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氣象學家竺可楨》説課稿範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3.1W

課文《氣象學家竺可楨》是一篇寫人的文章。記敍了我國氣象學家竺可楨幾十年如一日,精心觀測天氣和大自然變化,並認真做記錄,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為我國的氣象科學、農業生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為祖國蠃得了榮譽。文章脈落清晰,語言平實,沒有太多深奧難懂的字詞,因此,對內容的瞭解上無須花太大力氣,但是,竺可楨,很多學生不認識,如何讓學生感受竺可楨對科學執着的精神,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

《氣象學家竺可楨》説課稿範文

針對《新課標》對本冊教材的要求以及課文自身的訓練重點,我擬定了以下目標:認知目標:學會本課6個生字,能理解“掌握”等詞語的意思;技能目標:能根據提供的情節複述課文一、二段;情感目標:學習1到4節,感覺竺可楨把全部心血都用在科學研究上的精神。整節課,讓學生經歷“讀,思,悟,通”的學習過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掌握知識,形成能力。

兒童往往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而圖畫和音樂則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課一開始,我便出示竺可楨像,配以低沉的音樂這樣導入:1974年的一個清晨,一位老人,一位滿頭銀絲的老人與世長辭了。在去世之前,他躺在病牀上,虛弱地支撐着身子坐起來,擰開收音機的旋鈕,收聽天氣預報。他戴上了老花鏡,哆哆嗦嗦地在筆記本上寫下了一行小字:氣温最高零下1度,最低零下7度,東風一至二級,晴轉多雲。這是老人留下的最後一篇氣象記錄。同學們,你們知道他是誰嗎?讓我們一起來呼喚他的名字吧。生齊讀課題——氣象學家竺可楨。

形象的畫面,低沉的音樂,加上老師那極富煽動性的語言,彷彿把學生帶到了竺可楨的病牀前,未成曲調先有情,為課文下面的教學鋪墊了情感基礎。

那麼,如何讓學生在平實的語言中體會竺可楨對科學執着的精神呢?在學生初讀課文之後,談談你讀了整篇文章後腦中出現了哪些詞語?在學生用簡要的詞語概括了對竺可楨的感受後,我便讓學生回憶一下,閲讀寫人文章的方法。一篇文章作為一個個體,在閲讀教學中具有其特殊性,但我們在強調其特殊性的同時,也不能忽略了共性——即相同主題、題材、體裁的文章的相似的解讀方法。讀懂一篇文章重要,但學會閲讀一篇文章更重要。

在學生歸納出寫人文章以找事件——抓言行——悟品質的方法學習後,我便讓學生自己去找一找,你認為文章當中的重點句是什麼。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培養他們鑑賞、體味字詞的能力。這裏我不會以自己認為的重點強加給學生,而是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見解,讓學生在找出重點句後説一説為什麼選擇了這個句子。在學生自選的重點句理解後,我便找切入點,其實也就是將學生找的重點聚攏為一點:竺可楨把全部的心血都用在研究工作上。

語文教學,就是要對詞和句不斷地品味,閲讀教學,不只看到華美的字詞,事實上,作者也往往將他們的感情融入到淺顯易懂的,看似平淡的字詞中。讓學生通過讀一到四小節再找一找,從哪些地方看出竺可楨把全部的心血都用在了氣象科學的研究上。其實這就是抓言行。“最後一篇氣象記錄,總是帶着,每天清晨,常年如此,從不間斷,只有病了······”當然,如果學生個人的力量解決不了這個問題,理解不了竺可楨的執着時,怎麼辦?合作。有交流就有教益。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交流,豐富了學生探究所得。

前面教學以學生為主,那麼,老師的作用在哪裏體現呢?對話!老師是閲讀對話中的一員。對話的主題往往是由老師最先發起的',對話的過程往往是由老師主導的,對話的方向是由老師調控的。因此,本課教學我可以提領以下幾個問題:竺可楨去世前一天還在做什麼?他心中想的是什麼?從竺可楨的日記中,你可以想象他去了哪些地方?38年,四十多本日記和筆記,共有千萬字!從這些數字你體會到了什麼?算一算,他每天寫了多少個字?大自然的哨兵,有什麼職責?把竺可楨,把一個滿頭銀髮的老人比作哨兵,你從中又感受到了什麼?竺可楨去世時的追悼會上,有許多人唸了深情的悼詞,如果你在場,你能用課文1、2小節的語句為內容,説一説悼詞嗎?

這些問題,把學生直接帶進了文章的重點,尤其是以複述的形式説悼詞。

當然,閲讀教學,重在讀。通過讀,學生與文本面對面地接觸,通過讀,課文規範化的語言模塊整體地儲藏到頭腦中。但是讀,怎麼讀?這裏老師的情感對兒童來説是導體,是火種!那抑揚頓挫的,極富感染力的語言,總能把學生帶進課文所表達的情感氛圍中。因此,我努力這樣引:

這最後一天,最後一篇,最後一次,凝聚着老人對科學多大的執着啊,讀!每天清晨,無論是颳風還是下雪,無論是嚴寒還是酷暑,他始終——接着讀!

看!巡邏的哨兵,正向我們走來!讀!

38年,38年哪,四十多本,近千萬字,我們怎能不把它讀好呀!

······

通過以上的引領,學生對文本的情感能不被激起嗎?

當然,老師課堂預設和學生的生成並不一定成正比的,可能還有差距。這裏,老師只有在真實的課堂之中進行調控、處理了!整節課,我以圖導入,以自悟解疑,以導促思,以讀貫穿,力圖使課堂成為學生自我實現的場所,成為老師點烯學生智慧火花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