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認識面積》説課稿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7.06K

《認識面積》一課是學生正式學習平面幾何的開始,是學生接下去學習面積單位和平面圖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基礎。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了“《認識面積》説課稿”,希望能幫助到您。

《認識面積》説課稿

《認識面積》説課稿(1)

一、説教材

1、説教學內容

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P60—62頁《認識面積》。

2、説教材中的地位

本課內容是第五單元《面積》的第一課時,是學生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以及他們的周長計算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教材通過學生觀察,比較,觸摸所熟悉的物體表面的大小來幫助理解面積。面積的學習,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相對較難,學生學了這部分內容,為以後學習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等平面幾何圖形的面積打下基礎。

3、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結合實例,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

(2)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3)體驗數學知識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探究中張揚個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4、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認識面積的含義。

教學難點: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

二、説教法、學法:

學生在二年級已經認識了物體的面,感知過面是什麼,也認識了一些平面圖形。在這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面積”這個抽象的概念,同時面積又是進一步認識平面圖形或物體的面所必備的基礎知識。三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新舊知識遷移的能力,這些物體為本節課的學習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1、教法:

本節課主要運用了比較法,通過不同物體的面或平面圖形的比較,使學生認識到面積是有大有小的。使學生在比較中理解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教師引導與學生自主探究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學法:

動手操作:通過學生動手操作,比較出面積的大小。

自主探究:比較面積大小時,進行小組合作交流探索出多種方法,從而比較出面積的大小。

三、説教學過程:

根據以上的理念,結合本課的特點,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1、初步感知,認識面積

看—看黑板的表面,課本的封面,體會物體有面。

比—比黑板表面與國旗表面哪一個比較大,哪一個比較小,體會各個物體的面都有確定的大小。

聽—聽懂“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積,它比國旗的面積大”這句話的意思,首次感知面積的含義。

摸—摸數學書封面和課桌面,體會這些面客觀存在,感知這些面各自面積的大小。

説—舉例説説物體表面的面積,並比比它們的大小。

新課開始,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先比較黑板的表面與國旗表面的大小,引出面積的初步含義,接着讓學生進一步比較生活中其他物體表面的面積大小。在説的環節讓學生在更大的範圍裏體會:看到的物體都有面,每個面的大小就是這個面的面積,從而使學生形成初步的面積概念。

2、操作實驗,比較大小

(1)認識平面圖形的面積

(2)比較平面圖形的面積大小

課件出示例2,引導學生讀題。如果學生説是直接看出大小,在肯定的基礎上提醒學生:直接觀察大小有時不太可靠,啟發學生探索其他的比較方法。教師提供三種小圖形(○□)請學生用這些圖形來拼一拼、擺一擺,測量一下這兩個圖形的面積哪個大哪個小。通過親身體驗讓學生髮現:要得到一致的測量結果,作為比較標準的圖形,形狀不同不行,大小不同不行。從而得出:“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要用統一的面積單位來測量。”

3、實踐運用,解決問題

(1)完成練習十四第2題,主要通過觀察法來比較。

(2)完成P62頁做一做,啟發學生比較方法。

(3)完成練習十四第1題,區別面積和周長。

4、全課總結,反思得失

《認識面積》説課稿(2)

一、教材分析

認識面積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的基礎上學習的。教學這部分內容我結合具體的生活情境,通過觀察、操作、比較等活動,幫助學生認識面積的含義,初步學會比較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的大小。教學時,選擇學生身邊熟悉的物體,讓他們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説一説,在此基礎上,適時地揭示面積的初步含義,並讓他們直接使用“面積”這個詞進一步觀察、比較和描述,讓學生結合實例體會面積的意義。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通過觀察、操作、比較等活動,初步理解面積的含義。

2、使學生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在體驗多種比較策略的基礎上,初步掌握數方格比較的方法,掌握這一方法對於面積計量的意義。

3、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進一步體會圖形與現實生活的聯繫,積累圖形與幾何的學習經驗,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認識面積的含義,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

教學難點:

掌握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的方法。

三、説教法、學法

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這樣的平面圖形。並學會了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在這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面積”這個抽象的概念,同時面積又是學生進一步認識平面圖形或物體的面所必備的基礎知識。三年級的學生具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新舊知識遷移的能力,這些能力為本節課的學習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為了上好這節課,我運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情景引入法:通過創設認識新朋友的情境,使學生提高學習興趣,產生探索新知的需求。

2、比較法:通過不同物體或平面圖形面的比較,使學生認識到面積是有大小的。

3、動手操作:通過學生動手操作,比較出面積的大小。

4、自主探究:比較面積大小時,進行小組合作交流探究出多種方法,從而比較出面積的大小。

四、教學過程

具體來説我分了四個層次逐步讓學生來認識面積和比較面積大小的比較。

第一層次的.學習活動是“摸”用手掌面摸一摸數學書的封面,凳子的面,初步體會物體都有面。

第二層次“看” 藉助學生熟悉的教室,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的面有哪些。通過比較黑板的面、流動紅旗的面,學生髮現物體的面是有大小的,物體面的大小就是物體的面積。

第三層次“説” 學習了物體的面積,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説一説生活中物體的面積是指什麼?通過學生的交流讓學生正確使用“面積”這個詞。

第四層次是開放的,“比”,讓學生指一指一些物體的表面,並比較這些物體面積的大小。進一步豐富對面積的感知,逐步學會用面積概念來進行表達和交流。

其中在這一環節,我注重到平面圖形面積大小的比較。第一個長方形和正方形,通過學生的觀察、塗色來感知長方形的面積大,正方形的面積小。並用重疊發進行驗證,例2二個長方形已經不能用觀察法作出正確的判斷,鼓勵學生自己想辦法比較。當觀察法和重疊法都不能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時候,我提供了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格子,通過學生的討論,讓學生自己總結數格子的方法。並運用數格子的方法解決一些問題。

練習的設計我打亂分散到各個環節,進行及時的鞏固,並設計了一些與我們生活相關的實際問題,進行拓展,課後還佈置了一個比較靈活有趣的作業。

Tags:面積 説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