獨立的、與對方同等的地位和人格;這種愛,有堅實的根基和感情的的交流;這種愛允許保持自己獨立的個性;這種愛能同甘共苦,終身相依。這種富於人文精神的現代愛情觀顯示了詩人對新型愛情觀和人生價值的嚮往與追求。

詩歌以整體象徵的手法構造意象,以橡樹、木棉的整體形象對應地象徵愛情雙方的獨立人格和真摯愛情,一方面使得哲理性很強的思想、意念得以在親切可感的形象中生髮、詩化;另一方面使作品的題旨不侷限於愛情的視野,從橡樹與木棉的意象構成中同樣可以合理地引申出人與人之間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時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獨立這種道德理想。

詩歌大量採用整齊勻稱的語言形式,它們在字、音、義上嚴格對應,在行上寬泛對應。既有古典詩歌的整齊劃一,又有新詩的自由奔放,表現了詩人既繼承傳統又不拘泥於傳統的詩風。

舒婷,原名龔佩瑜,1952年出生於福州石碼鎮。1969年下鄉插隊,1972年返城當工人。1979年開始發表詩歌作品。1980年調至福建省文聯從事專業寫作。主要詩集有《雙桅船》、《會唱歌的鳶尾花》、《始祖鳥》等。

舒婷對詩進行了大膽的探索,通過感覺聯想創造出獨特的時空體驗。她讓你聽到“旋律”的色彩,看到音符的流動。她巧妙地使用“通感”,讓詩更富有含義,也更富有個性。《致橡樹》是舒婷詩歌的代表作品。

可以説,《致橡樹》是舒婷愛的宣言,也是她對愛的最好詮釋。

在這首詩裏,詩人告訴我們,愛是平等的。“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而不是“攀援的凌霄花”,借對方的“高枝炫耀自己”;也不是“痴情的鳥兒”,為對方“重複單純的歌曲”;也不像“泉源”,常年給對方“送來清涼的慰藉”;更不像“險峯”,增加對方的“高度”,襯托對方的“威儀”。因為這些都是不對等的愛。

詩人告訴我們,愛是誠摯的、堅貞的。“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藹、流嵐、虹霓”。

《致橡樹》賞析3

中國人的夫妻關係,大概進入父系社會便進入“妻以夫貴”和“青藤纏樹”狀態。在古老的生產力低下的男耕女織時代,由於天生的身體條件的差異,導致了男人們佔據了家庭乃至社會的主導地位,女人們的主要職責便是打理家務,相夫教子。那樣老舊的時代,女士們對這樣的地位只有麻木地默認順從,即使偶有質疑或些許反叛也一定會被定為大逆不道。

時光的腳步走進二十世紀,東西方文化的逐步交融碰撞,使得一些進步人士開始思考和質疑,於是有一些女子大膽拋掉男人強加給自己的裹腳布,再也不願做男人的依附,勇敢地走進社會,和男子們一起承擔社會各項活動。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偉人以及他所領導的共產黨大力提倡解放婦女,男女平等,更使得廣大婦女從只能是相夫教子的無知婦孺和供達官貴人觀賞的藝術玩物到主宰社會的中堅力量,從而使她們的社會地位家庭地位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廣大婦女揚眉吐氣,終於可以和男人們平分秋色,各撐半邊天了。

然而,數千年封建文化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廣大婦女雖然在政治地位上獲得瞭解放,但思想深處那種對男人的依賴是不可能徹底根除的,即使是在今天,依然有很多婦女的心中懷揣着“學得好不如嫁得好”的糊塗理念,把美好的未來寄託在自己的另一半身上。而舒婷在《致橡樹》中卻用獨具的慧眼和女性特有的敏感對這種男女關係進行了徹底的否定。她以為,男女之間(戀愛之中的,我以為也應該包括婚姻家庭之中的男女)應該各自相對獨立,比肩而立,而不該像凌霄花那樣攀援別人炫耀自己;也不該像對綠茵不停歌唱的小鳥和常年送來清涼慰藉的泉源那樣一廂情願,也不該以犧牲自我為代價,做增加別人高度的險峯,來換取一份可憐的愛情。因為今天的女性早已不是昔日的那種弱不禁風小腳女人。我們應該和男人一樣比肩而立,你是一顆高大挺拔的橡樹,我就該是一株冠紅如血的木棉,你有你“像刀像劍又像戟”的“銅枝鐵幹”,我有我的“像沉重的歎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般的“紅碩的花朵”,我們都該有自己獨特的魅力,用自己各自的能力一同去“分擔寒潮、風雷、霹靂;共享霧靄、流嵐、虹霓。”愛情需要人格平等、個性獨立、互相尊重傾慕、彼此情投意合,並且“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無疑,橡樹象徵着具有陽剛之美的男性,他不僅偉岸高大挺拔,還要堅強堅韌,頂天立地的撐起男子漢那片天地;而與他比肩而立的木棉樹則代表着新時代的女性,那紅碩的花朵不僅具有女性的豔麗和柔美,更像一支巨大的火炬,熱烈奔放,活力四射。

朦朧詩,多數我都讀不懂,當然這該怪我才疏學淺,但舒婷的這首《致橡樹》我不但讀懂了,而且也很喜歡。朦朧詩是否都那麼朦朧我不敢妄自揣摩,但這首朦朧詩的意象卻是那樣的鮮明,將橡樹和木棉樹以人格化,來表達作者心中的理想化的人格,這樣的朦朧詩更容易讓大眾接受和喜愛,否則朦朧得大家都不知道説什麼寫出來還有什麼意義呢?

另外,關於戀愛和婚姻中的男女關係我還想説一點題外話,傳統的“青藤纏樹”、“夫唱婦隨”這種男尊女卑固然對廣大女性不公,但矯枉過正似乎也與我們的社會、我們人類的未來沒有什麼好處。試想,女尊男卑了,女人失去了温柔嬌美的本色,變得比男人更陽剛了,這世界還有男人了麼?因此我覺得既要確立男女地位的平等,又要承認男女身體條件的不同而導致的分工不同,各自把自己承擔的那份角色扮好,家庭也和諧了,社會也和諧了。

前蘇聯作家高爾基這樣讚美女性:“沒有陽光,花不茂盛,沒有愛情,就沒有幸福;沒有婦女,就沒有愛;沒有母親,就沒有詩人,也沒有英雄。”這世界正是有了女人的柔美和男人的陽剛才有了偉大的愛情,所以無論男人還是女人,在保證地位平等的情況下,請不要丟失你特有的性別美。

《致橡樹》賞析4

舒婷發表《致橡樹》以後四年,又有《神女峯》面世。《致橡樹》通過“木棉”對“橡樹”的傾訴,表現了對獨立平等、既尊重對方存在又珍惜自身價值的愛情觀念的呼喚。而《神女峯》則更多地表現出對愛情婚姻中“正統”道德的反思與批判。

詩歌由巫山神女峯觸發的靈魂驚悸寫起。神女峯凝結着許多內涵不同的愛情故事,而這首詩主要取意於宋玉的《高唐賦》和《神女峯》。兩賦寫楚懷王夢中親倖了巫山神女,神女便樹立了永遠忠貞於他的志節。懷王死後,他的兒子襄王和宋玉遊巫山,神女雖一度對宋玉萌生愛意,又被襄王苦苦追求,卻終於理性戰勝情慾,毅然表示要永遠忠於懷王,不再與別人戀愛。沿着這一邏輯,民間傳説又補充了神女日夜凝望懷王,日久化為石柱,成了人們萬世景仰的偶像等內容。於是,神女峯便成了不嫁二男、貞節重於生命的文化標本。

詩歌一開始就展現的意向是;:船到神女峯前,遊客們向石像揮舞起各色手帕,對這一偶像狂熱的崇敬,表現出在傳統道德的強大磁場中,人們思維習慣和感情趨項的頑固慣性,然而覺悟者還是有的,她收回揮舞的手臂,捂住眼睛搽拭淚水——她分明覺察了神女偶像的可悲性。人們離去後,她繼續苦苦思索:那麼多女人總是通過苦守貞潔來追求一種道德價值的實現,她們熱衷於把美麗的夢想安排在一條可怕道路的盡頭。她們的悲慘充斥着社會生活和神話故事,以致悲劇“代代相傳”,被鑄造成道德楷模,被鋪設成文化傳統。多麼可悲。

“但是,心/真能變成石頭嗎?”這是困惑,更是質疑:那神女,那許多的婦女,本來有着鮮活的生命和正常的需求,怎麼能甘心變成石頭呢?她們為着一個沒有價值的期待,錯過許多俯拾即是、本該屬於自己的幸福機遇。多麼荒謬。

下文的“金光菊”和“女貞子”是巫峽中的常見植物,它們聚湊成迎船而來的“洪流”。它們生機蓬勃,自由活潑,體現着生命屬於自己,應由自己支配的哲理,啟發人們拋棄那為“規範”而生活的舊的倫理枷鎖。

最後兩句,指出“神女”們為了一種道德虛榮,在寂寞痛苦中掙扎,甘做一個毫無意義的展覽品,實在不值得,不如步入世俗生活,向心愛的人傾訴心聲,宣泄委屈,這才是幸福。詩人吟詠至此,已把貞節觀這副壓抑婦女幾千年的沉重的十字架徹底掀翻、打碎,收到剷除夢魘、大快人心的效果。

《神女峯》的藝術特色首先表現在觀察角度的新奇和剪裁生活的精當。對於一個困擾人們幾千年的老問題,詩人讓一個自然奇景和文化勝蹟來承載,可謂獨具法眼、另闢蹊徑。而問題的展現,又是憑藉遊船上一個剎那間的生活片段。詩人一按靈感快門,便攝取了巨大的時空,使一瞬間的情景,迴盪着一串千年浩歎,映照出舊道德的黯淡與新道德的閃光。

其次是善於把具有鮮明反差的意象組合在一起,如眾人狂熱的歡呼與一人憂傷的思索,對遠天夢想的眺望與對眼前幸福的錯過,懸崖上可笑的千年展覽與俯在愛人肩頭上痛哭的酣暢淋漓。這種組合,使形象更加鮮明,更能突出問題的悲哀與沉重。

另外,詩人的映襯手法與象徵手法也是很出色的。衣裙在風中飄動,既是以動襯靜,突現思索者雕塑一般的佇立,又是以動襯動,暗示她心靈的激烈顫抖。“浪濤高一聲低一聲”,象徵着悲劇故事的“代代相傳”。而“金光菊與女貞子的洪流”既映襯貞節主義的陳陋,又象徵着新道德的覺醒。這些手法的運用,增強了詩歌的藝術感染力。

讀完這首詩,感到詩人對中華文化中的一個千年痼疾思索得那樣深沉,鍼砭得那樣中肯。它象一支憂傷而又悠揚的調子,能洗滌人的心靈,激發人的頓悟,併為道德重塑提供了一個驚世駭俗的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