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熱門】説課稿模板彙總10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3.18W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優秀的説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説課稿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熱門】説課稿模板彙總10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大道之行也》是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的第四課。本單元收錄了四篇文言文和一篇詩歌,大多講述了一種博大的情懷、積極向上的情操。

這篇文章是本單元的重點課文,這篇文章描述了理想社會,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通過學習,有助於培養學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學習古人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做一個為人類造福的人。

(二)教學目標:

1、積累一些重要的字詞和語法;

2、正確翻譯全文,背誦並默寫全文;

3、瞭解先賢聖哲關於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並激發學生 樹

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 1、要求學生在反覆的朗讀中,能同時領會文意。(本單元教學中要求突出朗讀,讓學生養好誦讀的良好習慣)

2、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這是掌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也是激發學

生樹立遠大理想,昇華思想的基礎)

難點: 1、如何理解“大道”、“大同”的含義;

2、聯繫,引導學生思考 《桃花源記》中的理想社會與《大道之行也》中“大同”有

無相似之處。(兩篇文章相較,使得學生可以在對比學習的基礎上,加深課文含義的理解,更正確地掌握文意,並且培養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養成對比分析的良好學習習慣。)

二、説學情:

這篇文章的教學對象是初二學生,他們經過一年的文言文學習,已經掌握和積累了一定得字詞, 這篇文雖內容較艱深,但篇幅較小,僅107個字,所以我將用一課時來完成教學任務。 《大道之行也》表達的是孔子在戰亂非常多的春秋時期,迫切希望有一個太平盛世出現

的情感,他認為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定能形成一個“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的“大同”社會。所以,學校這篇文章,要讓學生理解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會,認識這一我國社會思想史上的寶貴財富,樹立積極樂觀向上的人生價值觀。

三、説教法及學法:

這篇文章,在教法上,我主要運用點撥、讀書指導和探究相結合的方法。(點撥,有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掌握文章內容;讀書指導是對朗讀所提出的要求;而對於一些開放性題目,運用探究的方法,則有助於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學習習慣。)

在學法上,我主要運用朗讀、自主學習和小組討論相結合的方法。(由於這是一篇簡短而精緻的文言文,所以,對於它的學習,重點我將放在朗讀上,通過反覆的朗讀以達到成誦的效果;自主學習的方法,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更加主動的參與到課堂中來,提高學習效率;而對古文的討論,則可使學生交流意見,活躍課堂氣氛,減少對文言文的生疏感、膽怯感。

四、説教學程序:

根據教學和語文學習的規律,這篇文章我的大致安排為:導入——朗讀感知——疏通文意—句段賞析——文章研讀——拓展這六個環節。

1、導入:由陶淵明的世外桃源導入新課(古今中外的人們對於自身所處的社會都有一個美好的期待,陶淵明心中有一個世外桃源,孔子心中則有一個大同社會,那麼這個大同社會和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有什麼異同呢?今天我們將一起學習《大道之行也》。

2、朗讀感知:朗讀:通過範讀、自由朗讀、個別讀、分組讀、齊讀等方式,粗略感知文章內容。

3、疏通文意: a:在熟讀的基礎上,學生對照課下注釋試着自己翻譯。

b:同桌之間相互翻譯。

c:點學生逐句翻譯。

d:老師點撥,糾正。

e:在理解全文的基礎上,通讀全文,進行鞏固。

4、句段賞析: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選擇文中自己感興趣的句子,並談談對該句的體會,然後讓其他學生聽取後做評價,最後老師小結。

5、文章研讀:研讀部分,我主要是通過設問的方式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領悟文章的內容。 所以我設置了四個問題:

a、“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徵是什麼?請學生在文中找出相關語句,並做講解;大道,

大同是什麼意思,説説自己的理解。(點撥:“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指放

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或真理;“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

階段。"大道"和"大同"都是當時人們頭腦中的理想境界,兩個詞中帶有明顯的理想色彩,寄託着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向往。)

b、本文從哪三個方面來説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的?答:①人人都

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②人人都能安居樂業;③貨盡其用,人盡其

c、 怎樣理解孔子關於"大同"社會的思想?

答:"大同"社會是夏以前的社會形態,過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為大

同"的説法。由此可見,"大同"社會是以“五帝之世”的傳説為

依據,經過加工提煉而後構想出來的一個理想社會模式,孔子

的原意是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以消除現實社會中的黑暗現象

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會源自於"五帝之世

",同時又高於"五帝之世"。

d、文中“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

方?(點撥: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平等,和睦共處等)。

6、拓展:讓學生説一段話描繪你心中的理想社會。

7、教師小結,佈置作業:

小結:“大道之行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瑰麗的社會藍圖。在那裏,人們生活着並快樂着。儘管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為現實,但二千多年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心中永不磨滅的夢。就是這個夢,牽繫着古聖先賢,牽繫着時人,讓我們齊心協力,為這個美好的夢的實現而加倍努力吧!

佈置作業: 1、 背誦並默寫課文。 2、寫一段文字,描述你想像中的未來社會;或者以“我在公元3000年”為題目,寫一篇文章,500字以上。

説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千米的認識》。它是在學生學習了米、分米、釐米、毫米等長度單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千米 不像釐米、分米那樣看得見、畫得出,所以學生對千米的感知相對較少,這就為學生認識千米帶來了困難。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靈活運用教材,是解決這一困難的有效途徑。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建立1千米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體驗1千米的實際長度,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3、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繫,在與同伴交流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愉悦心情。

其中,使學生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體驗1千米的實際長度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這一內容,我大膽走出教材的約束,從學生的生活出發,創設生活情境,幫助學生親身體會,加深對千米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以一次旅遊出發初識千米

同學們去過北京嗎?你是怎樣去的?去北京,哪種出行方式最合適呢?

暑假裏,我們全家開車去了北京,路途上需要多長時間?請大家猜一猜。有人説是兩小時,有人説三小時,這是我記錄的時間,請大家來算一算吧!

我們的行程足足用了4小時,看來呀,北京離我們這裏真的很遠。我查了資料,大家請看:北京離我們這裏大約是300(千米)。

引出長度單位千米(板書:千米的認識),並告訴學生:計量比較長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單位;千米用字母km來表示;千米也叫公里。

設計意圖:去北京選擇合適的出行方式是對學生生活積累的考查,探討路途上用了多長時間,對第一單元時、分、秒進行了複習,將時間的長短與路程的遠近聯繫起來,加強了知識間的融合。

二、從操場跑道出發感受千米

1千米有多長呢?出示第一幅情景圖

運動場的跑道通常一圈是400米,幾圈是1000米呢?

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鏡面對稱是人教版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的第五單元的第三課時。本節課的教材通過兩個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湖面的倒影、照鏡子”。讓學生認識鏡面對稱,初步感受鏡面對稱的特點,知道生活中很多常見的現象中包含着重要的教學思想。

教材通過設計照鏡子的活動,讓學生親自照一照,通過鏡子內外的人的前後位置和左右的關係進一步感受鏡面對稱的性質,通過活動使學生知道,照鏡子時鏡子內外的人上下、前後位置不會發生改變,而左右位置發生對換。

二、説教法:

教學力求體現自覺性、民主性原則。採用學生獨立探究和老師適當引導的方法進行。自主性教學原則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變被動聽為學生主動探究,使學生積極“動腦、動口、動手”。運用自主探究的基本模式、倡導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主線。強化學生共同探究、獨立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天賦和數學美感,體驗生活中的數學。本節課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力求借助這些手段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感受對稱美、突破難點,提高效率。

三、説學法:

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和共同合作的能力,,從而落實教法中的“三動”,讓學生學會觀察、想象、操作、驗證。從具體操作中來驗證自己想象的結果,把自己的所看、所想,願意説給別人聽,讓學生想説、會説。逐步練就“會學”的本領,注意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説過程:

這節課以明明的一天貫穿始末。這樣設計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提高他們的興趣。低年級的課堂上學生的注意力不能堅持,這是我們普遍存在的問題。所以,讓學生在整節課上都以飽滿的情緒貫穿始末,是我在這節課堅持的理念。

一.創設情境。

本課以明明的一天貫穿始末。

1.課件演示。上午,來到了公園。

提問:觀察,你們知道了什麼?

2.過渡到第二個情境,中午,明明來到了紅紅家裏,進到屋裏,卻發現那兒還有一個明明,和自己一模一樣,他做什麼動作對方也做什麼動作,為什麼會有兩個明明呢?誰是真正的明明呢?你們能幫明明解開這個謎嗎?

通過引導學生觀看這兩個情境,不但使學生初步感知了鏡面對稱的特點,而且也使學生直觀地感受到了對稱美,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引導學生進一步的探究打下了基礎。

3.學生會答,是個鏡子。

(1)組織學生拿出鏡子,隨意活動,照一照,觀察人與像之間的關係。

(2)在小組內,議一議。

(3)組織學生彙報交流、説一説。

通過照一照、議一議、説一説等活動,直觀、生動地認識了鏡面對稱現象,認識了鏡面對稱的特點。

課件過渡第三個情境,課件語音,明明説:“我向前走一步,鏡子裏的我怎樣運動呢?”紅紅説:“我左右手拿不同的東西時,鏡子裏的是怎樣拿呢?”

(1)讓學生先想象以後,再發言。

(2)組織兩個學生親自在全班進行驗證。

(3)組織學生彙報交流。

通過學生的想象、驗證,不但又一次讓學生直觀感受了鏡面對稱的性質,而且有利於學生的想象力和空間觀念的培養。

二.實踐應用。

1.進入第四個情境。配音:“咦,這是什麼呢?”學生會很快答:是隻蝴蝶。

提問:怎樣做才能看見一隻完整的蝴蝶呢?學生回答後,課件演示一遍。

要求以組為單位,拿出準備好的圖片,進行照一照,能知道它們分別是些什麼。

指名學生上台演示。

2.進入第五個情境。配音:“哪個是她們是在鏡子裏看到的樣子呢?”

指名選擇,並説出為什麼?

3.玩遊戲,比一比誰的反應快。

遊戲要求:老師做動作,要求學生做鏡子裏的動作。看誰反應快,誰能堅持到最後,誰就是勝利者。

通過想一想、照一照、連一連、圈一圈等活動。加深了學生對鏡面對稱的性質的理解,使學生親身體驗了數學與日常生活之間的密切關係,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像力。

明明的一天結束。

三.全課小結。

同學們,今天,明明很高興,因為他學習了很多的數學知識。他知道了(指着板書)物體和像上、下位置一樣,左、右位置對換,前、後位置一樣。其實,物體和像也是一種對稱,我們把它叫做鏡面對稱。

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王何必曰利》是高中語文教材《先秦諸子選讀》中《孟子》選讀的第二節,本單元共選七節,每一節都圍繞一個主題來編排,從不同方面展現了孟子思想的精深與偉大。對於孟子的思想,學生較陌生,但對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現象並不陌生,在教學中通過課文的延伸,聯繫實際生活,適當的啟發引導,讓學生進行聯繫、思考、探究,領略“純中國學時期”文學的藝術魅力。

《王何必曰利》一節主要介紹孟子的義利觀,孟子把仁義張揚為私利之上更高的價值,對我們省察唯利是圖這種價值觀念有很深的現實意義。

根據此教學要求及本文的特點,我設定以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理解文中文言知識。

2、掌握孟子對比論證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分析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首尾呼應的結構;

2、誦讀課文,對比孟子和孔子的義利觀。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領會孟子思想對今天的啟示意義,從中找到立身處世的借鑑。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重點詞語的含義,學習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教學難點;掌握孟子的義利觀

二、 説教法和學法

1、教法

(1)點撥法:佈置預習,讓學生利用課本下的註釋和工具書,疏通文義,通過教師點撥突破第一個教學目標,然後在課後訓練(創新課堂自主學習部分)對知識點進行鞏固。

(2)引導法:對於孟子的思想,學生較陌生,但對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現象並不陌生,通過課文的延伸,聯繫實際生活,通過適當的啟發引導,讓學生進行聯繫、思考、探究,以突破教學難點。

2、學法

(1)自主學習,誦讀課文,梳理文中的文言知識。

(2)合作探究:藉助課本內容引導學生理解孟子的義利觀的現實意義。

三、 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學習第一則

1、學生誦讀第一則內容。

2、抽查學生翻譯情況。

3、第一則內容探究

(三)學習第二則

1、抽查學生翻譯情況

2、第二則內容探究

(四)合作探究

(1)對利的追求孔子與孟子的區別在哪裏?

(2)試比較孔孟兩人的利義觀?

(3)孟子的義利觀的侷限性

(五)課文總結:

(六)教學評價設計:

請以“自私”或“文明與小節”為話題,運用正反對比法寫一段話,闡述你的觀點。

(七)教學反思(待後續)

説課稿 篇5

我認為教師上課其實就是一門表演藝術,關鍵是要讓學生能來聽你的課,看你表演。首先要讓學生喜歡你,然後才會喜歡你上的課,這是上好一堂課的良好開端。而且教師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積極開展師生的雙邊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老師一進教室不應該立刻侃侃而談,不知學生在不在聽,只管自己講,也不注意學生有什麼反應,所以要讓學生來聽你的課,一進教室在講台上立定,目光循視全體學生一遍,確定學生都進入角色了才可以開始講。

一、説教材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中學美術課本第二冊第3課《形塊的分割與構成》,本課內容分兩課時完成。

a)本課形塊的分割與構成聽起來比較抽象難懂,(初一學生比校難理解,通過演示創設情景把題目改為木散為器,帛裁成衣較易理解)其實也比較容易,指是將原有的形象打散成一個個美的、單一的、變象的設計元素,然後將這些元素組合成全新的形態。這兩個看似獨立的步驟卻是現代圖案設計中的一個統一的過程叫變異過程,是現代圖案設計的基本原理。通過這個形塊的分割與構成的練習能基本瞭解圖案設計過程,為後面學習圖案設計打下基礎。

b)前後知識聯繫:本課內容是在第一章人類生活需要美的裝點--基礎圖案中學習圖案設計的一個重點,從第一課的中國傳統工藝美術欣賞,到第二課圖案設計的基礎點、線、面的構成,再從點、線、面的構成原理轉入本課內容形塊的分割與構成,結合後面的色彩的調配與運用原理,為最後的寫生、變化與構成圖案設計作鋪墊。(形成一個簡單而又完整的學習圖案設計過程。)

c)本課教學內容:主要是分割和構成的概念,分割的規律,構成的方式,先臨摹,再通過分割與構成獨立完成一張作品。

d)至開本課的教學目標:①使學生了解什麼是分割與構成,以及它在圖案設計中的意義。②通過分割與構成練習,提高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構成能力和創造能力。③同時培養學生對圖案的裝飾美的審美能力。

e)我認為教學重、難點最能體現課題目標,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將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確定如下:

教學重點:掌握分割與構成的規律,為構成圖案的需要而進行合理的分割。

教學難點:形塊的分割與構成,分割的規律,構成的方式。

二、説教法、學法學生分析:

初一學生心理剛開始成熟但又不成熟,思維習慣於對客觀事物進行摹仿、再現。而且對圖案在頭腦中還沒有正真形成圖案設計過程的觀念。為開啟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使學生實現從再造思想到創造思維的躍進,嘗試着用分割與構成的創作練習,使學生體會到創造過程的甘苦。為了使學生激起更大的興趣與熱情,由被動變為主動,既鍛鍊學生形象思維能力(腦),構成能力,創造能力;也可以鍛鍊學生的表現能力(手);同時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眼)。真正體現眼腦手的協調並用的原則。根據學生情況,我採取以下教學方法:

1、情境創設教學法:學生總是在一種情境氛圍中接受知識效果最好,通過創設與教材情感相符合的情境,使學生輕鬆的掌握知識。在導課的時候創設桌面整理的活動,看誰分塊佈置合理,使桌面既美觀又便於使用,使學生初步瞭解分割與構成的觀念。

2、觀察、發現法觀察、發現法有助於發展學生的智力,思維的主動性,體現學生的主體,是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體會象科學家那樣探索發現真理的滋味。讓學生觀察花瓶與人頭的圖案畫,使學生髮現從不同角度觀察會有不同的畫面,激發學生進行分割練習的慾望。

3、演示、練習法這是在美術課中最常用的方法,演示人的圖案分割構成,教師演示只是讓學生掌握其中的分割構成的方法,而不是讓學生抄襲教師的想法,給學生建議,引導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力,學生練習,根據教師指導,對所學的知識用實際,先選定要構成什麼圖案,再劃分為幾塊,概括成幾個幾何形或自然形,分割裁剪,最後拼合成預定的圖案。可以展示學生豐富的想象力。

三、説教學過程

本節有三個高潮一開始導入和中間講解(以學生自己動手練習引入)師生問好後,教師巡視學生桌面上的用品,桌面上只有書、作業本、文具盒、尺、筆、圓規等用具,讓學生在再短的時間內整理好,使桌面上即整潔、美觀,又要便於使用方便,看學生怎麼佈置這個桌面。(學生準備教師巡迴指導講評)這是桌面的.分塊與佈置,再結合教室的佈局,最後引申到課桌以及傢俱的製作方法和衣服的裁剪與縫紉。

同時板書:木散為器帛裁成衣(5分鐘)

新課講解

教師講解: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分割與構成。

板書:--形塊的分割與構成

1、請學生先自己來説説什麼是分割,(學生回答,教師引導補充:分割是將一個形分成若干等分;結合事例:如田地的分割、教室內部的分割,房子的空間分割,關鍵是怎麼分,)分為隨意分割也就是--自由分割(出示範畫講解,分割成自然形、幾何圖形。)相對應的還有規則分割(把形按一定的規律分割,等量分割、等比分割等等),再是功能分割(就是剛才作的練習按各自的功能分割)。

2、構成又是什麼意思?學生回答:指將各分散的元素組合成一個全新的形態。

把這兩個的步驟合起來就是一個完整的現代設計中的過程被稱為是變異過程,它是現代設計中的一個基本原理。

板書:分割與構成指將原來的形象打散成一個個美的、單一的變象的設計元素,然後將這些元素組合成新的形態。

3、出示幾個簡單的構成圖形,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歸納,得出它們的構成方式:

①銜接的構成方式,幾個相同或相似的單元形左右或上下相接。

②重疊的構成方式。

③減缺的構成方式。

④錯位的構成方式。

⑤轉換的構成方式。

⑥漸變的構成方式。

⑦分離的構成方式。

讓學生能通過自己創造思維,通過自己的想象,創作出全新的一幅構成力案,採用剪裁的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與眼、腦相協調並用。

教師以課堂直接示範:

1、先讓大家來回憶一下牛的頭部大致有幾個部分,角、眼等。再進行簡化為幾個幾何圖形的組合,有計劃的在一張方塊的紙上表示出來,教師示範在紙上畫出牛頭的幾個部分的幾何圖形,然後直接剪裁,最後構成一幅完整的牛頭的形象。

2、其次出示知了和狗的頭部圖案,教師要強調的是:先確定好你所要構面的是什麼圖案,再在紙上進行有規律的,合理的分割:要根據圖案的需要進行有目的地分割。

3、通過教師的演示,範畫的出示:打開學生的創作天地,都事先定好了圖案,魚、樹、獅子、小丑,再確定為幾個體塊,概括成幾個圖形,合理的分佈到一張紙上,這有一定的難度。

4、之後教師給學生總結分割的幾種方法:

①兩等形分割,產生正負形。

②多等形分割,產生對稱羣。

③不等形分割,組成意象形。

自由分割--自然形、幾何形

1、分割規律分割+功能分割

2、構成--重新組合現代設計的基本原理,變異過程

分割與構成指將原來的形象打散成一個個美的、單一的、變象的設計元素,然後將這些元素組合成新的形態。

説課稿 篇6

一.指導思想

本課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自練能力,旨在增強學生的體育意識、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並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學生的體質,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本課以排球正面雙手傳球為主教材,結合學生對運動比賽所表現的濃厚興趣,將折返跑練習以比賽形式運用到教學中,營造活躍、有序的教學氛圍,達到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之間的競爭意識和團結互助的崇高精神,從而建立學生間和諧的人際關係,突出學生為主體及教師的主導作用。

二.教學內容

1.排球正面雙手傳球 2.折返跑

三.教材分析

本課教學內容是排球運動中的傳球技術,此技術在比賽中主要用於組織進攻,即用作二傳。二傳是從防守轉入進攻的橋樑和紐帶,二傳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着進攻的質量和技戰術的發揮。所以學好傳球技術是我們高中排球教學的重點之一。本課是正面雙手傳球的第二節課,通過第一節課的教學發現學生在傳球時會出現手型不正確、擊球點過前或過後、推壓或拍打球等錯誤,因此本次課着重從正面雙手傳球技術中的手型、擊球點和手指彈撥為關鍵,為以後的教學訓練和學生的終身體育打下良好的基礎。第二個輔助教材折返跑,通過遊戲的形式,提高學生的奔跑能力、靈敏性和全身協調性。

四.學情分析

本次課所授班級為高二學生,有40人,體育基礎水平很不平衡,存在兩極分化的現象。但高中生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觀察能力和理解能力,及班級的學習氛圍濃厚,通過第一節課的教學,已有30%的學生初步理解和掌握正面雙手傳球技術。所以,本課練習以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正面雙手傳球技術為主要目的,創設樂學情境,並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並運用分層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和獨立性。

五.教學目標

1、 運動參與:通過本課的學習,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鍛鍊的能力,培養學生具有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態度和行為。

2、 運動技能:通過各種練習手段,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正面雙手傳球技術;通過遊戲,發展學生的靈敏、速度等身體素質。

3、 身體健康:學生通過本課認真的學練和在課中承受適宜的運動負荷,達到促進學生身體健康目標。

4、 心理健康:通過分層教學、遊戲,使學生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勇敢、機智、自信的優良品質和集體主義精神。

5、 社會適應:使學生正確認識體育活動中的競爭和合作關係,培養具有和諧的人際關係和良好的合作精神。

六.教學重難點

重點:傳球技術中的手型、擊球點

難點:手指的彈撥

七.教學方法

運動水平、運動能力的差異,決定了本課的教學手段以分層教學為宗旨,示範、講解、練習、提示、個別指導等方法進行教學。發揮學生所特有的運動技能和身體素質條件,因材施教。

1、 講解示範法:通過講解示範使同學們發現自己正面雙手傳球技術中存在的問題,並掌握正確的技術動作。

2、 合作學習:在練習中,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幫助、探討、評價,讓學生掌握動作;在遊戲中,使學生增進理解和團結,共同完成任務。

3、 遊戲比賽法:充分利用遊戲比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好勝心理,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合作精神。

八.教學過程

第一部分:身心準備

1、課堂常規:體育委員整隊,報告人數,師生問好,檢查服裝,教師宣佈課的目標和課的內容及課的要求。要求學生做到集隊靜、齊、快,精神飽滿。

2、隊形練習:整隊,原地各種轉法,反口令練習。要求學生做到準確到位、整齊劃一,從而達到集中注意力的目的,養成良好的組織紀律性。

3、熱身跑

運球繞排球場地線跑

使學生達到熱身和活動指關節的目的,同時使學生了解排球場地,增加排球知識。

4、自由正面雙手傳球練習

第二部分:基本部分

(一)、排球正面雙手傳球

問題導入:

老師:同學們,在上節課中我給大家説了正面雙手傳球手型、擊球點和擊球的6字訣,還記得嗎?

學生回答 (對、球、抬、額、彈、控)

老師:那你們覺得對照這6字,你們哪些做的比較好,哪些還不夠?

學生討論,意見不同

老師:那好,我們今天的練習就圍繞6字進行,從而進一步掌握正面雙手傳球技術。

1、發展和提高(原地散點站開)

①. 每人一球上拋接球練習(一拋一接)

②. 自拋自傳(一拋一傳、一拋二傳……)

③. 連續自傳,傳球高度不低於一球即可。

④. 兩人一組,相距3—4米自拋傳球。

教師在學生練習過程中,示範講解,巡迴檢查,找出學生存在的問題關鍵,與學生共同討論、研究解決方法,並歸納總結。教師及時表揚閃光點,並對技能差的同學注意多加輔導、鼓勵。

2、分層練習(學生自主)

通過以上練習,將全班學生分成二組,由學生自己選擇自己的練習方法。

第一組:繼續發展和提高中的練習方法。

第二組:兩人一組,相距3—4米,拋(墊)—傳—接練習;或2—4人圍成圈進行相互傳球練習。

這一練習目的是挖掘每個學生的潛在能力,同時也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自覺地養成自我鍛鍊和自我創造的能力。

(二)、折返跑遊戲

場地設計:以排球場端線為準每隔1米放一個排球

比賽方法:將學生平均分成4組,從對面端線出發,每人取一排球跑回,出場順序由各小組自己確定。

在遊戲中,為了所有學生都能充滿激情的參與其中,同時又考慮個體差異,讓學生各盡所能、協作競爭,並提高學生的奔跑能力、靈敏性和全身協調性。

第三部分:恢復身心

用太極拳起勢動作,配合呼吸,放鬆身體和思想,加快身心恢復,達到放鬆的目的。另外,師生交流學習心得,讓學生自己體會在本節課的學習過程中學到什麼,悟出什麼道理,最後教師作出以表揚鼓勵為主的評價。安排課後練習,回收器材,宣佈下課。

九.場地器材

1、場地:排球場二個

2、器材:排球41只

十.教學效果

預計:平均心率為115—130次/分,最高心率約為170次/分,運動密度約40%—50%,運動負荷中。

説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草原的早晨》是一篇文字優美、內容新穎的散文。寫的是早晨,草原從睡夢中醒來,牧民們趕着羊羣去放牧的情景,展現了草原一片繁榮興旺的新氣象。全文共3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草原在黎明的鞭聲中醒來。第二自然段寫牧民們趕着羊羣奔向草原。第三自然段寫牧羊人在遠處放羊的情景。本堂課的教學設計思想是如何滲透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實現語文素養、音樂素養、審美情趣等多種能力的整合,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努力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

二,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自由練讀、教師範讀、指導朗讀等多種形式,使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會讀本課的生字詞,能在田字格中正確、工整、美觀地書寫:打、動、牧。

(3)通過朗讀、理解、角色表演等方法,藉助視頻、圖片、音樂等多媒體手段,感受草原早晨的美麗風光和牧民們的勤勞、歡樂。

三,教學重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正確、工整、美觀地書寫“打、動、牧”;能抓住關鍵詞句,在腦海中展現大草原的樣子及草原早晨熱鬧、歡快的場面,去感受牧民們的勤勞、歡樂,並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四,設計思路

根據信息時代的特點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課的內容和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本課的設計思路是:

(1)以基於多媒體條件下的學習環境為依託;

(2)以課內外聯繫,學科間融合的大語文觀為基本理念;

(3)以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為主要學習方法;

(4)以提高學生自讀,自悟的能力和語文素養 為歸宿;

(5)以培養學生感受草原的美麗風光和牧民們的勤勞,歡樂為情感目標。

五,設計意圖: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因此,我在設計這一課時,緊緊圍繞“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突破重難點”這一主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課一開始,我用課件出示“黎明前的草原圖”,生動地刻畫出了大草原寧靜、悠遠的意境,把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到了遼闊美麗的大草原,進入課文的情境之中,學生的興趣自然而然地被激發出來了。基於一年級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情感體驗較貧乏,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對抽象的語言文字理解起來有些困難,所以當學生談到“鋪滿新綠的草原醒來了”時,學生對草原醒來了,難以理解,我播放“啪!啪!”的鞭聲,響亮、震撼,通過這些形象的畫面、聲音,幫助學生感受草原的“寧靜”,體會“草原醒來了”的情景。然後課件出示“鋪滿新綠的草原圖”,讓學生説説草原上的草長得怎樣,讓學生明白“春天來了,草原上的小草都冒出了新的嫩芽,而且到處都是,像給草原鋪上了一層綠絨絨的地毯。”這就是課文中“鋪滿新綠”這個詞語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用朗讀喚醒同學們的耳朵,讓大家感受到草原醒來了。同時,注重了知識的復現與整合,結合之前學過的《小池塘》一課中“醒來了”的理解,初步體會“擬人”這種方法的有趣、生動,把觀察、讀書和思考結合起來,加強了詞語與事物表象的聯繫,有利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體會,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突破了教學難點。

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寫牧民們趕着羊羣奔向草原的歡樂場面,在學習這一段時,學生對“湧”的理解可能會不到位,因為從沒有到過草原的小學生,頭腦中對羊兒爭先恐後像潮水一般湧出圈門這一景象可以説是一片空白,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想象、語言描述,生動地再現了很多羊兒歡快的“湧”出圈門的景象,讓學生感受到一幅鮮活、跳動的畫面。在此基礎上,教師又引導學生帶着自己的感受,假設自己就是那一隻只歡樂的羊羣,體會草原的快樂、自由,再讀課文,學生自然就能把羊兒的多、羊兒的歡樂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學習“牧民們跨上駿馬,趕着那歡樂的羊羣。”這句話時,我引導學生通過動作表演來理解牧羊人“跨上”和“趕着”時動作的瀟灑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三自然段寫了遠處的羊羣和牧羊人的歌聲。我設計了過渡語——“羊兒奔向無邊的草原,牧民們追趕着羊羣漸漸遠去了。我們向遠處望去,又會看到些什麼呢?遠處的草原又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呢?”教師範讀課文,要求學生一邊聽一邊想:“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接着通過欣賞藍天上白雲飄,藍天下羊羣散佈在大草原上,慢慢的移動吃草,牧羊人悠閒地躺在草地上的畫面,學生再一次感受草原的美麗和牧羊人的快樂。講解“迴盪”一詞時,不是照搬詞典裏的解釋,而是通過欣賞音樂,引導學生想象當時的情境,去“意會”。學生在老師創設的音樂情境中,自主地表達自己的感受,理解了詞語,豐富了情感,拓寬了詞彙。其中,還要穿插一個比喻句的小練習,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與表達能力。

説課稿 篇8

一、為什麼要“説學生”

在教學活動中,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始終遵循全面性、主體性、發展性和滲透性的四項原則。只有因材施教,才能使每一個學生都在自己的先天稟賦與後天發展的基礎上有所得,有所發展。教學的對象是學生。學生的變化發展,內因是根據。教學中,只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即不僅從學生的知識、智力、情感和身心發展水平的實際出發,而且還要與學生現有認知水平和結構接軌,使學生覺得“我能學會”,師生的交流才能夠融洽,只有在教學中體現民主性,培養學生的主動精神。

二、如何説“學生”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教師説課必須説清楚學生。對學生做出較為準確的分析,這是教學得以正確開展的基礎。説學生包括下面幾個方面情況:

1.學生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這裏説明學生學習新知前他們所具有的知識經驗,這種知識經驗會對學習新知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2、瞭解學生的技能態度。就是分析學生掌握學習內容所必須具備的學習技巧,以及是否具備學習新知識所必須掌握的技能和態度。

3.年齡特點與個性差異。説明學生年齡特點,身體和智力上的個別差異所形成的學習方式與風格。

4、分析學生可能出現的認知障礙和認知途徑。

根據學生情況確定課堂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和如何引導學生參與高效學習方式,致力於學生的終身發展。

説課稿 篇9

今天我要説的課是語教版第二冊第18課《離開媽媽的小黃鸝》。下面我從説教材、説教法、説學法、説教學程序、説板書五方面來説課。

一、説教材:

小學語教版第二冊第五單元的第二課是《離開媽媽的小黃鸝》。課文通過一隻小黃鸝在媽媽的幫助下,自己獨自去捉蟲,並把捉到的蟲子送給白頭翁,到森林醫院請來啄木鳥大夫為白楊樹爺爺治病,跟小百靈鳥學唱歌,使學生從中懂得關心周圍的事情,關心別人,生活會更加豐富多彩。課文內容淺顯易懂,生動活潑,富有情趣,學生喜聞樂見。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學習生字,讀通課文。教學難點是要啟發學生從故事中體會它包含的道理,在發展語言的同時發展學生的認識水平。

二、説教法:

為了突破這一教學難點,我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誘發學生學習動機的強大動力,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方法才能改變為主動,變厭學為樂學。在教學方法上應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徵來創設情境,以激起學生在樂中學,學中樂,引導學生快樂地讀通課文,展開合理的想象,啟發學生大膽地表達。

三、説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自己分析、自己創造想象的能力。可採用學習小組討論的方式,建立信息交流網,打破課堂教學信息單向交流的封閉狀態,打通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通道。這樣就使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在信息傳遞和情感交流中思維得到了碰撞,學生帶着這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在學習中認識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發展了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從而讓參與學習的羣體獲取了新的信息,進而發展了學生的語言和思維。

四、説教學程序:

教師要積極地創設情境,在新課一開始,出示小黃鸝的圖片,告訴學生這可愛的小黃鸝是我們的新朋友,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聽聽小黃鸝的故事吧。用小黃鸝的圖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興趣盎然地走進課文,在愉悦的情緒中自由的初讀課文。一年級學生的朗讀往往需要老師的指導,因此應藉助老師的範讀幫助學生掃除在初讀課文時遇到的困難,同時也能加深對課文進一步的瞭解。讓學生帶着“剛離開媽媽的小黃鸝做了些什麼?”這個問題再讀課文。通過學生彙報,教師隨文相機出示會讀會認的字詞,引導學生認讀生字,掃除讀文的障礙。

抓住離開媽媽的小黃鸝趕了些什麼這條主線,既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又在語言環境中學習了生字新詞。

這篇課文語言樸實,既有描述又有對話,是一篇朗讀代號材料。引導學生用自讀、對讀、輪讀、分角色讀等多種方式讀,在反覆朗讀中感受情感薰陶和思想教育。

為了更好地啟發學生展開想象,教師要積極創設條件。本篇課文在內容上留有廣闊的想象空間,如媽媽高興地笑了,會説什麼呢?小黃鸝第三天飛出去捉蟲子又會做些什麼呢?如果媽媽不在身邊,你又會做什麼呢?(可以説,可以寫,還可以畫)

同學們知道小黃鸝那樣懂得關心別人,關心周圍的事情,所以他的朋友會越來越多,他的生活會越來越豐富多彩。從而使學生認識到我們不應該每天只顧自己,而不去關心周圍的人,應注意觀察周圍,主動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至此學生與作者產生了思想上的共鳴,文道結合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説板書:

板書,是結構的簡縮。通過板書,能使學生直觀地抓住線索,理清思路,體會中心。因此,我的板書也是通過抓住課文的關鍵詞句,引導啟發學生體會故事中所包含的道理。

説課稿 篇10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

我説課的內容是魯教版八年級第六單元第三節《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二課時《二氧化碳的製取和性質》。下面我從教材、教法、學法和教學過程四個方面談談自己對本節課的設計思路。

一、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單元是初中最為完整的學習元素和化合物知識體系的一個單元,本節課的知識體系既本節教材總體來説難度不大,許多知識學生比較熟悉,也比較感興趣,是培養學生在實驗室中製取某種氣體時,藥品的選擇、裝置的設計、實驗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同時也能使學生對二氧化碳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利用學到的化學知識理解和解釋相關的化學問題,提高科學素養水平。因此上好此節課對學生今後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化學基本實驗及實驗探究能力都有深遠的影響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學生能説出在實驗室裏製取氣體的方法和設計思路。

2、通過二氧化碳的實驗室製法的研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認識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學性質,瞭解其物理性質和主要用途。

4、懂得設計實驗來驗證物質性質的方法。

5、學會對實驗中出現的成功或者失敗的現象進行分析並得出結論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室裏製取氣體的方法和設計思路,探索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化學反應原理和實驗裝置,

2、初步獨立的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初步體驗化學實驗的方法的科學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問題的討論,培養學生求實、創新、合作的科學品質。

2、體驗探究成功樂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形成持續不斷的學習化學的興趣。

3、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及思維的嚴密性。

4、從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感受到學有所用,生活中處處都有化學。

教學重點難點

1、二氧化碳的製取

2、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

3、書寫製取二氧化碳及其性質的化學方程式

二、説教法

1、學情分析:二氧化碳是學生熟悉的物質,但學生還不能系統的瞭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所起的眾多重要作用,所以本節課要引導學生在更高、更深的層次上系統的認識二氧化碳。

2、教法的選擇

我在教學設計中不僅注重了學科知識的獲取,更注重學生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

在教學中多次採用學生討論交流、實驗探究、多媒體演示、網絡搜索、知識競賽、互動教學等多樣化形式和科學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科學思維方法、表達和概括的能力;培養學生交流意識與協作精神;培養學生髮散性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將一些枯燥和晦澀難懂的問題寓教育於學生喜聞樂見的、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中,高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為教學目標的實現注入了精神動力。對實驗現象及生活現象的分析能做到由淺入深,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三、説學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講授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在學法上重在指導學生形成一個良好的思維習慣。本節課主要讓學生學會科學探究的學習方法,使學生體會到獲取知識的一般途徑,所以我在課的設計中注重指導學生:聽――聽得明白、思――敢思會思、説――表達完整、觀――觀察仔細、議――學會交流。針對不同層次學生設計難易不同的問題,讓儘可能多的學生均得到最大的收穫。

四、説教學實施

我將本節課內容分為四大環節來進行

(一)導入新課(3分鐘)

新奇適當的導入是保證學生良好學習氣氛形成的重要方法。在這個環節我發揮多媒體和網絡的優勢,蒐集了多副關於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圖片和有關“屠狗洞”的小故事視頻錄像等,從中暗示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從而也激起學生學習的渴望。

(二)二氧化碳的製法(17分鐘)

本環節我改變了以往“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並得出結論”的一問一答模式,我認為那不利於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思維,所以我在學生學過氧氣的實驗室製法的基礎上大膽的放手,給學生提供足夠多的儀器和藥品,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探討出製取氣體的一般思路之後,親自動手隨意選擇可行的藥品進行實驗探究,初步按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得出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所用的裝置、藥品以及收集方法。再通過各小組辯論的形式得出最好的方案。

在學生交流出各種實驗裝置時,教師組織學生針對每種裝置的優缺點進行評價,採用靈活的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在電腦上操作把一些基本元件(儀器)通過簡單的拖動組合成一套套實驗裝置,從中選擇出最好的供實驗所用。

而藥品的得一般很少小組能夠説出完整的理由,我們可以相互取長補短,最終通過3組小實驗得出結論:(1)大理石和稀硫酸(2)大理石和稀鹽酸(3)碳酸鈉粉末與稀鹽酸。

我設計本環節的根本意圖很明顯,讓學生真正做課堂的主人,參與到課堂活動中。

(三)二氧化碳的性質(18分鐘)

對於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學生不易產生探究衝動。尤其本環節實驗比較多,老師説一個學生做一個,重複多遍同樣的小環節就顯得本節課了無生機。為此我特意設計了一個角色扮演的活動情景:讓學生扮演成一名醫生,需要探究的解決的問題(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有哪些)就是一個急症病人。通過學生個體和集體的努力,讓學生在一種快樂、新奇的感受中找到解決病症的藥方(即正確結論)。我將這一步分為疑難雜症—專家坐診——把脈問藥—藥到病除四個小環節來進行。

1、疑難雜症(4分鐘)

同學們非常熟悉碳酸飲料,我就以探究碳酸飲料為活動線,以獲得二氧化碳性質(物理性質或者化學性質)為知識主線,將二氧化碳的性質等知識搭上了趣味、愉悦、競爭的載體,再利用多媒體展示有關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各種用途的圖片以及有關信息資料或者小故事等,讓學生以最快最準確的方式理解問題,為後面的猜想及探究方向做好了準備---即科學探究的提出問題階段。

(意圖)培養學生從身邊事物發現化學問題,增強探究的意識。

2、專家坐診(4分鐘)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每個小醫生都提出一個相對的藥方,這樣可以放飛學生的思維,鼓勵他們多做假設,多做猜想,同時多提出探究的實驗方案——做出猜想並設計實驗方案

通過交流活動,使學生在發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傾聽他人的探究方案的過程中進行客觀的比較和鑑別,從不同的角度改進自己的經驗和認識,克服原先獨立探究方案中的片面性和侷限性,最終完成對所學知識意義的完整建構。

3、把脈問藥(8分鐘)

專家坐診的結果造成了一個百家爭鳴的形式。如何讓學生統一思想,還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呢,實驗是最科學最有説服力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動手親自實驗,來推斷自己的藥方是否準確——實驗驗證階段

通過學生親自動手進行實驗探究,讓學生親自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並學會根據實驗現象分析、得出結論,從而獲得成功的喜悦。

4、藥到病除(2分鐘)

通過專家坐診的良好互動及把脈問藥的實驗探究,學生得出了正確的藥方,通過交流歸納總結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交流反思得出結論。

這種設計方法打破了以往教材沿襲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或者化學性質一條一條往下驗證,而我變驗證性實驗為探究性實驗,讓學生自主探究得出各種各樣的性質,最後讓學生將所獲得的性質分成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兩類。學生真正參與了體驗獲得知識的過程。

(四)二氧化碳的用途(5分鐘)

生產生活實踐中二氧化碳的用途非常多,沒有必要當做重點給同學們講解,我先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各抒己見,然後同學之間相互補充。教師最後以拓展昇華的形式對同學們進行檢測,讓學生感受到生活與化學的緊密關係,知道二氧化碳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可以造福於人類,又會因“温室效應”的加劇而給人類帶來災難,體會到性質決定用途。所以利用好、控制好二氧化碳是人類永恆的話題。

小結

最後請同學們展開想象的翅膀,以自由發言的形式完成,暢談自己本節課的收穫。(2分鐘)

結束語

本節課按照新課標“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這一教學宗旨,緊緊圍繞三維目標的達成展開一系列的科學探究活動,學生的綜合能力能夠得到很大提高。我的説課結束了,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