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初一語文散步説課稿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47W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我們應該怎麼寫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一語文散步説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一語文散步説課稿

初一語文散步説課稿1

一、説教材:

本課安排在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本單元以家庭、親情為主題。本文是莫懷戚先生的一篇言辭真切的散文,它選取生活中的感人的平凡故事,意藴卻十分豐富。雖然作者只選取了一個平凡的鏡頭:一家人散步,但一家人敬老愛幼,互相關心的那種深沉的愛已得到了充分體現。教學本文,首先在整體感知的前提下,學會品味文中感人的細節,優美的畫面,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習本文獨特的寫法(以小見大),並在寫作中借鑑。

二、説教學目標:

我制定的目標如下:

(一)能力目標:

① 積累文中優美的詞語。

② 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③ 品味本文優美的句子。

④ 學習本文獨特的寫作方法。

(二)情感目標:

讓學生感知家人之間深沉的愛,培養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三、説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重點:

① 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整體感知課文,體會三代人互相體諒的親情。

② 指導學生本文的寫法,學會選取獨特的角度來寫作。

本課難點:

①體會一些關鍵句子的深沉含義,學會在語境中加以理解。

②指導學生在閲讀中發現美。

四、説教法:

① 明確目標,減少學生學習中無效思維。

② 朗讀教學法。(本文語言美,感情動人,可以通過朗讀去仔細品味。)

③ 討論法、點撥法。(本文寫的是成年人的感受,學生或多或少與家長之間有“代溝”,對課文的理解必然會遇到困難,需要教師加以點撥。)

④ 探究法。(放手讓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自己學會去品味優美句子,在初一養成學生良好習慣。)

⑤ 小結鞏固,幫學生形成思維整合。

⑥ 採用簡單課件輔助教學。

⑦ 拓展延伸。(讓學生把語文用到生活中去。)

五、説學法:

① 朗讀感知,感受細節中的親情。

② 討論探究,理解文章關鍵語句。

③ 活動延伸,學習本文寫法,培養優良傳統。

六、課時安排:一課時。

七、教具準備:錄音機(歌曲磁帶、朗讀磁帶)多媒體課件。

八、説教學過程:

(一)

首先,師生互動,創設寬鬆的氛圍。(3分鐘)

兩種安排:1、播放歌曲《燭光裏的媽媽》,聽完教師導入。

2、讓學生自己唱有關媽媽的歌曲。

導入詞:媽媽,這個世界上最美的稱呼。黑暗裏,媽媽是燭光;幸福中,媽媽是微笑。當我們有一天長大成人了,我們應該如何報答媽媽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莫懷戚先生的散文《散步》。(教師板書)

(二) 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勾畫詞語。(教師用多媒體投影生字詞,讓學生解決。)(5分鐘)

(三) 指導學生朗讀。(教師指定學生朗讀,請其他同學點評,教師適當指導,側重停頓、重音、語氣等)(6分鐘)

(四)

播放朗讀磁帶。(在兩次朗讀的基礎上給學生一個總結性示範朗讀。)(5分鐘)

(五) 整體感知:讀完後請學生文中的人物。(3分鐘)這個問題比較簡單,有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後面做準備。

初一語文散步説課稿2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我説課的內容是《散步》的教學設計。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理念、學生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等五個方面來進行説課。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簡析。(本説課內容在學科知識體系中所處地位和作用)

莫懷戚的《散步》這篇課文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文章記敍了一家三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生活細節”,滲透着濃郁温馨的親情。表達一個大主題——互敬互愛、珍愛親情、珍惜生命。第五單元的學習要求是要在整體感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注意語言的積累和運用,並學習朗讀和圈點勾畫。所以,教學這篇《散步》,要在學生學習前面課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礎上,在老師的啟發指導下,學生的合作探究過程中,學生運用所學方法,繼續鞏固單元要求。

2、教學目標。

通過對教材的分析,根據七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新課標,我確定的三維目標是:

①知識與能力: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揣摩詞句含義,品讀文章清新質樸的語言。

②過程與方法: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閲讀,理解,品味一篇美文,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用心去發現感情、感受親情並珍愛親情,做一個富有愛心的人。

3、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材特點、教學目標及學生的實際,確定教學重點難點分別為:

(1)重點:

①感受文章濃濃親情,增強學生的家庭責任感。

②透過文章淺顯質樸的語言,品味文章深刻含蓄的意藴。

(2)難點:

③理解文章最後一句話所具有的象徵意義(“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4、教學關鍵點:

理解文章最後一句話所具有的象徵意義。

5、突破方法:

通過多媒體創設情境,喚起學生對家庭生活的温馨回憶,通過教師配樂朗讀、教師指導朗讀、學生誦讀等環節,使教師、學生、文本三位一體,使整個課堂氤氲在濃濃的親情及和美温馨的家庭生活氛圍之中。這樣,學生就能沉浸於文本,培養了學生良好朗讀習慣的同時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文章的重難點。

通過組織“鮮花獻給可敬的人”這樣一個語文活動,讓學生深入文本,通過對文字作細緻揣摩,感悟文章的語言魅力。然後通過小組討論或班級交流方式,對文字進行深刻體味,品味其藴涵的深刻的思想情感。

二、教學理念。

語文課程的性質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必須遵遁語文的特點;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方式應得到積極的提倡和踐行;語文課程還必須容納學生的生活經驗,並有助於學生與課程文本的互動。

根據以上要求,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理念:動情朗讀,探究內涵,體情悟道。

三、學生分析。

七年級學生擁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慾,活潑好動,不喜歡被動地接受知識。缺乏良好的觀察生活的品質,對生活缺少體驗。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四、教法學法。

七年級學生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採用以下教法和學法:

(一)教學方法:

1、情境導入法: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營造與文章內容相吻合的濃厚的親情氛圍。

2、誦讀教學法:貫穿朗讀教學指導,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理解親情美,欣賞語言美。

3、多媒體輔助教學法:運用多媒體,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增強直觀性,體現人文性。

4、語文活動式教學法:結合七年級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設計語文活動“鮮花獻給可敬的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活動中提升對文字的感悟能力。

(二)學法指導:

1、圈點勾畫。讓學生勤動筆墨,養成良好習慣。

2、朗讀感悟。抓住關鍵語句反覆朗讀,從中體會思想感情。

在學習時,我認為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五、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渲染親情(約三分鐘)。

播放歌曲《讓愛駐我家》,通過優美的旋律和詩化的歌詞,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引發學生對“家”進行認真審視,從而架起文本與生活有效溝通的橋樑。然後請學生自由發言,暢談對“家”的理解。

(二)朗讀課文,感悟親情(約八分鐘)。

1、聽讀課文,初步感受親情。

教師範讀,學生聽讀,整體感知文本,用簡練的語言講述散步過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學生朗讀課文,要求: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聽”和“讀”是學生接觸課文的開始,也是學生自主與文本進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這一過程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深入到文本中去,理解文本、品味語言而不要流於形式。)

3、檢查閲讀效果:(屏幕顯示)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節呢?

C、散步的地點?

D、散步中發生了什麼事情?

E.結果如何?

(問題宜簡單,學習起步階段要儘量讓每個學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內容的目的是提醒學生初讀文章時應該關注的要點有哪些,也是讓不同程度的學生拉近距離,為下一步的學習活動提供一個共同的平台。)(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三)精讀課文,探究美點(約二十分鐘)。

1、用你最喜歡的方式朗讀,從文章中找出你認為寫得最精彩的地方。

2、採用“我最喜歡的是,因為它美在——— ”的句式,談談你喜歡的理由。(語文學習的要義之一就是學習語言,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是要在體會文章人性美的基礎上探尋語言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3、課堂活動設計:鮮花獻給可敬的人。

多媒體展示:假如你有一束美麗的鮮花,請你把它獻給文中的某個人物,你將獻給誰?請你結合文中描繪人物言談舉止和心理活動的語句,説説你獻花的理由。

(1)學生閲讀可以進行小組間的合作。

(2)交流反饋。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見解,教師點評。

(3)學生的解答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可以獻給文中的“我”,因為他孝敬老人,有家庭責任感,在處理家人的分歧時講原則,不寵愛孩子。

②可以獻給文中的“妻子”,因為她賢惠、明理,孝敬老人,尊重丈夫。

③可以獻給文中的母親,母親慈祥善良、善解人意,疼愛孫子。

④可以獻給文中的孩子,他聰明活潑,也很懂事。

(4)一個散步中的分歧,在一家人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關愛中消除了,於是他們共同走向了那條開着金色菜花、長着整齊桑樹、閃着粼粼水波的幸福小路。請同學們齊讀文章最後一段,感受一家人的温馨幸福。

(四)拓展閲讀,昇華親情(約八分鐘)。

1、多媒體展示作者寫作本文的契機之一,為學生閲讀思考文章最後一句話的深刻內涵作鋪墊。

我與來西南政法學院進修中國民事訴訟法的美國漢學家柯爾特先生相熟後,常就中西文化的異同進行淺層次交談。出我意料的是他對中國文化的“孝”大加讚賞,説中國人的敬老愛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説英國哲學家培根説過,“哺育子女是動物也有的本能,贍養父母才是人類的文明之舉”,這個,全世界數中國人做得最好。他還同我一起去看過中央電視台舉辦的春節聯歡晚會,説這種“由政府出面召集,全國像一家人在過年的事,在美國是不可想象的”。

2、朗讀理解課文最後一句話的深刻含義。

“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通過反覆誦讀這句話,教師適時點撥,使學生明白“母親”代表老一輩,“兒子”是年幼的一代。“我和妻子”正是人生的中年,要揹負起贍養老人,撫養下一代的責任。家庭是社會的縮影,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2、多媒體播放中央電視台的公益廣告《將愛心傳遞下去》,讓學生觀看體會中年人的愛心力量。

(五)真誠行動,抒發親情(約二分鐘)。

家因為有了深深的愛而温馨,家庭生活因為有了濃濃的親情而美好。回家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揉揉肩、洗洗腳……幫助父母做點家務,陪父母散散步……

打個電話告訴家人,你很愛他們。(教材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橋樑,是已知與未知的中介,學習過程中,認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學習課文又不能侷限於教材。課內外結合,以外促內是學習語文的好方法。)

(六)總結全文,表達祝福。(約二分鐘)

親愛的同學們:家,是一個幸福的搖籃,需要我們用心靈來呵護。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擔子,需要我們每個人用責任來擔當。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撐起一片愛的天空,營造一個幸福的家園。老師把下面這副對聯送給大家,讓我們所有的家都永遠充滿愛,永遠洋溢着濃濃的親情。

上聯: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謙讓,下聯:祖孫三代風雨人生相依偎。橫批:相親相愛。

(七)、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的原則是既要簡潔、形象、直觀,又要體現教學內容的要點,突出教學重難點,因此本節課的板書設計為:

散步

莫懷戚

尊老

母親

整個

我愛妻子

世界

兒子

愛幼

我的課説完了,謝謝大家!

初一語文散步説課稿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簡析。(本説課內容在學科知識體系中所處地位和作用)

莫懷戚的《散步》這篇課文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文章記敍了一家三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生活細節”,滲透着濃郁温馨的親情。表達一個大主題——互敬互愛、珍愛親情、珍惜生命。第五單元的學習要求是要在整體感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注意語言的積累和運用,並學習朗讀和圈點勾畫。所以,教學這篇《散步》,要在學生學習前面課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礎上,在老師的啟發指導下,學生的合作探究過程中,學生運用所學方法,繼續鞏固單元要求。

2。教學目標。

通過對教材的分析,根據七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新課標,我確定的三維目標是:

①知識與能力: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揣摩詞句含義,品讀文章清新質樸的語言。

②過程與方法: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閲讀,理解,品味一篇美文,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用心去發現感情、感受親情並珍愛親情,做一個富有愛心的人。

3。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材特點、教學目標及學生的實際,確定教學重點難點分別為:

重點:

①感受文章濃濃親情,增強學生的家庭責任感。

②透過文章淺顯質樸的語言,品味文章深刻含蓄的意藴。

難點:

③理解文章最後一句話所具有的象徵意義(“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4。教學關鍵點:理解文章最後一句話所具有的象徵意義

突破方法:通過多媒體創設情境,喚起學生對家庭生活的温馨回憶,通過教師配樂朗讀、教師指導朗讀、學生誦讀等環節,使教師、學生、文本三位一體,使整個課堂氤氲在濃濃的親情及和美温馨的家庭生活氛圍之中。這樣,學生就能沉浸於文本,培養了學生良好朗讀習慣的同時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文章的重難點。

通過組織“鮮花獻給可敬的人”這樣一個語文活動,讓學生深入文本,通過對文字作細緻揣摩,感悟文章的語言魅力。然後通過小組討論或班級交流方式,對文字進行深刻體味,品味其藴涵的深刻的思想情感。

二、教學理念

語文課程的性質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必須遵遁語文的特點;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方式應得到積極的提倡和踐行;語文課程還必須容納學生的生活經驗,並有助於學生與課程文本的互動。

根據以上要求,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理念:動情朗讀,探究內涵,體情悟道。

三、學生分析

七年級學生擁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慾,活潑好動,不喜歡被動地接受知識。缺乏良好的觀察生活的品質,對生活缺少體驗。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四、教法學法

七年級學生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採用以下教法和學法:

教學方法:

1。情境導入法: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營造與文章內容相吻合的濃厚的親情氛圍。

2。誦讀教學法:貫穿朗讀教學指導,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理解親情美,欣賞語言美。

3。多媒體輔助教學法:運用多媒體,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增強直觀性,體現人文性。

4。語文活動式教學法:結合七年級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設計語文活動“鮮花獻給可敬的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活動中提升對文字的感悟能力。

學法指導:

1。圈點勾畫。讓學生勤動筆墨,養成良好習慣。

2。朗讀感悟。抓住關鍵語句反覆朗讀,從中體會思想感情。

在學習時,我認為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五、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渲染親情(約三分鐘)

播放歌曲《讓愛駐我家》,通過優美的旋律和詩化的歌詞,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引發學生對“家”進行認真審視,從而架起文本與生活有效溝通的橋樑。然後請學生自由發言,暢談對“家”的理解。

(二)、朗讀課文,感悟親情(約八分鐘)

1、聽讀課文,初步感受親情。

教師範讀,學生聽讀,整體感知文本,用簡練的語言講述散步過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學生朗讀課文,要求:準確、流利、

有感情地朗讀。(“聽”和“讀”是學生接觸課文的開始,也是學生自主與文本進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這一過程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深入到文本中去,理解文本、品味語言而不要流於形式。)

3、檢查閲讀效果:(屏幕顯示)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節呢?

C、散步的地點?

D、散步中發生了什麼事情?

E。結果如何?

(問題宜簡單,學習起步階段要儘量讓每個學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內容的目的是提醒學生初讀文章時應該關注的要點有哪些,也是讓不同程度的學生拉近距離,為下一步的學習活動提供一個共同的平台。)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三)、精讀課文,探究美點(約二十分鐘)

1、用你最喜歡的方式朗讀,從文章中找出你認為寫得最精彩的地方。

2、採用“我最喜歡的是,因為它美在——— ”的句式,談談你喜歡的理由。

(語文學習的要義之一就是學習語言,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是要在體會文章人性美的基礎上探尋語言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3、課堂活動設計:鮮花獻給可敬的人

多媒體展示:假如你有一束美麗的鮮花,請你把它獻給文中的某個人物,你將獻給誰?請你結合文中描繪人物言談舉止和心理活動的語句,説説你獻花的理由。

(1)學生閲讀可以進行小組間的合作。

(2)交流反饋。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見解,教師點評。

(3)學生的解答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可以獻給文中的“我”,因為他孝敬老人,有家庭責任感,在處理家人的分歧時講原則,不寵愛孩子。

②可以獻給文中的“妻子”,因為她賢惠、明理,孝敬老人,尊重丈夫。

③可以獻給文中的母親,母親慈祥善良、善解人意,疼愛孫子。

④可以獻給文中的孩子,他聰明活潑,也很懂事。

(4)一個散步中的分歧,在一家人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關愛中消除了,於是他們共同走向了那條開着金色菜花、長着整齊桑樹、閃着粼粼水波的幸福小路。請同學們齊讀文章最後一段,感受一家人的温馨幸福。

(四)、拓展閲讀,昇華親情(約八分鐘)

1、多媒體展示作者寫作本文的契機之一,為學生閲讀思考文章最後一句話的深刻內涵作鋪墊。

我與來西南政法學院進修中國民事訴訟法的美國漢學家柯爾特先生相熟後,常就中西文化的異同進行淺層次交談。出我意料的是他對中國文化的“孝”大加讚賞,説中國人的敬老愛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説英國哲學家培根説過,“哺育子女是動物也有的本能,贍養父母才是人類的文明之舉”,這個,全世界數中國人做得最好。他還同我一起去看過中央電視台舉辦的春節聯歡晚會,説這種“由政府出面召集,全國像一家人在過年的事,在美國是不可想象的”。

2、朗讀理解課文最後一句話的深刻含義。

“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通過反覆誦讀這句話,教師適時點撥,使學生明白“母親”代表老一輩,“兒子”是年幼的一代。“我和妻子”正是人生的中年,要揹負起贍養老人,撫養下一代的責任。家庭是社會的縮影,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2、多媒體播放中央電視台的公益廣告《將愛心傳遞下去》,讓學生觀看體會中年人的愛心力量。

(五)、真誠行動,抒發親情(約二分鐘)

家因為有了深深的愛而温馨,家庭生活因為有了濃濃的親情而美好。回家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揉揉肩、洗洗腳……幫助父母做點家務,陪父母散散步……

打個電話告訴家人,你很愛他們。

(教材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橋樑,是已知與未知的中介,學習過程中,認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學習課文又不能侷限於教材。課內外結合,以外促內是學習語文的好方法。)

(六)、總結全文,表達祝福。(約二分鐘)

親愛的同學們:家,是一個幸福的搖籃,需要我們用心靈來呵護。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擔子,需要我們每個人用責任來擔當。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撐起一片愛的天空,營造一個幸福的家園。老師把下面這副對聯送給大家,讓我們所有的家都永遠充滿愛,永遠洋溢着濃濃的親情。

上聯: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謙讓

下聯:祖孫三代風雨人生相依偎

橫批:相親相愛

初一語文散步説課稿4

一、説教材分析

1、教材簡析

(本説課內容在學科知識體系中所處地位和作用)

莫懷戚的《散步》這篇課文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第五單元的學習要求是要在整體感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注意語言的積累和運用,並學習朗讀和圈點勾畫。所以,教學這篇《散步》,要在學生學習前面課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礎上,在老師的啟發指導下,學生的合作探究過程中,學生運用所學方法,繼續鞏固單元要求。

2、教學目標

通過對教材的分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新課程標準,確定教學目標為:

1、知識和技巧目標: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過程和方法目標:揣摩詞句的含義,品味文章的語言美

3、思想感情和價值觀:培養尊老愛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的確定是根據教材的特點、教學的目標及學生的實際;至於教學難點,則是就學生接受而言,學生經過預習,還存有疑問,理解還存在困難的地方。所以,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為:

a、教學重點:1、培養尊老愛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2、揣摩精美詞句,品味語言的美

b、教學難點:如何理解具有象徵意義的文章最後一句話。

二、説教法學法

1、教法

在老師有效的指導下,學生運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語言。

老師還可借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有利於擴大教學的容量,並且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加形象、直觀,有利於調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

2、學法

先讓學生熟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然後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抓住關鍵語句精讀課文,深入思索,反覆咀嚼,領悟課文深長的意味,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尊老愛幼的思想感情。在學習時,我認為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説教學過程

(一)、如何導入

結合日常生活,引入學習。

出示問題:你們一家人經常一起散步嗎?散步過程中發生過什麼有趣的事情?

——請兩位學生講述經歷,與大家共享。

(新知識的學習往往是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以學生現有的生活積累為學習的前提,引導學生培養自己積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給新的學習構築起合適的背景,奠定教材與生活,作者與讀者以及老師與學生情感上有效溝通的基礎,有利於新知的學習。)

(二)、出示目標

(據有關人士分析,有明確目標的學習與目標不明確的學習,效果相差9倍,設計這一步的原因是對教與學起統帥作用,使學生的學習有明確的方向性。)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聽課文錄音,初步體會文章的語言美、情感美。

2、輕聲地朗讀課文,熟悉課文的內容。

(“聽”和“讀”是學生接觸課文的開始,也是學生自主與文本進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這一過程老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深入到文本中去,理解文本、品味語言而不要流於形式。)

3、檢查閲讀效果:(屏幕顯示)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節呢?

C、散步的地點?

D、散步中發生了什麼事情?

E.結果如何?

(問題宜簡單,學習起步階段要儘量讓每個學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內容的目的是提醒學生初讀文章時應該關注的要點有哪些,也是讓不同程度的學生拉近距離,為下一步的學習活動提供一個共同的平台。)

(四)、研讀課文探究主旨

1、你説説這一家子四口人中,誰的權力最大,誰有真正的決定權?

——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討論

(1)“我”聽母親的:

(2)母親聽孫兒的:

(3)妻子聽“我“的:

(4)兒子聽“我”的:

2、那麼究竟聽誰的呢?

——由“愛”決定,這個“愛”,對長輩來説,是“愛幼”;對子女來説,是“尊老”。

3、文章最後説“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是不是也太誇張了呢?為什麼把背母親、背兒子寫得那麼鄭重其事?

——請學生們齊讀課文最後一段,體會這段話的深刻含義。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探討一下説説你對這段話的理解。

——“我”背的是母親,妻子背的是兒子。母親給我們以生命,而兒子又是這生命的延續。這血脈相連的三代人緊緊連接在一起,構成了生命的整體。如今,我們把母親和兒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揹負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產生了一種深沉、莊嚴的感覺,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類社會中承前啟後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這部分討論旨在讓學生自主探究,通過交流合作,最終挖掘出課文主旨、體會文章的人性美。對於學生的討論和回答,老師應鼓勵、肯定,積極引導,適時點拔。)

(五)、探究課文,品味語言

本文語言優美,值得我們好好的揣摩揣摩,下面我們採用鑑賞法來仔細品味一下。

1、學生們讀課文,採用圈點法劃出自己認為精美的句子,看這些句子好在哪裏?可能有的句子:

(1)寫景的句子

——對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寫(第四段)

——描寫母親所看到的小路遠處的景物(第七段)

(2)傳情的句子(請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些句子)

——“母親本不願出來的------便去拿外套”(寫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態,母親的老邁、順從,兒子的誠懇、孝敬。“正因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養。)

(3)對稱的句式(讓學生自己找出來,體會它們的對稱美,互相映襯,富有情趣)

——有的濃,有的淡。

——我和母親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後面。

——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

——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

——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

(語文學習的要義之一就是學習語言,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是要在體會文章人性美的基礎上探尋語言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六)、朗讀課文,加深體會

通過剛才的分析,我們知道本文是一篇流露着人性美、語言美的文章,這麼優美的文章,我們是不是應該好好朗讀一下?

(大屏幕顯示朗讀要求:朗讀時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調、語氣、語調、語速幾方面)

1、引導學生分析本文的朗讀基調:歡愉而深沉

2、“我”的語氣、語調應該怎樣把握?

提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我”是個中年男子。

(2)在這個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

(3)散步中,處處表現“我”“孝敬”母親,又疼愛妻子、兒子的感情。

(語氣:温和,親切中含着莊重;語調:平穩,聲音不宜過高或過低)

3、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朗讀是感受、理解文章的有效手段,也是檢測學生是否真正理解課文的手段之一。好文章應不厭多讀。)

(七)、拓展昇華,擁抱親情

1、通過剛才的朗讀,我們的思想又做了一次高尚而愉悦的旅行。那麼,我們每個學生你在十幾年的生活經歷中,一定也親身感受過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意,請回憶一下,然後與學生進行交流。注意要求(1)圍繞“親情”這一主題(2)談出自己的親身感受。

(教材是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橋樑,是已知與未知的中介,學習過程中,認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學習課文又不能侷限於教材。課內外結合,以外促內是學習語文的好方法。)

(八)、課堂小結: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都學到了什麼?在思想上感悟到什麼?

——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我們學習這篇文章,就是想讓學生們懂得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謙讓,互相體貼,互敬互愛,這樣才能使你的家庭穩定、幸福!同時也讓我們珍愛親情,珍愛生命!最後我們一起唱首歌,來感受這人間最美好的感情——親情。老師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學生齊唱。

(音樂最能撞擊人們的心靈,設計此環節的目的通過感受自己從家中得到的温暖和愛,使學生對親情的理解得到昇華。)

(九)、課後作業:

1、把圍繞“親情”的説話練習寫成200字左右的短文

2、在課外閲讀中,你讀過類似課文這樣感人的文章嗎?請向大家推薦一篇讓我們學生來共同感受一下。

(該節課的作業設計,既要不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又要開闊學生的視野,同時又培養學生收集信息的自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