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關於窮人教學反思大全

欄目: 實用文檔 / 發佈於: / 人氣:3.19W

關於窮人教學反思大全

關於窮人教學反思大全

篇一: 《窮人》教學反思

《窮人》一文在單元教學中理應要讀懂課文,體會情感。同時要再次深入地去學習作者通過環境描寫、人物言行、心理描寫的句子,去抒發美好情感的方法。在本文的教學中,抓住環境描寫、人物語言、心理描寫的句子去分析人物的內心世界和品質,始終是一條主線和抓手。

在本課的教學中,整體思路分為理解《窮人》的“物質貧窮”以及“精神富足”這兩大部分。由於文章比較長,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為此,在預習的時候我讓學生“根據人物的主要活動”來劃分三部分進行理解。這幾部分內容的概括把握能夠幫助學生整體去感知全文。在品味“物質窮苦”的部分上,我設計的是讓學生自行讀文章,在1~2自然段中找到相關的句子體會窮人的“窮”。從學生的回答上看,學生能夠從生活條件、工作環境中體會桑娜一家的窮苦,並由環境描寫中確實地體會到了作為窮人的那種悲慘的境地。為了達到更透徹瞭解窮人的境況,營造悲涼的氣氛,我再讓學生從描寫寡婦西蒙的句子延伸開去,想象一下作為殘缺的窮人家庭的生活會如何更加的悽慘。

對“物質貧窮”的品味越到位就越能達到表現“精神富足”的目的。其實,在品味環境描寫的過程中,學生不但體會出生存環境的惡劣,同時也體會到窮人在困境中保持的那種美好的品質。對窮人的善良、勤勞的品質有了初步的瞭解。而品味精神富足部分,重頭戲在於品味人物的語言以及心理的描寫。在此環節上,主要抓住桑娜的複雜心理,原意是用朗讀、品味的形式去體會其中的忐忑不安以及矛盾心理中的堅定。在學習中學生是能夠一定程面地體會到桑娜那種義無反顧地幫助窮人的愛心與同情心。可對人物那種矛盾心理,以及複雜心理的原因卻是無法理解到位。因此,對一些關鍵詞句的理解仍然是不夠透徹。而後來體會漁夫與桑娜對話的環節中,學生始終也無法模仿出文本的味道。因此在末段的對話中,雖然抓住了“熬”字進行體會,但對漁夫那種善良、寧可吃苦也要助人的精神的體會就不夠深刻了。

細想開來,為何在品讀“物質貧窮”的部分,學生會較有感觸,而對“精神富足”部分的理解卻有些阻滯。原因之一是始終沒有讓學生進入情境的朗讀,對篇章長的文段沒有引導學生抓有效信息,進而朗讀不到位,從而也沒有對關鍵詞句進行透徹的體會,這就導致了一知半解的局面。

篇二:《窮人》教學反思

剛剛執教完《窮人》一課,對教學中的一個片斷深有感觸。《窮人》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寫的一個短篇小説。課文記敍了一個寒風呼嘯的夜晚,桑娜與漁夫主動收養已故鄰居西蒙的兩個孤兒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沙俄專制制度下漁民的悲慘生活,讚美了桑娜和漁夫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

課文是通過環境和人物對話、心理的描寫,來表現人物品質的。為了讓學生充分體會窮人的高尚品質,在教學中我抓住桑娜抱孤兒回家後複雜的心理活動以及桑娜與漁夫的對話這些內容組織學生深入研讀。桑娜與漁夫的對話部分,有兩處“沉默”,引導學生理解這兩處“沉默”的不同含義,能更好地體會兩人不同的性格。

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先從課文中找出這兩處沉默,再進行體會。第一次是桑娜與漁夫同時沉默。我問學生:“桑娜為什麼沉默?當時她心裏會想些什麼?”這個問題大家一致認為面對剛剛從死亡線上掙扎回來的丈夫,桑娜不知怎麼向丈夫説出抱回孩子的事,她正盤算着從何説起,這種沉默正掩蓋着桑娜內心的激烈鬥爭。而漁夫為什麼會沉默?學生的回答似乎離“標準答案”差那麼一點兒,教參上寫着漁夫是因為還沉浸在與海浪搏鬥的恐怖中,心裏尚存餘悸,看到桑娜沉默了,所以也不説話了。而學生的回答卻是多元化的,有的認為:漁夫在擔心明天是否仍是這樣的鬼天氣,會影響打魚,所以沉默;有的認為:魚網給撕破了,漁夫擔心第二天用什麼工具去打魚;有的認為:漁夫心想,這鬼天氣再這樣下去,一家七口人的生活該怎麼辦?……

雖然不是“標準答案”,但我認為學生的答案言之有理,漁夫的沉默也許是因為天氣的惡劣,也許是因為生活的壓力,這都符合漁夫的生活實際。新課標提出,閲讀評價要“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閲讀的評價”,“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應加以鼓勵”,精讀“要重視評價學生的感情體驗和創造性的理解”。我

想,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提倡標新立異,允許學生見仁見智地解讀文本,對問題進行創造性的思考,要將過去那種“答案標準化”的僵化模式改為“答案多元化”的彈性模式,千萬不要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學生,也不使學生受到教參的限制,而是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理解。以積極的語言評價學生,鼓勵學生,讓他們大膽地學,充滿自信地學,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才能真正放飛學生的個性。

篇三:《窮人》教學反思

《窮人》這節課終於上完了!此時,我心情特別愉快。這種愉快來自我和學生的配合。我能夠把課順利講下來,語言流暢、幽默,提問恰當。學生能積極回答問題,一些平時不太積極的孩子也勇敢積極的舉手發言,這讓我很開心。一節課下來,學生為桑娜一家的命運擔心着,七嘴八舌地問着問那。我喜歡這種上課的感覺。我想這種感覺來自課前我認真的備課,對教材的深鑽,學生提前認真預習。

再次回想本課,這篇課文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寫的一篇短篇小説。課文裏沒有一句直接讚美的話,窮人的高尚品質卻被表現得感人肺腑;文中沒有一個“愛”字,但在字裏行間都能感受到濃濃的愛意。

作家在寫文章時都會在遣詞造句上下功夫,以便切確傳達出思想、情感和形象意義。我們讀文章,如果注意揣摩那些表現力豐富的詞語、句子、標點,就可以把握作品的思想觀點、人物形象以及作者的情感指向。語文新課標強調,要實現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這就要我們在極普通的語言文字中捕捉作者的思想傾向,在看似客觀的文字中提煉出潛在的.觀點。這節課我就是通過以抓重點詞句為契機,以揣摩人物桑娜的心理變化為主線,來感受人物美好的品質。整堂課主要體現以下幾點:

一.在有疑處釋疑 在無疑處設疑

文本細讀,首先要尋找文本中的“疑點”,凡有疑處,庶幾正是文本言語及其承載的內容、情感、思想富有張力的地方。在這裏挖掘,必定碩果累累。本節課我緊扣了桑娜的心理,抓住“忐忑不安”一詞讓學生對文本進行初讀,在初讀之下,學生讀出了“疑點”——描寫桑娜的心理活動的語序是混亂的,我由此引導學生對這幾句話的正確排序,瞭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從語序混亂中讀懂了桑娜的忐忑不安,而正是這種忐忑不安的矛盾心理襯托出主人公善良、淳樸的品質。

文本細讀,其實也要有做學問的精神,如果只能在文本的有疑處咀嚼探討,還只是表面上的文本細讀;教師引導學生在無疑處設疑,“於無聲處聽驚雷”,才算是深入堂奧。

牢牢抓住字、詞、標點符號進行品味、感悟和體驗是我這課教學的一又大亮點。分析漁夫一家生活艱難時,我抓住“受”、“熬”等字重點分析,體會桑娜忐忑不安心理的朗讀中,“……”、“?”、“!”怎麼讀?這些貫穿於教學中的設疑,都引領着學生在細讀文本中感悟着桑娜和漁夫“窮人富心”的美好心靈。

二、揣摩人物對話,觸摸人物心靈。

閲讀教學是語文課堂的一大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必須鑽研文本,走進文本的語言世界中去,用心研讀,體味情感,才能為文本而感動,獲得體驗,感受人文。而進入文本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細讀文本。《窮人》這一課漁夫與桑娜的對話,個性鮮明,恰如其分地表達了人物的真情實感,如漁夫的話顯示出他爽直、樂於助人的品質,而桑娜則小心應對,説話斷斷續續,表明了她緊張、不安的內心,同時也看出她熱愛丈夫、同情西蒙的善良品質。在教學過程中我通過引導學生抓住桑娜複雜的心理活動與她和丈夫的對話部分引導學生通過揣摩兩次沉默,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針對人物的對話描寫,要先讓學生自己試試怎麼讀才能讀好,再分角色讀,讀出人物的真情。這樣學生通過揣摩人物的對話、觸摸到文中人物的心靈美。

三、揣摩課文語言、品析人物心靈

語文不是無情物,它本身就藴含着浪漫和詩意,作者情感的表達隱匿於語言文字的深處。葉聖陶先生曾説:“閲讀教學必須引導學生推敲、揣摩、細細品味,這樣,學生對語言文字才會有正確豐富的理解。”可見,閲讀教學中的感悟訓練的關鍵是“瞭解一個字,一個詞的意義和情味”,即抓重點、關鍵詞句比較、咀嚼,就能品出語氣神韻,領悟作者遣詞造句的獨具匠心,領悟語言運用的規範意義。因此,在閲讀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認真揣摩、品味文中的精彩之處品出作品的

美妙之處,悟出深邃之意,從而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文中的“忐忑不安、熬、受”等詞都值得揣摩。在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通過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來領悟。在教學第九小節時,我先讓學生找出桑娜在沒得到丈夫的同意抱回西蒙兩個孩子的心情時怎樣,找出“忐忑不安”一詞後,讓學生圍繞“忐忑不安”這個詞通過找有關句子進行交流,朗讀中體會詞語的意思,並在理解詞語意思的同時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桑娜害怕、矛盾又堅定的心理,她那善良的形象油然出現在我們的面前。在交流“哦,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快去!別等他醒來。”體會漁夫善良的環節時,我先讓學生找出這句話中最能讓你感受到漁夫的善良是哪個詞(熬),能換個詞嗎?比較説説為什麼?這樣學生在交流中揣摩體會作者用詞的精妙,領悟作者遣詞造句的獨具匠心。

四、揣摩文中標點,深化人物心靈。

教學中我們關注課文的重點詞語的品析,在此方面捨得花力氣,卻很少關注到課文的標點,淺意識裏也認為標點是課文的末梢神經,似乎是可有可無的邊角料,而實際上標點是言語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些標點的意義超過文字的表述功能。如果説課文中的語言是作者推敲的結果,那麼,伴隨語言文字的標點,同樣是作者的獨具匠心。因此,課文中的標點同樣是文本語言感悟的資源,同樣可以成為學生感悟語言的有效支點,通過對這一細微的“點”的品味,也能夠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深入感悟。《窮人》這一課多處運用省略號。在教學第九小節中我先讓學生仔細讀讀這段心理活動的描寫,説説他有什麼特點在學生髮現這段心理活動的特別之處就在運用五個省略號來表現桑娜的矛盾心情後,我又引導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深入研究每個省略號的含義,聯繫上下文想想桑娜可能會想些什麼?在反覆中學生的思維與文本發生碰撞,學生的心靈與主人公更加貼近,逐步體會到桑娜先是激動,繼而緊張、擔憂甚至責備自己,最後堅定了決心的複雜心理,讓學生在揣摩標點時,領悟深化人物心靈美。

五 、揣摩教材空白,昇華人物心靈

小學語文教材是一座內容豐富多彩的大樂園,在其精彩的舞台角落中往往存在許多值得深挖的空白處。將學生帶入空白處進行挖掘,並藉助教材空白髮揮其想象思維能力,鍛鍊學生説話、寫話能力,進行情境再現與信息交換等訓練。使課堂教學開放而活躍,同時讓學生深入領會文中人物的美好心靈。如:文中作者用“沉默”一詞留了空白。在此我引導學生探討課文中兩次沉默背後桑娜內心的激烈鬥爭,引導學生交流桑娜兩次沉默會想些什麼,為“沉默”一詞解密。感受桑娜的善良。教學中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雖然説法不一定完全相同,但只要不悖對主旨的把握我都給予鼓勵,這樣在交流中同學們感受到桑娜善良的美好品質。兩次“沉默”都反映了桑娜複雜的內心世界,儘管無言,但通過特定的情境,我們能夠強烈的感覺到桑娜處處為人着想,寧願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那份善心。通過這些“空白點”的挖掘,讓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內心世界,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學會通過人物的外在表現揣摩人物心理,激發思維,獲得積累,學會讀書,提高語文學習的綜合能力,讓原本枯燥的語言文字訓練生動活潑地走入課堂、落到實處。善於想象是學生最寶貴的思維品質,課堂上我為學生營造了想象的空間,促進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潛能的增強。同時,引導學生進入意境,為學生的想象奠定了基礎,使想象合理化。

六、潤物無聲、訓練語言

課文中語言訓練處很多,我在本節課的語言運用分為:語言表達和作文。我提出了這樣的假設:如果孩子抱回來會怎麼樣?不抱回來又會怎樣?讓學生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當大家總結出把這兩個孩子抱回來是作為母親的一種本能,我又巧妙地説我們可以用這樣的句式説:寧可(),也要()。這樣潛移默化的訓練着學生的語言能力,學生在此理解了人物情感也學會了怎樣概括、怎樣運用句式。同時,我最後與同學們一起換詞理解關鍵詞“熬”,我認為理解“熬”字要精要、準確,當同學認為可以換成“撐”“挺”“堅持”“扛”時,我又引導學生回憶家裏熬藥、熬湯,讓學生明白這裏“熬”不光包含着今後日子苦,還包含着日子長。把漁夫的善良——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他人的美好品質,在孩子的心中催化。又用五分鐘左右請同學們寫寫漁夫當時內心的想法。這種融訓練於一體的課堂,讓學生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在一靜一動中賞析了文章

的魅力,體會了人物的情感,學會了語言的運用,也為寫作擴散了思維,積累了素材。課文為什麼以窮人為題,這些提問一舉多得,已經超越了體會文章中心這一意義,它是一種潛移默化的作文積累。

總之,我覺得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找到了文章的突破口,找準切入點 , 抓住聯接點 ,突破重難點,做到了問題導學,感悟體驗,引領學生實現了探究性閲讀過程,在充分領悟的基礎上突破了本課教學的重難點.從“感知”、“揣摩”,再到“朗讀”,整堂課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問題解決者都是學生自己,這樣在活躍的氛圍下教學目標得到了很好的落實,真正做到了有效教學。但是這節課也有很多不足。

由於本文的文本較長,又處處精彩給人留以發揮餘地,而課堂時間又相當有限,所以不少同學意猶未盡只好作罷,還應該做更深入的寫法分析和性格剖析也未實現;對漁夫的描寫,課文着墨不多,但幾處描寫卻是畫龍點睛之筆。最集中的一段描寫在第二十四自然段。的確一個“熬”非常生動地刻畫了漁夫善良、堅強、勇敢和樸實的品質。此時如果還能把握兩個“嗯”和一個“哦”再體會體會就更好了。兩個“嗯”讀音有區別,意思上也有區別,漁夫的兩個“嗯”分別是什麼意思?“哦”在這裏表現了漁夫的什麼想法?學生再細細品讀一番,悟出的會更多,從而為後面的總結全文打下了基礎;學生對有的重點語句的感悟深度不夠時,由於自己缺乏應變能力沒能及時引領上去花費時間較長;本計劃有交流文中省略號的作用的環節以及該如何朗讀體現省略號作用,心理活動應該怎樣讀,因時間關係省略了;學生之間寫作水平相差懸殊,有些學生在起來讀自己寫的漁夫心理想法的片段時語句不通順,錯別字現象也有,但是由於時間關係我沒有糾正;本來我打算組織學生進行一下續寫的想象交流,可由於聽課領導要求進行課後測試,所以就取消了這一環節。甚為遺憾!這種種遺憾也許在短短40分鐘內真的難以彌補,只得利用課餘時間完成。

這節課與平時的課堂相比我覺得是成功的,它又讓我開始思考這是為什麼?我想接下來我需要做的很多很多。在備課中思考的要更加全面,對課文理解要更透徹,對學生預習情況要更有把握;課上則要加強自己的駕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時刻要有“説、學、寫”結合的意識;課後則要反思自己的課堂,總結經驗教訓。

有個教育家説過,“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我要“用心” 教書育人!

篇四:《窮人》教學反思

教學本課,我採用抓重點詞語進行品析、指導朗讀來解決重難點;啟發學生在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點、思想品質及故事情節的基礎上,進行合理想象。使學生進一步領悟到主人公美好心靈,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體現。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要提高閲讀教學效率,重在優化閲讀教學過程。

一、突出主體,注重層次

突出主體性,把課堂教學的過程變成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已學習的過程,本案例的整個教學過程力求讓學生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力求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俗學習,自得學習”,注重層次性,即“引導學生一層深一層地理解課文。”例如在教學1~2節時,讓學生找出描寫“窮”的語句,再找出你是從哪個詞中感受到的,然後指導朗讀,讀出家裏很窮,從“感知”到“揣摩”,再到“吟誦”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閲讀過程,引導學生沿着這條思維途徑,一步一步地閲讀理解。

二、語言和精神統一觀

教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沒有丟開課文語言搞騰雲駕霧式的內容分析,也沒有脱離內容搞支離破碎的語言訓練,而是有機地把兩者統一起來,教師在解讀課文的過程中,研究“温暖”、“舒適”這兩個詞語,首先讓學生聯繫生活理解“温暖、舒適”,然後再看圖,從圖上看出桑娜家的“温暖、舒適”,最後回到課文,從文中進一步體會“温暖”指什麼?“舒適”指什麼?此時,學生的回答中已不僅僅是孤零零的描寫小屋的語言文字了,還有描寫小屋外的呼嘯怒吼的寒風,洶湧澎湃的大海的語言文字,還有對在這兩種不同的環境中的人的處境和感受的聯想,從而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窮人雖窮但心不窮。這

樣,詞義的內涵拓展了,學生的精神空間擴大了,看問題的視野也開闊了。

三、朗讀訓練,讀出個性

《語文課程標準》中説:“閲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

《窮人》的教學中,教師努力創設一個民主、平等、寬鬆、和諧的教學氣氛,充分讓學生自讀,比賽讀,評讀。通過自己的情感體驗,説出感受,讀出感受,有的説怕丈夫回來,要讀得非常緊張,有的説怕丈夫回來責怪,要讀得害怕、擔心……教學中教師大膽放手讓學生讀,使學生從讀中體會到桑娜的善良,達到情感陶治,教師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體現了審美價值的個性化。

尊重個性就是尊重生命,在閲讀教學中,構建富有個性化的閲讀教學,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裏自由飛揚。

篇五:《窮人》教學反思

課文《窮人》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課文講的是漁夫和桑娜在鄰居西蒙死後,主動收養她的兩個孩子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沙皇專治制度統治下的社會現實,表現了桑娜和漁夫勤勞、善良,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課文用樸實準確的語言,恰如其分你地表達了真情實感,讀來使人深受感動。學習本文,重點是引導學生從人物的語言行動思想活動中體會窮人的美好品質。

在教學《窮人》中,我努力創設民主、平等、寬鬆、和諧的教學氣氛,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不同的感情色彩。在教學中我充分讓學生自説,自讀,自評,通過自己的情感體驗,説出感受,讀出感受。例如教學《窮人》中桑娜想的這部分時,我先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情感體驗,説出桑娜此刻的感受。學生有的説怕丈夫責怪,要讀得害怕、擔心:有的説因為桑娜擔心要讀得慢些,而有爭議的説桑娜緊張、着急要讀得快點。在學生多元解讀的基礎上,再及時運用多種朗讀的方式,個別讀、小組讀、集體讀、男女生賽讀、表演讀、輕聲讀、大聲讀等等,引導學生讀得有聲有色,讀出自己的味道來。

教學中,學生能與老師積極互動,課堂氣氛活躍,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的參與率比較高,課堂收效明顯。最值得欣慰的是,在引導學生想象“孩子們怎樣‘熬’過艱難貧窮的日子”這一環節時,問題剛一提出,同學們的小手便紛紛舉起。有的説:“他們會靠着勤勞的雙手,一天天長大,去跟着列寧推翻沙皇統治。”我聽了好激動,立刻評價説:“你真了不起!是的,這是一條能徹底改變窮人命運的出路.事實正是這樣,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剝削統治,使俄國所有窮人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能結合時代背景,能把社會課上學到的知識與本課內容聯繫起來想象,實在難得。我心裏確實為學生這一合理而富有創造力的想象而高興。仔細想一想,學生之所以能出現如此精彩的發言,正是因為這一問題觸動了學生情感的琴絃,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想象的願望,因此,我深深地感到:只要教師提問開放靈活,學生在課堂上就會有精彩的智慧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