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關於五年級語文説課稿模板集合九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6.65K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説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説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你有了解過説課稿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五年級語文説課稿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五年級語文説課稿模板集合九篇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一)教材簡析《燈光》是北師大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第八單元中第三篇課文,這一單位的主題是“火與光”。本單位的學習,要讓學生相識火與光對人類社會的文明和前進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和積極作用,感覺課文中主人公所體現出來的好漢主義精力,從而受到主人公同心專心為他人、甘於奉獻的優美精力的薰陶。本文重要是通過對一件關於燈光的往事的回想,讚美了革命先烈的獻身精力,闡明本日的幸福生存來之不易,鼓勵我們要愛惜、設置裝備部署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開創的新中國。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本單元教學提示“教學本單元,要引導學生自主積累語言文字,同時感受文中主人公表現出來的英雄主義,一心為他人、甘於奉獻的美好精神,受到教育和薰陶。”結合本課及學生特點,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會本課生字,理解下列詞語:倚、憧憬、千鈞一髮、圍殲戰、璀璨。

2、能力目標:a、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b、學習本課首尾照應的寫作方法,並體會其中的深意。

3、情感目標:體會革命先烈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和為此付出的犧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三)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

(1)、從郝副營長在激戰前的神情和談話中,理解先烈的寬廣胸懷和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2)、從郝副營長在戰鬥中捨身為後續部隊引路的壯舉學習先烈無私奉獻的精神。教學難點:幫助學生理解郝副營長所“憧憬”的內容與他的英雄壯舉之間的聯繫。

二、説教法《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的閲讀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因此我採用了以讀為本的教學方法,有利於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小學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自由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的閲讀和創造性的閲讀能力。其最佳方法之一便是讓學生在讀書思考的基礎上,通過教師適時的點撥,圍繞重點展開討論和交流,發表獨特的見解。結合教材特點,在教學中我主要採用“自讀自悟、適時點撥、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法進行教學。

三、説學法

1、結合工具書,學習生字詞。在掃除字、詞障礙的基礎上閲讀課文,並説説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2、引導學生讀讀課後的“金鑰匙”,借鑑其中的讀書方法,圈圈寫寫,批批註注。

3、邊讀邊思考:讀了這個故事,郝副營長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為什麼會留下這樣的印象?

4、小組交流、討論,班級展示,教師適時點撥。

5、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受革命先烈的英雄主義精神。四、説教學程序第二課時設想(一)直接導入,回顧舊知:

1、回憶課文內容,説説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課文為什麼以“燈光”為題?

(這一環節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儘快回顧課文內容,進入主題)

(二)精讀課文,品析人物(1)在學生快讀課文,大致瞭解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再次默讀課文,畫出有關描寫燈光的詞句,先獨立思考,再把自己的見解和同學交流。課文有五處寫到燈光。

1、廣場上千萬盞燈靜靜地照耀着天安門廣場周圍的宏偉建築,使人心頭感到光明,感到温暖。(可以體會到作者對今天幸福生活的讚美)

2、書上有一幅插圖,畫的是一盞吊着的電燈,一個孩子正在燈下聚精會神地讀書,他注視着那幅圖,默默地沉思着。

3、他又划着一根火柴,……完全陷入對未來的憧憬裏。(從2、3句可以體會到郝副營長對幸福生活的憧憬)

4、突然,黑暗裏出現一星火亮光,……響起了一片喊殺聲。

5、後來才知道,……他被敵人的機槍打中了。(從4、5句可以體會郝副營長的犧牲精神)

6、這位年輕的戰友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為了讓孩子們能夠在電燈底下學習,他自己卻沒有來得及見一見電燈。(可以體會作者對革命先烈犧牲精神的讚美)7、在天安門前璀璨的華燈下面,我又想起這位親愛的戰友來。(可以體會作者對革命先烈的緬懷之情)

(2)師小結:課文五次寫到燈光;課文的開頭意在引起對往事的回憶,結尾同開頭照應。這樣的開頭結尾,是為了告訴讀者:這樣光明温暖的燈光、這樣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千萬不要忘記那些締造新中國,給我們帶來幸福生活的革命先烈。

(3)齊讀文中描寫燈光的語句。(這一環節的設計是為了在不斷的與文本對話的同時,通過在“讀、悟、説、讀”朗讀中訓練語言文字,在朗讀中理解課文,在朗讀中發散思維,在朗讀中陶冶情操。走近英雄,感受英雄的高尚品質。)

(三)總結全文,深化主題:(我們今天走着的這條幸福的路,正是這些革命前輩們用生命和鮮血給鋪成的;他們身上的那種崇高的思想品質,就是留給我們這一代人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四)拓展延伸,暢所欲言:(欣賞都市夜景圖片)學生在閲讀課文之後,得到了許多的啟示,教師及時提供給學生説話的機會,讓學生從現實中,從與同伴的交流中,得到更多的啟示,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發展他們的想象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同時溝通了語文與生活的聯繫。因此,我設計下面的練習:你想對英雄説些什麼?(引導學生寫簡單的感受)

(五)佈置課外作業:

1、摘抄四字詞,並選擇一、二個造句。

2、課後讀讀作者的其他文章,比如《後記》。

(這一關鍵的計劃,重要是為了讓學生在課後讀讀與本文有關的文章,對本文有更深一層的瞭解。)

五、説板書計劃:廣場引起回想幸福生存來之不易燈光往事獻出生命(愛惜、創造)(王願堅)廣場緬懷戰友板書我重要捉住兩點來計劃:

1、根據課文的寫作次序。

2、緊扣文章重要內容,突出課文所表達的頭腦情感。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分析

《黃山奇鬆》這篇課文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課,本單元的主題是祖國各地,描寫了我國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黃山奇鬆》這篇課文以生動的筆墨描寫了黃山奇鬆美不勝收的各種姿態,抒發了作者對黃山鬆的讚歎和喜愛,以及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文章的表達很有特色,採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的修辭手法,把黃山鬆的奇和美表現的淋漓盡致,令讀者賞心悦目,心馳神往,浮想聯翩,如身臨其境。是一篇加強學生語言訓練的美文。

二、説教學目標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較強獨立識字的能力和初步的感受、理解、欣賞和語言評價能力,但是受年齡限制,閲歷淺,認知水平差,對黃山鬆比較陌生,對它的姿態缺乏比較直觀的感性認識。

結合本文的特點和五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基礎,以及課標對本學段的要求,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學會本課6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屹立”和“飽經風霜”造句。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二自然段。

3、感受黃山鬆的奇美,培養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三、説教學重難點

針對新課標對五年級閲讀教學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及教學難點:在讀的過程中,幫助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抓住“奇”來寫黃山松樹的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是指導朗讀課文,在讀中體會黃山鬆的美和奇。

四、説教法、學法

新課標倡導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這樣的理念,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達到教和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於此,將教學方法確定為:1、創設情境法2、朗讀法3、討論交流法4、勾畫圈點法

五、教學過程

本課時主要通過創設情境,激情導入;初讀課文,檢查預習;精讀第二自然段,學法用法;精讀第三自然段,仿寫小片段四個環節進行教學。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上課開始,為激起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播放黃山風景區視頻。學生的思維來自對世界的好奇與驚詫,播放黃山風景錄像生動直觀,使學生入情入境,對黃山產生直觀感知以及各自的體驗,激起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因此這樣導入新課:“同學們,欣賞了黃山風景區的視頻,大家都有什麼感受?”學生的思維得到了調動,很想去揭開黃山奇鬆那一層神祕的面紗,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

過渡語:黃山被譽為“天下第一奇山”,以“奇鬆、怪石、雲海、温泉”四絕聞名於世。(課件出示黃山四絕)人們對四絕之中的奇鬆特別有感情,正如文中所説,“更是情有獨鍾”。只要你來到黃山上,你就會看到山頂上、陡崖邊,處處都有瀟灑、挺秀的奇鬆,今天,我們一起盡情飽覽一下“四絕”之首的黃山奇鬆。齊讀課題,讀出“奇”,學生質疑問難,問題集中在“奇”上,在旁邊板書“奇?”。

(二)初讀課文,檢查預習

1、檢查難讀的詞語,句子。預習是為培養自學能力服務的。檢查預習還可以瞭解學生學情,解決了字音,會讀課文了,課文的解讀、感悟才可以開始。

2、快速瀏覽課文,看看課文向我們介紹了哪幾種松樹?(板書:迎客鬆、陪客鬆、送客鬆)

(三)精讀第二自然段,學法用法

第二自然段是教學中的重點段,讓學生自由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用自己喜歡的不同的符號分別標畫出描寫不同松樹的句子。找出文章中主要寫了哪幾種松樹?把描寫自己喜歡的那種松樹的句子大聲的讀出來,這樣有利於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然後逐句指導學生朗讀,讀出理解,讀出感悟,讀出黃山鬆的奇和美,讀出作者對黃山奇鬆的喜愛和讚歎之情。指生讀寫迎客鬆的句子。(課件出示迎客鬆圖和句子)瞧!這就是黃山第一名鬆迎客鬆。讓我們細細地品讀,抓住重點詞、句體會迎客鬆的“奇”。迎客鬆的奇還表現在哪兒呢?(課件出示:“它有一叢青翠的枝幹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熱情的歡迎賓客的到來。)迎客鬆被稱為什麼?(板書:好客的主人。)

引導學生學習迎客鬆,總結學習方法,再運用學到的方法,小組合作自主學習其他兩大名鬆。培養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課件出示陪客鬆、送客鬆圖片,指生上前面説哪幅圖是陪客鬆,哪幅圖是送客鬆,主要引導學生抓重點詞談理由,説出陪客鬆、送客鬆的“奇”。相機理解“綠色的巨人、天然盆景”。(板書綠色的巨人、天然盆景)

(四)精讀第三自然段,仿寫小片段

在閲讀教學過程中要指導學生探究寫作方法,把閲讀與寫作有機的聯繫起來,做到讀寫滲透,讀寫結合,才能較快的提高寫作水平。讀第三自然段,看看黃山鬆還“奇”在哪兒?用文中的一個詞來概括。(千姿百態)再次提問黃山鬆到底有哪些姿態?(引讀第二句)讓同學根據第三自然段發揮想象説話。根據第三段總分總的結構寫一寫黃山的其他鬆,也可以寫寫我們美麗的校園,更可以寫寫黃山其他三絕:怪石、雲海、温泉。之後出示黃山怪石圖後指導仿寫“怪石”。

六、説作業設計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實踐的綜合性,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走大語文教育之路,特別是重視開放語文資源,拓展學生的語文實踐的空間,增加實際運用語文的機會”。因此,在語文家庭作業的設計上,我摒棄枯燥機械的重複式作業,滲透“以人為本”的理念,凸顯出個性化的特徵,課內與課外交相互應,在實踐中全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所以我的作業設計是這樣的: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二自然段。並用“屹立”和“飽經風霜”造句。

2、當小導遊,向爸爸媽媽介紹黃山奇鬆,説出“奇”,也許明年暑假你就能來一次黃山之旅。

3、推薦文章:《黃山奇石》,徐霞客的《遊黃山日記》,袁牧的《遊黃山記》,葉聖陶的《黃山三天》,豐子愷的《上天都》等都體現了黃山的絕美秀麗的風姿,根據自己的喜好找到相關的書籍讀一讀。

七、説板書設計

板書是教學的思路,簡潔明瞭有助於學生學習本課的學習任務。在板書設計方面,我以簡單明瞭的方式把本課內容表現出來。我的板書如下:

迎客鬆好客的主人

黃山奇鬆陪客鬆綠色的巨人千姿百態

送客鬆天然盆景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3

教學內容: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是小學語文蘇教版教材第十一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講的是漢代史官司馬遷在遭到殘酷的刑罰之後,不忘父親的囑託,忍辱負重,耗費18年時間寫成輝煌的鉅著《史記》的事,讚揚了司馬遷為了完成父親遺志矢志不渝的精神。整篇文章結構嚴謹,條理清晰,可分為三部分。特別是本文人物感情色彩鮮明,不僅可以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進行品析人物品質,而且更是不可多得的訓練學生朗讀的好材料。

同時,《司馬遷發憤寫〈史記〉》所在的這一單元的教學內容均是描寫歷史人物,其教學目的明顯在於:引導學生體會古代人物的品質,培養學生熱愛中國古代文學,從中受到古代文學的薰陶。

教學目標:

1、掌握本課中出現的生字詞,能運用多種手段理解生詞及部分語句的意思,從而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本資料的收集、教學中的理解,感受出司馬遷忍辱負重、發憤著書、矢志不渝的精神,並能通過讀、議等多種形式表達出來。

教學理念:

《新課程標準》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語文閲讀教學觀。在現在的課堂上,我們要重視學生在閲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也就是尊重學生的主體體驗及獨特感受。要引導學生對文本作出個性化的理解。教育家薛婷就指出:“閲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作為老師,要善於引導,要從大語文觀的角度出發,把課內與課外、書內和書外巧妙地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語文興趣。而《司馬遷發憤寫〈史記〉》一文,學生對它的背景資料知之甚少,很有必要對文本知識作一些必要的補充。

教學過程:

(一)舊知導入,激發興趣。

1、在四年級的時候,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叫《説勤奮》,其中有個人叫司馬光,誰還記得他嗎?以此導入,小結:司馬光以《資治通鑑》一書而永載史冊,其實歷史上還有一位司馬,與他並稱為“兩司馬”,成就比他還高。大家知道是誰嗎?他的主要成就是什麼?(相機板書:司馬遷 《史記》)問:誰能簡單對他作一下介紹?

[用這樣一種方式導入本課,我覺得非常自然有效,不僅拉近了學習內容與學生的距離,而且把《史記》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調,給學生一種先入為主的態勢,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探究的慾望。]

1、 接着,板書“發憤”,問“發憤”是什麼意思?從哪兒可以看出呢?我們一起學課文。從而自然導入新課的學習。

(二)一讀課文,整體感知

1、 指名按小節讀課文,檢查學生在家的預習情況。相機正音及指導長句的讀法。

2、

問:通過預習及再次的朗讀,你知道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小結:這篇課文條理清晰,全文可分為三部分:為什麼會發憤寫《史記》?……

(三)二讀課文,品文賞析

(導)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司馬遷為什麼會寫《史記》呢?

1、學生自由讀課文1—2小節,通過閲讀分析找出相關原因:1 崇尚古代英雄喜歡聽故事;2 父親是史官,立志完成一部偉大的史書; 3 從小四處遊歷積累了閲歷;4 老你臨終前的囑託

[此時,要引導學生體會到他父親對史書的痴迷,朗讀他父親臨終前的一句話;並且相機告訴學生:在古代子不能違父命,否則就是不孝。]

2、(導)正是由於自己從小就喜愛這一行,再加上父親臨終前的囑託,使他義無反顧地扎入這編寫史書之中。可就是在這時,卻來了一場飛來橫禍。(讀課文第3小節。“正當他專心致志地……受了酷刑。”問學生他受了什麼酷刑?[此時要引導學生從笑中走出來,可以問:如果説是你受了這樣的刑,你會怎麼樣?(讓學生談體會),然後告訴學生在當時“士可殺不可辱”的環境中,很多人是寧願死,問學生你能想像出司馬遷當時的內心痛苦不痛苦?然後導讀“司馬遷悲憤交加”這一句。然後鋒芒一轉,問:司馬遷他可以這樣做嗎?他有沒有這樣做?讀“但想到《史記》……我一定要寫完這部史書!”

3、小結:是啊!頭一碰牆,血濺牆頭,一死百了。但死得有價值嗎?用文中的話説這叫“輕於鴻毛”。那怎樣才能重於泰山呢?他要怎樣?(讓學生展開討論,在討論中得出一個結論:寫完《史記》,實現人生價值。)然後,趁熱打鐵,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但想到……一直到完。”一定要讀到學生有感情為止。

(四)總結全文,補充拓展

1、 導讀第四小節。問:為什麼説這幾乎耗盡了他畢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寫成的?

[引導學生從13年,52萬字,是在身受酷刑之下完成的這幾方面來體會。]相機在板書“發憤”兩字下加紅點。

2、接着追問:“這用生命寫成的書是一本怎樣的書呢?引導學生着重體會“輝煌鉅著、前無古人”這二詞。教師可相機拿出這本書簡單介紹,幫助學生樹立起對《史記》的尊從,對司馬遷的敬佩。

(五)作業設計,課後延伸

1、 看一個《史記》中的故事;

2、 寫一則讀後感。

板書:

受影響子承父業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 遭酷刑矢志不渝

功成就名載史冊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海上日出》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S版教材第九冊的第7課,是一篇寫景文章。通過對海上日出景象的描寫,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課文是按照“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後”的觀察順序來記敍的。課文描繪了晴朗天氣時日出和有云時日出兩種景象,而有云時又分雲薄和雲厚兩種現象進行描寫。

《海上日出》所在單元的訓練重點是“閲讀課文,注意作者是怎樣觀察大自然的,並想想文章採用了哪些表達方法”。所以本課教學重點是讓學生通過多讀感悟課文。讀的形式多樣,可以默讀、自由讀,也可以小組內互讀。通過讀,讓學生感悟作者的表達方法。而難點在理解日出的幾種不同景象上,抓住重點詞句,想象畫面,感受海上日出的美麗壯觀,培養熱愛大自然的審美情趣。

根據本單元的訓練項目和課文的重點難點,制定以下三維教學目標(含第一課時):

1、 學會本課生字詞,能正確讀寫。(知識與技能目標)

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知識與技能目標)

3、 探究理解文中重點語句的含義,學習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事物的方法。(過程與方法)

4、 感受海上日出的壯麗景象,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審美情趣。(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本課的教學時間分為兩課時,第一課時的任務是初讀課文,瞭解海上日出的全過程,理清層次,學會本課生字詞,初步感受海上日出的壯觀。第二課時的任務是理解文中重點語句的含義,掌握按照事物的發展順序進行觀察的方法,同時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有感情朗讀課文並背誦。

下面説説我參賽的第二課時的教法、學法。

 二、説教法

針對學習目標,結合學生實際,我採用“情景激情——想象敍述——感情朗讀”的方法進行教學。文中的“太陽像負着什麼重擔似的,一縱一縱地,使勁向上升。到了最後,它終於衝破雲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顏色真紅得可愛。”這些語句是從動態描寫説出了日出的緩慢。單憑教師的講解,很難讓身處山區很少見到海的學生們理解這是怎樣的一幅畫面,更體會不到作者要抒發的情感。所以,我採用了海上日出的一段視頻,這種直觀的電教手段,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幫助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加深對美的薰陶,較容易突破教學難點。

本冊教材説明中指出:“特別要重視朗讀的指導,教學時應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讀,並在朗讀的過程中加以理解。”我對2至5自然段中的重點句子按以上的要求讓學生在理解中朗讀,在朗讀中加深理解。

以上幾種方式交替使用,不斷刺激學生大腦的興奮點,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保持旺盛的精神狀態、濃厚的學習興趣。

 三、説學法

根據以上的教學方法,學生可採用“看、説、讀、想”的方法完成本節課的任務。“看”是欣賞日出美景,“説”是説出自己理解的內容,“讀”是讀文中的重點語句,“想”是想自己對內容的感受。學生始終在教師的引導下動腦、動手、動口,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取知識,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

 四、説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情景激趣。

為更好地銜接教學內容,我先讓學生自由説説上節課學過的內容,説説自己想象的畫面,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再引導學生:“請同學們來看一段畫面,想想你們想象的是這樣嗎?”適時出示海上日出過程視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讀議結合,探索求知,昇華情感

在引導生理解課文內容時,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挑選自己喜歡的詞、句、段,反覆朗讀,默讀,説説你為什麼喜歡?你是怎樣體會海上日出的壯觀的?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來各抒己見,可以用畫畫的方式,或者讀課文,或者用自己的語言説。這樣會極大發揮學生各自的優點,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述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

在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時,我向學生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並適時演示課件相應的畫面,用觀察畫面指導學生朗讀,就能體會作者當時的那種喜悦心情。通過讓學生多讀感悟課文,體會作者感情。最後,我再採用一段海上日出的朗讀視頻,加深學生的印象。

(三)體會情感,朗讀背誦。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教師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讀出作者當時欣喜的感情。而指導背誦時,先讓學生自由交流以往背書的方法,再讓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背誦。

《海上日出》這一課的板書,我是這樣設計的,通過“偉大奇觀”這個詞,分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後三個方面,結合顏色、動態及雲中情景來表現。這樣的板書設計用較清晰的思路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感知景色的壯麗。

(三)拓展延伸,培養能力。

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展示一段我在網上製作的日出視頻,讓學生欣賞不同的日出美景,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增強欣賞能力,陶冶情操。我們地處山區,課後讓學生觀察自己家鄉的日出,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練練筆,寫一篇小作文

 五、説教學理念

在教學過程中,我本着“自主、合作、探究”這一教學理念進行教學,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人。首先,我放手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彙報收穫,不牽着學生鼻子走。其次,在學習時,學生或圈或畫,或讀或説,體現了個性化行為。最後,讀議結合,深化認識,感悟文章。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都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特點。

 六、説課後反思(略)

附:板書設計:

日出前 淺藍 紅霞

海上日出 日出時 紅得很 可愛 偉大奇觀

雲薄 透過 直射

日出後 有云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松鼠》這篇課文選自北師大版教科書三年級下冊。這是一篇寫物的文章,課文從外形、活動、吃食、搭窩這四個方面介紹了松鼠的外形特徵和生活習性。在第一課時,我安排的是從外形上感受松鼠的美麗,從活動、搭窩這兩個方面感受松鼠的機靈和可愛。

《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第二學段閲讀目標指出要引導學生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三年級是學習表達的關鍵期,因此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我擬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松鼠的美麗和可愛。

2.藉助教材內容,學習有情趣地表達。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其中我將品讀課文、練習表達作為本課地教學重點,而學習松鼠搭窩活動特點,體會松鼠的機靈是教學的難點。

二.説教法

目標的實現需要有適當的教學方法。那麼什麼是適當、有效的教學方法呢?我覺得它們首先必須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能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與文中的角色做零距離的接觸。這樣才能情感湧動,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

下面,就這篇課文的教學方法分四點展開説明。

1.情境教學法

情境教學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利於引導學生感受語言和形象,營造歡樂向上的氛圍。情境教學以“情”為紐帶,以教師之情去撥動學生心靈的情弦。我是一個喜歡動感情的人,曾有人説我的每一個細胞都洋溢着激情。因為我認為一個沒有激情的老師怎能調動孩子的情感,怎能讓孩子充滿熱情地學習。我思量着要把我的情感傳遞給學生,喚起學生內在的情感,讓情感流動的課堂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2.朗讀教學法

朗讀有助於感知語言,懂得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感悟作者情感的抒發。本課第一自然段的教學中,我着重指導學生通過抓關鍵詞朗讀、對比讀、引讀、表演讀等方式,讓松鼠的形象和生動的語言留存在孩子的記憶中。

3.懸念教學法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巧設懸念,能激發學生趣學、樂學。在《松鼠》這節課的教學中,我通過“看誰的記憶力最強”、“誰找的最快”、“誰能用上書上沒有的詞”、“誰能讓畫面活起來”這些富有懸念性的鼓動性的語言來激勵學生,讓教學過程“變苦為樂”。

4.練習法

練習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鞏固知識和獲得學習技能的基本方法,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主要的實踐活動。《松鼠》一課是以

教案《新人教五年級語文上冊《松鼠》説課稿》,

平鋪式安排的。我在每一個自然段的教學中都設計了小練習,對學生進行詞、句、段的訓練和聽、説、讀、寫的培養。

三.説學法

學法指導,是改革課堂教學,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需要,更是讓學生終身受益的需要。為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探究,讓學生自主發現。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感悟。千萬別讓你的告訴扼殺了原本屬於孩子的一切。在我的課堂上有許許多多的內容是孩子們自己發現的。請記住,別告訴他,他會知道的更多。此外,還對學生進行朗讀、想象、表演等的學法指導。

四.説教學程序

1.動畫,營造氛圍

上課一開始,我通過動畫演示,帶着孩子們進入森林樂園,讓他們和松鼠打招呼。可愛的餓松鼠一下子走進了孩子們的心裏。學生暢談對松鼠的印象,表達對松鼠的喜愛。

2.記讀,感受形美

在教學松鼠外形這個自然段時,我設計了“讀——記——説——讀”的教學環節。初讀第一自然段後,讓學生記住你認為非常關鍵的詞語,接着以競賽的形式説出松鼠各部位的特點,最後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進一步從文字中感受松鼠外形的美麗。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體現“活”,更重要的是十分有趣,孩子們能在趣中學,同時還能起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作用。

3.探究,文中尋密

教學松鼠搭窩這個片段時,我借“這樣就﹍﹍”這個句式,讓學生在熟讀這個自然段的基礎上,去發現松鼠搭窩背後的祕密。充分給學生讀的時間,充分給學生髮現的機會。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充滿童趣的回答中,我們不僅看到學生對松鼠機靈的感悟,也讓我們看到兒童靈性的迸發。

4.想象,化靜為動

“天機雲錦用在我,剪裁妙處非刀尺”是出自陸游筆下的兩句詩,這兩句詩引發了我的思考。在引導學習第二自然段,瞭解松鼠活動情況時,我不是大費周折地製作動畫課件,而是就書取材,藉助多媒體將課文插圖呈現,抓住“追逐嬉戲”這個詞,通過想象,讓孩子們用上書中沒有的動詞來説一説,讓圖中地松鼠鬧起來,動起來。將課文插圖那靜止地畫面轉化為富有動感的語言描述,融理解、想象、表達等能力訓練於一身。

五.説教學片段

六.總結

各位老師,讓學生享受語文時我追求的語文教學境界。在今天這堂課中,我着力體現一個“趣”字,洋溢一個“情”字,讓學生在愉悦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在發現中體驗,在體驗中發展,讓我地課堂成為學生享受語文的樂園。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釣魚的啟示》是九年制義務教育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四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的學習專題是“生活中的啟示”。本文是由"釣魚"和"啟示"兩部分組成的。主要講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親去釣魚,好不容易釣到一條大鱸魚,此時正是離捕撈鱸魚開放時間僅差兩個小時,父親竟讓“我”把鱸魚放回湖裏,使我從中獲得終生啟示----那就是: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但是實踐起來卻很難。要是人們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二、説學生

五年級的學生語文知識有了一定的積累,但是本文的學習對他們來説仍有難度。特別是啟示部分爸爸告誡的話,學生受年齡、經歷的侷限,領會起來會有一定的困難,是教學的難點。

三、説目標

1、能正確認讀11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捕撈、魚餌、魚鈎、小心翼翼、操縱、交接、沮喪、誘惑、告誡、實踐”等詞語。

2、理解父親沒有商量餘地地要“我”把鱸魚放回湖裏的理由,讀懂“我”從釣魚這件事中所獲得的啟示,懂得從小接受嚴格教育的重要,並從中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提高抵制“魚”的誘惑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中體會“我”和“父親”的心理活動,並能概括“我”的心理變化過程。

四、教學重點:

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父親對“我”的教導,作者受到啟示部分。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具準備:幻燈片、名言警句

五、説教法學法

為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針對本文的特點,我選擇教法如下:1、以讀為主,讀思結合法。在教學釣魚和放魚的部分,讓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從而體會人物心理。2、小組合作交流法。在教學“啟示”部分,由於是本課的難點,我採用小組交流、討論的方法,讓學生合作,學會解決問題。

五、説教學流程

下面我説的是本課的第二課時教學過程。這節課應以培養學生髮現美為主,以學生髮展為本,活用教材,突破教材。通過課件的適當穿插,讓學生學得快樂,學得主動。下面我從三個方面談一談我的教學設想:

一.情景導入欣賞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同學們,美妙的畫面往往叫人賞心悦目。欣賞美、品味美將能淨化人的靈魂。”此時出示月夜圖,學生欣賞着皎潔、清柔似水的月夜圖。同時提出:“在這樣一個月光如水的夜晚,會有一個怎樣美麗的故事發生?”

1.要求學生默讀課文,在此我設計的默讀環節,是因為默讀是小學高年級培養學生快速讀書的一種方法。在此讓學生得到練習。並讓學生找出有關描寫月夜的片段,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2.然後提問:“在這樣美麗的環境下,作者的心情也很美,是為什麼呢?”學生能夠説出“因為作者釣到了一條大鱸魚。”我緊接着問“作者是怎樣釣到的魚?”要求學生找出描寫作者釣到魚的句子:“過了好長時間……”讓學生讀出釣到魚是很不容易的。這樣為後面作者捨不得放掉魚做鋪墊。

3.接着我再次引出:“作者這麼費力釣到了一條什麼樣的魚?”要求學生找出描寫作者釣到的鱸魚的句子:“啊,好大的魚!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大的鱸魚。我和父親得意地欣賞着這條漂亮的大鱸魚,看着魚鰓在銀色的月光下輕輕地翕動着。”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教師指導學生讀出作者此時的心情。

在這一部分朗讀時,同樣一個句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朗讀起來也就不一樣。只要把自己感悟到的讀出來,老師就及時給予肯定。學生把欣賞文字美,想象畫面美,甚至字裏行間的意境美都通過感情朗讀給展現了出來。

二.讀懂課文感受美

本文的重點和難點是理解父親説的話,父親的話中藴含着自覺遵守道德規範的內在美。如何讓學生去理解發現這種最崇高的美呢?”教師必須把學生自學、自悟,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途徑,讓學生學會探究,學會發現。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讓學生自由讀4――9自然段。

課文中有大量細緻入微的心理活動描寫,我引導學生體會父親、兒子説的話的語氣,感知人物心理活動,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感悟。在學生入情入境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讓學生讀讀、議議、想想。這樣學生就更深入課文內容了。小組再討論:如果你就是這位父親,在此情況下你怎樣勸這個孩子放棄這條魚?學生各抒己見,會找到更多、更充分的理由來説服兒子。從而深刻地體會出父親此時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是對兒子的關愛,另一方面又要態度堅定地嚴格要求兒子,在道德是非面前必須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學生再讀這段時,把“兒子”內心感受淋漓盡致地給表現了出來。從而體會到父親的言行是多麼的高尚多麼的美麗。

通過組織和引導,讓學生感受到從小應該不貪便宜、誠實守紀、有道德。

三.理解昇華表達美

在學生還沉醉在感悟父親的行為美,感悟自覺遵守道德規範美的時候,引入“正是父親的嚴格教導,為作者 了一個美麗的人生。34年後作者事業有成,那是因為他的人生旅途中遇到過很多的“誘惑”,但是回想起父親的話他學會了放棄。”(學生討論:“誘惑”可能指什麼?)我啟發學生:“在生活中,你們很可能遇到過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你和作者34年前的選擇一樣嗎?”我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説。這樣,將教書與育人,讀書與做人,讀文與明理,課內與課外有機地結合起來。讀進去再走出來,啟迪學生的人生。

在學生充分發表自己意見的基礎上出示孟德斯鳩的名言:“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沒有人發覺的時候做些什麼。”老師和學生一起注視着,默唸着這句話。我相信道德美的豐碑會在孩子們的心中築起。

《釣魚的啟示》這篇課文讓我們的學生領略到美的故事,走進文中人物美的人生,感悟道德實踐之美,做一個帶給祖國,帶給他人美的人;

作業佈置:

1. 摘錄文中優美詞句。

2. 將文中某句話改寫成自己的一句格言警句。

3. 蒐集有關道德的名人名言。

板書設計:

13.釣魚的啟示

釣魚 啟示

大、美(得意) 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

爸爸要我放魚(急切) 與非的問題,實踐

再三肯求(委屈、難受) 起來卻很難。

放魚(依依不捨)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黃山奇鬆》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第五單元的中的一篇課文,課文以生動的筆墨描寫了黃山奇鬆美不勝收的各種姿態,抒發了作者對它們的讚歎之情,文章集景色美、語言美、情感美於一體,令讀者賞心悦目、心馳神往、浮想聯翩。

全文共3個自然段,更多蘇教版精品教學設計盡在拇指教育每個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講人們對黃山奇鬆情有獨鍾。第二自然段具體描繪了三大名鬆的動人姿態。第三自然段寫千姿百態的松樹使黃山更加秀麗。

二、説重難點

教學重點:指導朗讀,在讀中體會黃山鬆的美和奇。

教學難點:感悟迎客鬆、陪客鬆、送客鬆的姿態美。

三、説教法

1、創設情境,入境入情作者寫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筆生花;孩子們讀課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五年級絕大部分學生缺少對黃山的直接感知,這就對課文的感悟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難度,因此在上課伊始,採用電教媒體出示黃山風景圖片,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在這樣的氛圍中師生的心情得到了舒緩,身心獲得了愉悦,無形中為下面的學習奠定了一個恰當和諧的感情基調。

2、以讀為本,讀中悟情。圍繞教學目標,以“讀”為主線,注重引導。

3、延伸開放,拓展深化語文課程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品味“迎客鬆”這一部分時,讓學生説歡迎詞,(學生熱情交流歡迎詞,並加上動作)。

四、説學法

在整堂課中學生主要以自主探究、更多蘇教版精品教學設計盡在拇指教育合作學習為主。學生在學習目標的引導下,通過教師提供的有關圖片對所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自主探究,積極思考問題,深入瞭解相關內容。通過師生間的交流、討論,相互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根本轉變與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優化學生的學習策略,使計算機網絡發揮最佳的教學效果。

五、教學過程

1、導入課文

以“黃山四絕”引入課文,課件出示,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2、“黃山四絕”聞名於世,而人們對“奇鬆”則情有獨鍾,今天就讓我們去仔細觀賞這些奇特的松樹吧!(板書題目:奇鬆)根據題目讓學生提出疑問(黃山奇在哪兒?)(讓學生質疑培養了學生質疑能力,又能以此為主線展開自主學習活動)

3、初讀感知(1)自讀課文,讀準生字字音,正確朗讀課文(2)簡單説説黃山鬆奇在哪兒?

4、交流

5、精讀課文。主要採用抓住重點段也就是課文第2段引導學生自讀感悟鬆之奇。黃山鬆奇在哪兒呢?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第2節。讀後請同學們交流對自己喜歡的一棵松樹的感悟。這兒我主要介紹如何引導學生感悟迎客鬆之奇從而突破教學重難點:討論,全班交流。

出示語句,再讀體會。

6、品讀語句,感受鬆之奇。引導學生交流,着重引導學生體會到以下幾點

交流:

一奇在姿態

姿態優美遒勁(理解):筆直有力,粗壯雄健,有氣勢

二奇在生命力強迎客鬆已經在高高的懸崖上生長了800年,“飽經風霜”這個詞到底包含了迎客鬆成長過程中的多少艱辛呢?請同學們結合課前蒐集的資料想象一下:

風撼不動它,雪壓不斷它,它仍然那麼根深葉茂,四季常青,鬱郁蒼蒼,充滿生機。更難得的是它還那麼瀟灑、挺秀,真是一棵奇樹!

三奇熱情好客

綜上所述,我在整堂課的教學設計中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讓學生在網絡這一特殊的環境中進行研究性學習,激發學生的潛能和自主性,讓他們在主動、互動、創造性的語文實踐中培養學生收集、整理、交流信息的能力,最終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更多蘇教版精品教學設計盡在拇指教育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8

【説教材】

《凡卡》這篇小説由俄國著名作家契珂夫寫於1886年,當時正是俄國沙皇統治最黑暗的時期,人民過着苦難的生活,無數破產的農民被迫流入城市謀生,他們深受剝削之苦,連兒童也不能倖免。契珂夫在父親的雜貨店裏,親眼目睹了父親對小學徒的虐待,十分同情小學徒的命運。

《凡卡》這篇課文通過凡卡給爺爺寫信這件事,反映沙皇統治下俄國社會中窮苦兒童的命運,揭露了當時社會制度的黑暗。本文表達上的特點有兩個方面,一是由作者的敍述、凡卡的信和凡卡的回憶三部分內容穿插起來,互相輝映。一是採用對比、反襯、暗示的表達方法。

本學期提出了兩項閲讀的新要求,一是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二是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通過前幾組課文的學習,學生已有了一定基礎,本組課文()應該進行較為綜合的練習,而《凡卡》則是難得的例文。由於在第一課時中已經完成了初讀感知、整體建構、略讀“回憶”和學習生字的教學目標,因此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是:

1、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凡卡悲慘的生活遭遇,體會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2、初步領悟文章所採用的對比、反襯、暗示的表達方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凡卡》一文篇幅較長,內容和形式都比較複雜,要提高教學效率,教學必須突出重點和難點,本文內容很豐富,其中反映文章主旨的核心內容是凡卡寫的信,而信中最能集中地反映凡卡生活悲慘和內心痛苦的是第8、10、15自然段,因此,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是:通過第八、十、十五自然段的理解感受凡卡生活的悲慘和內心的痛苦。

本文的表達方法比較獨特,學生初次接觸,學生領悟起來有一定難度。因此,本文的教學難點確定為:初步領悟文章所採用的對比、反襯、暗示的表達方法。

【説教法學法】

教法:問題情境教學法,直奔重點,引導感悟。

學法:質疑、探究、感悟、朗讀四結合學習法。

【説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初設疑問:

導入新課,從複習課文內容入手,回顧《凡卡》一文的寫作特點,並在學生把握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追問:凡卡的生活悲慘在哪兒?凡卡的生活為什麼這樣悲慘?然後引導學生就以這兩個大問題為統帥,進行探究、討論和交流。由於課始有了目標,學習就有了方向,問題由學生自己提出來,探討也就有了熱情。

(二)讀信悟情,解答疑問:

由於課文篇幅比較長,內容和形式都比較複雜,要提高教學效率,必須突出重點,因此我要求學生快速讀信,找出內容最重要、感情最強烈的段落。接着直奔最重要的部分,指導學生精讀第八自然段,採取自讀和交流討論的方式,弄清凡卡在哪些方面受到怎樣的虐待,設身處地地體驗凡卡內心難以忍受的痛苦,在此基礎上練習有感情地朗讀。接着讓學生以同樣的方法學習第10。第15自然段,並鼓勵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大膽提問,通過討論探究解決問題,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凡卡的不幸,養成邊讀邊思、讀中存疑的良好讀書習慣。到此,學生解決了課始提出的第一個問題。然後解決第二個問題:凡卡的生活為什麼這樣悲慘呢?我讓學生結合課文及課外查閲到的資料談談,使學生認識到凡卡不幸的命運不是偶然的,而是黑暗的社會造成的必然結果。最後,讓學生把信的全部內容有感情地讀一讀,讀到回憶處,停下來想一想凡卡的“快樂”生活,在學生有所感觸的情況下,教師質疑:這篇小説一半寫苦,一半寫甜,這是不是有矛盾?引導學生討論,領悟作者寫凡卡回憶鄉下生活的“快樂”,更襯托出凡卡學徒生活的“悲慘”。

(三)再問再議,拓展練筆:

小説最後寫了凡卡寄信和做夢,暗示凡卡希望回到爺爺身邊只能是一個甜蜜的夢而已。我要求學生自由讀20、21兩個自然段,提出問題與同學討論。並重點討論問題:凡卡寫的這封信,他爺爺能收到嗎?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引導學生聯繫“地址不詳”,認識到他爺爺不能收到信。然後我讓學生進一步討論:就算凡卡的爺爺能收到信,他能把凡卡帶回去嗎?在此基礎上,播放最後一節課文錄音,讓學生領悟:對於凡卡來説,回到爺爺身邊只能是一個甜蜜的夢而已。最後,讓學生任選一題做課後擴展練習:

1、課文在凡卡睡熟並做着甜蜜的夢的地方結束了。但夢總是要醒的,想象一下,凡卡睡醒以後,會發生什麼事情。

2、讀了課文,你可能有很多話想對凡卡説。先説一説,再寫下來。這樣,會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對思想感情的體會得到深化。

【説板書和作業】

板書:加上題目只有十個字,簡明扼要地將凡卡現實生活的悲慘與回憶中生活的快樂形成鮮明對比,從而深入體會小説的思想感情和小説表達上的特點。

作業:本文語言生動、形象,情真意切。有描寫人物外貌的,有描寫景物的,也有抒發思想感情的。這些精彩的語句、段落都有積累的價值。因此,我讓學生自主選擇,把他們喜歡的詞句抄寫下來。另外,如果教學時間不夠充裕的話,練筆也將作為作業留給學生。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9

《打電話》是人教版五下第三組中的第四篇課文。這一單元是各種文學體裁的集中展示,《打電話》作為相聲文稿入選其內。學生對相聲並不陌生,但接觸、學習相聲稿還是第一次。相聲稿正如相聲這種藝術形式所要表現的意義一樣,語言通俗易懂、明快動聽、形象具體、生動活潑、用詞俏皮、豐富多彩,而且字裏行間充滿幽默、誇張、詼諧、諷刺,讓人忍不住開懷大笑,而笑後又有一番啟示留心頭:打電話要直奔主題、言簡意賅,尤其是在公共場所,如果囉嗦,不僅損害自身形象而且影響別人辦事,還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現。這一意義是這篇相聲稿所要傳達的,也是我們在教學中需要落實的,因此是教學的重點。作者運用怎樣的語言形式來表現則是學習的難點。本課的教學目標有一下幾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進一步提高默讀速度,學習瀏覽的閲讀方法。

3.體會相聲語言的藝術特點,認識到説話要簡明扼要、不説廢話的重要意義。

根據上述目標,結合本文的文體特點和閲讀地位,我認為運用大問題分塊引領教學時效性會更強,教學塊面也會比較清晰。在自由充分地讀通順的基礎上,我運用大問題引領教學。

問題一:這篇文章中的兩個角色,你會選擇哪一個?為什麼?

這一問題首先幫助學生概括了已知的簡單的內容,即文章是分甲和乙兩個角色寫的,然後給了學生一個思考方向,那就是會選擇哪個角色。這一選擇背後的原因就是學生對文章説話量上的瞭解和説話內容上的理解。預計學生從量上談原因會説甲説得多,乙説得少,從而做出自己的選擇;從內容上談原因可能會説甲説的話有意思,會逗人發笑;乙説的不太好笑;甲説的話標點運用特別豐富,乙説的話標點不太多;甲説的話裏有很多語氣詞,乙説的沒有……我想,學生會依據問題的方向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從而有很多比較,對文章有了初步的個性化的理解。

問題二:在這篇文章中,你讀到了那些有意思的地方?這些有意思的語言是想告訴我們什麼?

相聲的首要意義無非是想讓觀眾開懷一笑,那麼它的語言上必定會有引人發笑的地方。這一問題正是引導學生關注語言,讓學生浸潤在語言中感受相聲語言的幽默、風趣、詼諧等特點。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推斷,學生會抓住“喂……喂……怎麼不説話,哎呀,拿倒了!”“對,是我,我找小王講話,我的未婚妻,她是女的呀。”“呃,猜不着我告訴你。我姓囉,我叫囉嗦。”等句子來談自己感覺到的有意思,學生找到了,可以用模仿朗讀的形式來體會。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隨機地把相聲語言幽默、風趣、誇張、諷刺的特點滲透進去交流,讓學生不僅體會到有意思,還能瞭解到有意思的語言是運用怎樣的方法來寫的。這還不是內容教學的全部,還應該在學生説過笑過之後激發他們的思維:作者在逗引我們發笑的同時又想告訴我們什麼呢?有了衝擊思維的問題,學生才會反覆地咀嚼語言,明白其中隱含的意義。

問題三:同樣是對話,你覺得這篇文章和《小苗和大樹的對話》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請大家靜靜地回憶,細細地比較。

這一問題主要落腳於對這一篇相聲稿總體上的把握,瞭解其特點。通過與《小苗和大樹的對話》的比較,引導學生去發現,同樣是對話,訪談和相聲不一樣,前者所談內容主次不明顯,平等交流,後者一唱一和,主次分明;前者語言上儘管比較口語化,但用詞還是挺講究的,有些地方還是書面味兒很濃,而後者完全是為口頭藝術的需要而創編的,因此,全口語化,文字中還保留了好些口頭禪。這些特點的比較、發現,為學生試着演相聲做準備。

問題四:通過對這一則相聲內容上的瞭解和語言上的比較,現在,你覺得相聲有什麼特點?老師建議你結合電視上或是生活中看到的從形式上和內容上以及語言特點上等各個方面自由地來説説。

對相聲特點的梳理是幫助學生更加全面地瞭解相聲,為講相聲做更充分的準備。在交流的過程中,伺機告訴學生“説學逗唱”和“抖包袱”等一些有關相聲的基本常識,讓學生從感性認識到淺層的理性認識的高度。

最後,請學生與同伴合作,選取課文中的一個片段排練,並在課堂上指名兩三組表演。課外,佈置學生蒐集或創編一個相聲片段,在“回顧拓展三”的“展示台”中再顯身手。

以四個大問題引領,從內容和寫作特色等板塊對相聲稿這種語言體裁和相聲這種藝術形式有了綜合性的瞭解,而且化了解為理解,落腳到相聲的表演。我想,學生經歷了這樣的一個學習過程,就已經與相聲這門陌生的藝術牽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