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人教課標版《角的初步認識》説課稿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9.83K

"角的初步認識"一課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三冊"角和直角"的第一課時。這節課是在同學以前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學在學習前面的幾何知識和日常生活中,已經接觸過角,這為本節課的教學提供了感性認識基礎。教材只是把建立角的概念放在"初步"的水準上,這就要求教學時,既要巧妙地避開角的概念,又要揭示出角的實質屬性。為中高年級繼續學習角和其它幾何圖形奠定基礎。 教材從引導同學觀察實物中的角開始,讓同學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角;再通過同學實際操作活動,用一張紙折角,用兩根硬紙條做活動角,逐步形成角的表象;最後再籠統出角的幾何圖形。可見,這種獲取知識的途徑實際上是在直接感知的基礎上逐步籠統概括。

人教課標版《角的初步認識》説課稿

從同學認知水平來看,由於小同學的思維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籠統思維轉變的過渡階段,特別是低年級兒童,他們的思維仍然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在教學中,這就不可防止的要發生幾何圖形的籠統概括性與兒童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怎樣去解決這一矛盾呢?我認為最根本的途徑是教學中要遵循同學的認知規律,把對角的認識建立在豐富的感性資料的基礎之上。因此,根據教材編寫的特點以和同學的認知水平,我從素質教育的三個方面知識、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學目的:

(1)知識方面: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局部名稱;會初步比較角的大小;學會用尺子畫角。

(2)能力方面:培養同學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同學獨立學習能力和發明意識。

(3)思想情感方面:創設平等和諧、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培養同學互相協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其中教學重點是:協助同學形成角的正確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難點是:通過直觀感知籠統出角的幾何圖形和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為了順利達到教學目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選擇教學方法時,我充 分遵循了(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識規律,採取了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畫一畫、比一比、剪一剪等教學手段,把靜態的課本資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讓同學親身感知親手操作,把外在可見的和內在不可見的角印在大腦裏。鑑於此,我在優秀教案上着重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考慮:

一、加強觀察和操作,協助同學形成角的正確表象。

心理學研究標明,兒童的思維是從動手開始的。因此,要解決數學籠統性和同學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關鍵是靠具體的操作與觀察。因此,教學中我特別注意,充沛利用和發明各種條件,提供大量的感性資料,引導同學進行觀察、摺疊、製作等活動,使同學在動手操作中觀察,在觀察中動腦,在手腦並用中獲得感性知識,形成角的正確表象,掌握角的實質特徵。從而親身感受學習的樂趣,成為學習的主人。

首先,我讓同學依次觀察紅領巾、三角板、鐘面、摺扇,並指出這些物體外表的角。通過觀察生活中的角,豐富同學對角的感性認識。

接着,出示一張圓形紙,讓同學觀察有沒有角,啟發同學用圓形紙折出大小不同的角。我不講怎樣折,而是鼓勵同學自身折。再對摺出的角進行觀察比較得到,角是有大有小的。然後讓同學用角的頂點扎手心,感知角的頂點是尖尖的;摸一摸角的兩條邊,感知角的兩條邊是直直的。從而揭示了角的實質屬性。

最後,鼓勵同學用圖釘和硬紙條做一個可以活動的角,也是讓同學自身想方法做。然後讓同學隨着教師一起活動自身的角,邊活動紙條邊觀察:角的大小有什麼變化?這一教學的目的是讓同學從認識靜態中的角過渡到動態中的角。使他們直觀地看到,紙條張得越開,角就越大,紙條合得越攏,角就越小,由此滲透"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的實質特徵。

在同學的所有操作活動中,我一改教師主宰課堂的局面,大膽放手,變過去的單純看教師演示教具為自身動手,使同學的聽覺、視覺、觸覺多感官並用,充沛發揮同學獨立操作的主體作用,力求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獨立學習的能力和發明意識。

二、利用多媒體優勢,優化課堂教學。

這節課,我充沛發揮了多媒體計算機的教學功能,直觀、形象的展現知識的形成過程。通過它的形、聲、色、動、靜的變化,形成鮮明的表象,吸引同學的注意力,啟迪同學的思維,優化課堂教學。

1、利用多媒體,籠統出角的幾何圖形。

作為一名教師重在授之以"漁",教學中關鍵是讓同學掌握知識形成過程,使其知其然,還需知其所以然。本節課中,從直觀感知籠統出角的幾何圖形是教學的關鍵。如何把這一知識的形成過程清晰地展現在同學面前呢?這又是教學的難點,針對這一難點,在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分兩個層次進行突破。

首先,從活動角籠統出角的幾何圖形。教學中,讓同學從觀察生活的角、折角、做活動角,然後從活動角籠統出角的幾何圖形。如何籠統呢?為此,我設計了由活動角到角的幾何圖形籠統過程的動畫。用點來代表圖釘,用一條直直的線來代表這根紙條,再用一條直直的線代表另一根紙條。這樣,變籠統難懂的知識為直觀的畫面資料,很自然地把實物中的角與角的幾何圖形聯繫起來,增強了角是源於生活的認識。而且,用線代表紙條的連續過程,也孕伏了"角是由一點引出兩條射線形成的圖形"這一幾何概念。

然後,從同學已經感知過的實物中再次籠統出角。在同學初步形成角的概念後,我又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同學感知過的.實物"紅領巾、三角板、鐘面、摺扇",利用動畫光點的閃爍,閃動實物上的角的形狀,緊接着把實物的模像去掉,再次籠統出幾何角。讓同學觀察這些角雖然大小不同,方向不同,但都有什麼一起特徵?這時畫面上同時閃動所有角的頂點,然後閃動各自的兩條邊。協助同學再次籠統概括出所有的角都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這樣,就實現了由形象思維向籠統思維的過渡。

2、利用多媒體,變靜為動,化難為易。

讓同學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是教學的一個難點。因為同學認知水平還處於具體形象階段,其思維活動需要一定的感性資料作支持。而讓同學直觀感知不論邊伸長還是縮短,角的大小始終不變,在保守教學中很難做到。比方用實物演示,首先角的兩邊伸長縮短的教具難以製作,其次是演示時角的位置方向大小容易變化,不易比較。於是,我在教學這一環節時,先讓同學通過活動角感知角的大小跟紙條張開的大小有關,再提出疑問:角的大小跟紙條的長短有沒有關係呢?這時,我設計了把活動角的兩根紙條伸長和縮短的動畫,讓同學觀察,角的大小變沒有?同學非常形象直觀地看到,不論紙條伸長還是縮短,角的大小始終不變,説明角的大小與紙條的長短無關。這樣,就達到了變籠統為直觀,變靜為動,化難為易的目的。

另外,在完成練習題第二題,比較兩個角的大小時,為了讓同學加深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我先用動畫演示怎樣用三角板上的角去比第一個角,接着讓同學自身用三角板比一比。在同學得出兩個角的大小一樣的結果後,我又告訴同學:"剛才,我們是藉助三角板比出了這兩個角的大小,我們還可以用重疊的方法進行比較。"這時,又藉助多媒體用動畫演示把兩個角移近,使兩個角重合,不但更形象生動地説明兩個角一樣大,而且也教給了同學比較物體大小的不同方法,藴含了數學學法的指導。

三、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促使同學全身心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

心理學研究標明,人在情緒低落時的思維水平只有在情緒高漲時的二分之一。説明人的認識活動和情感是緊密相連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想方設法,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讓同學整堂課都處在"好奇"、"好學"的高昂學習情緒中,使教學過程始終對同學有一種吸引力,吸引他們主動去探索問題,發現規律。

1、導入激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