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中學歷史課堂教學反思

欄目: 實用文檔 / 發佈於: / 人氣:3.39W

中學歷史課堂教學反思

中學歷史課堂教學反思

第一篇:《中學歷史課堂教學反思

一、從歷史教學的三大任務的完成情況看

第一、在知識傳授方面,總體看較好,但也存在着需要進一步改進的地方。具體來説,一是在貫徹整體知 識結構的教學方面,教師應注意從總體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結構和發展脈絡,尤其還要重視對內容的深廣度作出 恰如其分的規定,便於有的放矢地教學;二是要重視學生知識結構的轉化,即將教材的基本知識結構轉化為學 生自己的認知結構和學習能力。

第二、在學生的智能培養方面,雖已有所側重,但與素質教育的智能培養目標尚有很大的距離。這也是向 素質教育轉軌的重要內容。筆者認為,要想使智能培養真正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應從進一步改進課堂教學入 手,具體説:一是教師應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閲讀教材、思考問題,並進行思辯性的討論;二是教 師講授的側重點應從歷史過程為中心轉向歷史發展的邏輯聯繫為中心;三是歷史教學要聯繫實際,要談古論今 ,發揮歷史的明理、鑑今、育人的作用。 第三、在思想教育方面,總體看在歷史課堂上落實不夠是個普遍現象,當然學科的思想教育的陣地作用也 就遠未得到充分地發揮。思想教育的內容籠統地講,在中國史教學中要着重突出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自尊心及 民族自豪感的培養;在世界史教學中主要是審美觀、世界觀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教育。相比之下,中國史的思想 教育要好於世界史部分。形成這種情況的原因,與應試教育有直接的關係,歷史教師應引以為戒,在今後的教 學活動中予以重視和進一步地落實。

二、從教學方法看還比較單一、陳舊

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得不夠突出 很多教師,尤其是偏遠地區的教師在教法的使用上仍是傳統的單一型,即以講解法與講述法結合為主,學 生的調動很不夠,突出的是教師的主導作用。我們提倡的教學指導思想是啟發式教學。據統計,目前教法已有 14類72種之多。教師應當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尤其要重視學生的主 體地位的體現,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主動地去學,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並且要教 會學生分析歷史人物、事件的立場、觀點,引導學生去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從而使學生更好地去掌握知識、 運用知識和駕馭知識。 3.從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底來看,還有待於進一步強化 關於教師的教學基本功,這裏從三點來談一下個人想法: 第一,關於歷史教師的知識結構問題。 作為一名中學歷史教師,首先應具備紮實的專業基礎和完善的知識結構,這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深度和廣度 。這個知識結構應當包括三方面:一是要有貫通古今的通史知識結構;二是要有熟悉中外的全球史知識結構; 三是要具有超出史學範圍的多學科的知識結構。 第二、關於歷史教師的語言問題。 歷史教學以其學科的特點,對教師的語言也有相應的要求:一是既要生動、具體,又要準確、無誤;二是 既要通俗易懂,又要有時代性;三是既要有文采,又不失質樸風格;四是既要邏輯嚴謹,又要有節奏感。但要 達到上述要求,教師必須重視教學語言的培養和訓練。 第三、關於歷史教師的板書、板畫問題。 板書是歷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設計板書的過程,既是一種教學藝術再創造的過程,又是教師對教 材分析、把握、濃縮和轉化的過程。關於板書的要求、形式等,這裏不作闡述。只想説明的是關於板書的書寫 時間問題,這是個易被忽略的問題。恰當的書寫時間是在教師説完某一知識後,再掉轉頭去板書,而非邊説邊 寫。 板畫。筆者只想談談自繪地圖,這是歷史教師必備的基本功。可惜在教學實際中,其落實情況是不盡人意 的。故筆者建議歷史教研指導部門,應加強對教師自繪地圖的基本功的監督和指導。 此外,在目前的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筆者認為還存在着教學信息反饋不及時、教學評估不盡科學等問題 ,這些都有待於進一步探討。

第二篇:《初中歷史教學反思》歷史教學反思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説:“所有智力方面的都要依賴於興趣。”當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時,他就會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一旦對學習產生興趣,必將成為他的內在動力。對學習有無興趣,既是反映教學效率的重要標誌,也是衡量教師成敗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強課堂的趣味性,激發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提高質量,就成為眾多教師不懈追求、不斷探索的重要課題。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淺談幾點在課堂中激發學生興趣,增強課堂效果的體會。

首先,要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知識的價值。歷史知識的過去性特點,使得很多學生感覺歷史“無用”,若教師再不充分發掘歷史學科知識的價值,把課上得枯燥乏味,就很難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熱情。眾所周知,歷史知識是豐富多彩的,歷史又是與現實緊密聯繫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注重聯繫現實生活,聯繫社會實際,讓學生認識到學好歷史知識用處很大,就能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唐朝歷史時,可以讓學生深入思考“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帶給我們的啟示,教師在學生暢所欲言的基礎上總結出:一個國家要強盛,必須重視人才建設和制度建設,注意減輕人民負擔,大力發展社會經濟,重視文化教育事業。今天,我們的改革開放事業要推向前進,也需要處理好這幾個方面的問題。在《鐵器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一課中,學習商鞅變法中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時,針對班級管理中的量化考核制度進行分析討論,使學生認識到以小組及個人為考察對象的量化考核,與商鞅變法中的編制户口具有異曲同工之妙。經過這樣一分析,學生就感到學歷史很有用處,從而,就對學好這門課程有了積極的認識,學習的興趣也就提高了。

其次,利用新穎多樣的教學方法和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引發和維持學生的興趣。傳統的歷史教學大多是“一支粉筆一本書”,教師講重點,學生劃重點,考試考重點,一味的“滿堂灌”自然提不起學生的興趣。現在,各學校電化教學手段都比較齊全,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多媒體、投影儀、錄象片等先進教學方式,適時播放一些歷史或考古記錄片,展示一些圖文資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設計上,可以採取自由辯論、小品表演、論文答辯等適合學生特點的活動,喚

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讓學生走進歷史遺蹟,走進歷史博物館,搞社會調查,讓學生體驗“走進歷史”的真切感受。

第三,多角度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探究欲和思維的積極性。歷史課堂提問應該摒棄那些只做“是”或“不是”之類簡單判斷的缺乏思維性的問題,多設置思維含量高的有效問題。一是要設置揭示教材隱性知識的問題。所謂隱性知識就是教材中隱含的、並非一目瞭然的知識點,如知識的實質、知識的區別和聯繫等,將這些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提出來,有一定的深度,既能提高學生的探求興趣,也能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比如,讓學生分析康有為和孫中山思想的不同特點,並分析產生這些特點的原因,就可以有效地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二是要多設置一些指向明確,符合學生思維實際的小切口、深分析類問題,避免那些大而空的問題出現在課堂上。舉例來説,講授唐朝晚期的歷史時,讓學生分析“開元之治,幾於家給人足,而一楊貴妃足以敗之”這句話是否正確?為什麼?就是小切口深分析的題目,思維含量相當高。通過這麼一個問題的剖析,就能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唐朝滅亡的原因,並很好地鍛鍊了其歷史思維能力。中學生正處於從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轉化的時期,他們已經不滿足於只是簡單地、機械地記憶歷史知識,而是渴求利用歷史知識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自身的素質。因此,在課堂上多提出一些思維含量高的問題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好方法。

第四、挖掘趣味性材料

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初中歷史教材裏穿插的有趣小故事還是挺多的,教師可以選擇適當的例子作生動講述。對於難度較大但書中又沒什麼解釋的知識點,教師應儘可能選擇有趣味的或貼近生活的角度去講解,舉出一兩個例子,讓學生感到有趣和親切,他們才會主動去學,從而輕鬆地學到知識。比如在學習《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一課時,在對諸子百家思想學習的基礎上,我設計了這樣一個討論題:“你認為在我們班級管理中,哪些思想主張比較實用?”學生討論非常激烈,各抒己見,闡明理由,同學甲主張以儒家的“仁、禮”思想管理班級,滔滔不絕的闡明理由;同學乙已急不可待的把手舉得老高,他主張依法家的法治思想更管用,對於那些屢教不改者就應該以嚴格的班規進行處罰?小小的一個問題,激發了他們的熱情,百家爭鳴的局面再現在了課堂之中。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歷史教學反思。

總結過去一年的教學工作,從中得到了一些體會,同時也找到了教學中存在的不足,確定了今後工作努力的方向。

1、在教學中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説:“對於一切來説,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具備對學習的“熱愛”和“探索”精神,才能樂在其中,才能勤奮地學習。有些學生上課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憑興趣去認識事物,對感興趣的事情願意去做,不感興趣的就表現出心不在焉。顯而易見,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學,就很難培養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所以,我努力讓學生在課堂40分鐘的學習中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慾和比較持久的注意力,就結合歷史這門學科的特點進行教學,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並將激發興趣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2、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

在教學中,我認識到不能再同我上學時那樣教學了,現在應該教的不是書本上死的東西了,那些學生都能知道,“讀史可以明志,學史可以鑑身”現在教給他們的是就某個知識應怎樣分析理解,使從中得到啟發。所以我努力改變學生原有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答案由自己歸納得出。我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對學習活動進行自我支配、自我調節和控制,讓他們主動地去認識、學習和接受教育影響,從而達到所預期的學習目標。

二、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1、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上我沒有足夠的經驗,不能教給每個人最有效的方法。

2、對於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沒有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今後努力方向

我在今後課堂教學中還將努力為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性學習的發展創造各種條件和機會,促進他們去主動學習、主動發展,並給予適當的點撥和引導,讓學生學會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不斷提高每個學生的自主性。並且還要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尤其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努力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篇二: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一支粉筆一本書”,教師講重點,學生劃重點,考試考重點,一味的“滿堂灌”自然提不起學生的興趣。現在,各學校電化教學手段都比較齊全,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多媒體、投影儀、錄象片等先進教學方式,適時播放一些歷史或考古記錄片,展示一些圖文資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設計上,可以採取自由辯論、小品表演、論文答辯等適合學生特點的活動,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讓學生走進歷史遺蹟,走進歷史博物館,搞社會調查,讓學生體驗“走進歷史”的真切感受。

第三,多角度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探究欲和思維的積極性。歷史課堂提問應該摒棄那些只做“是”或“不是”之類簡單判斷的缺乏思維性的問題,多設置思維含量高的有效問題。一是要設置揭示教材隱性知識的問題。所謂隱性知識就是教材中隱含的、並非一目瞭然的知識點,如知識的實質、知識的區別和聯繫等,將這些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提出來,有一定的深度,既能提高學生的探求興趣,也能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比如,讓學生分析康有為和孫中山思想的不同特點,並分析產生這些特點的原因,就可以有效地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二是要多設置一些指向明確,符合學生思維實際的小切口、深分析類問題,避免那些大而空的問題出現在課堂上。舉例來説,講授唐朝晚期的歷史時,讓學生分析“開元之治,幾於家給人足,而一楊貴妃足以敗之”這句話是否正確?為什麼?就是小切口深分析的題目,思維含量相當高。通過這麼一個問題的剖析,就能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唐朝滅亡的原因,並很好地鍛鍊了其歷史思維能力。中學生正處於從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轉化的時期,他們已經不滿足於只是簡單地、機械地記憶歷史知識,而是渴求利用歷史知識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自身的素質。

在歷史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我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首先,要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知識的價值。歷史知識的過去性特點,使得很多學生感覺歷史“無用”,若教師再不充分發掘歷史學科知識的價值,把課上得枯燥乏味,就很難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熱情。眾所周知,歷史知識是豐富多彩的,歷史又是與現實緊密聯繫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注重聯繫現實生活,聯繫社會實際,讓學生認識到學好歷史知識用處很大,就能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唐朝歷史時,可以讓學生深入思考“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帶給我們的啟示,教師在學生暢所欲言的基礎上總結出:一個國家要強盛,必須重視人才建設和制度建設,注意減輕人民負擔,大力發展社會經濟,重視文化教育事業。今天,我們的改革開放事業要推向前進,也需要處理好這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三篇:《初中歷史教學反思》

在多年的歷史課堂教學中,我發現初中生對歷史課存在着嚴重的厭學現象。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學生認為歷史知識容易掌握,只要看書就可瞭解,用不着聽講,要考高分只要死記硬背即可。事實證明這種觀點是錯誤的,這種方法根本不可能把歷史學好。我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自然就不會厭學。歷史教學反思

一、 運用歷史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

講課生動,課堂氣氛活躍,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學習興趣。在歷史課上,講解生動的歷史故事恰好能做到這點。如講商朝歷史時結合《封神榜》的故事講,同學聽的津津有味,下課了同學們還意猶未盡。還可提供學生熟悉的歷史故事,讓學生自己講解,培養學生的演講能力,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二、對歷史人物串聯講解

如講韓非時,提到其慘遭陷害的情況,誰害死韓非?是他的嫉賢妒能的同學李斯;誰害死李斯?是歷史上着名的鉅奸趙高;誰殺死了趙高呢?是秦王子嬰;誰殺死子嬰呢?是霸王項羽;項羽結局如何呢……這樣一個引出一個,學生自然聽得專注入迷。

三、比較分析法

對歷史人物或事件進行比較分析是常用的一種方法,但大多簡單雷同,學生聽起來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有所延伸效果就大大不同,例如,將鄭和、哥倫布進行比較,無論在航行的時間、規

模、次數上,鄭和都要超過哥倫布,但為什麼哥倫布比鄭和的影響更大呢?鄭和的不計經濟效益的朝貢貿易違背了經濟規律,給明政府造成了巨大的經濟負擔。而哥倫布的遠航引起了價格革命和商業革命,成為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到來。

四、從人性角度講述歷史人物

歷史的一些偶然的、主觀的因素往往可以改變它應該有的模樣。如對“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這一歷史現象的解釋,其中,固然是由於北洋軍閥和帝國主義的壓力,但孫中山個人的因素在這裏佔幾分?事實上,當時孫中山雖然對袁世凱不放心,但他對袁世凱還是寄予了很大希望;而且孫中山一生誠信、善良、淡泊名利,“他沒有一絲一毫的中國官僚的權利慾,他完全是帶着對天下難民的博愛而擔當起政治使命的”。以孫中山的個性和品格,為了“民主共和”的儘早實現,在中華民國成立後僅兩個月就辭去臨時大總統的職務,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當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方法多種多樣,只要運用得恰當,都會取得很好的效果的。

 初中歷史教學之我見 一、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初一學生天真活潑,對未來世界充滿幻想,有的想當科學家、文學家、有的想當藝術家、軍事家等,因此在歷史教學中,要注重對歷史人物成敗原因的分析.就很可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認識到學習歷史對自己成長具有重大作用,這是其一。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現代的旅遊業比較發達,當你到某地去觀光旅遊,你學好了歷史,就會知道當地的風土人情、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如到興山、株歸等地去旅遊,你就要知道王昭君的故事和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生平。這説明歷史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這是其二。第三,教師要與學生建立密切的師生關係,以心換心,進行情感交流,相互溝通,廢除師道尊嚴,和他們打成一片,這樣他們才能把知心話對你講,才能相信自己的老師,他們才能學好這門課程。第四,不斷地改進教法和教學手段,採用多種形式進行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如“課內外銜接”、“分層次教學”、故事會和活動課等,故事會和活動課是學生最感興趣的,如講歷史上英雄人物的故事,讓學生自己準備材料,從中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和前途理想教育,如何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去評價歷史上的人物。自編自演課本劇“文成公主人藏”等,此外,利用多媒體等先進的教學手段,為學生學習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良好環境,全方位的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二、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初中生的依賴性很強,不管是生活,還是學習,都喜歡依靠別人,自己不願去實踐,這種“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習慣,只會培養學生的惰性,影響他們的發展。既是一個天才也會變成一個庸才一。俗活説,習慣成自然。學生應該從小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尤其是初中階段是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那麼,從哪些方面來培養他們的學習習慣呢?第

一、是培養他們自覺預習的習慣,教師教給他們的預習方法,在預習時候做到圈點勾畫,提出疑問,做好旁批,為上新課做好戰前準備工作。第二、培養他們的閲讀習慣,在閲讀學生明確閲讀的目的和要求,帶着問題去閲讀,找準文中的關鍵詞、關鍵句,並鼓勵學生髮現間題,提出問題。第三、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課的習貫,做到會聽課,會做筆記,能把握課堂中的重點、難點,領會其文章的精神實質。總之,培養學生自覺刻苦的學習習慣,做到無老師和有老師一個樣,課外和課堂一個樣。

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本着“教育為人民服務,學校為學生着想”的辦學思想,體現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學校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要想把教學工作做好,’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前提下,首先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新課程標準倡導新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這種方法就是把學習時間還給學生,把學習空間還給學生,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揮他們自身的能力和特長,倡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勇於提出問題,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改變了以前“以教師為中心,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改變了學生死記硬背和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解開了束縛學生思想上的枷鎖。在教學中,教師只充當一個導演的角色,而學生才是真正的演員,要想把戲演好,必須靠演員。俗話説得好,教師教得再好,不如學生學得好,教師教是為了達到不教的目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正確地引導學生,教給他們學習方法和經驗,讓他們拿到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自己去品味,去實踐運用。如在課堂中讓他們自己發現問題進行討論,開展探究等,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孔子説:“因材施教”。因此,我們在教學實踐中,要因人而教,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層次,根據不同的要求進行教學,讓他們各盡所能,各盡其才。在每個層次中開展競爭,爭創一流。通過競爭,層次不斷髮生變化,使好的同學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中等的同學不甘落後、奮起直追,較差的同學有所進步。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要像跳高運動員一樣,一次次跨過自己新的起點,努力創出新的記錄,使同學們在心裏記住“在學習上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名言。在教學中使同學們明白一個“只有競爭,才能進取,只有拼搏,才能取得好成績”的硬道理。

五、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無論教師怎樣改變教學方式,還是學生改變學習方式,最根本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中學生最喜歡異想天開,應該全面關注他們的發展,關注他們的精神生活,開發他們的創新潛能,激發他們的創新精神,不斷提高他們的生命質量和生存價值。其實每個人都具有創新性潛能,但是把

歷史教學反思第四篇:《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5篇》

篇一: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總結過去一年的教學工作,從中得到了一些體會,同時也找到了教學中存在的不足,確定了今後工作努力的方向。

1、在教學中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説:“對於一切來説,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具備對學習的“熱愛”和“探索”精神,才能樂在其中,才能勤奮地學習。有些學生上課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憑興趣去認識事物,對感興趣的事情願意去做,不感興趣的就表現出心不在焉。顯而易見,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學,就很難培養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所以,我努力讓學生在課堂40分鐘的學習中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慾和比較持久的注意力,就結合歷史這門學科的特點進行教學,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並將激發興趣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2、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

在教學中,我認識到不能再同我上學時那樣教學了,現在應該教的不是書本上死的東西了,那些學生都能知道,“讀史可以明志,學史可以鑑身”現在教給他們的是就某個知識應怎樣分析理解,使從中得到啟發。所以我努力改變學生原有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答案由自己歸納得出。我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對學習活動進行自我支配、自我調節和控制,讓他們主動地去認識、學習和接受教育影響,從而達到所預期的學習目標。

二、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1、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上我沒有足夠的經驗,不能教給每個人最有效的方法。

2、對於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沒有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今後努力方向

我在今後課堂教學中還將努力為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性學習的發展創造各種條件和機會,促進他們去主動學習、主動發展,並給予適當的點撥和引導,讓學生學會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不斷提高每個學生的自主性。並且還要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尤其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努力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篇二:

“一支粉筆一本書”,教師講重點,學生劃重點,考試考重點,一味的“滿堂灌”自然提不起學生的興趣。現在,各學校電化教學手段都比較齊全,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多媒體、投影儀、錄象片等先進教學方式,適時播放一些歷史或考古記錄片,展示一些圖文資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設計上,可以採取自由辯論、小品表演、論文答辯等適合學生特點的活動,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讓學生走進歷史遺蹟,走進歷史博物館,搞社會調查,讓學生體驗“走進歷史”的真切感受。

第三,多角度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探究欲和思維的積極性。歷史課堂提問應該摒棄那些只做“是”或“不是”之類簡單判斷的缺乏思維性的問題,多設置思維含量高的有效問題。一是要設置揭示教材隱性知識的問題。所謂隱性知識就是教材中隱含的、並非一目瞭然的知識點,如知識的實質、知識的區別和聯繫等,將這些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提出來,有一定的深度,既能提高學生的探求興趣,也能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比如,讓學生分析康有為和孫中山思想的不同特點,並分析產生這些特點的原因,就可以有效地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二是要多設置一些指向明確,符合學生思維實際的小切口、深分析類問題,避免那些大而空的問題出現在課堂上。舉例來説,講授唐朝晚期的歷史時,讓學生分析“開元之治,幾於家給人足,而一楊貴妃足以敗之”這句話是否正確?為什麼?就是小切口深分析的題目,思維含量相當高。通過這麼一個問題的剖析,就能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唐朝滅亡的原因,並很好地鍛鍊了其歷史思維能力。中學生正處於從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轉化的時期,他們已經不滿足於只是簡單地、機械地記憶歷史知識,而是渴求利用歷史知識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自身的素質。

在歷史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我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首先,要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知識的價值。歷史知識的過去性特點,使得很多學生感覺歷史“無用”,若教師再不充分發掘歷史學科知識的價值,把課上得枯燥乏味,就很難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熱情。眾所周知,歷史知識是豐富多彩的,歷史又是與現實緊密聯繫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注重聯繫現實生活,聯繫社會實際,讓學生認識到學好歷史知識用處很大,就能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唐朝歷史時,可以讓學生深入思考“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帶給我們的啟示,教師在學生暢所欲言的基礎上總結出:一個國家要強盛,必須重視人才建設和制度建設,注意減輕人民負擔,大力發展社會經濟,重視文化教育事業。今天,我們的改革開放事業要推向前進,也需要處理好這幾個方面的問題。這樣一分析,學生就感到學歷史很有用處,從而,就對學好這門課程有了積極的認識,學習的興趣也就提高了。

篇三:八年級歷史上冊《甲午中日戰爭》教學反思

一節好的歷史課首先要讓學生愛聽,用學生喜歡的方式去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更重要的是對人的教育。【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5篇】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5篇。新課程理念提倡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這節課我在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

本課教學既難又易,難的是教學方法難以突破,易指多數學生對這段歷史比較熟悉,我綜合多種版本教材的特點,把黃海海戰和《馬關條約》的簽定做為教學重點,突出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特別是在引導學生分析鄧世昌這個歷史人物時,從責任感中體會愛國情感,從人格尊嚴感悟國家精神,以小見大,體現了教師的創新精神,教師通過談話、探究、體驗等多種教學方式,創設歷史情境,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課堂氣氛和諧融洽,學生學習狀態精神飽滿。

這節課我主要做了三個方面的努力:

1、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在這節課當中體現了老師新課程理念,比如説《馬關條約》內容這部分不僅讓學生知道條約有哪些內容,老師還引導學生利用圖表的方式與《南京條約》對比分析,讓學生在對比分析的過程中,深刻認識《馬關條約》給中國帶來了哪些嚴重的危害,教師還引導學生分析認識《馬關條約》給日本帶來的一些影響,這樣的做法,培養和訓練了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和理解問題,老師在引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時候,是從問題入手,環環相扣,然後是層層深入。在一個接一個的問題探究中,使學生思維活動始終在進行着,並且在思維活動中得出自己的認識。

2、教師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本課點睛之筆是對《馬關條約》的教學,教師打破了傳統模式的束縛,對《馬關條約》的內容和影響進行重新設計,讓學生認識到《馬關條約》的簽定,中國失去的不僅僅是物質,還有精神層面的,那就是尊嚴,通過讓學生感悟到通過本課學習,我們不要積聚仇恨,而是自我反思和警示,要以史為鑑,面向未來。

3、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在這節課當中,我選用了黃海大戰、《馬關條約》簽定和部分歷史史料等相關的片段,學生觀看過後教師引導學生説出自己的一些感受,學生在談感受的過程中,進行感悟。如我在課堂結束部分引導學生學完《甲午中日戰爭》後,你有什麼心情?請用一種顏色來代表,並説明為什麼用這種顏色?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符合學生的從形象到邏輯的認知規律,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當然,這樣的教學處理不一定很好,但我也應該對我的探索進行反思、總結。整個教學中,不帖標籤、不灌結論,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又有客觀、理性的分析和梳理,站在思想史的高度對歷史進行闡釋與理解,給歷史必要的寬容,現實的回答。正是基於這樣的認知與實踐,在平實的教學過程中,一定程度上彰顯了“思想”的魅力;在饒有興趣的情境中體會思想的魅力。

在課堂中,我也分明感覺到學生的回答是自己內心流淌出來的,有自己的見解,而不是照着課本讀。“潤物細無聲”,我想,這恰恰是思想的意義與力量所在。同時,在這樣的過程中,關於黃海海戰、《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影響等核心知識,相信學生不必於課後再去死記硬背,因為,這已內化為他們自己的認識和理解了。

誠然,因為是一節“原生態”的課,也有瑕疵,如時間的把握、教材的取捨、語言的過渡等。好在葉讕教授早説過,真實的課總會留下遺憾,聊以自我安慰。不過,伴隨閲讀而生、不乏亮點的教學設計,足以給自己更堅定的信念:教師生涯,閲讀作伴。

篇四:——張xx

在教學實踐中經常進行教學反思,可以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為及情境的能力。作為一名初中歷史教師必須通過多種途徑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主要通過教育學生、教師自己本身進行反思、同事或專家聽評自己的課、閲讀教育專著和教學文獻等方式進行教學反思。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反思

所謂教學反思就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實踐過程的思考對象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它是立足於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為及情境的能力。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的規律:“經驗+反思=成長”。可見教學反思是一個教師走向成功的必經之路。

我已從事多年曆史教學,深感歷史教學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工程。同時也讓我深深體會到歷史教學的樂趣。面對生龍活虎的青春少年,如何調動他們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顯著的教學效果顯得尤為重要。

新課程實施以前人教學,大都是為了適應應試教育,因此教師大都是以講解、概括為主。學生則是聽眾,然後根據講課的重點,強調學生死記硬背,這樣歷史課更是枯燥無味,一上課學生就想打瞌睡。現在新課程實施以後的內容更多的是結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同時要求教師改變過去“填鴨式”的教法,還學生以課堂和學習的自主權。教與學是交往、互動的,師生雙方相互啟發、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為了適應當前教育形勢的發展,使自己儘快得成長、成熟起來,作為一名初中歷史教師必須通過多種途徑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

 一、通過學生進行教育反思

一個好的教師應該具有敏鋭的觀察能力。如果有的學生在課堂上突然表現異常,那肯定是教學的某個環節出了問題。例如,我在上八年級上冊《xx戰爭的烽煙》一課時,讓學生對xx戰爭爆發的原因進行討論並選幾名代表進行發言,有位同學平時對歷史很感興趣,思維活躍,發言踴躍,但那節課卻顯得比較沉默,課後我主動與他進行交流,他説,對xx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不理解,原因是對當時的英國曆史知識缺乏瞭解,隨後我對導入新課這個環節進行了反思。

二、通過教師本身進行教學反思

根據新課程的要求,課堂上學生自主學習,討論的時間比較多,但教師必要的引導,適當的點評,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師在引導、點評時不流暢,時常卡殼,使得學生滿腹疑慮,這就意味着教師對待課堂的準備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了。

 三、通過請同事或專家聽評自己的課來進行反思

俗話説: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如果教師對自己的課作了精心準備,上課時得心應手,往往很難覺察出自己還存在着什麼不足,但如果青銅市或教學專家來聽課以後,總是能找到自己還需改進的地方。

四、通過閲讀教育專著和教學文獻來進行教學反思

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好的老師。經常閲讀中外教育專著和優秀的教學案例,從中吸取營養並經常與自己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進行對比,不斷反思,使自己不斷提高。

在十多年的歷史教學實踐中,我從未間斷過寫教學反思,我的課也得到了學生的認可,成為了他們最感興趣的課程之一。

篇五:八年級歷史月考試卷分析及教學反思

本週我校組織了第一次月考,現針對這次考試情況,總結如下:

一、試題分析

本次命題從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入手,選擇三種題型,具有以下特點:

1.命題符合以學生為本,切實體現素質教育面向全體一的要求,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校的教學實際,沒有偏題、xx。

2.試題注重了基礎知識,注重了對學生運用所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具體體現在第一題、第三題上。

3.試題體現了靈活性,從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出發,試題減少了死記硬背的考試內容,體現了創新教育,有助於學生能力的提高。

存在問題

一、學生方面:1、史實不清,是致命的弱點。2、部分學生態度不端正。或不重視,或認為歷史很好學,不過背背而已,就是落下也能很快趕得上。3、解題技巧的欠缺。表現在如何從四個選項中找出最佳項,提高正確率;如何審好題,做到緊密結合題目要求作答;如何合理安排卷面,儘量多得分等等。4、看書不細。未能聽進老師的忠言相告,一相情願地以為這兒不考,那兒不考,存在僥倖心理,結果遭受沉重一擊。5、不會讀書。學生習慣了把一節教材從頭唸到尾,而較少注意抓住歷史發展的脈搏,體味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繫,領略歷史的博大與精深。6、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差,奴隸性強,不肯下工夫,主動去背去記積極性差,這是成績不理想的最主要原因,八年級是中學生兩極分化最嚴重的時期,好學生可以考90分左右,而差生只能考10分左右,差距太大。【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5篇】教學反思

三其他方面:1、本次考試試題出的偏難,題量大。2、月考前時間緊,內容多,期複習時間少,這也是考試成績差的一個原因。

針對上述原因,在今後的教學工作總我應作到:

1、課堂上老師的授課對社會知識的講解要透徹,觀點要明確,點評要到位。不能出現是是而非,模稜兩可的情況。

2、單元測試和課堂練習要圍繞教材,難易得當,切不可脱離學生的實際。

3、學生的課堂討論或合作學習,課前老師要作深入調研,要充分把握好這個“度”。

4、根據教學進度和學校的實際情況,結合教材儘可能多安排一些理論聯繫實際的社會實踐活動。

5、平時上新課過程中,課後作業中可適當安排一些回家作業,這些作業要求學生與家長一起合作完成。

6、對學生課堂聽課、討論、回答問題等的評價要客觀公正,不可盲目表揚和一昧的説好。

另外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和複習方法也很重要:

1、採用了領着學生複習,每一節課佈置給學生具體的內容,然後小組抽背,課代表抽背,之後教師串聯知識體系,使學生有個完整的歷史概念。

2、老師統一思想,強化基礎訓練;多接觸瞭解學生,擺事實,講道理,使其明瞭歷史學習的重要性。讓一些在歷史科成績有突飛猛進的同學介紹學習經驗,讓學生明白歷史成績的提高並不是高不可攀。

3、教給學生讀書和思考問題的方法;習題講評不只是知識的再現,更關鍵的是技巧的提升;合理安排課堂,體現主體知識,重視結構體系;重視學生能力的提高。

4、多蒐集材料。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課上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其對本科內容產生興趣。

5、課下,和學生進行溝通,傾聽學生的心聲,接近學生之間的距離,這樣有助於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

總之,通過本次考試,我認識到在教學工作中自己還存在許多問題和不足之處,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新課程、新教材、新理念,給我們老師和學生的教育、教學的實際體驗是全新,而我們的教學實踐經驗還相當有限,還有待於我們全體老師長期不斷的探索和努力,從而在教改中求發展。

本次考試雖已結束,但更艱鉅的任務還在後頭,我將加倍努力爭取能打一個翻身仗。

五篇:《歷史教學心得體會》

當教師也有幾年了,回顧短短的教學生涯,感慨良多。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應注重協調好師生關係。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還應善待學生,懂得適時的鼓勵學生,實施賞識教育。再次,教師應學識淵博。只有這樣,才能居高臨下,深入淺出,把課上得豐富、生動、有趣。要完成好教書育人的任務,教師還要注意多種教法的運用。它可以促使學生多種感官的活動,對提高認識水平大有裨益。總之,教學是一門藝術。由於條件的不同,需要教師從實際出發,進行創造性勞動。在今天世界課改浪潮的推動下,每一位教師,都應不停的鑽研、學習,真正做到“以人為本”,採取有效的教學措施,使每一個學生都能享受到學習的快樂,併為學生的終身發展盡一己之力。

光陰荏苒,轉眼一年的教學生涯又過去了。在這短短几年的教學生涯中,有過成功,也有過失敗。在這裏,把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成功的經驗記錄下來,與廣大歷史教師共饗。

所謂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活動。因此,要搞好教學,首先就必須協調好師生關係。和諧的師生關係,可以成為調節教學活動的潤滑劑,可以促使教師把忠於人民教育事業、培養革命接班人的高度責任感和關心愛護革命後代的真摯感情糅合在一起,促使他們以春風化雨的態度去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有助於樹立教師的威信,有助於激發學生的上進心、自信心,從而有利於教育活動的順利開展和教育效果的提高。可以説,良好的師生關係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一個重要前提。那麼,該如何融洽師生之間的關係呢?

1.融洽師生關係

1.1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學生具有一種“向師性”,這在客觀上要求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但初中學生處於身心快速發展時期,自我意識的發展非常迅速,逐漸擺脱兒童的幼稚心理,喜歡以成年人自居,要求對各種事物發表見解,也迫切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與尊重。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主宰學生的一切,不能把學生當作消極被動的承載知識的容器。而要把學生當作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知識只有通過學生自己的學習、思考才能掌握,教師必須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更要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把握“要我學”,使教學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1.2要善待學生,實施賞識教育。正因為學生是有情感的人而非容器。因此,他們有被尊重、被認可的需要。《學習的革命》一文中這樣説:“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批評中,他就會學會譴責;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中,他就會學會自信;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認可中,他就會學會自愛。”教師對學生的態度,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對學生一味批評挖苦,用一種冷漠的態度對待學生,只會剝奪學生的學習權利,挫傷其自尊心、自信心,久而久之,會對教師甚至對這門學科也產生厭倦感。反之,如果教師能善待學生,懂得適時的鼓勵學生,實施一種賞識教育。則會縮短師生的空間距離和心理距離,產生友好、親近、共鳴、信賴的效應,極大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其自信心和上進心,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心理學上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可以充分説明這一點。我的教學實踐也可以證明這一點。我帶初一(7)(8)(9)三個平行班的歷史課。在剛接班時,每次上課八班課堂氣氛都畢比較沉悶,每次“週週考”的平均分都是三個平行班中最低的。後來我有意識做了一個實驗,在七、九二班仍如以前一樣地上課,而在八班,每當學生回答對了問題,我都給予“很聰明”“反應很敏捷”“回答得很好”“再進步”等諸如此類的肯定評價。這樣,一段時間下來,上課時八班的氣氛明顯優於其他兩個班,學生很積極地思考回答問題。而其歷史考試平均分也由原來倒數的班級變為每次都是第一,基本上消滅了低分率,而且,學生對老師態度由原來的冷漠轉為熱情,樂於親近教師。花的時間還是那麼多,但不論是師生關係,還是教學效果,和以前都有天壤之別。這就充分説明了善待學生與激勵的作用,同樣也證明了良好師生關係所產生的巨大的推動力。贊可夫説得好:“就教師工作的效果來説,很重要的要看師生之間的關係如何。”

要搞好歷史教學,僅僅有良好的師生關係是不夠的,還要教師有較高的素質,特別要求教師的知識結構要合理、全面。那麼,什麼樣的知識結構才算合理全面呢?

2.教師的知識必須博而專

2.1作為一名教師,必須有精深的專業知識,俗話説的好:“要想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這樣才能很好地理解教材,注意到前後知識的聯繫,融會貫通,上課時才能使知識源於教材又高於教材,能夠上得得心應手,遊刃有餘。這也就是人們常説的“只有深入才能淺出,只有居高才能臨下”。如果自己對歷史知識掌握的都不全面,卻企圖“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那顯然是不可能的。因此,這就要求歷史教師要經常閲讀一些專業書籍,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不能滿足於在大學時代所學的那點知識,不能一味地吃老本,認為有“一桶水”,就能源源不斷地使學生有“一杯水”,尤其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教師只有不斷更替這桶水,使其成為活水,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朱熹曾日:“半畝方塘一鑑天,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師的知識也象方塘,如果沒有源頭流入,也會很快乾涸。

2.2教師的知識還應該博。歷史知識,涉及到方方面面,有政治、經濟、文化等等,現代科技發展迅速,學科之間相互滲透而且由於大眾傳播媒介的影響,有的學生所見所聞遠遠超過老師的知識領域。這就要求教師知識不能侷限於某一專業領域,必須對各種知識都要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