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説課稿模板彙總10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6.77K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怎樣寫説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説課稿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説課稿模板彙總10篇

説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短小精悍,語言簡潔樸實,思想含蓄深邃。形象描寫與理性思考有機結合,是一篇抒寫感悟人生的好文章。課文開頭首先提出問題:生命是什麼?下面的內容卻沒有從正面回答,而是從飛蛾求生、磚縫中長出的瓜苗、傾聽心跳等幾件小事中,展示了生命的意義: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作者還表達了自己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一定要珍惜生命,決不讓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二、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積累好詞佳句。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的藴含的意思。

4、感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愛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

三、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探究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體味生命的頑強和美好,珍愛生命。

2、教學難點

從三個事例中引出多角度的思考。

四、教師教學方法

1、組織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朗讀。朗讀時,除了要求學生讀準字音,還應對學生進行正確處理句內停頓,正確處理輕重音等朗讀技巧層面的指導。這是因為,有效的朗讀可以拉近與作者的距離,並且能使學生的語感在實踐中得到培養,為感悟文本打下必要的基礎。

2、組織課堂討論,在討論交流中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文的討論抓住以下兩點:

(1)三個事例分別藴含着怎樣的內涵。由此引出了作者的哪些思考?

(2)這三個事例,能否引發你對生命的其它思考?

(3)你認為哪些詞語、句子或段落寫得最準確生動而又精彩?説出你的理由。設計這些討論題的目的在於讓學生讀懂課文理清文章由“所見”到“所想”“所悟”的思路。同時培養學生品味、欣賞文章精彩內容的能力。

五、學法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的需要,這種需要在中小學生的精神世界中尤為重要。”只有學會自主、合作、探究中明理,在質疑中創新。

六、教學時間

第2課時

七、教學流程

複習導入觸摸生命的脈搏

深讀感受命的含義

理解生命

傾聽心跳

瓜苗生長

飛蛾求生

思考中提煉聆聽生命的拔節

八、教學程序

(一)、複習導入,觸摸生命.

1、歌手韓紅的一首《天亮了》引入,學生靜聽。

2、老師真情講述歌曲背後一個關於生命的真實,感人的故事,讓學生體會生命的寶貴。

3、導入新課。

師:“生命”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我們課本中的這組單元講述的也是生命,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閲讀一篇有關生命的文章——《生命生命》。

4、齊讀課題。

[“生命”這一沉重話題對於小學四年級的學生來説,顯得有些遙遠,不能切身體會到其厚重和意義,用歌曲導入,感性體會,鋪就沉重的情感基調,讓課堂未成曲調先有情,這既是一種“預熱”,也是一首教學“前奏曲”。其原則是“預熱”要與即將進行的課堂教學,與即將學習的文本無縫找軌,完美“合拍”。]

二、品析課文,體會生命頑強。

(一)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

邊讀邊想:課文關於“生命”寫了哪幾個事例?

2、指名分段朗讀,師生評議。

3、交流討論:作者從哪些事例中引出對生命的思考?(用小標題歸納)

(飛蛾求生、瓜子抗爭、傾聽心跳)

(二)精讀課文第2—4自然段。

師:請你再次認真默讀這三個故事,用心去發現、去體會,看看哪個句子打動了你?或者讓你大吃一驚,或者讓你肅然起敬?

1、自由讀課文。

2、交流反饋,隨機點撥。

句子1:但它掙扎着,極力鼓動雙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躍動,那樣強烈!那樣鮮明!飛蛾那種求生的慾望令我震驚,我忍不住放了它!

⑴説説什麼打動了你?或者你體會到了什麼?從哪裏體會到的?

⑵為什麼我會“忍不住”?我心裏會怎麼想?

⑶指導朗讀,抓住“極力”、“鼓動”(與“張開”有什麼不同?)、“掙扎”、“躍動”等詞語以及三個“!”號重點體會,融入感情,讀出“震撼”,進行評價。

⑷此時,你覺得這只不起眼的、脆弱的、甚至是醜陋的飛蛾怎麼樣?

⑸齊讀課題。

師:與許多強大的生靈相比,飛蛾是渺小的,但是它所表現出來的頑強的求生慾望卻是震撼人心的,弱小的生命都不輕言放棄,這就是——(生讀課題)生命 生命

[讓學生反覆品讀,引導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進行交流,鼓勵學生把自己最先的感知、最深的感受表達出來,互相啟發借鑑,共同享受並體驗閲讀中成功的快感。

抓住“點睛”詞語,轉換角色,深切體會,震撼心靈:凡是生物,都有強烈的求生慾望,都極其珍視自己的生命。小小的昆蟲也竟然如此,更何況是人呢?]

句子2:那小小的種子裏,包含着一種多麼強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衝破堅硬的外殼,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磚縫中,不屈向上,茁壯生長,即使它僅僅只活了幾天。

⑴這粒香瓜子的生長環境會是怎樣的?由此你體會到了什麼呢?

⑵讀寫訓練(出示生長在磚縫中的香瓜子圖片):

A、如果我就是這株小瓜苗,會想: ___

b、如果這是一楊樹苗,未來的日子它會( )。

評價交流

⑶指導朗讀。

⑷再讀課題。

師:即使只是一粒香瓜子,即使沒有陽光,即使沒有泥土,即使只能活幾天,它也要讓這幾天煥發光彩。這就是——(生讀課題)生命 生命

[讓學生充分地讀書,默讀——分析言中之意、感悟言中之理,朗讀——表達言中之情、抒發個人胸臆,讀出飛蛾強烈的求生欲,讀出瓜苗頑強的生命力,讀出作者積極的生命觀。

讀寫結合,強調了語文的工具性,這種並聯式的塊狀設計,為課堂的精彩生成提供了可能,留足了空間。]

師:如果説逆境中的“飛蛾求生、瓜苗破土” 讓作者看到了強大的生命力,那麼“靜聽心跳”則是作者親身感受到的生命律動。請大家齊讀第四自然段。(一讀)

三、交流討論,理解生命真諦。

師:在這篇文章的背後也有一個生命力如同飛蛾,香瓜苗一樣頑強的作者——杏林子,及其她對生命感悟的一段話(出示):“一粒貌不驚人的種子,往往隱藏着一個花季的到來;一條醜陋的毛毛蟲,可能蜕變成一隻五彩斑斕的彩蝶。因為,生命本身就是一樁奇蹟。所以,我們要好好地使用他,而不應該白白地糟蹋它。”——(生接着讀課文)

雖然生命短暫

但是

我們卻可以

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

1、奧運賽場上,劉翔跑完110米欄後的心跳意味着( )。

2、一位病人恢復了心跳,那意味着( )。

師;心跳對於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都有相同的意義,那是你生命尚存的記號,

我們每個人有相同的心跳卻沒有相同的人生。

學生介紹查找到的杏林子資料。

師:請同學介紹杏林子的資料。(課前派送的有關杏林子生平的小紙條)

(杏林子是一位一生有五分之四時間都在與病痛作鬥爭的人。

杏林子只有小學文化程度,卻出版了四十多個劇本、散文集等等。

杏林子一生積極開朗,淡薄名利,富有愛心,她還組織成立了一個“殘疾人基金會”,鼓勵和幫助了一大批的殘障人士遠離黑暗,走向光明。……)

師:同學們,當我們讀到這些信息時,你的心中,是否會湧起一絲感動呢?再來讀4自然段,讓我們再一次走進他的內心(二讀)。

你覺得杏林子是個怎樣的人?你敬佩她嗎?為什麼?

師:杏林子正是用她的整個生命歷程告訴我們:生命的最大意義就是生命的永生,所以你對生命怎樣看?

[這一對話環節的設計,兩次讀文,一是為了讓學生深入地走進文本,貼近作者,二是讓學生更進一步地結合資料感悟杏林子精彩人生的意義,感悟其積極的人生態度。]

四、課外拓展,書寫生命感言。

1、名人的生命格言

2、介紹部分20xx年感動中國人物事蹟。

師:像杏林子這樣,通過自己善意而偉大的舉動,延續着自己不死的生命,創造出無限價值的人還有很多。

課件出示(文字和圖片):

邰麗華,2歲開始就生活在無聲的世界裏,但是她並沒有抱怨命運的不公,而是以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來笑對人生,並且用殘缺創造出一種特殊的美麗。

魏青剛,一個普普通通的人,在“麥莎”肆虐青島的當天,河南小夥魏青剛3次跳入海中救下一名女青年。救完人後,魏青剛只是給當地邊防派出所留下了“我是河南打工的,名叫魏青剛”這麼一句話,就走了。

叢飛,進行了長達11年的慈善資助,總共資助了貧困山區178名貧困兒童,累計捐助款300萬元,自己卻欠債10幾萬元。

在患胃癌期間,病牀上的他仍念念不忘着那些失學的兒童。

[由書本到書外,結合身邊熟悉的人物體會,真正體現了“大語文觀”。]

師:他們,以及許許多多我們知道或者不知道的人們,書寫着不死的生命,所以我們應該牢記——(生接着讀課文)

雖然生命短暫

但是

我們卻可以

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

2、暢談:怎樣使自己的生命也體現出無限的價值?

3、抒寫生命感言——請拿起筆在課前老師發給你的書籤上寫下你此刻對生命的認識。

生命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精彩。

[為口語交際和習作做好準備,這樣設計既是對文本內涵的深情闡發,又是對學生情感基調的激情呼喚,充滿着鮮活的人文精神,營造了濃郁的人文環境,激起了學生無限的想象。]

(五)教師總結

文章可以結束,但生命的長河是永無止境的。

冰心老人説:“宇宙是一個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葉歸根,我們是宇宙中的一息,我們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種子都能成熟發芽,生命中不是永遠樂,也不是永遠痛苦,快樂與痛苦是相輔相成的,在快樂中,我們要感謝生命,在痛苦中,我們也要感謝生命,因為快樂、興奮、痛苦又何嘗不是美麗呢?”

冰心老人的話揭示了生命的意義和真諦,願每一位同學都珍愛生命,珍惜時間,讓人生更有意義。

(六)延伸拓展

以“人生的啟迪”為題,寫一篇讀後感。

(七)板書設計

15.生命 生命

飛蛾求生的慾望——活下去 價值無限

瓜苗生長的不屈——要堅強 光彩有力

傾聽心跳的震撼——負責任

説課稿 篇2

《一個蘋果》是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本篇課文講述了發生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一個動人故事——防炮洞裏的志願軍戰士在異常乾渴的情況下分吃一個蘋果,最後還剩下了一大半,生動地體現了戰友之間深厚的關懷與友愛之情。根據教材內容與單元主題,我認為本課的教學應該在落實讀書、識字等常規目標的同時,着重引導學生體會人物當時的內心世界,讓學生透過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心理及當時的背景深入理解、感受志願軍戰士相互關懷的深厚感情,進而使他們懂得“團結才有力量”這一深刻道理。

從體裁上看,這篇課文屬於小小説,因而內容結構比較複雜:小小的一個蘋果在八個人之間轉了兩圈,每一圈都有着不同的經歷;八個人物的出場幾乎貫穿全文,而多數人物的出場又各自牽動着相應的插敍,使得故事的情節顯得錯綜複雜,給學生的閲讀理解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這也正是本篇課文主要的教學的難點所在。另外,由於生活條件相去甚遠,學生對與志願軍當年所處的惡劣環境很難達到感同身受,因而如何激起他們的情感共鳴,也將是對教師課堂教學藝術的一個考驗。

為此,整個教學過程我打算這樣設計:

一、情境導入,激發情感:

課堂尹始,我將先向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你們曾經有過口渴的感受嗎?能説一説你當時的感受是怎樣的嗎?學生通過回憶自己的切身經歷,將會很自然地進入“乾渴”的體驗,那種“嗓子冒煙”的感覺就必然成為理解課文思想情感的重要基礎。然後我將採用“激將法”,這樣對學生説:“你只是幾個小時最多不過半天沒喝到水,那算不上什麼乾渴,連續幾天幾夜喝不到一滴水,而且還要打仗,那才叫真正的乾渴呢!。想一想,那會是什麼樣的滋味?”學生對此可能感到難以置信,緊接着我將給他們播放一個電影《上甘嶺》的片斷,然後我就直截了當地告訴他們,這就是當年志願軍生活的真實寫照,由於敵機的封鎖,防炮洞裏的戰士們已經連續幾天幾夜沒喝到一滴水了。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一個蘋果》這篇課文正是發生在這個時期的一個真實而感人的故事。學生有了這樣的間接性體驗,對乾渴的滋味感受得就會更加深刻,對課文的理解也就會變得水到渠成。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課程標準中明確規定:小學高年級階段閲讀敍事性文章要能夠“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瞭解事情的梗概。” 逐步具備“略讀”的能力。依據課標的這一要求,我將趁熱打鐵,在學生有了“乾渴”的具體感受之後,讓他們帶着下邊的問題快速閲讀課文:圍繞“一個蘋果”講了件什麼事情?這一問題看似簡單,但真正回答起來並非容易,學生需要通過紮實的閲讀,才能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通過這一問題的思考回答,不僅有助於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同時也將為精讀階段的深入理解奠定基礎。隨着學生的概括回答,我將通過相機引導,揭示出事情的基本脈絡:火線運輸員把路上撿到的一個蘋果送給連長,這時防炮洞裏的戰士們已經幾天沒喝過一滴水了。這一個蘋果先後在8個人手中轉了兩圈,第一圈原樣回到了連長的手裏,第二圈還剩下大半個。教師隨機板書:

第一圈——原樣回到手中

第二圈——還剩下大半個

整體感知階段將隨着完成識字任務。高年級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基本的識字能力,因此在這一環節上不必花費過多的工夫。本課的生字只有3個,其中有兩個字容易寫錯,一個是“卸”字,要提醒學生注意左邊的豎是一筆到底,不要斷開。另一個是“薰”字,要提醒學生不要跟“重”字混了。

三、仔細品讀,體會情感

課標中明確指出: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要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一個蘋果》一文具有強烈的思想性,是一篇滲透價值觀教育的好教材。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細節部分進行仔細品讀,從中體會志願軍戰士那種相互關懷、團結友愛的思想情感,不僅會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審美能力,而且可以激勵學生樹立為他人着想、為集體着想的價值觀,從而使語言文字教學與思想品德教育實現和諧統一。為此,我將以兩個問題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細節進行品味:第一個問題是“一個蘋果在8個人手中轉了整整兩圈還剩下大半個,難道是他們不渴?”藉助這一問題把學生閲讀的目光引到有關“乾渴”的細節上來。課文中這樣的細節可以説是比比皆是,如寫連長乾渴的語句:“説實在的,自從二十四日我連出擊開始,已經幾天沒喝過一品水了,只有前天晚上,營長給了我一塊兩寸長的蘿蔔,我的喉嚨早就幹得煙熏火燎似的。”再如寫步話員小李乾渴的語句:“小李正用沙啞的聲音向上級報告戰鬥情況,這些天一直沒休息,他的嘴脣乾得裂了好幾道口子”,再像寫通訊員小藍乾渴的語句:“他的臉黑黃黑黃的,嘴脣乾得發紫。”等等,對於這些細節描寫,一方面要啟發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體會出戰士們的乾渴,另一方面要鼓勵學生運用恰當的語氣讀出“乾渴”,實現“讀悟合一”。第二個問題是“既然戰士們那樣地乾渴,為什麼他們不肯吃掉這個蘋果?他們心裏當時是怎麼想的?”這個問題是對第一個問題的進一步深化,教學中我將引導學生透過人物當時的內心情感,去感受志願軍戰士相互關懷、團結友愛的偉大胸懷。

四、總結深化,點燃激情

本篇課文在體材上具有以小見大的特點,小小的一個蘋果折射出志願軍戰士團結友愛精神的偉大光芒,反映出人民軍隊無往不勝的根本原因。在對課文的細節進行仔細品讀之後,我將抓住課文的最後一段,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防炮洞裏的戰士為什麼都哭了?此時此刻,你的感覺又是如何?通過思考回答,喚起學生對志願軍戰士友愛之情的強烈共鳴,此時,他們內心的情感將會從理解發展到敬佩,再由敬佩昇華為感動,他們會不知不覺地變成防炮洞裏的一名戰士,這種角色轉化將把他們的內心感情推向高潮,從而使情感目標的落實達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隨着學生的回答相機板書“團結就是力量”

本課的教學設計以一個蘋果的轉移為“明線”,以戰友間的情感加深為暗線,緊緊抓住文中的細節部分進行品讀,着力引導學生走進志願軍戰士的內心世界。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將會時時感受團結友愛的巨大力量,進而使情感價值目標的落實同語言文字的學習達到高度和諧,正所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附 板書設計:

第一圈——原樣回到手中

團結就是力量

第二圈——還剩下大半個

説課稿 篇3

一、 設計意圖:

聖誕老爺爺又來了,小朋友們都很高興,因為他們可以收到聖誕老爺爺送的禮物了。我的這個半日活動設計便是以聖誕老爺爺的禮物這一條線索貫穿始終。新綱要中“根據幼兒特點組織生動有趣、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吸引幼兒主動參與”的指導精神為依據。我的第一個主題活動是通過自己想各種方法來通過障礙、達到目的地的體育活動,而第二個主題活動是由“製作聖誕禮物”這個想法的延伸添畫活動。以孩子們感興趣的聖誕為主線,使孩子們在“玩中學、在學中樂”我設計的是大班的活動5—6歲的孩子肌肉以及骨骼發展較為完善,能夠基本完成爬、鑽、跳及平衡等動作,但是由於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獨立面對挫折、困難往望無以應對,針對這些情況,我將第一直主題活動《找找聖誕老爺爺》的活動目標指定如下:

1、 通過到聖誕老爺爺住的城堡所經過的一系列障礙來訓練幼兒園爬、鑽、條及平衡的能力。這也是活動的重點

2、 培養幼兒互相幫助、團結協作的合作精神。

3、 教幼兒堅強、勇敢、努力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意志品質。

二、 説教法

本節課我採用了直觀教學法、討論發法,、遊戲法、啟發提問發等教學方法

運用直觀法是由幼兒的年齡特點所決定的,幼兒年齡小,利用多媒體動畫能更好的引起幼兒的注意及興趣。

採用提問發是因為提問能引導幼兒有目的、仔細的觀察,啟發幼兒的積極思維。

我運用啟發性的提問來引導幼兒觀察環境,找出解決問題方法。

用討論法是幼兒最喜歡的方法,愛玩是孩子的天性,遊戲法也是孩子最能接受的方法。

三、 説活動準備:

高爾基説:“學習是最大的動力,就是對所準備材料星期,因此我做了豐富的準備工作

1、 錄因機、磁帶 2、場景設置 3、正方形、三角形卡片若干 4、佈置一間有聖誕氣氛的活動室

四、 説學法:

通過以上老師使用的教法為依據,整個活動中以幼兒為主題,重點不是老師的教而是學生的學。並使用深入淺出的教學原則,通過啟發——觀察——實踐——的出結論

五、 説活動程序:

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已經發育情況、新《綱要》精神,本次活動設立四個環節完成目標:(一)導入:在歌聲中入情

(二)深入:在探究中激情

(三)活動:在情景中抒情

(四)延續:在擴展中生情

為什麼要安排這四個環節呢?

1、 導入:開始部分十分重要,如果能在這部分吸引幼兒的興趣,讓

幼兒投入到活動中來,能為後面的活動重點做好鋪墊。因此,我利用聖誕代表曲《鈴兒響叮噹》配合有聖誕氣氛的活動室安排,告訴小朋友,明天是聖誕節了。

説課稿 篇4

【説教材】

《代數式》是浙教版七上實驗教材第四章第二節課程。本節是在完成了實數數集的擴充,瞭解了字母表示數後,進一步學習代數式及列代數式。從數到式是學生認識上 “質”的飛躍,是研究方程、不等式、函數等數學知識的基礎,可以説本節是“代數”之始。同時,本節課所滲透的特殊到一般的辨證思想和數學建模的思想方法,對學生今後的數學學習和發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説學生情況】

在本節內容學習之前,學生已具有了如下的“現有發展區”。但對初一新生來説,從“數”到“式”這種認識上的飛躍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對用字母表示數的理解還不深刻,尤其是數學的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還較弱,所以用代數式表示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係會感到難於理解。

【説教學目標】

根據學習任務分析和學生認知特點,我從三方面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的“瞭解”、“運用”與“發展”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原有的認知、能力水平來確定的。

過程、方法目標和情感、態度目標是根據本節教材的獨特性、抽象性,突出“非智力因素”的培養而確定的,以使學生在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説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代數式的概念及用代數式表示常用的數量關係。

教學難點:用代數式表示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係。

【説教法學法】

根據以上分析,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現有發展區”的積極作用,幫助學生解決“最近發展區”的認知矛盾,促成“最近發展區”向“目標發展區”轉化,依據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和波利亞的問題解決理論,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方法為以問題解決為主的情境教學法,融入地方文化、參觀情景、導遊角色、問題解決等元素,讓學生體會數學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的一般規律;並附以實物和多媒體教學,創設有趣、直觀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習興趣,烘托重點。

在學法上引導學生採用“融、驗、探、合”四字學習法,即融入情景,在情景中快樂學習;體驗過程,在過程中建構知識;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培養品質;合作交流,在交流中獲取經驗,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變“學會”為“會學”。

説課稿 篇5

一、教學內容

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P50頁—51頁容積和容積單位。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容積的含義,知道容積單位及它們之間的進率,會計算容積。

2、理解容積和體積的聯繫與區別。

3、感受毫升、升的實際意義。

4、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和探究活動,在過程中體驗學習的樂趣。

三、教學重點

建立容積和容積單位概念,知道容積單位和體積單位的關係。

四、教學難點

感受升,毫升的概念

五、設計意圖

《新課標》中指出:學生要通過觀察,操作、歸納、類比、猜測、交流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為此,我這些活動充分貫穿於以下幾個教學中。

我在引導學生複習舊知的基礎上進行容積概念的教學,此部分我基於生活、立足舊知,一開始從生活中常見的物品進行分類,使學生認識到有些物體能容納東西,有些物體則不能,從而感知“容器”。 又通過讓學生分析一個盒子裝滿了沙子,一個盒子沒裝滿沙子的實驗,引導學生直觀地發現只有裝滿沙子的體積才是容器的容積。 同時,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實際例證,讓學生在具體情景中,感知和理解容積所表示的`含義,從而形成概念,理解容積。在讓學生感受容積和體積的聯繫時,我採取小組討論的方法,強調學生自主探索經歷觀察—思索—討論—驗證的過程,體驗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悦。從而明確容積的計算方法和體積的計算方法是相同的,然後讓學生親自動手從容器的裏邊測量長、寬、高,計算出實物的容積,這樣引導學生根據所學習的知識,充分放手去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體。而讓學生明確在計量容積的時候,一般都用體積單位。但要強調這是一般情況,從而很自然的過渡到學生對升和毫升的認識。在學習這部分的知識時,我事先讓學生準備好各種裝液體的瓶子,讓學生通過實際觀察,發現裝有這些飲料的瓶子商標上淨含量的單位都是升或毫升,從而學生會自然而然的發現液體的體積一般都用升或毫升作單位。

那麼在這裏讓學生感受一升和一毫升的概念是個難點,就是對於很多成年人來説對這兩個概念的掌握也不一定就是很清晰。所以,我在一些細節的處理上下了功夫,充分的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去感受,通過對一升水的看一看、掂一掂,初步有一個比較重,比較多的印象;對於一毫升的概念,我把一毫升的水裝在了滴管裏,從而很自然的感受出它的少。然後我把滴管裏的水滴出,讓學生猜一猜大概有多少滴,可以很大層次上的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促進了師生的和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當全部的水都滴出來的時候,他們會發現正好將近一個小瓶蓋,使學生很快的產生一個可以橫向類比的標準,然後當我再盛出一小勺的水讓學生進行估算時,他們就會做出一個比較準確的判斷。這樣有層次地操作,可以為學生留下適當的探索空間,讓學生在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提升認識,獲得新知。

在學生對於一升和一毫升有了一個非常感官的印象後,我再拿出像摩托車油箱,一瓶農夫果園等等,讓他們判斷該用升還是毫升作單位,就應該是比較容易判斷的了。

在設計容積單位及和體積單位間的換算這部分時,我課件演示一立方分米的水倒入能裝一升液體的容器中,既為了給學生一個比較直觀的判斷,又沒有誤差,我製成了課件。讓學生在具體的實踐操作與觀察對比中,很快的判斷出體積單位與容積單位的關係,這樣一系列的操作活動讓學生更加直觀地判斷出升和毫升之間的關係,就是1升等於1000毫升。這樣,藉助生活原型幫助學生構建數學模型,讓學生對這些有一個較為深刻的印象,在理解的基礎上記住容積單位與體積單位間的進率,豐富了學生的數學體驗,提高了學生的應用能力。知道了升和毫升之間的進率後,我要請同學們幫我估一估,解決這樣一個問題,我出示學生每天都在飲用的純淨水桶和他們喜歡喝的“美年達”瓶,然後説:“老師發現你們每天排隊在前面打水的時候,都會裝這滿滿的一小瓶,那麼老師想請你們幫我估一估、算一算這個大瓶桶倒入這個小瓶中,到底能倒多少瓶呢?也就是説這一大桶水到底夠多少同學喝呢?”教師讓學生記下相關的數據進行計算,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

説課稿 篇6

親愛的老師們,每當提到一個新家,您的眼前閃現的是什麼呢?是寬敞明亮的客廳,是温馨浪漫的卧室,抑或是陽光明媚的陽台…….如果我告訴您我眼前閃現是一棵枯萎的樹,您是否有一串的疑問?今天我就為您講述一個與眾不同的“新家”。 一個新家 無限情懷——《一個新家》教學談

我將分幾個步驟闡述我今天的説課內容。

一、 細讀文本,説教材。

大自然是神奇美麗的,巍峨險峻的山峯,婉轉柔美的流水,繽紛多姿的鮮花,廣袤幽靜的森林,無不給予人美的陶冶。大自然是生命的搖籃,在這温暖的懷抱裏,萬物滋養,生生不息。樹是大自然的守護者,高山之巔、江河之畔、沙漠之洲、亭台之間,處處可見它靜默優雅的身影。即使一棵樹死去了,在它的周圍卻孕育、滋養着更多的生命。看到這樣一棵樹,您感受到的是生命的震撼和敬畏,是價值的體現與昇華。存在就是價值,即使連樹的身軀也沒有了,那是它化作了泥土中的養分,那是它在為新的生命積聚着力量。生命跨越了生與死的界限,周而復始,循環往復。這是生命的力量,這是生命的支撐,植物如此,動物如此,人類不也是這樣嗎?我突然覺得老爺爺不就是那棵樹,無私的奉獻着自己的一生。而小孫子就是爺爺生命的延續,像他一樣的年輕一輩將承擔起守護這片森林的任務,他們一定能將這裏建設得更加美好。

二、研讀教材,説目標。

《一個新家》這篇課文是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生活哲理”文化主題下的一篇文章。本單元承擔着使學生從簡單的生活現象中感悟生活哲理的教學任務。這組文章關注學生多元化的認知體驗;引領學生從古詩、寓言、童話、故事中感悟生活中的理趣;引發學生更多的理性思考,豐富學生的心靈。

這篇文章就是啟發學生從身邊的大自然中發現自然的和諧之美,學會多角度地思考問題,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基於以上對文本的解讀,和三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以及課標對這一學段的要求,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 正確認讀本課五個生字,掌握十個要求會寫的生字。

2、 正確把握課文內容,理解自然界中生命之間相互依存

的和諧關係。學會多角度地思考問題,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3、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本課的重點是:使學生正確地把握課文內容,體會自然界中生命之間相互依存的和諧關係。

難點是:使學生學會多角度地思考問題。

三、 落實目標,説流程。

這裏我精心設計了五個教學環節:

(一) 照片引入,走進文本。

老師今天帶來一組照片想不想看一看?(出示我的新家)這是老師的新家,新家象徵着嶄新生活的開始,象徵着新的希望,新的憧憬。我們人類有家,動物、植物有沒有家?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一個新家》。

從普通意義上的新家入手,遷移到自然界中的“新家”,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發學生探究的願望。

(二) 創作圖畫,解讀文本。

1、請你細細地讀一讀課文,和你的小夥伴一起畫畫這個“新家”。

2、小組內交流自己的作品,之後向全班同學展示。

同樣一節課,不同的老師會採用不同的方法。沒有哪個方法更好,只有哪個方法更加適合學生。這節課既可以採用以讀代講的方式,也可以採用講故事的方式。但是一個好的老師要適時的創新,我在這節課中有意識的採用不同於以往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大膽地讓學生創作圖畫。著名教育家顧泠沅説:“在課堂教學範圍裏對教師最有意義的是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也就是要使學習的內容讓學生感興趣,對有了興趣的事學生就會認真地把它學好。”這話表明: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強大的動力。本文的篇幅比較長,裏面有許多的

小動物和植物,一味地讓學生們去讀,學生的頭腦中不易產生清晰的條理。這時老師讓學生根據課文的內容創作圖畫,將學生閲讀、思考的過程由文字轉換為圖畫,由抽象思維轉換為形象思維,更易於學生理解。這時的畫畫不同於美術課上的畫畫,在創造圖畫的活動中,學生的創造力、潛能、天賦、審美鑑賞力等得以表徵。看到學生們一邊畫畫,一邊和文本對照,還不時地和小夥伴交流,老師也被感染着,同化着,不由地加入到創作的行列中。此時的創作過程是梳理文章脈絡的過程,是探究、生成的過程,是張揚學生個性的過程,是享受學習過程。 這一環節特別適合小組學習。小組學習是一種有趣、有效的學習方式。年齡相仿,經歷相似的小夥伴在一起圍繞同一話題,交流、撞擊,產生共鳴,生成新的認識,豐富彼此的情感。學習的過程中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相互提示,互為資源,學習起來更加帶勁。認識豐富了,質量提高了,全班交流起來才更有效果。小組學習既訓練了互助合作的學習方法,又藉助這種學習方法達到了學習目標。

3、誰願意展示一下你們小組的新家?

同學們要一邊欣賞,一邊結合課文思考他的“新家”好在哪?你還有哪些更好的建議?

在日常教學中我就特別關注教學中的評價。有效的教學評價不僅能推動教學的進程,也是教師關注學生獨特體驗的表現,是課堂以學生為主的體現。課堂上同學們爭先恐後的展示自己

的作品,時而是老師評價學生,時而是夥伴間的互評,時而是自我的評價。當得到同伴的讚賞時,自豪的笑容寫滿了臉上;當自己的建議得到大家的認可時,成功的喜悦溢於言表。當然學生的知識的儲備不同,爭執是再所難免的。老師及時抓住生成的新問題,引領孩子們再次細讀文本,繼續探究。獲得新知的孩子們被大自然中生命的豐富多彩所折服,聽到一聲聲來自內心的讚歎聲,老師也快樂地收穫着。

(三)話題討論,深化解讀。

“問題話題化”已成為越來越多的老師的共識,因此設計一個整合性、人文性的話題成了我備課中的關注點。這個話題既要統帥全文內容,關注學生的情感認知,還要考慮學生的生活經歷,以及老師對文本獨特的思考。話題的落實、推進過程是一個複雜的過程,為了使學生有的可説,説的更深、更廣,還需要給學生一些幫助,其中就包括一些小問題的設計。

針對這幾方面的考慮在本環節我精心設計了:“七嘴八舌話新家”這樣一個話題。話題鏈接:請你聯繫課文大膽地説説自己想法。可以從“一個新家”新在哪?你喜歡它嗎?理由是什麼?這些角度發表你的見解!引導學生再次品讀文本,從文本中找出自己的依據。

學生七嘴八舌地根據自己的理解暢談着:“一個新家”對大樹而言,新在它煥發了新的生機;對小動物而言,新在有了新的棲息的場所;對小孫子而言,新在對死了的樹有了新的認識;

説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習了軸對稱圖形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基礎上進行的,主要學習等腰三角形的“等邊對等角”和“等腰三角形的三線合一”兩個性質。本節內容是對前面知識的深化和應用,它的性質定理不僅是證明角相等、線段相等及兩直線互相垂直的依據,而且也是後繼學習線段垂直平分線、等腰梯形的預備知識。因此,本節內容在教材中處於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

二、教學目的

(一)知識目標:知道等腰三角形的定義及相關概念,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質,會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質進行簡單的推理、判斷和計算。

(二)能力目標:通過實踐,觀察,證明等腰三角形性質,發展學生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能力,通過運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質解決有關問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

(三)情感目標:在實際操作動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驗幾何發現的樂趣,從而增強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的探究及應用

(二)難點: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性質的運用

四、教學方法

(一)教法:本節課採用了教具直觀教學法,聯想發現教學法,設疑思考法,逐步滲透法和師生交際相結合的方法。

(二)學法:本節課主要引導學生從已知的、熟悉的知識入手,讓學生自己在某一種環境下不知不覺中運用舊知識的鑰匙去打開新知識的大門,進入新知識的領域,從不同角度去分析、解決新問題,發掘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能力,從而達到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的目的,發掘學生的創新精神。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知

我們學過三角形,你都知道哪些特殊的三角形?今天我們來學習其中的一種特殊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有關概念,軸對稱圖形的有關概念。

提問:等腰三角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什麼是它的對稱軸?

(二)實驗探索,大膽猜想

教師演示(模型)等腰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的實驗,並讓學生做同樣的實驗,引導學生觀察重合部分,發現等腰三角形的一些性質。

(三)證明猜想,形成定理

讓學生由實驗或演示指出各自的發現,並加以引導,用規範的數學語言進行逐條歸納,最後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定理1、2。

1、性質定理1:

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

在△ABC中,∵AB=AC()∴∠B=∠C()

2、性質定理2:

等腰三角形的頂角平分線、底邊上的中線和高線互相重合

(1)∵AB=AC∠1=∠2()∴BD=DCAD⊥BC()

(2)∵AB=ACBD=DC() ∴∠1=∠2AD⊥BC()

(3)∵AB=ACAD⊥BC於D()∴BD=DC∠1=∠2()

(四)應用舉例,強化訓練

指導學生表述證明過程。

思考題:等腰三角形兩腰上的中線(高線)是否相等?為什麼?

(五)歸納小結,佈置作業

1、歸納:

(1)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定理。

(2)等邊三角形的性質

(3)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定理可證明:兩角相等,兩線段相等,兩直線互相垂直。

(4)聯想方法要經常運用,對解題大有裨益。

2、作業佈置:

(1)必做題:

書本課後作業

(2)選做題:蒐集日常生活中應用等腰三角形的實例,並思考這些實例運用了等腰三角形的哪些性質?

説課稿 篇8

尊敬的領導、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課題是有幾支鉛筆,我的説課將從教材解讀、教學過程、教學方法三方面展開。

首先,我來説説我對本節課教材的認識;

“有幾支鉛筆”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主要學習得數在5以內的加法,是在學生學習了10以內各數的讀寫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也是進一步學習2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教材通過笑笑將兩隻手上的鉛筆合在一起這個動作情境創設,引出加法算式2+3=5,並通過這一動作,使學生初步認識到加法的含義是表示把兩部分合在一起,隨後展開練習。

基於以上認識,我把本節課的知識與技能目標確定為:初步認識加法含義;認識加號,會讀寫加法算式;能根據情境圖填寫加法算式。

過程與方法目標:使學生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加法算式的過程,並通過主動探索,掌握得數在5以內加法的計算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初步嘗試並願意傾聽夥伴的想法,通過合作學習,體驗數學學習的快樂。

教學重點:

放在初步認識加法含義,掌握計算方法上,教學難點是認識加法含義

2 在教學過程中我將用到的教具有多媒體課件、鉛筆,學具是小棒、桃子卡片

教學過程:

遊戲引入加法

在模仿動物叫聲的遊戲中,通過老師和學生合起來聲音的次數來感知5以內各數的組成,比如(3)並在黑板上做如此板書

問:黑板上寫了這麼多,可小動物們有些看不明白,你能想個辦法讓小動物一看就知道象這裏表示的是1次和3次合起來是4次嗎?(學生可能會説到用加法)我就順勢揭題。

【設計意圖:這個遊戲即複習了舊知又讓學生感受到了認識加號學習加法的必要性。此時雖然對加法含義有了初步滲透,但學生對其理解還是模糊的,將在下一個情境中繼續認識加法含義】

1、認識加法含義

我表揚學生在遊戲環節中表現出色,提出要獎勵鉛筆給他們,1、我慢慢的左手先拿出2支鉛筆,右手再拿出3支鉛筆,併合在一起,提問:老師是怎樣拿出鉛筆的?引導學生完整説出老師先拿出2枝鉛筆,又拿出3枝鉛筆,合在一起是五枝鉛筆。然後我追問:你能用小棒代替鉛筆幫你剛説的過程擺一擺嗎?然後告訴老師你是怎樣擺的,最後一共有幾根小棒?

2、組織操作活動。

【設計意圖:讓每個孩子都動手操作,體驗把2和3‘合’起來的過程】

3、在彙報時學生描述3根小棒和2根小棒合起來是5根因語言稍長可能不連貫,我會耐心的引導,並提出疑問:有沒有更簡單的方式來表示3根和2根合起來是5根呢?

有了前面的鋪墊,學生會想到2+3=5來表示。在板書算式後,我引導學生認識並觀察+,帶讀算式,指導書寫。

4、再次提問:+在這裏表示什麼意思?3、2呢?=5呢?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再次加深對加法含義的理解】

之後進入本節課的第三個環節

三、探究算法

直接提問:剛剛同學們通過擺小棒知道了2+3=5,你還有其他方法計算2+3嗎?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説一説。

彙報時,可能有以下幾種説法

1、數手指

2、畫圈

3、在腦袋裏想蘋果來代替計算

4、我直接數數,先數3個,再接着數2個是5個,所以3+2=5

5、我知道2+2=4,2+3比3+2多了一個,所以3+2=5

(數手指、畫圈、想蘋果代替,這是學生根據加法含義再借助形象思維計算的體現,形象思維是3—7歲孩子的思維特點,所以我會予以肯定;第4種和第5種算法分別是用數數、逐步加的方法計算,這是一年級孩子計算10以內加減的主要方式,我會特別予以鼓勵,如有學生能想到利用前面遊戲中接觸到的數的組成來計算,則更是一種算法上的提升,在鼓勵算法多樣化的基礎上,在以後的練習課中,我會利用逐步加、數的組成等引導學生對算法進行優化。)

探究算法後,我設計了一個四、擺一擺、説一説的環節來加深的加法含義和算法的理解

我讓學生拿出桃子卡片,提出要求:同桌合作,左邊同學先擺,一邊擺一邊説:我先擺了()個,又擺了()個,一共有()個,再讓右邊同學寫出加法算式。看哪兩個同學寫出的算式最多。如同桌有困難,可交換練習。

彙報時,隨着學生的回答貼出相應的算式,在凌亂的貼出所有算式後説:太亂啦!你能給這些算式排排隊嗎?通過這個提問引導學生將得數在5以內的所有加法算式按得數大小整理如下:

1+1=2

1+2=3 2+1=3

1+3=4 2+2=4 3+1=4

1+4=5 2+3=5 3+2=5 4+1=5

並讓學生齊讀算式,再重點讀1+2=3 2+1=3

鼓勵發現到加號兩邊數換了位置,但得數沒變。

【設計意圖:不但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對得數在5以內的加法算式作了一個系統整理,並初步體會到了加法算式的一些特點,為後面學習6、7的加法中一圖兩式的學習打下基礎】

練習提高

最後是練習環節:

練習分為3層:

基礎層:看圖列式和口算比賽。看圖列式時要讓學生在競爭的氣氛下比賽描述圖意説所列算式的意思。在小貓玩球的圖中,如有學生把球的數量和貓的數量加在一起則個別指導,並在第4單元學習分類後再來強調這個問題。

【設計意圖:看圖列式鞏固對加法含義的理解,口算比賽提高計算速度】

綜合層:説生活中的加法算式,(書本23面的第4題)。首先讓學生自由説圖中隱藏的加法算式,然後再出示一道算式如4+1=5讓學生在教室裏找能符合算式意思的物體。

【設計意圖:讓學生變被動接受理解為主動闡述,並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無處不在】

提高層:出示1+2○2+1 4+1○1+2

鼓勵學生不計算比較大小,並説明理由。

(説板書)

教法學法

考慮到一年級小朋友抽象思維能力差,有意注意時間短,他們更樂於在動口、動手、動腦等多種形式的活動中學習。

所以我把本節課的學法定位: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為主,通過讓學生觀察、比較、動手操作等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讓學生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

教法

教法上則主要採用情境法、發現法、嘗試法等進行教學。通過創設情境,學生討論交流,達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教師還可以通過學生的練習,達到人人互動。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的傾聽。

説課稿 篇9

説教材、目標、重點難點:

我説的內容是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九冊第二十四課《給予是快樂的》。課文講的是保羅在聖誕節前夜與一個小男孩在短促的接觸中,由誤解到理解的變化過程,揭示了“給予是快樂”的人生道理。課文篇幅短小,結構緊湊,很適合學生閲讀、複述;文中小男孩面對新車的種種表現和保羅產生的心裏變化交替敍述,使故事情節一波三折,引人入勝,很容易調動學生的閲讀興趣,作為課文的切入點,作為學習全文的經緯。為此根據課程改革和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炫耀”、“懂得”造句。

3.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課文中重點句子的意思。能聯繫全文、掌握表現中心思想的句子的含義。

4.憑藉課文的具體語言材料,獲得“給予是快樂”的真切感受,激發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的思想情操。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是抓住保羅兩次想錯了,體會他的心理變化,及抓住小男孩的言語行為,小男孩的心理活動,從中感受小男孩的優秀品質。

説設計理念:

閲讀教學過程是每個學生精心讀書獲得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在閲讀實踐中不斷實現自我建構,學會閲讀,促進表達的過程。為此本節課我主要採用“疑問導讀法”,即以讀為經,以問為緯,抓住保羅兩次想錯了,錯在哪裏這個大問題,引導學生讀、思、議、辯結合,營造自主、合作、平等的良好氛圍,以學定教,順學而導,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發展性和創造性,達到“無為而治”的教學境界。

説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質疑定標:

首先我們做個遊戲,做“笑”的遊戲。(大笑、微笑、笑眯眯等)與高興相近的詞語有哪些?板書:快樂 你什麼時候會快樂的?可是我們今天來學習一篇課文,作者得出了這樣的感受,板書完整課題:給予是快樂的 指導學生讀準字音。其中“給”讀“ji”。其次讓學生説説對於課題的理解,即“給予”這裏是指能夠幫助別人,為別人付出勞動,作出貢獻。“給予是快樂的”就是助人為樂的意思。最後讓學生就課題質疑,可能會提出以下問題:誰給予誰?在怎樣的情況下給予的?給予了什麼?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從好的問題中小結髮現的方法,即針對問題提問時,要抓住關鍵詞“給予”進行思考。根據學生提的問題巧妙地引導學生進入文本自主閲讀狀態。

二、整體感知,讀中悟學。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裏,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這一環節,我先讓學生帶着自己提出的問題讀書,然後在全班交流“通過讀書,你都讀懂了剛才提的哪些問題,讓學生初步解決問題?鼓勵學生個性化的解讀,進行多角度、多層面地交流讀書體會。然後根據“保羅想錯了幾次”這個問題,引導學生理清文章層次,檢查學生讀書情況,並由此引導學生説説課文的主要內容。

三、研析設問,精讀感悟:

課程標準中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該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為此在這一環節,我抓住了“保羅兩次想錯了,錯在哪裏”這個大問題,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在讀中感悟、體會。具體教學步驟是這樣的:

首先學習保羅第一次想錯的部分:

1.文中哪些部分是寫了保羅第一次想錯了呢?

讀課文,找出文中的句子。指名讀讀句子,學生用自己的話説説保羅為什麼想錯了

2.保羅剛開始認為自己的想法有錯嗎?從哪些詞句中反映出來的?

學生找句子,出示:保羅當然知道他希望什麼,他會希望也有他一個這樣的哥哥。

引導學生抓住“當然”一詞體會保羅相信自己的想法沒有錯。

提問:保羅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呢?(因為保羅自己就是認為得到是快樂的)、

指導學生讀好這句話,讀出保羅對自己的想法堅定不移的語氣。

3.儘管保羅對自己的想法堅定不移,但他的確想錯了,小男孩是怎麼想的呢?

指名讀小男孩的話,根據學生的朗讀,讓學生説説自己為什麼要這樣讀,你的體會是什麼。緊接着,教師改換句式出示:我希望我將來也能像你哥哥那樣……”

讓學生補充完小男孩的話。(藉助於文本,讓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培養學生想像了,又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

最後讓學生説説,從小男孩的話中體會到什麼?並指導讀好這段話。

第二、引導學生學習第二次錯:

1.像學習第一次一樣,先請學生用自己的話説説保羅第二次錯在哪裏?並相機出示句子(小男孩的話)。讓學生抓住這兩句話談談體會,並指導學生讀出激動、興奮的語氣。

2.聽了小男孩的話,保羅再次發現自己錯了,這時他會想些什麼?

3.教師總結引導過渡:正是由於小男孩的話打動了保羅,所以保羅引讀第十二小節:在這美好的夜晚,車裏的三個人會各自想些什麼?説些什麼或者做些什麼呢?-

四、拓展延伸,形成積澱:

語文課本中有許多課文對於指導學生做人有着深遠的影響,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在引導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美的同時,使學生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為此,在文章結尾,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填空題:

保羅的哥哥因為( )而感到快樂,保羅因為( )而感到快樂,小男孩因為( )感到快樂。並延伸到學生實際,再出示填空:

我也曾因為( )而感到快樂。這一填空題,既總結了全文,使學習課文又迴歸到了整體,並給開始就題目展開的質疑有了一個交待。

另外,為了把課內課外有機結合,適當拓展學習資源,拓展學習渠道,我還佈置了課外閲讀作業:讀讀蔣風的《給,永遠比拿愉快》,屠格涅夫的《乞丐》,林潤翰的《感恩之心》。

説板書:

給予是快樂的

一輛新車

保羅 小男孩

驚訝 (不是)獲取(而是)給予

又錯了 (不是)炫耀(而是)關愛

説課稿 篇10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語文組*號考生。

下面我將談一談我對課文《琵琶行》(並序)的教學設計。

一、説教材

《琵琶行》(並序)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的第三篇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風格多樣的唐代詩歌,可以通過文章領略古人的審美情趣和情感世界。本篇課文是一首抒情性、敍事性都很強的詩歌,語言形象生動,抒情真摯細膩。作者着力描寫了琵琶女精湛的演奏技藝,並把音樂與琵琶女的身世、作者坎坷的仕途生活融合在了一起,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營造了無盡的愁思、悲涼的氛圍。

二、説學情

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瞭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我所面對的學生對詩歌的欣賞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理解課文內容已不是難題。但文中用文字來描寫音樂的方法學生們很少見到,理解起來也較為困難,因此我會着重帶領學生們賞析並學習描寫音樂的方法。

三、説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我從課程標準中“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出發,設計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瞭解寫作背景,理解課文內容。

2、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初步學習以文字表現音樂的寫作手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文中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

四、説教學重難點

確立了教學目標,我的重難點也就顯而易見了。我把學習詩人對音樂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層次的高超寫作技巧作為本次教學的重點,而體會文中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則是本次教學的難點。

五、説教法學法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慧説過:“差的教師只會奉送真理,好的教師則教給學生如何發現真理。”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朗讀法、討論法、多媒體輔助法。

那麼接下來我將着重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説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六、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情感極易受環境氣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產生共鳴。為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更好地獲取新知識,我會採用設置情景的方法。首先在大屏幕上播放歌曲《高山流水》,並這樣導入:音樂是人類最富於靈性的創造,它通過七個音符對稱與非對稱的排列,奏出或悲憤激越或輕柔纏綿的樂曲,以表現豐富多彩的人生體驗,抒發人們內心的情感,因此音樂與同為抒寫人生體驗的詩歌並被稱為藝術的最高境界。現在我們聽到的這首名曲是“高山流水”,這裏面的故事,千百年來為世人所傳頌。兩千多年前,一個文人雅士,一個山野樵夫,是音樂將他們聯繫了起來,於是世上便流傳着知音的佳話。一千多年前,一個文人騷客,一個天涯歌女,又是音樂讓他們共同演繹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絕唱。在那個不朽的夜晚,潯陽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風,清冷的月光,飄飛的荻花,永遠記住了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白居易遭貶謫之後,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憐而信筆寫來的經典樂府《琵琶行》(並序)。這樣的導入方式有利於激發學生們在情境中對音樂產生期待,提起探究課文的興趣,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初步感知

俗話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誦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加強誦讀習慣的培養,對領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語言,增強文章語感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本課伊始,我會先在大屏幕上展示作者及課文的背景介紹,幫助學生們進行初步的瞭解。之後在大屏幕上播放詩歌的朗誦音頻,解決斷句問題並藉助工具書解決字詞障礙,瞭解課文內容,最後共同總結出每一段的內容,即第一段,寫送客聞琵琶之聲;第二段,步入詩的主體部分,寫與琵琶女相見及聽她演奏的情形;第三段,敍寫琵琶女的身世;第四段,寫詩人對自己命運的感慨;最後一段,寫琵琶女繁管急弦、悽切哀婉的演奏,寫全場的人聽樂而動容,寫詩人淚灑青衫,無限傷感。之所以這麼設計這一環節,有利於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有利於之後的研讀。

(三)深入研讀

從某種意義上講,教與學的過程就是面對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些問題可能是不被瞭解的現象,可能是前後認知的矛盾,還可能是需要挑戰的困境。為此,在這一環節,我設置了幾個層層深入環環相扣的問題。首先我會詢問同學們,文中有一段描寫音樂描寫的非常生動,找出來並大聲的朗讀此段。學生不難找出是第二自然段,緊接着我會帶領學生們着重的分析。讓他們小組合作找一找作者在描寫音樂時用到的修辭手法,用詞的特點以及曲調的變化。在小組討論後找小組代表進行回答並總結出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用詞多樣如“嘈嘈、切切、凝絕”等,把音樂由舒緩流暢到逐漸沉嚥到間歇停頓再到雄壯激越最後強音收束寫的淋漓盡致,似身臨其境同作者一起聽着樂曲。在樂曲終了之後,詩人以“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兩句結尾,我會讓同學們試着説一説這兩句的作用,進而體會作者這是以靜襯動的寫法。用“東船西舫悄無言”的寂靜無聲,反襯“有聲”的音樂效果,人們無聲地沉浸、陶醉在藝術的享受之中,那深深打動人的樂聲彷彿繚繞迂迴耳際,不由得使詩人想到了自己浩茫的心事,引起情緒上的波瀾。這句景物描寫點染烘托了濃重的氛圍,與複雜的樂聲融為一體。這麼設計這一環節,有利於學生在自主合作的學習中進行探究,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分析能力。

(四)鞏固提高

為了讓學生對課文有更深刻的理解,鞏固提高環節我會讓學生們説一説學完這一段的感想,引導他們找到琵琶女與詩人息息相通的複雜情感,是那麼的憂憤哀怨、悽楚蒼涼。那麼至此我的教學重難點也得以突破。

(五)小結作業

課堂小結是對本堂課所學知識的鞏固,我會讓學生總結本節課所學到的內容。

課後作業是教與學的交匯點,是與課堂學習內容的對話。我希望通過作業的佈置,強化學生對本文的理解,能夠實現知識的遷移。

基於此,我會留這樣的作業:嘗試用文字描寫音樂的方法寫一段自己喜歡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