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囚綠記》的説課稿範文(通用3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8.57K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説課稿,編寫説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麼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囚綠記》的説課稿範文(通用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囚綠記》的説課稿範文(通用3篇)

《囚綠記》説課稿1

一、教材分析

【教材所處的地位及作用它重新見面。作者從一棵樹木引出了對山河淪亡的感歎,又很含蓄地讚美了忠貞不屈的民族氣節。該作品以小見大,富含作者深沉、藴藉的情致,具有很強的感染力,適合中學生朗讀、賞析,自然也頗受教材編委的青睞,因此人教(實驗)04年5月版將其選編在高一年必修Ⅱ,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瓦爾登湖》一起,組成第一單元。這幾篇課文藝術構思精巧獨特、語言優美雋永。而《囚綠記》又以其新奇精巧的結構、深沉婉轉的抒情、純樸清麗的語言寫出了景物的靈性而別於其它三篇。《囚綠記》一文在初中時學生已經學過,但在高中階段仍安排進入必修教材,是考慮到學生在閲讀散文的要求由“欣賞”到“鑑賞”層次的提升,通過指導學生對其鑑賞,充分發揮文本的示範作用,實現課標的教學目標,作用是不可忽視。

【教學目標】新課程下的教學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課堂教學需要改革和創新,所以本人嘗試讓學生通過抓住標題和文中的重點語句,引導學生通過批註來研讀。而在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同時,側重對學生學習方法進行指導,讓學生能夠成為學習的主人。

⑴知識與技能目標:指導學生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學會運用圈點批註的讀文方法。

⑵過程與方法目標:指導學生圈點批註,學會從文章標題和重點語句入手鑑賞寫景狀物的散文。

⑶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目標:引導學生從品讀文章語言當中得到審美的享受,體驗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根據教學目標,本文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掌握圈點批註這一傳統而又有效的讀書方法,瞭解作者從“囚綠”到“釋綠”乃至“愛綠”、“護綠”情感的培育和激發。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即學生圈點時往往抓不住要點,或者批註認識膚淺,不能深入思考與聯想,表達不能做到準確完整,以致對“囚綠”深層含義,即象徵意義的理解和品味深度不夠。因此,如何提高圈點批註的質量,把圈點批註落到實處,就成了本課的難點。

二、教學方法

依據新課程教學理念,教師示範引導學生圈點批註,鼓勵學生課堂互動交流,教師小結引導。

三、學情分析

學生對圈點批註的方法沒有進行系統的學習,還沒有養成圈點批註的習慣,圈點時往往捕捉不到重點詞句,批註時也缺少個性表現,語言表述也難以做到準確、完整。

四、教學過程

導入回顧《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兩文標題與文章的關係。品析本文標題。通過文章標題,學生思考,教師小結標題所包含的相關信息,即:文章屬於記敍性的散文;“囚綠”意思就是把綠色囚禁起來;主要內容——作者敍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將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來的事。告訴學生由題入文的讀書方法。介紹作者、背景和文字信息綜合分析讓學生對本文有的情況能有所瞭解。

磁帶範讀

圈點批註

老師對學生提出讀書要求:“綠”是全文描寫的客觀對象,“囚綠” 是本文重點描寫的情節,要求學生帶着《研討與練習》第1題“作者為什麼喜歡綠?‘囚綠’之後為什麼又放綠?放綠之後為什麼還懷綠?”問題閲讀文章。學生通過自主閲讀、思考、小組討論交流,把握作者囚綠的原因,並對相關文本語言做批註。

班級交流圈點與批註情況,教師引導小結,引導學生通過抓住重點問題學會圈點批註,複述文章脈絡:尋綠——賞綠——囚綠——釋綠——懷綠,以囚綠為核心,明確緊扣一個“綠”字。

品讀、鑑賞“尋綠”“賞綠”

品味、欣賞細緻精彩的景物描寫:欣賞圈點的作者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對綠枝條進行了繪形繪色的描寫,感受文本語言的純樸清麗。

討論“尋綠”“賞綠”裏作者表達了什麼情感。明確:熱愛。集體朗讀

鑑賞“囚綠”:討論既然熱愛,為什麼要囚綠(朗讀、分析第8段);討論第9段的“閒筆”;囚綠的效果如何?

討論“釋綠”及原因

思考面對綠,作者有怎樣的體驗和理性思考(聯繫時代背景)理清感情線索,體會隱含的文意:通過作者的寫景狀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會作者描寫綠枝條所寄託的深層意味,引導學生沿着作者的驚喜——熱愛——佔有——敬佩——懷念思想感情的線索挖掘出課文的社會意義、政治意義。

點明“言在此而意在彼”、“託物言志”

“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囚人”

象徵是讚美也是作者自己的心靈寫照

課堂小結閲讀散文,要注意把握文章的整體內容,理清寫作思路,把握關鍵信息,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充分利用、整合文本中的信息,深入挖掘文章的思想內涵。

我們從本文的學習中最大的收穫在於,不僅鞏固了散文閲讀的方法,也瞭解了借物抒情散文的寫作方法,更體會到了作者那種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感受到我們民族的偉大。

五、佈置作業:完成課後習題2、3

六、板書

《囚綠記》説課稿2

一、説教材:《囚綠記》是我國現代作家、翻譯家陸蠡在抗日戰爭爆發後寫成的一篇詠物抒情的散文。課文講述了作者與常春藤綠枝條的一段“交往”的經歷,描繪了綠枝條的生命狀態和“性格特點”,也寫出了作者的生存狀況和真摯心願,含蓄地揭示了華北地區人民面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苦難命運,象徵着作者和廣大人民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囚綠記》以其寫景狀物新穎獨特、含蓄藴藉,寫出了景物的靈性而別於其它一般散文。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閲讀散文的要求上由“欣賞”提升到“鑑賞”的層次,所以,教師應指導學生對其進行鑑賞評價,充分發揮文本的示範作用,實現新課標所規定的教學目標。

二、説教學目標:新課程下的教學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在課堂上對教材的處理可以做大膽的突破,不必面面俱到,而是抓住標題和文中的幾個重點語句引導學生通過揣摩討論鑑賞,在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同時,側重對學習方法的指導,力求利用四十五鍾時間讓學生掌握藉助關鍵語句鑑賞散文的閲讀方法。針對以上原則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情感目標:引導學生從品讀文章語言當中解讀作者抒發對光明與自由的嚮往之情。由此,促使學生關愛弱小生命,同情弱勢羣體,學會逆境中追求光明、嚮往自由的精神境界,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知識能力目標:指導學生學習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藉助關鍵句子理解課文的方法。

三、説教學重點難點:根據教學目標的設計,教學本文重在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掌握鑑賞分析重要語句這一傳統而又有效的閲讀方法。基於對學情的考慮,學生在尋找關鍵句子圈點評價時往往抓不住要點,在批註當中往往只有表面的認識,不能做到由表及裏、由此及彼地思考與聯想,在語言表達方面許多同學可能會欠準確完整,因此,如何提高圈點批註的質量,把圈點批註落到實處,就成了本課的難點。

四、説學法:指導學生在課前預習和課堂配樂朗讀的基礎上找出文中表達作者思想情感發展變化的關鍵句子圈點批註,討論鑑賞,學習從文章標題和重點語句入手鑑賞寫景狀物的散文。針對散文學習已經有過幾個單元,課時安排一課時。

五、説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依據對話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老師先用示範引導學生圈點批註和探究問題,然後學生課堂訓練並互動交流,老師分析小結後再讓學生展示、交流成果。每個學生在情感、經驗、閲歷、知識等方面都可能存在着差異性,而閲讀教學又是學生、老師、教材編者和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圈點批註和問題探究的方法最能體現對話教學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能夠有效地解決學生在閲讀方法上的難題。這種方法的選擇,尊重了學生的個體閲讀,尊重了學生交流發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學生之間的合作探究。老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閲讀的組織者,學生閲讀的促進者,在學生遇到困難時又是一個指導者。

六、説教學程序

(一)課堂導入:回顧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特別是《荷塘月色》情感變化的過程,引出《囚綠記》,明確本節課的主要學習目標——學習由題入文和藉助關鍵句子圈點批註的閲讀方法。

(二)品析文章標題:分析《荷塘月色》這篇文章的標題,體會其對理解全文的作用,再讓學生探討本文為什麼要以“囚綠記”為題目。讓學生明白題目是一篇文章的靈魂,由題入文是很有用的閲讀方法。之後指出要想對題目理解得深刻,還是要回到文章中,結合作者、背景和文字信息綜合分析而過渡到下一環節。

(三)學習圈點批註的閲讀方法:老師先對學生提出閲讀要求:《囚綠記》一文重點描寫的情節是“囚綠”,要把握作者囚綠的原因,應注意文中哪些語言信息?請你找出來並做批註。然後學生自主閲讀、思考、批註,必要時小組討論,完成後在全班交流圈點與批註情況,老師引導小結,告訴學生在賞析文章時要抓住重點問題,然後圍繞這一問題圈點批註,這其實就是對信息篩選整合,最終解決問題。並指出圈點時要注意語句之間的關聯,批註時要做到由表及裏、由此及彼,還要注意語言表達的條理性。之後再引導學生把課文中優美的寫景句,揭示背景與主旨的語句和自己最喜歡的語句挑出來批註。

互相交流後老師歸納小結:圈點批註時要抓住重點語句,這些重點語句對我們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作者的情感態度,把握文章的`藝術特點都很有幫助。這樣的語句有的是文眼,有的是主旨句,有的可以與讀者產生情感共鳴等。整個過程先由學生練習、活動,然後老師發現問題,指導總結,再由學生練習、交流,老師指導、評價、總結以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和老師的指導作用。

需要一起品味鑑賞的句子有:

1第五小節:我懷念着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2第五小節:我瞭解自然無聲的語言,正於它瞭解我的語言一樣。

3第八小節: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葱籠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漪鬱的年華。

4第十小節:可是我每天在早晨,我起來觀看這被幽囚的“綠友”時,它的尖端總是朝着窗外。

5第11小節:她漸漸失去了清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廋,變成嬌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6第13小節:臨行前我珍重的開釋了這永不屈服於黑暗的求人。

通過以上分析鑑賞得出文章的線索和行文脈絡。

線索是:以對“綠”的情感變化為線索。

行文脈絡是:賞綠—囚綠—放綠—思綠

(四)學生總結本文作者要闡述的主旨,體會本文的寫作特點和一般詠物抒情散文的異同。

(五)課堂總結:本節課我們學習瞭如何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如標題和重點語句來理解文章的方法,還學習了由表及裏、由此及彼圈點批註的閲讀方法,這些方法可以用在各種體裁的文章閲讀中。同時,我們從作者描寫的“常春藤”“油菜花”這些微小的生命體中感悟到了生命的氣息,感悟到了心靈淨化、品質提升的可貴。植物會在逆境中追求光明,人更應該勇敢的去追求自己所向往的自由和幸福。

(六)佈置作業:本文用擬人的手法寫景狀物,賦予景物性格與氣質,取得了較好的藝術效果。試借鑑本文的寫法,調動你的情感和想象,描寫一種景物,力求寫出該景物的精、氣、神。字數不限。

《囚綠記》説課稿3

今天,我説課的課題是《囚綠記》,我説課的內容包括七個方面:説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説學生、説教法、説學法、教學過程與教學設計、作業設計、板書設計幾個方面,下面一一展開:

一、説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地位:《囚綠記》是我國現代作家、翻譯家陸蠡在抗日戰爭爆發後寫成的一篇詠物抒情的散文。課文講述了作者與常春藤綠枝條的一段“交往”的經歷,描繪了綠枝條的生命狀態和“性格特點”,也寫出了作者的生存狀況和真摯心願,頌揚忠貞不屈的氣節,抒發了對黑暗的憎惡,對光明與自由的嚮往之情。由於它的寫景狀物很有特點,表達情意含蓄藴藉,很適合中學生朗讀、賞析。人教版則將它放在高一必修Ⅱ,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一起,組成“閲讀鑑賞”的第一單元。

作用:本篇課文主要讓學生學會抓住景物特點,運用象徵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情感。讓學生明確作者在抒寫對綠的熱愛之情中,表達對生命的愛,永向光明,頑強抗爭的精神的歌頌。

2、教材處理:新課標中指出,語文是教導學生學習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是引導學生提高語文素養的課程.是教師通過語文教學,教學生學語文、讀語文、講語文、用語文的課程。"在閲讀與鑑賞活動中,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對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和認識。",新課程下的教學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我對教材的處理做了大膽的突破,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把重點放在在朗讀中理清文章結構,在鑑賞中體會作者的情感,注重對文本的解讀。本人在反覆誦讀本課的過程中發現,本課的第5自然段特別適合用來開展誦讀指導,因此,在誦讀環節重點放在第5自然段。指導學生抓住文中的重點句、關鍵詞圈點批註,欣賞品析,形成閲讀的能力。同時,緊扣本單元“寫景要抓住特徵”這個寫作主題,在教學過程中着重體會本課象徵、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把難點放在拓展引申環節上,讓學生對本課的主題作個性化解讀。

二、説學生

高一的學生基本能把握課文的內容。從初中到高一他們接觸了不少美文,多數對散文有了一定的瞭解。對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有所感悟。但他們有很多人沒有很好的閲讀習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滲透圈點批註的閲讀方法。農村中學的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較弱,也沒有閲讀方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用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去表達。要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充分地去相信學生。還要收放得當。同時培養學生通過優美的語言獲得作者思想感情的體會和對課文美的感知,再結合寫作要求力圖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三、説教法

本課試圖用多媒體手段來增加我的課程容量以及課堂的美感。在指導誦讀中加以音樂的伴奏,陶冶情操,加強對文本的理解。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鼓勵學生個性化的多元解讀,充分肯定其發現與感悟,使學生既有學習的信心又能接受理性的建議。圈點批註、討論、點撥,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對文本的解讀。

四、説學法

“授人以魚,僅享用一時,而授人以漁,將受用一生”。新課改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為此我設計如下學習方法:朗讀——討論 ——欣賞——仿作。依據對話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老師先用示範引導學生圈點批註和探究問題,然後學生課堂互動交流。抓緊文本,反覆誦讀,圈點批註和問題探究,這樣才能夠有效地解決學生在閲讀方法上的難題。這種方法的選擇,尊重了學生的個體閲讀,尊重了學生交流發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學生之間的合作探究。

五、教學過程與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一)、情景導入

(二)、 釋題

(三)、初步感知

(四)、合作探究: 1、自由發言 。2、共同研討

(五)、主題歸納

(六)、拓展引申

(七)、作業佈置:

合作探究這個環節的設計思路:

1、自由發言:

讀一讀你最喜歡的語段或語句,並説説你喜歡的理由。

(重點把握:記敍、議論、抒情、描寫相結合的手法以及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2、共同研討 :(重點把握象徵、以小見大的手法以及對主題的解讀)

主題思想方面的設計思路:

1、不任意發揮,不一定要想到民族氣節、愛國情懷等,要做個性化解讀。

2、 主題:作者通過寫在孤旅生涯中“囚綠”的故事,通過讚美窗前一株永向光明、“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常春藤,頌揚忠貞不屈的氣節,抒發了對黑暗的憎惡,對光明與自由的嚮往之情。

對拓展引申環節的設計思路:

1、設計問題:本文給你什麼樣的深刻的啟示?

2、設計思路:這個問題設置是為了引導學生對本課內容進行一個課堂總結,引導學生從寫作手法與人生啟示方面進行思考,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也是對主題的進一步個性化拓展,引導學生思考人生問題,突顯作品的現實意義。

六、作業設計:

試着借鑑本文的寫法,調動你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種景物,力求寫出景物的特徵。

設計思路: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同時與本單元的作文訓練專題“寫景要抓住景物特徵”相扣緊。

七、對板書設計的思路是:

突顯本課的教學重點與難點,在板書的設計形狀上我下了一番工夫,把板書設計成一棵常春藤的樣子,與本課寫作對象暗合。給學生一目瞭然、印象深刻的美感。

以上就是我上《囚綠記》的思路。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