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精選數學説課稿四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55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優秀的説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數學説課稿4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數學説課稿四篇

數學説課稿 篇1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圓柱的體積》。我將從説教材、説學情、説教學流程三個方面進行説課。

一、説教材。

1.説內容。《圓柱的體積》這節課選自冀教版六年級數學第12冊三單元,主要內容是圓柱體的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和應用。

2.教材簡析。

這一單元是小學階段學習幾何體知識的最後部分,是幾何知識的綜合運用。《圓柱的體積》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過了圓面積公式的推導和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公式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學生已經有了把圓拼成近似的長方形的經驗,很容易聯想到把圓柱切拼成長方體。學好這部分知識,為今後學習複雜的形體知識打下紮實的基礎,是後繼學習的前提。

3、分析教材的編寫思路、結構特點。

為了更好地理解教材,我認真研讀了人教版與冀教版兩種不同版本的教材:

冀教版教材:教材由過生日的情景圖和兩個不易直觀比較出體積的茶葉桶,呈現了問題情境。接着由“議一議”啟發學生猜想怎樣計算圓柱體積,在猜想的基礎上,小組合作,動手操作,利用手中的圓柱體學具把一個圓柱體等分成16份、32等份拼成新的拼成長方體。然後提出“説一説”引導同學觀察討論:拼成的長方體和圓柱體有什麼關係?從而推導出圓柱體的體積計算公式。通過例題1得以簡單應用。

人教版教材:教材沒有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直接奔入主題猜想怎樣計算圓柱體積,直接引導學生利用手中的圓柱體學具,把一個圓柱體等分成16份、32份等新的拼成長方體。引導同學觀察討論:拼成的長方體和圓柱體有什麼關係?從而推導出圓柱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出示例4鞏固應用,出示例5應用公式計算容積。

通過對比分析,發現:從教材內容安排和活動設計上,主導思想是一致的,都非常重視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經歷探究圓柱體積公式的全過程,在這些教學活動中,着重以引導學生運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兩種學習方式交替進行,讓他們真正以課堂主人的身份參與全程,教師只是探究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不同的是為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引出問題的方式不同,冀教版更考慮學生年齡特點,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讓學生主動的去探究。但殊途同歸,最終的學習目標是一致的。

4.説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分別從知識、能力、情感與態度三方面擬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探索並掌握圓柱體積公式,能計算圓柱的體積。

(2)能力目標:經歷認識圓柱體積,探索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過程。

(3)情感與態度目標:在探索圓柱體積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轉化的數學思想,體驗數學的探索性和挑戰性,感受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5、説教學重點和難點:

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把教學重難點確定為:

教學重點:掌握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學會計算圓柱的體積。

因為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比較複雜,需要用轉化的方法來考慮,推導過程要有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因此,圓柱的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是本節課的難點。

二、説學情。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習慣於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式的學習,具有一定的探究與合作交流的能力。他們在學習幾種多邊形面積公式及圓的面積公式推導過程中已經能夠熟練地運用“割補”的方法實現對圖形的轉化,在學習圓的周長有關知識及圓柱的側面積時,他們也對“化曲為直”的思想有所體會和運用,為了實現上述教學目標,我精心進行教學設計,引領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認識世界。

 三、説教學流程。

合理安排教學流程是教學成功的關鍵。根據六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特點,針對教學目標,把握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步驟來完成教學。

(一)口算:

1、口頭答出11至20各數的平方。

2、口頭答出3.14與一位數的積。

這樣設計的目的除了培養口算習慣,提高口算能力外,還為本節課計算圓柱的體積做了充分的準備(涉及到底面積計算)。

(二 )創設情境 。

由多媒體播放生日快樂歌曲,談談聽到歌聲想到了什麼?記得爸爸、媽媽的生日嗎?然後出示亮亮和爺爺同一天過生日的情境圖,説一説發現了什麼?想到了什麼?目的是使學生了解到兩個蛋糕都是圓柱形的,爺爺的生日蛋糕大,就是蛋糕的體積大。初步感受認識圓柱的體積,同時進行情感教育。

然後拿出兩個不易直觀比較出體積大小的茶葉桶,提出:你能説出哪個茶葉桶的體積大嗎?用眼睛無法看出哪個茶葉筒的體積大,能不能想個辦法比較兩個茶葉桶體積的大小?從而使學生感受到學會計算圓柱體積的必要性。

設計意圖:這樣通過親切、自然的課前交流,使學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給學生營造一種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激發起學生的探究慾望,從而引出新課。

(三)、自學。

首先提出怎樣求圓柱的體積呢?聯繫以前學過的知識大膽猜一猜,想一想該怎樣推導圓柱的體積公式呢?引導學生回憶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並用課件展示,同時聯想長方體的體積等於底面積乘高,學生可能會猜出把圓柱轉化為學過的長方體來計算。

猜得對不對呢?接着學生小組合作,動手實驗,利用手中的圓柱體學具把一個圓柱體等分成16份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引導學生觀察思考:拼成的長方體和圓柱體有什麼關係?你們發現了什麼?小組討論。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進行組內交流,得出結論。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合理猜想,獨立操作,仔細觀察,集體討論,交流總結,學會用轉化的思想解決數學問題 。

(四)、展示。

首先每個小組派代表到前面展示學習成果,得出將圓柱體等分成16份可以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近似長方體的底面就是圓柱的底面積;近似長方體的'高就是圓柱的高;近似長方體的體積就是圓柱的體積,其他小組補充,質疑,從而歸納推導出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用字母表示V=Sh。

最後教師再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將圓柱體等分成16份再重新組合,看看可以得出一個什麼樣的立體圖形?印證學生的結論。

設計意圖:讓知識在觀察、操作、比較中內化,實現由感性到理性,由具體到抽象,這種教學方法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助於突破重點,化解難點。獲得自主學習的快感。

(五)自學並展示2。

出示例1:一根圓柱形鋼材,底面積是50平方釐米,高是1.5米。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先由學生讀題自己獨立完成,請一位學生到前面用展台展示,戰士時重點提問學生,在解題時要注意什麼?讓學生自己來概括總結出:(1)單位要統一(2)求出的是體積,要用體積單位。

設計意圖:在掌握了圓柱體積計算的方法之後,安排例1進行嘗試練習,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又可以培養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能力,同時把所學知識轉化為相應的技能。

(六)、反饋。

第一層次:練一練1題:直接給出底面積和高,獨立計算各圓柱的體。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理解鞏固圓柱的體積公式。

第二層次:課件出示:口答求下列各圓柱體的體積(只列算式不計算)。

(1)底面圓的半徑是3釐米,高4釐米。

(2)底面圓的直徑是6分米,高是8分米。

(3)底面圓的周長是12.56釐米,高是6釐米。

第三層次:練習第2題。作業本上完成。方鋼長50釐米,底面邊長12釐米,鍛造成底面為90平方釐米的圓柱體,求長?優等生再完成:用一個稜長是6分米的正方體,做一個最大的圓柱,圓柱的體積是多少?是兩道變形題,通過反饋,鞏固新知識,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把所學知識進一步轉化為能力,在練習中發展智力,培養優良的思維品質和學習習慣。

(七)總結全課,深化教學目標

結合板書,引導學生説出本課所學的內容,我是這樣設計的: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內容?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你有什麼收穫?

目的在於讓學生懂得新知識的得來是通過已學的知識來解決的,希望同學們多動腦,勤思考,生活中有許多問題需要利用所學知識來解決,望同學們能學會運用,善於用轉化的思想來豐富自己的頭腦,思考問題。

板書設計: 圓柱的體積

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 ↓ ↓

圓柱體的體積=底面積 × 高

↓ ↓

V = S * h

回顧反思整個教學過程,主要體現如下設計理念: 情境生活化:通過情境的創設,以求圓柱的體積為主線,在學生熟悉喜愛的生活情境中探索數學問題。 學習自主化: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仔細觀察,説一説,辨一辨,突破教學的重難點。為凸現這一學習過程,我給予學生更多的空間,學生在相互的碰撞和交流中發現圓柱的體積計算方法同時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圓滿的同時,我也覺得會有一些可能出現問題的地方:比如,在具體的運用和實踐中一定要注意和圓柱的側面積加以區別,這一點我在實際的教學中會多加以指導和訓練。

以上是我的説課過程,請各位領導,老師提出寶貴的意見 。謝謝!

數學説課稿 篇2

各位老師、同學:

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初中數學七年級下冊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組》第一節內容。我主要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四個方面向大家彙報我對這節課的認識與理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

二元一次方程組是最簡單的多元(未知數的個數不止一個)方程組,通過對它的學習,可以瞭解的多元一次方程組的概念和解法的基本思路。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識是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組的基礎。本節課是在七年級上冊已有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礎上進一步討論方程(組),為學生初中階段學好必備的代數,幾何的基礎與基本技能,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同時提高學生能力,培養他們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對他們進行思想教育方面有獨特的意義,同時,對後續教學內容起到奠基作用。

2、教學目標

使學生掌握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概念,會把二元一次方程化為用一個未知數的代數式表示另一個未知數的形式。使學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的含義,會檢驗一對數是不是它們的解。

3、重點、難點

重點:是學生認識到一對數必須同時滿足兩個二元一次方程,才是相應的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掌握檢驗一對數是否是某個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書寫格式。

難點: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的含義。

二、教法

啟發誘導學生自主探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藉助多媒體增加課堂容量。

三、學法

“問題”是數學教學的心臟,活動是數學教學中的靈魂。所以我在學生思維最近發展區內設置並提出一系列問題,通過數學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性學習,合作式學習,探究式學習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參與度,力求學生在“雙基”數學能力和理性精神方面得到一定發展。

四、教學過程

1、教與學互動設計:通過“籃球比賽積分問題”讓學生感受到用二元一次方程組能夠很好的刻畫問題中的數量關係,為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組做準備。通過小組討論的方法,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合作交流,解讀探究:通過上述的兩個方程對新的知識讓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呼應新課標理念中讓學生“動”起來,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進行新課的學習。

3、課堂練習:用幻燈片展示的習題,學生通過習題鞏固本節課知識,更加充分的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相關內容。

4、課堂小結及佈置作業:通過小結及做習題反饋學生對本節課的收穫。

五、教學反思

生命在活動中豐富,為孩子的一生幸福奠定基礎,是活動教學的終極價值追求;課堂在活動中精彩,強調通過師生之間豐富多彩的主體活動“喚醒”沉睡的課堂,實現課堂教學的重建;學生在活動中發展,教師在活動中成長。由於我能力有限,還請各位領導、老師和同學批評指正。

附:板書設計

8、1二元一次方程組

xy=222xy=40

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

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

數學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工程問題是用分數解答有關工作總量、工作時間、工作效率的應用題。它的解題思路與整數應用題的解題思路基本相同,仍然是用工作總量除以工作效率等於工作時間,只是題中沒有給出具體的工作總量。解答時,要把工作總量作為單位“1”,用單位時間內完成工作總量的幾分之一來表示工作效率。這樣,由於解題中遇到的不是具體數量,有的學生往往感到抽象,不易理解。

教學重點是:掌握工程問題的數量關係和解答方法。

難點是:如何分析分數工程問題的數量關係。關鍵是:正確分析題目中哪個量是工作總量、工作時間和工作效率。

二、説教法

現代數學理論認為,小學數學課應增加學生的數學活動,依據本單元教材特點和學生認知規律,這節課我主要運用複習引入法、情境教學法、啟發分析法等進行教學。並運用電化教學手段增加教學的新穎性,引導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三、説學法。

教與學密不可分,教是為了更好地學。因此要做到“授人以魚,不如授入以漁”。根據學生的學習規律,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指導學生掌握如下學習方法:轉化遷移的方法、比較分析法、總結歸納法。

四、説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在分析教材,合理選擇教法和學法的基礎上,本課教學過程的設計分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是複習鋪墊。

由於用分數解工程問題與整數解工程問題的思路基本相同,仍然是工作總量除以工作效率等於工作時間,只是題目中沒有給出具體的工作總量,解答時要把總量作為單位“1”,用單位時間完成工作總量的幾分之一來表示工作效率。所以我先讓學生口答:(1)如果這項工程計劃12天完成,平均每天修( )。今天完成了工作的( )還剩( )。(2)如果這項工程每天完成 ,( )天完成。鞏固了舊知,為學習新知作好鋪墊。

第二環節是學習新知識,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加深對整數解工程問題的數量關係的理解。

出示:三毛小學要修200米的塑膠跑道,甲隊獨修要10天,乙隊獨修要8天,兩隊合修要幾天可以完成?

引導學習讀題,明確已知、未知條件及怎樣列式。學生列出正確算式之後引導學生説出這個算式每一步表示的意思,根據是什麼,弄清題目中的數量關係。

第二步:探究用分數解工程問題。

這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出示改變題目(即把上題中的“200米”去掉)。啟發學生想:沒有這個條件,這道題能不能解答?引導學生想:可以把這條跑道看作單位“1”,那麼甲隊每天修這條跑道的幾分之幾?乙隊每天修這條跑道的幾分這幾?兩隊合修,每天可修這條跑道的幾分之幾?兩隊合修幾天可以完成怎樣求?根據是什麼?通過這些問題,聯繫學過的工程問題的數量關係,逐一解決每個問題,也就突破了這節課的難點。

第三步,比較分數解和整數解工程問題,加深印象。

比較上下兩道題,使學生認識到這兩種解法在思路上是一致的,數量關係基本相同,都是用工作總量除以工作效率的和。只是在後一種解法中沒有給出工作總量的具體數量,只給出“一段公路”,“一項工程”,“一件工作”,“修一條路”等,解答時把工作總量看作單位“1”,用工作總量的幾分之一來表示工作效率。

第四環節是練習、鞏固。

練習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在設計練習時儘量地做到科學、合理,體現一定的層次性,針對性,有坡度,難易適中。

工程問題應用題

教學目標:

1、 瞭解工程問題的結構特徵及數量關係,學會解答比較簡單的工程問題。

2、 在主動參與、發現和揭示數學原理和方法中提高思維水平。

教學流程

一、複習鋪墊

1、談話:

同學們,我們學校準備在明年暑假把操場上的跑道改造成塑膠跑道。你見過塑膠跑道嗎?它有什麼優點?但鋪塑膠跑道需要很多錢,還需要專業的施工隊。

2、出示:

(1)如果這項工程計劃12天完成,平均每天修( )。今天完成了工作的( )還剩( )。

(2)如果這項工程每天完成 ,( )天完成。

3、揭題:

在日常生活中,像修跑道、造橋、運貨、搞綠化等各種工作,我們統稱為工程,今天的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工程問題。

二、探究新知

1、談話:

如果我們能將修塑膠跑道這項工程進行招標。應聘單位有兩個,他們都承諾能保質保量完成任務。但甲工程隊單獨完成需10天,乙工程隊單獨完成需8天。

問:(1)如果你是校長,你選擇哪個施工隊?為什麼?

(2)但新學期開學迫在眉睫,為了 同學們在新學期一開學就能在跑道上上體育課,如果你是校長,又該怎麼辦呢?

2、出示:

三毛小學要修200米的塑膠跑道,甲隊獨修要10天,乙隊獨修要8天,兩隊合修要幾天可以完成。

(1)獨立解題 200÷(200÷10+200÷8)= 4 (天)

(2)交流反饋、小結數量關係式:

討論:200÷10與200÷8各表示什麼?這兩個商加起來又表示什麼?再用200除以它們的和得到了什麼?根據什麼數量關係算出合作的時間?

板書(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和=合作工作時間)

(3)那如果要修建的塑膠跑道是400米,800米又要多少天時間呢?獨立做。

400÷(400÷10+400÷8)=4 (天)

800÷(800÷10+800÷8)= 4 (天)

(4)討論:三道題做完了,你有什麼發現?猜猜如果跑道是1000米的話,用幾天時間完成?跑道長度是a米呢?看來完成工程的天數跟工作重量沒多大關係?那麼到底為什麼工作總量在變化,可完工的時間卻一樣?

3、出示:

例、三毛小學要修一條塑膠跑道,由甲工程隊單獨施工需10天;由乙工程隊單獨施工要8天完成。兩隊共同施工需要多少天完成?

(1)分析思考:A、工作重量不知道怎麼辦?

B、甲工程隊的工作效率是多少?怎樣想出來的? 乙工程隊呢?

(2)怎樣列式。(嘗試)。

(3)交流説説 。1÷( + )中。 、 各表示什麼? + 又表示什麼。“1”

數學説課稿 篇4

一、説教學內容

1、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直觀認識了平行四邊形,初步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認識了垂直與平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好這一部分內容,有利於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增強創新意識,而且進一步發展了學生對“空間與圖形”的興趣,對學生理解、掌握、描述現實空間,獲得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有着重要價值。

2、教學目標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物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從而使它們真正掌握數學知識與技能,理解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為此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掌握特徵,理解四邊形間的關係。

(2)經歷把四邊形分類,抽象概括特徵的過程,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探討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正方形之間的關係。

(3)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思維能力,培養創新意識。

3、教學重難點

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掌握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徵。

把理解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正方形的關係確定為教學難點。

二、説教法與學法指導

本課設計理念為

1、課堂教學首先是情感成長的過程,然後才是知識成長的過程。

2、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動態生成的過程,教師要激活學生的原有經驗,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讓學生在經歷、體驗和運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3、數學學習理應成為學生享受教師服務的過程。

基於以上理念,教學中,我遵循“引導探究學習,促進主動發展”的教改思路,採用如下教學方法:

(1)引導學生採取“觀察、分類、比較、操作”等方式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

(2)組織學生開展有意識的小組合作交流學習。

(3)適時運用多媒體教學,充分發揮現代教學手段的優越性。

學法:學生在學習時通過實際操作,動手實驗,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方法,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進而在交流中體驗圖形的特徵,使他們的學習活動成為一個生動、活潑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三、説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

1、説説什麼是平行線?

2、畫一組平行線。

[設計意圖:教學的任務是解決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與教育要求之間的矛盾,我們必須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為擴展新知作好鋪墊。]

(二)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1、課件出示主題圖,説説你從圖中瞭解到了什麼?

2、請同學們再認真觀察,這幅校園情景圖中,哪兒用到了四邊形呢?(小組討論交流)

[設計意圖:創設學生熟悉並感興趣的現實情境,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探究之中。]

(三)認識特徵,明確關係。

新課程要求學生能通過觀察、操作,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根據這一要求,我有序地安排了七個層次探究活動。

1、畫四邊形。

同學們,剛才我們在圖中觀察到很多四邊形。在你們的生活中觀察到的可能不只是這些,下面請同學們把剛才觀察到的四邊形或在其他地方觀察到的四邊形,畫在你們的圖畫紙上,好嗎?

[設計意圖:通過看、想、畫這一過程,喚起學生頭腦中對四邊形的已有認知。]

2、作品展示。

(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貼到黑板上)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表現欲,享受成功的喜悦,激起探究新知的慾望。]

3、作品分類。

(為了敍述方便,將作品編上序號)

(1)觀察這些圖形,它們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2)哪些是你知道的圖形?説出它們的名稱。

(3)請小組合作把這些四邊形分分類,並説説為什麼這樣分?

(教師巡視,指導點撥)

(4)根據學生分類,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

(並隨機板書:平行四邊形 梯形)

4、觀察圖形。

(1)想一想: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邊有什麼特點(同學間互相交流、討論)

(2)交流小結

平行四邊形: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

梯形: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

一般的四邊形:沒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

[設計意圖: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觀察、思考、探究、質疑,培養和提高他們的分析能力和綜合能力。]

5、驗證結論。

(1)請同學們打開書第72頁,找到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引導學生用直尺和三角板驗證剛才觀察到的結論。

(2)看電腦博士是怎樣做的?你的方法和他一樣嗎?

(3)檢驗自己畫的平行四邊形和梯形。

(4)揭示概念。同學們的猜想通過驗證是正確的,請看大屏幕。

[設計意圖:給學生提供充足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在動手實踐、交流討論中探究新知,掌握圖形的特徵,還有機地進行了教材的重組,引導學生認識梯形各部分的名稱。]

(5)練習。(出示課件:下列圖形哪些是平行四邊形?哪些是梯形?)

[設計意圖:及時反饋,既有利於學生在練習中鞏固新知,內化新知,體驗成功之樂,又有利於教師瞭解學情,調控教學進度,以保證教學質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6、生活中的應用

(1)説一説我們身邊哪些物體上有平行四邊形和梯形。

(2)課件展示生活中常見的平行四邊形和梯形。

[設計意圖:數學源於生活,聯繫身邊的實物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時時為生活服務,並激發他們熱愛生活的情感和強烈的探究慾望,培養善於觀察的良好習慣。]

7、探討四邊形間的關係。

(1)長方形和正方形是平行四邊形嗎?請説一下你的理由。

分小組討論,然後交流結果。

(2)教師歸納:我們可以用這樣的集合圖直觀地表示出它們之間的關係。

(3)請學生説一説圖示的含義。

(4)小組合作,用學具擺一擺,弄清四邊形間的關係。然後請一名學生上台演示,其他同學認真觀察,共同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和現有教學用具,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直觀、形象地理解圖形間的關係,構建屬於自己的知識。]

(四)引導看書,鞏固練習。

自由看書,鼓勵學生質疑問難。

[設計意圖:學生經過動手實踐、合作交流、反饋練習,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已基本達到,再引導學生將以前所學的零碎的、不完整的、模糊的信息通過看書討論,進行整理歸納,使之上升為理性的、完整的真知,學生能清晰明瞭地正確理解、掌握新的知識。]