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知識文庫 > 專業資料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教學12篇)

欄目: 專業資料 / 發佈於: / 人氣:2.83W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

一、三年級數學的教學方法

1、聯繫實際,引發學生的興趣。

眾所周之,小學生的思維受成長所限,認識感知實際知識需要一個過程,培養其興趣,尤其重要,特別是抽象的數學問題,更是如此。那麼,如何就其特點,結合實際,引發興趣,為他們搭建認知橋樑的方法就顯得較為重要了。

2、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過程中,學習環境的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力是不可忽視的,為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是無可非議的。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首先,應從教師的自身做起,教師要主動參與其中;其次,要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正確引導他們認識學習的重要性,領悟到自己不僅是學習的主人,更是終身學習的主人;最後,可以通過自辦班級學習報、定期辦好黑板報、組織學生寫好數學日記、開展好數學興趣小組的活動、實施“超市式”數學作業、定期開展出色作業展、組織學生參加各類數學競賽、做好培優補差工作等形式,為學生創建一個平等、和諧、民主、愉快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3、創設操作性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根據小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特點,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一些以學生活動為主,對一些實際問題通過自己動手測量、演示或操作,使學生通過動手動腦獲得學習成效,既能鞏固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養創造精神。

4、創設遊戲性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根據數學學科特點和小學生年齡特點,設置遊戲性情境,把新知識寓於遊戲活動之中,通過遊戲使學生產生對新知識的求知慾望,讓學生的注意力處於高度集中狀態,在遊戲中得到知識,發展能力,提高學習興趣。例如,在課堂訓練時,組織60秒搶答遊戲。教師準備若干組數學口答題,把全班學生分為幾組,每組選3名學生作代表。然後由教師提出問題,讓每組參賽的學生搶答,以積分多為優勝,或每答對一題獎勵一面小紅旗,多得為優勝。學生在遊戲中,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不少有用的知識,有力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教學12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對於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那要怎麼寫好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教學12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直觀感知四邊形的特徵,能區分和辨認四邊形。

2、數學思考:在觀察比較、動手操作等活動中,根據四邊形的特點對四邊形進行分類。

3、問題解決:通過使用交互式電子設備多種功能,讓學生找一找、圈一圈、説一説、畫一畫、拼一拼等動手操作、小組討論活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學習精神。

4、情感態度:通過情境圖和生活中的事物進入課堂,感受生活中的四邊形無處不在,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四邊形的特徵,能辨別四邊形。

教學難點:對四邊形的分類,瞭解不同四邊形各自的特徵。

教學過程:

一、生活引入,激發興趣

1、師:播放學校的一段視頻,讓學生欣賞,這是什麼地方?在學校平面圖中你能找出幾種平面圖形?(學生從中找一找圖形,一邊圈畫一邊彙報。)

2、師:在我們的校園中,同學們找到了這麼多的圖形,可見平面圖形在我們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今天我們共同來認識一種圖形──四邊形。

(板書課題:四邊形)

二、初步感知,發現特徵

師:同學們,你們想像中的四邊形應該是什麼樣的?(指名回答,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

師:看,數學王國裏有這麼多的圖形。把你認為是四邊形的圖形圈出來。請學生上台展示。

師:觀察,我們找出的“四邊形”有什麼特點?(在小組內説一説,學生彙報、互相交流。)師根據學生的彙報,結合圖形得出:四邊形有4條直的邊,有4個角,教師板書。

師:請多個學生完整地説出四邊形的特徵和全班齊讀,進一步鞏固學生的感知。

師:這些圖形為什麼不是四邊形?

師:從信封中取出一個圖形(露出一個角)猜一猜是不是四邊形?(兩個特例)為什麼是四邊形?為什麼不是?你能把他變成一個四邊形嗎?(學生彙報)

生活中我們見過許多四邊形,現在又知道了四邊形的特點,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體表面的形狀是四邊形。(學生彙報)

三、動手操作,互動交流

1、學具袋的四邊形進行分類(學生獨立操作)

2、還有不同分法嗎?(小組交流)

學生彙報,並説理由。

(1)按角分:長方形、正方形、直角梯形一類(有直角);菱形、平行四邊形一類(沒有直角)。

(2)按邊分:長方形、正方形、菱形、平行四邊形一類(對邊相等);梯形一類(對邊不相等)。

(3)按邊分:正方形、菱形一類(四條邊都相等);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一類(四條邊不都相等)。

(4)小結:師:你們分的好極了,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那到底什麼樣的圖形是四邊形?(學生彙報)

3、畫四邊形。

請在下面的點子圖上畫出幾個不同的四邊形。説一説這些四邊形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4、拼四邊形。

第1列和第3列的同學任取一塊七巧板,第2列和第4列的同學取一塊七巧板想辦法和1、3列同學拼成一個四邊形。

四、巧做練習,拓展延伸

1、判一判:製作闖關遊戲,鞏固四邊形的知識。

2、數一數:讓學生仔細觀察所給的圖形中共有幾個四邊形。

3、走迷宮:“小猴找桃”

你能幫小猴穿過迷宮嗎?經過的路必須是四邊形!讓學生畫出小猴的行走路線,再次讓學生對四邊形有個更清晰的認識。

五、反思評價,昇華提高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2

課題:

數學廣角——搭配問題

教學內容: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112頁例1及練習中習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簡單搭配現象,通過觀察、猜測、實驗等數學活動,提出不同的搭配方案。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滲透符號化思想,以及有序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教學重點: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搭配方法,並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怎樣搭配可以不重複、不遺漏。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金色的秋天即將過去,一隻蝴蝶在草原上忙碌,它要幹什麼呢?

原來它是受了智慧老人的差遣,要去給百變小櫻送一封信。小櫻會不會讓我們看信的內容呢?

噢,是智慧老人邀請她到數學城堡去呀!

二、討論合作,探究搭配方法

1、嘗試猜想。

小櫻帶了2件上衣,3件下裝,如果她每天都想有不同的搭配方法,她可以不重複地穿幾天?

2、思考討論。

(1)引導思考:用2件上衣和3條下裝搭配,到底有多少種不同的搭配方法呢?你可以想一想、畫一畫、甚至算一算,用最簡便的方法把各種穿法快速記錄下來。

(2)獨立思考,嘗試表示。

(3)小組交流:把你的想法在小組內交流。教師巡視,參與指導小組活動。

3、展示彙報:現在哪組來彙報?你們是怎麼想的?用什麼方法記錄的?請不同表示方法的學生在實物投影上展示説明,其他學生評價。

預設學生的方法可能有:

(1)數字表示;

(2)文字表示;

(3)符號或圖形表示:

(4)計算。

4、觀察比較

(1)剛才我們展示了這麼多表示辦法,你覺得它們有什麼共同的特點呢?

小結:經過剛才的討論我們發現,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有兩種思路:一種是先定衣服,再配下裝,第一件衣服可以配3天下,第二件衣服又可以配3天下裝,一共有6種搭配方法;另一種方法是先定下裝,再配衣服,第一條下裝可以配2件衣服,第二條下裝也可以配2件衣服,同樣地第三條下裝又可以配2件衣服,一共也是6種搭配方法。可見我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課件演示)

(2)剛才同學們還想出了這麼多記錄的方法,你最喜歡哪一種?為什麼?

看來有順序地連一連、排一排能幫助我們不重複、不遺漏地把所有的搭配方法找出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像我們剛才説的穿衣服時不遺漏、不重複、有序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數學問題——搭配問題。

板書:搭配

5、拓展延伸

(1)如果小櫻想在數學城堡裏待一星期,她能不能做到每天都有不同的穿法?那該怎麼辦?

(2)請你幫她增加一件上衣或者一條下裝,想一想有幾種不同的搭配方法,用你最喜歡的方法把它們記錄下來,然後和同桌交流。

請不同方法的學生彙報,其他學生評價。

如果在前面學生沒有想出用算式的方法,在這裏教師可適當引導,使有能力的學生初步感知。

6、感知提升

如果帶4件衣服,3條下裝一共有幾種搭配方法?如果5件衣服,4條下裝呢?6件衣服,6條下裝呢?

三、綜合應用,解決實際問題

1、密碼門

帶好行裝,小櫻來到了數學城堡,哎呀,數學城堡的門是密碼門,她是頭一次來,不知道密碼,怎麼辦呢?

這時智慧老人告訴她,密碼是一個兩位數,十位上是2、4、9中的一個,各位上是3、6、8中的一個,密碼可能會是哪些兩位數呢?你能幫助小櫻把所有的情況都羅列出來嗎?

學生獨立嘗試、彙報評價,教師板書。引導學生得出兩種不同的有序思考的方法:先定十位上的數字,再配個位上的數字;先定個位上的數字,再配十位上的數字。

2、選定路線

小櫻進了城堡的門,智慧老人要她到數學樂園去找聰聰和明明,她有幾種不同的走法呢?

先指導學生看懂圖,學生在書上畫一畫,小組內互相説一説,討論交流。指名展示彙報。

3、拍照

小櫻到了數學樂園,見到有幾個小朋友爭着要和聰聰、明明拍合影呢,他們每人都要和聰聰、明明單獨拍照,小櫻的魔杖能拍10次,夠嗎?

如果小櫻也要和聰聰、明明各拍一張合影呢?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

教材第132~133頁第4~7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會讀、寫分數,知道分數各部分名稱,會初步比較兩個簡單分數的大小。

2、會計算簡單的`分數加減法。

【教學重點難點】

讀、寫分數,比較兩個簡單分數的大小。計算簡單的分數加減法。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這節課複習分數的初步認識。通過複習要進一步認識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會讀寫分數,知道分數各部分名稱,會比較兩個簡單分數的大小,能熟練計算簡單的分數加減法。

二、複習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

1、(1)做期末複習第4題。

(2)説一説每個分數表示的意義。

(3)以為例,説一説分數各部分名稱,並説明分子、分母各表示什麼?

(4)用分數表示圖中的空白部分。

2、做期末複習第5題。

(1)學生做在書上,米、米表示什麼?

(2)補充練習:

7分米是()米;56分米是()米。

6釐米是()米;28釐米是()米。

3、做期末複習第6題。

(1)學生練習指名板演。

(2)説—説○、○是怎樣比較的?

4、在()裏填上合適的分數,再比較它們的大小。

三、簡單的分數加減法

1、(1)做期末複習第7題。

(2)補充練習

2、(1)甲乙兩個工程隊修一條鐵路。甲隊修了這條公路的,乙隊修了這條公路的。兩隊共修了這條公路的幾分之幾?

(2)小明從家到學校路程是千米,他已走了千米,還剩多少千米?

學生列式計算,指名板演。

四、全課總結

這節課複習了什麼內容?你認識了分數哪些知識?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4

教學內容:

本冊教材第68~69頁的例1和做一做,練習十五的第1~3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整百等多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並能正確的進行口算;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遷移類推的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2、使學生經歷整十、整百等多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的形成過程,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性。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對學習數學知識的情感。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髮現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並正確進行口算。

教學難點:

發現、歸納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孕伏鋪墊

1、口算:6×49×35×39×78×57×54×86×8

2、①6個十是多少?10個十是多少?150是幾個十?

②8個百是多少?10個百是多少?1200是幾個百?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主題圖。同學們,今天老師帶你們去遊樂場玩,高興嗎?

(1)出示第68頁主題圖。誰能説説你從圖中都看到了什麼?(指名彙報)

(2)出示:坐旋轉木馬每人2元,9人要多少錢?

①、組織學生列出算式,師板書:2×9=18

②、學生獨立解決,然後集體訂正。

(3)出示:坐旋轉木馬每人2元,10人要多少錢?

①、學生獨立列出算式,教師板書:2×10

②、思考算法:列式後獨立計算,然後在小組裏交流自己的想法。

學生彙報:

a、可以先算9個2的和是18,再加上一個2是20,所以2×10=20;

b、轉化成我們以前學過的加法,10個2相加是20,所以2×10=20;

c、第三種想法非常巧妙,根據乘法的意義,也可以把2×10看成是2個十,因為2個十是20,所以2×10=20。這種方法口算得很快。

(3)出示:坐碰碰車每人3元,20人要多少錢?你會列式嗎?

①、組織學生列出算式,師板書:20×3=

②、思考:20×3=?同學們先自己獨立地想,然後在小組裏交流自己的想法,學生進行班內交流。

可能出現以下幾種想法:

a、因為3個20是60,所以20×3=60;

b、因為2×3=6,所以20×3=60;

師:你覺得哪個方法快又好?我看我們班的同學都非常棒,算出了得數,還能講出道理。這就是今天我們學習的內容——口算乘法。(板書課題)

2、總結規律:

師:遊樂場的小松鼠要請大家幫忙了。

出示:2×4=20×4=200×4=2000×4=

同桌交流:怎樣算?然後彙報。

師:你發現了什麼規律?(學生討論,彙報)

小結: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數,計算時先看作表內乘法計算出積後,看整十,整百,整千數末尾有幾個0,就在積的末尾添上幾個0。

三、反饋練習

1、賽一賽:看誰口算的又對又快!

10×410×610×820×440×6

60×8300×4500×6700×81000×9

2、幫一幫:幫售貨員阿姨解決問題。

出示教科書71頁2題、3題主題圖。

提問:你從這幅圖中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

學生獨立列式口算。

3、找一找:找到自己的好朋友。

要求:整十數乘一位數,積是240的乘法算式。看誰寫得多!

240=()×()=()×()=()×()=()×()

四、全課總結:

師:同學們你們在遊樂園玩得高興嗎?在高興的同時你又學到了哪些數學知識呢?怎樣進行口算乘法?在口算乘法時你準備提醒你的同學注意哪些問題?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建立1噸的重量概念。

2、學會換算質量單位。

3、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這些質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認識重量單位噸,建立1噸的重量概念。

教學難點:

學會估計生活中的物體的質量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探索新知

1、猜一猜物體的質量

(1)老師手裏握着一枚胸花,讓學生猜一猜,老師手裏有什麼,並估測它的質量。

(2)、猜一猜老師約有多重。

(3)、再猜一猜一頭牛媽媽、一匹馬爸爸、一頭豬姐姐、一隻熊哥哥約重多少千克?

2、講故事

師:這些動物們都住在美麗的森林村,森林村是在一條河岸上,這條河,河水很清,在河對岸也有一個村莊,這個村莊住着白兔、小猴等動物。

3、認識噸,建立1噸的質量概念。

師:

(1)牛媽媽、馬爸爸、豬姐姐、熊哥哥能一起過橋嗎?請同學們打開書,翻到第十一頁,看第十一頁的例6。

(2)各學習小組議一議,這四隻動物能一起過橋嗎?為什麼?

(3)彙報;

4、小結:

(1)噸是比千克大的質量單位。

(2)1噸=1000千克

5、請學生説一説生活中什麼東西大約重1噸。

二、單位名稱之間的換算

1、讓學生獨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

2、彙報

3、總結單位名稱的換算方法。

三、鞏固、運用新知

1、讓學生説一説用噸作單位的物品有哪些?

2、獨立完成練習三的第一題和第二題。

3、指導學生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題和練習三中的第三題和第四題。

四、全課總結:

説説這節課你認為自己表現得如何,你有什麼收穫?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通過“猜測—實踐—驗證”,讓學生經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過程,感受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理解並掌握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規律。

2、能對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進行描述,結合具體情境,能對某些事件進行推理,知道其結果可能性的大小。

3、獲得一些初步為數學實踐活動經驗,並在和同伴的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

感受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理解並掌握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規律。

教學難點:

通過動手操作,分析推理,得出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規律。

教學過程:

一、遊戲激趣,談話引入(飛鏢)

1、引出“可能”

今天老師要請大家一起玩個遊戲,你們喜歡嗎?(出示轉盤)

請兩個學生上來比賽,猜猜誰會贏?

教師小結:剛才這兩位同學在沒有比賽之前,我們是不能確定他們的輸贏情況,在這種不確定的情況下,可以用“可能”來描述。(板書:可能—不確定)

現在誰能用可能一次來説説他們兩個的輸贏情況。(XX可能會贏,XX可能會輸,從不同角度説説)

2、引出“不可能”、一定

比賽開始,規則每人投5次,等到第一位同學投完第5次,隨機再讓學生猜猜他們的輸贏情況,並説説理由。從而引出“一定”、“不可能”

(板書:(一定——確定)

(不可能——確定)

3、小結:剛才我們所講到的“可能、不可能、一定”它是判斷一件事情會不會發生的三種情況。其實像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生活中還有許多,有些事情它可能發生,有些事情它不可能發生,而有些事情則一定發生,下面的事情請你用“可能、不可能、一定”來説一説。

4、練習(課件出示)

(1)小紅説:“出生到現在我沒有吃過一點東西。”

(2)太陽從西邊出來。

(3)吃飯時,有人用左手拿筷子。

(4)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

5、教師説學生用手勢進行判斷。

(1)兩個因數相乘,積是兩位數。

(2)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商是兩位數。

(3)一個人身高10米。

(4)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

二、操作活動探索規律

1、出示活動要求

(1)每人摸3次,摸的時候要按順序,不能搶。

(2)摸之前將棋子搖一搖,任意摸出一個,小組長記錄是什麼顏色,然後把棋放回袋子再摸。

(3)小組長統計一共摸了幾次,白棋幾次,黑棋幾次。

2、小組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2、彙報摸球情況

請各組的組長彙報你們組的摸球情況。(師將學生的摸球的情況統計在記錄表中)仔細地觀察這個表格,你發現了什麼?

3、猜猜袋子裏裝有什麼顏色的棋子,以及兩種棋子數量的多少。

4、驗證猜測結果

5、師小結:通過再一次的實驗證明,可能性的大小與什麼有關?(數量)數量

多的可能性就大,數量少可能性就少。那麼兩者的數量相等或差不多時,它們的

可能性就差不多了。

三、生活應用

我們掌握了可能性大小的規律,利用它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

1、現在我們再來玩玩這個飛鏢遊戲吧(請兩位學生上來)

(1)猜猜他們兩個投在那個地方的可能性大一些

(2)學生投了幾次之後,猜猜誰贏的可能性大一些(隨機察看情況)

2、定分

老師這兒有一個沒有定分的飛鏢,請你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你覺得如何定分最合理?

3、摸獎

瞧,元旦馬上到了,一百商店舉行摸獎活動,規定凡是摸到白球均可獲得價值100元的精美禮品。你會選擇那一隻摸獎工具箱。(説説你的理由)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能結合具體的情境初步認識分數,知道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幾份,每份都可以用幾分之一表示,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能讀、寫分數。

2、學會運用直觀的方法比較分子都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

3、體會分數來自生活實際的需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進一步激發對數學的好奇心和興趣。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出示秋遊圖,把每種食品都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到多少?用拍手錶示。

二、認識幾分之一、操作深化。

1、直觀操作、初步感知。

老師演示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問:半個可以用什麼數表示?

揭題:認識分數。(板書:認識分數)

小結:把一個蛋糕平均分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貼)

2、操作理解,深入認識。

老師這裏有一張長方形紙,你能折一折,並塗出這張紙的1/2嗎?

學生活動。

這些折法都不同,為什麼每份都可以用1/2表示?

師:雖然折法不同,但他們都把這張長方形平均分成了2份,所以每份都是它的1/2。

3、辨別判斷,鞏固認識。

下面哪些圖形的塗色部分也可以用1/2來表示?

4、聯繫生活,豐富認識。

想想看,在生活中1/2還可以表示什麼呢?

看來: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5、認識幾分之一(5分)

認識了1/2,你還想認識幾分之一呢?(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你想試着折一折、塗一塗,表示出你想認識的幾分之一嗎?

(小組活動:表示出圓、長方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幾分之一)

彙報:説説看你表示的是幾分之一?你是怎麼表示的?

每人向同組的小夥伴介紹自己表示的分數。

小結:把一個物體或者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幾份,每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

6、教學各部分名稱及寫法。

7、用分數來表示一些圖形的塗色部分:想想做做1

誰來説説看圖1的塗色部分可以用哪個分數來表示?圖2呢?説説看為什麼能用1/6表示?圖3圖4

8、感受幾分之一與1的關係:想想做做3

請大家看屏幕,把一張紙條全部塗滿顏色用1來表示。

隨着電腦的演示,讓學生猜猜看:現在塗色部分是這張紙條的幾分之一?

觀察一下從中你能想到些什麼呢?

小結:同樣長的紙條,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三、自主探索,比較大小

1、實驗:(每小組有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

實驗:用兩張同樣大小的紙片折一折,塗一塗,表示出它的1/2、1/4,再比一比它們的大小。

小結:1/2大於1/4

2、猜想

那請你猜一猜,1/8和1/2、1/4比一比大小怎樣?

你是怎麼想的?

3、驗證

用另一張同樣大小的紙片折一折、塗出它的1/8,和它的1/2、1/4比比,看看我們的猜想正確嗎?

小結:通過實驗我們驗證了自己的猜想:平均分成的份數越多,表示每一份的分數就越小。

4、想想做做第5題。

四、全課小結

1、回顧一下,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麼?你還有什麼疑問嗎?

2、找分數:其實分數就在我們身邊,讓學生在熟悉的教室中尋找分數。

3、小結:生活中的分數還有很多很多,我們要做有心人,善於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生活,大膽猜想,勇於探索,相信同學們會有更多的收穫。

4、介紹分數產生的歷史。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8

教學內容:

北師大數學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認識圖形》中的第一課時《認識角》。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實際,經歷從實際物體中抽象出角的過程,直觀認識平面圖形的角,初步發展空間觀念。

2、結合直觀操作活動,瞭解比較角的大小的方法。

教學重點:

讓學生初步地認識角。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探索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教具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三角板、活動角。學生準備三角板。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一年級的時候我們已經學過了很多的平面圖形,你還記得嗎?知道的請大聲説出他們的名字。(教師出示課件,逐個出示圖形)全體學生齊説: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

師:在這些圖形中有一個圖形和其它四個不一樣,它是誰呢?

生1:圓。

師:説説你的理由,為什麼?

生1:圓沒有角。

師:你真聰明!今天,我們就來認識角。(板書課題:認識角)

二、探索新知

(一)找角直觀感知角。

師:你身邊的哪些物體上面有角呢?誰願意來説一説。

生:數學書上有角。

生:黑板上有角。

生:三角板的上面有角等。

師:請你用手指一指。(教師注意動作的引導和示範。)

師:老師這也有幾個物體,請你仔細觀察一下,它們上面有角嗎?

師:(出示課件:剪刀)你在剪刀的什麼地方發現了角?給老師指一指。(教師注意動作的引導和示範。)

師:(出示課件:鐘面)鐘面上的角藏在哪兒?

生:時針和分針組成了一個角。

師:(出示課件:紅領巾)紅領巾的角呢?

師:哦,原來角就是這個樣子的。

(二)認識角

1、抽象出角的概念。(出示課件:從屏幕中的剪刀、三角板、鬧鐘等實物圖中抽象出各種角,電腦閃爍出)。

2、觀察角,教學角的`各部分名稱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些角,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生:角有一個尖尖的地方,還有2條直直的線。

師:這些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頂點,直直的線叫做角的邊。

邊{板書:頂點邊(直直的線)}(尖)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探索並掌握求周長的計算方法;能正確的進行求周長的計算。

2.使學生通過獨立思考,然後在小組中交流等方式經歷求周長的過程,使學生掌握求周長的方法。

3.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衢州的哪些公園(學生自由發言)

喜歡逛公園嗎?今天,咱們就一起到一個小街心公園遊覽一下吧。

板書課題:遊園

請同學們將課本翻到第46頁情境圖,提問

觀察公園平面圖,你能發現那些數學信息?

如果學生沒説出課本中提出的問題,教師就創設情境,並提出問題:張奶奶每天早晨都要繞着公園邊的小路散步。算一算,張奶奶走一圈是多少米?

師:你能根據這些數學信息解決這個問題嗎?請同學們先自己試着做一做,然後和同桌説一説你是怎樣做的。

教師巡視指導,讓先做完的學生板演。學生可能出現以下的做法

①240+410+200+190+560+200=1800(米)

②190+410=600(米)240+560=800(米)200+200+=400(米)600+800+400=1800(米)

師:這位同學,請你跟大家説説你是怎樣想的?

學生説自己的想法。

師對學生髮言給與恰當的評價,並啟發學生説出不一樣的方法。重點學習怎樣湊整。

可以問:你是怎樣想的?誰跟他的想法一樣?你為什麼這樣做?

誰還有類似的方法?這兩種方法哪裏比較相似?

誰還有不同的`方法?和他的方法不同在哪裏?

這兩種方法你喜歡哪一種?為什麼?

師:其實我想的和你們一樣,我也喜歡這種方法。同學們用好辦法求出了公園的周長,那麼算一算中圖形的周長你們會算嗎?請同學們先自己算一算。

二、師巡視指導,並指名板書。

重點指導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

學生可能列出的算式

36+20+36+20(36+20)×236×2+20×222+22+22+2222×422×2+22×2引導學生明白各個算式的意思。可以提問

圖中只有一個36和一個20,你寫了兩個是怎麼回事?

誰還有不同方法?你是怎樣想的?這個算式是什麼意思?

師:同學們真聰明!想到了這麼簡便的方法。接下來請同學們試着用學到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出示題目)

師:房頂三角形長20米,房子高(不包括房頂)長41米,房子寬39米,房子的周長是多少米?(20+41+39+41+20=161(米))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10

教學內容:

蘇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49~51的例題和想想做做。

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的生活情境,使學生了解24時記時法,會用24時記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個時刻。

2.使學生在認識24時記時法的過程中,體會24時記時法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時間觀念,養成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教學過程:

一、猜一猜

1.播放新聞聯播片頭音樂,讓學生猜是什麼節目,在什麼時刻播出。

2.呈現新聞聯播片頭視頻,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初步揭題。

3.出示電視節目預報表,讓學生嘗試着説説各自的理解。

二、比一比

1.分組研究兩種記時法有什麼不同,討論喜歡哪種記時法。

2.比較兩種記時法的相同點,初步瞭解轉換方法。

三、互換

1.學習把24時記時法轉換成12時記時法。

2.學習把12時記時法轉換成24時記時法。

四、強化零時

1.出示直線,指出用這條直線表示時間,要求在直線上表示今天的一些時刻。

2.討論一天的時間從幾時開始。

3.小組討論關於0時的幾個問題。

五、回顧與質疑

1.回顧上述學習過程,讓學生談談收穫。

2.引導學生進一步質疑。

六、應用

1.討論銀行營業時間。

2.討論火車票上的發車時間,以及去火車站的時間。

七、遊戲

用手臂表示指定的時刻。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11

課題:

小數的大小比較第課時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探索並掌握一位小數大小比較的方法,從中進一步學習簡單的數學推理。

2.通過運用一位小數大小比較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3.培養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習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掌握一位小數大小比較的方法。

教學難點:

運用一位小數大小比較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1.課件出示教材第90頁主題圖,談話引入:今天天氣真熱,童童想到冷飲店買些冷飲。請大家觀察價目表,看看這裏有哪些品種的冷飲,價錢分別是多少?

學生看圖,教師指名説説每種冷飲的名稱和價錢。

教師整理板書:雪糕0.8元,冰棍0.6元,冰磚1.5元,蛋筒2.2元。

提問:通過這些商品的價錢,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學生自由提出問題)

2.談話:童童想買雪糕和冰棍,她想知道哪個貴一些,你能幫她比一比嗎?揭題:怎樣比較小數的大小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研究的內容。

二、交流共享

1.教學例3。

提問:如何比較0.8和0.6的大小?

課件出示:0.8○0.6

學生獨立思考後小組討論,並選派代表交流、彙報想法。

想法一:0.8元是8角,0.6元是6角,8角大於6角,所以0.8>0.6。

想法二:0.8=8686,0.6=,>,所以0.8>0.6。10101010

出示兩個正方形,讓學生在正方形中分別塗色表示0.8和0.6,再比一比。(得出0.8>0.6)小結:兩個小數都是零點幾的,我們可以比較它們的小數部分,十分位大的這個小數就大。

2.試一試。

提出問題:比一比雪糕和冰磚的價格,並和同學説説你是怎樣比的。

出示:0.8○1.5

(1)學生獨立思考後小組討論,小組選派代表彙報想法。

想法一:0.8的整數部分是0,1.5的整數部分是1,那麼0.8肯定小於1.5,所以雪糕便宜。

想法二:0.8寫成分數是88,<1,而1<1.5,所以0.8<1.5,雪糕便宜。1010

想法三:因為8比15小,所以0.8<1.5,雪糕便宜。

(2)談話:同學們説得很多,這些方法都能比較出它們的大小,我們還可以用數軸來表示這兩個數。

(出示數軸圖)提問:你能在數軸上標出0.8和1.5的位置嗎?

學生在教材中的數軸上標出兩個小數的位置。

學生彙報交流,並説説自己的想法。

小結:兩個小數的整數部分不相同時,可以先比較整數部分,整數部分大的這個小數就大。

(3)引導:在數軸上標出0.6,比較0.6、0.8和1.5這三個數哪個,哪個最小。學生獨立標出位置,並比較大小。

(4)任意選兩種冷飲,比一比價格,再説説你是怎樣比的。

學生在小組裏交流,主要比較以下四種情況:

0.8○2.20.6○2.21.5○2.2

組織學生在班級中交流比較的方法,師生共同講評。

比一比:四種飲品,哪種冷飲最貴,哪種,你是怎麼知道的?(指名回答)

3.小結小數的大小比較方法。

提問:我們在比較小數的大小時,可以採用什麼方法來比較?你有什麼好的想法?先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再全班交流,最後教師總結。

(1)採用換算單位法,把較大的單位換算成小的單位。

(2)數軸比較法,先把這些數依次在數軸上標出,然後比較其大小。

(3)整體比較法,即位數相同,從位比起,相同數位上的數誰大這個數就大;位數不同,先看整數部分,整數部分大的這個小數就大。整數部分相同的時候,就比較十分位上的數,十分位上的數大,這個小數就大。

三、反饋完善

1.完成教材第91頁“想想做做”第1題。

(1)出示圖片,讓學生觀察。

提問:從圖中你能知道兩條綵帶各長多少釐米嗎?(6釐米和9釐米)

再問:用分米作單位,這兩條綵帶分別長多少?

再問:你能比較這兩個小數嗎?(0.6分米<0.9分米)

(2)要求:先寫出小數再比較大小。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交流,並説説想法。

2.完成教材第91頁“想想做做”第2題。

讓學生先根據圖中的塗色部分寫出小數,然後比較大小。

指名彙報,彙報時讓學生説説自己的比較方法。

3.完成教材第91頁“想想做做”第3題。

讓學生先回顧比較小數大小的方法,再獨立完成,完成後指名彙報。

4.完成教材第91頁“想想做做”第4題。

讓學生先在數軸上標出數,然後按順序把三個數填入括號內,最後集體交流,説説比較的過程。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還有哪些疑問?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12

教學內容: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59—61頁,練習十四第1、3題。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使學生認識鐘錶的結構;還認識較小的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1分、1秒的時間觀念。

2、能力目標:使學生在開放的活動中充分發揮自己的觀察、比較能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的意識。

3、情感目標:教育學生珍惜時間,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認識較小的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

突破方法:

通過讓學生三次不同形式地觀察鐘錶,在觀察、比較中求知。

教學難點:

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時間觀念。

突破方法:

讓學生在開放的活動中親身體驗1分、1秒所做的事情,充分感受1分、1秒的時間觀念。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鐘面模型、活動所用的器材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播放動物運動會場面。

同學們,你們想去奧運會嗎?今天老師帶你們觀看動物運動會。(課件出示動物運動會百米賽跑情景。)

哪個小動物是冠軍?為什麼?

像這樣計量很短的時間,我們常用比分更小的單位——秒。今天,我們就共同來認識這個新朋友。

二、引導探究,合作求知。

1、認識“秒”。

那你們知道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秒”嗎?學生自由説。

(課件中準備了三個鏡頭:新年倒計時、紅綠燈、跑步比賽。)

2、介紹計量“秒”的工具。

你們知道有哪些鍾可以計量“秒”?學生自由介紹。

(課件出示四幅圖片:電子錶、秒錶、機械鐘、刻漏。)

3、三次觀察,合作求知。

仔細觀察鐘面你有什麼發現?

第一次觀察。(獨立觀察)

請拿出你們的鐘表,觀察秒針,用自己的話介紹一下秒針。

第二次觀察。(同桌合作觀察)

請同桌合作觀察秒針的運動,結合屏幕這個問題,你有什麼發現?(課件出示:秒針走1小格是多少時間?走1大格呢?走1圈呢?)學生彙報。

②師用課件演示秒針分別走5小格(每小格停頓一下),即1大格有多少秒,再繼續演示秒針走3大格、6大格和1圈,引導學生説出秒針分別走的秒數,從而得出:秒針走1小格是1秒,走1圈是60秒。(把這句話板貼出來)

③請一對好朋友到講台分工撥一撥秒針,説一説秒數。

④同桌利用學具盒互動撥一撥、説一説。

第三次觀察。(小組合作觀察)

請同學們四人小組合作,進行第三次觀察:

秒針走1圈,分針走了多少?找出秒針和分針之間的關係來。

學生彙報。

②師利用課件演示秒針和分針同時走動。從而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1分=60秒,並板書出來。

③(秒針走1小格是1秒,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鐘。1分=60秒)

三、活動體驗,感受1分、1秒。

1、分組活動,加強體驗。

感受1分。

那如果給你1分鐘,我們又能做些什麼呢?我們來做做試驗。

畫畫、寫字、看書、做口算題、默古詩

師定下活動要求,再利用課件“秒針走1圈的畫面”計時。

②感受1秒。

那假如老師再給你們一秒時間,你們可以幹什麼?

學生感受

3、認識1分、1秒的價值。

①1分鐘時間不算長,可同學們都能做很多事情。對比1分鐘,1秒鐘的時間實在太短了,可有的事物1秒能做很多事情,請看課件介紹,並小聲地讀讀。(課件出示:噴氣式飛機每秒飛行500米。衞星每秒飛行7900米。)

②同學們還知道這方面的信息嗎?(學生自由説。)

③課後我們也可以蒐集這方面的信息,找個班會時間舉行一個信息交流會。

4、暢談感受。

同學們,雖然1秒時間非常短,可能拍一下手就過去了,可時間是一秒一秒積累起來的,那現在你對時間有什麼看法呢?請談談對時間的感受。

(教育學生珍惜時間。)

四、聯繫生活,發展提高。

1、課內練習。

請打開書63頁,做一做第1題。學生彙報。

2、補充練習。

課件出示兩題練習,設計如下:

A、請判斷下面的時間單位用得是否合適。

1、我們每天做早操用20分。()

2、小芳跑50米用了10分。()

3、小亮吃飯用了15小時。()

4、小蘭每天從家步行到學校用了12秒。()

5、我們上數學課時,所唱的《拍手歌》大約15分。()

B、連線。

請學生上講台連線。

C、動動腦

秒針從數字3走到數字6經過多長時間?

分針從數字3走到數字6經過多長時間?

時針從數字3走到數字6經過多長時間?

五、暢談收穫,延伸號召。

1、暢所欲言。

時間過得真快,我們一節課40分鐘快要過去了,我們在這段時間裏過得怎麼樣?有什麼收穫?

2、延伸展望。

你還想學到什麼?

3、情感號召。

相信同學們今後都能珍惜時間,做時間的主人。行嗎?號召:“我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