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説課稿3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3.32W

作為一名老師,編寫説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藉助説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説課稿4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説課稿3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光的反射是一種光學現象,指光在傳播到不同物質時,在分界面上改變傳播方向又返回原來物質中的現象。這種概念比較抽象,我們最常見的是鏡面反射,這種反射也更能讓幼兒所接受。所以本次活動時主要讓幼兒通過鏡子讓幼兒來了解這一現象。由於這一知識點比較難,所以放在大班進行。這是一次科學活動課。科學活動課主要是讓幼兒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和培養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本次活動要幼兒初步瞭解光的反射現象及培養其探索的樂趣。

二、説目標、重難點

一般來説,幼兒園的孩子對於反射的理論知識較難明確,但如果經過自己動手操作得出的結論往往要比老師的講述要深刻的多,因此本次活動的目標定為:

1、瞭解光的反射現象,會改變鏡子的角度,讓光往不同的方向反射。

2、能用語言表述自己的探索過程和發現,體驗探索的樂趣。

3、知道生活中有些物品也能反射光以及光的反射與我們生活的關係。目標一是活動的重點,目標二是本次活動的難點。

三、説教法、學法

幼兒年齡小、好玩,注意裏容易分散,根據這一特點,為了了更好的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心,以情景式教法為主,努力給幼兒創造一個寬鬆的可以探究的環境,讓幼兒到户外實地操作,同是通過同伴與同伴之間,師幼之間可以暢所欲言,各自發表自己的意見。在活動中通過讓幼兒玩一玩、説一説、想一想多種形式,讓幼兒自己在實際操作中去發現問題,並找到解決的辦法。

四、説教學過程

本次活動氛圍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觀察光的反射現象,激發幼兒學習興趣。在這個環節中通過配班老師從户外將光反射到室內,鼓勵幼兒尋找亮光,引起活動的主題。第二部分引導幼兒探索鏡子的反光現象。這部分是活動的重點及難點所在,也是突破重難點的關鍵部分。活動中讓幼兒手持鏡子自由探索,自由交流,並請成功的幼兒示範,師小結。這樣可以讓幼兒帶着目標去探索,培養他們的觀察力,讓幼兒有了初步瞭解的基礎上,讓幼兒再次探索,再次交流,在反射光的過程中還有什麼發現,它會移動嗎?是怎樣移動?讓幼兒明白調整角度,讓光往不同的方向反射。同過這些提問,讓幼兒注意觀察別人,發現自己與別人的不同之處,培養他們的觀察力,讓他們講述自己的意見,這樣舊可以體現活動的主體性。

最後藉助幼兒感興趣的動畫,讓幼兒明確光的反射原理,更具直觀性、形象性。第三部分引導幼兒探索還有哪些東西能反光。在這個環節裏通過讓幼兒説一説、摸一摸、試一試的方法找找還有哪些東西能反射。鼓勵幼兒探索這些反射有什麼不同。最後一部分把活動引申到生活中,根據所學的反射知識,初步瞭解光的反射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方便與不便之處。讓幼兒知道我們要好好利用光的反射,讓它們為我們的生活提供更多的幫助,用理論知識轉化為日常生活,以達到讓幼兒主動觀察周圍事物的目的。

説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媽媽睡了》是一篇淺顯的抒情性的閲讀課文。作者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了睡夢中的媽媽真美麗、好慈祥、好累。文章以流暢自然的語言為基調,沒有華麗的詞藻,不見雕琢的痕跡,但是給人親切熱情的感覺。我們透過小作者對睡夢中的媽媽的描繪,不僅可以感受到媽媽對孩子的關愛,同時更能體現出作者對媽媽的愛。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知識與技能:

1、 會寫本課8個生字,會讀文中11個生字。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理解課文內容,深刻體會母子之間的關愛之情。

過程與方法:

1、 學生反覆誦讀,藉助插圖,展開想象來理解課文的情感。

2、 展開小組討論,對課文的思想內容及情感進行分析。

3、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閲讀,擴大學生閲讀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幫助學生建立同學之間要互幫互助,團結有愛的情感。

二、設計思路

根據文本的特點、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以及設計理念,本節課教學思路為: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 ↓

創設情境 觀察,交流對話

↓ ↓

讀文識字 小組合作,掃清文字障礙

↓ ↓

引導探究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 ↓

引導表達 讀 説 寫 評

↓ ↓

引導拓展 蒐集、處理信息

三、教學程序

本節課,我把“相信學生能學會”作為這課教學的核心理念,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啟動情感,揭示課題

1、良好的開始等於成功的一半,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説,剛一上課他們的思維不能馬上集中到課堂上來,如果利用歌曲導入,會很吸引學生,能有效的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課堂,引到課文中來。所以課一開始,我和孩子們一起唱大家都很熟悉的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

2、由於每個人都有愛自己的媽媽,媽媽在孩子心目中是神聖的,偉大的,學生樂於親近自己的媽媽,因此當歌曲唱完以後我就問大家:“歌中唱到了誰呀?”非常明顯唱到了媽媽,於是我創設了“誰願意把觀察到的媽媽介紹給大家?”這樣的情境。我想這樣能使學生的心靈與文本產生撞擊,使兒童既有經驗與文本產生衝突,尋找到孩子心跳與文本心跳的合拍點,產生移情效應。

3、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暢所欲言,自由介紹生活中的媽媽。

有的學生會説:“生活中的媽媽很美麗,尤其是那雙大眼睛。或有一頭又黑又亮還很長的頭髮。”

有的會説:媽媽做的飯菜特別好吃。”還有可能説平時特別關心自己的學習。如天天接我、送我放學,輔導我學習等。”……..因為學生有真實的生活體驗,説起來一定很全面,而且學生的參與率也會很高。同時也調動了孩子們對媽媽的情感體驗。

4、在學生介紹自己媽媽的基礎上,我接着説:“有一位小朋友也觀察了自己的媽媽,你們看,媽媽在幹什麼?同時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觀察,揭示並課題板書《媽媽睡了》。

緊接着我説:“我們應怎樣讀課文的題目呢?”根據學生平時的生活經驗,他們肯定知道《媽媽睡了》要小聲,如果大聲會吵醒媽媽。根據此來指導學生感情朗讀課題《媽媽睡了》,這樣又一次調動了學生對媽媽的情感體驗,使孩子們在對媽媽的愛的情感體驗下進入了文本。

5、學生練讀題目。

然後我説:“那睡夢中的媽媽是什麼樣的?聽老師讀課文。”老師配以舒緩優美的《搖籃曲》朗讀課文。在教師動情的朗讀下,可以使學生置身其中,情不自禁地關注、嚮往、投入。

(二)自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在老師感情的渲染下,我想學生肯定會對課文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都躍躍欲試的想自己讀一讀。於是,下一步放手學生自讀課文,識記生字。按照平時的習慣學生的學習流程是這樣的:

1、學生自由讀課文,邊讀課文邊圈畫生字。

2、同桌互讀,檢查讀文情況。

3、在讀文過程中進一步識字,加深印象。

4、教師檢查學困生的讀文情況,其他學生聽後評價。

5、教師檢查生字的掌握情況,(2—3名學生)對於全讀對的學生獎勵“識字大王”的標誌。

6、 組內檢查,並進行獎勵。

(設計意圖:1、對於生字的識記,學生已經有了一年的基礎,所以教師乾脆直接教給學生自學,發揮學生主體性,使他們成為識字的主人。2利用“識字大王”的評價機制,能有效的促進學生們主動識字。因為我校的學生成長記錄中有識字闖關過級,每節課都有“識字大王”的評選,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説,這是十分誘人的。所以孩子們識字的興趣很大,積極性很高,他們都會自主進行識字活動,在此手段的激勵下,學生的識字量很大。3、採用師生共同評價的形式,避免了評價單一性,顧全了整體,另外也體現了師生的平等關係,為營造輕鬆、愉悦的課堂氛圍奠定了基礎。)

(三)讀中感悟,體會深情。

1、我先總結上一環節的學習情況:“有這麼多同學都成為了“識字大王”祝賀你們,現在我們已經順利通過了“讀文”和“識字”,那下一步該幹什麼了?”

學生按照平時的學習過程回答:我們該理解課文了。

《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所以我順接學生的觀點説:“好,就按你們説的`,現在請同學們再讀課文,看看你能讀懂什麼?把不懂得地方畫出來。”

2、己讀課文,畫出不懂得的地方,以便交流時提出。

3、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集體彙報。

設計意圖:嘗試質疑問答,鼓勵自主發現解答問題。邱學華先生創立的嘗試教學法,主張"先學後教,先講後練",正是着眼於讓學生"知不足,而後再學";讓教師"知困,然後再教"。嘗試教學法改變教學中教師牽着學生走,學生被動的現象,真正實現了學生為教學的主體,教師為教學的主導。嘗試教學法倡導在教授新知識時,先讓學生大膽嘗試, 解決能自己學會的內容, 發現不懂的地方,然後教師在就學生的質疑進行講解、點撥,學生面對的是自己疑難的問題、渴望學到的知識,精力會更集中、思維會更活躍。正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種先憤後啟,先悱後發的方法。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積極探索的精神,同時也提高了教學質量。

4、 由於這篇課文內容比較淺顯,對於學生來説理解不會有很大問題。課文只分三部分:睡夢中的媽媽真美麗,好慈祥,好累。所以我把文本交給學生,充分相信學生能學會讓他們自讀課文,之後談論感受最深的地方。

因為我知道學習活動是學生的潛能得以生髮、表現的基礎。學生有活動的時空、有選擇的權利、有展示的舞台、就有了更多感知、觀察、思考和探索的機遇,就有了更多表達情感的平台。在這兒進行課文分析時,我準備通過展開讀、説、寫、評等活動,充分地表達了學生從文本中體驗到的情感。

5、 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開始進行學後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選擇自己感觸最深的部分進行交流。有的學生可能會説:我讀懂了睡夢中的媽媽好累,我是從窗外,小鳥在唱着歌,風在樹葉間散步,發出沙沙的響聲,可是媽媽全聽不到。看出來的加上自己的理解。

6、 這時我抓住這段引導學生都來分析。學生還可能説:“我從媽媽幹了好多活,累了,乏了。”看出媽媽很累。這是我緊緊抓住這裏進行生活拓展,問:根據你的觀察,媽媽一天裏都可能幹哪些活?因為兒童的內心是最無拘無束的,他們渴望走向原野,親近自然,渴望在廣闊的天地間放飛夢想。這就要求閲讀教學要徹底走出“課堂中心、書本中心、教師中心”的封閉性,充分拓展空間,增強活力。所以我鼓勵學生在真實世界的際遇中學習,與現實對話,為學生創造生活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到生活中去觀察。

7、 在這部分有兩個詞語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説,理解上有一定難度,是“深沉”和“均勻”。對於“呼吸深沉”的理解採用聯繫上下文或生活實際,對於“呼吸均勻”的理解採用表演的方式,先來表演“呼吸不均勻”是什麼樣的,再表演“呼吸均勻”是什麼樣的,這樣通過對比學生理解就不會太難。這樣做的目的是:在閲讀教學中,通過學生的自主體驗,讓學生逐步學會以語言文字為依託,分析語言現象,在字、詞、句、篇的聯繫中揣摩語言文字的內涵,體會文章內在的思想感情。強化個性體驗。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感情朗讀。

8、 有的學生可能對睡夢中的媽媽很美麗感觸較深,在談論時,就可能抓住“明亮的眼睛”、“彎彎的眉毛”“紅潤的臉”等詞句進行交流。

在平時的訓練中我總是鼓勵學生多樣化地語言表達,展示學生的個性。因為語文課是師生個性自由馳騁的舞台,在閲讀教學中,通過學生多樣化的表達,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學生對“睡夢中的媽媽是什麼樣”的彙報時,有的直接摘錄了書上描寫的原句來表達,有的加以概括列出幾個關鍵詞語,有的聯繫自己的生活,還有的可能加上想象等,學生在表達中思辨,在傾聽中評判,不僅提高了語言運用能力,而且提高了蒐集信息、處理信息等綜合實踐能力。

同樣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表情朗讀。因為學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使感受加深,情感被激活,他們才會不容自遏地想抒發自己的情感。情感的抒發,可以使學生之間的內心感受得到交流,可以相互啟發,相互感染。表情朗讀,雖然讀的是作者的語言,但是,因為要求表情朗讀,這就包含了學生自己的主觀感受。

9、在談“睡夢中的媽媽好慈祥”時,“慈祥”一詞對於學生理解來説是一個難點。估計這裏學生可能要提出疑問,處理這個問題,我準備用讀文分析的方法。出示這段文字:請同學們認真讀一讀這段話,看看能有什麼收穫?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應該可以抓住睡夢中媽媽在微笑,很温和,另外,通過“在睡夢中媽媽又想好了一個故事,等一會兒要講給我聽。”來體會媽媽對孩子的愛。

在讀中感悟,體會深情這一環節的設計中,我始終以《課程標準》中指出的:“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也就是説,閲讀課堂是由這三者之間的互動形成的為指導思想。在《媽媽睡了》的教學中,課始情境的創設,問題的引出,教師是一個能激發學生思維的引導者——引導學生自己找到探究內容進行探究;當學生就“睡夢中的媽媽是什麼樣的”問題進行研究、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則是一個能欣賞學生意見的傾聽者、能積極參加小組探究的參與者;當學生呈現探究成果時,教師又是能判斷學生認識正誤的辨別者。這實質上是一個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動態生成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我努力讓每一個學生在學習的歷程中,在互相的交流感悟中充分展示自我,提升生命價值,讓學生在體味語言、交流表達過程中,陶冶、塑造學生心靈。

(三)、小結,生讀文昇華情感。

師:睡夢中的媽媽是那麼美麗,那麼慈祥,又是那麼的累現在就讓我們隨着音樂再讀課文,讀給我們親愛的媽媽,讀完後,從這三部分中選出一段背下來。注意一定要小聲點兒,別吵醒了睡夢中的媽媽。

師;我們的媽媽為了家庭,為了孩子,一天天操勞着,可是她卻無怨無悔,多麼值得我們去愛呀!就讓我們帶着這種深沉的愛再讀一讀這篇課文,注意可千萬不能吵醒媽媽。

(生隨音樂讀文。)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在通過各種手段,如:教師的語言,眼神,教學手段、教學環節的設計等營造自主寬鬆的課堂氛圍,因為只有自由寬鬆的語文課堂才會激起學生智慧的波瀾。我們老師要允許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用自己的腦袋思考,用自己的嘴巴表達,獲得自我滿足。教學中要鼓勵學生的思維自由馳騁縱橫,充分展示了學生對文本的獨特理解。在這兒,老師再也不是傳統定義中的傳道授業解惑的人了,更像一個專業的主持人。)

四、拓展整合

現代閲讀教學觀需要我們以生活的理念構建起語文教學大課堂。在教學中,我們要將課堂的語言訓練和課外的生活實踐活動進行有機結合,從而使學生從單一的語文課堂步入廣泛的社會語文空間。在此思想的指導下我所佈置的作業也力求體現人文性。如:

“關於媽媽,你還想寫些什麼?課下認真觀察,象文中的小作者一樣也來寫一寫自己的媽媽。”

“小作者寫了自己的媽媽,你想寫誰呢?課下認真觀察,把他寫下來吧!”

這種實踐性的作業形式,讓學生親近長輩,很好得淡化了訓練意識,消除了學生學習與生活的界限,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實踐的熱情。

附:板書設計

真美麗

媽媽睡了 好慈祥

好累

(設計意圖:隨機抓住學生彙報過程中出現的“閃亮點”進行板書,使整節課亂中有序,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文本的重點,起到引領作用。同時,隨機板書也作為一種肯定學生探究成果的形式,促進學生進一步探索的熱情。)

説課稿 篇3

本節課教材是在考慮到四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習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在學習分數的意義後仍然關注的是理解分數的意義,以生活的事例和幫助理解的直觀圖來學習分數加減法,並使學生初步感到只有分母相同的分數(分數的意義)才能直接相加減。所以基於此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本課的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和技能:1、通過學生對生活事例的再現和直觀圖觀察,理解相同分母分數相加減方法。2、會計算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

能力培養目標:在學生體會到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和方法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動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合作交流,使學生的探索意識、創新意識得到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結合學生的知識基礎與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主要通過以下幾個環節來引導學生展開探索學習。

一是結合學生喜歡的過十歲生日情境引入,讓學生觀察小巧吃了其中的一份,小紅吃了整個蛋糕的幾分之幾?小丁丁吃了其中的二份,小明吃了整個蛋糕的幾分之幾?等問題,在生活情境中練習,加強學生對分數的認識和理解,初步認識到同分母分數的加法關係。

二是在這一情景中,引出小胖與小丁丁一共吃了整個蛋糕的幾分之幾?引發學生對新知的思考。由於生活常識,學生很容易想到兩人一共吃了這個蛋糕的八分之五。此時,教師追問:你是怎麼想的?促使學生對這一生活常識進行理性的思考。也為同分母分數加法的探索交流拉開序幕。此時,教師組織學生用塗色的方法,或利用分數推算的方法體會到:三個八分之一加二個八分之一是五個八分之一,是八分之五。有了這一初步認識後,讓學生初步感悟到:同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只要分子相加。

三是運用知識解決問題。一是圖文結合的同分母分數加法練習,讓學生能夠運用自己在學習中體會到的正確方法計算同分母分數加法。二是結合生活場景的同分母分數加法應用題練習,讓學生在知識運用中體會的數學知識的用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是在正確進行加法計算的基礎上嘗試減法計算,激發學生對知識遷移的運用能力,進行課後思考與探索的興趣與慾望。

教學理念:

在這一節課學習活動中,主要注意以下三條:一是聯繫生活情境和直觀的圖形,讓學生體會到同分母分數加法的的計算原理與方法。二是在知識運用中,讓學生主動的把知識進行延伸擴展,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三是緊扣生活情境,讓學生在與生活緊密相聯的環境中運用知識,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Tags:説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