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周長》教案設計

欄目: 實用文檔 / 發佈於: / 人氣:2.27W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周長》教案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周長》教案設計

《周長》教案設計1

教學內容: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 三年級(上)》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小組合作探究等形式,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周長的含義,會指出並能測量簡單圖形的周長。

2、經歷觀察、操作等活動,在獲得直觀經驗的同時發展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並體會“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

3、在學習活動中,體會現實生活裏的數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培養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認識並理解周長的含義,會測量具體圖形的周長。

教學難點:建立周長的空間觀念。

教學準備:教具(多媒體課件,一些幾何圖形的圖片。)

學具(圖片:長方形,三角形,硬幣、五角星,細線,軟尺,40釐米刻度尺。)

教學過程:

課前遊戲,滲透一週的概念。

老師先組織一個遊戲:

孩子們,很多同學都想了解老師是誰,來自哪裏?老師給大家帶來了我的名片,我每個小組發一張,大家傳遞一週,相互看一看,瞭解一下。現在你知道老師來自哪裏了吧?那麼就在我們剛才傳遞的過程中,你有沒有注意到名片的運動過程。是呀,名片在小組裏正好轉了一週。

一.嘗試探究,認識周長。

(一) 創設情景,感知周長。

1.小朋友們,老師首先要帶大家到森林裏去走一走,看看那裏發生了怎樣的故事?(演示動畫)

2.公正的小裁判們,你們覺得誰才是真正的冠軍呢?(請兩個學生説,重點分析規則。強調兩點:1、沿着樹葉的邊線;2、要爬一週。雖然紅螞蟻先爬到,但是它犯規了,冠軍還是應該屬於黑螞蟻。)

是呀,黑螞蟻遵守比賽的規則:沿着樹葉的邊線爬,正好爬了整整一週的長度,這個冠軍當之無愧。

3.(點擊課件,出現表示樹葉周長的邊框。)小朋友們,黑螞蟻沿着樹葉的邊線爬了一週,我們給這一週的長度起個名稱好嗎,就叫樹葉的周長,今天咱們就一起來認識周長。(板書:認識周長)

(二)嘗試操作,理解周長。

1. 摸一摸:其實物體表面都有它的`邊線。

生活中物體的表面都有它的邊線,你能仔細地摸一摸課本封面一週的邊線。摸給大家看一下,去摸一摸文具盒一週的邊線,其他物體某個面一週的邊線。你摸的是哪個物體一週的邊線?

2.描一描:如果把大家摸的物體的面畫下來就成了平面圖形,你能描出平面圖形一週的邊線嗎?選擇兩個你最喜歡的圖形描一描。

誰願意把你描的圖形給大家展示一下?比畫給大家看看,描的可真仔細。剛才你們都描出了圖形的一週,這一週的長度就是這個圖形的周長。

我們來想象一下另外這幾個圖形的周長,請閉上眼睛,在頭腦中畫一畫,也可以用手比畫比畫。五角星的周長、圓形的周長。

你現在知道什麼是周長了嗎?用自己的話來説一説。

板書:圍圖形一週邊線的長度就是周長。

長方形的周長就是指幾條邊的長度?五角星的周長呢?圓的周長呢?

二.合作探究,探求周長。

1.老師給大家帶來了我的名片、採來的樹葉、還有硬幣,你能指出他們的周長嗎?先估計一下,你覺得哪個物體的周長最長,哪個圖形的周長最短?

名片的周長長一些,硬幣的周長最短。

2. 文具盒中有測量周長的工具嗎?拿出來看看,你認為用這些工具最容易測量的是哪一個周長?

為什麼?如果是用直直的線段圍成的圖形就比較容易測量,對嗎?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一些這樣的圖形,你能與你的同桌合作,想辦法測量出它的周長嗎?把你算式、方法和結果記錄在紙上,看誰的方法巧?同桌合作的好?拿出1號信封。挑一個你們喜歡的圖形開始研究。

《周長》教案設計2

教學目標

1、通過面積和周長的比較,使學生正確區分、理解、掌握面積和周長這兩個概念,熟練掌握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和周長的計算方法.

2、運用比較的方法,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滲透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繫和發展變化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點

正確區分周長和麪積的概念和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周長或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1.出示飯店招牌的平面圖【圖片招牌】.教師説明:小明家的飯店要開張了,需要製作一個招牌.招牌的底色要漆成白色,四周還要裝飾一圈彩燈.要完成這些任務,小明要告訴工人些什麼?

2.用自己的話説一説什麼是面積?什麼是周長?

3.面積和周長是兩個有着根本區別的數學概念,但是在實際應用中卻常常容易混淆,為了使大家正確區分、理解和掌握這兩個概念,我們今天就來對面積和周長進行比較.(板書課題)

二、新授.

1.請學生拿出一個長方形的`紙片,讓學生閉上眼睛想想它的周長和麪積,並用手摸一摸.利用手中的學具測量周長和麪積.

2.學生分組活動,然後彙報自己的方法.

(1)用線測量出周長,用面積單位測量出面積.

(2)用尺子測量出長和寬,再計算周長和麪積.

3.例1 算出長方形的周長和麪積各是多少?

教師:現在已經知道了長和寬的數據,請完成周長和麪積的計算.

4.思考:通過計算,你發現計算長方形的周長和麪積各需要知道哪些條件?周長和麪積又有哪些不同呢?

學生分組討論.

提綱:

(1)長方形的周長和麪積各指的是什麼?

(2)周長和麪積的計算方法各是什麼?

(3)周長和麪積各用什麼計量單位?

5.學生彙報,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填寫下表.

長方形

正方形

意 義

計算方法

計量單位

相同點

三、鞏固練習.

1.分別指出手帕、桌面的周長和麪積.

2.計算飯店招牌的面積和周長.(單位:米)

3.填表.

圖 形

邊 長

周 長

面 積

長方形

長18釐米,寬16釐米

長方形

長7米,寬4米

正方形

12 分米

4.一塊正方形地,邊長是12米,面積是多少?如果在這塊地的四周圍上籬笆,籬笆長多少?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了什麼新的收穫?周長和麪積有哪些區別?

五、課後作業.

1.學校操場的長是110米,寬是90米.它的面積和周長各是多少?

2.要給一個長方形的房間鋪地板革,要買多少地板革才能鋪滿地面?需要哪些條件?

《周長》教案設計3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62~64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使學生直觀認識圓的周長,知道圓的周長的含義,通過對圓周長的測量方法和圓周率的探索、圓的周長計算公式的推導等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觀察、猜測、分析、抽象、概括、動手操作的能力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摸一摸,動手操作,猜想驗證等方法使學生親歷整個探尋知識的過程,從而掌握圓周長計算的由來和相關知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介紹我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在圓周率方面的偉大成就,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發民族自豪感,培養創新精神以及團結合作精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測量、計算、猜測、驗證等過程,理解圓的周長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及其實踐運用。

教學難點:理解圓周率的意義。

教具準備:圓形紙片、直尺、計算器、記錄單

教學過程:

一 課始預習,初步瞭解

看書完成前置作業:

1、什麼叫圓的周長?並舉例説明。圓的周長可以怎樣測量?

2、什麼叫圓的半徑和直徑?二者之間有什麼關係?

3、你認為圓的周長的

大小跟什麼有關?為什麼?你能想出辦法證明圓的周長跟它有什麼樣的關係嗎?

4、哪個數學家對圓的周長有關的知識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看書自學,對本課知識點有個初步瞭解,在完成前置作業的過程中對本課知識的重難點進行思考,帶着問題和疑惑走進課堂,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動力和積極性)

二、互動交流,探究新知

1、認識圓的周長

⑴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説説什麼叫圓的周長

⑵學生通過摸一摸圓形學具,感受圍成圓的線是曲線,完善圓的周長的概念。 ⑶誰能用一句話來概括一下圓的周長?

⑷課件演示圓的周長,並出示圓的周長概念。

圍成圓的曲線的長,叫做圓的周長。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看書自學,對圓的周長概念有了初步認識,再通過摸一摸的感知活動對圓周長的曲線特點有了深刻體會,課件演示讓學生對圓的周長的直觀形象進行感知,從而對圓周長概念有了深刻理解)

2、實驗、探究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

⑴認識圓的半徑和直徑

學生通過折圓紙片,找出半徑和直徑,通過觀察,測量明確d﹦2r

⑵猜測圓的周長與什麼有關係

師:長方形的周長和什麼有關係正方形呢?那麼圓的周長究竟與什麼有關係呢?誰來説一説?你覺得可以用什麼辦法來證明?

預設:

學生1出示大小不一的圓,分別比較它們的直徑和周長,得出直徑大的周長就大。

引導小結:①圓的直徑越長,它的周長也就越長,圓的直徑越短,它的周長也就越短。

②我們發現了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都是三點幾,也就是説圓的周長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對比分析表格,教師課件展示圓的周長的測量過程,讓學生能對圓的周長和直徑之間的關係更加清晰,激發學生想要知道兩者之間的具體關係的熱情。)

3、學習圓周率的有關知識

⑴引入圓周率

師:其實,很早就有人研究了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發現任意一個圓的周長與它的直徑的比值都是一個固定的數,我們把它叫做圓周率。(板書: =圓周率)

⑵介紹圓周率的.資料,並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師:關於圓周率的知識,你知道哪個數學家在這方面做出了什麼樣的卓越貢獻?(學生通過預習有一些初步的印象。)

課件播放圓周率的資料完善學生的記憶。

在當時,祖沖之所算的圓周率的值要比外國科學家早多少年?聽完剛才的這些資料介紹,你有什麼感想?

師:我們真為我們國家能出現這樣一偉大的數學家感到驕傲和自豪,老師也希望同學們長大以後,能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對國家有用的人。

⑶教學圓周率的讀寫法及數值

師:對於圓周率,我們用希臘字母л來表示。(板書л)

①讓學生跟老師讀,並用手指在桌子上邊寫邊讀。

②經過數學家們研究發現圓周率是一個什麼樣的小數呢?

學生回憶預習的內容,師提醒學生明確圓周率是一個無限不循環小數它的數值是л=3.1415926……(板書:л=3.1415926……)圓的周長是它直徑的∏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數。 ③圓周率的近似值。

師:隨着現代科技的發展,藉助超級計算機,人們算出的圓周率,小數點後面已經達到了萬億位。但是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並不需要這麼多的小數,一般保留兩位小數。(板書:л≈3.14)

④學生看書,再次閲讀圓周率的知識點介紹

(設計意圖:圓周率是新出現的一個概念,讓學生從預習的初步感知,到探索中對圓周率的理解,到再次的看書完善對圓周率概念的陳述,瞭解近似值的大小取值,讓學生對圓周率有了深刻的認識,為圓周長的公式推導打下了基礎,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攻破難關的喜悦。)

4、圓周長計算公式的推導

提問:圓的周長一般用字母什麼來表示?圓的直徑呢?

那麼根據周長與直徑的關係我們可以得到一個什麼樣的公式

引導學生回答並板書:C÷d=Л,

那麼C=?(板書:C=лd)

讓學生互相説説出公式所代表的意義,並彙報。

想一想,直徑和半徑的關係,已知半徑r,圓的周長C又等於什麼?學生推導教師板書:C=2лr

三、解決實際問題

1計算下面各圓的周長

《周長》教案設計4

教學內容:

圓的周長(小學數學九年制義務教材第十冊).

教學目的:

1.讓學生知道什麼是圓的周長.

2.理解圓周率的意義.

3.理解和掌握圓的周長計算公式,並能初步運用公式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推導圓的周長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

理解圓周率的意義.

教具學具:

1.學生準備直徑為4釐米、2釐米、3釐米圓片各一個,線,直尺.

2.電腦軟件及演示教具.

教學過程:

一、複習:

上節課我們認識了圓,誰能説説什麼是圓心?圓的半徑?圓的直徑?在同圓或等圓中圓的半徑和直徑有什麼關係?用字母怎樣表示?

二、導入:

這節課我們繼續研究圓的周長(板書課題).

1.指實物圖片(長方形)問:這是什麼圖形?誰能指出它的周長?

2.指實物圖片(圓)問:這是什麼圖形?誰能指出它的周長?

問:什麼是圓的周長?

板書:圍成圓的曲線的長是圓的周長.

3.你能測量出這個圓的周長嗎?(能)

4.指實物(用鐵絲圍成的圓)問:你能測量出這個圓的周長嗎?

5.用拴線的小球在空中旋轉畫圓.問:你能測量它的周長嗎?

回答:不能.

想一想圓的周長都可以用測量的方法得到嗎?(不能)這樣做也會不方便、不準確.有沒有更好的方法計算圓的周長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三、互動

請同學們用圓規在練習本上畫幾個大小不同的圓,想一想圓的周長可能和什麼條件有關?(半徑或直徑)再看電腦演示(半徑不同周長不同)圓的周長和它的直徑或半徑究竟有什麼樣的關係?請同學們測量手中圓片的`周長(用線或滾動測量),再和直徑比一比,看誰能發現其中的祕密?

四、學生動手測量、教師巡視指導.

五、統計測量結果.

觀察表中數據,想一想發現什麼?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三倍多一些!任何圓的周長都是直徑的3倍多嗎?

六、電腦演示

(幾個大小不同的圓,它們的周長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發現!誰知道我國曆史上最早發現這個規律的人是誰?圓的周長到底是直徑的3倍多多少?請同學們帶着這個問題認真讀書93頁,默讀通過實驗到3.14.

七、看書後回答問題:

1.是誰把圓周率的值精確計算到6位小數?

2.什麼叫圓周率?

3.知道了圓周率,還需知道什麼條件就可以計算圓的周長?

4.如果用字母c表示圓的周長,d表示直徑,r表示半徑,表示圓周率,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應該怎樣表示?

現在你們已經掌握了圓的周長的計算方法,誰能很快説出你手中圓片的周長約是多少?(取3.14)

八、出示例1:

一種礦山用的大卡車車輪直徑是1.95米,車輪滾動一週約前進多少米?

(得數保留兩位小數)

請同學們想一想:車輪滾動一週的距離實際指的是什麼?

解:d=1.95 單位:米

c=d

=3.141.95

=6.123

6.12(米)

答:車輪滾動一週約前進6.12米.

九、課堂練習:

1.投影:計算下面圖形的周長.

2.判斷下面各題(正確的出示,錯誤的出示)

(1)圓周率就是圓的周長除以它的直徑所得的商. ( )

(2)圓的直徑越大,圓周率越大. ( )

(3)圓的半徑是3釐米,周長是9.42釐米. ( )

3.小明和爺爺分別沿小圓(ABCDEA)和大圓兩條路線散步

《周長》教案設計5

教學目標:

1.通過知識回顧,學生能總結出周長與面積的概念不同、計算方法不同、計量單位不同。並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3.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比較面積和周長的概念、計量單位和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正確地進行長方形、正方形周長和麪積的計算.

教學用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知識回顧

1、説一説周長與面積的概念。

2、説一説正方形與長方形周長、面積的計算公式。

3、説一説計量單位。

(1)、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

(2)、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4、説一説周長與面積有什麼不同?

生總結。

師板書:概念不同、計算方法不同、計量單位不同。

二、基本練習

1、填上合適的單位。

(1)、一根跳繩長約2( )。

(2)、一間卧室的面積約是22( )。

(3)、一張報紙的面積約是21( )。

(4)、一枝鉛筆長約18( )。

(設計意圖:加強學生對長度單位和麪積單位的`理解與正確運用。)

2、我會填

3平方米= ( )平方分米 4 米= ( )釐米

40000平方米= ( )公頃 300平方釐米= ( )平方分米

(設計意圖:進一步鞏固長度單位和麪積單位的進率。)

3、課件出示圖形,這是一個長方形,長4釐米,寬2釐米.請同學提出問題,可以求什麼?(周長、面積各是多少?)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提有價值的數學問題,鞏固長方形的周長和麪積的計算。)

三、提高練習

李爺爺家靠北牆用籬笆圍了一個正方形羊圈,邊長是25米,請你算出它的佔地面積和所用籬笆的長度?

(設計意圖: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更好的區別周長與面積的概念。)

四、拓展練習

邊長為20釐米的正方形紙可以剪成邊長為2釐米的小正方形多少個?

(設計意圖:主要考查學生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五、故事小結

從前有個小木匠,拿着一個長方形的木板,正在思考着能做什麼的時候,忽然聽見長方形的周長和麪積在掙吵,周長説:我比你長。面積説:我比你大。小木匠聽後笑着對它們説了一些話,只見周長和麪積的臉上露出了笑容,和好如初了。你知道小木匠説了些什麼嗎?

六、作業佈置

練習冊第50頁第2、3題。

《周長》教案設計6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什麼是周長》。

此單元內容包括:周長的認識,周長的測量與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交通與數學。而《什麼是周長》是本單元的第一課時,是在學生認識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學習平面圖形的周長,通過對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使學生初步感知周長的含義,為後面認識各種圖形的周長,及周長的計算做好鋪墊。

2、教學目標

新課標指出,通過數學學習,學生能夠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的數學知識,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結合教材特點及三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及心理特點,認知規律,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知道周長的含義,建立周長的概念。

(2)能力目標:結合具體實物,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能初步測量計算三角形、四邊形等圖形的周長。

(3)情感目標:通過演示操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觀察和思考的習慣,從而使學生達到自主學習、參與學習、合作學習的目的。

(4)創新目標:在學生充分參與學習過程的基礎上,培養和發展學生多向思維,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測量與計算圖形的周長。

4、教學重點和難點。

認識周長,理解周長的含義,發展空間觀念。

二、説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在教學中,我努力挖掘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源,為他們創建一個感知、發現、探索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在教師的引導下嘗試計算平面圖形的周長,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在教學的各個環節都運用了CAI輔助教學,使課堂生動、有趣。以貼近學生生活的素材為教學資源,通過小組探究、合作學習,使學生在自己喜歡的實踐活動中去感知事物的特徵,去發現事物的規律,去探究事物的本質,培養學生的觀察,思考、概括、探究、創新能力和相互合作的意識。

教學中,充分運用電教媒體,精心設計情境,激發好奇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特別是加強教具演示及學具操作,讓學生手動、腦想、眼看,使學生在多種感觀的協調活動中積累感性認識,,從而更好地理解周長的含義,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為了更好實現以上的教學理念,我在課前準備了CAI課件,直尺、皮尺、測繩等測量工具,同時讓學生採集樹葉,準備測繩(或捲尺)、彩筆、直尺。為更好地學習知識作好了充分的硬件準備。

三、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首先運用CAI課件演示,故事引入:小螞蟻練長跑情境圖,一隻螞蟻把一片漂亮的樹葉當作運動場,沿着樹葉的邊爬了一週,並活潑可愛的向同學們打招呼。採用音響型媒體與圖象型媒體結合,聲形互補,相得益彰。形象的演示螞蟻爬過一週的長度是周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從一開始上課就帶着強烈的求知慾和愉悦的心情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二)實踐探索,理解新知。

1、為了讓學生初步理解“周長”的概念,我設計了比一比、畫一畫、評一評三個環節,喚起學生的學習慾望,使學生感知周長。

第一步:用CAI課件顯示多個圖形,讓學生在比較中給圖形分類,揭示封閉圖形與非封閉圖形。這樣,抽象的數學知識有了媒體的直觀演示,便於學生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交互使用,發展了思維能力。

第二步:請學生畫出自己喜歡的幾個封閉圖形。

第三步:有選擇性的展示學生畫圖。請同學評一評,並指出所畫圖形的周長,使學生獲得一種滿足感,進一步體會到在同一平面內封閉圖形一週的長度叫做這個圖形的周長。

2、通過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體驗周長。

(1)有了上面的前提教學,我就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拿出課前準備好了的各種葉片描出一週的長度,在描的過程中體會周長是封閉圖形一週的長度,裏面部分不是周長。

(2)引導學生找一找身邊物體表面的周長,如:課桌面的邊線、數學書封面的邊線、黑板、文具盒等多個物體表面的.周長。並動手摸一摸、指一指,在小組內説一説。

(3)提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怎樣走才是教室一週的長度?怎樣走才是操場的周長?學生從生動的媒體卡通形象螞蟻練長跑情境中得到啟示。

這樣,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通過這些活動,拓寬了學生對周長的感性認識,建立豐富的表象,初步認識周長的意義,體現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三)操作實踐,鞏固新知。

1、量:在量腰圍、頭圍的實踐活動中,讓學生自主選擇測量的工具和方法,並在小組交流中説一説測量的過程。活動形式也靈活多樣,可以一個人單獨操作,也可以小組合作完成,只要能測得結果,都給予肯定,而且測量的內容也是生活中常見的。最後,配合電腦媒體演示操作過程,完善認知,統一方法。

2、圍:用學生喜歡的彩色筆描出圖形的邊線(即周長)

課件形象直觀的演示描圖過程,讓圖象媒體與實際操作相結合,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使學生知道可以有不同的起點,但只能描一週,鞏固周長的含義。

(四)實踐訓練,深化新知。

1、想:提示性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三角形要量幾條邊?”“四邊形要量幾條邊?”“為什麼?”逐漸使學生初步瞭解求一般三角形、四邊形周長的方法。

2、算:課件顯示幾幅平面圖形,驗證結果,揭示算理,通過量一量、算一算活動,鼓勵學生用多種計算方法正確算出圖形的周長。

3、練:再次運用多媒體教學,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習效率。引導學生認真、細緻地觀察課件中的兩組圖形,並通過測量、移動等方法作出自己的判斷,在小組內交流討論,全班彙報,結合學生的想法,藉助多媒體展示邊線的移動過程,直觀地比較出兩組圖形的周長,從而深化了知識,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五)歸納總結,完善認識。

這節課,你知道了什麼?學會了什麼?還有什麼地方不懂?讓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給他們一個梳理知識的機會,通過提示性的引導,讓學生聯貫的概括出什麼是周長,補充板書,完善內容,提示課題。

《周長》教案設計7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 數學》六年級上冊第62~64頁。

【教學目標】

1.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實際測量計算理解圓周率的意義。

2.通過對比分析掌握圓周長的計算公式。

3.能用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解決一些簡單的數學問題。

4.通過對圓周率的計算,滲透愛國主義的思想。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推導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準確計算圓的周長。

難點:理解圓周率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一塊鐘錶

問題1:你能猜想小秒針的頂端在一分鐘的時間裏,所走過的軌跡是一個什麼圖形嗎?

學生猜想。

教師演示小秒針的運動過程,證實學生的猜想是否正確。

問題2:你能知道不知疲倦的小秒針頂端,在一個小時的時間內所走過的路程有多長嗎?我們應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

生:先計算出走一圈的路程有多長,在計算出走60圈的長度。

師:非常好。那麼小秒針走一圈的路程,就是這個圓的周長又怎麼來求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怎樣計算圓的周長。(引入課題——圓的周長)

(設計目的:通過學生身邊的實物引入新課,能充分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中來。)

二、動手量一量

學生活動:請同學們拿出你準備好的圓,小組內交換圓,合作完成下表,看哪一組完成的最快。測量值精確到毫米。

物品名稱

周長

直徑

1號圓

2號圓

3號圓

4號圓

教師評價學生小組合作的情況。

(設計目的:強調學生的小組合作意識)

師:哪個小組彙報一下你們小組是怎麼測量的,並展示一下小組測量的結果。

學生展示小組的成果。

(設計目的:通過實物投影,向其它小組的同學展示本小組的結果,增強學生的自信)

三、對比分析

師:觀察一下我們得到的幾組數據,你發現什麼規律了嗎?

學生自由談。

學生髮現:1. 一個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三倍多點。2. 周長和直徑的比值與直徑相乘可以得到圓的周長。

師:老師也做了一個圓,現在看一下老師是怎麼測量這個圓的周長的。

課件展示圓的周長的測量方法。

(設計目的:通過讓學生對比分析表格,教師課件展示圓的周長的測量過程,讓學生能對圓的周長和直徑之間的關係更加清晰,激發學生想要知道兩者之間的具體關係的熱情)

課件展示:圓的周長隨直徑的變化而在變化,而周長和直徑之間的比值確是一個定值。

(設計目的:通過課件展示,讓學生得到結論——圓的周長和直徑的比值是一個定值,順利得到圓周率的值)

小結1:圓周率:一個圓的周長與它的直徑的比值是一個固定的數,我們把它叫做——圓周率,用字母π表示。圓周率是一個無限不循環小數。它的'值是:π=3.1415926535……,在實際的應用中,一般取它的近似數π≈3.14。

你知道嗎?我們的祖先在圓周率的計算上可是有着輝煌的成績的,你能講給同學們聽嗎?

學生自由談。

我們有這麼偉大的祖先,相信我們這些站在偉大巨人肩膀上的現代中國人一定能取得更加輝煌的成績。

(設計目的:通過學生講故事滲透愛國主義思想)

小結2:你能通過分析表格得到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了嗎?

學生回答。(由於學生已經有了前面的層層鋪墊和對錶格的分析學生可以很容易的回答這個問題。)

圓的周長(用字母C表示)計算公式:C=πd或C=2πr

四、動手做一做

下面我們來看看怎樣應用圓的周長計算公式來解決問題。

1.計算圓的周長

實物投影展示學生的解題過程

(設計目的:通過簡單的圖形計算讓學生理解圓周長的計算公式的應用,並強調解題的書寫過程)

2.一個圓形噴水池的半徑是5m,它的周長是多少米?

(設計目的:通過轉化把由半徑求周長的問題轉化為實際問題,讓學生體會到學以致用)

3.小組交流錯誤原因。(可讓其他學生避免同樣的錯誤)

(設計目的:通過實例計算,可以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數學來源於生活,又能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的作用,又可為最後的實踐題打下很好的伏筆)

4.現在你能告訴大家不知疲倦的小秒針頂端,在一個小時的時間內所走過的路程了嗎?要解決這個問題你想得到什麼樣的數據。

(設計目的:讓學生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條件,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此題和前面的引入題互相呼應,做到解決問題有始有終)

五.你能説説在這一節課中你有什麼收穫嗎?

可讓學生從知識點,從測量方法——能力點,數學史知識——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總結自己的收穫。

六、課外合作:

小組合作完成,應用你的知識,想辦法測量一下,從學校大門口到圓城樓門口的距離大約是多少米。

(設計目的:讓學生真正能夠達到學習上的學以致用,並且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意識和學生的動手能力)

《周長》教案設計8

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第11冊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圓的周長,知道圓周率的意義,理解和掌握圓的 周長計算公式;

2、發展學生空間觀念,培養學生抽象思維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情感,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推導圓周長的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理解圓周率的意義。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直尺、剪刀、繩子、圓形紙片等。

教學過程:

一、啟發

1、創設情境:(課件出示動畫故事:小白兔和蘭精靈進行跑步鍛鍊,爭論誰最先到達原來的起點。(正方形和圓形跑道,正方形邊長20米,圓形直徑20米、跑步的速度相同。)

2、討論:小白兔和蘭精靈到底誰最先跑回原來的出發點?

揭示課題。(板書:圓的周長)

二、探究

1、觀察:看屏幕上的圓,説一説什麼叫圓的周長?

2、摸一摸:拿出一個圓形紙片,指出:拿的'這個周長是指哪一部分長?

3、比一比:拿出兩個大小不同的圓形紙片。

哪個圓的周長長一些?

4、量一量:(分小組合作)

學生用剪刀、直尺和繩子測量出手中圓形紙片的周長。

5、信息反饋: ① 小組彙報所測量的圓的周長是多少?

板書: 周長

○ 12cm多一些

○ 31cm多一 些 ○ 47cm多一些

② 生説一説是怎樣測出圓的周長的?(繩測法、滾動法)

③(課件演示)繩測法和滾動法的操作過程;

④討論:能用這方法測量出這個圓的周長嗎?

(教師演示)拿一根栓了重物的繩子在空中掄了一圈。。

如何才知道它的周長呢 ?

6、①猜一猜: 圓的周長和圓的什麼有關係?

②(課件演示)三個直徑不同的圓,分別滾動一週,得到三條線段的長分別是三個圓的周長。 發現了什麼?説明了什麼 ?(圓的周長和它的直徑有關係)

7、①再猜 一猜,圓的周長和它的直徑有什麼樣的關係?

②學生分成四人小組,測量、計算、討論圓和直徑的關係。

③小組彙報測量結果。

板書: 周長 直徑

○ 12cm多一些 4cm

○ 31cm多一 些 10cm ○ 47cm多一些 15cm

結論:圓的周長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

④課件出示:驗證學生髮現的規律是否具有普遍性。

⑤小結:無論圓的大小、圓的周長總是它直徑的3倍多一些。

6、介紹圓周率,結合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①教師引出“圓周率”,介紹用字母“∏”來表示,並介紹讀法。

②出示祖沖之畫像,配音介紹祖沖之及圓周率知識(∏≈3。14)

③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7、討論:如果知道了一個圓的直徑或半徑,怎樣求圓的周長?

(圓的周長=直徑×圓周率)(C=∏D或C=2∏r)

三、知

1、讓學生把測量的三個圓用公式計算出三個圓的周長來。

2、讓學生把老師在空中用繩子甩一圈的圓的周長計算出來。

(繩子的長度就是圓的半徑)

3、搶答:①D=1分米,C= ?

②r=1釐米,C=?

③C=12。56米,D=?

4、出示例1,讓學生獨立計算。

5、裁定原來蘭精靈和小白兔的爭論。誰先到達起點?知道是為什麼了嗎?(課件演示跑的過程)

四、評議

1、本節課你學到了什麼?有什麼體會?有何感受?

2、本節課學習主要採用了什麼方法?

3、本節課學習後對你生活有什麼幫助?

4、在學習中你認為自己表現如何?誰表現最好?為什麼?你準備在以後學習中怎樣做?

《周長》教案設計9

教學內容

教材96-98頁

教學目標

1、知道什麼是周長?

2、能指出生活中一些圖形的周長

3、培養初步的邏輯能力

4、培養動手實踐的能力。

教學重點

1、知道什麼是周長?

2、能指出生活中一些圖形的周長

教學難點

1、知道周長的含義

2、能測量具體圖形的周長

3、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準備

軟尺、細線、直尺、茶杯、釘子板、橡皮筯等

第一課時

一、初步認識圖形的周長

1、導入:同學們。從本單元起,我們又進入了新的內容的學習

2、看圖,説説鑲的花邊應該有多長?(應該是桌布一週的長度)

3、引導學生認識到桌布一週的長度就是桌布的周長,這節課我們要學的就是認識到周長.

4、看第二圖,説説樹樁一週的長度是多少?63釐米

5、對學生的彙報給予表揚和鼓勵,並讓學生愛護樹木,保護環境.z引導學生説出樹樁面一週的長度就是樹樁面的周長

6、你們知道樹樁面的周長是多少嗎?

二、進一步理解周長的含義

1、讓學生用手指在課本上摸一摸索課本封面的周長,注意摸索時要注意些什麼?

2、肯定和表揚學生的回答,並作一定的補充。讓學生感觸周圍其他物體的周長並讓學生一邊摸一邊説給其他同學聽。

3、指導學生直接説出一些平面圖形的周長,如廣告,操場的周長等

4、結合例1和例2,引導學生對周長的概念進行總結

三、進行課堂活動和課堂練習

1、組織學生完成課堂活動第1題的內容,要求學生説出判斷的理由。

2、讓各組學生代表彙報本組判斷的結果及理由。引導學生比較後得出正確的答案

3、佈置學生動手操作完成練習十七第一題第二題,給學生經必要的指導和提示。

4、帶領學生集體評議剛才的練習活動。

第二課時

一、回顧舊課,導入新課

1、讓學生拿出課本和文具盒,摸一摸它們的周長,並要邊摸邊説。在學生動手摸的過程中,給學生以必要的指導,糾正部分學生的錯誤。

2、設疑引導:我們現在已經認識了平面圖形的周長,但是怎樣才能知道這些平面圖形的周長是多少呢?

3、對學生的回答予以表揚告訴學生這節課就學習測量周長的方法。

二、測量一些平面圖形的`周長。

1、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茶杯,讓學生先説出這個茶杯的周長。

2、轉折設問:我們怎樣才能把它的周長給商量出來呢?先説一説用什麼東西商量,怎樣測量?

3、肯定和表揚學生的回答,讓學生選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分組合作進行測量。

4、讓幾個組的學生在講台上淙自己測量的過程。讓其它同學認真觀看。台上的同學淙完畢後,問其他的同學:你們看清楚他們測量的過程了嗎?發現有什麼問題了嗎?

5、帶領學生對這些同學挑出的問題進行集體評議。

6、讓學生再想一想怎麼測量一張長方形紙的周長。提示學生可以先用軟尺或細線試一下,看看能發現什麼問題。

7、表揚這位同學的想法。讓學生嘗試用這種方法進行測量。

8、引導學生對測量周長的方法進行簡單的總結。

9、你們能總結出周長的定義嗎?讓學生討論交流。

10、在學生認識的基礎上,給出周長的定義:圍圖形一週的長度就是這個圖形的周長。

三、進行課堂活動和課堂練習。

1、組織學生完成課堂活動第2題的內容。要求學生先確定測量方法,再準備測量的工具。

2、佈置學生完成練習十七的第3題,讓學生思考練習十七的第4題。給學生必要的指導。

教學探討與反思:

《周長》教案設計10

一、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62-64頁《圓的周長》

二、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學生在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及認識圓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獲得了對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認識。這為學生認識、概括、歸納圓的周長提供了知識技能基礎。在教法上,以“鋪墊——探究新知——運用新知”為主線,又在各個環節中設置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操作、合作交流、獨立思考、各個擊破、呈現重點、突破難點。在學情上,以學生為主體,發揮主全的能動性,經歷探究、合作交流、自學等方式自主構建知識。

三、設計理念:

本課教學從學生已有知識出發,將知識同化到學生原有的知識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從事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空間,培養學生猜想、歸納、驗證的數學思維能力。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進一步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和愛好。

四、教學目標:

1. 讓學生知道什麼是圓的周長。

2. 理解並掌握圓周率的意義和近似值。

3. 經歷推導圓周長計算公式的過程,初步理解和掌握圓的周長計算公式,並能進行正確計算。

4. 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綜合及動手操作能力;在探究中體驗成功,增強信心。

5. 結合圓周率的學習,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五、教學重點:推導圓周長的計算公式,準確計算圓的周長。

六、教學難點:理解圓周率的意義。

七、教學準備:老師:課件、直尺、一元硬幣、水桶、易拉罐、紙剪的圓、繩子等。學生:2個大小不同的硬紙圓片、直尺、綵帶、學具。

八、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起猜想

1、激發興趣,引出課題

播放課件:小黃狗和小灰狗比賽跑,小黃狗沿着正方形路線跑,小灰狗沿着圓形路線跑,結果小灰狗獲勝。小黃狗看到小灰得了第一名,心裏很不服氣,它説這樣的比賽不公平。

問:同學們,你認為這樣的比賽公平嗎?

2、認識圓的周長

(1).回憶正方形周長:

小黃狗跑的路程實際上就是正方形的什麼?什麼是正方形的周長?

(2).認識圓的周長:

那小灰狗所跑的路程呢?圓的周長又指的是什麼意思?

每個同學的桌上都有一元硬幣、易拉罐等物品,從這些物體中找出一個圓形來,互相指一指這些圓的周長。

【設計理念】播放的課件既創設了生動的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參與的興趣,又為後繼學習和深入探究埋下了伏筆。把兩隻小狗進行賽跑比賽的生活問題轉化為比較圓的周長和正方形周長的數學問題,可謂一舉多得;而且,動畫的演示過程,很好的展示了圓周長的概念,並通過結合實物動手指和利用正方形周長概念進行遷移,使學生較為牢固地掌握了圓周長的概念,為後繼學習奠定了基礎

3、討論正方形周長與其邊長的關係

(1).我們要想對這兩個路程的長度進行比較,實際上需要知道什麼?

(2).怎樣才能知道這個正方形的周長?説説你是怎麼想的.?

(3). 那就是説,正方形的周長和它的哪部分有關係?正方形的周長總是邊長的幾倍?

【設計理念】正方形周長的複習,進一步強化了正方形周長與其邊長的關係,為學生髮揮自身主動性研究圓周長作好了學習方法上的準備。

4、討論圓周長的測量方法

(1).討論方法: 剛才我們已經解決了正方形周長的問題,而圓的周長呢?

如果我們用直尺直接測量圓的周長,你覺得可行嗎?請同學們結合我們手裏的圓想一想,有沒有辦法來測量它們的周長?

(2).反饋:(基本情況)

<1>.“滾動”——把實物圓沿直尺滾動一週;

<3>.“摺疊”——把圓形紙片對摺幾次,再進行測量和計算;

(3).小結各種測量方法:(板書)轉化曲 直

(4).創設衝突,體會測量的侷限性

剛才大屏幕上小灰狗跑的路線也是一個圓,這個圓的周長還能進行實際測量嗎?那怎麼辦呢?

(5).明確課題: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圓周長的計算方法。 (板書課題:圓的周長)

【設計理念】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具體實物想到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測量,由不能用直尺直接測量到用“滾動法”、“纏繞法”,以及用“摺疊”的方法測量圓形紙片,最後到大屏幕上的圓不能進行實際測量,既留給學生自主發揮的空間,又不斷設置認知衝突,在遵循學生認知規律的前提下,有效地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創造性。

5、合理猜想,強化主體

(1).請同學們想一想,正方形的周長和它的邊長有關係,而且總是邊長的4倍,所以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我們能不能像求正方形周長那樣找到求圓周長的一般方法呢?小組討論交流。

(2).正方形的周長與它的邊長有關,你認為圓的周長與它的什麼有關?向大家説一説你是怎麼想的?

(3).正方形的周長總是邊長的4倍。再看這幅圖,猜猜看,圓的周長應該是直徑的幾倍?(正方形的邊長和圓的直徑相等,直接觀察可發現,圓周長小於直徑的四倍,因為圓形套在正方形裏;而且由於兩點間線段最短,所以半圓周長大於直徑,即圓周長大於直徑的兩倍)

(4).小結並繼續設疑

通過觀察和想象,大家都已經意識到圓的周長肯定是直徑的2~4倍之間,究竟是幾倍呢你還能想出辦法來找到這個準確的倍數嗎

【設計理念】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教師充分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猜想和討論,改變了以往教學中學生依賴教師指導進行操作的被動局面,學生對後續的實際探究過程有了明確的目的性,從而充分體現了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二)、實際動手,發現規律

1、分組合作測算

(1).明確要求

圓的直徑我們已經會測量了,接下來就請同學們選擇合適的測量方法,確定好測量對象,實際測量出圓的周長、直徑,並利用計算器幫助我們找出圓周長與直徑之間的關係,填入表格裏。(為了更好的利用時間,提高效率,請你們在動手測算之前考慮好怎樣合理的分配任務。)

4、總結圓周長的計算公式

(1). 如果知道圓的直徑,你能計算圓的周長嗎?

板書:圓的周長 =直徑× 圓周率 用字母表示就是:C=πd

(2). 如果知道圓的半徑,又該怎樣計算圓的周長呢 板書: C =2πr

【設計理念】本環節選取一元硬幣、易拉罐等學生身邊常見的物品,融小組合作、實驗操作以及觀察、歸納和概括為一體,引導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在理解圓周率意義的過程中,循序漸進,利用課件進行驗證,滲透了由特殊到一般的分析方法,還出示了較為詳盡的資料,從而在深入理解新知的前提下,對學生進行了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而且,利用圓周率的意義準確解答開始的問題,前後呼應,使結構更加嚴謹,計算公式的總結水到渠成。

(三)、鞏固練習,形成能力

1.判斷並説明理由:π =3.14 ()

2.選擇:大圓的直徑是1米,小圓的直徑是1釐米.那麼,下列説法正確的是:()

a.大圓的圓周率大於小圓的圓周率,大圓的圓周率小於小圓的圓周率;

b.大圓的圓周率等於小圓的圓周率。

3.實際問題:我家裏有一塊圓形的桌布,直徑為1米。為了美觀,準備在桌布邊緣鑲上一圈花邊。請問,我至少需要準備多長的花邊?

(四)、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設計理念】練習設計目的明確,層次清楚,有效的對新知加以鞏固;判斷題和選擇題抓住了新授內容的重、難點,有利於學生對新知準確而清晰的把握;實際問題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體現了“學數學、用數學”的教學觀念。通過引導學生從知識和能力兩方面談收穫,不僅明確的再現了教學的重點內容,而且再次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

(五)、課外引申,拓展思維

如果小黃狗沿着大圓跑,小灰狗沿着兩個小圓繞8字跑,誰跑的路程近

附:板書設計

圓的周長

意義:圍成圓的曲線的長度叫做圓的周長

測量: 化曲為直法:滾動、拉直

圓周率:(字母π);計算取值:3.14。

公式: 因為c÷d=π 所以c=πd 或c=2π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