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中學藝術綜合課《秋詩、秋畫、秋樂》説課稿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55W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為大家帶來的是一節……)

中學藝術綜合課《秋詩、秋畫、秋樂》説課稿

藝術課程是在教育改革中誕生的新型課程,和我們原有的音樂課程所不同的是,它將音樂與美術合在了一起,克服了聽覺(音樂)與視覺(美術)彼此分割的傳統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和藝術能力。

宋朝大詩人蘇東坡寫過這樣一首詩:“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也就是説,精神的需要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所以在這一課,我借現在正值秋季為由,引導學生圍繞“秋”這個主題進行藝術討論、感受與鑑賞,從中領略藝術的無窮魅力。

一進入音樂教室,就聽到了舒緩、柔和的鋼琴曲《秋日私語》,優美的琴聲很快就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引起了他們思索的興趣。秋天是色彩豐富、充滿詩情畫意的季節,古往今來,有多少愛美而又熱愛生活的藝術家,用他們的無窮智慧和創造力量,在作品中表達了對秋天的讚美。優秀的藝術作品往往能使情與景、意與境交融在一起,塑造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產生強烈的感染力。那麼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幅現代派中國畫《林晚》就是一幅意境深遠的秋景圖。在白雲與楓葉的掩映中,山中的小屋飄出了裊裊的炊煙,這滿眼的美景令山路上的遊人也陶醉了。

美術作品給我們帶來的是視覺上的感受,而聽覺上的感受就要靠音樂來完成它了。為了讓學生體會視覺與聽覺彼此融合的魅力,在這裏我安排了三段不同風格的音樂,讓學生根據自己對音樂的聽覺感受,從中為《林晚》這幅畫選取最能體現其意境的一段,感受畫與音樂所構成的二維欣賞效果。第一段音樂是由小提琴演奏的《思鄉曲》,這段音樂節奏舒緩、旋律中帶着淡淡的憂傷,小提琴低音區那婉轉纏綿的音色,彷彿在向我們訴説着什麼……是遠方的遊子在思念家鄉的親人嗎?寥寥的秋風中,紛飛的落葉飄散在他的肩頭、發跡,黃昏中落日的餘暉,拉長了那思鄉的背影。第二段音樂《秋葉》的前奏部分是風吹樹葉的聲音,這自然音響與單簧管的絕妙配合,是那麼的輕鬆和平和,而有着典型流行音樂風格的主旋律,更是讓我們感受到了秋的浪漫、秋的遐想。最後一段音樂是由我們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中國民族樂器竹笛演奏的,這裏的音樂節奏相當平穩,彷彿遊人漫步於林間小道,欣賞秋日美景時那份怡然自得的心情;而它的旋律又是如此清新自然,給我們帶來一股秋高氣爽的味道。

各位老師,你們聽了這三段音樂後,覺得哪段與畫面最吻合?雖然從感受上,這三段音樂描繪的都是秋日的美景,但“國畫配國樂”似乎更符合我們中國人的審美習慣和情趣。我們的學生也是這樣選擇的。

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對藝術的鑑賞和表現能力,我特意為他們渲染了詩情畫意的氣氛,引導他們站在詩人的角度,借用最恰當、最熟悉的詩句來讚美眼前的美景。雖然學生的文學水平有限,但他們還是一下子就想到了非常熟悉的唐代詩人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這首詩,筆調濃郁清新,婉轉流暢,意境深遠,既恰如其分地描繪了《林晚》這幅畫的意境,也是一首秋色的讚歌。在音樂與畫面的配合下,通過學生特有的音色和聲調來朗誦《山行》這首詩,初步形成了對“秋”的三維立體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