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掃一室與掃天下的歷史教學反思

欄目: 實用文檔 / 發佈於: / 人氣:6.33K

掃一室與掃天下的歷史教學反思

掃一室與掃天下的歷史教學反思

本文是一篇歷史故事,篇幅不長,但卻告訴我們一個比較深刻的道理:要實現遠大理想,必須從小事做起。是故事就要“講”。經過反覆解讀教材,突然發現,文中有兩處提到了“理”字。一處是陳蕃的“理直氣壯”,另一處是陳蕃覺得薛勤説的話“很有道理”。於是,我抓住“理”字,圍繞“理直氣壯”和“很有道理”兩個詞語以及兩個人的不同觀點深入研讀,進行設計,力圖主線清晰,重點突出。

語文是一門“語言文字運用”的學科。為了避免由於過多的説教或交流,沖淡“語文味”,出現講理和思想教育過多的偏頗。在設計時,重點抓住語言文字進行品味、朗讀,並且學習作者“介紹有序”、“用反問句,描寫人物語言”兩個寫作方法。讓學生讀好文、習得法,透過文字明白道理,引發思考。主要有以下幾個環節:回顧課文主要內容——感受陳蕃生活懶散——走近人物明白其“理”——拓展名言生活踐行——推薦閲讀引發思考。

亮點一:文本解讀“新”。

從“理”字着手,引出二人不同的觀點和三個反問句,深入研究、朗讀。抓住描寫人物的神態詞語“滿不在乎”、“得意”“理直氣壯”等讀好句子。轉換為陳述句後,問學生“為什麼不使用這一句?”,剛開始學生説不清楚,這時,引導學生對比讀一讀,從語感上體會到了反問句語氣的強烈。明白課題的兩個“掃”字的意思是教學重點。讓學生從二人的語言中找出兩個“掃”字的不同意思“清掃”和“掃除”,結合自然、學生易於理解。

亮點二:難點突破“巧”。

本文有一個教學難點是課題中兩個引號的作用。尤其是“掃一室”的深層含義。雖然通過結合人物語言明白了“掃一室” 字面上的意思:清掃一間屋子。如何引導學生明白另一層含義卻是難點。我反覆研讀了薛勤的所想和所説,發現:這兩句話都是針對陳蕃的,意思很接近。如果合在一起的話,剛好就是“掃一室”和“掃天下”的深層含義。

通過出示薛勤的所想和所説的兩個反問句,讓學生小組合作把它們合併在一起。為了降低難度,我先巧妙提示學生避免語言的重複,如“年輕人”和“年少”,只使用一個,看似“無意”,實則“有意”地對學生進行了語言文字的訓練。當完成並交流後,很自然地結合課題,學生很快就明白了“掃一室”的第二層含義“做小事”,這就是引號的特殊作用。

亮點三:學生思維“活”。

課堂上,問題的設計都意在啟發學生思維,如“二人之間是什麼關係?”、“想想薛勤是用怎樣的語氣説這句話的?”、“陳蕃聽了薛勤的話後,會想些什麼?又會做些什麼呢?”等等,體現了“引”,而不是“給”。課堂上氣氛活躍,學生主動思考,主動發言,學習熱情較高。

亮點四:作業設計“妙”。

由於本文所揭示的道理有一定的辯證性。所以,除了積累名言,還拋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是不是一個人只要做好了小事,就一定能夠做成大事呢?同時,結合故事的結尾“陳蕃沉思起來,覺得薛勤的話很有道理”,讓學生感悟課文有一個引發人思考的結尾。作業也以同樣的方式佈置,增加了這節課的“長度”。

不足一:沒有追本溯源“小古文”,課堂“寬度”不夠。

這是個真實的歷史故事,《後漢書》中有記載。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説,在課堂上應該體現故事的,增加課堂的容量,同時,也通過讀小古文讓學生感受其語言特點和古人的智慧。如果在學文的時候,壓縮一點內容和時間,加入小古文,課堂的寬度和容量就增加了,學生的興趣也應該更加濃厚。

不足二:由於時間關係,學生在課堂上沒有動筆把想象和思考的內容“寫下來”。

學生學習語言最終的目的要落實到習作上,在習得寫法的同時如何讓學生趁熱打鐵,學以致用。這也是本節課後自己認為最應該思考和改進的地方。

疑惑:“學貴有疑”,如何讓學生自然而然、由心而發地進行質疑?

一直是困擾自己的一個問題。如果學生的質疑是老師為了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而進行的一個程序,十分生硬,目的性強,那這樣的質疑是否是真正意義上的質疑呢?

總之,上一節課看似是小事,但要把它上得“簡簡單單、實實在在”卻是大事。這也是自己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堅持追求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