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連加連減説課稿4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7.69K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説課稿,是説課取得成功的前提。我們該怎麼去寫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連加連減説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連加連減説課稿4篇

連加連減説課稿1

説教材分析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連加、連減”第一課時。

教材簡析

在新課程標準中,有明確指出各個學段發展學生計算理解的具體目標。本單元是聯繫學生生活實踐中,讓學生體驗連加、連減的方法和步驟,從而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探索能力,屬於培養學生學習20以內進位和退位減法的重要基礎也是本單元的難點之一。它主要在計算過程上,要分兩步進行計算才能算出結果,特別是第二步計算要用第一步計算出的得數,而學生往往忘掉第一步的得數。為了幫助學生順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克服計算障礙,就着重訓練學生把先算的數記在腦子裏,起到較好的效果。

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標準》中對數學課程的總體目標具體化為四個方面: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根據以上四點,結合本節課的實際,我制定以下的教學目標。

(1)讓學生初步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掌握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並能正確計算,培養口頭表達能力。(知識技能目標)

(2)讓學生按照圖的有序排列,找出規律發展初步的探索意識和體驗學習的樂趣。(能力培養目標)

(3)初步培養學生按一定順序進行計算的習慣。(素質培養目標)

(4)在活動中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推理等思考活動,讓學生感覺到

數學就在身邊,學習數學是有趣的,以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情感態度目標)

教學重點:理解並説出連加、連減的含義。

教學難點:按照圖意,找出規律,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

説教法與學法的設計

本節課要讓學生在具體生活的過程中獲得相關的體驗,不能把它作為單純的知識點來講授,而要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獲得體驗和理解。結合一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求知慾強和本節課學習素材的特點,實現轉變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我設計了以下的教法和學法,既重視選擇靈活的教法,又注重對學生學法的指導。

1、創設情景,聯繫生活實踐,具體形象法。創設喂小雞這一情景,引導學生觀察主題畫,讓學生能直觀的理解連加、連減的計算步驟和方法。

2、觀察討論,探討研究法。

新課標特別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實踐的學習方式,要求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課堂上引導學生觀察討論,感受生活,緊扣學生的生活經驗開展教學,引導學生通過親身生活勞動,進一步理解連加、連減的計算步驟和方法,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增強觀察意識。

3、動手操作,積極活動法。通過老師下口令,學生數手指頭等活動,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等多種感官去加深理解“連加、連減”的計算步驟和方法,初步感知計算與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水果

課時安排

1課時

説教學過程

一、激情質疑問,導入新課

師:小朋友們,有位和你們一樣的小朋友,他叫小明,他家有個農場他是個愛勞動的孩子,經常在家裏幹活,今天他又來幫爸媽幹活了。瞧!他在幹什麼?(出示多媒體課件,小明在喂5只小雞)請問:現在地上有幾隻小雞在吃米?

二、觀察探索,學習連加

出示喂小雞的情景,教師分步操作,學生觀察;

操作一:5只小雞在吃米,又跑來了2只。

師:看到這裏你知道了什麼?一共有幾隻小雞?(你是怎麼計算出來的?)誰會列式?

板書:5+2

操作二:又來了1只

師:這時你又想告訴大傢什麼?

生:又來了1只。

師:誰會列式?生説。師板演:5+2+1=8誰會讀這個算式?讀作:五加二再加一等於八。

該怎麼運算哪?

小結:像這樣把三個數合起來的算式叫連加,在計算時,要先把前兩個數相加的得數記在心裏,再把記在心裏的得數加上第三個數,算出結果。(這個連加的算式表示什麼意思哪?你能用手指當做小雞來數一數,説一説嗎?)

三、學習連減

師:連接上面的情景,讓學生猜想,小雞吃完食物會怎麼樣?

生:又去玩了,走開了。

課件演示,讓學生看圖説説圖意,(請學生站起來指着圖説説)

生:有8只小雞,吃完食物後走了2只,後來又走了2只,還剩下幾隻?

列示:8—2—2=4

師:這裏的8224各表示什麼意思?你會讀這個算是嗎?

生:讀作:8減2再減2等於4。

小結:像這樣三個數用減號連起來的算式叫連減,在計算時,先把前兩個數相減的得數記在心裏,再把記在心裏的得數剪掉第三個數,算出結果。

四、鞏固深化

做一做:課本上的兩道題,看圖列式説圖意,用手計算。

強調:是學生進一步理解減去是用劃去或圈出來表示。

反饋:你的算式是?你是怎麼想的?怎麼算?學生相互評價。完成練習題

五、課外延伸

學生説説生活中連加、連減的例子。

六、板書設計:

連加、連減

5+2+1=88—2—2=4

説總結反思

理論聯繫實際,科學性、創新性,對學習數學有興趣積極參與討論交流,能積極大膽的發表自己的意見,樂意傾聽其他小朋友的意見。

通過以上環節的教學,我認為能發揮學生的主題作用,學生樂意學習,主動參與數學活動,學生的計算能力得到初步的培養,能達到預期的目標。

連加連減説課稿2

如果説正確把握教材的意圖,領會新課標精神是肥沃的土壤,那麼隨時更新的教育理念,紮實的理論功底則是源源不斷的清泉。只有源源不斷的“清泉“灌溉着肥沃的“土壤”,才能使土地上呈現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一、説教材與學生

《連加、連減》一課出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一冊72頁。

連加連減這一知識點經常用來解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問題,將它放在學習了10以內兩個數相加減的後面,一方面是對加減法含義的一個拓展,另一方面也體現新課標提出的“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這一理念。這也是本單元的一個難點內容,主要難在計算過程上,都要分兩步進行口算才能算出結果,特別是第二步計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數作加數或被減數,才能完成計算任務。而且這個知識點的思維方法對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有很大的幫助,所以這個知識點在教材中的位置是比較重要的。

學生在學習這個知識前已經熟知加減法的含義,對10以內數的加減口算也比較熟練。而且學生具有“添上、再添上”與“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經驗,所以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並不困難。但是一年級兒童受到年齡特點的限制,注意力易分散,有意注意時間短,思維還處在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像連加連減這樣需要較強注意力的知識點,對他們來説是學習上的難點,表現在由於看不見或忘記第一步計算結果而導致第二步計算受阻的現象。

二、説教學理念

1、數學文化觀。數學是一種文化,它不僅表現為一個結果,更加重要的是它是人類文明發展過程的一個見證。所以教學上應讓學生去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注重學生的經歷與體驗。

2、建構主義心理學理論:數學學習是一個主動構建的過程,學生必須在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使新的數學學習材料與原有的認知結構相互作用,主動地建構新的數學認知結構。

三、説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連加、連減的含義和運算順序。

2、技能目標:掌握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正確進行口算。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在遊戲中學,使學生喜學樂學;在生活中尋找數學問題,並初步體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增加學習的動力與信心。

4、數學素養培養目標:

(1)應用意識;

(2)在日常生活中處處留心,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問題以及運用數學的思維解決問題。

四、説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用自己的話表達圖意,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

(2)掌握運算順序。

2、難點: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

五、説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激趣學習連加。

課的一開始,我就利用課件的演示,讓學生充分的感知,並通過自己的感知説出圖意,培養了學生理解和説的能力。而且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利用舊知識的遷移,讓學生感受今天的加法算式和以前的相比有什麼不同,從而引出連加。課題的引出後,並不是死板的講述運算的順序,而是讓學生自己去編寫算式,並自己去計算,這時學生的興趣非常高,教師藉此讓學生在同桌説説你是怎麼計算的,採用自主探索,大膽嘗試的教學方法,放手讓學生建構連加的計算順序,很自然的引出了預算順序。

學生初步理解連加的含義後,利用動態的練習讓學生的思維從形象向抽象過度,當學生彙報時配合課件將計算過程突顯出來,進一步鞏固了新知,也為學習連減埋下伏筆。

2、延續情節,學習連減

愛於表現是每個兒童的天性,讓孩子們有表現的機會使孩子們增長有意注意的時間。因此教學設計上讓學生先發揮想象編寫連減的算式,再通過自己編寫的算式來編題目,充分理解連減的含義。出示板書連減,因為連減的算式動態的畫面比較容易理解,所以我要求學生看着靜態畫面描述所發生的事,從整體上初步理解連減的含義。

3、觀察對比,小結算法

通過上面的學習,學生基本掌握連加連減的含義及運算順序。但在學生的知識庫中這還是兩個獨立的知識點,有部分同學可能對連加連減的關係有模糊的認識,這時我引導學生在連加和連減知識點間搭建橋樑,形成聯繫,構建學生自己的知識王國。

4、寓練於樂。

一年級學生注意力易分散,要將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課堂40分鐘是需要很大技巧的。不管是在新知設計環節,還是練習環節都要符合一年級孩子的心理特徵與認知特徵。因此在練習部分設計了一個懸念“只要猜出大腳印下的數學祕密,就能通向一個美麗的數學城堡。”學生的胃口一下子調了起來。在這個過程中主要採用遊戲形式來鞏固學生剛學到的新知,重點突出運算順序。

六、反思

1、在比較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時,我還可以在放手一些,讓學生去觀察,去表達,儘管學生有時表達得不到位,也給予充分的肯定,因為這是孩子們思維的萌芽,老師的肯定會使他們覺得自己是個了不起的發明家,增強了學習數學的信心。

2、在練習看算式畫圈中,雖然我演示了一個學生得本子,如果在這裏再拿幾本學生的本子上來演示,讓學生自己來作一個評價,這樣的話會更好。

3、在上完新課後,可以讓學生舉例説説生活中連加連減得例子。

連加連減説課稿3

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72頁的內容《連加連減》。

這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10以內兩個數相加減後的一個難點內容,主要難在計算過程上,都要分兩步進行口算才能算出結果,特別是第二步計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數作加數或被減數,才能完成計算任務。一年級兒童受到年齡特點的限制,注意力易分散,有意注意時間短,思維還處在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像連加連減這樣需要較強注意力的知識點,對他們來説是學習上的難點,表現在由於看不見或忘記第一步計算結果而導致第二步計算受阻的現象。

新課標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學生的學習方式應以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為主;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基於以上幾點,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材的教學要求,我將教學過程設計為以下幾個步驟:

(一)、創設情境、激趣學習。

對於連加連減這部分教學內容,教材編排了兩幅小雞圖,從圖上小雞的走動方向,學生能感悟到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但解題策略過於單一。因此,我改變了例題的呈現方式,創設了去超市購物如何付款的生活情境。一開始,我創設了學生熟悉的購物情境:玲玲去超市買了一袋旺仔QQ糖2元、一包旺仔小饅頭3元、一瓶旺仔牛奶4元。你知道她一共付了多少元錢嗎?學生有了前面加法含義的認知基礎,馬上回答出將三個數相加,就可以得出。學生可能會列出幾個算式:2+3+4 、 2+4+3 、 3+2+4 、 3+4+2 、 4+2+3 、 4+3+2等。教師板書式子並將這個式子與以前學的兩個數相加做比較,引出課題“連加”。這時採用自主探索,大膽嘗試的教學方法,放手讓學生建構連加的計算順序。提問“這個式子應該先算什麼,再算什麼?”要求每人計算自己的算式並和同桌小朋友説説計算順序。學生彙報時,老師根據學生的彙報板書,並提問:“要計算這道題,你得把哪個數記住?你是怎麼記的?”為了讓學生克服因記不住第一步計算的結果而無法連續計算的障礙,我在板書時在算式中用線標明計算順序,並註上第一步算出的得數。我這樣改變教學素材的目的是使例題的學習更加貼近生活實際,又使學生得到多樣化的解題策略,並從這些普遍現象中抽取出了連加的計算方法。學生學得生動活潑,趣味盎然,使課堂煥發出了生命的活力,也符合了新課標提出的“數學學習要在具體的情境中進行”這一理念。

學生初步理解連加的含義後,利用農村遠程教育資源,將課本72頁例題(小明餵雞)以動態的形式呈現,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使事件發生的先後次序一目瞭然。當例題圖出示完後,我就問學生:“仔細觀察,你看到了什麼?”“地上的小雞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你能根據這幅圖的意思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要求學生描述剛才的情景,用自己的話説出連加的含義,並列式解決、彙報。當學生彙報時配合課件將計算過程突顯出來,,進一步鞏固了新知,也為學習連減埋下伏筆。

(二)、延續情節,學習連減

愛聽故事是每個兒童的天性,緊湊的故事情節使孩子們增長有意注意的時間。因此教學設計上延續買東西的情節:玲玲的同學芳芳用了8元錢買了同樣的一袋旺仔QQ糖2元、一包旺仔小饅頭3元、還買了一盒方便麪。你知道一盒方便麪多少元錢嗎?學生有過購物的經歷,再加上前面學習連加的經驗,可以用知識遷移的方法學習連減。因此,在這個環節上我更多地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嘗試進行計算。如果學生自己列式計算有困難,可以允許計算有困難的學生藉助擺小棒來完成。接着,讓學生同桌交流計算方法和計算順序,再進行彙報。學生可能會列出:8-2-3 、 8-3-2等。如果有學生列出3+2=5,8-4=3這樣的算式也加以肯定。重點研究的是連減算式,指名讓學生説説先算什麼,再算什麼。學生彙報運算順序時,配合板書突出運算順序,突破難點。重點強調同連加一樣在先運算的兩個數下面劃橫線,並把得數寫下,這樣就不會忘記,能細心計算。

在初步理解連減的含義後,我用課件動態展示課本中小雞吃飽後離開的情景,將連加連減這兩個知識點聯繫起來,展示了知識的連續性。要求學生看圖演示後,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畫面,進一步體驗連減的含義,並列式計算。

(三) 、觀察對比,小結算法

通過上面的學習,學生基本掌握連加連減的含義及運算順序。但在學生的知識庫中這還是兩個獨立的知識點,有部分同學可能對連加連減的關係有模糊的認識,這時教師便得引導學生在知識點間搭建橋樑,形成聯繫,構建學生自己的知識王國。

為了便於學生找到連加連減的異同,板書儘可能設計簡潔,突出知識點的聯繫。一年級學生由於受到自身認知水平的限制,發現關鍵問題需要較長時間及適當的指引。為此,我先讓學生比較黑板上這些算式和以前認識的加減法算式有什麼不同?再讓學生讀一讀,加深印象。最後讓學生比一比,看一看,連加、連減算式在計算上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學生應該能在老師的引導下,明確以下兩點:1)連加連減都是先算前兩個數的得數,再與第三個數進行計算。 2)連加是把三部分和起來得到總數,而連減是用總數來減。

在這個環節上我肯花時間讓學生去觀察,去表達,儘管學生有時表達得不到位,也給予充分的肯定,因為這是孩子們思維的萌芽,老師的肯定會使他們覺得自己是個了不起的發明家,增強了學習數學的信心。而教師也在其中充分尊重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教師定位的角色為學習的'組織者與引導者,帶領孩子們體會成為學習主人翁的樂趣。

 (四) 、寓練於樂,鞏固新知。

一年級學生注意力易分散,要將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課堂40分鐘是需要很大技巧的。不管是在新知設計環節,還是練習環節都要符合一年級孩子的心理特徵與認知特徵。因此在練習部分主要採用遊戲形式來鞏固學生剛學到的新知,重點突出運算順序。

(1)先擺一擺,再填數。

這道練習題是課本做一做的練習,讓學生在學具拼擺的活動中填出連加算式中的最後一個加數和連減算式中的第二個減數,同時加深理解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突出第一步算出的得數在連加、連減計算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2)投信箱?小鴿子,送信忙。

小朋友們想一想,

怎樣幫助小鴿子,

按照得數投信箱。

我給每個學生髮了每人一道連加或連減的計算卡片,在講台上放了得數是2 、 5 、 6 、 8 、 10的五個大信箱。讓學生根據卡片上的算式自己算出得數,並上台投到相應的信箱裏面。上台投信的時候一組一組的小朋友上來投信,其他的小朋友注意觀察有沒有投錯信箱的。設計這樣趣味性題目,一方面使更多學生可以參與到活動中,從面上檢查學習情況,另一方面吸引學生注意力,增加學習的興趣。同時培養小朋友樂於助人的品質,也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4)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在第四個練習環節,我設計了一組具有開放性的問題:用10元錢買三件文具,你能行嗎?你怎麼買?怎麼計算?引導學生把知識運用於實踐,解決實際問題,不斷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因為“如何選購”具有開放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選擇,所以思維空間較大。同時通過應用,使學生逐步進入到知識的“內部境界”,對知識有一種實質性的理解,從而體會到數學的價值所在。這樣的開放應用,使實踐凸現數學的價值。

(5)聯繫實際,解決問題

你能舉出生活中你碰到過的連加連減的問題嗎?提出來讓我們大家一起來解決。提出問題是思維活動的出發點,我們尊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積累,並將它作為新知識的現實背景,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想象能力。同時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與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生活中處處用數學。

在本課中,我創設了學生熟悉的購物情境,圍繞如何選購、付款,把購物活動始終貫穿與整個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在一系列的實踐、探索活動中,獲得數學知識,體驗成功喜悦。這是我本節課最大的亮點。

連加連減説課稿4

一、説教材、説學生:

1、連加和連減是本單元教材的又一難點內容,它們主要難在計算過程上,都要分兩步進行口算才能算出結果,特別是第二步計算要用第一步算出得數作加數或被減數。學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的得數,或者由於看不第二步計算的困難。為了幫助學生順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並克服因為看不見第一步計算的得數的計算障礙,教材安排了一幅生動的插圖,用小雞走來和離去的過程生動地反映出連加、連減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以此一方面讓學生根據直觀圖理解連加、連減時先算什麼再算什麼,另一方面讓學生更好地感受連加、連減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繫。二是教材在算式中用線標明計算順序,並註上第一步算出的得數,以此把第一步計算的結果變成看得見的數,從而讓學生克服因記不住第一步計算的結果而無法連續計算的障礙。

2、學生在學習這個知識前已經熟知加減法的含義,對10以內數的加減口算也比較熟練。而且學生具有“添上、再添上”與“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經驗,所以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應該不困難。但是一年級兒童受到年齡特點的限制,注意力極易分散,有意注意時間短,思維還處在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像連加連減這樣需要較強注意力的知識點,對他們來説是學習上的難點,表現在由於看不見或忘記第一步計算結果而導致第二步計算受阻的現象。

教學目標:

1、知道連加、連減的含義和運算順序,能正確進行口算。

2、通過動手操作、遊戲活動,使學生喜學樂學。

3、在生活中尋找數學問題,並初步體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增加學習的動力與信心。

重難點:

1、重點:用自己的話表達圖意,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掌握運算順序。

2、難點: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

二、説教法:

這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一年級學生,他們好動、好玩、好奇心強,根據這一特點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在教學中我充分採用了情境教學法,創設學生喜歡、熟悉的故事情境,活動情景。同時還採用啟發式教學,直觀教學等教學方法。

三、説學法:

1、創設情境,聯繫生活實踐——具體形象法。

2、觀察討論、探討法。

3、動手操作,積極活動法。

四、説教學過程:

1、導入,開課伊始,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特別準備了學生喜歡紙玫瑰花的特點,用三種顏色不同的花朵,既複習了前面用加減法解決問題,同時又輕鬆的導入了新課。

2、講述故事激趣學習連加。

複習了10以內的加減法解決問題後,緊接着趁熱打鐵,利用動態課件的演示,讓學生充分的感知整件事情的經過,並通過自己的感知説出圖意,培養了學生理解和説的能力。而且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利用舊知識的遷移,讓學生感受今天的加法算式和以前的相比有什麼不同,從而引出連加。課題引出後,並不是死板的講述運算的順序,而是讓學生自己去編寫算式,並自己去計算,這時學生的興趣非常高,我藉此讓學生説説自己是怎麼計算的,採用自主探索,大膽嘗試的教學方法,放手讓學生建構連加的計算順序,很自然的引出了計算的順序問題。

3、延續情節,學習連減。

4、觀察對比,小結算法。

5、及時鼓勵與評價是小學生尤其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