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精選五年級語文説課稿模板集合10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31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説課稿來輔助教學,藉助説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問題來了,説課稿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五年級語文説課稿10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選五年級語文説課稿模板集合10篇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1

一、教材內容

《草船借箭》是人教社新編的第12冊第四組教材的首篇重點講讀課文。文章講述了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十天內選出十萬支箭,以此來陷害他。諸葛亮為顧全大局,與周瑜鬥智,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説明諸葛亮有膽有識、謀劃周密、才智過人。這是一篇落實本單元重點訓練項目,發展語言、啟發思維、啟迪智慧的好課文。

二、教學目標

本組教材讀寫的訓練重點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教學時,應當把這一練重點有機地融進整個教學過程之中。使學生知道草船借箭這件事有它的前因後果,文中每個細節也有它的前因後果。讓學生在理清課文敍述順序和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習、掌握分清事情前因後果的方法,並能在學習本組教材的後兩篇課文中加以運用,進一步提高閲讀的能力,並領會其在作文上的作用。基於此,教學目標為:

1.理解課文內容,認識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傑出的才幹和顧全大局的廣闊胸懷。

2.理清文章敍述的順序,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領會其在閲讀和寫作中的作用。

3.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會用“委託”、“輕易”造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學習從重點詞入手讀懂課文、探究課文的讀書方法。

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圍繞上述的第1、2 、4進行。教學重點是“諸葛亮是怎樣利用草船借箭的”,教學難點是“瞭解諸葛亮借箭為什麼能成功,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為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全面落實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教學過程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的原則。努力啟發誘導,變“教”’為“導”,變為學生探索、發現的過程。針對訓練的重點項目和課文的特點,設計富有思考價值的重點項目,和符合課文特點、富有思考價值的、多層次、多梯度的問題來導讀課文,引導學生多問幾個為什麼。充分發揮朗讀、默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加強學生對語言文字感受力的培養。

三、教學方法

語文教學要遵循“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針對本課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本課時的教學方法為:

1.採用啟發式教學。即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讀書,在讀中思考、領會、劃詞劃句,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弄懂弄通課文的內容。

2.採用“導讀法”教學。導之以讀、導之以思、導之以説、導之以寫、導之以疑。分頁標題#e#

3.採用實物演示法教學。實物演示起着直觀的作用,有助於突破教材的難點。此外,運用講讀法、板書法等,多法並舉,目的在於變閲讀教學“模模糊糊一大片”;為“清清楚楚一條線”。

四、學法指導

葉聖陶先生指出:“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與,而在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苦練習,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彌深,乃為善教者也。”教師要成為“善教者”,就必須進行學法指導,因“方法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根據本課特點,着重指導學生運用下面三種方法學習課文:

1.以課題的“借”字為線索:為什麼借箭?怎樣借箭?借箭的結果怎樣?理清文章的敍述順序。

2,從重點段入手,加強字、詞、句的訓練,避免面面俱到,使學生深刻地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

3.抓重點詞語“神機妙算”設疑導讀,以詞繞文,串珠引線,深究事情的前因後果。

五、教學程序

1.複習引入

複習舊課的目的在於温故知新,為新課作墊鋪,使教學前後銜接。

(1)請一位同學説説草船借箭的前因後果,分別用四個字概括。

(2)諸葛亮為什麼敢於向周瑜立下軍令狀,保證三天之內籌得千萬支箭?請從課文中找出一箇中心詞概括説明,並用上“因為……所以……”(板書:種機妙算)

(3)“神機妙算”是什麼意思?你能從這個詞語提出什麼問題?

2.導之以讀

通過插問導讀課文,使學生知道諸葛亮怎樣神機妙算?分別體現在課文什麼地方?為進一步深究因果、回答問題奠定基礎,達到以讀代問、以讀代答的目的。

生(先讀):魯肅私自撥了二十條快船……等諸葛亮調度。

師(插問):那些地方體現了諸葛亮在算?

生(接讀):第一天……去了就知道。

師(插問):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一種妙法是什麼?

生(接讀):諸葛亮吩咐……朝北岸開去。

師(插問):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麼?

生(接讀):這時候大霧漫天……船已經*近曹軍的水寨。

師(插問):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二種妙法是什麼?

生(接讀):諸葛亮下令把船頭朝西……一邊大聲吶喊。

師(插問):諸葛亮又“算”到了什麼?

生(接讀):魯肅吃驚地説……天亮了就回去。

師(插問):諸葛亮“算”準了沒有?

生(接讀):曹操聽到鼓聲和吶喊聲……箭好像下雨一

師(插問):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三種妙法是什麼?分頁標題#e#

生(接讀):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過來……船兩邊的草把子插滿了箭。

師(插問);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四種妙法是什麼?

生(接讀):諸葛亮吩咐軍士們齊聲高喊……要追也來不

3.導之以思

這一環節的教學。抓“神機妙算”一詞,出示兩道思考題,深究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究竟“算”到了什麼。思考題(一)採用“扶”的方法,指導讀書方法。思考題(二)採用“半扶的方法”,讓學生掌握讀書方法。其教學目的是運用讀書方法,實現學法遷移運用。

思考題(一):諸葛亮神機妙算,他首先“算”到了什麼?劃出有關句子,用四個字概括,説明了諸葛亮懂得什麼?首先引導學生指讀有關句子:“這時候大霧漫天……船已經*近曹軍的水寨。”再指導學生摘錄句子中的“大霧漫天”,最後啟發學生明白:諸葛亮能預測到三天之後“大霧漫天”,是因為他懂天文。思考題(二):諸葛亮神機妙算,他又“算”到了什麼?

劃出有關句子,用四個字概括。曹操説的話體現了他是個怎樣的人?先指導學生看插圖,聽魯肅和諸葛亮的談話錄音,再讓學生摘錄句子中的“不敢出兵”,從曹操説的話可以知道他是一個用兵謹慎、多疑的人。諸葛亮敢斷定曹操不敢出兵,是因他深知人心。

4.導之以練

“練”就是課堂練習,出示練習題,放手讓學生練習,培養學生運用學法、獨立思考的能力。練習題: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利用四種妙法,劃去有關句子,分別用八個字概括。

先檢查、討論概括為:繩索連接、朝北開去;一字擺開、擂鼓吶喊:掉轉船頭、逼近水寨,齊聲高喊、駛回南岸。再讓學生反覆朗讀有關句子,加深對四種妙法的理解。

5.導之以説

思考題: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四種妙法,妙在什麼地方?説明了什麼?這道思考題,有一定的難度,可使用實物演示的方法,幫助學生悟出各法的奧妙:“繩索連接”使霧中的船不會離散,“一字擺開”是為了擴大受箭的面積,“掉轉船頭”既能船兩面受箭,使船保持平衡,又為迅速撤兵做好準備,“駛回南岸”是説明諸葛亮曉得地理。這一環節的教學,既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培養了學生口頭的表達能力。最後,利用板書總結課文,明確因果,再佈置作業預習第一、二段,以果尋因,落實本組課文的訓練項目。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説説教材.根據新課程標準,本組課文訓練的重點和學生的實際,我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狼牙山五壯士英勇戰鬥,堅貞不屈,壯烈犧牲的英雄事蹟。

2、能力目標:理解能力、朗讀體會能力的培養。

3、情感目標;學習他們愛護羣眾,英勇殺敵,為了祖國和人民的利益勇於獻身的崇高精神。

教學重點:

理解描寫五壯士痛擊敵人和英勇跳崖的動作、神態的語句,體會他們的思想感情和偉大精神。

教學難點:

體會五壯士的思想感情和偉大精神。

在這堂課中,我們採用了自主合作,小組交流,朗讀體會等教學方法,充分利用電教創設情境,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們還採用了課件、網絡等現代教學媒體。

教學過程: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們採用了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彙報交流,朗讀體會,閲讀與想象充分結合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了一個新型的的良好的課堂氛圍.為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我們主要從六個方面來進行教學。

(一)運用電教,激發興趣,理解重點,突破難點,達到明理.

興趣是學習的先導.為了調動學生學可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慾望,老師巧妙播放狼牙山勢險峻的片段,學生如身臨其境,懷着濃厚的興趣開始了本課的學習。

小學生情感易受感染.在課文重點處,運用電教手段,創設一定的情境以激發學生的情感,從而使學生更好的理解重點內容,老師在講“頂峯殲敵”時,演示五壯士在頂峯用石頭砸敵人的壯烈場面,使學生像五壯士一樣進入了“陣地”,學生深深被五壯頑強的英雄氣概和高度的革命責任感所感染。

明理是閲讀的重要階段。為了突破五壯士為什麼要跳崖這個難點,特別是五壯士當時的心情及內心感受,老師出示了五壯士英勇跳崖的片段,使學生理解五壯士完成任務後的喜悦和對祖國無限依戀,對人民無限熱愛之情,體會他們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二、以情促讀,總結讀法,運用學法,讀中感悟。

老師先指名朗讀:初讀想象五壯士的形象。接着通過“頂峯敵”的影片回顧又讓學生品讀好詞段句,體會五壯士與敵人作戰到底的目的,是為了部隊和人民,更加為了祖國,所以,學生對五壯士無比崇高敬的真情實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了,這時我們及時總結:品讀體會感情。

老師引導學生運用學法,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習“英勇跳崖”部份,這樣既教會了學生學習的方法。又體現了從扶到放的教學特色。

三、自主釋疑,合作探究。

《新課程標準》提出,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使他們成為學習語文的主人,在這課裏,要引導學生提問,把學生的主動權放給學生,這樣做,為學生指明瞭方向,也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在這個教學步驟中,我們以課堂為主陣地,始終將“分組討論,合作交流“作為一種激活課堂信息交流,促進學生目標達成的有效教學方式。

在教學中,老師多次採用小組合作學習形式:如運用學法合作探究英勇跳崖部分,老師先讓學生初讀並想象:你好像看到了什麼?在學完本段後,再討論:同學們,看到五壯士應英勇地跳崖後,你們想對五壯士説些心裏嗎?

這樣使每個學生都能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課室呈現一種“個性思想展現,交流意識濃厚“的良好氛圍。

四、整合資源,課堂延伸,情感昇華。

語文資源十分豐富,充分整合課內外資源,以點帶面,能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豐富課外知識,全面提高語文水平。我們在學習頂峯殲敵的片段中,讓學生用成語彙報腦海中出現的五壯士形象,豐富學生語彙。在學完課文後,老師提供網址,讓學生瀏覽抗日戰爭的資料,使學生愛英雄、學英雄的感情得到昇華。

五、板書設計直觀形象。

這節課的板書既形象又條理清楚,有利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及發展脈絡,中心突出。

六、作業佈置大膽創新,體現個性。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3

【説教材】

本課是S版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三組“巾幗英雄”主題單元中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講述了居里夫人一生中所擁有過的三克鐳的來歷,以及在這過程中體現出的這個科學家的偉大人格。作者藉着三克鐳,將居里夫人的大公無私,獻身科學,展現在了讀者眼前。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將本課的三維目標定位於下:

三維目標:

1.知能目標:通過學習,體會課文是怎樣描寫人物,表現人物精神的。

2.方法目標:引導學生反覆讀書,抓住居里夫人的言行,領會她的人格的偉大和精神的崇高。

3.情意目標:體會居里夫人一心為全人類作貢獻、大公無私的偉大精神。

教學重點:瞭解居里夫人三克鐳的故事。

教學難點:理解居里夫人在自傳中説的一段話,進而理解她人格的偉大和精神的崇高。

【説學情】

本課的學習對象是五年級的學生,他們對事物已經擁有了初步的看法和見解。本課內容表面上淺顯易懂,但實際上,對於文中所出現的兩類人,學生們很容易產生一邊倒現象,認可第二類,否認第一類。因此,對本課的教學,要引導學生,讓他們知道,第二類人,是極其偉大的,但也應該肯定第一類人,他們也很偉大。

【説教法】

《課標》總目標的第七條表述為:“具有獨立閲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閲讀的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過程概括為五步:

教學過程:

透過課題知內容:

抓住內容理思路:

沿着思路悟情感:

根據情感明中心:

圍繞中心學寫法:

【説學法】

閲讀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閲”就是用眼看,就是用心想,就是心腦結合的過程,是理解、揣摩的過程。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才稱其為“讀”。所以,“讀”並不光表現在抑揚頓挫的聲音,也有靜思默想的默讀。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既有默讀整體感知,也有齊讀集體感悟;既有文字的欣賞,又有默默的品味。通過主體的“閲”,學生才能將文本的語言“翻譯”成自己的語言,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思想,把別人的東西裝進自己的“倉庫”。

學生通過反覆朗讀課文來找答案,然後再感情朗讀,深入體會作者情感。

教學時,注意結合本單元讀寫訓練重點,“要注意作者是怎樣描寫人物、表現人物精神的”,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生活積累,使思維訓練和語言表達能力達到一個質的飛躍,體現了個性化的學習。

【説教學過程】

一、透過課題知內容:

讀一讀課題,説一説:

1.這是一篇寫什麼的課文?主要寫誰?你對她瞭解多少?

2.鐳是什麼?它有什麼作用?

3.課文講了居里夫人的什麼事?有什麼問題提出來嗎?

二、抓住內容理思路:

快速默讀課文,想一想:

1.課文是以什麼為線索來寫的?

2.居里夫人的三克鐳是怎麼來的?

三、沿着思路悟情感:

(一)抽生分別朗讀1-4自然段,瞭解第一克鐳的故事:

説一説:

1.第一克鐳是誰發現的?

2.為什麼十八年後居里夫人卻買不起一克鐳?

3.出示重點語句,議一議:

從句中找出一對意思相反的詞語。

從帶點的詞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居里夫人由於放棄了專利而買不起鐳,有人卻因此腰纏萬貫,課文這樣寫有什麼作用?課文第一自然段也有一處類似的對比,請用你喜歡的符號勾畫出來。

(二)默讀5-6自然段,瞭解第二、第三克鐳的故事:

小組合作學習: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

第二、第三克鐳是怎麼來的?居里夫人分別用它做什麼用途?

麥隆內夫人回美國向十個女百萬富翁募捐時碰了壁,“碰了壁”是什麼意思?課文這樣寫有什麼作用?你從中體會到什麼?

從美國公眾捐贈的兩克鐳以及居里夫人的工作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三)教師示範朗讀7-8自然段,瞭解三克鐳的意義:

小組合作學習: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

1.用橫線畫出一句反問句,並改成陳述句;用波浪線畫出一句雙重否定句,並改成陳述句。

2.居里夫人的“固執”表現在什麼地方?

3.“他們説的並非沒有道理”其道理何在?請用雙橫線標示;“我仍相信我們夫婦是對的”是針對文中哪句話説的?其理由何在?請用雙波浪線標示。

4.“這個問題”指哪個問題?兩個“他們”分別指的是誰?“我”“我們”分別指的是誰?“勇於實踐的人”和“夢想着”分別指的是誰?

5.細心品讀下面兩句話,想一想、説一説,你體會到了什麼?

“人類需要勇於實踐的人,他們能從工作中取得極大的收穫,既不忘記大眾的利益,又能保障自己的利益。”

“人類也需要夢想者,需要醉心於事業的大公無私的人。”

6.“這三克鐳,展示了一位科學家偉大的人格”,説一説,居里夫人具有怎樣偉大的人格?

四、根據情感明中心:

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想一想:

1.課文講了關於居里夫人的什麼事?

2.你覺得居里夫人是怎樣的一個人?

3.教師小結:

課文通過鐳的發現者--居里夫人一生曾擁有過三克鐳的故事的記敍,表現了她一心為全人類作貢獻,醉心於科學研究事業,大公無私的偉大人格。

五、圍繞中心學寫法:

1.找出課文裏哪些事情表現了居里夫人對人類貢獻巨大?

2.找出課文裏哪些事情顯示出居里夫人經濟的困頓?

3.體會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4.領會作者是怎樣來表現人物精神的?

【課堂作業】:

1.熟讀課文,仔細領會居里夫人的偉大人格。

2.完成課後作業第三題。

3.用“既/又”造句。

【板書設計】

居里夫人的三克鐳

第一克鐳:居里夫婦發現放棄專利為人類貢獻

第二克鐳:美國公眾捐贈科學研究醉心於事業

第三克鐳:美國公眾捐贈治療癌症為大眾造福

偉大人格:大公無私

板書設計簡單又清晰,緊扣文本,通過文章中的詞來展示人物的品質。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分析

《黃山奇鬆》這篇課文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課,本單元的主題是祖國各地,描寫了我國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黃山奇鬆》這篇課文以生動的筆墨描寫了黃山奇鬆美不勝收的各種姿態,抒發了作者對黃山鬆的`讚歎和喜愛,以及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文章的表達很有特色,採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的修辭手法,把黃山鬆的奇和美表現的淋漓盡致,令讀者賞心悦目,心馳神往,浮想聯翩,如身臨其境。是一篇加強學生語言訓練的美文。

二、説教學目標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較強獨立識字的能力和初步的感受、理解、欣賞和語言評價能力,但是受年齡限制,閲歷淺,認知水平差,對黃山鬆比較陌生,對它的姿態缺乏比較直觀的感性認識。

結合本文的特點和五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基礎,以及課標對本學段的要求,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學會本課6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屹立”和“飽經風霜”造句。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二自然段。

3、感受黃山鬆的奇美,培養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三、説教學重難點

針對新課標對五年級閲讀教學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及教學難點:在讀的過程中,幫助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抓住“奇”來寫黃山松樹的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是指導朗讀課文,在讀中體會黃山鬆的美和奇。

四、説教法、學法

新課標倡導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這樣的理念,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達到教和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於此,將教學方法確定為:1、創設情境法2、朗讀法3、討論交流法4、勾畫圈點法

五、教學過程

本課時主要通過創設情境,激情導入;初讀課文,檢查預習;精讀第二自然段,學法用法;精讀第三自然段,仿寫小片段四個環節進行教學。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上課開始,為激起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播放黃山風景區視頻。學生的思維來自對世界的好奇與驚詫,播放黃山風景錄像生動直觀,使學生入情入境,對黃山產生直觀感知以及各自的體驗,激起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因此這樣導入新課:“同學們,欣賞了黃山風景區的視頻,大家都有什麼感受?”學生的思維得到了調動,很想去揭開黃山奇鬆那一層神祕的面紗,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

過渡語:黃山被譽為“天下第一奇山”,以“奇鬆、怪石、雲海、温泉”四絕聞名於世。(課件出示黃山四絕)人們對四絕之中的奇鬆特別有感情,正如文中所説,“更是情有獨鍾”。只要你來到黃山上,你就會看到山頂上、陡崖邊,處處都有瀟灑、挺秀的奇鬆,今天,我們一起盡情飽覽一下“四絕”之首的黃山奇鬆。齊讀課題,讀出“奇”,學生質疑問難,問題集中在“奇”上,在旁邊板書“奇?”。

(二)初讀課文,檢查預習

1、檢查難讀的詞語,句子。預習是為培養自學能力服務的。檢查預習還可以瞭解學生學情,解決了字音,會讀課文了,課文的解讀、感悟才可以開始。

2、快速瀏覽課文,看看課文向我們介紹了哪幾種松樹?(板書:迎客鬆、陪客鬆、送客鬆)

(三)精讀第二自然段,學法用法

第二自然段是教學中的重點段,讓學生自由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用自己喜歡的不同的符號分別標畫出描寫不同松樹的句子。找出文章中主要寫了哪幾種松樹?把描寫自己喜歡的那種松樹的句子大聲的讀出來,這樣有利於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然後逐句指導學生朗讀,讀出理解,讀出感悟,讀出黃山鬆的奇和美,讀出作者對黃山奇鬆的喜愛和讚歎之情。指生讀寫迎客鬆的句子。(課件出示迎客鬆圖和句子)瞧!這就是黃山第一名鬆迎客鬆。讓我們細細地品讀,抓住重點詞、句體會迎客鬆的“奇”。迎客鬆的奇還表現在哪兒呢?(課件出示:“它有一叢青翠的枝幹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熱情的歡迎賓客的到來。)迎客鬆被稱為什麼?(板書:好客的主人。)

引導學生學習迎客鬆,總結學習方法,再運用學到的方法,小組合作自主學習其他兩大名鬆。培養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課件出示陪客鬆、送客鬆圖片,指生上前面説哪幅圖是陪客鬆,哪幅圖是送客鬆,主要引導學生抓重點詞談理由,説出陪客鬆、送客鬆的“奇”。相機理解“綠色的巨人、天然盆景”。(板書綠色的巨人、天然盆景)

(四)精讀第三自然段,仿寫小片段

在閲讀教學過程中要指導學生探究寫作方法,把閲讀與寫作有機的聯繫起來,做到讀寫滲透,讀寫結合,才能較快的提高寫作水平。讀第三自然段,看看黃山鬆還“奇”在哪兒?用文中的一個詞來概括。(千姿百態)再次提問黃山鬆到底有哪些姿態?(引讀第二句)讓同學根據第三自然段發揮想象説話。根據第三段總分總的結構寫一寫黃山的其他鬆,也可以寫寫我們美麗的校園,更可以寫寫黃山其他三絕:怪石、雲海、温泉。之後出示黃山怪石圖後指導仿寫“怪石”。

六、説作業設計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實踐的綜合性,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走大語文教育之路,特別是重視開放語文資源,拓展學生的語文實踐的空間,增加實際運用語文的機會”。因此,在語文家庭作業的設計上,我摒棄枯燥機械的重複式作業,滲透“以人為本”的理念,凸顯出個性化的特徵,課內與課外交相互應,在實踐中全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所以我的作業設計是這樣的: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二自然段。並用“屹立”和“飽經風霜”造句。

2、當小導遊,向爸爸媽媽介紹黃山奇鬆,説出“奇”,也許明年暑假你就能來一次黃山之旅。

3、推薦文章:《黃山奇石》,徐霞客的《遊黃山日記》,袁牧的《遊黃山記》,葉聖陶的《黃山三天》,豐子愷的《上天都》等都體現了黃山的絕美秀麗的風姿,根據自己的喜好找到相關的書籍讀一讀。

七、説板書設計

板書是教學的思路,簡潔明瞭有助於學生學習本課的學習任務。在板書設計方面,我以簡單明瞭的方式把本課內容表現出來。我的板書如下:

迎客鬆好客的主人

黃山奇鬆陪客鬆綠色的巨人千姿百態

送客鬆天然盆景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5

一、理論依據

新課標中關於課程的基本理念: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二、教學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這篇文章是S版六年級第六單元第25課,是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本單元內容是“校園生活’’。課文主要講述了作者小時候由於家窮,在書店竊讀的經過。作者在文中通過自語式的獨白和細緻入微的動作描寫描繪心境,表達情感,生動細緻地刻畫了竊讀的心理和樂趣,表達了對讀書的熱愛與渴望,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

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朗讀的方法和閲讀的形式,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情感積累,所以他們對這篇課文的內容不難理解,但本文所寫事情畢竟發生在二三十年代,作為一個新時代的少年,他們對文中作者獨特的讀書感受和作者複雜矛盾善變的竊讀滋味卻未必能深入理解。根據這些特點,我把本文的教學安排了一課時,並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1、抓住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竊讀時快樂與懼怕夾雜的複雜滋味,感悟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對知識的渴求。

2、學習作者通過細緻入微的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來表達感情的方法,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

3、理解你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這句話。

4。受到作者感染,激發閲讀的興趣。

教學重點:

劃出並且有感情地朗讀描寫竊讀時心理、動作的語句,體會與理解作者竊讀的滋味,感悟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對知識的渴求。

教學難點:

學習體會作者通過動作和心理活動,將竊讀滋味具體化的寫法。

四、教法設計

1、朗讀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獨特的意藴,只有反覆朗讀,才能領會其中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內涵,在教學中我組織學生齊讀、賽讀、小組讀、男女學生賽讀等方法讓學生感悟作者平實、自然、柔美的風格及內心的情感。

2、討論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自己小組的集體智慧,自主學習、勇於提出自己的意見,讓小組內成員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學法指導

教給學生學法是很重要的,本節課上課前給學生講好學法,具體如下:

1、勾畫法:讓學生勤動筆,心到、眼到、口到,積極讀書,抓住文中描寫的細節、重點。

2、朗讀法:指導學生各種形式的朗讀,從中體會課文所藴含的思想感情。

3、討論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

六、教學過程

(一)簡介作者,初識課題

由讀書引出作者,在對作者簡介時交待故事發生的背景,進入課題,由“竊讀”的意思進入文本學習。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故事背景,快速進入文本。

(二)檢查預習,疏通文理

1、生字詞認讀。

竊讀記 貪婪 支撐 唾沫 飢腸轆轆

2、用一兩句話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是對課前預習的一個檢查。

(三)品味“竊讀”,感受“滋味”。(這是本節課的重點,教學重點和難點也在這個環節得到了落實與突破。)

A。引導品味竊讀的“滋味”。

1、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找出課文中直接道出作者竊讀滋味的語句,也就是中心句。

【出示】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

讓學生找出這句話中的關鍵詞,並説説有什麼疑問。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抓住重點句子,找準關鍵詞語,並會質疑的能力。

2、讓學生圍繞中心句,帶着疑問默讀課文1——6自然段,給足時間,讓學生圈點勾畫,腦手結合,體會作者為什麼快樂,為什麼懼怕,並在感受深刻的句子旁空白處作簡要批註。

3、學生讀、寫,教師巡視。

【設計意圖】

4、交流體會竊讀之“樂”。

(1)引導學生交流:(相機指導朗讀)

【啊!它在這裏,原來不在昨天的地方了。】——找到書的快樂。

【急忙打開書,一頁,兩頁,我像一匹餓狼,貪婪地讀着。】——貪婪讀的快樂。

【我有時還要裝着皺起眉頭,不時望着街心,好像説:“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實,我的心裏卻高興地喊着:“大些!再大些!”】——下雨天可以有充足的理由呆在書店讀書的快樂。

【設計意圖】通過圈畫批註、自由讀、引讀、角色讀、對比讀、賽讀、交流感受等方式讓學生走進文本,個性表達,感悟作者情感,通過品味詞語體會用詞的準確。

6、交流體會竊讀時的另外一種滋味——懼怕。

(1)作者怕什麼?

(2)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段文字,這是林海音《竊讀記》原文中的一段話,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課文。出示

【 但在這次屈辱之後,我的小心靈卻受了創傷,我的因貧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再次地犯發,而且產生了對大人的仇恨。】

(3)是怎樣的屈辱讓這顆小小的心靈受到了創傷,甚至產生了對大人仇恨。你能猜到這段話背後隱藏的故事嗎?

【設計意圖】在教材留白處補白進行拓展訓練,培養學生的想象和表達能力。

(4)學生交流。

(5)迴歸文本:經歷了這次屈辱,作者放棄了竊讀嗎,她又是怎樣竊讀的?

B。自讀品味竊讀的“滋味”。

1、快樂和懼怕本是一對相矛盾的詞,因為竊讀卻交融在了一起,自讀課文的第7、8、9自然段,還能從哪些語句中體會到像這樣的雖矛盾而又交融在一起的感受。

2、交流:

腹中是 的,精神是 的;

雙腿是 的,心靈是 的。

3、解析所填詞,體會竊讀時苦樂相伴,樂大於苦的滋味。

4、小結:

【設計意圖】放手而不放任,讓學生運用前面的學法自學本部分,進一步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C。精讀感受竊讀的動力。

1、是什麼力量激勵着作者這樣如飢似渴地竊讀呢?理解句子。

【出示】記住,你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

2、換詞朗讀:你們——我們

四)總結昇華,拓展延伸

林海音小時候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還能如飢似渴地堅持竊讀,後來成為了著名的作家,品讀了這篇課文,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大家有什麼感受想説説嗎?

【設計意圖】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開放性的思維,讓學生暢所欲言,個性表達,互為借鑑,讓教師、教材、教學都為學生的成長進步服務。

七、設計思路

走進文本——走出文本——迴歸文本——跳出文本,文本成為學習活動的載體而不是學習活動的最終目的、這樣設計始終把語文素養的提高放在顯著的位置。

整體入手,感知“竊讀”

使用課例,品味“竊讀”

換詞體會,感悟“竊讀”

讀寫結合,昇華“竊讀”

八、學習效果評價

在整堂課中,我充分利用教材,合理使用課件,集中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注重讀與説的訓練與指導,重視教材的取捨與延伸,採用多種教學策略,努力打造開放而具有活力的課堂,始終關注學生,相信學生、解放學生、利用學生、發展學生,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的尊重,他們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從敢讀到善讀,從敢説到善説,從外在的積極表現到內在的學法習得及情感的薰陶都有可喜的變化。

九、與以往教學設計作比較

以往教學主要側重於關注老師怎樣教,忽視學生怎樣學,因此,我講的多,重在分析課文內容,把教材解剖的七零八落,重點的地方學生聽不懂、記不住的話,就讓他們死記呆背。學生參與的少,進行思維的學生更少。這種課堂往往是老師包講,學生包聽,老師聲嘶力竭,學生死氣沉沉,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老師越來越傷腦筋,學生越來越不動腦筋。應了一句俗話:勤快老孃養懶惰娃。結果是高耗低效。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6

一、設計理念:

《楊氏之子》這篇課文是小學語文人教版第十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它是學生在小學階段接觸的第一篇文言文。課文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説新語》,主要講述了樑國姓楊的一户人家中的九歲男孩用風趣幽默的語言機智巧妙地應答他人的故事。這篇文章故事情節簡單,語言幽默,頗有趣味,是學生學習文言文一塊很好的敲門磚。根據新課標對小學階段文言文教學的建議,旨在體現小學與初中的銜接,主要讓學生見一見,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語言特點和表達形式,激發學生閲讀文言文的興趣,並熟讀成誦,積累語言。為此,圍繞本單元“感受語言表達的藝術性”的教育主題,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學生學情的把握,學生只有在理解課文意思的基礎上,才可體會楊氏子的巧言善辯,以及富有藝術性的言語表達。這跟學生的認知水平有一定的距離。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以情境為線,古文為珠,突出“趣”字,通過教師示範朗讀,學生角色體驗、模擬表演等方法去融入古文;以“朗讀”為軸,通過引導學生自由朗讀,情境對讀等方式,引領學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獨特的語言魅力,積累優美語言材料,用優秀的文化甘露浸潤學生幼小的心靈。

二、教法設計:

小學生初次接觸文言文,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讀。所以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如何才能讀好,難點是因此才能好讀。為此,我主要採取導讀式教學法,該方法導語激趣——講究激勵性;初讀尋疑——提倡自主性;再讀釋疑——倡導探究性;細讀解析——主張創造性;精讀入情——講究情境性;美讀品味——提倡鑑賞性;熟讀成誦——主張積累性。這種方法的功能是既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自能讀書”,又能激勵興趣、情感、意志、動機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與此同時,角色體驗法、拓展遷移法也是本課教學中兩種非常重要的方法,它促進了“導讀式教學法”的讀,拓展了學生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三、學法指導:

學習文言文基本的方法是讀,最好的方法還是讀,因此學生在本課中的主要學習方法是以讀為主。引導學生反覆誦讀全文,讓學生經歷初讀——再讀——細讀——精讀——美讀——誦讀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讀思議相結合,讓學生經歷尋疑——釋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誦的過程,指導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體現學生從提出問題到探究問題、最後解決問題的教學全過程。

四、教學流程:

流程一、激趣導入,揭題釋疑:課前設計談話環節,旨在激發學生語言表達的興趣,進而利用揭題導入的方法,激起學生對學習新課的好奇。

流程二、初讀古文,整體感知:這一環節的設計秉着由淺入深的教學原則,以讀為主線,自主深入,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主要從以下幾個環節展開教學。

1、自由讀,爭取把課文讀通順。

2、示範讀:考慮到文言文在停頓、重音、語氣、等方面的特殊性,老師進行示範朗讀,由此對學生的朗讀起到直接的指導作用。

3、四人串讀:領會、揣摩老師範時的停頓、重音、語氣,學生合作串讀全文,藉此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與團隊精神。

這三次不同要求的讀的訓練,使學生讀準了字音,讀好了斷句,讀通了課文,逐步感受到文言文的朗讀技巧,初步達到“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的朗讀要求。

流程三:熟讀課文,讀懂故事:文言文教學的讀懂,僅僅要求能夠“疏通文意”,大致瞭解課文意思就可以了,所以這一環節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讀課文,反饋交流時引導學生回憶學習古詩詞的方法,利用學法遷移來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如果學生學有困難,還可以用文白對讀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文意。

流程四、體會語言表達的藝術性:文中的對話,是課文的精華部分,這一環節的設計是立足於語言文字,將理解詞句、讀透內容、入情體驗、感情朗讀有機融合起來。主要安排了以下4個教學環節。

1、體會楊氏子的“甚聰惠”:通過替換練習去感受“應聲答曰”的機智。

2、感受楊氏之子巧答之妙:對答一妙之所在即以對方的姓氏做文章,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對答二妙之所在即“未聞”一詞隱含的禮貌與委婉。

3、遷移改文,拓展創新:變換姓氏,內化學生的語言表達。

4、角色體驗,背誦積累:對照古今文,分角色體驗人物語言,達到熟讀成誦。

流程五、迴歸生活,學會交流:設計這一環節,主要是基於本單元的學習目標體會語言表達的藝術性,讓學生通過學習本課中的楊氏之子,以他為榜樣,學會在生活中與人交流。做一個有禮貌且有修養的孩子。

五、教學反思:

提到文言文教學,我們就會習慣性的迸出諸如“之、乎、者、也”之類的文字,枯燥之味也油然而生。但是,通過執教《楊氏之子》,讓我深切的感受到文言文教學也同樣需要藝術。從某種角度來講,它似乎是在更大程度上去挑戰我們教師的教學素養。教師教書,表面上是在教教材,實際上是通過教材咀嚼生活······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1、本課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再見了,親人》這是小學語文教材第九冊第三組的一篇精讀課文。第九冊是高年級的第一個學期,因此本冊教材既注意了與中年級教材的銜接,又開始體現高年級語文教學的特點。

第九冊教材在低中年級的基礎上開始進行篇的訓練,圍繞篇的訓練,本冊安排了兩個重點讀寫訓練項目。這兩個讀寫的重點是從讀懂一篇課文的內容,體會句子含着的意思,到能體會內容所表達的思想,閲讀要有一定的速度,訓練、培養學生的獨立閲讀能力。學習第三組的課文,要指導學生繼續運用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準確完整地理解課文內容,掌握體會句子含着的意思的方法,深入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使學生的閲讀能力進一步得到鞏固和提高。而該課文是第三組的一篇精讀課文,地位尤其重要。

2、教材簡析

這篇精讀課文記敍了1958年最後一批志願軍離朝回國時,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情景,讚揚了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本文是一篇浸透了中朝兩國人民深厚感情的抒情文章,以情為線索貫穿全文。作者採用了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的表現手法,描寫出了一個依依惜別的感人場面。課文分別選取了送別路上在火車站志願軍與朝鮮人民告別的場面。在送別路上,記敍的是三個有代表性的人物:大娘、小金花、大嫂,引入那些令人難忘的往事的回憶,把現實的告別場面與往事結合起來,可以説是人物典型、場面典型。因而文章很有感染力。通過閲讀理解課文,學生從中受到國際主義的思想教育。

3、教學目標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對高年級學生閲讀能力訓練要求中明確提出:要“能理解主要內容,領會有一定內函的詞句,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並有自己的見解,能領悟作者的一些表達方法。”因此,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則強調“突出教材要求”、“突出學情特點”的兩個原則。充分考慮本單元教學目標的要求和我班學生具體實際的情況,依據課文“訓練重點”和“預習提示”,我是這樣制定本課第二課時教學目標的:

(1)閲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從中受到國際主義教育。

(2)運用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從內容中體會思想的讀書方法,練習體會作者是怎樣表達思想感情的,體會作者的一些表達方法。

(3)聯繫上下文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瞭解同一內容説法的句子表達效果的不同。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教學重點和難點

學生對從內容中體會思想才初步接觸,所以選用“從課文內容中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為本文重難點。

二、説教法

古人説:“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大綱》指出: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讀、寫、聽、説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應以讀為本。以讀為本是語文學習的自身規律。在精讀教學中,要給學生創造朗讀的機會和情景,使朗讀和理解密切結合,相互促進。

具體教法是:

(1)以讀代講法:這篇課文感情真摯強烈,中朝人民那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的感情,不是用一兩句話就能夠説明的,要讓學生反覆朗讀。通過多讀課文,加深理解,受到感染和教育。這也是適應大綱中講的:加強讀的訓練是當前語文科教學最重要的一種訓練。

(2)創設情景法:再現當時的場面、情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加深印象。

(3)教具:多媒體課件。

三、説學法

為了扭轉“講”和“問”的狀況,在本節課中則採用“讀”和“思”的方法,把讀的訓練落實到實處。貫徹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活動為主,採取學生“讀——思——練”,教師適時點撥的教學方法。

具體學法是:

(1))讀悟法:"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是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生難理解的問題。只有讓他們多讀課文,從讀中理解內容,從讀中體會出思想感情。這樣才能正確地理解中心思想,瞭解作者是怎樣表達中心思想的。

(2)讀——思——練的方法:抓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做到讀、寫、練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解決具體問題。

(3)想象表演法:為學生創造口頭表達的機會,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實踐。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給予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空間。

四、説教學程序(安排第二課時——繼續學習課文,理解、感悟課文內容。)

我準備採用三課時來完成本課的教學:第一課時:學習生字,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第二課時:重點學習課文1—3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小練筆;第三課時:聽寫詞語,指導背誦,完成課後題。

下面我着重談談我今天上的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

(一)揭題、解題,簡介背景:

“親人”是指有血緣關係

的人。如父母、兄弟、姐妹等。那麼課文中的“親人”是指誰?明確課文中的“親人”指大娘、小金花、大嫂後,質問那他們為什麼能成為親人呢?是如何成為親人的呢?讓學生帶着這個問題來開始這一節課的學習,並簡介課文的背景材料。

(二)研讀課文,體會訓練點。

這個環節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然後對前三個自然段引導學生一讀為主,並且做到多讀精導。

在引導學第一自然段的時候,重點讓學生結合句子理解“唯一”的意思。重點指導這一段的最後兩句話的朗讀,體會為什麼大娘是親人。

在學習第三自然段的時候,讓學生注意課文中所説的代價是怎樣的代價,進一步體會為什麼

大嫂是親人。

在學習第三自然段的時候讓學生注意救老王付出的是什麼樣的代價。重點指導讀“第二天傳來……同歸於盡了。”進一步感受為什麼他們是親人。

最後總結這三段,體會感情,並板書: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最後將學生分成兩大組表演分別時的情景。再交換角色表演。

(三)總結,表演,練筆:

這個環節主要是讓學生聯繫課文內容展開想象,想象離別時的情景並進行表演和練筆。這個作業既可檢查學生是否理解了課文內容,又可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而且可昇華文章的主題,既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又體現了創新教育。

五、説板書設計

板書是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經過教師精心設計的結晶,不僅體現了課堂主要內容,更重要的是促進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我設計的板書體現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是整篇文章的精髓,具有代表性,一目瞭然,方便學生的學習和理解課文。

板書設計:

再見了,親人

有血緣關係

大娘,不是親人?

小金花、朝鮮人、民志願軍

大嫂、勝似親人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人生的開關》是新教材第十冊中的一篇課文,課文內容簡單,語言樸實,感情真摯,富含哲理。這篇記敍文講述了“我”小時候家裏很窮,在礦上做臨時記賬員,因沒有聽信大毛的蠱惑,堅持誠實記賬,不虛報冒領,順利掙夠了上大學的錢,從此,人生道路很順暢,並揭示了人生道路上要做出正確的選擇,把握好發展的方向。

全文共9小節,可分為兩部分:第1-7節寫了“我”當年在礦上做臨時記賬員時,沒有聽信大毛的蠱惑,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從此,人生道路很順暢的往事。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通過“我”面對大毛的蠱惑時一系列的心理活動,真實地展現了“我”從瞬間的動搖到決定不理大毛的心理變化過程,從而使自己的人生走上順暢之路。第8、9節寫了多年後“我”回鄉,與礦上收柴的張叔提起往事,更加領悟到在人生道路上做出正確選擇的重要性。

課文采用的是前敍事後點題的寫作方法,全文敍事充分,點題自然。文中的“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開關,輕輕一按,便把人帶進光明或黑暗兩種境界”這句話充滿了人生哲理,而文中的“吃了不該吃的要拉肚子的”“你要是想昧心多拿一點,最後會連一點也拿不到”這2句話雖然語言樸素,但同樣閃現着哲理的光芒,在閲讀過程中,均值得學生去細細品味其中的含義。

二、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識字能力,教師可在課前通過相關的預習自主識字,在課堂中只對易錯字的音、形作強調;在詞語的理解上,學生已積累了不少方法,部分詞義可通過預習反饋加以檢測,當然一些重點詞語還需結合課文加以理解。

通過四年多的語文學習,學生具備一定的概括、表達、理解、感悟的能力,但學生與學生之間仍有差異。相對語文學習能力強一些的學生已能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清晰、明確、完整地表達自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體會人物精神等。而相對語文學習能力的弱的學生在概括能力上還存在一點問題。

在理解重點句上,學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難,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通過各種語言訓練,針對學生思維深度、言語概述能力,強化練習。最終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不僅僅是從內容到內容,而落到思維的訓練,語言的內化,情感的認同上。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本階段的教學目標及本班實際,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目標一:自學生字新詞,讀準“差事、差錯、門檻、蠱惑”中帶點字的讀音,聯繫課文理解“開關、蠱惑、昧心、順暢”等詞語的意思。

在閲讀中自主識字,能讀準“差事、差錯、門檻、蠱惑”等帶點字的音;在語境中理解“開關”、“蠱惑”、“昧心”、“順暢”等詞語的含義。五年級下的教材不提供統一的生字表,但這並不意味着不再需要生字教學。教師需根據教材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學做針對性地指導。

目標二: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抓住要點,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

“能簡要地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是高年級閲讀教學中比較重要的教學任務。概括能力是學生閲讀、寫作的基本功,從思維能力出發,培養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從表達出發,給學生以化繁為簡的語言運用過程。而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是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在讀通、讀懂課文的基礎上,抓住文中要點,正確把握文本的主要內容。

目標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我”面對蠱惑時的心理變化,聯繫上下文理解 “吃了不該吃的要拉肚子的。”“你要是想昧心多拿一點,最後會連一點也拿不到。” 及“人生道路上有很多開關,輕輕一按,便把人帶進光明或黑暗兩種境界。” 的深刻含義。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9

一、説教材

1、説對教材的解讀

本課的文體是一篇“文包詩”,描繪了李白在黃鶴樓送別好友孟浩然的情景,表達了朋友間依依惜別的真情,展現了李白創作《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名詩的情境和過程。 根據送別的過程和內在的情感變化,可把文章理解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寫兩人借賞景藏別情,這裏流淌的是纏綿的含蓄之美;第二部分是舉杯話別,這裏勃發的是奔放的熾熱之美;第三部分是寫李白觸景吟詩,這裏展現的是不盡的思念之美。

2、説教學目標的設定

(1)首先説“三維目標”

認知目標:理解課文內容,藉助課文語言理解詩句意思。

技能目標:練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誦讀古詩。 情感目標:品讀文、詩,體會詩文意境和朋友間依依惜別的深情。

(2)其次説教學重、難點:

鑑於本課文包詩的特殊文體,教學重、難點主要確定為兩個:

藉助課文語言理解詩句意思,做到詩文交融。

在品讀中體會詩文意境和朋友間依依惜別的深情。

(3)最後説教學準備:

準備簡單課件,主要用於突破教學重點、難點處以及拓展延伸處。

二、説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引出中心情感“依依惜別”

1、繼續學習第25課《黃鶴樓送別》,通過上節課的學習,知道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麼?

2、通過上節課反覆讀課文,你讀懂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什麼情感?能用一個詞語來説説嗎?

3、課文是怎麼通過描寫兩個好朋友的送別經過來表現兩人之間依依惜別之情的呢?這節課我們就隨着課文來細細體味。 設計意圖:教學第一個環節就抓住了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主線——“送別”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別”,體現了教學設計從整體入手的理念。

(二)學習1、2小節,品味“賞景藏情”

1、“依依惜別”這幾個字我們説起來很容易,可是對於即將分別的好朋友來説卻是那麼沉重,打開書,自由讀1、2小節,邊讀邊注意體會好朋友即將分別時的心情。

2、哪個句子寫出了好朋友即將分別時的心情?(出示句子)指名讀,這個句子中有個字耐人尋味,是“藏”字。

(1)兩位好朋友藏的是什麼?

(2)他們是怎麼藏的呢?(借觀賞景色藏惜別之情)

(3)他們賞的是怎樣的景呢?1、2小節中有一個描繪江上美景的句子,找出來。 *我們要善於一邊讀書一邊想象,通過 “煙霧迷濛、繁花似錦”,你能想象出怎樣的畫面?

*説得真美,誰來讀讀看?

*李白把這“煙霧迷濛、繁花似錦”的景象合起來稱為“煙花”,這是長江邊三月間特有的景象。[副板書:煙花三月]

(4)可惜呀,“煙花三月”的景象雖美,兩位好朋友卻無心欣賞。我們再回到“藏”字上面來。現在思考:兩位好朋友為什麼先要把這“依依惜別”之情藏起來呢?3、齊讀這句話,感受一下兩人別樣的深情。 設計意圖:抓住關鍵詞“藏”,引導學生先讀到文字的裏面,再讀到文字的背後,同時還輻射出對“煙花三月”的理解,為後面理解古詩埋下了伏筆。

(三)學習第3小節,品讀“對話敍情”

1、不忍別,終須別呀!引讀。

2、如果説兩人剛才還在“賞景藏情”的話,他們現在是在“對話敍情”。

3、李白和孟浩然的對話裏藴含着深深的依依別情。請同學們自由朗讀第3自然段,深入到課文的字裏行間,用心品味,然後説説你從哪些句子中讀出了依依別情?你是怎麼感受到的?

(1)還沒分別就想見面,可見難捨難分。指導讀。

(2)引用王勃詩句説明人雖分但心相連,説明珍惜友誼,同時含有寬慰之意。

(3)把友誼比作長江的波特,説明友誼深厚,彼此珍惜。指導讀。

(4)引讀李白開頭的話,你從這些語句中讀出了李白對孟浩然的什麼?為什麼“敬仰”呢?

*人品:補充李白另一首寫孟浩然的詩《贈孟浩然》,讀,説大意。

*詩篇:“譽滿天下”。什麼叫“譽滿天下”?你能背一首孟浩然的詩,讓我們感受一下他的“譽滿天下”嗎?

*怎樣敬仰:稱呼“孟夫子”、“您”,當作兄長和老師。

*指導朗讀:李白前面這兩句話充分表達了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誰來讀?為什麼李白開始要表達自己的敬仰之情呢?(道出了“依依惜別”的原因)

4、讀了兩個人臨別前的這番對話,讓我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兩人之間的“依依惜別”。人物對話對人物情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正是對話描寫的魅力所在!

5、讓我們來分角色讀一讀這段對話,體會一下兩人是如何通過語言來表達內心情意的。男女分讀。

設計意圖:人物對話是本文的一個教學重點,李白與孟浩然話中的情和意,都是通過學生抓住“依依惜別”的中心情感自讀自悟得出的。在此同時,還滲透了對話描寫的表達方法指導。

(四)學習4、5小節,體味“吟詩抒情”

1、兩位好朋友説不完的離別情,道不完的朋友誼。可是,俗話説得好,“送君千里,終有一別”!最後孟浩然就要上船遠行了,李白是怎樣做的呢?自由讀第4小節。

2、讀了這一小節,你又一次感受到兩人之間的依依別情了嗎?特別通過哪些詞語能夠感受到?

相機結合課文內容理解“佇立”、“凝視”等詞語的內涵。

3、你能通過朗讀把這依依惜別之情表現出來嗎?(配樂)

4、此情此景,不僅我們被打動了,就連江邊的景物也被打動了。同學們請看——[媒體5:播放動畫]

景也通人情,人更是思緒萬千!你能展開想象的翅膀,把下面這段話説完整嗎?先自己試試看。

[媒體6:想象説話]岸邊楊柳依依,好像 ;江上沙鷗點點,好像 。雖然白帆已經消失在藍天盡頭,只能看到一江春水流向天邊,但是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着遠方,好像在想。

再指名説。(第2、第3位同學配樂)

5、同學們,作者本來是寫李白與孟浩然兩個人物之間的惜別之情,為什麼要寫到楊柳、沙鷗、藍天、春水這樣一段景物呢?

這種寫法叫“借景抒情”,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一種寫作方法。

6、讓我們一起再來讀讀第4小節,再來感受一下這種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設計意圖:運用配樂朗讀渲染情感;運用電腦動畫再現情境;運用想象説話體味深情。三個教學環節層次清晰,目的鮮明。同時又滲透了借景抒情的表達方法指導。

7、引讀第5小節:此時此刻,李白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隨即吟出了膾炙人口的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板書:吟詩抒情] 8、你能吟一吟這首詩嗎?(出示古詩)[媒體7] 指名讀,齊讀。

9、文中説,這首送別詩是一首名詩,而且是一首怎樣的名詩?什麼叫“膾炙人口”呢?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它應該也像一位兄長和老師,飽含深情地為你描繪一幅幅動人的美麗畫面,使你感受一段段誠摯的人間真情。你能聯繫前面的所學所悟,説説這首詩膾炙人口的原因嗎?先説給你的同桌聽聽,再指名説。

(1)“煙花三月”寫出了春天的長江邊“煙霧迷濛、繁花似錦”的美好景象;

(2)使人好像看到了詩人佇立江邊,凝視遠方,看着白帆漸漸遠去,一江春水流向天邊的畫面;

(3)表達了詩人對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

(4)文中第4小節説隨着江風漸漸遠去的是“白帆”,詩裏卻説是“孤帆”,這是為什麼呢?當時的長江是一條交通要道,船肯定不止一隻,為什麼説是“孤帆”呢?(在作者的眼裏,只有孟浩然的一隻船,“我”的眼裏只有“你”!“孤”字用得特別好,表面寫“船孤”,實質寫“人孤”,“孤”字就像整首詩的眼睛,使我們看到了詩人的內心世界。這種孤獨並不是狹隘消沉的,君不見“滾滾長江天際流”,這是何等的奔放大氣啊!)

10、品出了這首詩膾炙人口的原因,再來讀它,肯定會更有味道。配樂,指名讀,齊讀。

11、讓我們把這首膾炙人口的名詩背下來記住吧!自己背,齊背。

設計意圖:藉助“膾炙人口”一詞,引導學生回味鑑賞,從而使詩、文不再割裂,達到了“詩文交融”的境界。並抓住“孤”字這個詩眼,把整首詩品出了味道,品出了內涵,品出了檔次!

(五)總結全文,佈置作業

1、(指板書)今天,我們通過對《黃鶴樓送別》一課的學習,知道了李白和孟浩然從開始的“賞景藏情—對話敍情—吟詩抒情”這樣一個“送別”的過程,從中層層深入地體會到了兩人之間非同尋常的感情,這就是“依依惜別”之情。不僅如此,我們還從中瞭解了李白創作《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名詩的由來。

2、佈置作業:古往今來,很多大詩人創作了著名的送別詩。課後,同學們可以去收集幾首,然後挑選其中的一首,也去查找一下詩人創作這首詩的由來,下節習作課,我們嘗試把它改寫成像《黃鶴樓送別》這樣的文包詩,特別注意學習文中用人物對話表達情感以及借景抒情地寫作方法,好嗎?

設計意圖:

通過總結,使學生對課文內容達到融會貫通的整體把握;課後作業既引導學生指向課後的閲讀積累,培養了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又充分利用了本課的教學資源,巧妙地做到了“以讀促寫、讀寫遷移”。

三、説設計理念

本堂課的教學設計,主要體現以下三個理念:

1、試圖對“文包詩”這一特殊文體的教法作出大膽嘗試。

“文包詩”是蘇教版教材特有的文體,對於這一文體的教材該怎麼教,曾經引起過爭議:有人認為“詩重於文”,有人認為“文重於詩”,也有人認為“詩文並重”。本課教學避開如天平秤一般精確稱量詩文孰重孰輕的問題,而是力求做到“詩文交融”,即通過對文的感悟,達到對詩的理解水到渠成的境界。

2、試圖體現“簡簡單單教語文”的“簡約語文”教學理念。

主要追求3點:目標簡明,過程簡潔,方法簡便。

(1)目標簡明

本課教學抓住了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主線“送別”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別”展開教學過程,目標簡明,體現了教學目標和教學設計的整體性。

(2)過程簡潔

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課文,文中有很多詞、句可以細細欣賞、品味,假如樣樣都抓,容易犯語文教學的“浮腫病”。本課教學力爭內容集中、精要,依據教學目標作大膽取捨,做到“過程簡潔”。

(3)方法簡便

本課教學使用的大多是家常傳統手段,一些媒體的使用主要用於突破教學重點、難點處以及拓展延伸處,方法簡單,但追求高效。

3、試圖體現“使語文教學以‘語文’的方式走在‘語文’的路上”這一理念。

(1)首先,注重關鍵詞語的解讀

如巧妙引導學生咀嚼、玩味“藏、煙花三月、佇立、凝視、膾炙人口、孤帆”等詞語,賦予這些詞語以具體、豐富的內涵,使這些詞語不再靜止地“躺”在書上,而是“立”了起來;甚至,立起來的不僅僅是文字,更有鮮活的人物和真摯的情感,正所謂“字立而情立”。

(2)其次,滲透表達方法的指導

本課教學不僅引導學生探究寫了什麼,還注重引導學生領悟是怎麼寫的,即進行了對話描寫和借景抒情寫法的滲透,引導學生學寫文包詩,進行讀寫遷移的語文實踐活動。這樣一種語言表達方式的習得,是真正促進語文能力成長的根系,也是把語文的工具性落實到位的紐帶與橋樑,使語文教學以“語文”的方式走在“語文”的路上。

綜觀整堂課的教學,做到了教學設計的“簡約而不簡單”;教學過程的“字立而情立”;教學方法的靈活而細膩。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10

 説教材:

我説課的內容是小學語文S 版五年級上冊一篇略讀課文——《堅定的錫兵》。課文以錫兵都經歷為線索、以師生對話交流為主要形式,向我們描繪了一個善良、勇敢、盡職盡責都錫兵形象。

 説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默讀課文,體會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指導學生學習本課要求會認的“鑄、殿、渦、狹”4 個生字。

 説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默讀課文,體會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説教法和學法:

為了體現新課程標準中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三個維度的統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學時我採取引導法,以課文題目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質疑,然後組織學生探究並體驗,最後結合實際進行拓展延伸,從而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語文課的開放性和語文課與社會、與人生相結合的特點。

 説教學過程:

我的課堂結構是:導入——彙報預習成果——圍繞“堅定”,品讀課文——拓展延伸檢查預習情況,瞭解學生對本課生字、詞的掌握程度,為學習課文奠定基礎。愛因斯坦説過:“問題的提出往往比解答問題更重要。”由於文章題目發人深省,所以上課伊始,我就引導學生從題目入手質疑,提問: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確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後,學生進行自生探究,這樣就為理解和探究作好鋪墊,使探究確定了方向。接着進入教學的第二階段——探究體驗。

探究定向後,我用信任而又帶鼓勵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反覆讀文,學生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難免有些片面,這時,我再讓學生合作探究,學生由自主探究轉為合作探學生通過讀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後明白了,錫兵是一個善良、勇敢、盡職盡責都錫兵形象。

整個上課的過程是充滿愛心與感動的,孩子們在較為深情的朗讀中,逐漸體會到錫兵那種堅強樂觀、英勇直前的精神,特別是學習錫兵遇到種種困難與考驗他英勇不屈的形象時,我採取了師生合作朗讀深入領會其精神的方式,如師讀“紙船已經損壞得不太像樣了,在漩渦裏打着轉,慢慢地往下沉。”學生接着讀“錫兵還是挺直了身子,緊緊地扛着他的長槍。師再接着讀“不,我不會在這裏死去,我一定能回去,因為那裏有我要保護的人。”生再接着讀“他的心裏依然充滿着希望。”如此方式的合作朗讀,不斷加深了學生對於錫兵形象的瞭解。最後,問學生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小姑娘有健全的兩條腿,你還會保護她嗎?為什麼?

總結全文,拓展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