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散步》獲獎説課稿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01W

“説課”是教學改革中湧現出來得新生事物,是進行教學研究、教學交流和教學探討得一種新得教學研究形式,也是集體備課得進一步發展,而【説課稿】則是為進行説課準備得文稿,它不同於教案,教案只説“怎樣教”,下面是《散步》獲獎説課稿,請參考!

《散步》獲獎説課稿

《散步》獲獎説課稿 篇1

【教材分析】

我説課得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三篇課文《散步》。本單元得課文主題為親情,所選得課文都是圍繞着有關親情和家庭生活,《散步》正是體現着濃濃親情得一篇文章,文章記敍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得“生活細節”,表現出一家人之間得互敬互愛得真摯感情,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得傳統美德。學生可以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得學習方式,進入牧歌式得情景,從中受到啟示和教育。因此,本文在全套教材中得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視。

【學情分析】

七年級得學生正處於發展獨立思維得重要階段,他們得主動性和求知慾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歡被動地接受知識,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得能力。但同時缺乏良好得觀察生活得品質,對生活缺少體驗,對散文知識得了解知之甚少,而且由於受社會上許多不良因素影響和家庭誤導,許多學生沒有形成正確得家庭道德倫理準則。

因此,我通過引導學生去自讀自悟,運用自主探究得方法學習,通過朗讀、圈畫、質疑、小組討論、比較研究與拓展強化,從中對散文有初步得了解和鑑賞;體會課文濃濃得親情,並從中感悟出正確得家庭倫理道德準則。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整體感知課文;繼續練習朗讀和圈點勾畫,積累語言;鍛鍊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發展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抓住關鍵語句精讀課文,自主、合作、探究,領悟課文深長得意味。同時借鑑舉輕若重、以小見大得寫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文章字裏行間得親情與責任感,形成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得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品味文章語言‘舉輕若重’得特點,感受課文濃濃得親情,學習表達生活之美。

教學難點:如何組織小組活動,尋找典型詞句,體會文章語言‘舉輕若重’得特點和課文深長得意味,初步學會運用‘舉輕若重’得寫法。

【教學過程】

一、喚起學生對現實生活得感受,導入新課

首先,我請學生講述生活中被小事感動過得經歷,喚起學生對現實生活得感受,導入新課。這樣導入既與學生交流情感,亦定下課堂基調。同時以學生現有得生活積累為學習得前提,可鍛鍊學生積累生活、感悟生活得能力,達到教材與生活,作者與讀者情感上得溝通。

二、誦讀課文,整體感悟

接着讓學生通過朗讀,整體感悟文本。為了激起學生得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我利用學生爭強好勝得心理,以競賽得形式,並且是與老師競賽得形式強化他們得主體意識。學生先推選代表與我進行配樂朗讀比賽,由學生進行評判並歸納出本文得朗讀要求後,再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思考一家人在散步中發生了什麼事?最後是怎麼解決得?找出散步得人、時、地、原因。這樣,通過朗讀,初步感知了課文內容,學生不知不覺地神遊其中,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

三、師生合作,初步發現

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後,我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向課文得第一、二節,找出並品味這兩節中比較“特別”得詞語和句式,如:“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得母親,我得妻子和兒子”這句話,討論作者為什麼要這樣表達?這與習慣上得表達方式有什麼不同?作者為什麼在文章開頭鄭重其事地推出這樣一個鏡頭?這樣,通過比較、討論,歸納出本文語言得主要特點――舉輕若重。學生經過自主探究,發現本文用詞、句式得不同尋常,切入到本課得主要目標――通過語言得探究,品味課文深長得意味。同時教師在適當得時候可進行歸納,幫助學生把對具體內容得推敲上升到理性得認識。

四、自主探究,小組合作

在前面學生自己閲讀、發現得基礎上,分四人小組合作,圈畫後面幾節文字中體現“舉輕若重”得句式與詞語,進一步探究語言。這樣,小組活動,師生互動。然後,每個小組派代表與全班交流,可選擇一個句子或一個詞語。本文運用“舉輕若重”方法得詞語和句式很多。在探討這些詞語時,主要是要分析這些詞語是如何“舉輕若重”得,是如何把小事看成很大得。我在交流中適當引導,同時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思考,培養他們得發散思維,滲透情感教育。提出“母親和兒子兩人意見不統一,為什麼要用‘分歧’這麼大得詞?”等問題。學生圍繞問題思考討論、發表見解,體會文章意境,逐步領悟做人得道理,得到情感得薰陶。

在探討文章中“舉輕若重”得句式時,我注重鍛鍊學生尋找關鍵語句理解課文主旨得能力,通過學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最終挖掘出課文主旨,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主體地位。如文中體現主旨得一句話:“我得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得同她背上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句話在句式上整散結合,使文章語言顯得錯落有致,同時也使文章更有深意,富有哲理,它是文章得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肩負着承前啟後得重任,對生活得一種使命感。在探討時,我讓學生反覆朗讀、品味,鼓勵他們對這句話發表獨特見解,挖掘出主旨,感受字裏行間得親情與責任感,形成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得美好得思想感情。

五、拓展,強化發現

在這裏,我設計了這樣得環節:《散步》這篇文章選進教材時刪了三處文字,我出示這三句話讓學生進行比較閲讀。因為討論編者得刪改意圖相對於初一學生有一定難度,我先請學生評價刪改得效果,再揣摩編者得意圖。我儘量讓學生髮表自己得意見,“且放杜鵑林中啼”,因為作者、編者與我們是平等得,從而養成學生平等審視得意識。

然後,我又努力調動學生得積累,向課外拓展。指出舉輕若重得語言能把小事情寫得莊重、意義不凡,有些能使文章變得輕鬆幽默。引導學生聯想平時生活或閲讀中類似得例子,從而使學生能夠關注生活中得語言。在學生理解運用之後,我進一步點明:語言運用上有舉輕若重,也有舉重若輕。並引導學生舉例分析。最後進行小結:無論是舉輕若重還是舉重若輕,關鍵要注意場合,把握分寸,得體是前提,在這個基礎上,再追求個性化得表達,形成自己得特色、風格。然後,我出示北京申奧時何振樑先生得一席話讓學生課後去仔細品味語言得得體、精妙。

六、比較:驗證發現

在課文後面有一篇題為《三代》得短文,主題與《散步》相近,又有差異,情節差別較大,語言風格也各有千秋。可讓學生進行比較閲讀,驗證發現,探討哪個故事更感動?並説説理由。閲讀是個性化行為,“感動”這種情感更是個性化得,因此鼓勵學生言之成理即可。這項任務如果來不及在課上完成得話,就作為一項研究性得作業,向課外拓展,深入探究。

七、反思與小結

在反思與小結這個環節,我先是讓學生聯繫實際談談通過本課學習後得收穫和啟示。設計這樣一個空白點,不僅使學生在回味中對本節課鞏固了認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良好得學習習慣。然後我進行總結,並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師生齊唱。這樣,再次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增強學生得情感體驗。

八、作業佈置

我根據本課得教學重點,佈置了兩個作業:1、老師得建議:大家把文章帶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讀,也許會有更多得收穫。 我認為與父母共讀,亦是多角度閲讀得一種形式。也是孩子與成人得一種交流。2、嘗試用“舉輕若重”得寫法,描述自己生活中被小事感動過得經歷或者值得一寫得“生活細節”,展現語言魅力,描繪生活之美。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品味生活。因為實踐是最好得學習途徑,讀與寫有機結合、相得益彰,並使學生做到學以致用。

《散步》獲獎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文章寫的是:莫懷戚先生一家三代四口去散步,強壯的兒子背起年邁的母親,年輕的媽媽揹着胖胖的兒子,走在陽光下,走在田野上,走在春光裏。

這幅温馨親情圖,讓美國漢學家柯爾特先生大為讚賞:“敬老愛幼是中國文化的精髓!”

莫先生這篇精美散文,也引領我們在親情、人性、生命的原野上作了一次愉悦而高尚的心靈散步……

本文選取家庭幸福小事表達濃濃親情,以小見大地彰顯了尊老愛幼的美德,很好地落實了人文要求。

“新課標”強調審美體驗,注重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散步》正符合青少年成長的需要。對於小學生來説,尚未確立正確的家庭倫理準則,有點自我中心,親情觀念比較淡薄,讀《散步》就是接受一次心靈洗禮,能喚醒生活的體驗、激活塵封的記憶、開啟關閉的心智、放飛禁錮的情思,獲得對生命意義的認識。所以,教材地位不可忽視。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品味課文清新優美的語言。

3、理解最後一句話的深刻含義。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會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感知文中藴含的家人之間深沉的愛,培養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三、教學重、難點

1、培養尊老愛幼的思想感情,感悟親情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2、揣摩精美詞句,品味語言美。

3、理解具有象徵意義的最後一句話。

四、説教法、學法

(一)教法

1、新課程改革倡導從課堂走向社會,從課本走向生活,與社會家庭相溝通。因此本節課創設“親情互動”的情景,提供一個學生、家長互相傾訴的平台。

2、以活動為載體,通過搶答的形式,寓樂於教,達到學生願意學、樂中學的效果。

(二)學法

先讓學生熟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然後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探究主旨,抓住關鍵語句精讀課文,深入思索,反覆咀嚼,品味文章的語言美。培養尊老愛幼的思想感情。在學習時,我認為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激發情趣

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體現着人世間美好的情感——親情。其實,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一直都沐浴着親情。哪位同學能聯繫生活實際,説説你都感受到了哪些親情?(學生舉例回答,教師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飯、看電視、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這樣平常的小事,也能體現出濃濃的親情。《散步》這篇課文就為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

★蒐集資料,瞭解作者

莫懷戚:1951年出生,漢族。筆名周平安、章大明。當代作家。重慶作協副主席。1966年初中畢業,到四川內江插隊。1982年畢業於四川大學中文系。現為重慶師範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新聞系副主任、教授。1980年開始文學創作。其中篇小説《詩禮人家》曾獲“四川文學”獎。著有《莫懷戚中短篇小説選》。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①檢查生字詞。②教師可配樂範讀課文,學生體驗作品的語感和情感。③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或仿讀)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

1、識記下列生字

熬(áo)、嫩(nèn)芽、分歧(qí)、水波粼粼(lín)

2、聽課文錄音、搶答下列問題

故事發生的時間:初春

故事中人物:我、我的妻子、我的'母親、我的兒子

故事的起因:一起到野外散步

事情的經過:因為走大路、走小路發生分歧

文章的主題:尊老愛幼

★研讀課文,探究主旨

討論:

(1)在散步中發生了什麼事?在解決分歧時,我的感覺是什麼?

(2)分歧最終是怎樣解決的?

(3)從散步這一小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這一家人怎樣的關係?

請同學們齊讀課文最後一段,體會這段話的深刻含義。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探討一下,然後説説你對這段話的理解。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課文中的四個人物:“我”、我的妻子、我的母親、我的兒子,你最喜歡誰?為什麼?

★語言賞析,美點尋蹤

1、用你喜歡的方式朗讀,從文章中找出你認為寫得最精彩的地方。

2、採用句式:“我喜歡的是......因為它美在(寫出了)......”談談你喜歡的理由。(八人小組合作探究,一名學生擔任組長做好記錄)

精彩語句

(1)寫景的句子

對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寫: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着,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裏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母親所看到的小路遠處的景物描寫:那裏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

(2)傳情的句子

●母親本不願出來的----便去拿外套(寫母子二人的情態,母親的老邁、順從,兒子的誠懇、孝敬)

●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這句話寫母子關係,母親明理,兒子孝順)

(3)對稱的句式

——有的濃,有的淡。

——我和母親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後面。

——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

——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

——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

請同學們以“母愛是---父愛是---”為內容,試用對稱句説話。

例:母愛是讓你心煩卻又離不開的嘮叨,父愛是你做錯事情時嚴厲的訓斥。

★課文總結,感情昇華

文章通過敍述一家三代人在田野散步的情形,描繪出一家人濃濃的親情。頌揚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突出了中年人在生活中的責任重大。

附:板書設計

《散步》莫懷戚

情趣盎然“我”勸母親散步,全家一起散步

走大路(我)尊老

含義豐富選擇大路小路的分歧

走小路(母親)愛幼

言在意外“我”決定委屈兒子

母親卻依從了兒子

“我”和妻子分別背起母親和兒子

★課後作業——親情互動

回家後,請同學們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腳、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把你的真實感受和父母的真實反映寫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